没有。这次姜照倒是回的快。
    她站起身,绕过青时走到床边坐下,开口道:朕今日答应她,会想法子让她出宫。
    青时一挑眉,有些不解。
    她一早知道,姜照和宫正司的谢司正有些渊源,明明早就可以放人家出宫,却偏偏舍不得,还经常扮成小宫女过去找她,一直乐此不彼的。
    按照陛下的性子,这小把戏还不知要玩到什么时候,却不曾想她突然就想通了。
    青时笑道:陛下终于肯放过人家了?
    姜照脸一白,有些凶狠的望向她。
    青时并不怕她,缓步走到她面前,柔声道:谢司正对陛下有恩,陛下依赖她,不愿放她走,也是情有可原,但难免有些恩将仇报的意思。
    她既然想出宫,如今陛下也想通了,也算是给她的恩典,这并不是坏事。
    顿了一下,青时又道:陛下是一国之君,虽然可以任性,但还需有些计较,不然待日后让谢司正知道了您的身份,保不齐要骂一句昏君。
    姜照垂下眉眼,颇有些低落,苦笑道:姑姑说的是。
    青时面上刚露出些欣慰之情,姜照又抬头看她,目光灼灼,其中却隐隐压着一丝挣扎,哽着嗓音道:但姑姑要明白,朕不是依赖她。
    她吸了一口气,痛苦的闭上双眼,仰面倒在了床上。
    朕是,爱慕她。
    第10章 太妃
    御书房内,姜照正与左右丞相议事。
    如今已是二月底,按大孟朝制,三月便是科举京试的时候,早在今年刚开春时,就有各地举子陆续入京,只待贡院开考之时。
    这是自姜照登基以来,第一次举行科举,这一批可入殿试的举子,亦是她第一批的天子门生,必然得君王看重。是以,这次京试,姜照命左右丞相亲自主考。
    自那次在朝堂与陆苍玉争论后,左相赵恒则再未提起过开纳后宫一事,姜照也就当作那件事没有发生过,于是君臣和睦,并未有嫌隙。
    往年科举,必先取世家,再取寒门,朕却不愿如此。
    姜照端坐在书案后,一袭紫衣长衫,衣料华贵,暗绣龙纹,显得十分矜贵稳重。
    她的目光缓缓从两位肱股大臣面上扫过,低头翻起一本奏折,慢悠悠开口道:知民苦方知民生,取之民而为之民,而还于民。
    朕要的不单是只会下令箭的大臣,还有能深入民间,为百姓伸张正义的臣子。
    赵恒则与秦端对视一眼,齐齐应道:臣遵旨。
    姜照的祖父,太宗皇帝姜裕,自登基始励精图治,开拓疆土,使大孟走上太祖开国以来第一个盛世,深得百姓爱戴。
    只是太宗皇帝子嗣不丰,一生仅有三子,长子早逝,二子平庸不受其宠爱,三子却是一个病秧子。
    于是太宗皇帝一生未立太子,在其崩殂后,二子姜旻在群臣拥立下登基,在位十九年,受太宗余威庇护,虽无多大建树,却也算是海晏河清。
    先帝颇有些小毛病,他为了拉拢朝臣,方便掌控,常施恩于世家。
    所以即便是勉强维持一派安稳,但其实朝廷之中,乃至地方州府,都有些乌烟瘴气,虽不至于祸及江山,但久而久之,难免成为沉疴宿疾。
    姜照登基始,便注意到这个问题,不过到底太过青涩,不能将其连根拔起。
    如今她登基三载,成长得很快,也积攒了一些威望,大概是有了底气,就要着手整治。
    她倒是有些自己的打算,并不打算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是先从后起之秀抓起,要先培养出一批真正能做实事的臣子,假以时日,便能将一些蛀虫取而代之。
    今上的作风,确实要比先帝强得多,大概会是一代明君。
    左右相都上了心,便又就着科举之事与姜照商讨了一些其他的东西,直到高盛安叩门进来,才俱都闭了嘴。
    陛下,这是赵太妃差人送来的甜粥。
    高盛安手里提着一个精致的食盒,快步走到了书案前,将拂尘别在了腰带上,打开食盒从中取出一个还冒着热气的玉碗来。
    说是太妃娘娘亲手做的呢,请陛下趁热喝了,娘娘劝陛下爱重龙体。
    高盛安把玉碗放在了姜照手边,姜照本不想喝,但顾及左相在场,还是需给赵太妃一些面子,便伸手捧起碗道:太妃娘娘有心了。
    她拿起勺子喝了两口,瞥向站在下面的两位丞相,清了清嗓子道:朕也有许久未去给太妃请安了,两位卿家可还有其他事与朕商谈?
    并无他事。赵恒则拱手道:既然陛下要去看望太妃娘娘,那老臣就不打扰陛下了。
    右相秦端也颔首道:臣等告退。
    他们二人走后,姜照将玉碗放下,按着脖子扭了扭。
    走吧。她站起身道:起驾泰安宫。
    泰安宫是赵太妃居所,后宫如今的主子除了几位太妃就还有两位还未出阁的公主,自太后仙逝后,后宫一切事务就交由赵太妃管理,姜照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过去给她请个安。
    赵太妃喜爱热闹,偏如今宫里没有后妃,两个公主也都过分守礼,其他几个太妃她又嫌处了一辈子不够新鲜,就偶尔会召几个亲戚家的孩子入宫来。
    这事儿姜照知道,只是并不上心,去请安之前也会先让人去泰安宫打探,这么久以来也没碰见过赵太妃的娘家子侄。
    这次却是赶巧儿了,正逢赵太妃待客。
    娘娘这儿好热闹。姜照自殿外来,路过一众公子贵女,径直走到赵太妃面前,颔首笑道:儿臣给太妃娘娘请安。
    皇帝来了。赵太妃冲她招招手,等她走近了便拉住她的手,一副极亲近的样子。
    姜照顺势坐在了她旁边,笑道:娘娘给朕送的甜粥朕喝了,听说是您亲自下的厨,朕真是受宠若惊,特意过来向娘娘道谢,顺便给您请个安。
    赵太妃也笑道:知道皇帝孝顺,你整日里勤于政事,忙得很,只要照顾好自己的身子,不要再生病,本宫心里就最开心了。
    姜照应了一声,又听见赵太妃道:还不快来见过陛下。
    她是对殿内那一众年轻男女说的,他们都没见过姜照,一开始只是心里犹疑,听过她俩谈话,哪里还有不懂的,听了赵太妃的话就赶紧都过来拜见。
    姜照让他们平了身,目光只轻轻掠过,并没有特别注意谁。
    赵太妃眼珠子一转,拉着姜照的手道:听说今天左相入宫了,他如今一把年纪,还能得皇帝看重,是皇帝对我们赵家的恩典啊。
    她虽然已年逾四十,但向来保养得很好,看起来只有三十多岁的样子,只有在笑起来才能在眼角看到一些细纹。
    姜照看了她一眼,低眉笑道:赵相是父皇留给朕的老臣,亦是大孟国之肱股,朕还年轻,还有许多事要仰仗赵相呢。
    赵太妃道:父亲毕竟年纪大了,日后会有更多能臣辅佐皇帝。
    她似乎在探什么口风,又似乎是在引导什么,姜照假装不知,只是顺着她的话道:今日让二位相爷入宫,正是为了商议今年科举之事,但愿朕真能得几个治世能臣。
    说到科举。赵太妃笑道:本宫的侄儿承明,今年也要参加科举呢。
    她说着,就望向那一群年轻人,唤道:承明在哪儿呢?
    姜照眉尖一动,顺着她的目光看过去,就见从人群后面走出一个穿白衣的男子,身形高瘦,样貌英俊,嗓音也是低沉好听。
    微臣赵承明,见过陛下。
    他冲姜照颔首,一撩衣摆,跪地俯首行了个大礼。
    免礼。
    谢陛下。
    赵太妃在一旁道:明哥儿是本宫大哥的三郎,在一众小辈儿里头都是拔尖的,去年乡试还得了头名解元呢。
    能看出来赵太妃很喜欢这个有出息的侄子,见他低头不语,便笑道:明哥儿生得一表人才,为何却总低着头?快抬头来,让陛下看一看。
    赵承明闻言拱手道:微臣不敢直视天颜。
    赵太妃就看向姜照,姜照自然要给她几分薄面,就开口道:无妨。
    她话音落下,赵承明就缓缓抬起了头,却还是目光微垂,不敢直视姜照。
    倒是守礼,姜照心中暗道,只是心里始终有所提防。
    赵承明身量很高,模样也不差,当得上一句面如冠玉。
    他大概有二十出头,黑亮的青丝用玉冠绾的齐整,鼻梁高直,薄唇紧抿,一身白衣绣青竹,腰坠香囊,一块碧玉佩,正衬得君子端方,颇有些玉树临风的感觉。
    他不敢看姜照,姜照却是把他上下打量了一遍。
    赵太妃见状,心下一喜,故作漫不经心道:皇帝对明哥儿怎么看?
    姜照道:温文守礼,相貌不凡。
    她对赵承明并不了解,只能根据第一印象,给这么个评语。
    赵太妃道:明哥儿自幼好学,手不释卷,是赵家年轻一辈最爱读书的人,也早早就考取了功名。
    有好些人说他有状元之才,这孩子也不骄傲自满,为此次科举做足了准备。
    虽说本宫对这孩子有些偏爱,但举贤不避亲,本宫也就没有故作矫情。
    姜照笑道:娘娘说得对。科举在即,若他真有大才,能得状元之名,朕自然也不会因为他是赵家子而苛待于他。
    赵太妃满意的点点头,只是让赵承明在姜照面前露了脸,没有过于着急显露他。
    姜照又在泰安宫坐了一会儿,认识了几个赵家的年轻人,就托辞于还有政事要处理,在一众人的目送之下,带着高盛安离开了泰安宫。
    坐在回去的御辇上,姜照摆弄着自己腰上挂着的一个锦绣香囊,这小玩意儿无论是从布料还是做工而言,甚至是里面装着的香料,都堪称是极品。
    只是姜照还是觉得,不如她那只蓝色荷包好看。
    她把玩了一阵,就松开了任它去,屈肘拄在御座扶手上,托着腮问道:高公公,你说赵家人这一出,到底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
    高盛安走在她身侧,闻言连忙笑道:这奴才可不敢妄言。
    姜照啧一声道:你是朕的大总管,朕让你说你就说,怕旁人作甚?
    奴才遵旨。高盛安应了一声,有些汗颜。
    他虽然是个太监,但在宫里许多年,见惯了人情冷暖,也见过太多明争暗斗,阴谋阳谋,姜照问他,还真没有问错人。
    虽然太妃娘娘有心给陛下推举那赵承明,但后宫不得干政,太妃娘娘是个聪明人,自然不会真的想让陛下点赵承明一个状元。
    姜照点点头。
    高盛安继续道:科举近在眼前,若是赵承明真有才名,想要在陛下面前露脸,不如就直接考中三元,自然会得陛下青眼。
    他停了一下,抬眼看姜照听得认真,就笑道:不过那赵公子风度翩翩,姿容俊美,若是真的又文采斐然,比起头名状元,更当得起探花郎。
    高盛安话里有话,姜照本就对赵承明心有疑窦,哪里听不懂他的言外之意。
    她却也不恼,扯开嘴角凉凉笑了一下,慢悠悠道:朕就说,赵相那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性子,为了要一道旨意能给朕上十几封折子,怎么可能被舅舅辩驳几句就打消了主意,原来在这儿等着朕呢。
    赵恒则虽然手段刁钻,但姜照知道他从来没有不臣之心,若是从前遭此算计,姜照说不定就顺水推舟让他如愿,省得寒了老臣的心。
    但如今,她的心里已经有了人,纵然得不到,但属于谢锦的地方,即便是虚与委蛇,姜照也绝不会让给别人。
    她低下眉眼,又捉了腰间那只香囊去摆弄,却满心里都是那只绣着并蒂莲的荷包。
    第11章 青时
    陆昭寒在宫里住了一段时间之后就要回陆府了,临走前特意去宫正司和谢锦道了别,犹豫了好几次,还是没敢把说漏嘴的事情告诉她。
    她想,左右皇姐那么忙,大概也不会放在心里。
    送走了陆昭寒,谢锦刚回到宫正司,又有宫女来报,说是熙和宫的掌事姑姑来找她。谢锦心里一跳,第一反应就是和阿照有关,连忙出门去迎。
    青时站在院墙边,手里拎着一个简便的食盒。
    她其实没有见过谢锦,但远远瞧见一个蓝衣女子匆忙走过来,见她生得眉清目秀,通身气质温和,带着些明显的书卷气,在旁的宫人之中就显得格外出众。
    几乎是一瞬间,青时就认定了她的身份。
    果然见她到自己面前停住,落落大方的行了个礼,温声道:见过姑姑。
    谢司正?
    是。
    青时见她虽低眉顺眼,恭敬之余却并无谄媚之意,颇有些不卑不亢的意思。
    她心里有了计较,却不再开口,果然谢锦等了一会儿不见她说明来意,就有些着急,抬头望着她,试探问道:不知姑姑来宫正司所为何事?
    她自以为隐藏住了,青时却还是在她眼里看出惊疑与不安,便故意道:我是受阿照所托,过来看一看你。
    谢锦果然上钩了,急忙问道:阿照怎么了?
    青时淡淡道:她没怎么。
    谢锦显然是不信的,她与阿照相识多年,从未见过她与旁人走得近,也未听说过她与谁关系好,怎么会突然托人来看她?
    何况青时可不是一般的掌事宫女,众人皆知,她是太后身边的旧人,是看着陛下长大的,而陛下仁慈,待她也与旁人不一般,确实有一些敬重在里面。
    念及此,谢锦便更为不安,连脸色也变得极差。
    姑姑。她眼里带了些哀求,问青时:是不是阿照,犯了什么错?
    她以为是阿照犯了错,惹得陛下生气,才受了罚不能来见她,而青时姑姑作为熙和宫的掌事姑姑,又是陛下信重的人,必然知道内情。
    姑姑,阿照不懂事,若是做错了什么冒犯到贵人,还望陛下与姑姑海涵,她是个好孩子,请姑姑为阿照说情,我求求姑姑了。
    谢锦越想越害怕,有些激动地跪在了青时面前。
    青时有些惊讶,忙伸手去扶她,无奈道:你这是做什么?
    谢锦鼻子一酸,眼眶儿里盈满了一汪水,扶着青时的手臂却不愿起身,只是哽咽道:求姑姑救救阿照,我愿代她受罚!
    青时叹道:我又没说她做错了事,你何必如此?
    见谢锦还是不信,青时又气又想笑,同她解释道:我与阿照关系不错,她时常向我提起你,听说我有事要路过宫正司,便让我来替她瞧瞧你。
    说着,她看了一眼放在地上的食盒,道:这里面是桃花酿和杏仁酥,是陛下所赐,她没舍得吃,让我顺道来送给你。
    谢锦闻言有些发愣,吸了吸鼻子道:此话当真?
    我还能骗你不成?青时说着,臂上用力,把她拉了起来。
    谢锦避过身子用袖角擦了擦眼睛,目光落在了那个食盒上,青时就把食盒提起来塞进她手里,口中道:她要知道我把你惹哭了,非得发脾气不可。
    不会的。谢锦连忙反驳了一句,低声道:她不会发脾气的。
    恋耽美

章节目录


流年照锦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肉屋只为原作者作者:钓鱼养猫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作者:钓鱼养猫并收藏流年照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