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直视百官, 朗声道:原因有三。第一, 匈奴逐水草而居, 居无定所,并不会固定在哪一个地方。大漠茫茫, 军队进入大漠之后, 难以寻找到匈奴的踪迹,而在大漠的每一天,都是对军队巨大的消耗。最重要的是, 我们不仅找不到匈奴的主力部队,也不知道匈奴的本部所在,就算歼灭一些队伍,但并不能彻底消灭匈奴, 反而会激怒他们,导致更猛烈的进攻和报复。前朝所做的一切努力,都白费了。
敢问诸位,有谁可以保证, 带着军队一定能找到匈奴?
霍屹他们都没有说话。
王弼抬头挺胸,以昂然的气势接着道:第二个原因,就在于大越的兵力无法与匈奴对抗,面对匈奴骑兵,我们必败无疑。
李仪听了这话, 顿时浓眉竖立,双腿一弯就要站起来喷人:你他妈放屁!
霍屹一看他的口型就知道他要说什么, 一把拉下来,把怒火冲天的拢方郡守按住了。
殿前失仪也是罪行,他明明叫李仪,为什么行事这么鲁莽啊!
王弼丝毫不惧,转向皇上,道:步兵面对骑兵的劣势,想必诸位将军比我更清楚,今天我要讲的是一件旧事。
当年夏王朝末期,国内动荡不安,各方揭竿而起,局势混乱,高祖顺势而起,一举消灭夏王□□,建立大越。高祖那时尚有精兵百万,名将林立,想要北伐匈奴,一劳永逸。高祖亲自带兵出征,却被匈奴围困于骨马城整整七天
那是一段令大越王朝不愿回忆却被屡屡提及的历史,被称作骨马之困。每提起一次,人们便对匈奴多一份恐惧。高祖险些在骨马城被杀,就在那里,大越与匈奴可汗谈判,以每年供奉,公主和亲,求取脆弱的和平。
高祖以百万雄兵推翻了夏王朝,却仍然败给了匈奴,如今你们敢说自己比高祖更厉害吗?
李仪嘴角不断抽动,他好歹还是知道自己是不能和高祖比的。就算内心真觉得自己打仗比高祖厉害,那也不能说出来。
王弼见对面哑口无言,气势更胜,他今天就是要彻底占据话语权:还有第三个原因。
丞相请讲。周镇偊语气喜怒难辨,他心里想的永远比说出来的多。
王弼朝皇帝深深弯下腰,随后站起身,说:就算打赢了,对大越来说,是一件好事吗?要出兵北伐匈奴,需要多少兵力。深入大漠,一个骑兵至少需要六个人三匹马负责物资。养活一支能够战胜匈奴的军队需要花多少钱,招募训练需要花多少钱,占用多少劳动力。农田里少了人,税收就会减少,军队支出剧增,如何维持财政平衡?
就算打赢匈奴,他们仍然可以逃跑,不过三十年便卷土重来。以一场没有结果的战争,导致边郡久废耕织,民生凋敝,国库空虚,社会动荡,是否值得呢?
霍屹心想,王弼能当丞相,还是有些能力的,他所说的这些,其他士大夫不一定了解。只是他未必真将平民困苦放在心上,否则不会养出那种侄子了。
王弼恳切地说:陛下,高祖受困,为了天下苍生,不再兴兵,修生养息,才有了如今的大越。高祖亦不曾为了一己私怒而伤天下大局,夏王朝,就亡于□□与频繁战乱,请陛下三思啊。
他说完便退了回去,殿内再一次出现了长久的寂静。主战派如果想反驳,必然要拿出站得住脚的理由,王弼把高祖都抬出来了,可以说是站在道德与礼法上的顶点。
周镇偊目光沉寂,往主战派看过去,众人纷纷低下头,不敢与他对视。
周镇偊心里叹了口气,又忍不出想站起来亲自和丞相辩驳,正在这时,他看到一直没有动的霍屹站了起来。
玄色的朝服穿在霍屹身上显得格外修身,他挺拔站立,朝王弼那边拜了一拜,侧脸的线条流畅漂亮,在灯光下如白瓷一般,带着平静的矜持与冷淡的疏离。
周镇偊眼睛一眨不眨地凝视着他,忽然有一种想送很多玉石堆在他身后的冲动。
丞相大人所言极是。霍屹声音低沉温和,在殿内回荡:只可惜边郡百姓,无法认同丞相大人的这份苦心。
王弼的目光落在他身上:霍郡守有何高见?
今年风调雨顺,于边郡而言,也算是丰收之年。霍屹说:只可惜,九原郡,邯郸郡,河西郡,拢方郡,金城郡,五郡的百姓没有引来丰收之年。匈奴入侵,跨越长城,以铁骑和利刃,屠戮民众数万,掠杀官员,所到之处,血流成河,五座边郡,连都尉和县丞都换了几十个人。
他说到这里,瞄了眼刚才的太中大夫,那太中大夫面如土色,竟然忍不住摸了摸自己的后脖子。
只可惜,那数万民众,在职位上枉死的官员,听不到丞相这番慷慨陈词,否则必然也会痛哭流涕。
王弼怒目而视,却说不出话来。霍屹对他的怒容视而不见,继续说道:关于丞相的第一个问题,在下可以稍作解答。匈奴逐水草而居,臣等分为四路从不同地方出发,呈包围状贯穿大漠,必然能有所斩获。
至于第二个问题,丞相不曾在边境参战,想必不太清楚,匈奴强在铁器和军马。大越王朝多年马政,如今民间养马六十万匹,军中养马二十万,良马甚多,足以应对战争所需。而军中历来重视骑射训练,如今已经略有规模,要凑齐四万骑兵深入大漠,绰绰有余。
王弼对军队里的事毫无置喙的余地,军队归太尉慕容安管,慕容安那老头子油盐不进,整天半睡半醒的,随时要归西的样子,偏偏一直让他插不进手!
霍屹这样说,王弼根本不知道是真是假,但大越确实实行马政多年,这是基本国策,如今城中几乎人人都有良马,出门聚会必骑公马,否则还会被人瞧不起。
霍屹接着道:还有第三点
王弼额头已经冒出了一丝冷汗,霍屹的声音虽然好听,此刻却如同催命符一般。
霍屹正在整理语言,他在边郡整整八年,这八年一天都没有放松,对整个西河边郡从下到上了如指掌,小到县丞里的案件,大到整个边郡的驻军状况和经济人口发展,甚至包括周围相邻的边郡,也有过许多了解。
要让他来反驳丞相安然坐于长安之中,浮于空中没有事实依据的论点,实在太容易了。
霍郡守,这第三点就由我来解释吧。此时,一个沙哑的声音传来,霍屹侧过身子,只见之前一直半眯着眼的大司农张来潜,忽然站了起来。
张来潜是个年轻人,一个年轻人能坐上大司农的位置,位列九卿之一,一是因为他能力出众,在经济算术的造诣曾得过先皇的亲口赞叹。二则是因为,他有一个很漂亮的姐姐,张夫人。
不管是为了压制王家人,还是真有点喜欢张夫人,或者是单纯欣赏张来潜的能力,越云帝把张来潜提到了大司农的位置。而王弼的弟弟王缘,在他手下任都内令。
因此王弼看张来潜极为不爽,但他又不能把张来潜从大司农的位置捋下去,因为张来潜这么年轻一个人,在位期间,居然没有犯任何错误!
张来潜和他姐姐张夫人有点像,鹅蛋脸,肤如凝脂,眼角上挑,是漂亮优雅的丹凤眼。不过他眼睛下面一圈乌黑,头发也有些凌乱,说话声音低沉嘶哑,活像半个月没睡似的霍屹竟然生出了一点亲切感。
张来潜朝霍屹微微点了点头,眼睛半眯,目光恍惚,合着他刚才是在闭眼补觉,还装出了一副极为深沉的样子。
不过当他直视王丞相的时候,顿时如出鞘的刀一样,漂亮的丹凤眼也变得清亮无比。
王弼最后一点说的是民生问题,就是经济问题,说到国库里的钱,张来潜再不站出来,就对不起皇帝前几天的敲打了。
丞相,关于你所说的军费问题,在下已经筹划准备好了。天知道他被皇上逼着在廷议之前筹划好出征军费,每天蹲在书房扯着头发算账,终于把这笔钱算得明明白白,并且将后备物资一律准备妥当。
皇帝陛下不当人啊!
张来潜对皇帝的怨愤,尽数喷洒在丞相王弼的身上。接下来,他将这四支军队的军费总数多少,从哪里抽调,如何购买物资,如何调度辎重,说得一清二楚。大量的数字从他口中喷射而出,如利剑般射在主和派的身上,直射得他们萎靡不顿,无话可说。
最后,张来潜道:匈奴人狼子野心,供奉满足不了匈奴的贪欲。不如将这笔供奉给匈奴的钱,奖励给英勇作战,保家卫国的战士。
王弼艰难地反驳:可是
张来潜根本不给他说话的机会:如果丞相执意要以金币货物贿赂匈奴,以保全自己的项上头颅,不如由丞相府来出钱如何。毕竟丞相府能养三千门客,蓄意杀人,横行于市,威风至极,想必是不差这点钱的。
张来潜这话,直指王丞相之前纵容门客行凶一事。
王弼脸色一沉,赫然起身,厉声道:黄毛小儿,休要胡言乱语!
张来潜笑了笑,抬起眼皮,说:丞相大人还有何高见?
竖子年幼,做事不知天高地厚,大越百年不曾与匈奴开战,出了差错,你担待得起吗!王弼高高竖起眉毛:张大司农,你还太年轻了,可知万事不是那么容易的。
周镇偊扯了扯嘴角,觉得王丞相这话八成是在指桑骂槐。
王弼接着道:你们想打,并且列出了种种理由,军费战力也算的清清楚楚,可惜,当初高祖算的比你们更清楚!三十万大军尚且不能与匈奴相抗,四万军队难道能在大漠上翻出什么水花吗!
张来潜只算得清楚账本,对军队作战确实毫无把握,他偏头看了一眼霍屹,耸了耸肩,丹凤眼仿佛蒙上了一层水雾。
霍屹站出来道:当初三十万大军是步兵,而且匈奴出了四十万骑兵,提前布下陷进,才将高祖围困于骨马城。论战斗力,大越子民从来不会输给任何外族。
李仪高声道:王丞相,老子砍下的匈奴头颅,比你养的门客还多!
王弼脸色又开始发青,霍屹笑了笑,声音不疾不徐:既然如此,难道大越还应该对匈奴俯首称臣吗,匈奴瞧不起弱小的国家,只会得寸进尺。但凡有一点机会,大越都应该放弃防守,着力反击。
只有一点机会就敢反击,霍郡守好大的口气!王弼紧接着质问道:大越为维持和平,发展国力,卧薪尝胆百年之久。一旦开战,匈奴将更加猛烈地进攻,先辈们所做出的牺牲全部白费,若是赢了暂且不论,如果输了,你拿什么负责!那些死去的战士,被报复的平民,你承担得起吗?
还是说,霍郡守准备像你那个战败的爹一样,一死了之吗!
王弼说完之后,自觉无可反驳,咄咄逼人地看向霍屹,却发现霍屹面无表情,黑色的瞳孔如同冰封一般,鸦羽般的睫毛垂下来,在脸上落下沉重的阴影。
陡然寂静的大殿之中,霍屹的脚步声如此清晰。
你要、要干什么!面对逼近的霍屹,王弼不由自主后退了两步:这可是廷议,不、不不能动手的。
霍郡守身长八尺,体型修长有力,常年练武射箭,拉三石弓,力能破石。王丞相安居内城,肚子比气量大,走五步就要喘气,十步就要人扶。两人站在一起,差距就更明显了,想必霍郡守一拳就能让王丞相倒下很久。
丞相大人,你说大越卧薪尝胆,是为了什么?霍屹的声音沉沉的,仿佛大漠中压抑的风。
王弼理所当然地说: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保护大越子民他说完之后,就知道自己陷入被动了。
不应该回答这个问题的。
霍屹摇头:那我们保护了大越子民吗?以这样屈辱的手段,换取了边境和平吗?
王弼:
霍屹又向前一步,冷声说:大越多年修生养息,就是为了韬光养晦,并不是没有能力!高祖卧薪尝胆,是为了复仇,而百年之后,我们却沉湎于虚假的平静之中,失去了大越的血性!
我大越人民能将匈奴赶出去一次,就能赶出去第二次。吾等领着朝廷俸禄,受万民爱戴,岂能坐视天下苍生受辱!
丞相大人,不说对得起黎民百姓,至少要对得起自己的俸禄啊。这话,还是皇帝经常给他说的,霍屹也不知道怎么回事,顺口就说出来了。
李仪骤然起身,慷慨激昂紧随其后:大越国土,寸步不能相让!吾等必让匈奴血债血偿!
王弼瞠目结舌,看着两人一唱一和,彻底败下阵来。
他搬出高祖,霍屹同样搬出了高祖,还比他更高一筹,反制得十分优秀。
主和派面面相觑,此时谁再站起来说话,就是不忠不义,置百姓生死于不顾的意思了。
恋耽美
敢问诸位,有谁可以保证, 带着军队一定能找到匈奴?
霍屹他们都没有说话。
王弼抬头挺胸,以昂然的气势接着道:第二个原因,就在于大越的兵力无法与匈奴对抗,面对匈奴骑兵,我们必败无疑。
李仪听了这话, 顿时浓眉竖立,双腿一弯就要站起来喷人:你他妈放屁!
霍屹一看他的口型就知道他要说什么, 一把拉下来,把怒火冲天的拢方郡守按住了。
殿前失仪也是罪行,他明明叫李仪,为什么行事这么鲁莽啊!
王弼丝毫不惧,转向皇上,道:步兵面对骑兵的劣势,想必诸位将军比我更清楚,今天我要讲的是一件旧事。
当年夏王朝末期,国内动荡不安,各方揭竿而起,局势混乱,高祖顺势而起,一举消灭夏王□□,建立大越。高祖那时尚有精兵百万,名将林立,想要北伐匈奴,一劳永逸。高祖亲自带兵出征,却被匈奴围困于骨马城整整七天
那是一段令大越王朝不愿回忆却被屡屡提及的历史,被称作骨马之困。每提起一次,人们便对匈奴多一份恐惧。高祖险些在骨马城被杀,就在那里,大越与匈奴可汗谈判,以每年供奉,公主和亲,求取脆弱的和平。
高祖以百万雄兵推翻了夏王朝,却仍然败给了匈奴,如今你们敢说自己比高祖更厉害吗?
李仪嘴角不断抽动,他好歹还是知道自己是不能和高祖比的。就算内心真觉得自己打仗比高祖厉害,那也不能说出来。
王弼见对面哑口无言,气势更胜,他今天就是要彻底占据话语权:还有第三个原因。
丞相请讲。周镇偊语气喜怒难辨,他心里想的永远比说出来的多。
王弼朝皇帝深深弯下腰,随后站起身,说:就算打赢了,对大越来说,是一件好事吗?要出兵北伐匈奴,需要多少兵力。深入大漠,一个骑兵至少需要六个人三匹马负责物资。养活一支能够战胜匈奴的军队需要花多少钱,招募训练需要花多少钱,占用多少劳动力。农田里少了人,税收就会减少,军队支出剧增,如何维持财政平衡?
就算打赢匈奴,他们仍然可以逃跑,不过三十年便卷土重来。以一场没有结果的战争,导致边郡久废耕织,民生凋敝,国库空虚,社会动荡,是否值得呢?
霍屹心想,王弼能当丞相,还是有些能力的,他所说的这些,其他士大夫不一定了解。只是他未必真将平民困苦放在心上,否则不会养出那种侄子了。
王弼恳切地说:陛下,高祖受困,为了天下苍生,不再兴兵,修生养息,才有了如今的大越。高祖亦不曾为了一己私怒而伤天下大局,夏王朝,就亡于□□与频繁战乱,请陛下三思啊。
他说完便退了回去,殿内再一次出现了长久的寂静。主战派如果想反驳,必然要拿出站得住脚的理由,王弼把高祖都抬出来了,可以说是站在道德与礼法上的顶点。
周镇偊目光沉寂,往主战派看过去,众人纷纷低下头,不敢与他对视。
周镇偊心里叹了口气,又忍不出想站起来亲自和丞相辩驳,正在这时,他看到一直没有动的霍屹站了起来。
玄色的朝服穿在霍屹身上显得格外修身,他挺拔站立,朝王弼那边拜了一拜,侧脸的线条流畅漂亮,在灯光下如白瓷一般,带着平静的矜持与冷淡的疏离。
周镇偊眼睛一眨不眨地凝视着他,忽然有一种想送很多玉石堆在他身后的冲动。
丞相大人所言极是。霍屹声音低沉温和,在殿内回荡:只可惜边郡百姓,无法认同丞相大人的这份苦心。
王弼的目光落在他身上:霍郡守有何高见?
今年风调雨顺,于边郡而言,也算是丰收之年。霍屹说:只可惜,九原郡,邯郸郡,河西郡,拢方郡,金城郡,五郡的百姓没有引来丰收之年。匈奴入侵,跨越长城,以铁骑和利刃,屠戮民众数万,掠杀官员,所到之处,血流成河,五座边郡,连都尉和县丞都换了几十个人。
他说到这里,瞄了眼刚才的太中大夫,那太中大夫面如土色,竟然忍不住摸了摸自己的后脖子。
只可惜,那数万民众,在职位上枉死的官员,听不到丞相这番慷慨陈词,否则必然也会痛哭流涕。
王弼怒目而视,却说不出话来。霍屹对他的怒容视而不见,继续说道:关于丞相的第一个问题,在下可以稍作解答。匈奴逐水草而居,臣等分为四路从不同地方出发,呈包围状贯穿大漠,必然能有所斩获。
至于第二个问题,丞相不曾在边境参战,想必不太清楚,匈奴强在铁器和军马。大越王朝多年马政,如今民间养马六十万匹,军中养马二十万,良马甚多,足以应对战争所需。而军中历来重视骑射训练,如今已经略有规模,要凑齐四万骑兵深入大漠,绰绰有余。
王弼对军队里的事毫无置喙的余地,军队归太尉慕容安管,慕容安那老头子油盐不进,整天半睡半醒的,随时要归西的样子,偏偏一直让他插不进手!
霍屹这样说,王弼根本不知道是真是假,但大越确实实行马政多年,这是基本国策,如今城中几乎人人都有良马,出门聚会必骑公马,否则还会被人瞧不起。
霍屹接着道:还有第三点
王弼额头已经冒出了一丝冷汗,霍屹的声音虽然好听,此刻却如同催命符一般。
霍屹正在整理语言,他在边郡整整八年,这八年一天都没有放松,对整个西河边郡从下到上了如指掌,小到县丞里的案件,大到整个边郡的驻军状况和经济人口发展,甚至包括周围相邻的边郡,也有过许多了解。
要让他来反驳丞相安然坐于长安之中,浮于空中没有事实依据的论点,实在太容易了。
霍郡守,这第三点就由我来解释吧。此时,一个沙哑的声音传来,霍屹侧过身子,只见之前一直半眯着眼的大司农张来潜,忽然站了起来。
张来潜是个年轻人,一个年轻人能坐上大司农的位置,位列九卿之一,一是因为他能力出众,在经济算术的造诣曾得过先皇的亲口赞叹。二则是因为,他有一个很漂亮的姐姐,张夫人。
不管是为了压制王家人,还是真有点喜欢张夫人,或者是单纯欣赏张来潜的能力,越云帝把张来潜提到了大司农的位置。而王弼的弟弟王缘,在他手下任都内令。
因此王弼看张来潜极为不爽,但他又不能把张来潜从大司农的位置捋下去,因为张来潜这么年轻一个人,在位期间,居然没有犯任何错误!
张来潜和他姐姐张夫人有点像,鹅蛋脸,肤如凝脂,眼角上挑,是漂亮优雅的丹凤眼。不过他眼睛下面一圈乌黑,头发也有些凌乱,说话声音低沉嘶哑,活像半个月没睡似的霍屹竟然生出了一点亲切感。
张来潜朝霍屹微微点了点头,眼睛半眯,目光恍惚,合着他刚才是在闭眼补觉,还装出了一副极为深沉的样子。
不过当他直视王丞相的时候,顿时如出鞘的刀一样,漂亮的丹凤眼也变得清亮无比。
王弼最后一点说的是民生问题,就是经济问题,说到国库里的钱,张来潜再不站出来,就对不起皇帝前几天的敲打了。
丞相,关于你所说的军费问题,在下已经筹划准备好了。天知道他被皇上逼着在廷议之前筹划好出征军费,每天蹲在书房扯着头发算账,终于把这笔钱算得明明白白,并且将后备物资一律准备妥当。
皇帝陛下不当人啊!
张来潜对皇帝的怨愤,尽数喷洒在丞相王弼的身上。接下来,他将这四支军队的军费总数多少,从哪里抽调,如何购买物资,如何调度辎重,说得一清二楚。大量的数字从他口中喷射而出,如利剑般射在主和派的身上,直射得他们萎靡不顿,无话可说。
最后,张来潜道:匈奴人狼子野心,供奉满足不了匈奴的贪欲。不如将这笔供奉给匈奴的钱,奖励给英勇作战,保家卫国的战士。
王弼艰难地反驳:可是
张来潜根本不给他说话的机会:如果丞相执意要以金币货物贿赂匈奴,以保全自己的项上头颅,不如由丞相府来出钱如何。毕竟丞相府能养三千门客,蓄意杀人,横行于市,威风至极,想必是不差这点钱的。
张来潜这话,直指王丞相之前纵容门客行凶一事。
王弼脸色一沉,赫然起身,厉声道:黄毛小儿,休要胡言乱语!
张来潜笑了笑,抬起眼皮,说:丞相大人还有何高见?
竖子年幼,做事不知天高地厚,大越百年不曾与匈奴开战,出了差错,你担待得起吗!王弼高高竖起眉毛:张大司农,你还太年轻了,可知万事不是那么容易的。
周镇偊扯了扯嘴角,觉得王丞相这话八成是在指桑骂槐。
王弼接着道:你们想打,并且列出了种种理由,军费战力也算的清清楚楚,可惜,当初高祖算的比你们更清楚!三十万大军尚且不能与匈奴相抗,四万军队难道能在大漠上翻出什么水花吗!
张来潜只算得清楚账本,对军队作战确实毫无把握,他偏头看了一眼霍屹,耸了耸肩,丹凤眼仿佛蒙上了一层水雾。
霍屹站出来道:当初三十万大军是步兵,而且匈奴出了四十万骑兵,提前布下陷进,才将高祖围困于骨马城。论战斗力,大越子民从来不会输给任何外族。
李仪高声道:王丞相,老子砍下的匈奴头颅,比你养的门客还多!
王弼脸色又开始发青,霍屹笑了笑,声音不疾不徐:既然如此,难道大越还应该对匈奴俯首称臣吗,匈奴瞧不起弱小的国家,只会得寸进尺。但凡有一点机会,大越都应该放弃防守,着力反击。
只有一点机会就敢反击,霍郡守好大的口气!王弼紧接着质问道:大越为维持和平,发展国力,卧薪尝胆百年之久。一旦开战,匈奴将更加猛烈地进攻,先辈们所做出的牺牲全部白费,若是赢了暂且不论,如果输了,你拿什么负责!那些死去的战士,被报复的平民,你承担得起吗?
还是说,霍郡守准备像你那个战败的爹一样,一死了之吗!
王弼说完之后,自觉无可反驳,咄咄逼人地看向霍屹,却发现霍屹面无表情,黑色的瞳孔如同冰封一般,鸦羽般的睫毛垂下来,在脸上落下沉重的阴影。
陡然寂静的大殿之中,霍屹的脚步声如此清晰。
你要、要干什么!面对逼近的霍屹,王弼不由自主后退了两步:这可是廷议,不、不不能动手的。
霍郡守身长八尺,体型修长有力,常年练武射箭,拉三石弓,力能破石。王丞相安居内城,肚子比气量大,走五步就要喘气,十步就要人扶。两人站在一起,差距就更明显了,想必霍郡守一拳就能让王丞相倒下很久。
丞相大人,你说大越卧薪尝胆,是为了什么?霍屹的声音沉沉的,仿佛大漠中压抑的风。
王弼理所当然地说: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保护大越子民他说完之后,就知道自己陷入被动了。
不应该回答这个问题的。
霍屹摇头:那我们保护了大越子民吗?以这样屈辱的手段,换取了边境和平吗?
王弼:
霍屹又向前一步,冷声说:大越多年修生养息,就是为了韬光养晦,并不是没有能力!高祖卧薪尝胆,是为了复仇,而百年之后,我们却沉湎于虚假的平静之中,失去了大越的血性!
我大越人民能将匈奴赶出去一次,就能赶出去第二次。吾等领着朝廷俸禄,受万民爱戴,岂能坐视天下苍生受辱!
丞相大人,不说对得起黎民百姓,至少要对得起自己的俸禄啊。这话,还是皇帝经常给他说的,霍屹也不知道怎么回事,顺口就说出来了。
李仪骤然起身,慷慨激昂紧随其后:大越国土,寸步不能相让!吾等必让匈奴血债血偿!
王弼瞠目结舌,看着两人一唱一和,彻底败下阵来。
他搬出高祖,霍屹同样搬出了高祖,还比他更高一筹,反制得十分优秀。
主和派面面相觑,此时谁再站起来说话,就是不忠不义,置百姓生死于不顾的意思了。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