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镇偊看向他的霍郡守,忍不住勾起嘴角,他低咳一声,道:边境被害,百姓流离失所,他们如同朕的儿女。谁能忍心看着儿女被杀,却无动于衷呢。
张来潜拱了拱手,似笑非笑地说:陛下慈悲,想必王丞相一定能体会这种为了儿女心急如焚,不顾一切的感受吧。
他今天简直抓着之前那件事不肯放手了,王弼心里怨恨一半给了他,另一半却给了自己的弟弟,还有那个蠢侄子。
如果不是这父子俩,他何必在这里任由张家小子冷嘲热讽。
皇帝说完话,几乎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了,王弼估计已经没有人再站出来,他内心十分不满,没想到主战派准备如此妥当,相比之下,他们确实大意了。
正在这时,一个人突兀地站出来,说:陛下,臣认为北伐匈奴,仍然时机未到。
说话的,正是中郎公孙羊。
周镇偊扬起下巴:公孙卿有何见解?
公孙羊越过王弼,向皇帝深深一拜:匈奴于大越,不过是肌肤之痛,臣认为,大越的弊病,还在于内部。
霍屹瞥了他一眼,公孙羊的看法其实和他不谋而合,只是看法相同,想法却不一样。
中原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内。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为之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为可惧。对公孙羊来说,当然还是最喜欢皇帝陛下把重点放在自己的主张上。
公孙中郎言之有理,只不过,匈奴这把刀,比你想象的更厉害,是断肢之痛。十年之前,匈奴已经先后吞并数十个游牧部落,将他们赶出草原和大漠。如今草原上匈奴独大,所向披靡。霍屹说:若不御敌,中原亦是军臣单于囊中之物。匈奴的铁骑,未必不能到达长安。
王弼抖了抖脸皮:你小子莫要危言耸听
霍屹瞥了他一眼,接着单膝着地,对皇上说:臣霍屹,愿率兵出兵大漠,若无所得,依军法治罪。
这一句又轻又冷,但比之前的话更有重量。
周镇偊注视着他的身影,单薄的朝服裹着笔直的身躯,脖颈颀长,冷白色的肌肤没入玄色朝服之中。
皇帝心里腾然注入一股热流,他相信霍大哥能够带来胜利,期望霍大哥能够打破大越被动的局面。
周镇偊站起身,朗声道:封霍屹为车骑将军,慕容远为骑将军,赵平安为轻车将军,李仪为骁骑将军,于两个月之后,出兵北伐匈奴!
除霍屹外,另外三人纷纷各自领命。
周镇偊快步走下,扶起霍屹,高声道:以后大越子民,无需向任何外族低头下跪。我们生于这片土地,一脉相承,相互扶持至今,先辈的教导绝不敢忘,宁折不弯,这是大越人的脊梁!
我们必须用刀剑告诉境外的窥视者,大越从来不畏惧任何强敌入侵,任何伤害大越同胞的敌人,都将为他们的行为付出代价!
愿诸位旗开得胜。
在廷议上,主战派的几人说的神采飞扬,一出殿门,李仪的脸就垮下来了。
两个月,太难办了。李仪也深刻地感受到皇帝陛下根本不打算当人,说:从各军队中选出来的骑兵精英,要放在一起合作,至少得训练两个月吧。
虽然这样说,但李仪仍然十分亢奋,以他现在的年龄,已经没几年仗可以打了。如果大越一直实行防守政策,他这辈子,也就止步于郡守。而如果这次出击失败,皇帝的下一次行动会更加谨慎,可能就轮不到他了。
他必须抓住这个机会!
霍郡守,你说咱们能把边郡的兵要过来不?李仪觉得还是自己人用的顺手。
调兵问题其实挺复杂,肯定不是说想怎么调就怎么调。假如边郡骑兵跟着打仗去了,那又从哪里调兵守卫边境,匈奴趁这个机会打过来怎么办。
应该可以把亲兵和都尉调过来。霍屹自己也准备把张都尉等人,和秋鸿光带上。
李仪若有所思,口里仍然道:两个月,时间真不够
霍屹送他离开,自己走慢了几步。
他也觉得两个月的时间太紧迫,要霍屹来看,融合训练至少要三个月。总之打仗之前,必须万事俱备,从准备工作上就做到压倒性的胜利。他打仗已经不准备再利用战术或者奇谋取胜,稳扎稳打地以多胜少,以强胜弱,才是最好的方法。
不过时局不等人,世上之事十有八九不尽如人意,他这个年纪,已经学会接受命运的捉弄。
霍郡守,好大的威风。王丞相重重地走在他身边,压低声音道:倒让我想起了当年的霍大将军,也是如此风采,果然是虎父无犬子!
霍屹微微点头:多谢丞相赞扬,想必令郎也从不让丞相失望。
整个长安城都知道,王丞相根本没有儿子。
王丞相倒从来没想过霍屹居然如此牙尖嘴利,他重新将这个人纳入视野之中,冷哼一声:只是霍大将军风采不长,令人痛心,霍郡守可别像他一样。
任他冷言冷语,霍屹岿然不动:丞相大人,共勉。
王弼冷哼一声,带着身后一群人浩浩荡荡地离开。
霍屹又站了一会,其实他是在等张来潜,想亲自问问军费的事。不过来来往往的,一直没见到大司农。霍屹正要离开,有人叫住了他。
霍郡守,请留步。公孙羊站在殿内,双手垂下,半边身体隐在黑暗之中,脸色晦暗不明:下官有一事请教。
霍屹向他行礼,道:公孙中郎请讲。
公孙羊走出来,多年的困苦生活让他脸上皱纹横生,看上去并不像一个谋士:陛下允你出兵,说明在他心里,解决外敌比解决内患更加重要。
可下官,实在是很忧心啊。公孙羊缓缓道:无论曾经多么富有,战争都容易将整个王朝拖入泥潭。光凭几位先帝积累的财富,又能打几次仗呢。夏王朝为镇压四方,穷兵黩武,导致流民失所,最终天下大乱,这样的教训,才仅仅过了一百年而已。
公孙中郎,你担忧陛下陷于战争之中吗?见公孙羊沉默不语,霍屹温声道:陛下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无论外忧内患,在他心里同样重要,所以才会重用公孙君。从布衣之身,直接封为中郎,在历朝历代中,还没有这样的事。陛下用人不看出身,只看能力。
对陛下来说,无论是战争还是改革,都只是手段。霍屹笑了笑:正因为有公孙君在朝廷之中,陛下才放心让我们出去打仗。
公孙羊意义不明地看了他一会,说:霍郡守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
霍屹目送他离开,揉了揉眉角。
奇怪,他以前在西河边郡的时候,人际关系明明特别简单,回来不过一个月,身边忽然出现了很多人他又等了一会,有个小黄门过来说:霍将军,大司农去后殿见张夫人了。
霍屹这才明白为什么见不到大司农,看来他是直接去后殿了。
霍屹回家之后,还在想要怎么和母亲说自己要去打仗的事,转念一想,丛云梦一直还以为自己在北军里呆着,倒没必要解释太多。
下午的时候,宫中送来了车骑将军的印绶和符节,有符节在手,方可调动兵马。
丛云梦果然没有多问,下午霍屹写了一封信给陶嘉木,提到了皇帝意图北伐与改革的事,并且让秋鸿光和其他几个校尉来长安。他还问了一些西河边郡的情况,信件最后,琢磨着加了几句对陶嘉木的问候。
霍屹估摸着,如果自己卸了西河郡守的职位,接任的应该是陶嘉木。
写完信后,霍屹就让霍小满把信送了出去。
临近傍晚的时候,霍屹拿着印绶,自己去祠堂坐了一会。
霍丰年的牌位竖在正中央,后面是他的画像。霍屹和自己爹长得有五分像,眼睛锋利,鼻梁笔直。幸好另外五分继承了母亲的温婉柔和,中和了霍丰年的煞气,才显得不那么具有攻击性。不过他面无表情的时候,还是常常让人感到不可靠近。
此时霍丰年在画像之中,也一副不怒自威的样子,双眼盯着自家的小儿子,腰佩宝剑,威势赫赫。
只是他护了一辈子霍屹,霍屹并不怕他。
爹,我又当上车骑将军了。霍屹屈腿坐着,手里摩挲冰凉的印绶:和以前一样,不过这回,没有你护在我前面。
冷风从门缝吹进来,霍屹挺直了脊背:就像你说的,大越人的命运不能由外族摆弄。我一直认为,大越人从来不会比匈奴作战能力差,只是以前步兵无法适应骑兵的作战方式,大越的骑兵,同样会成为匈奴的噩梦。
我会再次深入大漠,走得比当初更远,匈奴可以肆意行走的地方,大越人同样可以爹,保佑我吧。
保佑我深入大漠,一路顺利,为你和哥哥复仇。
保佑我得胜而归,至少留条命,可以照顾母亲和霍灵月。
他说到这里,终于还是跪下来给霍丰年磕了三个头。
第二天,霍屹和另外几位将军碰头,然后去了宫殿,和陛下讨论军队和军费的事。
大司农张来潜也在,轻飘飘地坐在那里,手里拿着账本,口里念念叨叨。
除了北军自己的一万骑兵,周镇偊又调来了三万骑兵,四位将军各领一万,在长安外进行训练,两个月后出征。
他们的计划是,慕容远从九原郡出发,赵平安从邯郸郡出发,霍屹从河西郡出发,李仪从拢方郡出发,如犬牙交错,横穿大漠。
当然肯定也不是在大漠上乱逛,根据收集的情报和以前的经验,是有很大概率碰到匈奴的。
他们讨论了许久,张来潜还具体安排到了辎重车队的分配,大越人打仗要带粮食,四万个人,一顿吃多少,一天吃多少,一个月吃多少,算出来是个庞大的数字。
霍屹比其他人更重视后勤物资问题,坐在张来潜旁边问了很久,包括多少粟,多少苜蓿,能保存多久,什么时候运到西河边郡。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粮必须先运到战地,等深入大漠之后,再源源不断地送进去。
筹措粮草是个繁杂活,大司农负责统筹安排,还有一大帮子人做具体工作,例如发布檄文,征税纳粮。
他们讨论了很久之后,张来潜忽然说:再过九天就是元宵节了。
元宵节还是挺热闹的,是大越非常重视的节日,那天长安城会取消宵禁,宫中也会举办宴席。
在场的人,都是有家室的。李仪儿子都十几岁了,慕容远是慕容家幼子,家里也有几房美妾,赵平安有妻有子,说到元宵节,大家心里免不了生出一点缱绻团圆的欲望。
张来潜问的是:陛下,元宵宫宴还是照常办吗?他好顺便把宫廷宴会的钱算出来。
周镇偊还记得元宵节的宫宴排场特别大,张灯结彩的,他沉吟片刻,说:把宫宴时间改到中午。
张来潜忍不住问了一句:为什么?
晚上开宴会要点烛火。周镇偊说:对了,花灯也别扎了,点花灯易起火灾。
张来潜:那还过什么元宵节!!元宵节最大的看点就是灯会啊!
宫宴那天,还请诸位爱卿携家眷前来参加宴会。周镇偊还热情地邀请了一下:热闹热闹。
他还是很懂劳逸结合的,出发之前,可以让这些将军们休息一下,联络感情嘛。
之后几天,各方军队陆续到齐,霍屹领了一万骑兵,先和几个校尉认识了一下,随后开始练兵。
四个将军,练兵风格各不相同,霍屹每天都去盯着看,极为严苛,比当初的霍丰年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干得好的话,霍屹还会自掏腰包请士兵们吃肉,军营每天都飘出浓浓的肉香味。李仪练兵就随意很多,但他另有要求,经常考核,只要能考核合格便不多管。他平时还喜欢和士兵们玩游戏,射箭或是摔跤,很能和大家打成一片。
时间很快到了宫宴那天,皇帝请了所有两千石高官参加宫宴。丛云梦不方便去,霍屹本来想独自一人参加,但丛云梦说,不如把霍灵月带去。
霍灵月站在一边眼巴巴看着,竭力让自己显得不那么渴望的样子。
那就去吧。霍屹心想带小孩去见识一下也不错,虽然没有花灯,开在白天的宫宴也没什么好看的。
他本来以为自己是唯一一个带着孩子参加宫宴的人,没想到李仪和陈中郎都把孩子带来了。还有其他一些人,光是这群官二代,就足以凑上一桌。
李仪的孩子是个体型高大的少年,和李仪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也练得一身好武艺。李家才是真正的将门世家,从夏王朝就当将军了。当年驱逐匈奴的就有李家人,所以李仪对北伐有着强烈的意愿。
恋耽美
张来潜拱了拱手,似笑非笑地说:陛下慈悲,想必王丞相一定能体会这种为了儿女心急如焚,不顾一切的感受吧。
他今天简直抓着之前那件事不肯放手了,王弼心里怨恨一半给了他,另一半却给了自己的弟弟,还有那个蠢侄子。
如果不是这父子俩,他何必在这里任由张家小子冷嘲热讽。
皇帝说完话,几乎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了,王弼估计已经没有人再站出来,他内心十分不满,没想到主战派准备如此妥当,相比之下,他们确实大意了。
正在这时,一个人突兀地站出来,说:陛下,臣认为北伐匈奴,仍然时机未到。
说话的,正是中郎公孙羊。
周镇偊扬起下巴:公孙卿有何见解?
公孙羊越过王弼,向皇帝深深一拜:匈奴于大越,不过是肌肤之痛,臣认为,大越的弊病,还在于内部。
霍屹瞥了他一眼,公孙羊的看法其实和他不谋而合,只是看法相同,想法却不一样。
中原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内。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为之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为可惧。对公孙羊来说,当然还是最喜欢皇帝陛下把重点放在自己的主张上。
公孙中郎言之有理,只不过,匈奴这把刀,比你想象的更厉害,是断肢之痛。十年之前,匈奴已经先后吞并数十个游牧部落,将他们赶出草原和大漠。如今草原上匈奴独大,所向披靡。霍屹说:若不御敌,中原亦是军臣单于囊中之物。匈奴的铁骑,未必不能到达长安。
王弼抖了抖脸皮:你小子莫要危言耸听
霍屹瞥了他一眼,接着单膝着地,对皇上说:臣霍屹,愿率兵出兵大漠,若无所得,依军法治罪。
这一句又轻又冷,但比之前的话更有重量。
周镇偊注视着他的身影,单薄的朝服裹着笔直的身躯,脖颈颀长,冷白色的肌肤没入玄色朝服之中。
皇帝心里腾然注入一股热流,他相信霍大哥能够带来胜利,期望霍大哥能够打破大越被动的局面。
周镇偊站起身,朗声道:封霍屹为车骑将军,慕容远为骑将军,赵平安为轻车将军,李仪为骁骑将军,于两个月之后,出兵北伐匈奴!
除霍屹外,另外三人纷纷各自领命。
周镇偊快步走下,扶起霍屹,高声道:以后大越子民,无需向任何外族低头下跪。我们生于这片土地,一脉相承,相互扶持至今,先辈的教导绝不敢忘,宁折不弯,这是大越人的脊梁!
我们必须用刀剑告诉境外的窥视者,大越从来不畏惧任何强敌入侵,任何伤害大越同胞的敌人,都将为他们的行为付出代价!
愿诸位旗开得胜。
在廷议上,主战派的几人说的神采飞扬,一出殿门,李仪的脸就垮下来了。
两个月,太难办了。李仪也深刻地感受到皇帝陛下根本不打算当人,说:从各军队中选出来的骑兵精英,要放在一起合作,至少得训练两个月吧。
虽然这样说,但李仪仍然十分亢奋,以他现在的年龄,已经没几年仗可以打了。如果大越一直实行防守政策,他这辈子,也就止步于郡守。而如果这次出击失败,皇帝的下一次行动会更加谨慎,可能就轮不到他了。
他必须抓住这个机会!
霍郡守,你说咱们能把边郡的兵要过来不?李仪觉得还是自己人用的顺手。
调兵问题其实挺复杂,肯定不是说想怎么调就怎么调。假如边郡骑兵跟着打仗去了,那又从哪里调兵守卫边境,匈奴趁这个机会打过来怎么办。
应该可以把亲兵和都尉调过来。霍屹自己也准备把张都尉等人,和秋鸿光带上。
李仪若有所思,口里仍然道:两个月,时间真不够
霍屹送他离开,自己走慢了几步。
他也觉得两个月的时间太紧迫,要霍屹来看,融合训练至少要三个月。总之打仗之前,必须万事俱备,从准备工作上就做到压倒性的胜利。他打仗已经不准备再利用战术或者奇谋取胜,稳扎稳打地以多胜少,以强胜弱,才是最好的方法。
不过时局不等人,世上之事十有八九不尽如人意,他这个年纪,已经学会接受命运的捉弄。
霍郡守,好大的威风。王丞相重重地走在他身边,压低声音道:倒让我想起了当年的霍大将军,也是如此风采,果然是虎父无犬子!
霍屹微微点头:多谢丞相赞扬,想必令郎也从不让丞相失望。
整个长安城都知道,王丞相根本没有儿子。
王丞相倒从来没想过霍屹居然如此牙尖嘴利,他重新将这个人纳入视野之中,冷哼一声:只是霍大将军风采不长,令人痛心,霍郡守可别像他一样。
任他冷言冷语,霍屹岿然不动:丞相大人,共勉。
王弼冷哼一声,带着身后一群人浩浩荡荡地离开。
霍屹又站了一会,其实他是在等张来潜,想亲自问问军费的事。不过来来往往的,一直没见到大司农。霍屹正要离开,有人叫住了他。
霍郡守,请留步。公孙羊站在殿内,双手垂下,半边身体隐在黑暗之中,脸色晦暗不明:下官有一事请教。
霍屹向他行礼,道:公孙中郎请讲。
公孙羊走出来,多年的困苦生活让他脸上皱纹横生,看上去并不像一个谋士:陛下允你出兵,说明在他心里,解决外敌比解决内患更加重要。
可下官,实在是很忧心啊。公孙羊缓缓道:无论曾经多么富有,战争都容易将整个王朝拖入泥潭。光凭几位先帝积累的财富,又能打几次仗呢。夏王朝为镇压四方,穷兵黩武,导致流民失所,最终天下大乱,这样的教训,才仅仅过了一百年而已。
公孙中郎,你担忧陛下陷于战争之中吗?见公孙羊沉默不语,霍屹温声道:陛下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无论外忧内患,在他心里同样重要,所以才会重用公孙君。从布衣之身,直接封为中郎,在历朝历代中,还没有这样的事。陛下用人不看出身,只看能力。
对陛下来说,无论是战争还是改革,都只是手段。霍屹笑了笑:正因为有公孙君在朝廷之中,陛下才放心让我们出去打仗。
公孙羊意义不明地看了他一会,说:霍郡守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
霍屹目送他离开,揉了揉眉角。
奇怪,他以前在西河边郡的时候,人际关系明明特别简单,回来不过一个月,身边忽然出现了很多人他又等了一会,有个小黄门过来说:霍将军,大司农去后殿见张夫人了。
霍屹这才明白为什么见不到大司农,看来他是直接去后殿了。
霍屹回家之后,还在想要怎么和母亲说自己要去打仗的事,转念一想,丛云梦一直还以为自己在北军里呆着,倒没必要解释太多。
下午的时候,宫中送来了车骑将军的印绶和符节,有符节在手,方可调动兵马。
丛云梦果然没有多问,下午霍屹写了一封信给陶嘉木,提到了皇帝意图北伐与改革的事,并且让秋鸿光和其他几个校尉来长安。他还问了一些西河边郡的情况,信件最后,琢磨着加了几句对陶嘉木的问候。
霍屹估摸着,如果自己卸了西河郡守的职位,接任的应该是陶嘉木。
写完信后,霍屹就让霍小满把信送了出去。
临近傍晚的时候,霍屹拿着印绶,自己去祠堂坐了一会。
霍丰年的牌位竖在正中央,后面是他的画像。霍屹和自己爹长得有五分像,眼睛锋利,鼻梁笔直。幸好另外五分继承了母亲的温婉柔和,中和了霍丰年的煞气,才显得不那么具有攻击性。不过他面无表情的时候,还是常常让人感到不可靠近。
此时霍丰年在画像之中,也一副不怒自威的样子,双眼盯着自家的小儿子,腰佩宝剑,威势赫赫。
只是他护了一辈子霍屹,霍屹并不怕他。
爹,我又当上车骑将军了。霍屹屈腿坐着,手里摩挲冰凉的印绶:和以前一样,不过这回,没有你护在我前面。
冷风从门缝吹进来,霍屹挺直了脊背:就像你说的,大越人的命运不能由外族摆弄。我一直认为,大越人从来不会比匈奴作战能力差,只是以前步兵无法适应骑兵的作战方式,大越的骑兵,同样会成为匈奴的噩梦。
我会再次深入大漠,走得比当初更远,匈奴可以肆意行走的地方,大越人同样可以爹,保佑我吧。
保佑我深入大漠,一路顺利,为你和哥哥复仇。
保佑我得胜而归,至少留条命,可以照顾母亲和霍灵月。
他说到这里,终于还是跪下来给霍丰年磕了三个头。
第二天,霍屹和另外几位将军碰头,然后去了宫殿,和陛下讨论军队和军费的事。
大司农张来潜也在,轻飘飘地坐在那里,手里拿着账本,口里念念叨叨。
除了北军自己的一万骑兵,周镇偊又调来了三万骑兵,四位将军各领一万,在长安外进行训练,两个月后出征。
他们的计划是,慕容远从九原郡出发,赵平安从邯郸郡出发,霍屹从河西郡出发,李仪从拢方郡出发,如犬牙交错,横穿大漠。
当然肯定也不是在大漠上乱逛,根据收集的情报和以前的经验,是有很大概率碰到匈奴的。
他们讨论了许久,张来潜还具体安排到了辎重车队的分配,大越人打仗要带粮食,四万个人,一顿吃多少,一天吃多少,一个月吃多少,算出来是个庞大的数字。
霍屹比其他人更重视后勤物资问题,坐在张来潜旁边问了很久,包括多少粟,多少苜蓿,能保存多久,什么时候运到西河边郡。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粮必须先运到战地,等深入大漠之后,再源源不断地送进去。
筹措粮草是个繁杂活,大司农负责统筹安排,还有一大帮子人做具体工作,例如发布檄文,征税纳粮。
他们讨论了很久之后,张来潜忽然说:再过九天就是元宵节了。
元宵节还是挺热闹的,是大越非常重视的节日,那天长安城会取消宵禁,宫中也会举办宴席。
在场的人,都是有家室的。李仪儿子都十几岁了,慕容远是慕容家幼子,家里也有几房美妾,赵平安有妻有子,说到元宵节,大家心里免不了生出一点缱绻团圆的欲望。
张来潜问的是:陛下,元宵宫宴还是照常办吗?他好顺便把宫廷宴会的钱算出来。
周镇偊还记得元宵节的宫宴排场特别大,张灯结彩的,他沉吟片刻,说:把宫宴时间改到中午。
张来潜忍不住问了一句:为什么?
晚上开宴会要点烛火。周镇偊说:对了,花灯也别扎了,点花灯易起火灾。
张来潜:那还过什么元宵节!!元宵节最大的看点就是灯会啊!
宫宴那天,还请诸位爱卿携家眷前来参加宴会。周镇偊还热情地邀请了一下:热闹热闹。
他还是很懂劳逸结合的,出发之前,可以让这些将军们休息一下,联络感情嘛。
之后几天,各方军队陆续到齐,霍屹领了一万骑兵,先和几个校尉认识了一下,随后开始练兵。
四个将军,练兵风格各不相同,霍屹每天都去盯着看,极为严苛,比当初的霍丰年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干得好的话,霍屹还会自掏腰包请士兵们吃肉,军营每天都飘出浓浓的肉香味。李仪练兵就随意很多,但他另有要求,经常考核,只要能考核合格便不多管。他平时还喜欢和士兵们玩游戏,射箭或是摔跤,很能和大家打成一片。
时间很快到了宫宴那天,皇帝请了所有两千石高官参加宫宴。丛云梦不方便去,霍屹本来想独自一人参加,但丛云梦说,不如把霍灵月带去。
霍灵月站在一边眼巴巴看着,竭力让自己显得不那么渴望的样子。
那就去吧。霍屹心想带小孩去见识一下也不错,虽然没有花灯,开在白天的宫宴也没什么好看的。
他本来以为自己是唯一一个带着孩子参加宫宴的人,没想到李仪和陈中郎都把孩子带来了。还有其他一些人,光是这群官二代,就足以凑上一桌。
李仪的孩子是个体型高大的少年,和李仪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也练得一身好武艺。李家才是真正的将门世家,从夏王朝就当将军了。当年驱逐匈奴的就有李家人,所以李仪对北伐有着强烈的意愿。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