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是在长安城下!
霍屹把她抱在怀里,对女人说:这是我侄女,王公子纵马踩踏你孩子之后,是她拦下了王公子。咱们去马车上谈吧,也许我可以帮你。
女人惊疑不定地盯着他们,目光在霍灵月和霍屹之间游离。
最终女人还是上了马车,坐在最远的地方,紧紧贴着车壁。
你真的能帮我吗?女人小声问。
霍灵月:能!我小叔叔是西河郡守霍!
看情况。霍屹有些头疼,西河边郡虽然是封疆大吏,掌管地方行政和任命,手上还有军队,但在长安,他还真不一定能说得上话。
女人的反应出乎意料,她问:霍是霍将军?
她语气之中,陡然便露出了一些放松和信任。她不知道西河是哪里,也不知道西河郡守是什么人,但她知道霍将军,哪怕过了十年,在大越人心里,他仍然是一座坚不可摧的高墙。
女人便一五一十地将事情告诉了霍屹。
她名叫青娘,跟着那两个男人看他们将丈夫的尸体扔在了乱坟岗上。她想过要去报官,但她在县丞府外看到了那两个杀人的凶手,正在与里面的人笑着交谈。绝望一瞬间笼上心头,青娘仓皇逃走,一晚上都在林中游荡。她心里充满了悲伤,愤怒和迷茫,不知道接下来应该怎么办,她对官府所有人产生了恐惧,霍小满抓住她的时候,青娘已经抱了必死的念头。
霍灵月听得怒火高涨,抓住霍屹:青娘亲眼看到了!她的证言总是有用的吧!
青娘出堂作证很危险。霍屹说:而且就算有证言又怎么样,杀人的不一定是丞相家的人。
霍灵月说:可是刚才青娘说了,他们是为丞相杀人
为丞相杀人的凶手,不一定是丞相家的人。有可能只是意图讨好丞相霍屹握住小侄女的手,只可惜他自己的手更加冰冷,无法传递温度:你见过街上的恶犬吗,主人尚未表态,但它们已经龇牙咧嘴地扑向目标。有的狗甚至不是他养的,也愿意为了讨好他主动去做一些事。
王丞相家,养着许多这样的狗,在外面,还有很多野狗在讨好他。
霍灵月睫毛一颤,霍屹冰冷的手上有着坚硬的厚茧,他的声音十分冷静,霍灵月福至心灵,说:所以县丞,执金吾,廷尉,都是丞相的狗吗?
好好的人不当,为什么要去当狗。
执金吾和廷尉还不至于。霍屹不想说的太多,霍灵月才八岁,他八岁的时候还在上房揭瓦,爬树偷蛋,在霍丰年的庇护下没心没肺地成长,那段记忆源源不断地给与他力量,足以支撑他面对任何困境。
他希望霍灵月能够保持善良与正义的心,但同时不要做事过于偏激。希望她知晓一些规则,能够保护自己,但不希望她接触太多黑暗的东西。希望她知晓世人的谎言与欺骗,保持戒心,但又希望霍灵月能够与人真诚交往。
霍屹心想养孩子比管理西河边郡还难,口里说:你去书院上学,这件事交给我。
霍灵月不想去书院,追问:你要怎么做,能把丞相他们捉拿归案吗?
青娘的处境并不安全,我要先安置青娘。霍屹认为,比起已经发生过的事,更重要的是如何应对现在的情况。
丞相呢?
就算人证物证具在,廷尉也可以轻易将丞相和王公子摘得干干净净。这件事的重点并不在真相,而是在其他方面。
霍屹吩咐霍小满直接驾驶马车去学院的方向,说:你先去书院
去书院有什么用!霍灵月执着地想知道结果。
这件事不该你管,小孩的本分就是学习。霍屹叹了口气:而且昨天出事的时候,你应该在学院念书才对,霍灵月,你从书院逃课了?
霍灵月脸色乍青乍白,她不再说话,盯着马车的地毯看。很快他们就到了书院,霍灵月在车厢内和小叔叔对峙片刻,冷哼一声,跳下了马车。
霍屹叹了口气,对青娘说:我暂且安置你住在安全的地方,除了我和霍小满,谁来找你都不要开门。如果你想为他们父子报仇的话,就听我的。
青娘诚惶诚恐地答应了,霍屹将她安排在一个小院子了,又给了一些钱财,找来霍家家仆看着她。
第二十三章 长安紫薇
王丞相这件事,重点不在于青娘这一家人,也不在廷尉断案是否合法合理。
王弼作为丞相,以前还是皇帝的大舅子,朝中有一半都是他的人,手中权势极大。这样的人,想践踏国法,凌驾于众人生命之上,随意操纵他人的生死,这似乎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许多人也已经接受了这样的现状,甚至会主动成为丞相玩弄规则的爪牙。
霍屹并没有直接去处理这件事,他进宫见了皇帝,皇帝身边一般是围着很多人的,不过在内殿,就留他信任的近臣,还有起居郎,章中常侍,左右,宫女,禁卫实在没有任何隐私。
上茶的时候,霍屹无意间说起:听说王家公子王克明昨天进了廷尉署。
皇帝一时没反应过来:王克明?
霍屹没卖关子:都内令王缘的独子,他于大街纵马,撞死了一个小儿,后被抓进廷尉署。
然后呢?
当天就放出来了。
周镇偊冷哼一声:一个都内令,还不至于让廷尉当天就放人。王缘是王丞相的弟弟,这事肯定是王弼亲自出面办的。
这对于王丞相来说,只是一件小事,一般传不到皇帝耳中。
丞相的权力究竟有多大。凡国事,均先上丞相府,由丞相于府中召集六百石以上的官员会议,议定之后再以丞相的名义上奏皇帝裁可;凡大的人事变动、政策调整,也都是由丞相主持廷议,然后领衔上奏;皇帝的诏命,都必须下达给丞相,由丞相负责实施。
不管国事人事,丞相是皇帝与百官沟通的桥梁,但这座桥梁有自己的想法。
霍屹垂眉顺眼,接着说:臣今日去长安城外,遇到一农妇在林中哭诉,她说自家丈夫被奸人所杀,却不敢报官。臣打听了一下,那妇人正是昨日被撞死小儿的母亲。
不敢报官周镇偊摔了笔:这可是长安城,百姓就对官府毫无信任,这是百姓的错吗?这是官府出了问题!
如果连天子脚下,都无法保证国法严明,不知其他地方,还有多少这样的事。
周镇偊愤怒未消,厉声道:把廷尉给我叫来!
章中常侍连忙躬身,领诏命离开。
霍屹正襟危坐,这件事从单纯的案件,变成了政治事件,已经不需要他再插手了。
周镇偊刚当上皇帝,在大越尚无威信,百姓对换了个皇帝并没有什么想法。但皇帝可以借此事严惩丞相,既能立威,又能处理大臣滥用职权,严重渎职的问题。
等待廷尉来的途中,周镇偊沉思片刻,问:霍卿,你认为此事当如何处理?
霍屹沉声道:我认为,国法是维护稳定的工具,如果百姓不信任国法,必然也不信任朝廷,大越天子。若人人行无法度,会造成社会动荡。陛下若要北伐匈奴,必须要大越上下一心。
周镇偊:重新建立国法威严迫在眉睫,只可惜,朕手中无人可用。
招贤诏已出,已经有一个公孙羊出现了,必然会有更多的公孙羊。霍屹口风一转:不同的人才用在不同的地方,陛下,臣想向你推举一个人。
周镇偊兴致勃勃地问:谁?
赵承。霍屹说:他出身布衣,如今是西河边郡唐城县县丞,若要严法,此人可用。但此人做事手段偏激,娴于杀戮,在同僚之中名声不好。
周镇偊:重症当用猛药,我看这大越已经病入膏肓了。
皇帝说这话实在是严苛了,大越如今国富民安,已经是难得的清明之政。滥用职权,土地兼并,财政不支,外戚干政,军阀割据,武备废弛,党派相争,宦官专权等等问题,不仅大越有,之前的几朝几代都有,之后也会继续存在,成为每个帝王脚下的绊脚石。
只是周镇偊想建立一个内无佞臣,外夷降服,四海升平,繁荣稳定的国家。
在他手上,必将开创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强盛之国,周镇偊要为此做很多的事,还需要能做事的人。
廷尉来之前,霍屹就已经离开了。
之后的事,与霍屹毫无关系,他还是听陈使说的结果。皇帝让廷尉重新调查此事,王家公子又被抓进监狱,关了两天之后,又被放出来了。
根据陈使的消息,王家是用两个门客把王公子换出来的,那两人正是杀了农户主人的凶手,纵马行凶的也变成了他们。
这件事结束后,王丞相还进宫在皇帝面前哭诉了一番,自责没有管好手下的人,他痛哭流涕,一副诚心改过的样子。
周镇偊不轻不重地敲打了一番,把他放回去了。
这件事仿佛尘埃落定,至少在王丞相和廷尉心里已经过去了。对公孙羊来说,这正是他所说大越弊病的佐证,与他有益。而对于陈中郎来说,他知道王家似乎快倒霉了,平日里便少了与王家的来往。
只有霍灵月在问最终的结果,以及青娘怎么办。
皇上会让王家付出代价,但不是现在。
霍灵月问:为什么?
霍屹:这件事已经发生了,重点是追究为何会发生这样的事,从根部解决问题。但既然已成定局,皇上会最大程度利用这件事达成目的,现在还不到时机。
霍灵月总觉得不对劲,无论是皇上还是她的小叔叔,都并不是为了正义,为了公平而参与这件事。
她忽然在想,小叔叔到底是什么样的人,那位高高在上的皇上呢,他们都在想什么。
还没等她想太多,霍屹摸着她的头,问:你昨天在书院有没有好好学习,有没有和同学好好相处,夫子讲的东西你都明白了吗,在书院不要打架,有什么不懂的就主动问夫子
霍灵月顿时脸色发青,毫不犹豫地跑掉了。
霍屹在后面苦笑一声。
元鼎元年二月甲子,当今圣上召开了一场非同寻常的廷议,关于是否要出兵攻打匈奴。
王丞相是最晚踏进宫殿的,他穿着贵气逼人的朝服,脸上带着沉稳的表情,有资格坐在这里讨论的大臣纷纷朝他看过来,左边是支持北伐的大臣,渺渺无几。右边是反对北伐的大臣,大部分都是王家的人。
皇帝陛下坐在最上面的位置,并没有迎接他。
王弼在门口立了片刻,随后稳稳地走向右边。这时候,他才发现右边还坐着一个样貌愁苦,表情阴郁,身材矮小的人,穿着中郎的朝服,似笑非笑地看了他一眼,眼神轻慢至极。
王弼心里大怒,他知道皇帝最近疯狂加封了一些人,大多是中郎侍郎等宫中内臣。这些人的任命不过丞相的手,所以王弼对此了解不多,眼前这个态度傲慢的中郎,他就不曾见过。
不过,他总觉得这人有点眼熟,却无论如何都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
王丞相又看向对面,靠近皇帝那边坐着的,正是面容清俊,神色沉稳的霍屹。霍屹左手边是李仪,右手边依次为大司马慕容将军父子,北将军赵平安以及其他几位大臣,最为显眼的,便是掌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张来潜。
三公九卿齐聚一堂,决定大越接下来对匈奴的政策。
周镇偊沉声道:自大越建国百年来,匈奴屡次犯我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大越以和亲应对,每年供奉钱财数万,即使如此,也没有满足匈奴的野心。诸公,时至今日,大越是否还要维持往日的和亲之计,换取与匈奴脆弱的和平?
他的语气十分沉重,指向性也很强,众人先是面面相觑片刻,随后王弼身后一个太中大夫首先越众而出,道:与匈奴和亲乃是高祖所定的策略,不可轻易更改。
周镇偊眉毛一挑,他一个新帝,难道事事要遵从百年前的规矩活,心里恨不得下场亲自来辩,幸好陈使及时开口,道:旧时用旧法,如今大越已今非昔比,自然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太中大夫接着道:大越为礼仪之国,匈奴蛮夷,当以道德礼仪驯化说服,不可轻易动武
李仪笑了:用道德礼仪说服,阁下说的有理!不如下次我出城打仗,让这位大夫挡在最前面,把之乎者也说给匈奴骑兵听,说不定他们便放下武器,弃暗投明了呢!
那位太中大夫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说起匈奴更是胆寒。匈奴骑兵的可怕之处早已深入他们骨髓,反正他们深居长安城内,匈奴的刀砍不到他们头上,送给匈奴的钱也不是他们在出,攻打匈奴,对他们有害无利。
李仪追着问:这位大夫,你叫什么?他说话向来是不见规矩,不给面子的。
太中大夫不想回答,但皇帝盯着,只能说:臣刘辉,太中大夫。
刘大夫,那就这么说好了,下次作战,我必然把你带上!
周镇偊点了点头:这是个不错的主意,我便提拔刘辉为军中都尉这个确实是提拔了,太中大夫没有实权,职在议论朝政,评定是非,都尉手上可实实在在是有兵权的,每月俸禄也高一些。
他话音未落,太中大夫连忙摇头,结结巴巴地说:臣,臣不善作战
周镇偊呵呵一笑,此时一轮辩论已过,主和方不敢再贸然开口,王弼环顾四周,站了出来。
*
作者有话要说:
下章看霍屹激情喷人(并没有。
有订阅抽奖活动,全订返100币,感谢支持正版。
感谢在20201103 22:35:31~20201104 16:28:54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金色丝线 2个;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二十四章 (三更合一) 长安紫薇
王弼一步踏出, 以无可匹敌的气势站出来,道:臣认为,不可主动进攻,仍需要以防守为主。
恋耽美
霍屹把她抱在怀里,对女人说:这是我侄女,王公子纵马踩踏你孩子之后,是她拦下了王公子。咱们去马车上谈吧,也许我可以帮你。
女人惊疑不定地盯着他们,目光在霍灵月和霍屹之间游离。
最终女人还是上了马车,坐在最远的地方,紧紧贴着车壁。
你真的能帮我吗?女人小声问。
霍灵月:能!我小叔叔是西河郡守霍!
看情况。霍屹有些头疼,西河边郡虽然是封疆大吏,掌管地方行政和任命,手上还有军队,但在长安,他还真不一定能说得上话。
女人的反应出乎意料,她问:霍是霍将军?
她语气之中,陡然便露出了一些放松和信任。她不知道西河是哪里,也不知道西河郡守是什么人,但她知道霍将军,哪怕过了十年,在大越人心里,他仍然是一座坚不可摧的高墙。
女人便一五一十地将事情告诉了霍屹。
她名叫青娘,跟着那两个男人看他们将丈夫的尸体扔在了乱坟岗上。她想过要去报官,但她在县丞府外看到了那两个杀人的凶手,正在与里面的人笑着交谈。绝望一瞬间笼上心头,青娘仓皇逃走,一晚上都在林中游荡。她心里充满了悲伤,愤怒和迷茫,不知道接下来应该怎么办,她对官府所有人产生了恐惧,霍小满抓住她的时候,青娘已经抱了必死的念头。
霍灵月听得怒火高涨,抓住霍屹:青娘亲眼看到了!她的证言总是有用的吧!
青娘出堂作证很危险。霍屹说:而且就算有证言又怎么样,杀人的不一定是丞相家的人。
霍灵月说:可是刚才青娘说了,他们是为丞相杀人
为丞相杀人的凶手,不一定是丞相家的人。有可能只是意图讨好丞相霍屹握住小侄女的手,只可惜他自己的手更加冰冷,无法传递温度:你见过街上的恶犬吗,主人尚未表态,但它们已经龇牙咧嘴地扑向目标。有的狗甚至不是他养的,也愿意为了讨好他主动去做一些事。
王丞相家,养着许多这样的狗,在外面,还有很多野狗在讨好他。
霍灵月睫毛一颤,霍屹冰冷的手上有着坚硬的厚茧,他的声音十分冷静,霍灵月福至心灵,说:所以县丞,执金吾,廷尉,都是丞相的狗吗?
好好的人不当,为什么要去当狗。
执金吾和廷尉还不至于。霍屹不想说的太多,霍灵月才八岁,他八岁的时候还在上房揭瓦,爬树偷蛋,在霍丰年的庇护下没心没肺地成长,那段记忆源源不断地给与他力量,足以支撑他面对任何困境。
他希望霍灵月能够保持善良与正义的心,但同时不要做事过于偏激。希望她知晓一些规则,能够保护自己,但不希望她接触太多黑暗的东西。希望她知晓世人的谎言与欺骗,保持戒心,但又希望霍灵月能够与人真诚交往。
霍屹心想养孩子比管理西河边郡还难,口里说:你去书院上学,这件事交给我。
霍灵月不想去书院,追问:你要怎么做,能把丞相他们捉拿归案吗?
青娘的处境并不安全,我要先安置青娘。霍屹认为,比起已经发生过的事,更重要的是如何应对现在的情况。
丞相呢?
就算人证物证具在,廷尉也可以轻易将丞相和王公子摘得干干净净。这件事的重点并不在真相,而是在其他方面。
霍屹吩咐霍小满直接驾驶马车去学院的方向,说:你先去书院
去书院有什么用!霍灵月执着地想知道结果。
这件事不该你管,小孩的本分就是学习。霍屹叹了口气:而且昨天出事的时候,你应该在学院念书才对,霍灵月,你从书院逃课了?
霍灵月脸色乍青乍白,她不再说话,盯着马车的地毯看。很快他们就到了书院,霍灵月在车厢内和小叔叔对峙片刻,冷哼一声,跳下了马车。
霍屹叹了口气,对青娘说:我暂且安置你住在安全的地方,除了我和霍小满,谁来找你都不要开门。如果你想为他们父子报仇的话,就听我的。
青娘诚惶诚恐地答应了,霍屹将她安排在一个小院子了,又给了一些钱财,找来霍家家仆看着她。
第二十三章 长安紫薇
王丞相这件事,重点不在于青娘这一家人,也不在廷尉断案是否合法合理。
王弼作为丞相,以前还是皇帝的大舅子,朝中有一半都是他的人,手中权势极大。这样的人,想践踏国法,凌驾于众人生命之上,随意操纵他人的生死,这似乎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许多人也已经接受了这样的现状,甚至会主动成为丞相玩弄规则的爪牙。
霍屹并没有直接去处理这件事,他进宫见了皇帝,皇帝身边一般是围着很多人的,不过在内殿,就留他信任的近臣,还有起居郎,章中常侍,左右,宫女,禁卫实在没有任何隐私。
上茶的时候,霍屹无意间说起:听说王家公子王克明昨天进了廷尉署。
皇帝一时没反应过来:王克明?
霍屹没卖关子:都内令王缘的独子,他于大街纵马,撞死了一个小儿,后被抓进廷尉署。
然后呢?
当天就放出来了。
周镇偊冷哼一声:一个都内令,还不至于让廷尉当天就放人。王缘是王丞相的弟弟,这事肯定是王弼亲自出面办的。
这对于王丞相来说,只是一件小事,一般传不到皇帝耳中。
丞相的权力究竟有多大。凡国事,均先上丞相府,由丞相于府中召集六百石以上的官员会议,议定之后再以丞相的名义上奏皇帝裁可;凡大的人事变动、政策调整,也都是由丞相主持廷议,然后领衔上奏;皇帝的诏命,都必须下达给丞相,由丞相负责实施。
不管国事人事,丞相是皇帝与百官沟通的桥梁,但这座桥梁有自己的想法。
霍屹垂眉顺眼,接着说:臣今日去长安城外,遇到一农妇在林中哭诉,她说自家丈夫被奸人所杀,却不敢报官。臣打听了一下,那妇人正是昨日被撞死小儿的母亲。
不敢报官周镇偊摔了笔:这可是长安城,百姓就对官府毫无信任,这是百姓的错吗?这是官府出了问题!
如果连天子脚下,都无法保证国法严明,不知其他地方,还有多少这样的事。
周镇偊愤怒未消,厉声道:把廷尉给我叫来!
章中常侍连忙躬身,领诏命离开。
霍屹正襟危坐,这件事从单纯的案件,变成了政治事件,已经不需要他再插手了。
周镇偊刚当上皇帝,在大越尚无威信,百姓对换了个皇帝并没有什么想法。但皇帝可以借此事严惩丞相,既能立威,又能处理大臣滥用职权,严重渎职的问题。
等待廷尉来的途中,周镇偊沉思片刻,问:霍卿,你认为此事当如何处理?
霍屹沉声道:我认为,国法是维护稳定的工具,如果百姓不信任国法,必然也不信任朝廷,大越天子。若人人行无法度,会造成社会动荡。陛下若要北伐匈奴,必须要大越上下一心。
周镇偊:重新建立国法威严迫在眉睫,只可惜,朕手中无人可用。
招贤诏已出,已经有一个公孙羊出现了,必然会有更多的公孙羊。霍屹口风一转:不同的人才用在不同的地方,陛下,臣想向你推举一个人。
周镇偊兴致勃勃地问:谁?
赵承。霍屹说:他出身布衣,如今是西河边郡唐城县县丞,若要严法,此人可用。但此人做事手段偏激,娴于杀戮,在同僚之中名声不好。
周镇偊:重症当用猛药,我看这大越已经病入膏肓了。
皇帝说这话实在是严苛了,大越如今国富民安,已经是难得的清明之政。滥用职权,土地兼并,财政不支,外戚干政,军阀割据,武备废弛,党派相争,宦官专权等等问题,不仅大越有,之前的几朝几代都有,之后也会继续存在,成为每个帝王脚下的绊脚石。
只是周镇偊想建立一个内无佞臣,外夷降服,四海升平,繁荣稳定的国家。
在他手上,必将开创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强盛之国,周镇偊要为此做很多的事,还需要能做事的人。
廷尉来之前,霍屹就已经离开了。
之后的事,与霍屹毫无关系,他还是听陈使说的结果。皇帝让廷尉重新调查此事,王家公子又被抓进监狱,关了两天之后,又被放出来了。
根据陈使的消息,王家是用两个门客把王公子换出来的,那两人正是杀了农户主人的凶手,纵马行凶的也变成了他们。
这件事结束后,王丞相还进宫在皇帝面前哭诉了一番,自责没有管好手下的人,他痛哭流涕,一副诚心改过的样子。
周镇偊不轻不重地敲打了一番,把他放回去了。
这件事仿佛尘埃落定,至少在王丞相和廷尉心里已经过去了。对公孙羊来说,这正是他所说大越弊病的佐证,与他有益。而对于陈中郎来说,他知道王家似乎快倒霉了,平日里便少了与王家的来往。
只有霍灵月在问最终的结果,以及青娘怎么办。
皇上会让王家付出代价,但不是现在。
霍灵月问:为什么?
霍屹:这件事已经发生了,重点是追究为何会发生这样的事,从根部解决问题。但既然已成定局,皇上会最大程度利用这件事达成目的,现在还不到时机。
霍灵月总觉得不对劲,无论是皇上还是她的小叔叔,都并不是为了正义,为了公平而参与这件事。
她忽然在想,小叔叔到底是什么样的人,那位高高在上的皇上呢,他们都在想什么。
还没等她想太多,霍屹摸着她的头,问:你昨天在书院有没有好好学习,有没有和同学好好相处,夫子讲的东西你都明白了吗,在书院不要打架,有什么不懂的就主动问夫子
霍灵月顿时脸色发青,毫不犹豫地跑掉了。
霍屹在后面苦笑一声。
元鼎元年二月甲子,当今圣上召开了一场非同寻常的廷议,关于是否要出兵攻打匈奴。
王丞相是最晚踏进宫殿的,他穿着贵气逼人的朝服,脸上带着沉稳的表情,有资格坐在这里讨论的大臣纷纷朝他看过来,左边是支持北伐的大臣,渺渺无几。右边是反对北伐的大臣,大部分都是王家的人。
皇帝陛下坐在最上面的位置,并没有迎接他。
王弼在门口立了片刻,随后稳稳地走向右边。这时候,他才发现右边还坐着一个样貌愁苦,表情阴郁,身材矮小的人,穿着中郎的朝服,似笑非笑地看了他一眼,眼神轻慢至极。
王弼心里大怒,他知道皇帝最近疯狂加封了一些人,大多是中郎侍郎等宫中内臣。这些人的任命不过丞相的手,所以王弼对此了解不多,眼前这个态度傲慢的中郎,他就不曾见过。
不过,他总觉得这人有点眼熟,却无论如何都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
王丞相又看向对面,靠近皇帝那边坐着的,正是面容清俊,神色沉稳的霍屹。霍屹左手边是李仪,右手边依次为大司马慕容将军父子,北将军赵平安以及其他几位大臣,最为显眼的,便是掌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张来潜。
三公九卿齐聚一堂,决定大越接下来对匈奴的政策。
周镇偊沉声道:自大越建国百年来,匈奴屡次犯我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大越以和亲应对,每年供奉钱财数万,即使如此,也没有满足匈奴的野心。诸公,时至今日,大越是否还要维持往日的和亲之计,换取与匈奴脆弱的和平?
他的语气十分沉重,指向性也很强,众人先是面面相觑片刻,随后王弼身后一个太中大夫首先越众而出,道:与匈奴和亲乃是高祖所定的策略,不可轻易更改。
周镇偊眉毛一挑,他一个新帝,难道事事要遵从百年前的规矩活,心里恨不得下场亲自来辩,幸好陈使及时开口,道:旧时用旧法,如今大越已今非昔比,自然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太中大夫接着道:大越为礼仪之国,匈奴蛮夷,当以道德礼仪驯化说服,不可轻易动武
李仪笑了:用道德礼仪说服,阁下说的有理!不如下次我出城打仗,让这位大夫挡在最前面,把之乎者也说给匈奴骑兵听,说不定他们便放下武器,弃暗投明了呢!
那位太中大夫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说起匈奴更是胆寒。匈奴骑兵的可怕之处早已深入他们骨髓,反正他们深居长安城内,匈奴的刀砍不到他们头上,送给匈奴的钱也不是他们在出,攻打匈奴,对他们有害无利。
李仪追着问:这位大夫,你叫什么?他说话向来是不见规矩,不给面子的。
太中大夫不想回答,但皇帝盯着,只能说:臣刘辉,太中大夫。
刘大夫,那就这么说好了,下次作战,我必然把你带上!
周镇偊点了点头:这是个不错的主意,我便提拔刘辉为军中都尉这个确实是提拔了,太中大夫没有实权,职在议论朝政,评定是非,都尉手上可实实在在是有兵权的,每月俸禄也高一些。
他话音未落,太中大夫连忙摇头,结结巴巴地说:臣,臣不善作战
周镇偊呵呵一笑,此时一轮辩论已过,主和方不敢再贸然开口,王弼环顾四周,站了出来。
*
作者有话要说:
下章看霍屹激情喷人(并没有。
有订阅抽奖活动,全订返100币,感谢支持正版。
感谢在20201103 22:35:31~20201104 16:28:54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金色丝线 2个;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二十四章 (三更合一) 长安紫薇
王弼一步踏出, 以无可匹敌的气势站出来,道:臣认为,不可主动进攻,仍需要以防守为主。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