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决定先去找郡主谈谈班如华的事,于是迈开步子往郡主居住的东面主家院落行去。刚穿过花园行至东侧,突然想到这会儿是午间,郡主应当在午休补眠。她顿住脚步,犹豫着要不要再等一会儿,却不经意瞧见花园西侧,班如华的身影竟然出现在了花园西月门畔。她步履蹒跚行出,然后缓缓靠坐在了廊下美人靠之上,望着花园池塘中的红鲤出神。她也并非是一个人出来的,身后朱青佩一直跟着她,但并不靠近,隔着一段距离。
这是怎么回事?孟旷觉得自己此时不大应当现身,于是忙闪身出了花园东侧的廊下门,走了几步,来到了廊外花格窗下,透过隔窗悄然望向对面的两个人。
班如华此时的状态很有种出尘仙子的感觉,乌黑的长发不盘不束,尽皆披散而下,一直垂至膝窝。一身水绿色的纱裙薄衫,衬得她苍白的面色更剔透了。她面上仍然殊无血色,连月的伤病使得她整个人瘦了一大圈,身子无比单薄,连下颌都尖了。但她终究是好转了身子,如今都能够下地走动了,孟旷终于放宽了心。郡主仍旧是今晨见她时的那幅打扮,她立在班如华不远处,也不上前,就这样静静地陪着班如华。隔得虽有些远,但孟旷仍能看清她面上的神色,她眉目间凝着淡淡的柔情,心情看似倒并不抑郁。
班如华看了一会儿池中红鲤,忽的回头唤了一声郡主:
青佩,你来看。
孟旷隔得虽有些远,但午后花园宁静,凝神静听还是能听到她们在说什么的。这一声青佩唤得孟旷不由眉目舒展,心情愉悦。小暧此前还担忧班如华仍在纠结,没想到人家对郡主的称呼都这般亲密了。看来这担心是多余的。
郡主听到班如华呼唤自己,便终于靠近班如华身侧。就听班如华对她说:
我第一次的绣品,绣的就是红鲤,你瞧那两条,真跟我绣的一般模样。
是吗?等你病好了,我想你再绣一遍给我看。
好啊,这回我再绣,肯定比当年要好多了。班如华展露出笑容,这熟悉的笑容如今看在孟旷眼中,不禁令人赶到心酸又欣慰。
但她的笑容却突然消失了片刻,缓缓垂首道:对不起,我又想到她了,我总是这样控制不住自己。
没事,你需要时间,我可以等。郡主轻声安慰道。
孟旷背负的双手缓缓攥成了拳。
但你放心吧,我会慢慢学着放下过去的,你再给我点时间。班如华自言自语般说道。
不着急,我等你。郡主再一次道,这一次语调更为坚定。
你为什么要对我这么好?我又傻,又执拗,还我值得你如此吗?
对我来说,你值得一切。我朱青佩长到这般大,是第一次遇见让我心动的人,我第一次见到你时,你瘸着脚,却努力向我福身行礼,垂着眉目,温柔可人却又透着股独立坚强,我就心动了,我情不自禁去扶你,碰到你时,让我有种这辈子都不想放手的感觉。唉我不大习惯说这些,真是有些羞人。郡主低头道,面上起了红晕。
班如华有些呆呆地望着朱青佩,孟旷看见她咬着唇,眸中闪烁着动情的波光。
但是我我没有你想得那么好,我班如华支吾着说,又一次转过视线不敢看郡主。
不论你经历过什么,那都是天命对你的不公正,我不会因为任何你过去的经历而看轻你。郡主打断了她的话,又一次坚定地说道,这一回她蹲下身来,抓紧了班如华的手。
班如华惊呆了,她半晌才问道:你是不是知道些什么?
除非你告诉我,否则我该从何处知晓呢?郡主弯起唇角,笑然道。
班如华也笑了,她躬身抱住了郡主,最后她与郡主说了什么,孟旷看不清也听不清了。而她此时却听到不远处传来了脚步声,她忙转头一望,便见郡主的贴身女侍赵苏之正向花园这里行来。她立刻迈开步子,向北走,避开了赵苏之的视线。
舒展了一下紧握到掌心发汗的手掌,孟旷长舒一口气,暗道:不论如何,我欠了郡主一个极大的人情,不知该怎么还才好了。
此时此刻,就在郡主宅邸之外,西湖苏堤之上,有一个腰配长刀、头戴斗笠的男子立在映波桥之上。他有着一张英俊且棱角分明的面庞,身材高大,皮肤黝黑,四十岁上下年纪,唇边蓄着一圈黑硬的须髭。
他悠闲地欣赏着夏日西湖的风光,取下腰间的水壶饮了一口。他身旁,有一名年纪较轻、身高较矮的男子,一身武服,同样佩刀。他长相颇为俊雅,二十七八岁的年纪,一双狭长的丹凤眼,右眼眼角下有一颗泪痣,周身的气质沉稳,蓄着长须。他似是对西湖风光没有什么兴趣,站了一会儿失去耐心,不由得问身边的男子道:
二爷,您今日到底为什么来西湖,总该告诉我了吧。
别急,还没到时辰。等傍晚,画舫出湖接客的时辰,咱们就去渡口,自有人与我们相会。
哦,画舫。那年轻男子意味深长地念了一句。
年长男子乜了他一眼,再将视线投向湖景,吟诵道: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这西湖风光如此美妙,你却不知欣赏,真是暴殄天物。
那年轻男子轻笑了两声,道:这湖,总让我想起当年的屈辱事。
你的事儿我都知晓,但这次出来正事儿要给我办妥了,此番莫再出别的差错,否则我可不会再替你担待。
是!那年轻男子立刻肃穆点头。
第131章 侵朝危(三)
郭大友与邱白在六月十二日午后走访了七家杭州城中的商行,虽然获得了准确的与倭人交易的货单,但却未能寻得那个替倭人采办的操持奉化县口音的商人的踪迹。唯一获得的线索是,有一个伙计说他知道那商人曾在杭州城中的白云客栈住宿过几日。
于是二人又赶往白云客栈,彼时已经到了日落时分了,再过不多久城门就要关闭。看样子,今夜他们是回不去城外的郡主湖滨宅邸了。郭大友想着倒也不着急,今夜就住宿白云客栈,慢慢打听。
二人步入白云客栈,郭大友没有急着直接去找客栈掌柜,而是先环视了一下客栈一楼大堂的景象。就像其他寻常客栈一般,这家客栈的一楼大堂与一般的酒肆食店没甚么区别,就是供客人打尖的堂食处。许是客流量比较大,密密麻麻布置着二十多张四方桌和条凳。此时有一大半的位置都有了客人,大多都是一眼能分辨出来的行脚客,身上风尘仆仆的,大多还是浙江这一带的口音,也能分辨出一两声更远地方的方言。
他的目光落在了一桌客人的身上,凭他的经验,判断这一桌客人有些古怪。这一桌客人一老一少,老的做道士打扮,虽然身上没穿道袍,但看发髻便能判断出来。少的看上去二十出头,有些文弱,应当是读过书的书生,他侧对着客栈门口,郭大友只能看到他的侧面,却莫名觉得他侧面十分熟悉。
在他步入扫视整个大堂时,那老道士做了个伏低身子的动作,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没有太过在意,留了一个印象在脑子里,判断大堂里再无其他可疑人物,他便领着邱白来到前台,向掌柜打听起那奉化口音的商人。
掌柜显得有些犹疑,道:官爷,咱们这小店每日也有十多个奉化人在此来来往往,都是商人,您这是要打听哪一位?
那个商人,面白无须,身材有些肥胖,声音还有些软绵绵的,像是个阉人,你可有印象?郭大友将此前商行告诉他的关于那个买办的外貌细节告知了掌柜。
掌柜似是想起来了,道:确实有这么个人,但他是好些天前来住店的,这都走了能有七八日了罢。
你可知他去往何处?郭大友忙追问道。
掌柜摇头,道:这我哪里能知道,那人与客栈里的人从来不多话,我们也打听不到呀。
郭大友无奈,想了想又问:那他是怎么走的你知道吗?他是有自己的车马,还是雇了马车?
他自己有一驾骡车,还有一个跟班伙计,给他赶车。那伙计长得瘦瘦小小的,一副猴狲样。
掌柜的刚说到这里,恰逢跑堂的伙计来柜台送客人结账的银钱,那伙计听到了掌柜所说,插了句嘴道:
别看他一副猴狲样,可能喝酒了,咱们本地产的烈酒,他喝下去一整坛,面色都不变的。
掌柜骂了句:多嘴什么,快干活去!
郭大友却眼前一亮,忙拉住他道:小兄弟,你可是与那车夫喝过酒?
我没与他喝,是他缠着我,非要我把店里最好的酒给他,出手还挺阔绰的。
那他可与你聊了什么?比如他可曾提起他从哪里来,又或者要去哪里?
伙计回忆了片刻,迟疑道:他好像提到了,过不了几天要去嘉兴平湖,说不想去那里,那里没什么好酒可以喝。
嘉兴平湖!郭大友不禁大喜,从怀中掏出一小块碎银赏给了那伙计。
掌柜看着那伙计兴高采烈地拿到了赏银,不悦地蹙了蹙眉头。又催促了一句让他赶紧去干活,然后道:
官爷,我多嘴问一句,你们打听的这人是犯了什么事吗?今儿你们是第二批来打听这个人的了。
第二批?第一批是谁?郭大友问道。
哦,他们就坐店里吃饭呢,就在那儿掌柜往大堂角落里一指,却惊讶地发现人不见了,不禁道,呀,这刚才还在那儿呢?这么快就走了?
郭大友顺着掌柜所指方向一瞧,不正是方才他注意到的那桌一老一少的食客所坐的位置吗?而方才伙计送来的结账的银钱,恰恰是这桌客人所付。郭大友远远望着他们点的几盘菜和饭食都还在冒着热气,根本没吃几口,人就走了,当下就觉得不对劲。于是他立刻返身出了客栈大门,向外面街道两头张望。街道上熙来攘往,都是赶在宵禁前回家的行人,还有不少正在收摊准备归家的小商贩。但他张望了半晌,却没有看见方才那两个人,他知道自己终究是错过了。
他又回到客栈之中,打听道:方才那两个客人,只是来打尖的?
掌柜点头,道:他们一进来就向我打听那个奉化商人的事,之后点了饭食。
你可告诉他们嘉兴平湖的事了?
掌柜摇头:我本就不知道那奉化商人要去嘉兴。一旁那个跑堂的伙计道:
我告诉他们了,方才我给他们上菜,他们向我打听的。
就你话多!掌柜怒斥道,那伙计讪讪,陪笑了一下转身继续去忙了。
郭大友暗道不好,不知道什么人也在打听倭人的事,是敌是友?看来他必须尽快跑一趟嘉兴才好了。说着抓住邱白道:
今夜不留宿了,咱们连夜回去,准备去嘉兴。
入夜,西湖之上画舫出游,船舷边悬挂着的一连串红灯笼点缀在湖面之上,映照出一幅朦胧繁美的旖旎画卷。
此前立于苏堤映波桥之上的那两名佩刀男子,此时出现在了湖面上最大的一艘画舫之中。他们在一位侍者的引领下穿过舱外的走廊,来到了画舫之上最大的宴客厅外。格栅门拉开,宴厅内灯火明亮,有两名歌姬正在轻抚琵琶、弹奏瑶筝。主位之上,一个蓄着稀疏胡须、十分肥胖的年轻男子正坐于上首,他一身蟠龙锦袍,头戴金冠,着装雍容华贵。陪坐在他左右的都是上了年纪的内侍。一个身材高大白胖,锦缎华服,发鬂发白,一双睁不开的眯缝眼中闪烁着狡黠与谄媚。一个马面三角眼,面相凶狠刻薄,同样穿着一身不输于前者的锦缎华服,手中还在把玩着一块血玉。
两名佩刀男子入内,为首的黝黑年长者拱手拜下,道了句:
下官见过潞王殿下。
他身旁的年轻男子也随着行礼。
他们不曾向两旁陪坐的内侍行礼,其中那个白胖的内侍眸中露出不悦,面上则展现出谑笑。
为首的潞王半阖着眸子睨着他们开口了,语调有些阴阳怪气:汪道明汪镇抚使,要见你一面可真不容易。
不敢,潞王殿下有召,下官怎敢不听从。汪道明垂首恭敬道。
潞王轻哼了一声,道:你可识得我身边这两位是谁?这位不用我介绍了吧,你随着他做事也很多年了。他指了指那马面三角眼的老内侍道。
汪道明笑着拱了拱手,尊称一句:中官二爷爷。
那马面三角眼的老内侍笑道:我早就不是东厂中官了,汪镇抚不必如此客气。说完后他视线望向汪道明身旁的年轻男子,道,方铭方千户,咱们好久没见了?
二爷爷可安好?方铭笑着行礼,另一旁的白胖内侍刮了他一眼,他权当没看见。这马面三角眼的老者曾是他效忠的对象前东厂中官张鲸。他曾背叛过张鲸,投靠了汪道明,如今却又与张鲸见了面,显然这位前东厂中官还在记仇。
而旁边这位白胖的内侍正是唐福安,他曾被汪道明放出的消息欺骗过,当时送消息的正是方铭,他也对方铭十分记恨。方铭心知自己的背叛行为得罪了不少人,最初他夹在张鲸和如今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张诚之间,同时替两人做事,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张鲸权势最盛时,他表面效忠张鲸,实则投在了汪道明手下。汪道明让他做两面谍探,继续同时替张鲸和张诚做事。所以他也曾接到过张诚的命令,假意替恭妃娘娘做事,就是在那段时间,他背叛了张鲸,将李穗儿从张鲸手中救出,送入了宫中,但其实这都是汪道明在背后的安排。
为何方铭会受到这么多人看重和利用,是因为他有利用的价值。他有能力,有野心,有心计,更有胆量。这样的人掌控起来非常难,但却是做事的一把好手。
他乃是文人出身,颇有读书的天赋,饱读诗书,本可考取功名。十七岁时他通过院试,得了秀才的身份,正一心准备考取乡试,不成想那一年他心爱的女人却等不了他,要入宫了。
这个女人便是王恭妃,王恭妃是锦衣卫下级军官家庭出身,与同样锦衣卫下级军官家庭出身的方铭本是门当户对。两家住得很近,家长也有意谈亲事。可是王恭妃的父亲一直颇有野心,想要让女儿入宫选美,这门亲事便一直拖着不曾谈成。即便如此,小辈却是青梅竹马一起长大,对彼此都有好感。
恋耽美
这是怎么回事?孟旷觉得自己此时不大应当现身,于是忙闪身出了花园东侧的廊下门,走了几步,来到了廊外花格窗下,透过隔窗悄然望向对面的两个人。
班如华此时的状态很有种出尘仙子的感觉,乌黑的长发不盘不束,尽皆披散而下,一直垂至膝窝。一身水绿色的纱裙薄衫,衬得她苍白的面色更剔透了。她面上仍然殊无血色,连月的伤病使得她整个人瘦了一大圈,身子无比单薄,连下颌都尖了。但她终究是好转了身子,如今都能够下地走动了,孟旷终于放宽了心。郡主仍旧是今晨见她时的那幅打扮,她立在班如华不远处,也不上前,就这样静静地陪着班如华。隔得虽有些远,但孟旷仍能看清她面上的神色,她眉目间凝着淡淡的柔情,心情看似倒并不抑郁。
班如华看了一会儿池中红鲤,忽的回头唤了一声郡主:
青佩,你来看。
孟旷隔得虽有些远,但午后花园宁静,凝神静听还是能听到她们在说什么的。这一声青佩唤得孟旷不由眉目舒展,心情愉悦。小暧此前还担忧班如华仍在纠结,没想到人家对郡主的称呼都这般亲密了。看来这担心是多余的。
郡主听到班如华呼唤自己,便终于靠近班如华身侧。就听班如华对她说:
我第一次的绣品,绣的就是红鲤,你瞧那两条,真跟我绣的一般模样。
是吗?等你病好了,我想你再绣一遍给我看。
好啊,这回我再绣,肯定比当年要好多了。班如华展露出笑容,这熟悉的笑容如今看在孟旷眼中,不禁令人赶到心酸又欣慰。
但她的笑容却突然消失了片刻,缓缓垂首道:对不起,我又想到她了,我总是这样控制不住自己。
没事,你需要时间,我可以等。郡主轻声安慰道。
孟旷背负的双手缓缓攥成了拳。
但你放心吧,我会慢慢学着放下过去的,你再给我点时间。班如华自言自语般说道。
不着急,我等你。郡主再一次道,这一次语调更为坚定。
你为什么要对我这么好?我又傻,又执拗,还我值得你如此吗?
对我来说,你值得一切。我朱青佩长到这般大,是第一次遇见让我心动的人,我第一次见到你时,你瘸着脚,却努力向我福身行礼,垂着眉目,温柔可人却又透着股独立坚强,我就心动了,我情不自禁去扶你,碰到你时,让我有种这辈子都不想放手的感觉。唉我不大习惯说这些,真是有些羞人。郡主低头道,面上起了红晕。
班如华有些呆呆地望着朱青佩,孟旷看见她咬着唇,眸中闪烁着动情的波光。
但是我我没有你想得那么好,我班如华支吾着说,又一次转过视线不敢看郡主。
不论你经历过什么,那都是天命对你的不公正,我不会因为任何你过去的经历而看轻你。郡主打断了她的话,又一次坚定地说道,这一回她蹲下身来,抓紧了班如华的手。
班如华惊呆了,她半晌才问道:你是不是知道些什么?
除非你告诉我,否则我该从何处知晓呢?郡主弯起唇角,笑然道。
班如华也笑了,她躬身抱住了郡主,最后她与郡主说了什么,孟旷看不清也听不清了。而她此时却听到不远处传来了脚步声,她忙转头一望,便见郡主的贴身女侍赵苏之正向花园这里行来。她立刻迈开步子,向北走,避开了赵苏之的视线。
舒展了一下紧握到掌心发汗的手掌,孟旷长舒一口气,暗道:不论如何,我欠了郡主一个极大的人情,不知该怎么还才好了。
此时此刻,就在郡主宅邸之外,西湖苏堤之上,有一个腰配长刀、头戴斗笠的男子立在映波桥之上。他有着一张英俊且棱角分明的面庞,身材高大,皮肤黝黑,四十岁上下年纪,唇边蓄着一圈黑硬的须髭。
他悠闲地欣赏着夏日西湖的风光,取下腰间的水壶饮了一口。他身旁,有一名年纪较轻、身高较矮的男子,一身武服,同样佩刀。他长相颇为俊雅,二十七八岁的年纪,一双狭长的丹凤眼,右眼眼角下有一颗泪痣,周身的气质沉稳,蓄着长须。他似是对西湖风光没有什么兴趣,站了一会儿失去耐心,不由得问身边的男子道:
二爷,您今日到底为什么来西湖,总该告诉我了吧。
别急,还没到时辰。等傍晚,画舫出湖接客的时辰,咱们就去渡口,自有人与我们相会。
哦,画舫。那年轻男子意味深长地念了一句。
年长男子乜了他一眼,再将视线投向湖景,吟诵道: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这西湖风光如此美妙,你却不知欣赏,真是暴殄天物。
那年轻男子轻笑了两声,道:这湖,总让我想起当年的屈辱事。
你的事儿我都知晓,但这次出来正事儿要给我办妥了,此番莫再出别的差错,否则我可不会再替你担待。
是!那年轻男子立刻肃穆点头。
第131章 侵朝危(三)
郭大友与邱白在六月十二日午后走访了七家杭州城中的商行,虽然获得了准确的与倭人交易的货单,但却未能寻得那个替倭人采办的操持奉化县口音的商人的踪迹。唯一获得的线索是,有一个伙计说他知道那商人曾在杭州城中的白云客栈住宿过几日。
于是二人又赶往白云客栈,彼时已经到了日落时分了,再过不多久城门就要关闭。看样子,今夜他们是回不去城外的郡主湖滨宅邸了。郭大友想着倒也不着急,今夜就住宿白云客栈,慢慢打听。
二人步入白云客栈,郭大友没有急着直接去找客栈掌柜,而是先环视了一下客栈一楼大堂的景象。就像其他寻常客栈一般,这家客栈的一楼大堂与一般的酒肆食店没甚么区别,就是供客人打尖的堂食处。许是客流量比较大,密密麻麻布置着二十多张四方桌和条凳。此时有一大半的位置都有了客人,大多都是一眼能分辨出来的行脚客,身上风尘仆仆的,大多还是浙江这一带的口音,也能分辨出一两声更远地方的方言。
他的目光落在了一桌客人的身上,凭他的经验,判断这一桌客人有些古怪。这一桌客人一老一少,老的做道士打扮,虽然身上没穿道袍,但看发髻便能判断出来。少的看上去二十出头,有些文弱,应当是读过书的书生,他侧对着客栈门口,郭大友只能看到他的侧面,却莫名觉得他侧面十分熟悉。
在他步入扫视整个大堂时,那老道士做了个伏低身子的动作,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没有太过在意,留了一个印象在脑子里,判断大堂里再无其他可疑人物,他便领着邱白来到前台,向掌柜打听起那奉化口音的商人。
掌柜显得有些犹疑,道:官爷,咱们这小店每日也有十多个奉化人在此来来往往,都是商人,您这是要打听哪一位?
那个商人,面白无须,身材有些肥胖,声音还有些软绵绵的,像是个阉人,你可有印象?郭大友将此前商行告诉他的关于那个买办的外貌细节告知了掌柜。
掌柜似是想起来了,道:确实有这么个人,但他是好些天前来住店的,这都走了能有七八日了罢。
你可知他去往何处?郭大友忙追问道。
掌柜摇头,道:这我哪里能知道,那人与客栈里的人从来不多话,我们也打听不到呀。
郭大友无奈,想了想又问:那他是怎么走的你知道吗?他是有自己的车马,还是雇了马车?
他自己有一驾骡车,还有一个跟班伙计,给他赶车。那伙计长得瘦瘦小小的,一副猴狲样。
掌柜的刚说到这里,恰逢跑堂的伙计来柜台送客人结账的银钱,那伙计听到了掌柜所说,插了句嘴道:
别看他一副猴狲样,可能喝酒了,咱们本地产的烈酒,他喝下去一整坛,面色都不变的。
掌柜骂了句:多嘴什么,快干活去!
郭大友却眼前一亮,忙拉住他道:小兄弟,你可是与那车夫喝过酒?
我没与他喝,是他缠着我,非要我把店里最好的酒给他,出手还挺阔绰的。
那他可与你聊了什么?比如他可曾提起他从哪里来,又或者要去哪里?
伙计回忆了片刻,迟疑道:他好像提到了,过不了几天要去嘉兴平湖,说不想去那里,那里没什么好酒可以喝。
嘉兴平湖!郭大友不禁大喜,从怀中掏出一小块碎银赏给了那伙计。
掌柜看着那伙计兴高采烈地拿到了赏银,不悦地蹙了蹙眉头。又催促了一句让他赶紧去干活,然后道:
官爷,我多嘴问一句,你们打听的这人是犯了什么事吗?今儿你们是第二批来打听这个人的了。
第二批?第一批是谁?郭大友问道。
哦,他们就坐店里吃饭呢,就在那儿掌柜往大堂角落里一指,却惊讶地发现人不见了,不禁道,呀,这刚才还在那儿呢?这么快就走了?
郭大友顺着掌柜所指方向一瞧,不正是方才他注意到的那桌一老一少的食客所坐的位置吗?而方才伙计送来的结账的银钱,恰恰是这桌客人所付。郭大友远远望着他们点的几盘菜和饭食都还在冒着热气,根本没吃几口,人就走了,当下就觉得不对劲。于是他立刻返身出了客栈大门,向外面街道两头张望。街道上熙来攘往,都是赶在宵禁前回家的行人,还有不少正在收摊准备归家的小商贩。但他张望了半晌,却没有看见方才那两个人,他知道自己终究是错过了。
他又回到客栈之中,打听道:方才那两个客人,只是来打尖的?
掌柜点头,道:他们一进来就向我打听那个奉化商人的事,之后点了饭食。
你可告诉他们嘉兴平湖的事了?
掌柜摇头:我本就不知道那奉化商人要去嘉兴。一旁那个跑堂的伙计道:
我告诉他们了,方才我给他们上菜,他们向我打听的。
就你话多!掌柜怒斥道,那伙计讪讪,陪笑了一下转身继续去忙了。
郭大友暗道不好,不知道什么人也在打听倭人的事,是敌是友?看来他必须尽快跑一趟嘉兴才好了。说着抓住邱白道:
今夜不留宿了,咱们连夜回去,准备去嘉兴。
入夜,西湖之上画舫出游,船舷边悬挂着的一连串红灯笼点缀在湖面之上,映照出一幅朦胧繁美的旖旎画卷。
此前立于苏堤映波桥之上的那两名佩刀男子,此时出现在了湖面上最大的一艘画舫之中。他们在一位侍者的引领下穿过舱外的走廊,来到了画舫之上最大的宴客厅外。格栅门拉开,宴厅内灯火明亮,有两名歌姬正在轻抚琵琶、弹奏瑶筝。主位之上,一个蓄着稀疏胡须、十分肥胖的年轻男子正坐于上首,他一身蟠龙锦袍,头戴金冠,着装雍容华贵。陪坐在他左右的都是上了年纪的内侍。一个身材高大白胖,锦缎华服,发鬂发白,一双睁不开的眯缝眼中闪烁着狡黠与谄媚。一个马面三角眼,面相凶狠刻薄,同样穿着一身不输于前者的锦缎华服,手中还在把玩着一块血玉。
两名佩刀男子入内,为首的黝黑年长者拱手拜下,道了句:
下官见过潞王殿下。
他身旁的年轻男子也随着行礼。
他们不曾向两旁陪坐的内侍行礼,其中那个白胖的内侍眸中露出不悦,面上则展现出谑笑。
为首的潞王半阖着眸子睨着他们开口了,语调有些阴阳怪气:汪道明汪镇抚使,要见你一面可真不容易。
不敢,潞王殿下有召,下官怎敢不听从。汪道明垂首恭敬道。
潞王轻哼了一声,道:你可识得我身边这两位是谁?这位不用我介绍了吧,你随着他做事也很多年了。他指了指那马面三角眼的老内侍道。
汪道明笑着拱了拱手,尊称一句:中官二爷爷。
那马面三角眼的老内侍笑道:我早就不是东厂中官了,汪镇抚不必如此客气。说完后他视线望向汪道明身旁的年轻男子,道,方铭方千户,咱们好久没见了?
二爷爷可安好?方铭笑着行礼,另一旁的白胖内侍刮了他一眼,他权当没看见。这马面三角眼的老者曾是他效忠的对象前东厂中官张鲸。他曾背叛过张鲸,投靠了汪道明,如今却又与张鲸见了面,显然这位前东厂中官还在记仇。
而旁边这位白胖的内侍正是唐福安,他曾被汪道明放出的消息欺骗过,当时送消息的正是方铭,他也对方铭十分记恨。方铭心知自己的背叛行为得罪了不少人,最初他夹在张鲸和如今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张诚之间,同时替两人做事,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张鲸权势最盛时,他表面效忠张鲸,实则投在了汪道明手下。汪道明让他做两面谍探,继续同时替张鲸和张诚做事。所以他也曾接到过张诚的命令,假意替恭妃娘娘做事,就是在那段时间,他背叛了张鲸,将李穗儿从张鲸手中救出,送入了宫中,但其实这都是汪道明在背后的安排。
为何方铭会受到这么多人看重和利用,是因为他有利用的价值。他有能力,有野心,有心计,更有胆量。这样的人掌控起来非常难,但却是做事的一把好手。
他乃是文人出身,颇有读书的天赋,饱读诗书,本可考取功名。十七岁时他通过院试,得了秀才的身份,正一心准备考取乡试,不成想那一年他心爱的女人却等不了他,要入宫了。
这个女人便是王恭妃,王恭妃是锦衣卫下级军官家庭出身,与同样锦衣卫下级军官家庭出身的方铭本是门当户对。两家住得很近,家长也有意谈亲事。可是王恭妃的父亲一直颇有野心,想要让女儿入宫选美,这门亲事便一直拖着不曾谈成。即便如此,小辈却是青梅竹马一起长大,对彼此都有好感。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