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主,您又一夜未睡?这样下去身体吃不消呀。邱白有些担忧地说道。
朱青佩摇了摇头,笑道:如华也就这两日比较需要人照看,等她好起来,我也能好好休息了。无妨,就两日而已。有什么事儿,咱们去前面水榭谈吧,再让下厨将朝食端来,边谈边用。
四人入了水榭,围着一方圆桌落座。有宅中下人斟了茶水上来,众人先慢饮而谈。邱白饮下一盏茶解渴,随即将方才对孟旷和郭大友提过的话又对郡主说了一遍,并从袖中取出了一张纸,摊开来放于桌面上,展示在众人眼前。孟旷一看,纸上记录着好几家商号的名字和地址,后面还对应标注了一些奇怪的数字。比如生铁叁佰陆拾斤百锻钢伍佰斤硝石叁佰捌拾斤等等。
邱白继续补充道:
这是杭州城里接到过倭人订单的商号,以及卖出去的货物清单。不全,是昨夜两个掌柜的靠着回忆告诉我的,我当场给记下了,也许数字也有错。但杭州城这些时日里各大商号卖给倭寇不少东西,这点准没错。
难道倭人敢如此大摇大摆地入城买这些东西,商号一点也不查,就真的卖了?要知道,不论是生铁还是硝石,都是受到官府管制的货品,怎么可能随便卖出去。郭大友疑惑问道。
邱白忙解释道:不不不,郭千户,倭人是有代理人的。据说是浙东沿海那边的一处民间的造船厂,他们是以这家造船厂的名义来杭州城内采购的。采办就是地道的浙东人,宁波府奉化县的口音,你说起初咱们谁会起疑呢?据说这采办编了个很能唬人的借口,说他们这个造船厂是刚刚办起来的,今年第一年开始造船,要下水一大批漕运民船,所以采办量很大。等咱们的商号把货都交付了,也都没反应过来对方的背后竟然是倭人呀。后来还是靠着回忆和账簿记录,才反推出有哪几笔单子是和倭人做了交易。
郭大友不禁笑了,道:倭人倒是狡猾,其实他们要的铁量,这哪里是造漕运船,造海船还差不多。而且只采买铁,不采买木材,世上哪有这样的造船厂?一定是因为朝廷有规定,如或新造海运船只,须要量度产木、水便地方差人打造,造海船就必须要报备官府了,民间船厂造不了海船。这漏洞太大,一查便查出来了,也不能说是多么能唬人的借口。
他们不采买木材,是因为本身不需要木材?还是不缺木材?郡主问道。
倭军的海船早就造好了,都已经渡了相当一批人去了朝鲜陆地之上了,他们日本岛本就打渔为生,造船千年,不缺船,自然也不需要在咱们这里采买木材,他们真正缺的是铁和火/药。据说倭军大量使用火/枪作战,他们的枪支也比咱们神机营的鸟铳要先进,打起来威力很大。郭大友回答道,他研究倭国已经好些年了,搜罗了不少倭国情报,还是颇有心得的。
郡主蹙眉:这什么神枪,威力竟然这般大,倭人从哪里弄来的?如不是有这种神枪,倭人怎么能一个月就攻下朝鲜王京?朝鲜人真的这么不堪一击?
郭大友面色古怪地开口道:枪是好枪,神机营也有普遍配备这种枪。这是一种来自弗朗基的轻型火绳枪,倭人称作铁炮,造价相比正规的鸟铳要低廉,射程比弓箭远得多,重要的是近距离穿透铠甲的能力很强。操作也很简单,普通的农民或者渔夫,经过十来日的训练就能完全掌握。倭人很容易利用这种轻型火绳枪大规模装备一般的农民、渔夫,将他们打造成铁炮足轻,组建出军队。不过也不能说这种部队就具备绝对的优势了
邱白点头,接过话头解释道:郡主,虽然倭人的枪很厉害,但这回他们能长驱直入朝鲜腹地无人能挡,还真不是完全靠武器,是朝鲜真的不能抵御。朝鲜朝鲜的军队,就像纸糊的一样,根本毫无战力。
怎么回事?朱青佩对朝鲜的事不是很了解,不禁问道。
党争太严重了。说起来也挺复杂,我长话短说。郭大友接过话头道,提起朝鲜情况,邱白也不如他这个搜集外国情报的锦衣卫清楚,郡主应当知晓,如今的朝鲜国,是李氏朝鲜国,开国国王李成桂原来是王氏高丽国的将领,乃是兵变夺取的王权。开国不久,朝鲜士族就出现了分立,一派是以功臣们为首的勋旧派,一派是以坚持节气、拒绝侍奉新王朝的在野士林派。
两派斗争一直持续到第六代李氏朝鲜王端宗时期,端宗的王位被其叔父篡夺,叔父自立为世祖,自此勋旧派也发生分立,一派死六臣反对世祖,意图发动兵变拥立端宗复位,后被全部诛杀。一派生六臣则淡出朝野,勋旧派自此逐渐没落,士林派开始踏足朝政。
到了第十代朝鲜王燕山君,性情残暴无道,在他在位期间多次发生士祸,导致朝鲜士族被大量杀害,最后朝中官员忍无可忍发动政变,迫使他退位,成了废王。在此五十年间的士祸当中,屡次遭受打击的士林势力,在朝廷形成朋党,于是,士大夫的斗争又上升到党争阶段。
进入现任朝鲜王李昖统治时期,由于争夺朝廷的职位,引发起吏曹参议沈义谦和吏曹铨郎金孝元的矛盾。沈义谦因为反对金孝元叙任吏曹铨郎的要职,而与金孝元反目,从而形成了以金孝元为首的东人党和以沈义谦为首的西人党,所谓东西,是以两位党魁家住王京汉城的东面和西面来区分的。东人党长期把持朝政,排斥西人党。接着到了去年,以王世子册立的问题为由,引发了东人党内稳健派和强硬派的对立,又分裂出南人党与北人党。总之真是一团乱麻,小小朝鲜内斗成这样,你们觉得他们能有多么强大?
这么些年来,朝鲜士族门阀不断侵吞土地,掌握财富,朝廷财政则不断缩水。根本无钱训练军队,文官忙着内斗,武将忙着攀附,谁还练兵?朝鲜境内都没有几条火/枪,兵士都是混饷饭吃的,根本打不了仗。说起来,朝鲜政局与我大明也有几分神似,只是比我大明的情况有过之无不及。
朱青佩感到无言以对,心底涌出一种难以抑制的羞惭之情。她虽然被赶出宗室,但总归是朱家人,还是想看到大明更好的。被人明言指出大明朝政之弊端,又闻得藩属国朝鲜这般疲软颓废,不由得心中升起了一股紧迫感。
既如此,咱们为何没有任何动作?我看倭人这回大举进兵朝鲜,图谋不小,恐怕小小朝鲜满足不了他们的贪念,他们是冲着我大明来的。朱青佩道。
可不是嘛,但朝廷一直在起疑心,怀疑是倭人与朝鲜联合起来,欺骗我大明出兵。邱白道。
啊?郡主感到万分的疑惑和惊讶,一时不能明白朝廷为何会有此疑心。
郡主,朝廷也和您一样,不相信倭军能如此势如破竹,朝鲜兵败如山倒,实在是太匪夷所思了。而且还有福建海商,以到朝鲜经商时听闻的消息,回报朝廷说,朝鲜与倭国同谋。邱白道。
这难道都没法去证实的吗?
证实是肯定可以证实的,最着急的定然是朝鲜国王李昖,他必定想方设法向朝廷证实战事的真实性,辽东那里也会派使臣入朝鲜境内确认情况。想必到如今这个节骨眼上,朝廷肯定已经确认倭军大规模入侵朝鲜的事实了。但援朝与否,却是需要商榷的事。如今西北战事吃紧,我明军大部分战力都被西北的哱拜叛军牵制住了,无兵可援朝鲜,朝廷在这件事上犹疑,可以理解。郭大友颇为头疼地说道。
信阳郡主有些干着急,对郭大友道:郭千户,您得想想办法促使朝廷尽快出兵,这样拖下去不是办法,若朝鲜无法抵挡,让倭军跨过那鸭绿江打到辽东那就真的迟了,战场不能蔓延到我大明国土之上来,否则本就战事连年的辽东军民如何还能抵御倭人的炮火?届时若辽东屏障也被突破,京畿就岌岌可危了。
郭大友面色沉凝没有答话,孟旷此时心中却在想,方才郡主所言,恐怕正是倭人的图谋。他们看穿了朝鲜贫弱、明军空乏的事实,知道只要闪电般吞噬朝鲜,然后以朝鲜为后盾和补给线,突破辽东关隘,便可大规模入侵我大明北方,届时北京将受到最直接的冲击,不是没有可能不被一举拿下。而拿下了北京,最好的结果是生擒皇帝,最坏的结果也能迫使明皇外逃,如此可重创我大明君臣上下,摧毁明军战意,称霸中原指日可待。
这丰臣秀吉,真是好大的野心,好狠的图谋,小小海岛之国,竟有吞象之贪念。孟旷不禁感到脊背发寒,更有一种不得不去做什么的迫切感。
此时郭大友发话了:这样吧,我们尽快寻得那倭人的采办,顺藤摸瓜抓一个倭人来,问出口供。然后我想办法将口供尽快呈给我大哥,让他去说服朝廷尽快出兵。
郡主闻言大喜,忙道:好,就这么办。郭千户你需要什么帮助,尽管与我说。
那就先替我探听一下倭人采办的去向吧。郭大友下意识摸了摸腰间的铁锏,说道。
第130章 侵朝危(二)
到了六月十二日午间,围在一起用完午食,整个郡主宅邸的人都知晓了朝鲜战事的情况。不了解战事危机程度的人,心中不大认为倭寇能打到北京去,但是所有人都明白一个极为简单的道理,既然朝鲜人对倭寇毫无抵抗之力,那明廷就必须派出军队抵御,不能让战场蔓延到了大明境内。
事不宜迟,午食过后,郡主做了一些安排。她让古仲文带着吕景石和韩佳儿去杭州城里的商行走一趟,看看能给他们安排什么职位,自此以后,吕景石和韩佳儿便算是彻底摆脱了宫廷的束缚,成为了郡主手底下的人。穗儿很为他们感到高兴,这比在南京做宫廷采办要好多了。
邱白则携着郭大友去造访几个曾经和倭人做过交易的商行,打探倭人采办的去向,由于这事儿需要的是口才,孟旷又不能言语帮不上什么忙,郭大友便让孟旷留在宅中保护其余的女眷。
班如华看上去身体稍好了一些,午食吃下了大半碗粥并几样小菜。孟旷依旧不敢在班如华眼前露面,她的情况是孟暧告诉孟旷的。孟暧这些日子为了医治班如华,也是累坏了,看上去瘦了一圈。孟旷有些心疼,督促孟暧赶紧去休息。
眼底发青的孟暧打了个呵欠,在姐姐的护送下回了自己房门口,见姐姐寸步不离地跟着自己,她不禁笑了,道:
你这般紧跟着我作甚?还不去找小穗姐?
孟旷很是无奈地抿唇望着妹妹,孟暧敛去笑容,对孟旷道:
阿姐,我觉得你还是去看看班如华吧。和她聊一聊,总得帮着她理顺了心绪,你现在躲着她,显得冷漠,也没办法让她彻底死心,反而会加剧她的抑郁。她现在还在钻牛角尖,摇摆在你和郡主之间。我看郡主这些日子如此费心地照看班如华,着实是苦心孤诣,她定然是对班如华一见倾心,再见便深陷进去无法自拔了。尤其是班如华如今这副模样,我见犹怜啊,郡主已经放不下了。你要不先和郡主商量一下,然后寻个合适的时机去看看班如华吧。
孟旷默了片刻,点头道:我省得了。
还有,先和小穗姐报备一下啊,别闹什么不该有的误会。孟暧像个老妈子一般叮嘱道。
孟旷不禁笑了,再道:是,我省得。
对了阿姐,这两天你收到二哥和罗道长的消息了吗?孟暧问。
收到了,抵达杭州的前一夜在运河上还看到了他们发的信号,想必这会儿他们人应当也在杭州城里。怎么了?孟旷问道。
孟暧摇了摇头道:我就是有些不放心,怕他们在路上出了什么事。还有就是白姐姐,她往日里不说,但我知道她心里一直在挂念二哥,我就想,能不能寻个机会让他们再见一面,这聚少离多的,我看着也难过。
孟旷摇了摇头:咱们现在住在郡主宅中,要将人引出去见二哥谈何容易?你得编造多少谎言,万一让郭大友看出破绽怎么办?何况也不知道潞王和唐福安到底在什么地方,据说他们也到了浙江,说不定就在杭州城中,白玉吟是他抓捕的重点对象,这太冒险了。还有那黎老三,他一路悄悄跟着咱们,现在也不知踪迹在哪里,说不定就在附近监视着咱们,我们不能擅动。
你说他们会不会是去寻张鲸了?孟暧道。
孟旷点头,分析道:很有可能。虽然唐福安曾被汪道明和张鲸坑过,以至于与咱们父兄鹬蚌相争,最终让张鲸和汪道明把穗儿抓走了。但这件事细细盘算一下他们也没有根本的利益矛盾,穗儿本也不是白玉吟,唐福安就不该抓她。如今潞王和唐福安要抓白玉吟,张鲸一直都想抓穗儿,他们凑在一块,完全可以达成合作,沆瀣一气。再加上,京中的私贩军火案,还有如今杭州地区的倭人采办,我认为这绝对不是毫无朝中背景的人做的事,也许背后都藏着张鲸和汪道明的影子。
看妹妹因自己的话陷入了沉思,孟旷不禁上前拍了拍妹妹的肩膀,道:莫多想,说不定这会儿二哥他们已经在查潞王和唐福安了,他们有了决断,自然会联系我们的。咱们就老老实实待在宅中,等消息。你呢,现在就快点去补眠,晚食我再来喊你起身。今儿晚上,你还要照顾班如华吧。
嗯。那我休息去了,阿姐你也不要逞强了,你身上的伤也没完全好全呢。
是,暧姐姐,是都快成我姐姐了,操心死了,快去睡。
孟暧笑着拍了孟旷一下,开了自己的房门,临着关上房门时,她突兀地问道:阿姐,你不会上战场吧。
孟旷愣了一下,随即摇头道:不会,放心吧。
虽然孟旷安慰小妹,说自己并不会上战场,但这个问题却刺了她一下,让她心底浮起一股不安感。她眼下虽然暂时成了潞王的追杀对象,但在朝中并不是通缉犯,仍然是记录在簿的正规锦衣卫,而且还是专司前线对外战争情报搜集的巡堪所锦衣卫。如果当真要援朝抗倭,那她被派往前线也是理所应当的事。尤其是,如今她正在执行朝廷赋予的调查浙东倭寇军火案的差事,朝廷打算利用他们巡堪所锦衣卫对付倭寇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
她不禁想,如果战事进一步恶化,或许她真的被迫要上战场了。这个念头让她心底发慌,她不是害怕战场上的敌人,她害怕的是自此以后再也不能陪着穗儿、妹妹这些亲人,害怕的是她们眼中的担忧和惶恐。也许她也可以临阵退缩,不应朝中安排去往前线,但自此以后她就真成了逃犯了,再无宁日。何况舅舅一家还在京中,她若成了逃犯,他们该怎么办?
她摇头甩去脑海中不安的念头,决定走一步看一步。
恋耽美
朱青佩摇了摇头,笑道:如华也就这两日比较需要人照看,等她好起来,我也能好好休息了。无妨,就两日而已。有什么事儿,咱们去前面水榭谈吧,再让下厨将朝食端来,边谈边用。
四人入了水榭,围着一方圆桌落座。有宅中下人斟了茶水上来,众人先慢饮而谈。邱白饮下一盏茶解渴,随即将方才对孟旷和郭大友提过的话又对郡主说了一遍,并从袖中取出了一张纸,摊开来放于桌面上,展示在众人眼前。孟旷一看,纸上记录着好几家商号的名字和地址,后面还对应标注了一些奇怪的数字。比如生铁叁佰陆拾斤百锻钢伍佰斤硝石叁佰捌拾斤等等。
邱白继续补充道:
这是杭州城里接到过倭人订单的商号,以及卖出去的货物清单。不全,是昨夜两个掌柜的靠着回忆告诉我的,我当场给记下了,也许数字也有错。但杭州城这些时日里各大商号卖给倭寇不少东西,这点准没错。
难道倭人敢如此大摇大摆地入城买这些东西,商号一点也不查,就真的卖了?要知道,不论是生铁还是硝石,都是受到官府管制的货品,怎么可能随便卖出去。郭大友疑惑问道。
邱白忙解释道:不不不,郭千户,倭人是有代理人的。据说是浙东沿海那边的一处民间的造船厂,他们是以这家造船厂的名义来杭州城内采购的。采办就是地道的浙东人,宁波府奉化县的口音,你说起初咱们谁会起疑呢?据说这采办编了个很能唬人的借口,说他们这个造船厂是刚刚办起来的,今年第一年开始造船,要下水一大批漕运民船,所以采办量很大。等咱们的商号把货都交付了,也都没反应过来对方的背后竟然是倭人呀。后来还是靠着回忆和账簿记录,才反推出有哪几笔单子是和倭人做了交易。
郭大友不禁笑了,道:倭人倒是狡猾,其实他们要的铁量,这哪里是造漕运船,造海船还差不多。而且只采买铁,不采买木材,世上哪有这样的造船厂?一定是因为朝廷有规定,如或新造海运船只,须要量度产木、水便地方差人打造,造海船就必须要报备官府了,民间船厂造不了海船。这漏洞太大,一查便查出来了,也不能说是多么能唬人的借口。
他们不采买木材,是因为本身不需要木材?还是不缺木材?郡主问道。
倭军的海船早就造好了,都已经渡了相当一批人去了朝鲜陆地之上了,他们日本岛本就打渔为生,造船千年,不缺船,自然也不需要在咱们这里采买木材,他们真正缺的是铁和火/药。据说倭军大量使用火/枪作战,他们的枪支也比咱们神机营的鸟铳要先进,打起来威力很大。郭大友回答道,他研究倭国已经好些年了,搜罗了不少倭国情报,还是颇有心得的。
郡主蹙眉:这什么神枪,威力竟然这般大,倭人从哪里弄来的?如不是有这种神枪,倭人怎么能一个月就攻下朝鲜王京?朝鲜人真的这么不堪一击?
郭大友面色古怪地开口道:枪是好枪,神机营也有普遍配备这种枪。这是一种来自弗朗基的轻型火绳枪,倭人称作铁炮,造价相比正规的鸟铳要低廉,射程比弓箭远得多,重要的是近距离穿透铠甲的能力很强。操作也很简单,普通的农民或者渔夫,经过十来日的训练就能完全掌握。倭人很容易利用这种轻型火绳枪大规模装备一般的农民、渔夫,将他们打造成铁炮足轻,组建出军队。不过也不能说这种部队就具备绝对的优势了
邱白点头,接过话头解释道:郡主,虽然倭人的枪很厉害,但这回他们能长驱直入朝鲜腹地无人能挡,还真不是完全靠武器,是朝鲜真的不能抵御。朝鲜朝鲜的军队,就像纸糊的一样,根本毫无战力。
怎么回事?朱青佩对朝鲜的事不是很了解,不禁问道。
党争太严重了。说起来也挺复杂,我长话短说。郭大友接过话头道,提起朝鲜情况,邱白也不如他这个搜集外国情报的锦衣卫清楚,郡主应当知晓,如今的朝鲜国,是李氏朝鲜国,开国国王李成桂原来是王氏高丽国的将领,乃是兵变夺取的王权。开国不久,朝鲜士族就出现了分立,一派是以功臣们为首的勋旧派,一派是以坚持节气、拒绝侍奉新王朝的在野士林派。
两派斗争一直持续到第六代李氏朝鲜王端宗时期,端宗的王位被其叔父篡夺,叔父自立为世祖,自此勋旧派也发生分立,一派死六臣反对世祖,意图发动兵变拥立端宗复位,后被全部诛杀。一派生六臣则淡出朝野,勋旧派自此逐渐没落,士林派开始踏足朝政。
到了第十代朝鲜王燕山君,性情残暴无道,在他在位期间多次发生士祸,导致朝鲜士族被大量杀害,最后朝中官员忍无可忍发动政变,迫使他退位,成了废王。在此五十年间的士祸当中,屡次遭受打击的士林势力,在朝廷形成朋党,于是,士大夫的斗争又上升到党争阶段。
进入现任朝鲜王李昖统治时期,由于争夺朝廷的职位,引发起吏曹参议沈义谦和吏曹铨郎金孝元的矛盾。沈义谦因为反对金孝元叙任吏曹铨郎的要职,而与金孝元反目,从而形成了以金孝元为首的东人党和以沈义谦为首的西人党,所谓东西,是以两位党魁家住王京汉城的东面和西面来区分的。东人党长期把持朝政,排斥西人党。接着到了去年,以王世子册立的问题为由,引发了东人党内稳健派和强硬派的对立,又分裂出南人党与北人党。总之真是一团乱麻,小小朝鲜内斗成这样,你们觉得他们能有多么强大?
这么些年来,朝鲜士族门阀不断侵吞土地,掌握财富,朝廷财政则不断缩水。根本无钱训练军队,文官忙着内斗,武将忙着攀附,谁还练兵?朝鲜境内都没有几条火/枪,兵士都是混饷饭吃的,根本打不了仗。说起来,朝鲜政局与我大明也有几分神似,只是比我大明的情况有过之无不及。
朱青佩感到无言以对,心底涌出一种难以抑制的羞惭之情。她虽然被赶出宗室,但总归是朱家人,还是想看到大明更好的。被人明言指出大明朝政之弊端,又闻得藩属国朝鲜这般疲软颓废,不由得心中升起了一股紧迫感。
既如此,咱们为何没有任何动作?我看倭人这回大举进兵朝鲜,图谋不小,恐怕小小朝鲜满足不了他们的贪念,他们是冲着我大明来的。朱青佩道。
可不是嘛,但朝廷一直在起疑心,怀疑是倭人与朝鲜联合起来,欺骗我大明出兵。邱白道。
啊?郡主感到万分的疑惑和惊讶,一时不能明白朝廷为何会有此疑心。
郡主,朝廷也和您一样,不相信倭军能如此势如破竹,朝鲜兵败如山倒,实在是太匪夷所思了。而且还有福建海商,以到朝鲜经商时听闻的消息,回报朝廷说,朝鲜与倭国同谋。邱白道。
这难道都没法去证实的吗?
证实是肯定可以证实的,最着急的定然是朝鲜国王李昖,他必定想方设法向朝廷证实战事的真实性,辽东那里也会派使臣入朝鲜境内确认情况。想必到如今这个节骨眼上,朝廷肯定已经确认倭军大规模入侵朝鲜的事实了。但援朝与否,却是需要商榷的事。如今西北战事吃紧,我明军大部分战力都被西北的哱拜叛军牵制住了,无兵可援朝鲜,朝廷在这件事上犹疑,可以理解。郭大友颇为头疼地说道。
信阳郡主有些干着急,对郭大友道:郭千户,您得想想办法促使朝廷尽快出兵,这样拖下去不是办法,若朝鲜无法抵挡,让倭军跨过那鸭绿江打到辽东那就真的迟了,战场不能蔓延到我大明国土之上来,否则本就战事连年的辽东军民如何还能抵御倭人的炮火?届时若辽东屏障也被突破,京畿就岌岌可危了。
郭大友面色沉凝没有答话,孟旷此时心中却在想,方才郡主所言,恐怕正是倭人的图谋。他们看穿了朝鲜贫弱、明军空乏的事实,知道只要闪电般吞噬朝鲜,然后以朝鲜为后盾和补给线,突破辽东关隘,便可大规模入侵我大明北方,届时北京将受到最直接的冲击,不是没有可能不被一举拿下。而拿下了北京,最好的结果是生擒皇帝,最坏的结果也能迫使明皇外逃,如此可重创我大明君臣上下,摧毁明军战意,称霸中原指日可待。
这丰臣秀吉,真是好大的野心,好狠的图谋,小小海岛之国,竟有吞象之贪念。孟旷不禁感到脊背发寒,更有一种不得不去做什么的迫切感。
此时郭大友发话了:这样吧,我们尽快寻得那倭人的采办,顺藤摸瓜抓一个倭人来,问出口供。然后我想办法将口供尽快呈给我大哥,让他去说服朝廷尽快出兵。
郡主闻言大喜,忙道:好,就这么办。郭千户你需要什么帮助,尽管与我说。
那就先替我探听一下倭人采办的去向吧。郭大友下意识摸了摸腰间的铁锏,说道。
第130章 侵朝危(二)
到了六月十二日午间,围在一起用完午食,整个郡主宅邸的人都知晓了朝鲜战事的情况。不了解战事危机程度的人,心中不大认为倭寇能打到北京去,但是所有人都明白一个极为简单的道理,既然朝鲜人对倭寇毫无抵抗之力,那明廷就必须派出军队抵御,不能让战场蔓延到了大明境内。
事不宜迟,午食过后,郡主做了一些安排。她让古仲文带着吕景石和韩佳儿去杭州城里的商行走一趟,看看能给他们安排什么职位,自此以后,吕景石和韩佳儿便算是彻底摆脱了宫廷的束缚,成为了郡主手底下的人。穗儿很为他们感到高兴,这比在南京做宫廷采办要好多了。
邱白则携着郭大友去造访几个曾经和倭人做过交易的商行,打探倭人采办的去向,由于这事儿需要的是口才,孟旷又不能言语帮不上什么忙,郭大友便让孟旷留在宅中保护其余的女眷。
班如华看上去身体稍好了一些,午食吃下了大半碗粥并几样小菜。孟旷依旧不敢在班如华眼前露面,她的情况是孟暧告诉孟旷的。孟暧这些日子为了医治班如华,也是累坏了,看上去瘦了一圈。孟旷有些心疼,督促孟暧赶紧去休息。
眼底发青的孟暧打了个呵欠,在姐姐的护送下回了自己房门口,见姐姐寸步不离地跟着自己,她不禁笑了,道:
你这般紧跟着我作甚?还不去找小穗姐?
孟旷很是无奈地抿唇望着妹妹,孟暧敛去笑容,对孟旷道:
阿姐,我觉得你还是去看看班如华吧。和她聊一聊,总得帮着她理顺了心绪,你现在躲着她,显得冷漠,也没办法让她彻底死心,反而会加剧她的抑郁。她现在还在钻牛角尖,摇摆在你和郡主之间。我看郡主这些日子如此费心地照看班如华,着实是苦心孤诣,她定然是对班如华一见倾心,再见便深陷进去无法自拔了。尤其是班如华如今这副模样,我见犹怜啊,郡主已经放不下了。你要不先和郡主商量一下,然后寻个合适的时机去看看班如华吧。
孟旷默了片刻,点头道:我省得了。
还有,先和小穗姐报备一下啊,别闹什么不该有的误会。孟暧像个老妈子一般叮嘱道。
孟旷不禁笑了,再道:是,我省得。
对了阿姐,这两天你收到二哥和罗道长的消息了吗?孟暧问。
收到了,抵达杭州的前一夜在运河上还看到了他们发的信号,想必这会儿他们人应当也在杭州城里。怎么了?孟旷问道。
孟暧摇了摇头道:我就是有些不放心,怕他们在路上出了什么事。还有就是白姐姐,她往日里不说,但我知道她心里一直在挂念二哥,我就想,能不能寻个机会让他们再见一面,这聚少离多的,我看着也难过。
孟旷摇了摇头:咱们现在住在郡主宅中,要将人引出去见二哥谈何容易?你得编造多少谎言,万一让郭大友看出破绽怎么办?何况也不知道潞王和唐福安到底在什么地方,据说他们也到了浙江,说不定就在杭州城中,白玉吟是他抓捕的重点对象,这太冒险了。还有那黎老三,他一路悄悄跟着咱们,现在也不知踪迹在哪里,说不定就在附近监视着咱们,我们不能擅动。
你说他们会不会是去寻张鲸了?孟暧道。
孟旷点头,分析道:很有可能。虽然唐福安曾被汪道明和张鲸坑过,以至于与咱们父兄鹬蚌相争,最终让张鲸和汪道明把穗儿抓走了。但这件事细细盘算一下他们也没有根本的利益矛盾,穗儿本也不是白玉吟,唐福安就不该抓她。如今潞王和唐福安要抓白玉吟,张鲸一直都想抓穗儿,他们凑在一块,完全可以达成合作,沆瀣一气。再加上,京中的私贩军火案,还有如今杭州地区的倭人采办,我认为这绝对不是毫无朝中背景的人做的事,也许背后都藏着张鲸和汪道明的影子。
看妹妹因自己的话陷入了沉思,孟旷不禁上前拍了拍妹妹的肩膀,道:莫多想,说不定这会儿二哥他们已经在查潞王和唐福安了,他们有了决断,自然会联系我们的。咱们就老老实实待在宅中,等消息。你呢,现在就快点去补眠,晚食我再来喊你起身。今儿晚上,你还要照顾班如华吧。
嗯。那我休息去了,阿姐你也不要逞强了,你身上的伤也没完全好全呢。
是,暧姐姐,是都快成我姐姐了,操心死了,快去睡。
孟暧笑着拍了孟旷一下,开了自己的房门,临着关上房门时,她突兀地问道:阿姐,你不会上战场吧。
孟旷愣了一下,随即摇头道:不会,放心吧。
虽然孟旷安慰小妹,说自己并不会上战场,但这个问题却刺了她一下,让她心底浮起一股不安感。她眼下虽然暂时成了潞王的追杀对象,但在朝中并不是通缉犯,仍然是记录在簿的正规锦衣卫,而且还是专司前线对外战争情报搜集的巡堪所锦衣卫。如果当真要援朝抗倭,那她被派往前线也是理所应当的事。尤其是,如今她正在执行朝廷赋予的调查浙东倭寇军火案的差事,朝廷打算利用他们巡堪所锦衣卫对付倭寇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
她不禁想,如果战事进一步恶化,或许她真的被迫要上战场了。这个念头让她心底发慌,她不是害怕战场上的敌人,她害怕的是自此以后再也不能陪着穗儿、妹妹这些亲人,害怕的是她们眼中的担忧和惶恐。也许她也可以临阵退缩,不应朝中安排去往前线,但自此以后她就真成了逃犯了,再无宁日。何况舅舅一家还在京中,她若成了逃犯,他们该怎么办?
她摇头甩去脑海中不安的念头,决定走一步看一步。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