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乔闻言望她,眼中闪过愧怍,在皇帝经过她身旁时,她举步道:陛下。
大长公主若有事,随朕来。皇帝目视前方,脚步略一停顿,就迈向门口了,元乔不知是何心思,抬脚跟了过去。
两人惯来不和,群臣面面相觑,猜废去皇夫一事定是皇帝提及的,大长公主无奈为之,他们追寻着两人的身影而去,苏闻等人顿下脚步,转身看向周孝儒,微微摇首。
小皇帝不小了,废去皇夫后,又会兴起择婿的风波来,闹得朝堂不宁。
那厢的元乔与小皇帝沿着滴水檐下走,步履不快,似是漫步,皇帝凝视脚步,不向往常那样看着元乔。元乔心中沉闷,先关切道:陛下有心事?
朕在想,大长公主给朕选了哪家儿郎做皇夫?元莞不抬头,修长的眼睫垂下,看不清她的情绪。
元乔望她:陛下若不愿意,臣不会勉强您择婿。
你不会,还是会有旁人会的。元莞叹息一句。跟着她脚步的元乔知晓她话中的意思,酒醉那夜,陛下就曾提过太后令她早日生下子嗣。
太后之心,昭然若揭。元乔道:陛下若不想,臣可帮您。
或许是愧疚心在作祟,元乔生起不想令皇帝受委屈的想法。
她本好意,元莞却笑了笑:大长公主与朕也有三年之约,可如何了?
元乔窘迫,停下脚步,俯身揖礼,歉疚道:此事是臣的罪过。
元莞不理会,抬脚就离开,甚是坚决。元乔直起身子,知晓她与陛下之间,嫌隙愈发深了。
****
廊下发生的事,并非是秘密,午后太后就知晓了,惊讶于皇帝的果决,周暨将皇夫的位置让了出来,甚合她的心意。
皇帝与元乔不和,她就要去安抚皇帝,晚间的时候去福宁殿。
暮色四合,小皇帝脱了衣袍欲坐在榻上看书,太后车驾来了。
太后近日来福宁殿来的勤快,母慈子孝的局面也甚是温馨。太后牵着元莞的手,走至榻旁,两人一道坐下,陛下近日身子可好?
元莞不喜被旁人碰,上次被太后捏了耳朵,就洗了好多遍,她强忍着不适,陪着太后做下。
太后照例问着皇帝的身子,说过之后,才故作随意地提及今日发生的事情,元莞早就想好措辞了,敷衍道:朕不喜皇夫,大长公主被迫答应,毁了她多年的筹谋,她自然不会服气。
她将事情说反了,太后也不知晓,反怜惜道:不喜就换,你是天子,没必要委屈自己。
儿晓得。皇帝耷拉着脑袋,手置于膝上,紧紧绷着。
太后继续道:陛下不喜周暨,那又喜欢何人?
元莞摇首。太后淡笑道:不会还惦记着元乔罢?
元莞还是沉默,不予回答。她这般在太后看来就是默认了,太后笑意更胜了,口中却在叹息:元乔此人,怕是不好得。再者你与她有着明面上的身份,唯有废了她的身份,沦为阶下囚了,才可。
说来说去,还是说到私生一事上,元莞打起精神,回道:既然她非文宗亲生,文宗为何不杀她?
文宗孝顺,他的母亲德惠太后拼死保下元乔,再者豫王与贤妃一死,元乔被先帝送至太后宫里,想杀也杀不得。太后道。
大宋以仁孝治国,德惠太后若想保,那也极有可能的。元莞又道:那先帝为何待之如亲妹?
太后解释:先帝母亲早逝,自小养于德惠太后膝下,与元乔之间自然有感情。至于摄政一事,我也不知晓了。
元莞不多问了,敛下好奇,太后既有策略,也不会告诉她的。
嘘寒问暖之后,太后离开了。元莞厌恶,又是去沐浴净身,将自己洗干净了,才折回榻上。手里的书突然就看不下去了,置于一旁几上,仰面躺了下来。
太后之举,不拉下元乔誓不罢休。
而元乔虽说压制着她,同时也令太后不敢轻举妄动,她曾说不听母上之言,就可还政于帝。
想到此,元莞心中微微动容,元乔将她依旧当作是先帝子嗣,与先帝的感情在,元乔就不会太过苛待她。
除去太后这把悬在头顶上的刀,她才有能力与元乔抗衡,不然随时担忧太后会以身世来威胁、利用她。
她翻过身子,想起周暨哭唧唧的模样,心中一横,长呼出一口气来。
****
周暨不再是皇夫,就不能留在宫里了,收拾妥当后,就需出宫回周府。
临行前,元莞不忍,前去送送她。
周暨本来就情绪低沉,见到小皇帝来后,抿抿唇角,眼泪就掉下来了。元莞知她性子良善,错就错在喜欢她罢了。她从孤鹜手里取过一只木盒,低声道:这里面都是你上次喜欢的女子饰物,朕都给你选了出来,你带回府,见到喜欢的小娘子就送给她。
可臣喜欢陛下。周暨依旧不死心,吸了吸鼻子,将木盒收下,委屈地看着元莞:陛下,臣还能入宫吗?
元莞想了想,令人回殿去取玉令来,压低声音同她说话:想来也可,但是你要想想大长公主,她可是凶得很,被她发现必不会饶你的。
小皇帝惯爱吓唬人,说得神乎其神,周暨没设防,被她一吓,脸色惨白,大长公主就成了地狱来的阎罗,长得好看是假的,其实就是凶神恶煞。
她闷闷不乐,直到皇帝将自由进出宫廷的令取来,塞到她的手里:出宫后,莫要惦记朕,不如多去走走,你就看到更漂亮的小娘子。
周暨摇首:不要漂亮的。
元莞不解:为何不要?
越漂亮的越凶。周暨擦干眼泪,见小皇帝迷惘之色,好心给她解释:您看大长公主的美吗?
元莞点点头。
周暨就道:凶不凶?
元莞眨眨眼,没有点头,元乔好像也不凶啊,就是性子正直罢了,整日里想的都是朝堂大事,寡淡无趣,凶之一字有些过了。
周暨当她不信,再接再厉道:她是我见过最凶的女子。比起陛下,凶多了。
元莞地狐疑地看她一眼,好心提醒她:你这个侯爵之位还是她给的。
这是陛下给的。周暨不肯承认,她望着小皇帝明媚的容颜,鼻头一酸,忍住哭泣道:普天之下,都是陛下的,臣自然是要感激陛下的。臣也知陛下举步艰难,以后若有事,可吩咐臣去做的,再不济臣的父亲也是可以做的。只是、只是陛下记得臣。
记得、记得,小哭包。元莞好笑,拍了拍她的肩膀,等宫人收拾妥当好,亲自送她出宫门,叮嘱她回府后诸事小心。
两人客气友好,丝毫不像民间和离的夫妻般大骂出口,宫人看在眼里,朝臣自然也就知晓了。
周暨出宫门后,小皇帝自得要回垂拱殿。
周暨回府后半月,朝堂的风向就变了,先来的就是苏闻。
苏相来垂拱殿之前,遇事都会前询问大长公主的意思,而后再来见小皇帝。今日却是不必了,他俯身揖礼,开门见山道:臣为皇夫一事而来。
小皇帝是圆的是扁的,是丑的还是好看的,朝臣都不会在意,在意的只有她的权力。眼下是傀儡不假,终究有一日是要亲政的。
谁人都想做外戚,且看刘家,本是寻常门户,后成了外戚,一跃而上,成了世家大族。
苏闻是状元及第,城府深、文采好,说话也没有绕弯,令小皇帝措手不及,她请苏闻坐下,先问道:可是大长公主的意思?
元乔又不遵守诺言,说好不逼她,如今谴了苏闻过来,确实可恶。
苏闻道:陛下年岁不小了,择婿是大事,大长公主与臣等同心。
同心?小皇帝冷笑,就算同心也轮不到你们,她忍了忍,不与苏闻计较,忍耐道:卿之意是想怎样?
古人言成家立业,自是先成家。
元莞嗤笑,她十二岁就成家了,也未曾看到元乔还政,言道:朕立了皇夫,就能亲政不成?
苏闻不答,如常恭谨。
元莞又道:朕不愿择婿,卿退下吧。
苏闻不想无功而返,起身道:陛下的意思,臣等都知晓,只是朝中儿郎文学好、品德善,陛下多见见,就会有新的发现了。
皇帝还是不肯,苏闻劝几句,无功而返。
小皇帝素来固执,大长公主若在,或许还会多听些,苏闻知晓单凭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劝服的。周暨离宫后,就连太后都欲举荐刘氏子孙,旁人又怎能坐得住。
刘家尝到外戚的甜头了,自然要再接再厉,且三年前太后与元乔的争斗中,元乔赢了,皇帝迎周暨入宫。
如今,再来一次,太后未必会输,苏闻等人也想试试的。
苏闻出宫,在西华门遇到元乔,元乔诧异,苏闻笑着近前,行礼后道:殿下入宫去见陛下?
有事欲禀陛下,苏相从垂拱殿而来?元乔下了马车,与之对立,观苏闻今日言辞不对,似有躲避,她按下狐疑,浅笑应对。
苏闻侧走两步,示意大长公主近身说话,元乔跟着他的脚步,听他言道:殿下可知太后欲令刘氏子孙入宫?
知又如何?元乔不动声色道。
苏闻道:殿下有新的皇夫人选?
未曾。元乔摇首,她答应过陛下,不强迫。
元乔太过镇定,令苏闻不解:既然没有,殿下就看着刘氏继续成为外戚?
那倒未必,陛下即将十六,非是稚龄,有自己的喜好,旁人压迫不得。元乔解释,刘宴被砍了双手,刘氏竟还不怕,太后是铁心要去争皇夫的位置了。
大长公主眸色深邃,言辞冰冷,苏闻更不知她的打算,殿下有何打算?
苏相有人选了?元乔不回反问,苏氏门庭里与陛下同龄者多,苏闻此行,意思太过明显了。
元乔问,苏闻自然就会答,他笑道:下官确有此意,殿下觉得如何?
孤非陛下,不知她的喜好,且观她的模样,怕是不会择婿,太后处也是空忙。元乔好心提醒,小皇帝任性起来,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苏闻不肯放弃,再道:不若试探一二?
如何试?元乔问道。
设一宴席即可,且看看陛下是何意思。苏闻道。
元乔沉默下来,此举与陛下心意相违背的,她不同意,苏闻则坦然开口:殿下不同意,太后也会行此事的。
可,如此我去办。元乔答应了,先声夺人,也好给陛下准备的时间,到时拒绝后,相信太后也不会再盯着此事不放。
此事告知小皇帝的时候,元乔极为心虚,抬眸去看皇帝,发觉她神色平静,似是不在意。
元乔等了须臾,元莞淡然地掀了掀眼皮,讽刺她:大长公主行事,一而再地不遵守诺言,如何令臣僚服众?
元乔羞愧,神色添就几分不自然,揖礼道:不过设宴罢了,陛下就当寻常筵席,且太后也有此意,臣此举
她顿了顿,元莞好整以暇地望着她:此举是为朕着想,既然太后终究会设宴,不如姑母先来,到时太后就失了先机,对吗?
元乔沉默,总觉得皇帝的眼光带着讽刺,讽刺她不守诺言,失去诚信,她深深吸口气,弥补道:臣答应陛下的事,不会反悔。
可三年之约,你已经违背了。罢了,朕是命都捏在姑母手里,有何可置喙,设宴一事就听从姑母的安排。若无事,大长公主就退下吧。
小皇帝又一次赶人了,元乔记不得近日来被她赶了几次,糊里糊涂地退出殿后,秋风拂面,将她吹醒了。元莞近日情绪不好,她又何必和孩子计较。
再者,本就是她的不是,待以后再弥补就是了。
****
初冬之际,小皇帝换上一身新衣,将纤细的身材都藏了起来。
筵席是在黄昏,设在垂拱殿后的升平楼,殿内宽阔,窗明几净,光线通透,两侧皆是设下的座位。
冬日里的筵席,与夏日不同,保暖也是重要的,皇帝自己穿着厚厚的衣裳,再见那些身材纤细、衣袍亮丽的少年,她不厚道的笑了。
自从她去过教坊后,不知怎地,外间就传言她喜欢阴柔的男子,身材纤细,面色白皙。
落座之际,她看到明明是冬日了,那些衣袍亮丽的少年传得很单薄,薄衫之下,难以抵御风寒。她不厚道地笑了笑,扯了扯自己的衣襟,对孤鹜道:有些热,开窗吧。
孤鹜瞧着皇帝初冬的衣裳,点头领命。
片刻后,黄昏之际的冷风就钻了进来,靠近皇帝的元乔触及她唇角不怀好意的笑意后,也跟着展颜,皇帝也有贪玩的一面。
风吹了进来后,那些耐不得寒的少年郎就冻得改了面色,有碍于颜面,只得强忍着。
观他们虚有其表之色,皇帝连连摇首,元乔就知今日之事怕是没有结果了。
少年郎聚在一起,无非是诗词笔墨,又为在皇帝面前展露文采,诗词歌赋便说了不少。许是事先说好的一般,开宴后,无人给皇帝介绍这些少年人的名姓。
皇帝茫然看了半晌后,分不清这些人的门户,比拼诗词后,拿来给皇帝品鉴。
元莞看着数份诗词,张了张嘴,看向苏闻:苏相文采好,先观看,朕有些头晕。
殿内有苏氏子弟,请苏闻定高下,与旁人而言,极不公平,殿内人声起伏,苏闻忙拒绝,皇帝摆摆手,撑着落霞的手,回去更衣。
苏闻为难,同大长公主道:不如殿下看看?
小皇帝气恨难平,故意为难苏闻,元乔岂有不知,她跟着起身道:陛下似醉了,众位先随意,孤去看看。
苏闻骑虎难下,为显公平,请中书令一道来点评。
离席的元莞迈着虚浮的脚步走进殿内,酒意上涌,脱了一身外袍,耳畔响起宫人行礼的声音:大长公主。
她唇角勾了勾,歪坐在榻上揉着自己的额头,显得有些疲惫。
元乔近后,观她姿态,微微叹息,小皇帝的酒量确实不大好,她近前关切道:陛下可是觉得头疼?
恋耽美
大长公主若有事,随朕来。皇帝目视前方,脚步略一停顿,就迈向门口了,元乔不知是何心思,抬脚跟了过去。
两人惯来不和,群臣面面相觑,猜废去皇夫一事定是皇帝提及的,大长公主无奈为之,他们追寻着两人的身影而去,苏闻等人顿下脚步,转身看向周孝儒,微微摇首。
小皇帝不小了,废去皇夫后,又会兴起择婿的风波来,闹得朝堂不宁。
那厢的元乔与小皇帝沿着滴水檐下走,步履不快,似是漫步,皇帝凝视脚步,不向往常那样看着元乔。元乔心中沉闷,先关切道:陛下有心事?
朕在想,大长公主给朕选了哪家儿郎做皇夫?元莞不抬头,修长的眼睫垂下,看不清她的情绪。
元乔望她:陛下若不愿意,臣不会勉强您择婿。
你不会,还是会有旁人会的。元莞叹息一句。跟着她脚步的元乔知晓她话中的意思,酒醉那夜,陛下就曾提过太后令她早日生下子嗣。
太后之心,昭然若揭。元乔道:陛下若不想,臣可帮您。
或许是愧疚心在作祟,元乔生起不想令皇帝受委屈的想法。
她本好意,元莞却笑了笑:大长公主与朕也有三年之约,可如何了?
元乔窘迫,停下脚步,俯身揖礼,歉疚道:此事是臣的罪过。
元莞不理会,抬脚就离开,甚是坚决。元乔直起身子,知晓她与陛下之间,嫌隙愈发深了。
****
廊下发生的事,并非是秘密,午后太后就知晓了,惊讶于皇帝的果决,周暨将皇夫的位置让了出来,甚合她的心意。
皇帝与元乔不和,她就要去安抚皇帝,晚间的时候去福宁殿。
暮色四合,小皇帝脱了衣袍欲坐在榻上看书,太后车驾来了。
太后近日来福宁殿来的勤快,母慈子孝的局面也甚是温馨。太后牵着元莞的手,走至榻旁,两人一道坐下,陛下近日身子可好?
元莞不喜被旁人碰,上次被太后捏了耳朵,就洗了好多遍,她强忍着不适,陪着太后做下。
太后照例问着皇帝的身子,说过之后,才故作随意地提及今日发生的事情,元莞早就想好措辞了,敷衍道:朕不喜皇夫,大长公主被迫答应,毁了她多年的筹谋,她自然不会服气。
她将事情说反了,太后也不知晓,反怜惜道:不喜就换,你是天子,没必要委屈自己。
儿晓得。皇帝耷拉着脑袋,手置于膝上,紧紧绷着。
太后继续道:陛下不喜周暨,那又喜欢何人?
元莞摇首。太后淡笑道:不会还惦记着元乔罢?
元莞还是沉默,不予回答。她这般在太后看来就是默认了,太后笑意更胜了,口中却在叹息:元乔此人,怕是不好得。再者你与她有着明面上的身份,唯有废了她的身份,沦为阶下囚了,才可。
说来说去,还是说到私生一事上,元莞打起精神,回道:既然她非文宗亲生,文宗为何不杀她?
文宗孝顺,他的母亲德惠太后拼死保下元乔,再者豫王与贤妃一死,元乔被先帝送至太后宫里,想杀也杀不得。太后道。
大宋以仁孝治国,德惠太后若想保,那也极有可能的。元莞又道:那先帝为何待之如亲妹?
太后解释:先帝母亲早逝,自小养于德惠太后膝下,与元乔之间自然有感情。至于摄政一事,我也不知晓了。
元莞不多问了,敛下好奇,太后既有策略,也不会告诉她的。
嘘寒问暖之后,太后离开了。元莞厌恶,又是去沐浴净身,将自己洗干净了,才折回榻上。手里的书突然就看不下去了,置于一旁几上,仰面躺了下来。
太后之举,不拉下元乔誓不罢休。
而元乔虽说压制着她,同时也令太后不敢轻举妄动,她曾说不听母上之言,就可还政于帝。
想到此,元莞心中微微动容,元乔将她依旧当作是先帝子嗣,与先帝的感情在,元乔就不会太过苛待她。
除去太后这把悬在头顶上的刀,她才有能力与元乔抗衡,不然随时担忧太后会以身世来威胁、利用她。
她翻过身子,想起周暨哭唧唧的模样,心中一横,长呼出一口气来。
****
周暨不再是皇夫,就不能留在宫里了,收拾妥当后,就需出宫回周府。
临行前,元莞不忍,前去送送她。
周暨本来就情绪低沉,见到小皇帝来后,抿抿唇角,眼泪就掉下来了。元莞知她性子良善,错就错在喜欢她罢了。她从孤鹜手里取过一只木盒,低声道:这里面都是你上次喜欢的女子饰物,朕都给你选了出来,你带回府,见到喜欢的小娘子就送给她。
可臣喜欢陛下。周暨依旧不死心,吸了吸鼻子,将木盒收下,委屈地看着元莞:陛下,臣还能入宫吗?
元莞想了想,令人回殿去取玉令来,压低声音同她说话:想来也可,但是你要想想大长公主,她可是凶得很,被她发现必不会饶你的。
小皇帝惯爱吓唬人,说得神乎其神,周暨没设防,被她一吓,脸色惨白,大长公主就成了地狱来的阎罗,长得好看是假的,其实就是凶神恶煞。
她闷闷不乐,直到皇帝将自由进出宫廷的令取来,塞到她的手里:出宫后,莫要惦记朕,不如多去走走,你就看到更漂亮的小娘子。
周暨摇首:不要漂亮的。
元莞不解:为何不要?
越漂亮的越凶。周暨擦干眼泪,见小皇帝迷惘之色,好心给她解释:您看大长公主的美吗?
元莞点点头。
周暨就道:凶不凶?
元莞眨眨眼,没有点头,元乔好像也不凶啊,就是性子正直罢了,整日里想的都是朝堂大事,寡淡无趣,凶之一字有些过了。
周暨当她不信,再接再厉道:她是我见过最凶的女子。比起陛下,凶多了。
元莞地狐疑地看她一眼,好心提醒她:你这个侯爵之位还是她给的。
这是陛下给的。周暨不肯承认,她望着小皇帝明媚的容颜,鼻头一酸,忍住哭泣道:普天之下,都是陛下的,臣自然是要感激陛下的。臣也知陛下举步艰难,以后若有事,可吩咐臣去做的,再不济臣的父亲也是可以做的。只是、只是陛下记得臣。
记得、记得,小哭包。元莞好笑,拍了拍她的肩膀,等宫人收拾妥当好,亲自送她出宫门,叮嘱她回府后诸事小心。
两人客气友好,丝毫不像民间和离的夫妻般大骂出口,宫人看在眼里,朝臣自然也就知晓了。
周暨出宫门后,小皇帝自得要回垂拱殿。
周暨回府后半月,朝堂的风向就变了,先来的就是苏闻。
苏相来垂拱殿之前,遇事都会前询问大长公主的意思,而后再来见小皇帝。今日却是不必了,他俯身揖礼,开门见山道:臣为皇夫一事而来。
小皇帝是圆的是扁的,是丑的还是好看的,朝臣都不会在意,在意的只有她的权力。眼下是傀儡不假,终究有一日是要亲政的。
谁人都想做外戚,且看刘家,本是寻常门户,后成了外戚,一跃而上,成了世家大族。
苏闻是状元及第,城府深、文采好,说话也没有绕弯,令小皇帝措手不及,她请苏闻坐下,先问道:可是大长公主的意思?
元乔又不遵守诺言,说好不逼她,如今谴了苏闻过来,确实可恶。
苏闻道:陛下年岁不小了,择婿是大事,大长公主与臣等同心。
同心?小皇帝冷笑,就算同心也轮不到你们,她忍了忍,不与苏闻计较,忍耐道:卿之意是想怎样?
古人言成家立业,自是先成家。
元莞嗤笑,她十二岁就成家了,也未曾看到元乔还政,言道:朕立了皇夫,就能亲政不成?
苏闻不答,如常恭谨。
元莞又道:朕不愿择婿,卿退下吧。
苏闻不想无功而返,起身道:陛下的意思,臣等都知晓,只是朝中儿郎文学好、品德善,陛下多见见,就会有新的发现了。
皇帝还是不肯,苏闻劝几句,无功而返。
小皇帝素来固执,大长公主若在,或许还会多听些,苏闻知晓单凭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劝服的。周暨离宫后,就连太后都欲举荐刘氏子孙,旁人又怎能坐得住。
刘家尝到外戚的甜头了,自然要再接再厉,且三年前太后与元乔的争斗中,元乔赢了,皇帝迎周暨入宫。
如今,再来一次,太后未必会输,苏闻等人也想试试的。
苏闻出宫,在西华门遇到元乔,元乔诧异,苏闻笑着近前,行礼后道:殿下入宫去见陛下?
有事欲禀陛下,苏相从垂拱殿而来?元乔下了马车,与之对立,观苏闻今日言辞不对,似有躲避,她按下狐疑,浅笑应对。
苏闻侧走两步,示意大长公主近身说话,元乔跟着他的脚步,听他言道:殿下可知太后欲令刘氏子孙入宫?
知又如何?元乔不动声色道。
苏闻道:殿下有新的皇夫人选?
未曾。元乔摇首,她答应过陛下,不强迫。
元乔太过镇定,令苏闻不解:既然没有,殿下就看着刘氏继续成为外戚?
那倒未必,陛下即将十六,非是稚龄,有自己的喜好,旁人压迫不得。元乔解释,刘宴被砍了双手,刘氏竟还不怕,太后是铁心要去争皇夫的位置了。
大长公主眸色深邃,言辞冰冷,苏闻更不知她的打算,殿下有何打算?
苏相有人选了?元乔不回反问,苏氏门庭里与陛下同龄者多,苏闻此行,意思太过明显了。
元乔问,苏闻自然就会答,他笑道:下官确有此意,殿下觉得如何?
孤非陛下,不知她的喜好,且观她的模样,怕是不会择婿,太后处也是空忙。元乔好心提醒,小皇帝任性起来,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苏闻不肯放弃,再道:不若试探一二?
如何试?元乔问道。
设一宴席即可,且看看陛下是何意思。苏闻道。
元乔沉默下来,此举与陛下心意相违背的,她不同意,苏闻则坦然开口:殿下不同意,太后也会行此事的。
可,如此我去办。元乔答应了,先声夺人,也好给陛下准备的时间,到时拒绝后,相信太后也不会再盯着此事不放。
此事告知小皇帝的时候,元乔极为心虚,抬眸去看皇帝,发觉她神色平静,似是不在意。
元乔等了须臾,元莞淡然地掀了掀眼皮,讽刺她:大长公主行事,一而再地不遵守诺言,如何令臣僚服众?
元乔羞愧,神色添就几分不自然,揖礼道:不过设宴罢了,陛下就当寻常筵席,且太后也有此意,臣此举
她顿了顿,元莞好整以暇地望着她:此举是为朕着想,既然太后终究会设宴,不如姑母先来,到时太后就失了先机,对吗?
元乔沉默,总觉得皇帝的眼光带着讽刺,讽刺她不守诺言,失去诚信,她深深吸口气,弥补道:臣答应陛下的事,不会反悔。
可三年之约,你已经违背了。罢了,朕是命都捏在姑母手里,有何可置喙,设宴一事就听从姑母的安排。若无事,大长公主就退下吧。
小皇帝又一次赶人了,元乔记不得近日来被她赶了几次,糊里糊涂地退出殿后,秋风拂面,将她吹醒了。元莞近日情绪不好,她又何必和孩子计较。
再者,本就是她的不是,待以后再弥补就是了。
****
初冬之际,小皇帝换上一身新衣,将纤细的身材都藏了起来。
筵席是在黄昏,设在垂拱殿后的升平楼,殿内宽阔,窗明几净,光线通透,两侧皆是设下的座位。
冬日里的筵席,与夏日不同,保暖也是重要的,皇帝自己穿着厚厚的衣裳,再见那些身材纤细、衣袍亮丽的少年,她不厚道的笑了。
自从她去过教坊后,不知怎地,外间就传言她喜欢阴柔的男子,身材纤细,面色白皙。
落座之际,她看到明明是冬日了,那些衣袍亮丽的少年传得很单薄,薄衫之下,难以抵御风寒。她不厚道地笑了笑,扯了扯自己的衣襟,对孤鹜道:有些热,开窗吧。
孤鹜瞧着皇帝初冬的衣裳,点头领命。
片刻后,黄昏之际的冷风就钻了进来,靠近皇帝的元乔触及她唇角不怀好意的笑意后,也跟着展颜,皇帝也有贪玩的一面。
风吹了进来后,那些耐不得寒的少年郎就冻得改了面色,有碍于颜面,只得强忍着。
观他们虚有其表之色,皇帝连连摇首,元乔就知今日之事怕是没有结果了。
少年郎聚在一起,无非是诗词笔墨,又为在皇帝面前展露文采,诗词歌赋便说了不少。许是事先说好的一般,开宴后,无人给皇帝介绍这些少年人的名姓。
皇帝茫然看了半晌后,分不清这些人的门户,比拼诗词后,拿来给皇帝品鉴。
元莞看着数份诗词,张了张嘴,看向苏闻:苏相文采好,先观看,朕有些头晕。
殿内有苏氏子弟,请苏闻定高下,与旁人而言,极不公平,殿内人声起伏,苏闻忙拒绝,皇帝摆摆手,撑着落霞的手,回去更衣。
苏闻为难,同大长公主道:不如殿下看看?
小皇帝气恨难平,故意为难苏闻,元乔岂有不知,她跟着起身道:陛下似醉了,众位先随意,孤去看看。
苏闻骑虎难下,为显公平,请中书令一道来点评。
离席的元莞迈着虚浮的脚步走进殿内,酒意上涌,脱了一身外袍,耳畔响起宫人行礼的声音:大长公主。
她唇角勾了勾,歪坐在榻上揉着自己的额头,显得有些疲惫。
元乔近后,观她姿态,微微叹息,小皇帝的酒量确实不大好,她近前关切道:陛下可是觉得头疼?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