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节
嫡子身份——许一世盛世江山 作者:南枝
第16节
李阁老有来,坐在贵客那一桌,平国公却没来,让儿子来的,还有另外的公侯贵卿在,也都是另外安排了桌子。
看来皇帝这一桌,按照国舅的安排,是坐的家人。
皇帝也算是赵家的亲戚。
季衡过去,对着一席人行礼,然后皇帝就对定国侯说,“舅父,咱们晚辈自己吃些东西,说些话玩,你们不用作陪的,不然咱们反而拘谨。”
于是定国侯和永昌侯就告退了,去招待另外的贵客去了。
季衡心想,皇帝叫他过来,原来是想让自己来当个借口,好让他叫离赵致礼的父亲和叔父。
不过看定国侯和永昌侯,都是一脸严肃,比他的父亲还要难以面对的样子,有他们陪着,皇帝恐怕的确是难以下咽。
看两个大人走了,杨钦济就看向季衡,说,“你就是季衡?孤在杭州就听说过你。”
季衡道,“小人惶恐。”
皇帝对季衡说,“季卿,你到朕身边来坐。”
季衡推辞了两句之后才谢恩过去坐了。
杨钦济盯着季衡看,又和他二哥说了一句悄悄话,然后才对皇帝说,“皇兄,我也有伴读,就没有他来得好看。我以后进宫读书后,他可以做我的伴读吗。”
他这话其实很无礼,他自己进宫就是给皇帝做伴读的,哪里还有自己再要伴读的道理。
季衡还没说话,皇帝已经说道,“恐怕不成,堂弟你想要伴读,可以自己再选一个。”
皇帝的神色已经有点不好看,杨钦济便被他说得讪讪的,犹疑了一下才转移了话题。
皇帝没有在赵府待太久,很快他就要离开了,主人家和一众客人都起身来恭送他离开,赵致礼同定国侯更是将皇帝送上了龙辇。
皇帝离开后,季衡也要去找季大人,准备回府了。
杨钦济却不知道从哪里突然窜过来,抓住了季衡的胳膊。
杨钦济比季衡大了三岁,高了有大半个头,力气也比季衡大不少,季衡触不及防之下被他拉得一趔趄,等站稳后看向他,问,“郡王殿下,请问有何事。”
61、第四十四章
杨钦济目光炯炯地看着他,眼神里带着少年的狂妄和一种天真的恶意,让季衡心里很戒备。
杨钦济凑到他的耳边,问,“你要陪皇上睡觉吗?”
季衡心里对他充满了厌恶,不过面上却什么也没有表现出来,只是淡漠地看着他,说,“有时候会在宫里午睡,如果殿下是想问您进宫后睡觉问题,我想,这是不用担心的,太后娘娘会安排好。”
他这话一说,将杨钦济说得好没趣,他于是将季衡攘开了,说,“没劲。”
季衡便躬身对他行了一礼,道,“若殿下无事,小人要去父亲处,就告退了,父亲说不得要找我了。”
杨钦济还没回答,季衡就已经转身走了,走到了檐下一处暗处,他又回头看杨钦济,杨钦济还站在原处,脸上带着傲气,又带着些茫然,恐怕他说的太后让杨钦济住在宫里的事,已经完全提醒杨钦济想起来,自己是进京来做质子的。
除了做质子,他父王恐怕还交给了他些任务,不是任由他进京来闯祸玩的。
季大人也没在定国侯府多逗留,很快就带着季衡一起离开了。
坐在回程的马车上,季大人就说,“吴王的第四子,要进宫住下,随着皇上一起读书,我看他不是个和气的人,你以后要多小心一点,好好护着自己。”
季衡点点头,道,“儿子明白。”
季大人看季衡十分温顺的样子,不由又有些感叹,为什么他就不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男孩子。
赵致礼成婚了,新婚燕尔,自然不用做事,就在家里休假,休假完了,他也不会再进宫伴读了,而是会被自然授以官职,走上仕途了。
杨钦济进宫住下,已经是十一月,十一月的雍京已经很冷了,雍京周围山山水水很多,树木繁盛,故而冬季虽然下雪,雪也下得大,风受山和树的阻挡,倒不是刮得非常厉害。
杨钦济第一天到的时候已经到得迟了,他住在太后凤羽宫的偏殿里,完全是在太后的眼皮子底下,凤羽宫距离上课的勤政殿远,而且从小在南方长大的他,不适应北方冬天的寒冷,早上起不来,上课迟到在情理之中。
他带着两个小太监进殿里来的时候,宋太傅已经在讲课了,这一天讲的正好是仁政。
杨钦济掀开门帘就进来了,季衡坐在靠近门的一边,被他带进来的寒气一袭,本听得认真,也不由得被打断了。
杨钦济看到有空着的书桌,就自己走过去坐下了,小太监将他要用的一应物事给摆好,然后默默地给皇帝行了礼,屈膝退了出去。
宋太傅遇到这样的弟子,也没什么表示,就当没有看到他,继续讲课,说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时,就说,“你们来讲讲自己的理解吧。”
说着,就看向杨钦济,杨钦济在杭州的时候,定然也不是纨绔子弟,四书定然是好好读了的。
看到宋太傅看向自己,他就站起了身来,对宋太傅行了一礼,说,“弟子来得晚了,给老师请罪。”
宋太傅说,“这里是皇上的书房,以皇上为尊,老臣不敢先受殿下的礼。”
杨钦济的脸微微泛了红,然后就从书桌后出了列,对皇帝行了跪拜礼,“给吾皇请安,皇上万岁。”
皇帝道,“免礼,平身吧。”
杨钦济谢了恩才起身来,然后又对宋太傅行了礼。
宋太傅这才说,“郡王殿下,就由你先来说说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吧。”
杨钦济于是起身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是指,一个国家,百姓最为重要,其次才是社稷,以国君为轻。也就是,民为邦国之本,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改立更换的,只有百姓不可更换,无百姓则不成一国。”
在皇帝面前说这话,可谓是大逆不道,他说完,还看了小皇帝一眼,皇帝神色并无变化,甚至嘴角还带着一点笑意。
宋太傅点点头,说,“坐下吧。”
他说完,又看向季衡,说,“季衡,你说说你的理解。”
季衡应是之后起身,对着皇帝行了礼,又对着宋太傅行了礼,这才不急不缓地说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亚圣说这一句,是指出在治理国家时,要以民为邦国之根本,不要罔顾百姓于不顾。不过,弟子却并不认同郡王殿下的话。”
杨钦济听他这么一说,不由目光如刀瞥向他。
皇帝本就看着他,此时眼神则更亮了。
宋太傅没有表示。
季衡继续说道,“既然是治国之道,那么,就是在治国的基础之上,才成立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那这治国,是谁在治国,是君王在治国,君王在祭祀社稷,君王在统领朝臣,君王在治理百姓。所以,弟子认为,这是指君王在治国时,要在心里将百姓放在第一位,其次是社稷,而将自己放在最轻的地位,也就是君王不要重视自己的享乐而不顾百姓忘记社稷。如此的君王,才是明君,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如果一个国家,在百姓的心里,君王是最轻的,或者说一个国家要是没有君王,或者是君王频繁更换,那么,这个国家可想而知,只会陷入大乱。不需要别国攻打,已经乱成一团了。所以帝位上的君王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在心里将百姓和社稷看得比自己重的君王,才是一个好的君王,一个好的君王在帝位上的稳固,才是一个国家稳固的根本。弟子是如此理解的。”
季衡总能够说到皇帝的心坎里去,杨钦济毕竟还是个孩子,从小到大在家里也是备受宠爱,这么突然之间被父王送到这陌生的京里做人质,心里不可能不会没有不安,刚才说的那一番话,又马上就被季衡反驳了,而季衡反驳得还很有道理,他一边很恼怒,一边又有些动摇,觉得季衡说的的确也没错。
季衡说完,连宋太傅也露了一丝笑意,然后他说,“坐下吧。”
他没有说两人谁对谁错,只是又接着讲了下去。
杨钦济看向季衡,季衡却没看他,他已经又低头对照着书听宋太傅讲课了。
上午课完了之后,皇帝带着季衡回麒麟殿用午膳,也叫了杨钦济一起,杨钦济没有拒绝,跟着一起去了。
勤政殿里暖融融的,从里面出来,外面就非常冷,杨钦济十分不适应地皱着眉,季衡手里拿着抱琴送到他手里的暖手炉,他就递过去给杨钦济,说,“殿下,您用吧。刚从杭州来雍京,定然不适应这里的寒冷的。”
杨钦济愣了一下,没有接,说,“不必。”
然后又骂跟着自己的奴才,“你们做事就没一个上心的么,连暖手炉都不知道给孤准备。孤要你们有什么用,乱棍打死算了。”
把跟着他的两个小太监吓得赶紧跪地请罪,还是皇帝过来说了两句话,又赏赐了他两只暖手炉,此事才作罢了。
因为季衡是从扬州来的,他喜欢吃淮扬菜,小皇帝有了自己的小厨房之后,就从外面找了两个做淮扬菜的大厨进宫来,季衡在小皇帝这里用膳时,时常就能吃到自己喜欢吃的菜。而且厨房师傅还很能创新,时常就有新菜上桌,即使像他那么被许氏养得挑剔饮食的,对小皇帝的小厨房也没什么可挑剔的了。在皇帝没有小厨房之前,总吃御膳房的菜,御膳房的是大锅饭,即使是做给皇帝的,也并不特别精美,从御膳房送到皇帝桌上的这个过程中,菜往往都冷掉了,根本就让人提不起胃口,也难得皇帝吃了那么多年还没吃出胃病来。
坐在饭桌上,皇帝对早上一来就挑衅了他的权威的杨钦济依然保持了温和的态度,还赏赐了两样菜让小太监夹到他的碗里,说,“钦济,你从杭州来,想必是喜欢吃这脆膳的。”
一早上,宋太傅和季衡都不温不火地给杨钦济下了面子,让他要知道以君主为尊的道理,所以此时他也知道恭敬了,说,“多谢皇兄赏赐。”
不过吃了之后,他又有了挑剔之处,说,“这脆膳,还是要江南的水养出的鳝鱼才行,这北地养不出好鳝鱼来,再说,现下是冬天,鳝鱼也并不好,要在春天的鳝鱼才好。”
皇帝就说,“朕一直在这宫里,对这鳝鱼倒是没那么多了解。”
说着,又问季衡,“你之前赞这鳝鱼做得好,难道是骗朕呢。”
皇帝赏赐的,即使不好吃,也要说好吃,皇帝问季衡那么一句,自然是提醒杨钦济这个道理。
季衡回道,“微臣在扬州时,经常吃鳝鱼,同宫里的比起来,味道是各有千秋,不过以微臣的口味,是真觉得皇上您赏赐的更好吃。这脆膳,是要将肥美的活鳝放入放了盐的清水里,将鱼活活地煮成嘴张开的样子,然后再洗净鳝鱼,将鳝肉划下来,再入油做烹调,其过程让人不忍。家中母亲吃这道菜时,就让用的死鳝鱼,宫里的恐怕也是用死的鳝鱼,只是不知郡王殿下府里是如何烹调的。”
杨钦济看向季衡,说,“没想到季衡你倒是对什么都了解,这庖厨之事你也知道。”
季衡道,“只是对自己爱吃的东西了解而已。”
杨钦济不大高兴,又只好忍了,于是饭后,趁着皇帝去换衣裳时,他就将季衡逼到墙壁处,威胁他道,“你总和孤作对,看有你好受。”
季衡说,“小人不敢。”
但是他的语气是那么平静,只让杨钦济更加气愤。
62、第四十五章
杨钦济是吴王的小儿子,在王府时,不消说,性子一定飞扬跋扈。
这才进京来没多久,就一直在夹着尾巴做人,心里早就憋了火。
季衡这样不温不火地对待他的威胁,让他心里的火气更重,他抬腿就狠狠踹上季衡的腿,季衡要是生生受了这一踹,小孩子骨头还很脆,不骨折也难。
季衡在林师傅那里练剑时,就是以灵活为长,此时自然是很容易就避开了,杨钦济没有踹到他,反而踹到了墙,这让他受了痛,他就更是火大,要过来抓着季衡打。
在皇帝换好了衣裳过来时,正看到杨钦济要将季衡拽住,而且杨钦济神色十分凶狠,没有一点是玩闹的意思。
皇帝脸色黑沉下来,说,“你们在闹什么?”
杨钦济收回手,狠狠瞪了季衡一眼,回头对皇帝说道,“没什么,就是饭后有些涨食,和季衡动一动。”
皇帝又瞥了他一眼,脸上神色看不出喜怒,不过却威势感十足,说,“宫里是庄重的地方,不要闹来闹去。在朕这里倒还好,母后那里,是最好静的,你住在那里,还是注意些好。”
杨钦济憋着气应了是。
下午的功夫课,即使是在大殿里,而且殿里又烧了两个暖炉,但因殿里太宽阔,依然让人觉得冷。
杨钦济开始很不习惯,而且他在吴王府里时根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武术学习,平常只是恃强凌弱,或者指使府里的仆人们仗势欺人而已。
这样一来就看到皇帝和季衡已经有了很深厚的功夫底子,直接开始练剑,他却被林师傅叫去让一个随便的兵士教授如何扎马步,他如何能不气呢。
所以没扎好一会儿,他就要求要学季衡学的双剑,林师傅根本没理睬他,只是让那个兵士继续监督他扎马步。
这下杨钦济就觉得林师傅是在故意针对他,于是他也就不是好相与的了,直接和那个兵士闹了起来,还让那个兵士跪下。
说起这宫里的禁军,士兵大多家里都是有背景的,不然还真进不来,此时杨钦济让他跪下,他可没有听命,直接将杨钦济按住了,让他扎马步。
最后杨钦济直接跑到皇帝跟前来告状来了,说要治那个兵士的罪。
皇帝蹙眉看着他,说,“这里都是林师傅说了算。你现在只是扎马步,还算好的了,朕和季卿刚开始的时候,是在外面跑步。当时也是这么冷。”
杨钦济于是不说话了,比起在外面天寒地冻的场子里去跑步,还是在殿里扎马步要轻松些。
书房里伴读只有三个人,杨钦济是个满身戾气没处发泄的人,他不敢在皇帝面前太放肆,自然就紧着季衡欺负,他毕竟是郡王,季衡虽然从没有被杨钦济欺负到,但也没法教训他几次让他不要犯浑。
于是,没过几天,皇帝就又召了两个伴读进宫来。
其一是西宁侯邵家在京里的一支,上次季衡见过的邵归的弟弟,十四岁的邵黎。
还有一个是永昌侯的小儿子,赵致礼的堂弟,十一岁的赵致祥。
赵致祥是庶出,永昌侯赵化岱,没能生出嫡子来,而且府里也只有这么一个求了无数神佛和法子求来的儿子。
所以他虽然是庶子,身份也并不低,大约是他母亲在永昌侯跟前很受宠,他年纪小小时,居然就以庶出被请了世子位,将来的永昌侯府的爵位会由他来继承。
邵黎是个沉默寡言的少年,赵致祥稍稍活泼一些,大约是母亲长得十分漂亮,赵致祥遗传了母亲的容貌也是个精致得有些像女孩子的少年,还体弱多病,平常很少出门,季衡以前都没见过他。
邵家和赵家有姻亲关系,被认为是太后党,邵黎沉默而冷硬,一看就不好惹;赵致祥是永昌侯家公子,而且已经请了世子位,有这两人在,杨钦济既不好过于欺负他们,又不便在他们跟前欺负季衡。
赵致祥也许是被保护得好,性格带着些单纯。
进宫最开始几天还带着腼腆,大约是和季衡年龄最相当,所以总喜欢跟着他,问他问题,同他说话。
季衡其实是个很好相处的人,他身上没有棱角,只要不是故意为难他的人,他都不会故意抵触人,只是,他虽然好相处,但他骨子又很冷淡,想要进入到他的心房,又很不容易。
在进入了十二月之后,京里已经下过好几场雪了,这一日又在演武场旁边大殿里习武,赵致祥因身体差,就没有跟着他们一起练剑,只由一个兵士教一套十分缓慢的养身功夫,但是赵致祥真就没有一点赵家作为跟着太祖打天下的武功世家而有的基因,练养身功夫也练不好。
于是看到季衡练剑完了,就拽着他的手要他指导自己。
季衡没有拒绝,跟着他到了一边的角落里,在柱子旁边指导他的动作,正从赵致祥的身后将他的左手抬高一些,就听到杨钦济的声音,“两只小兔子在一起能做什么,赵致祥,你找季衡没有用,他自己都是由着人压的。”
在那种大户人家里长大的,虽然赵致祥只有十一岁,但是已经明白杨钦济是什么意思,他瞬间脸色就是又白又红又青,一张脸上,神色数变。
季衡放开赵致祥的胳膊,走到杨钦济的面前来,说,“殿下,你之前不是想练双剑吗,我教你两招好了。”
杨钦济其实还不允许手上有武器,他狂妄地说,“一个娈/童玩意儿,你以为孤怕你。”
季衡手里也没有剑,几步踏上前去,几乎是瞬息之间,就出了左手抓住杨钦济的胳膊,将他往自己跟前一拉,然后右肘顶向他胸口,将杨钦济顶得向后踉跄了两步,但是这时候季衡已经紧跟而上,一扫腿,将他给扫在了地上。
他做完这些动作,回头对白着脸的赵致祥说,“看到了吧,这就是刚才你练习的那三招,你做的是慢动作,讲究缓慢而柔韧,慢慢地,你动作做到位了,就会有力量以柔克刚。”
还摔在地上的杨钦济气得脸色黑到了底,赵致祥却在震惊之后笑了起来,对季衡说,“我原来以为这只是花拳绣腿,没想到还这么厉害。”
季衡点点头,“所以你要好好练习。”
皇帝在远处和林师傅林仪说话,在这边季衡将杨钦济打在地上后,他们才看到这里的情况,林师傅和皇帝都赶了过来,林师傅问,“这是怎么回事。”
杨钦济倒没有告状,而是男儿气十足地自己爬了起来,说,“没什么,就是孤向季衡讨教了两招,孤技不如人而已。林师傅,孤会好好再练的。”
说完,谁也不看,跑回自己的位置去了。
皇帝有些担心地看了季衡一眼,季衡对他一笑,没说话,也想转身离开。
这时候,皇帝出声把季衡叫到了一边,说,“你跟朕过来。”
季衡只好跟过去了。
这个大殿,是用来给皇帝坐着看演武场里的演习或者表演的,里面自然阔大。
宫里的建筑,数太极殿最为雄伟恢弘,面阔十一间,进深四间;其次就是这里的这座威德殿,面阔九间,进深四间。
所以两人在一边说话,在另外的地方的人,根本听不到这边的声音。
皇帝看着季衡。目光深深的,说,“君卿,你和赵卿之间关系很好吗?”
季衡愣了一下,犹豫着说,“皇上,您希望我不要和他太亲近?”
皇帝看赵致祥总是粘着季衡,心里已经不高兴好几天了,但是又不好警告赵致祥,只好说季衡。
皇帝道,“还是不要太亲近地好。”
他说完,又觉得自己说得太严厉了,赶紧又解释了一句,“朕只是觉得你同他之间注意一些距离和分寸比较好。”
季衡猜想着皇帝用意,他觉得同赵致祥搞好关系,明明只有好处,却不知道皇帝到底是有什么深层用意,他只得点了点头,“微臣明白。”
皇帝想伸手碰碰他,但是手伸出一半又收回了,毕竟还有几个人能够看到两人,他收回手后,也没再和季衡说话,转身就走了。
看别人同季衡亲密地在一起,他心里很烦闷,特别是长得乖巧可爱漂亮的赵致祥粘着季衡的时候,这种烦闷就更是难以遏制。
这让他有些气恼,想克制又克制不住。
季衡看得出皇帝不高兴,但是他有点弄不明白皇帝到底是因为什么不高兴,只能想是皇帝最近压力太大了。
他在心里叹了口气,继续去练剑去了。
宫里的课上到腊月二十号才停了,季衡不用进宫的时候,在府里日子就要好过得多。
许氏是不会让季衡在生活上有一点过得不舒畅的,让厨房做各种好吃的,又给季衡和许七郎做了好几套冬衣,精致的把玩的玩意儿也有不少。
要过年了,季府里自然一副忙碌景象。
小年后,朝廷里也放了假,季衡收到帖子,请他和许七郎在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到城郊小望山上去看梅花。
京里下过雪,这几日也就化了,但山上还没有化,小望山上的梅花又开得好,白雪红梅,正是景致最好的时候,不少人愿意上去煮酒赏梅花。
63、第四十六章
发帖子的人是赵致礼,赵致礼成婚后在京畿守备处任职,不过只有短短一个月,想来也没做什么事。
既然是赵致礼婚后相邀,季衡没有拒绝的道理,就回帖说一定会去的。
季衡的字写得好,回帖的帖子还是用的家里三姐儿四姐儿她们自己做的簪花签,季衡又随手在签纸下方画了两只犬,这才让来送帖子的赵致礼的小厮赵义带回去了。
赵致礼成婚后同香安郡主根本过不到一块儿去,香安郡主性格孤傲,因为第一晚赵致礼没和她圆房,她之后就不要赵致礼在她的床上睡觉,赵致礼也乐得和她划清界限,早早就去了京畿守备处入职,其实也几乎是虚职,没有什么事做,所以大多数时间,他就花在自己新安的一个小窝里了,又还是包含了京中四园的南枝阁的常客,不仅是高档场所南枝阁,另外几个私园子,他也去过。
以前的他,同京中的一帮纨绔,在一起玩得还不是很多,最近却几乎是日日都在呼朋唤友,醉卧笙歌之中。
他父亲定国侯自然是很看不惯他的作风,但是又拿他没办法,只好听之任之了。
赵致礼在书房里看兵书,小厮进来将季衡的回帖给他,他接到手里看,季衡的字飘逸又沉稳有力,小小年纪,已经有了大家风范,看来他每天早上练一个时辰的字,还是有作用的。
他又看到纸签下面的那两只狗,不由没忍住,扑哧一声笑了出来。
赵义已经有好一阵没看到赵致礼这样的笑容了,不由说道,“公子,是什么这么高兴?”
赵致礼盯着那上面的两只狗,让赵义也来看,说,“你看看,这两只狗还真是活灵活现。”
赵义看了也笑了,里面两只小狗,是季衡用线条随意勾勒的,都是胖乎乎的狗,两只都睁着大眼睛,一脸向往的表情。
季衡分明是用狗表现的他自己和许七郎,说他们很期待去赏梅的意思。
赵致礼知道季衡面上总是一副老成而死板的样子,骨子里却挺能逗乐的。
他笑了好一阵,才将纸签珍而重之地放入了多宝阁上的一个檀木盒子里。
因邀请了季衡,赵致礼就不会邀请那些狐朋狗友,不然,那是唐突了季衡。
腊月二十五这一天,赵致礼先去了小望山上的绣雪园里等着,美酒美人都备好了,美景则是现成的。
季衡同许七郎乘了马车去了小望山,小望山其实就是个只有一两百米高的小山,上面平常也没有什么好景致,只是到了冬天,就有满山红梅,于是才有了可观之景。
上面最有名的有绣雪园,红/袖苑,香影园几处,是赏景之人最喜欢去的地方。
马车只到了山脚下,只能走路上山。
季衡同许七郎一起,带着两人的贴身小厮,往绣雪园去。
绣雪园在山半腰,在红梅林子里,有修建十几座竹亭和草亭,以显示文人们的风雅。
还在路口子上,赵致礼就迎了过来,说,“你们来得可够慢的。”
季衡穿着一身雪狐袍子,披着大红猩猩毡斗篷,斗篷的风毛是雪白的,衬着他一张脸,真有种神仙下凡,也莫过于此的美感。
他说道,“这还算慢吗,咱们用了了早膳就紧赶慢赶地过来了。不过这么冷的天,出城来玩的人也不少,路上遇到不少马车呢,从城门口出来,竟然还要排队等候。”
赵致礼说,“朝中放了假,不少人约着在城外宴请,出城马车多也是情理之中。”
季衡便又将赵致礼和许七郎做了介绍,两人其实见过不少面了,但此时依然要季衡做了介绍,两人才互相寒暄了两句,似乎季衡不做介绍,两人就要当不认识对方。
在一座亭子里,四面有挡风的帘子,里面有着一个美人在煮酒,不是灵凤班的台柱子小灵仙是谁。
小灵仙穿着紫狐裘,戴着玉冠,倒是面如冠玉,目似烟雨,风姿和风情都足以倾城。
赵致礼带着季衡和许七郎进去,他就起身来对他们行礼,在如此的友人聚会上,赵致礼也带着他,由此可见,他和赵致礼关系的确非同一般。
季衡在看到他的时候,不由在心里咯噔了一下,想赵致礼同香安郡主还果真是新婚后就开始关系不睦了吗,在这样的聚会上,居然带着一个伶人,不过季衡什么也没说,对待小灵仙时,也是一副对待一般朋友的样子。
反而是许七郎,在对着小灵仙时愣了一下,然后才回了礼,许七郎本是少年心性,之前算是慕小灵仙之名已久,没想到这两次见到小灵仙,他的表现都还挺沉稳的,大约是因为小灵仙同季衡有一些相像,对着小灵仙,他就没法再去将他当伶人想,不然他就会觉得也是对季衡的一种玷污。
几人在亭子里喝酒赏梅谈话,赵致礼还让奴仆准备了鹿肉,鹿肉是用铁钎子串好的新鲜鹿肉,上面也放好了调料,在凉亭里放着的暖火炉上,他还亲自拿了鹿肉串烤起鹿肉来,于是一时间又肉香扑鼻,季衡说他,“在这雪白梅红之地,你在这里烤肉,真是焚琴煮鹤一般坏了风雅。”
小灵仙也笑着点头,以示附和。
赵致礼不以为然地笑笑,又说,“等会儿肉好了,你们看着我同达川吃试试。”
季衡赶紧说,“风雅不可以吃,鹿肉却是可以吃的,所以坏了风雅也无妨,这肉,我是要吃的。”
一句话,把几人都给逗笑了。
许七郎也学着赵致礼拿着鹿肉烤起来,他同赵致礼烤的几乎同时烤好,都先递给季衡,以至于三人都愣了一下,赵致礼最先反应过来,就又改递给了小灵仙,许七郎则拿了个盘子,将烤肉用盘子装了再递给季衡吃,季衡也不客气,接在手里吃了,连连称赞,“好吃。”
小灵仙则要矜持很多,吃得很斯文,而且不发出声音。
不知道是不是烤鹿肉的味道太香,一会儿就引来了别的人。
杨钦济住在宫里,好不容易出一趟宫门,出来是借着探望姐姐和同兄长聚一聚过小年。
杨钦济的二哥杨钦渊还没有离开京城,本来是在香安郡主的婚礼完后,他就该离开了,不过他说怕路上遇到运河被冻住,不能走船,他就请了旨意第二年春天再离开。
在京里时,他明面上是住在吴王在京的官邸的,但是暗地里却时常去会不少官员。
杨钦济昨日去看了香安郡主,虽然香安郡主没有对弟弟诉苦,但是杨钦济也看得出来,姐姐刚嫁入赵家,虽是郡主尊贵之身,但是日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舒坦,昨晚他在侯府住下了,今日是随着兄长来小望山赏梅。
杨钦渊来小望山也不是来玩,而是约着一些京里的权贵公子聚会。
大家在梅花林里赏梅,杨钦济就把好不容易能单独相处的杨钦渊拉到了一边,避开其他人,走入了梅花林深处,朝他抱怨道,“你给父王写信说了没有,我不想留在京里,我要回杭州去。”
杨钦渊虽然只有十八岁,倒是虎父无犬子,已经有了吴王的风范,沉稳而干练,也难怪吴王放心让他带着人进京来办私密之事。
杨钦渊对杨钦济说,“信倒是写了,不过,你觉得父王会答应你,让你回去吗。你当初是怎么答应父王的,说进京来了,一定会十分沉稳,小心做事做人,在太后跟前能够讨得她的欢心。”
杨钦济不满地撇嘴,“让我讨太后欢心,我不过是在太后跟前做人质的,无论做什么,她都不会对我真心,也不会将我怎么样。”
杨钦渊皱了一下眉,说,“你在宫里的那些事,你以为我不知道,你知道皇上喜欢季衡,你何必总和他闹不愉快。”
杨钦济皱眉说,“你们要谋事,为什么我就要在京里做人质。我就要为难季衡,又怎么着。”
杨钦渊沉着脸瞪着他,“你……”
杨钦济紧紧抿着唇,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
杨钦渊只好软语说道,“四弟,你也不小了,也该懂点事了。”
杨钦济眼眶里滚着泪光,脸却绷得紧紧的,“我为什么要懂事,懂事就该来做人质?为什么不是你,不是三哥来做人质。你以为在宫里会好吗,每日五更不到就得起来,还要日日里奉承太后,看她脸色吃饭,宫里连奴才也欺负我,阳奉阴违。皇上和太后之间,现下关系根本不亲厚了,我是夹在两人之间,你以为好处关系。宫里没人喜欢我,只要我不闹点事情出来,谁都不会把我当回事,谁都知道我是来做人质的。”
杨钦渊说,“要是我能进宫做人质,父王就不会让你去,老三身子骨差得走两步都要喘气,你也要好意思说让他进京来。是太后点名要你,这有什么法子。你当初也答应了父王,会好好做的。”
杨钦济几乎要哭了,“但我现在后悔了,我就想回家,这里又冷又难受,我不想在这里呆了,在宫里,根本没有一个人疼我,母亲,要是母亲在,她根本不会让我来吃苦。”
杨钦渊想到正妃王氏,不由沉默了下来,之后只好伸手揽着弟弟拍了拍,说,“父王现在也是骑虎难下了。你乖乖听话。”
当初要是先皇驾崩的时候,连现在的皇帝杨钦显也没保住,那么吴王是铁定可以继承皇位了,而杨钦显又是地位低下的婢女所出,这怎么让吴王不起别的心思,只要歪心思一起,就回不去了。
现在吴王的确是骑虎难下。
杨钦济无论怎么闹,最后还是没有用,发泄一番之后只得冷静下来,被他哥哥牵着往回走,走着走着就闻到了浓郁的烤肉香。
杨钦济闹了一阵脾气,闹得饿了,就说,“有烤肉,这是鹿肉的味道。”
杨钦渊也被这味道吸引了,说,“不知道是谁在这梅花林子里烤肉。”
两人走了几步,又在前方小路汇合处遇到了另外两个避开众人赏花的人,于是一番寒暄,都被鹿肉香味勾起了馋虫,随着香味,一路往赵致礼准备的这个凉亭里过来。
64、第四十七章
这凉亭建立在石台之上,周围全是红艳艳开得正盛的腊梅,梅树上还点缀着点点白雪,红色的梅花,白色的积雪,深褐色的枝干,相间之下,透出纯洁又热烈的可爱。
凉亭是八角亭,用竹篾编成的细密帘子从上面垂下来,挡住从凉亭外面向里面吹的风。
这帘子不仅实用,看起来又没有破坏周围景致。
除了这烤肉香,清冽的酒香也从亭子里传出来,好酒不怕巷子深,果真是有理,闻到这酒香就让人喉咙生津,非要去亭子里拜访不可了。
李洵是李阁老的二儿子,李阁老对家中儿子管教算是严格的,奈何这个李洵就是个不听管教的,今年已经二十七岁了,即使有李阁老这样的老爹,但他至今也只是个秀才功名,也不好好读书,每日无所事事。
他爹也正因为是阁老,不好明目张胆给他捐个官让他外出去做官,所以他至今在京里混着。交了一帮子朋友,不外乎是四处游玩,好吟诗作对,画画喝酒,拉胡琴和玩古董。只要出门,还时常将他的小舅子彭桑带着,于是这日吴王的第二子郡王杨钦渊邀人来小望山赏梅,他也是在的,同时在的还有他的小舅子彭桑。
李洵说,“这是谁弄了这么香的鹿肉,又准备了这么香的酒,真是将馋虫和酒虫全勾起来了。”
杨钦渊就告罪道,“是小王准备不周,只想着风雅,却没想到这吃喝之乐。”
彭桑平常并不是个多话的人,此时却开了口,说,“郡王殿下不用在意他的话,要是您方才在红/袖苑里准备了烤肉,他恐怕又会说您坏了地方坏了风雅,还不如准备几个雅伎。”
彭桑是个清秀而清冷的年轻人,也不知有没有二十出头,看相貌倒不是多么吸引人,声音却清如泉水透如清空,让人耳目一新,实难忘怀。
杨钦渊笑着,不好接彭桑的话,李洵自己接了,说,“清君,没有人比你更了解我。”
彭桑瞪了他一眼,转开脸没理他。
杨钦济觉得这两人怪怪的,更怪的是李洵腆着脸的样子真是贱兮兮,让杨钦济都想伸手拍他一巴掌。
几人已经走到了凉亭台阶下面,李洵朗声道,“里面不知是何方雅士,前来叨扰,还请勿怪。”
赵致礼已经烤了一轮肉,此时就和季衡边喝酒边吃肉边讲他在京畿守备处的事情,不亦乐乎。
小灵仙坐在他身边为他斟酒,季衡倒不怎么喝,只是浅浅抿几口,听赵致礼耍嘴皮子,赵致礼以前话不算多,并不怎么耍嘴皮子,这次不知是不是他最近生活太放纵,连一张嘴也滑头了。
许七郎也没怎么喝酒,坐在季衡的身边,心思大多在季衡身上,季衡和别人说话的时候,他有点像个小跟班,最近这段时间,他变得比以前沉默多了。
听到外面的声音,赵致礼就对赵义说,“去问问是谁?”
赵义去掀开了帘子,赵义跟着赵致礼也是见多识广,所以一看,就认出了来人。
他将帘子挂了起来,一边对外面的几个人行了礼,就又来通报赵致礼,说,“是两位郡王殿下,还有李家二公子……”
赵致礼愣了一下,又看了季衡一眼,起身来,说,“请他们进来吧。”
也不用请了,亭子外的几个人,看到赵义,就知道里面是谁了,几人已经自己上了凉亭台阶进来了。
杨钦渊进来扫了一眼亭子里的布置,就笑着对赵致礼说,“季庸,你倒是好享受。”
亭子里面空间不小,准备了桌子,准备了烤火的暖炉,一边还有一扇折叠屏风,除此,还准备了挂毯,提盒,花瓶里还插着梅花……
这番布置,恐怕也花费了不少功夫。
赵致礼对着杨钦渊拱手回了一礼,说,“居然不知你们也来了这山上,快请坐吧。”
李洵和赵致礼也问了礼,就说,“咱们是被这里的烤肉香和酒香给引来的,就腆着脸进来了。”
赵致礼笑道,“守则兄,请,酒和肉都还有。”
季衡和许七郎也早就起身了,和新进来的几个人寒暄。
杨钦济在这里看到季衡,最开始一瞬,神色也实在没多好,但是有不少人在,他还是规规矩矩受了季衡的礼,又回了一礼。
因为凳子不够用,赵致礼让杨钦渊他们坐了,他自己就没得坐,就赶紧又让赵义去叫仆人送凳子来,还让又送些酒和肉过来,赵义领命赶紧去办去了,季衡也让了跟着他和许七郎来的抱琴和许前去帮忙。
凉亭里一下子没有了伺候的人,于是小灵仙十分识趣地给大家斟酒。
杨钦济看向小灵仙,他突然发现小灵仙同季衡有些像,刚才赵致礼又没有介绍他,他就直截了当问小灵仙,“难道季衡有兄长,你是季衡的兄长。果真有什么样的弟弟,有什么样的哥哥。”
他这话将一席人说得莫名其妙。
小灵仙只是个唱戏的,哪里敢得罪被实实在在封了郡王的杨钦济,就赶紧行礼说,“小人哪里有季公子那么好的出身,小人不是季公子的兄长。”
杨钦济觉得诧异了,“那你是谁,怎么和季衡长得像。”
李洵那么会玩儿的人,自然是认识小灵仙的,他当然也知道小灵仙同赵致礼的关系匪浅,现在是在赵致礼正妻的两个亲兄弟跟前,谁会故意注意小灵仙,来让两方人马尴尬呢。
所以他和彭桑对小灵仙根本问都没问,假装没看到。
被杨钦济这么一提醒,他们才注意到小灵仙同季衡果真有几分相像,不过,要说像,仔细看,又觉得不像。那种似像非像的感觉,在两个漂亮人身上,倒是十分吸引人的。
小灵仙正要回答,赵致礼就说道,“四殿下,他不过是个朋友,同季衡没有关系,坐下喝酒吧。”
杨钦济目光还是挑剔地在小灵仙和季衡身上逡巡,季衡看小灵仙实在窘迫,就上前替他解围,将小灵仙挡开后,对杨钦济说道,“我同灵公子也才见两面,别人都不认为咱们像,唯有你才这么说,若灵公子真是我的兄长,你又待如何。”
杨钦济瞪着他,压低声音同他说道,“反正孤是和你没完的,上次你把我摔在地上的事,我还没找你算账。”
季衡故作惊讶了一下,端起一杯酒,递给杨钦济,诚恳地道,“话说一笑泯恩仇,这里又有酒,殿下,您喝了这杯酒,就大人不记小人过忘了上次的事吧。”
杨钦济将他手里的酒杯推开,说,“孤不喝你敬的酒,那件事也不会忘。”
两人在一边说话,只有许七郎一直注意着,另外的几个人都在说别的事情了,许七郎想上前去解围,但是季衡却用眼神警告他,让他不要乱来。
所幸赵义很快带着几个仆人送了吃的和酒来了,又端了凳子来,这下八个人围着桌子坐了,许七郎故意将杨钦济同季衡隔开了,不让杨钦济再找他的麻烦。
几人谈笑玩闹了一阵,杨钦渊就邀请赵致礼和季衡他们去红/袖苑,季衡说下午还要陪母亲去上香,就想推辞,杨钦渊却说,“哪里用得着这么急,孤知道四弟脾气差,在宫里还要季小公子你多看顾,今日还请赏脸,到红/袖苑去一坐。”
季衡也不好再推辞了,只好跟着大家一起过去。
爱一个人时,是很难藏住行迹的,所以杨钦济很快发现了小灵仙对赵致礼的不同寻常来。
例如,小灵仙在从赵致礼手里拿走酒杯斟酒时,会碰到赵致礼的手,有时候又靠得太近,赵致礼洒了一点酒在衣袖上,小灵仙还拿出巾帕来为他擦拭。
于是在要从凉亭里出去,小灵仙系好了自己的斗篷,又为赵致礼整理斗篷时,杨钦济就直接发作了,突然之间冲过去,给了小灵仙一巴掌,将他扇得退开了两步。
这变故,让所有人都惊住了。
这时候季衡同许七郎已经先出了凉亭,站在梅树边上,季衡在轻嗅梅香,被那响亮的一巴掌惊得拈着的梅枝都从他的手里弹开了。
大家都看向凉亭口,杨钦渊也不得不呵斥他的弟弟,“老四,你在做什么?”
杨钦济打了小灵仙,看向的却是赵致礼,朝他骂道,“你娶了我的姐姐,却让她一人苦守闺房,在外面养着小兔子。”
赵致礼冷着脸看着他,说,“这是我们夫妻的事情,由不着你来管。”
杨钦济看来十分维护他的姐姐,说,“你看我是不是能管。我回去就同太后说,他的好侄子,娶走了咱们的郡主,却根本不爱护她,在外面会友时,也带着娈/童在身边。”
赵致礼性格其实很狂妄,此时被杨钦济这么骂,他当然是十分恼怒的,但是他居然并没有由着性子发火,而是说道,“灵仙并不是我的娈/童,也不是我赵家的仆人,只是我的朋友,既然是朋友,你这样打他的脸,就是打我的脸。如果你要将这种事去告诉太后,我也无话可说。但你仗着年纪小,又是郡王,就如此欺人,即使太后,怕是也不是站在你一边的。”
杨钦济瞪着他,“你还不承认。你不爱护我姐姐,我让她休了你也是一样。”
赵致礼看了杨钦渊,笑了一下,没有说话。
杨钦渊过来给了杨钦济一巴掌,骂道,“老四,你有点分寸。”
杨钦济捂着被打的脸,推了杨钦渊一把,人就从亭子里冲出去了。
杨钦渊后悔起来,赶紧追下去,赵致礼这时候已经叫了家里奴才,“赶紧将四殿下拉住。”
65、第四十八章
季衡看着这一场闹剧,在杨钦济被拦住之后,杨钦渊黑着脸教训杨钦济,照说,杨钦渊只是庶子,杨钦济是嫡子,杨钦渊虽然是兄长,也不该有这样的权利教训弟弟,季衡想,这有可能是吴王王府兄弟情谊深厚,嫡庶关系并没有兄弟情谊来得重;也有可能是吴王正妃过世,一直是侧妃在掌管吴王内宅,侧妃要是对杨钦济很好,杨钦济又知道感恩的话,这种情况也可能出现;当然,还有就是,如果吴王非常仰仗二儿子杨钦渊,让他在家中地位很高,杨钦济从小就不得不听从二哥的话,此时这样被杨钦渊教训着还不敢回嘴,也是可能的……
季衡站在外围看着,并没有上前去,而且许七郎也分清了轻重,没有凑上前去。这毕竟是杨家同赵家的家事,他们只是外人,实在不好去凑热闹。
不仅他们,连李二公子和他的小舅子也没有上前,只是站在远处,露出一脸担心,也不知是真担心,还是假担心。
杨钦渊最开始教训杨钦济的声音还很大,后来就变得很小了,外人根本听不到两人在说什么,最后杨钦济居然服了软。
杨钦渊说,“去同你姐夫致歉。”
杨钦济还是没乐意,抿着唇,说,“孤不会去。”
赵致礼也并没有要杨钦济道歉,只是说,“算了吧。四殿下年岁小,行事冲动,也是在所难免。”
这话又要惹起杨钦济的煞气,好在杨钦渊用眼神震慑住了弟弟。
最后这一场聚会不欢而散,最惨的是小灵仙,杨钦济虽然只有十三岁,但是手劲儿实在不小,小灵仙的脸保养得好,太嫩,被打了很快就红肿起来。
季衡和许七郎最后并没有跟着杨钦渊他们去红/袖苑,而是早早回家了。
赵致礼同杨钦渊有话说,就跟着一起过去了,所以将小灵仙交给季衡,让他送小灵仙一同回去。
其实赵致礼带着不少仆人来,又有马车,让一辆马车送小灵仙回去就行了,这样特地将他交给季衡,大约是怕杨钦济半路出什么幺蛾子对付小灵仙,杨钦济是郡王,小灵仙可拿他没办法,唯有季衡还能对付杨钦济。
小灵仙同季衡许七郎一起下了山,上了季衡的马车,季衡的马车是许氏专门为他订制的,比季大人的马车还好,里面空间宽敞,还有不少抽屉,放着很多用品,马车上铺着厚厚的茵席,又有暖手炉,坐进去就十分温暖。
小灵仙脸上只是稍稍抹了药,红肿并没有完全消。
季衡从一个小抽屉里拿出一盒药膏递给他,说,“灵公子,这药用来消肿祛瘀很好,你要是不嫌弃,请拿回去用吧。”
小灵仙是京中第一青衣,受达官贵人追捧,身价非常高,一盒药,他是不放在眼里的,但是他还是接到了手里,致谢道,“多谢季公子。”
虽然挨了打,小灵仙既没有哭啼,也没有一点抱怨,依然保持着他的平和又温情的风度,即使一边脸肿了,他也处处十分自然,这份沉稳气度,就实在难得。难怪才十来岁,就已经有如此成就。
第16节
恋耽美
第16节
李阁老有来,坐在贵客那一桌,平国公却没来,让儿子来的,还有另外的公侯贵卿在,也都是另外安排了桌子。
看来皇帝这一桌,按照国舅的安排,是坐的家人。
皇帝也算是赵家的亲戚。
季衡过去,对着一席人行礼,然后皇帝就对定国侯说,“舅父,咱们晚辈自己吃些东西,说些话玩,你们不用作陪的,不然咱们反而拘谨。”
于是定国侯和永昌侯就告退了,去招待另外的贵客去了。
季衡心想,皇帝叫他过来,原来是想让自己来当个借口,好让他叫离赵致礼的父亲和叔父。
不过看定国侯和永昌侯,都是一脸严肃,比他的父亲还要难以面对的样子,有他们陪着,皇帝恐怕的确是难以下咽。
看两个大人走了,杨钦济就看向季衡,说,“你就是季衡?孤在杭州就听说过你。”
季衡道,“小人惶恐。”
皇帝对季衡说,“季卿,你到朕身边来坐。”
季衡推辞了两句之后才谢恩过去坐了。
杨钦济盯着季衡看,又和他二哥说了一句悄悄话,然后才对皇帝说,“皇兄,我也有伴读,就没有他来得好看。我以后进宫读书后,他可以做我的伴读吗。”
他这话其实很无礼,他自己进宫就是给皇帝做伴读的,哪里还有自己再要伴读的道理。
季衡还没说话,皇帝已经说道,“恐怕不成,堂弟你想要伴读,可以自己再选一个。”
皇帝的神色已经有点不好看,杨钦济便被他说得讪讪的,犹疑了一下才转移了话题。
皇帝没有在赵府待太久,很快他就要离开了,主人家和一众客人都起身来恭送他离开,赵致礼同定国侯更是将皇帝送上了龙辇。
皇帝离开后,季衡也要去找季大人,准备回府了。
杨钦济却不知道从哪里突然窜过来,抓住了季衡的胳膊。
杨钦济比季衡大了三岁,高了有大半个头,力气也比季衡大不少,季衡触不及防之下被他拉得一趔趄,等站稳后看向他,问,“郡王殿下,请问有何事。”
61、第四十四章
杨钦济目光炯炯地看着他,眼神里带着少年的狂妄和一种天真的恶意,让季衡心里很戒备。
杨钦济凑到他的耳边,问,“你要陪皇上睡觉吗?”
季衡心里对他充满了厌恶,不过面上却什么也没有表现出来,只是淡漠地看着他,说,“有时候会在宫里午睡,如果殿下是想问您进宫后睡觉问题,我想,这是不用担心的,太后娘娘会安排好。”
他这话一说,将杨钦济说得好没趣,他于是将季衡攘开了,说,“没劲。”
季衡便躬身对他行了一礼,道,“若殿下无事,小人要去父亲处,就告退了,父亲说不得要找我了。”
杨钦济还没回答,季衡就已经转身走了,走到了檐下一处暗处,他又回头看杨钦济,杨钦济还站在原处,脸上带着傲气,又带着些茫然,恐怕他说的太后让杨钦济住在宫里的事,已经完全提醒杨钦济想起来,自己是进京来做质子的。
除了做质子,他父王恐怕还交给了他些任务,不是任由他进京来闯祸玩的。
季大人也没在定国侯府多逗留,很快就带着季衡一起离开了。
坐在回程的马车上,季大人就说,“吴王的第四子,要进宫住下,随着皇上一起读书,我看他不是个和气的人,你以后要多小心一点,好好护着自己。”
季衡点点头,道,“儿子明白。”
季大人看季衡十分温顺的样子,不由又有些感叹,为什么他就不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男孩子。
赵致礼成婚了,新婚燕尔,自然不用做事,就在家里休假,休假完了,他也不会再进宫伴读了,而是会被自然授以官职,走上仕途了。
杨钦济进宫住下,已经是十一月,十一月的雍京已经很冷了,雍京周围山山水水很多,树木繁盛,故而冬季虽然下雪,雪也下得大,风受山和树的阻挡,倒不是刮得非常厉害。
杨钦济第一天到的时候已经到得迟了,他住在太后凤羽宫的偏殿里,完全是在太后的眼皮子底下,凤羽宫距离上课的勤政殿远,而且从小在南方长大的他,不适应北方冬天的寒冷,早上起不来,上课迟到在情理之中。
他带着两个小太监进殿里来的时候,宋太傅已经在讲课了,这一天讲的正好是仁政。
杨钦济掀开门帘就进来了,季衡坐在靠近门的一边,被他带进来的寒气一袭,本听得认真,也不由得被打断了。
杨钦济看到有空着的书桌,就自己走过去坐下了,小太监将他要用的一应物事给摆好,然后默默地给皇帝行了礼,屈膝退了出去。
宋太傅遇到这样的弟子,也没什么表示,就当没有看到他,继续讲课,说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时,就说,“你们来讲讲自己的理解吧。”
说着,就看向杨钦济,杨钦济在杭州的时候,定然也不是纨绔子弟,四书定然是好好读了的。
看到宋太傅看向自己,他就站起了身来,对宋太傅行了一礼,说,“弟子来得晚了,给老师请罪。”
宋太傅说,“这里是皇上的书房,以皇上为尊,老臣不敢先受殿下的礼。”
杨钦济的脸微微泛了红,然后就从书桌后出了列,对皇帝行了跪拜礼,“给吾皇请安,皇上万岁。”
皇帝道,“免礼,平身吧。”
杨钦济谢了恩才起身来,然后又对宋太傅行了礼。
宋太傅这才说,“郡王殿下,就由你先来说说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吧。”
杨钦济于是起身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是指,一个国家,百姓最为重要,其次才是社稷,以国君为轻。也就是,民为邦国之本,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改立更换的,只有百姓不可更换,无百姓则不成一国。”
在皇帝面前说这话,可谓是大逆不道,他说完,还看了小皇帝一眼,皇帝神色并无变化,甚至嘴角还带着一点笑意。
宋太傅点点头,说,“坐下吧。”
他说完,又看向季衡,说,“季衡,你说说你的理解。”
季衡应是之后起身,对着皇帝行了礼,又对着宋太傅行了礼,这才不急不缓地说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亚圣说这一句,是指出在治理国家时,要以民为邦国之根本,不要罔顾百姓于不顾。不过,弟子却并不认同郡王殿下的话。”
杨钦济听他这么一说,不由目光如刀瞥向他。
皇帝本就看着他,此时眼神则更亮了。
宋太傅没有表示。
季衡继续说道,“既然是治国之道,那么,就是在治国的基础之上,才成立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那这治国,是谁在治国,是君王在治国,君王在祭祀社稷,君王在统领朝臣,君王在治理百姓。所以,弟子认为,这是指君王在治国时,要在心里将百姓放在第一位,其次是社稷,而将自己放在最轻的地位,也就是君王不要重视自己的享乐而不顾百姓忘记社稷。如此的君王,才是明君,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如果一个国家,在百姓的心里,君王是最轻的,或者说一个国家要是没有君王,或者是君王频繁更换,那么,这个国家可想而知,只会陷入大乱。不需要别国攻打,已经乱成一团了。所以帝位上的君王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在心里将百姓和社稷看得比自己重的君王,才是一个好的君王,一个好的君王在帝位上的稳固,才是一个国家稳固的根本。弟子是如此理解的。”
季衡总能够说到皇帝的心坎里去,杨钦济毕竟还是个孩子,从小到大在家里也是备受宠爱,这么突然之间被父王送到这陌生的京里做人质,心里不可能不会没有不安,刚才说的那一番话,又马上就被季衡反驳了,而季衡反驳得还很有道理,他一边很恼怒,一边又有些动摇,觉得季衡说的的确也没错。
季衡说完,连宋太傅也露了一丝笑意,然后他说,“坐下吧。”
他没有说两人谁对谁错,只是又接着讲了下去。
杨钦济看向季衡,季衡却没看他,他已经又低头对照着书听宋太傅讲课了。
上午课完了之后,皇帝带着季衡回麒麟殿用午膳,也叫了杨钦济一起,杨钦济没有拒绝,跟着一起去了。
勤政殿里暖融融的,从里面出来,外面就非常冷,杨钦济十分不适应地皱着眉,季衡手里拿着抱琴送到他手里的暖手炉,他就递过去给杨钦济,说,“殿下,您用吧。刚从杭州来雍京,定然不适应这里的寒冷的。”
杨钦济愣了一下,没有接,说,“不必。”
然后又骂跟着自己的奴才,“你们做事就没一个上心的么,连暖手炉都不知道给孤准备。孤要你们有什么用,乱棍打死算了。”
把跟着他的两个小太监吓得赶紧跪地请罪,还是皇帝过来说了两句话,又赏赐了他两只暖手炉,此事才作罢了。
因为季衡是从扬州来的,他喜欢吃淮扬菜,小皇帝有了自己的小厨房之后,就从外面找了两个做淮扬菜的大厨进宫来,季衡在小皇帝这里用膳时,时常就能吃到自己喜欢吃的菜。而且厨房师傅还很能创新,时常就有新菜上桌,即使像他那么被许氏养得挑剔饮食的,对小皇帝的小厨房也没什么可挑剔的了。在皇帝没有小厨房之前,总吃御膳房的菜,御膳房的是大锅饭,即使是做给皇帝的,也并不特别精美,从御膳房送到皇帝桌上的这个过程中,菜往往都冷掉了,根本就让人提不起胃口,也难得皇帝吃了那么多年还没吃出胃病来。
坐在饭桌上,皇帝对早上一来就挑衅了他的权威的杨钦济依然保持了温和的态度,还赏赐了两样菜让小太监夹到他的碗里,说,“钦济,你从杭州来,想必是喜欢吃这脆膳的。”
一早上,宋太傅和季衡都不温不火地给杨钦济下了面子,让他要知道以君主为尊的道理,所以此时他也知道恭敬了,说,“多谢皇兄赏赐。”
不过吃了之后,他又有了挑剔之处,说,“这脆膳,还是要江南的水养出的鳝鱼才行,这北地养不出好鳝鱼来,再说,现下是冬天,鳝鱼也并不好,要在春天的鳝鱼才好。”
皇帝就说,“朕一直在这宫里,对这鳝鱼倒是没那么多了解。”
说着,又问季衡,“你之前赞这鳝鱼做得好,难道是骗朕呢。”
皇帝赏赐的,即使不好吃,也要说好吃,皇帝问季衡那么一句,自然是提醒杨钦济这个道理。
季衡回道,“微臣在扬州时,经常吃鳝鱼,同宫里的比起来,味道是各有千秋,不过以微臣的口味,是真觉得皇上您赏赐的更好吃。这脆膳,是要将肥美的活鳝放入放了盐的清水里,将鱼活活地煮成嘴张开的样子,然后再洗净鳝鱼,将鳝肉划下来,再入油做烹调,其过程让人不忍。家中母亲吃这道菜时,就让用的死鳝鱼,宫里的恐怕也是用死的鳝鱼,只是不知郡王殿下府里是如何烹调的。”
杨钦济看向季衡,说,“没想到季衡你倒是对什么都了解,这庖厨之事你也知道。”
季衡道,“只是对自己爱吃的东西了解而已。”
杨钦济不大高兴,又只好忍了,于是饭后,趁着皇帝去换衣裳时,他就将季衡逼到墙壁处,威胁他道,“你总和孤作对,看有你好受。”
季衡说,“小人不敢。”
但是他的语气是那么平静,只让杨钦济更加气愤。
62、第四十五章
杨钦济是吴王的小儿子,在王府时,不消说,性子一定飞扬跋扈。
这才进京来没多久,就一直在夹着尾巴做人,心里早就憋了火。
季衡这样不温不火地对待他的威胁,让他心里的火气更重,他抬腿就狠狠踹上季衡的腿,季衡要是生生受了这一踹,小孩子骨头还很脆,不骨折也难。
季衡在林师傅那里练剑时,就是以灵活为长,此时自然是很容易就避开了,杨钦济没有踹到他,反而踹到了墙,这让他受了痛,他就更是火大,要过来抓着季衡打。
在皇帝换好了衣裳过来时,正看到杨钦济要将季衡拽住,而且杨钦济神色十分凶狠,没有一点是玩闹的意思。
皇帝脸色黑沉下来,说,“你们在闹什么?”
杨钦济收回手,狠狠瞪了季衡一眼,回头对皇帝说道,“没什么,就是饭后有些涨食,和季衡动一动。”
皇帝又瞥了他一眼,脸上神色看不出喜怒,不过却威势感十足,说,“宫里是庄重的地方,不要闹来闹去。在朕这里倒还好,母后那里,是最好静的,你住在那里,还是注意些好。”
杨钦济憋着气应了是。
下午的功夫课,即使是在大殿里,而且殿里又烧了两个暖炉,但因殿里太宽阔,依然让人觉得冷。
杨钦济开始很不习惯,而且他在吴王府里时根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武术学习,平常只是恃强凌弱,或者指使府里的仆人们仗势欺人而已。
这样一来就看到皇帝和季衡已经有了很深厚的功夫底子,直接开始练剑,他却被林师傅叫去让一个随便的兵士教授如何扎马步,他如何能不气呢。
所以没扎好一会儿,他就要求要学季衡学的双剑,林师傅根本没理睬他,只是让那个兵士继续监督他扎马步。
这下杨钦济就觉得林师傅是在故意针对他,于是他也就不是好相与的了,直接和那个兵士闹了起来,还让那个兵士跪下。
说起这宫里的禁军,士兵大多家里都是有背景的,不然还真进不来,此时杨钦济让他跪下,他可没有听命,直接将杨钦济按住了,让他扎马步。
最后杨钦济直接跑到皇帝跟前来告状来了,说要治那个兵士的罪。
皇帝蹙眉看着他,说,“这里都是林师傅说了算。你现在只是扎马步,还算好的了,朕和季卿刚开始的时候,是在外面跑步。当时也是这么冷。”
杨钦济于是不说话了,比起在外面天寒地冻的场子里去跑步,还是在殿里扎马步要轻松些。
书房里伴读只有三个人,杨钦济是个满身戾气没处发泄的人,他不敢在皇帝面前太放肆,自然就紧着季衡欺负,他毕竟是郡王,季衡虽然从没有被杨钦济欺负到,但也没法教训他几次让他不要犯浑。
于是,没过几天,皇帝就又召了两个伴读进宫来。
其一是西宁侯邵家在京里的一支,上次季衡见过的邵归的弟弟,十四岁的邵黎。
还有一个是永昌侯的小儿子,赵致礼的堂弟,十一岁的赵致祥。
赵致祥是庶出,永昌侯赵化岱,没能生出嫡子来,而且府里也只有这么一个求了无数神佛和法子求来的儿子。
所以他虽然是庶子,身份也并不低,大约是他母亲在永昌侯跟前很受宠,他年纪小小时,居然就以庶出被请了世子位,将来的永昌侯府的爵位会由他来继承。
邵黎是个沉默寡言的少年,赵致祥稍稍活泼一些,大约是母亲长得十分漂亮,赵致祥遗传了母亲的容貌也是个精致得有些像女孩子的少年,还体弱多病,平常很少出门,季衡以前都没见过他。
邵家和赵家有姻亲关系,被认为是太后党,邵黎沉默而冷硬,一看就不好惹;赵致祥是永昌侯家公子,而且已经请了世子位,有这两人在,杨钦济既不好过于欺负他们,又不便在他们跟前欺负季衡。
赵致祥也许是被保护得好,性格带着些单纯。
进宫最开始几天还带着腼腆,大约是和季衡年龄最相当,所以总喜欢跟着他,问他问题,同他说话。
季衡其实是个很好相处的人,他身上没有棱角,只要不是故意为难他的人,他都不会故意抵触人,只是,他虽然好相处,但他骨子又很冷淡,想要进入到他的心房,又很不容易。
在进入了十二月之后,京里已经下过好几场雪了,这一日又在演武场旁边大殿里习武,赵致祥因身体差,就没有跟着他们一起练剑,只由一个兵士教一套十分缓慢的养身功夫,但是赵致祥真就没有一点赵家作为跟着太祖打天下的武功世家而有的基因,练养身功夫也练不好。
于是看到季衡练剑完了,就拽着他的手要他指导自己。
季衡没有拒绝,跟着他到了一边的角落里,在柱子旁边指导他的动作,正从赵致祥的身后将他的左手抬高一些,就听到杨钦济的声音,“两只小兔子在一起能做什么,赵致祥,你找季衡没有用,他自己都是由着人压的。”
在那种大户人家里长大的,虽然赵致祥只有十一岁,但是已经明白杨钦济是什么意思,他瞬间脸色就是又白又红又青,一张脸上,神色数变。
季衡放开赵致祥的胳膊,走到杨钦济的面前来,说,“殿下,你之前不是想练双剑吗,我教你两招好了。”
杨钦济其实还不允许手上有武器,他狂妄地说,“一个娈/童玩意儿,你以为孤怕你。”
季衡手里也没有剑,几步踏上前去,几乎是瞬息之间,就出了左手抓住杨钦济的胳膊,将他往自己跟前一拉,然后右肘顶向他胸口,将杨钦济顶得向后踉跄了两步,但是这时候季衡已经紧跟而上,一扫腿,将他给扫在了地上。
他做完这些动作,回头对白着脸的赵致祥说,“看到了吧,这就是刚才你练习的那三招,你做的是慢动作,讲究缓慢而柔韧,慢慢地,你动作做到位了,就会有力量以柔克刚。”
还摔在地上的杨钦济气得脸色黑到了底,赵致祥却在震惊之后笑了起来,对季衡说,“我原来以为这只是花拳绣腿,没想到还这么厉害。”
季衡点点头,“所以你要好好练习。”
皇帝在远处和林师傅林仪说话,在这边季衡将杨钦济打在地上后,他们才看到这里的情况,林师傅和皇帝都赶了过来,林师傅问,“这是怎么回事。”
杨钦济倒没有告状,而是男儿气十足地自己爬了起来,说,“没什么,就是孤向季衡讨教了两招,孤技不如人而已。林师傅,孤会好好再练的。”
说完,谁也不看,跑回自己的位置去了。
皇帝有些担心地看了季衡一眼,季衡对他一笑,没说话,也想转身离开。
这时候,皇帝出声把季衡叫到了一边,说,“你跟朕过来。”
季衡只好跟过去了。
这个大殿,是用来给皇帝坐着看演武场里的演习或者表演的,里面自然阔大。
宫里的建筑,数太极殿最为雄伟恢弘,面阔十一间,进深四间;其次就是这里的这座威德殿,面阔九间,进深四间。
所以两人在一边说话,在另外的地方的人,根本听不到这边的声音。
皇帝看着季衡。目光深深的,说,“君卿,你和赵卿之间关系很好吗?”
季衡愣了一下,犹豫着说,“皇上,您希望我不要和他太亲近?”
皇帝看赵致祥总是粘着季衡,心里已经不高兴好几天了,但是又不好警告赵致祥,只好说季衡。
皇帝道,“还是不要太亲近地好。”
他说完,又觉得自己说得太严厉了,赶紧又解释了一句,“朕只是觉得你同他之间注意一些距离和分寸比较好。”
季衡猜想着皇帝用意,他觉得同赵致祥搞好关系,明明只有好处,却不知道皇帝到底是有什么深层用意,他只得点了点头,“微臣明白。”
皇帝想伸手碰碰他,但是手伸出一半又收回了,毕竟还有几个人能够看到两人,他收回手后,也没再和季衡说话,转身就走了。
看别人同季衡亲密地在一起,他心里很烦闷,特别是长得乖巧可爱漂亮的赵致祥粘着季衡的时候,这种烦闷就更是难以遏制。
这让他有些气恼,想克制又克制不住。
季衡看得出皇帝不高兴,但是他有点弄不明白皇帝到底是因为什么不高兴,只能想是皇帝最近压力太大了。
他在心里叹了口气,继续去练剑去了。
宫里的课上到腊月二十号才停了,季衡不用进宫的时候,在府里日子就要好过得多。
许氏是不会让季衡在生活上有一点过得不舒畅的,让厨房做各种好吃的,又给季衡和许七郎做了好几套冬衣,精致的把玩的玩意儿也有不少。
要过年了,季府里自然一副忙碌景象。
小年后,朝廷里也放了假,季衡收到帖子,请他和许七郎在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到城郊小望山上去看梅花。
京里下过雪,这几日也就化了,但山上还没有化,小望山上的梅花又开得好,白雪红梅,正是景致最好的时候,不少人愿意上去煮酒赏梅花。
63、第四十六章
发帖子的人是赵致礼,赵致礼成婚后在京畿守备处任职,不过只有短短一个月,想来也没做什么事。
既然是赵致礼婚后相邀,季衡没有拒绝的道理,就回帖说一定会去的。
季衡的字写得好,回帖的帖子还是用的家里三姐儿四姐儿她们自己做的簪花签,季衡又随手在签纸下方画了两只犬,这才让来送帖子的赵致礼的小厮赵义带回去了。
赵致礼成婚后同香安郡主根本过不到一块儿去,香安郡主性格孤傲,因为第一晚赵致礼没和她圆房,她之后就不要赵致礼在她的床上睡觉,赵致礼也乐得和她划清界限,早早就去了京畿守备处入职,其实也几乎是虚职,没有什么事做,所以大多数时间,他就花在自己新安的一个小窝里了,又还是包含了京中四园的南枝阁的常客,不仅是高档场所南枝阁,另外几个私园子,他也去过。
以前的他,同京中的一帮纨绔,在一起玩得还不是很多,最近却几乎是日日都在呼朋唤友,醉卧笙歌之中。
他父亲定国侯自然是很看不惯他的作风,但是又拿他没办法,只好听之任之了。
赵致礼在书房里看兵书,小厮进来将季衡的回帖给他,他接到手里看,季衡的字飘逸又沉稳有力,小小年纪,已经有了大家风范,看来他每天早上练一个时辰的字,还是有作用的。
他又看到纸签下面的那两只狗,不由没忍住,扑哧一声笑了出来。
赵义已经有好一阵没看到赵致礼这样的笑容了,不由说道,“公子,是什么这么高兴?”
赵致礼盯着那上面的两只狗,让赵义也来看,说,“你看看,这两只狗还真是活灵活现。”
赵义看了也笑了,里面两只小狗,是季衡用线条随意勾勒的,都是胖乎乎的狗,两只都睁着大眼睛,一脸向往的表情。
季衡分明是用狗表现的他自己和许七郎,说他们很期待去赏梅的意思。
赵致礼知道季衡面上总是一副老成而死板的样子,骨子里却挺能逗乐的。
他笑了好一阵,才将纸签珍而重之地放入了多宝阁上的一个檀木盒子里。
因邀请了季衡,赵致礼就不会邀请那些狐朋狗友,不然,那是唐突了季衡。
腊月二十五这一天,赵致礼先去了小望山上的绣雪园里等着,美酒美人都备好了,美景则是现成的。
季衡同许七郎乘了马车去了小望山,小望山其实就是个只有一两百米高的小山,上面平常也没有什么好景致,只是到了冬天,就有满山红梅,于是才有了可观之景。
上面最有名的有绣雪园,红/袖苑,香影园几处,是赏景之人最喜欢去的地方。
马车只到了山脚下,只能走路上山。
季衡同许七郎一起,带着两人的贴身小厮,往绣雪园去。
绣雪园在山半腰,在红梅林子里,有修建十几座竹亭和草亭,以显示文人们的风雅。
还在路口子上,赵致礼就迎了过来,说,“你们来得可够慢的。”
季衡穿着一身雪狐袍子,披着大红猩猩毡斗篷,斗篷的风毛是雪白的,衬着他一张脸,真有种神仙下凡,也莫过于此的美感。
他说道,“这还算慢吗,咱们用了了早膳就紧赶慢赶地过来了。不过这么冷的天,出城来玩的人也不少,路上遇到不少马车呢,从城门口出来,竟然还要排队等候。”
赵致礼说,“朝中放了假,不少人约着在城外宴请,出城马车多也是情理之中。”
季衡便又将赵致礼和许七郎做了介绍,两人其实见过不少面了,但此时依然要季衡做了介绍,两人才互相寒暄了两句,似乎季衡不做介绍,两人就要当不认识对方。
在一座亭子里,四面有挡风的帘子,里面有着一个美人在煮酒,不是灵凤班的台柱子小灵仙是谁。
小灵仙穿着紫狐裘,戴着玉冠,倒是面如冠玉,目似烟雨,风姿和风情都足以倾城。
赵致礼带着季衡和许七郎进去,他就起身来对他们行礼,在如此的友人聚会上,赵致礼也带着他,由此可见,他和赵致礼关系的确非同一般。
季衡在看到他的时候,不由在心里咯噔了一下,想赵致礼同香安郡主还果真是新婚后就开始关系不睦了吗,在这样的聚会上,居然带着一个伶人,不过季衡什么也没说,对待小灵仙时,也是一副对待一般朋友的样子。
反而是许七郎,在对着小灵仙时愣了一下,然后才回了礼,许七郎本是少年心性,之前算是慕小灵仙之名已久,没想到这两次见到小灵仙,他的表现都还挺沉稳的,大约是因为小灵仙同季衡有一些相像,对着小灵仙,他就没法再去将他当伶人想,不然他就会觉得也是对季衡的一种玷污。
几人在亭子里喝酒赏梅谈话,赵致礼还让奴仆准备了鹿肉,鹿肉是用铁钎子串好的新鲜鹿肉,上面也放好了调料,在凉亭里放着的暖火炉上,他还亲自拿了鹿肉串烤起鹿肉来,于是一时间又肉香扑鼻,季衡说他,“在这雪白梅红之地,你在这里烤肉,真是焚琴煮鹤一般坏了风雅。”
小灵仙也笑着点头,以示附和。
赵致礼不以为然地笑笑,又说,“等会儿肉好了,你们看着我同达川吃试试。”
季衡赶紧说,“风雅不可以吃,鹿肉却是可以吃的,所以坏了风雅也无妨,这肉,我是要吃的。”
一句话,把几人都给逗笑了。
许七郎也学着赵致礼拿着鹿肉烤起来,他同赵致礼烤的几乎同时烤好,都先递给季衡,以至于三人都愣了一下,赵致礼最先反应过来,就又改递给了小灵仙,许七郎则拿了个盘子,将烤肉用盘子装了再递给季衡吃,季衡也不客气,接在手里吃了,连连称赞,“好吃。”
小灵仙则要矜持很多,吃得很斯文,而且不发出声音。
不知道是不是烤鹿肉的味道太香,一会儿就引来了别的人。
杨钦济住在宫里,好不容易出一趟宫门,出来是借着探望姐姐和同兄长聚一聚过小年。
杨钦济的二哥杨钦渊还没有离开京城,本来是在香安郡主的婚礼完后,他就该离开了,不过他说怕路上遇到运河被冻住,不能走船,他就请了旨意第二年春天再离开。
在京里时,他明面上是住在吴王在京的官邸的,但是暗地里却时常去会不少官员。
杨钦济昨日去看了香安郡主,虽然香安郡主没有对弟弟诉苦,但是杨钦济也看得出来,姐姐刚嫁入赵家,虽是郡主尊贵之身,但是日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舒坦,昨晚他在侯府住下了,今日是随着兄长来小望山赏梅。
杨钦渊来小望山也不是来玩,而是约着一些京里的权贵公子聚会。
大家在梅花林里赏梅,杨钦济就把好不容易能单独相处的杨钦渊拉到了一边,避开其他人,走入了梅花林深处,朝他抱怨道,“你给父王写信说了没有,我不想留在京里,我要回杭州去。”
杨钦渊虽然只有十八岁,倒是虎父无犬子,已经有了吴王的风范,沉稳而干练,也难怪吴王放心让他带着人进京来办私密之事。
杨钦渊对杨钦济说,“信倒是写了,不过,你觉得父王会答应你,让你回去吗。你当初是怎么答应父王的,说进京来了,一定会十分沉稳,小心做事做人,在太后跟前能够讨得她的欢心。”
杨钦济不满地撇嘴,“让我讨太后欢心,我不过是在太后跟前做人质的,无论做什么,她都不会对我真心,也不会将我怎么样。”
杨钦渊皱了一下眉,说,“你在宫里的那些事,你以为我不知道,你知道皇上喜欢季衡,你何必总和他闹不愉快。”
杨钦济皱眉说,“你们要谋事,为什么我就要在京里做人质。我就要为难季衡,又怎么着。”
杨钦渊沉着脸瞪着他,“你……”
杨钦济紧紧抿着唇,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
杨钦渊只好软语说道,“四弟,你也不小了,也该懂点事了。”
杨钦济眼眶里滚着泪光,脸却绷得紧紧的,“我为什么要懂事,懂事就该来做人质?为什么不是你,不是三哥来做人质。你以为在宫里会好吗,每日五更不到就得起来,还要日日里奉承太后,看她脸色吃饭,宫里连奴才也欺负我,阳奉阴违。皇上和太后之间,现下关系根本不亲厚了,我是夹在两人之间,你以为好处关系。宫里没人喜欢我,只要我不闹点事情出来,谁都不会把我当回事,谁都知道我是来做人质的。”
杨钦渊说,“要是我能进宫做人质,父王就不会让你去,老三身子骨差得走两步都要喘气,你也要好意思说让他进京来。是太后点名要你,这有什么法子。你当初也答应了父王,会好好做的。”
杨钦济几乎要哭了,“但我现在后悔了,我就想回家,这里又冷又难受,我不想在这里呆了,在宫里,根本没有一个人疼我,母亲,要是母亲在,她根本不会让我来吃苦。”
杨钦渊想到正妃王氏,不由沉默了下来,之后只好伸手揽着弟弟拍了拍,说,“父王现在也是骑虎难下了。你乖乖听话。”
当初要是先皇驾崩的时候,连现在的皇帝杨钦显也没保住,那么吴王是铁定可以继承皇位了,而杨钦显又是地位低下的婢女所出,这怎么让吴王不起别的心思,只要歪心思一起,就回不去了。
现在吴王的确是骑虎难下。
杨钦济无论怎么闹,最后还是没有用,发泄一番之后只得冷静下来,被他哥哥牵着往回走,走着走着就闻到了浓郁的烤肉香。
杨钦济闹了一阵脾气,闹得饿了,就说,“有烤肉,这是鹿肉的味道。”
杨钦渊也被这味道吸引了,说,“不知道是谁在这梅花林子里烤肉。”
两人走了几步,又在前方小路汇合处遇到了另外两个避开众人赏花的人,于是一番寒暄,都被鹿肉香味勾起了馋虫,随着香味,一路往赵致礼准备的这个凉亭里过来。
64、第四十七章
这凉亭建立在石台之上,周围全是红艳艳开得正盛的腊梅,梅树上还点缀着点点白雪,红色的梅花,白色的积雪,深褐色的枝干,相间之下,透出纯洁又热烈的可爱。
凉亭是八角亭,用竹篾编成的细密帘子从上面垂下来,挡住从凉亭外面向里面吹的风。
这帘子不仅实用,看起来又没有破坏周围景致。
除了这烤肉香,清冽的酒香也从亭子里传出来,好酒不怕巷子深,果真是有理,闻到这酒香就让人喉咙生津,非要去亭子里拜访不可了。
李洵是李阁老的二儿子,李阁老对家中儿子管教算是严格的,奈何这个李洵就是个不听管教的,今年已经二十七岁了,即使有李阁老这样的老爹,但他至今也只是个秀才功名,也不好好读书,每日无所事事。
他爹也正因为是阁老,不好明目张胆给他捐个官让他外出去做官,所以他至今在京里混着。交了一帮子朋友,不外乎是四处游玩,好吟诗作对,画画喝酒,拉胡琴和玩古董。只要出门,还时常将他的小舅子彭桑带着,于是这日吴王的第二子郡王杨钦渊邀人来小望山赏梅,他也是在的,同时在的还有他的小舅子彭桑。
李洵说,“这是谁弄了这么香的鹿肉,又准备了这么香的酒,真是将馋虫和酒虫全勾起来了。”
杨钦渊就告罪道,“是小王准备不周,只想着风雅,却没想到这吃喝之乐。”
彭桑平常并不是个多话的人,此时却开了口,说,“郡王殿下不用在意他的话,要是您方才在红/袖苑里准备了烤肉,他恐怕又会说您坏了地方坏了风雅,还不如准备几个雅伎。”
彭桑是个清秀而清冷的年轻人,也不知有没有二十出头,看相貌倒不是多么吸引人,声音却清如泉水透如清空,让人耳目一新,实难忘怀。
杨钦渊笑着,不好接彭桑的话,李洵自己接了,说,“清君,没有人比你更了解我。”
彭桑瞪了他一眼,转开脸没理他。
杨钦济觉得这两人怪怪的,更怪的是李洵腆着脸的样子真是贱兮兮,让杨钦济都想伸手拍他一巴掌。
几人已经走到了凉亭台阶下面,李洵朗声道,“里面不知是何方雅士,前来叨扰,还请勿怪。”
赵致礼已经烤了一轮肉,此时就和季衡边喝酒边吃肉边讲他在京畿守备处的事情,不亦乐乎。
小灵仙坐在他身边为他斟酒,季衡倒不怎么喝,只是浅浅抿几口,听赵致礼耍嘴皮子,赵致礼以前话不算多,并不怎么耍嘴皮子,这次不知是不是他最近生活太放纵,连一张嘴也滑头了。
许七郎也没怎么喝酒,坐在季衡的身边,心思大多在季衡身上,季衡和别人说话的时候,他有点像个小跟班,最近这段时间,他变得比以前沉默多了。
听到外面的声音,赵致礼就对赵义说,“去问问是谁?”
赵义去掀开了帘子,赵义跟着赵致礼也是见多识广,所以一看,就认出了来人。
他将帘子挂了起来,一边对外面的几个人行了礼,就又来通报赵致礼,说,“是两位郡王殿下,还有李家二公子……”
赵致礼愣了一下,又看了季衡一眼,起身来,说,“请他们进来吧。”
也不用请了,亭子外的几个人,看到赵义,就知道里面是谁了,几人已经自己上了凉亭台阶进来了。
杨钦渊进来扫了一眼亭子里的布置,就笑着对赵致礼说,“季庸,你倒是好享受。”
亭子里面空间不小,准备了桌子,准备了烤火的暖炉,一边还有一扇折叠屏风,除此,还准备了挂毯,提盒,花瓶里还插着梅花……
这番布置,恐怕也花费了不少功夫。
赵致礼对着杨钦渊拱手回了一礼,说,“居然不知你们也来了这山上,快请坐吧。”
李洵和赵致礼也问了礼,就说,“咱们是被这里的烤肉香和酒香给引来的,就腆着脸进来了。”
赵致礼笑道,“守则兄,请,酒和肉都还有。”
季衡和许七郎也早就起身了,和新进来的几个人寒暄。
杨钦济在这里看到季衡,最开始一瞬,神色也实在没多好,但是有不少人在,他还是规规矩矩受了季衡的礼,又回了一礼。
因为凳子不够用,赵致礼让杨钦渊他们坐了,他自己就没得坐,就赶紧又让赵义去叫仆人送凳子来,还让又送些酒和肉过来,赵义领命赶紧去办去了,季衡也让了跟着他和许七郎来的抱琴和许前去帮忙。
凉亭里一下子没有了伺候的人,于是小灵仙十分识趣地给大家斟酒。
杨钦济看向小灵仙,他突然发现小灵仙同季衡有些像,刚才赵致礼又没有介绍他,他就直截了当问小灵仙,“难道季衡有兄长,你是季衡的兄长。果真有什么样的弟弟,有什么样的哥哥。”
他这话将一席人说得莫名其妙。
小灵仙只是个唱戏的,哪里敢得罪被实实在在封了郡王的杨钦济,就赶紧行礼说,“小人哪里有季公子那么好的出身,小人不是季公子的兄长。”
杨钦济觉得诧异了,“那你是谁,怎么和季衡长得像。”
李洵那么会玩儿的人,自然是认识小灵仙的,他当然也知道小灵仙同赵致礼的关系匪浅,现在是在赵致礼正妻的两个亲兄弟跟前,谁会故意注意小灵仙,来让两方人马尴尬呢。
所以他和彭桑对小灵仙根本问都没问,假装没看到。
被杨钦济这么一提醒,他们才注意到小灵仙同季衡果真有几分相像,不过,要说像,仔细看,又觉得不像。那种似像非像的感觉,在两个漂亮人身上,倒是十分吸引人的。
小灵仙正要回答,赵致礼就说道,“四殿下,他不过是个朋友,同季衡没有关系,坐下喝酒吧。”
杨钦济目光还是挑剔地在小灵仙和季衡身上逡巡,季衡看小灵仙实在窘迫,就上前替他解围,将小灵仙挡开后,对杨钦济说道,“我同灵公子也才见两面,别人都不认为咱们像,唯有你才这么说,若灵公子真是我的兄长,你又待如何。”
杨钦济瞪着他,压低声音同他说道,“反正孤是和你没完的,上次你把我摔在地上的事,我还没找你算账。”
季衡故作惊讶了一下,端起一杯酒,递给杨钦济,诚恳地道,“话说一笑泯恩仇,这里又有酒,殿下,您喝了这杯酒,就大人不记小人过忘了上次的事吧。”
杨钦济将他手里的酒杯推开,说,“孤不喝你敬的酒,那件事也不会忘。”
两人在一边说话,只有许七郎一直注意着,另外的几个人都在说别的事情了,许七郎想上前去解围,但是季衡却用眼神警告他,让他不要乱来。
所幸赵义很快带着几个仆人送了吃的和酒来了,又端了凳子来,这下八个人围着桌子坐了,许七郎故意将杨钦济同季衡隔开了,不让杨钦济再找他的麻烦。
几人谈笑玩闹了一阵,杨钦渊就邀请赵致礼和季衡他们去红/袖苑,季衡说下午还要陪母亲去上香,就想推辞,杨钦渊却说,“哪里用得着这么急,孤知道四弟脾气差,在宫里还要季小公子你多看顾,今日还请赏脸,到红/袖苑去一坐。”
季衡也不好再推辞了,只好跟着大家一起过去。
爱一个人时,是很难藏住行迹的,所以杨钦济很快发现了小灵仙对赵致礼的不同寻常来。
例如,小灵仙在从赵致礼手里拿走酒杯斟酒时,会碰到赵致礼的手,有时候又靠得太近,赵致礼洒了一点酒在衣袖上,小灵仙还拿出巾帕来为他擦拭。
于是在要从凉亭里出去,小灵仙系好了自己的斗篷,又为赵致礼整理斗篷时,杨钦济就直接发作了,突然之间冲过去,给了小灵仙一巴掌,将他扇得退开了两步。
这变故,让所有人都惊住了。
这时候季衡同许七郎已经先出了凉亭,站在梅树边上,季衡在轻嗅梅香,被那响亮的一巴掌惊得拈着的梅枝都从他的手里弹开了。
大家都看向凉亭口,杨钦渊也不得不呵斥他的弟弟,“老四,你在做什么?”
杨钦济打了小灵仙,看向的却是赵致礼,朝他骂道,“你娶了我的姐姐,却让她一人苦守闺房,在外面养着小兔子。”
赵致礼冷着脸看着他,说,“这是我们夫妻的事情,由不着你来管。”
杨钦济看来十分维护他的姐姐,说,“你看我是不是能管。我回去就同太后说,他的好侄子,娶走了咱们的郡主,却根本不爱护她,在外面会友时,也带着娈/童在身边。”
赵致礼性格其实很狂妄,此时被杨钦济这么骂,他当然是十分恼怒的,但是他居然并没有由着性子发火,而是说道,“灵仙并不是我的娈/童,也不是我赵家的仆人,只是我的朋友,既然是朋友,你这样打他的脸,就是打我的脸。如果你要将这种事去告诉太后,我也无话可说。但你仗着年纪小,又是郡王,就如此欺人,即使太后,怕是也不是站在你一边的。”
杨钦济瞪着他,“你还不承认。你不爱护我姐姐,我让她休了你也是一样。”
赵致礼看了杨钦渊,笑了一下,没有说话。
杨钦渊过来给了杨钦济一巴掌,骂道,“老四,你有点分寸。”
杨钦济捂着被打的脸,推了杨钦渊一把,人就从亭子里冲出去了。
杨钦渊后悔起来,赶紧追下去,赵致礼这时候已经叫了家里奴才,“赶紧将四殿下拉住。”
65、第四十八章
季衡看着这一场闹剧,在杨钦济被拦住之后,杨钦渊黑着脸教训杨钦济,照说,杨钦渊只是庶子,杨钦济是嫡子,杨钦渊虽然是兄长,也不该有这样的权利教训弟弟,季衡想,这有可能是吴王王府兄弟情谊深厚,嫡庶关系并没有兄弟情谊来得重;也有可能是吴王正妃过世,一直是侧妃在掌管吴王内宅,侧妃要是对杨钦济很好,杨钦济又知道感恩的话,这种情况也可能出现;当然,还有就是,如果吴王非常仰仗二儿子杨钦渊,让他在家中地位很高,杨钦济从小就不得不听从二哥的话,此时这样被杨钦渊教训着还不敢回嘴,也是可能的……
季衡站在外围看着,并没有上前去,而且许七郎也分清了轻重,没有凑上前去。这毕竟是杨家同赵家的家事,他们只是外人,实在不好去凑热闹。
不仅他们,连李二公子和他的小舅子也没有上前,只是站在远处,露出一脸担心,也不知是真担心,还是假担心。
杨钦渊最开始教训杨钦济的声音还很大,后来就变得很小了,外人根本听不到两人在说什么,最后杨钦济居然服了软。
杨钦渊说,“去同你姐夫致歉。”
杨钦济还是没乐意,抿着唇,说,“孤不会去。”
赵致礼也并没有要杨钦济道歉,只是说,“算了吧。四殿下年岁小,行事冲动,也是在所难免。”
这话又要惹起杨钦济的煞气,好在杨钦渊用眼神震慑住了弟弟。
最后这一场聚会不欢而散,最惨的是小灵仙,杨钦济虽然只有十三岁,但是手劲儿实在不小,小灵仙的脸保养得好,太嫩,被打了很快就红肿起来。
季衡和许七郎最后并没有跟着杨钦渊他们去红/袖苑,而是早早回家了。
赵致礼同杨钦渊有话说,就跟着一起过去了,所以将小灵仙交给季衡,让他送小灵仙一同回去。
其实赵致礼带着不少仆人来,又有马车,让一辆马车送小灵仙回去就行了,这样特地将他交给季衡,大约是怕杨钦济半路出什么幺蛾子对付小灵仙,杨钦济是郡王,小灵仙可拿他没办法,唯有季衡还能对付杨钦济。
小灵仙同季衡许七郎一起下了山,上了季衡的马车,季衡的马车是许氏专门为他订制的,比季大人的马车还好,里面空间宽敞,还有不少抽屉,放着很多用品,马车上铺着厚厚的茵席,又有暖手炉,坐进去就十分温暖。
小灵仙脸上只是稍稍抹了药,红肿并没有完全消。
季衡从一个小抽屉里拿出一盒药膏递给他,说,“灵公子,这药用来消肿祛瘀很好,你要是不嫌弃,请拿回去用吧。”
小灵仙是京中第一青衣,受达官贵人追捧,身价非常高,一盒药,他是不放在眼里的,但是他还是接到了手里,致谢道,“多谢季公子。”
虽然挨了打,小灵仙既没有哭啼,也没有一点抱怨,依然保持着他的平和又温情的风度,即使一边脸肿了,他也处处十分自然,这份沉稳气度,就实在难得。难怪才十来岁,就已经有如此成就。
第16节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