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子身份——许一世盛世江山 作者:南枝

    第3节

    10、第十章 繁华京都(一)

    到六月,季大人派来接许氏和衡哥儿的管事刘开到了扬州,不过六月正是天热的时候,衡哥儿身子本就不算十分强壮,这时候坐船北上,显然不是好办法。

    所以就让人给京里带了信,说了这个情况,并且说八月天气凉下来了,再上京。

    许氏对上京的准备工作做得十分积极,可见她十分想赶紧上京去,不过,这样拖到八月再出发,不仅是为了衡哥儿的身体着想,也是为了让季大人知道,她许明潇也不是他季道恭说一句话就马上去执行的人。

    桃花庄上比扬州城里要凉爽不少,夏天也不算难熬,八月初,天气已经稍稍凉爽了,而且运河两岸正好是秋收的尾巴上,收秋税还没开始,运河里的船,也不算特别繁忙,正好上京。

    许氏当初回扬州,没带多少东西,现下上京,东西却不少,许大舅家里就有大商船,之前已经给许氏载了不少东西上京了,此时依然给她派了一艘大船用,船里空间大,舱室里有床有桌椅,也没什么可挑剔的地方。

    因为房间有限,衡哥儿倒没拒绝和七郎住一间,而且两人同床。

    衡哥儿已经在七郎面前树立了威严,七郎断然不会轻佻地去和衡哥儿逗乐,做出突然扒掉衡哥儿裤子这种事。

    许氏虽然不大赞成衡哥儿和七郎睡在一起,但看衡哥儿自己有主意,她之后也不好管,也就罢了。

    船行了十几二十天才到了通州码头,衡哥儿虽然不晕船,但是在船上也不爱动,白天就翻看一下书,和七郎一起玩,晚上就早早睡觉。

    管事刘开在许氏跟前不讨好,许氏不大喜欢他,所以船上的事情,许氏还是让自己身边的管事去做。

    许氏是商户人家出来的女儿,生意头脑一级棒,一路从扬州到通州,途经的各个码头,有特产的,她都会让去买低价货,等拿到京城了,或者送人,或者送进自家铺子里去卖,都是可以的。

    所以这一路,船上的东西是只多不少。

    到通州码头的时候正好是正午,京里已经有人在码头上等,是府里的管家亲自带着仆人在,而且留守京里管家的四姨娘也戴着帏帽在旁边,迎了许氏下船,许氏也戴着帏帽,手里牵着衡哥儿,衡哥儿旁边跟着左顾右盼的许七郎。

    四姨娘引着许氏上了轿子,先去了一家清静整洁的酒家,要了后面独立的客院,一家人就用了午饭。

    四姨娘看到玉雪可爱又沉稳镇定的衡哥儿,最开始是惊讶地说不出话来。

    衡哥儿对她行了个礼,她愣了好一愣才回了礼,眼里是抑制不住的惊叹,对于当年太太许氏生了儿子,大老爷却和许氏闹了矛盾,并且让许氏回了扬州的事情,她们至今是不知其中缘由的,现在看到衡哥儿长这么大这么好,哪里能不惊叹呢。

    四姨娘论年龄比许氏还要小好几岁,不过也许是北方天气干燥不易于保养,她要管家又辛苦,居然看起来要比许氏苍老很多,许氏还是一朵怒放的风韵犹存的鲜花,她则已经是一朵靠脂粉堆叠起来的干瘪的干花了。

    许氏即使回了扬州七八年没在当家老爷跟前出入,但是她毕竟是当家主母,京城里的开销,都是她送的银钱上京,以季大人为了官声而做出的清正廉明形象,想来他也没什么进账,每年的俸禄,恐怕够不了一家人吃饭。

    所以许氏在四姨娘面前,是一副十分倨傲的神态,衡哥儿也不多话,只是静静坐在母亲身边,许七郎则是笑嘻嘻的,看起来像是没心没肺,实则他心里也通透得很。

    四姨娘在许氏跟前说着京城家里的情况,许氏既然进京,四姨娘自然就不能再管家了,一应权利都要转交到许氏手里。

    在客院里用了午饭,由下人们运行李进京。

    许氏就带着衡哥儿和许七郎坐了清油马车,还有四姨娘,以及其他跟着一起走的丫鬟们也坐了马车,往京里去。

    傍晚太阳要下山的时候总算进了城门,又到季家小喜鹊胡同的宅子,太阳就已经彻底下山了。

    许氏带着儿子进门,季大人也从衙门里回来。

    虽然季家人口不少,但是这些年,正房却是没有人敢住的,依然是要留给许氏,所以许氏先前运进京来的行李,已经在正房偏房里放好了,正房的屋子家具一应摆设家什也都是收拾好的。

    许氏先洗澡收拾了自己,衡哥儿和许七郎也洗了澡,换了干净的衣裳,然后用了些安神养气的汤,许氏一边让丫鬟婆子安顿新带来的东西,一边已经让厨房里上了晚饭,又让去请了季大人。

    季大人是典型的大男人,十分厌恶家事,所以虽然他很想去看看他的儿子,但是想到许氏刚进京,正院里一切一定很忙乱,他就在前院书房里没有迈步子。

    这下有人来相问了,他才迈了脚步往后面正房去。

    他到的时候,正院里的确还是忙忙碌碌的,但是许氏调/教出来的人,即使忙碌,也是忙碌得井井有条,忙而不乱。

    正房里已经点了好几盏大蜡烛,灯火通明。

    许氏穿着一身藕荷色的缎袄裙,坐在椅子上,衡哥儿和许七郎坐在她的下手,季大人一进次间,就看到了许氏。

    七八年过去了,江南水乡养人,许氏倒是和当年没什么变化,不过季大人,脸上倒是多了抬头纹和法令纹,两人乍然相见,都没说话。

    要说两人没有夫妻情,那定然不真,不过夫妻情也实在没有多少。

    这样的相对,两人一时居然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于是还是许氏先开口,她叫了身边的衡哥儿,“衡哥儿,这是你的父亲,赶紧给你父亲磕头。”

    衡哥儿也看到了季大人,季大人是少年得志的人,当年二十四岁中了进士,一路平步青云,现下四十有一就是侍郎了,他的脸上也的确有岁月刻下的痕迹,一双眼睛十分深邃,面色沉肃,不过,他在看到衡哥儿的时候,依然免不得眼中起了波澜。

    衡哥儿实在是个漂亮孩子,又太过稳重,让人无论是因为他的漂亮,还是因为他的稳重从容,都会对他侧目。

    这初相见,季大人对这个儿子已经存了好感。

    季大人坐到了上首的另一把椅子上去,一个丫鬟拿了蒲团来放好,衡哥儿就跪下给季大人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季大人脸上有了和蔼的笑意,他看了许氏一眼,许氏眼里也是对衡哥儿的慈爱,季大人就对衡哥儿说,“季衡,你过来。”

    衡哥儿起了身,走到了季大人跟前去,季大人抬手放到他的肩膀上,将他打量了一番,道,“长这么大了。”眼神是十分温和的。

    之后许七郎也拜见了季大人,季大人对他也十分慈爱,问了他的父亲,又夸赞了他几句,对于别人家的孩子,他是不吝夸赞的。

    晚饭就在正房里用了,季大人虽然很想考较一下衡哥儿的学识,不过看衡哥儿和许七郎都露出疲倦之态,想来是路上辛苦,于是这考较也不急在这一时,饭后季大人也就让两个孩子先下去休息了。

    衡哥儿和许七郎被安排住在正房西翼的房间,西翼只有三间房,按照衡哥儿的生活习惯,一间做了净房,一间做了卧室,一间便是他的书房,许七郎前两晚,也就和衡哥儿睡在一处。

    季大人这一晚在许氏的卧室里留了宿,两人作为夫妻分别了七八年之久,都对对方有生疏之感,但要说的话也不少,说了一大半夜的话,才休息下了。

    第二天,正值三日一朝的例行朝会,虽然朝会上十岁的小皇帝只是坐在那里的摆设,大多数时候他还在打瞌睡,但是朝会依然是按照惯例要开的,季大人的行事一向十分规范谨守规则,就像他在刑部,什么都按照刑律来办一样。

    所以这一大早,他就起来去上早朝去了。

    许氏也没有多睡,季大人起床,她也就跟着起来了,伺候他穿衣,又陪着用了早膳,然后将他送到了二门,看着他上了马车离开。

    许氏精神不济,但刚回京城事务繁忙,也没有多睡,只是喝了参茶提神,就开始处理家务。

    她本想让衡哥儿和许七郎多睡一阵才让丫鬟去叫他们起床,没想到衡哥儿已经形成了习惯,还是早早起来了,许七郎也没有多睡,跟着起来了,两人早上洗漱收拾好,就过来给许氏请安。

    这时候太阳才刚升起来没多久,两人给许氏请了安,陆陆续续地,姨娘们和女儿们也就来了。

    大姨娘和二姨娘本都是许氏的陪嫁丫鬟提拔上来的,大姨娘是早年就过身了,二姨娘也是前几年病逝了,三姨娘生育有一女,正是长女大姐儿,已经十五岁了,也说了人家,许氏进了京,就要安排她出嫁的事;四姨娘是良妾,在老爷面前也比较说得上话,不过许氏一向治家严,又有娘家撑腰,四姨娘倒是从来不敢在许氏跟前出什么幺蛾子,她生了两个女儿,就是三姐儿和四姐儿,两个也是十岁上下;五姨娘一向身子弱,是当年季大人纳了四姨娘做妾,许大舅怕妹妹失宠,所以就送了漂亮的五姨娘来,五姨娘生了二姐,不过这孩子养到两岁上就没了;然后就是六姨娘,也是许大舅送来的,许大舅送了两个,是因当时许氏回了扬州,许大舅怕是许氏惹恼了季大人,就送了两个漂亮姑娘来,一是让季大人消气,二是让新人注意着管家的姨娘,季大人留了两人中的一个,另一个转送了,留下来的这一个,很快就怀了孩子,虽然生下来的还是女儿,但也马上就被提了姨娘,她生的就是五姐儿了。

    说起来,季大人妾虽不少,倒还没有许大舅那么风流。

    许氏坐在上位,也让请安的姨娘们都坐了,又拉了每一个女儿来仔细打量,大姐儿只是长相清秀,不过到了十五岁了,也是亭亭玉立温婉娴静,因是庶女,说的人家也就好不到哪里去,是季大人亲自看上的,就是他一个清客的第二子,这个清客也不是一般清客,是季大人当年的同窗,中过举人,只是一直考不上进士,就依附着季大人做了他手下的第一员智囊,他的这第二子是嫡出,且已经有秀才功名,以后自会更上一层楼,也并不辱没了大姐儿。

    许氏夸赞了大姐儿几句,大姐儿笑盈盈地拜了谢,目光婉转地多看了站在许氏旁边的衡哥儿几眼,衡哥儿对着她笑了笑,她也抿嘴又笑。

    三姐儿长得随她母亲,是鹅蛋脸,一双亮莹莹的眸子,顾盼生情,虽然才十一岁,但已经可见将来的风情了,是个美人胚子。

    许氏爱怜地拍了拍她的手,道,“真是越长越漂亮。”

    三姐儿笑了笑,眼睛也瞄到衡哥儿身上去,衡哥儿就对她行了一礼,“三姐。”

    三姐儿笑着也回了一礼。

    四姐儿长得更像季大人一些,浓眉大眼,俏生生的挺鼻,五官上带着一股秾丽和英气,略微沉默,规规矩矩对许氏行了礼,也和衡哥儿问了好。

    五姐儿才五岁,不过也是很懂规矩了,六姨娘是个漂亮人,五姐儿才五岁,也可见将来的风采,是个十分漂亮的小姑娘。

    不过这众多孩子里,还是数衡哥儿长得最好,他行止镇定从容,刚回京城,也没有一点不习惯的地方,并没有刚换了新地方的不适应和怯懦。

    许七郎也和几个姐姐妹妹问了好,许氏就让衡哥儿坐到了他的旁边去。

    许氏这才开始说些家事,四姨娘说给太太准备了接风宴,要问过太太后再看怎么办,许氏说随意就好,就在正房偏厅里办几桌酒席,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一顿就好了。

    没有说太久,她就让大家各自回去了,姑娘家们都有女先生教课,衡哥儿和七郎跟着许氏用了早膳,也都回了书房里去,衡哥儿要看书,七郎却要拉他到处看看。

    衡哥儿没有扭过他,被他拉出了门去。

    从正房旁边的夹道往旁边去,两边的偏远里都是住的姨娘和姑娘们,后面的后院里则是下人,马房还有储藏室等等,许七郎和衡哥儿走了一圈就觉得没有趣味了,里面连个花园都没有,花树都在院子里,更别说精致的园林,许七郎叹道,“怎么地方这么小,还没你们在扬州的桃花庄大。”

    衡哥儿倒是预见了这种情况的,说,“桃花庄在扬州乡下,那里的地,也就六七两银子一亩,这京里的地,是寸土寸金,你以为还能像在扬州乡下那样,用来种一山的桃树,修两条活水的水渠,还有个大花园,几处有景致的轩榭楼阁?”

    许七郎就又叹了口气,“但是又不是没有钱,好歹让院子更大一些。”

    衡哥儿说,“你可别说了,之前看宋大儒的册子,先生的家距离这里也不远,是先皇赏下的宅子,按照他所写的,他家也就是两进的屋子,大小恐怕只得前院那么大。那么大的宅子,大儒就住得,怎么着,咱们家还住不下你了?”

    许七郎唉声叹气了几声不说了。

    这时候,却听到一边的笑声。

    两人正是处在从后院往正院走的檐廊上,一边就是西偏远,笑声正是站在白玉兰树下面的三姐儿发出来的。

    她用帕子轻轻掩着嘴,笑得十分明丽。

    衡哥儿过去和她见了礼,“三姐。”

    许七郎也见了礼,“三姐。”

    三姐儿和他们回了礼,道,“七表弟,有诗说,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这都是说扬州的好的,死也得死在那里。这京城自然也有不敌了。不过呢,这京城也有好的地方。”

    许七郎说,“什么好的地方。”

    三姐儿道,“这是天子脚下,自然是出门遇到公侯贵卿的机会多啊,这大雍,又有哪里有京城的贵气呢。而且,说起来,这京里,也有好的宅子,亭台楼阁,假山池水……”

    许七郎说,“皇宫就定然是一等一的漂亮地方。”

    衡哥儿一直默默无语,此时也不得不骂许七郎了,“你真是口无遮拦,什么都能说。”

    许七郎却不以为意,笑道,“要是将来能登科,皇上还不得在宫里招待我们吗,我们也有机会进去看看的。”

    衡哥儿也笑了,虽然许七郎各种不靠谱,不过却很有志向,“那就一起去争取这个机会吧。”

    许七郎倒是天不怕地不怕,而三姐儿也出乎意料地有些见识,她目光微微向上看着天空,那个方向正是皇宫的方向。

    她沉思了几秒,又转而盯着衡哥儿看,说,“弟弟,你回来还住得惯吗。”

    衡哥儿道,“都是习惯的。”

    三姐儿就点点头,“那就好了,你可是我们家的独苗苗呢,好好读书。”

    11、第十一章 繁华京都(二)

    家里没花几天就完全安顿下来了,许七郎也没有再和衡哥儿住一间房,而是住在衡哥儿房子旁边的偏房里,许七郎身边有带两个丫鬟和两个小厮,也都安顿下来照顾他。

    虽然他觉得京里的季府十分狭□仄,但是他也很有分寸,那么在衡哥儿面前抱怨了一次,也就没有再说了,在许氏和季大人跟前,更是一点也不露的,只说在这里住得习惯,还特别爱吃这里的菜。

    很快近九月,天气也渐渐冷了下来,衡哥儿因为天气干燥,出过一次鼻血,许氏十分担心,去请了京城名医来给衡哥儿诊了脉,开了太平方子他吃。

    又各种面脂手脂都是用的宫廷里的好方子配的,嘱咐照顾衡哥儿的丫鬟日日里都要给他用上,怕他干得皮肤开裂,而衡哥儿有的,自然少不了许七郎。

    两人倒是被当成亲兄弟,被许氏照顾着。

    季大人也去请了一个不错的夫子来给两人授课,衡哥儿和许七郎按照季大人的规定,十天里休息一天,和朝中的休沐日一般。

    季大人经常把衡哥儿和许七郎叫去考较功课,衡哥儿倒是从来没有让他失望过,许七郎虽然基础不够扎实,却不缺急智,季大人对他也还算满意。

    季大人最开始还是有些计较衡哥儿的身体,不过后来看衡哥儿小小年纪已经很沉稳从容,没有任何一点女儿之态,他和他的相处里,几乎会全忘了衡哥儿身体上存在的问题,把他当成最健全的男孩子。

    因此种种,季大人便再没对衡哥儿起过别的心思,将他作为长子一心要好好培养他。

    很快就到了年关。

    京城里已经下过好几场雪了,腊八的时候,许氏带着姨娘们亲自下厨熬了腊八粥,先是祭了祖,祭祖时,季大人直接将衡哥儿带在了身边,对祖先说家里有了承嗣长子,算是明确承认了衡哥儿的身份。

    季大人虽然在官场上并不和人结党,但他还是有好几位很好的朋友,许氏也有交好的朋友,还有季家族里也在京里做官的,这一天上午,也都要互相送腊八粥,然后还要赏赐给下人们,而且还熬了几大锅送到巷子口去给穷苦人,之后才是家人吃。

    除了祭祖和吃八宝粥,衡哥儿有参与,其他的事情,都是家里女眷做的。

    季大人很不喜欢在内院和女眷们待在一起,祭祖完毕,就回了书房去,而且将衡哥儿和许七郎带在了身边。

    衡哥儿披着白狐斗篷,脸上被冻得发红,一双眼睛却亮若明星,许七郎也披着狐毛斗篷,很是护着衡哥儿地走在他侧前面帮他挡了挡风,季大人则回头看了两人两眼,说,“季衡,你有这么冷吗?”

    衡哥儿还没说话,许七郎就说,“姑父,衡弟身子不好,很怕冷,被风吹得狠了,会病的。”

    衡哥儿目光淡淡地和季大人对视,季大人道,“那就多注意一些吧,让你娘给你们两人都准备手炉。”

    衡哥儿应了一声,许七郎就对衡哥儿笑。

    两人的夫子已经放了年假,要过完年才会再来给两人授课,所以两人从腊八开始就算是放寒假休息了。

    在书房里坐下,季大人就开始问两人的问题,考较两人功课。

    过一阵子,就有人来拜见季大人,季大人没让衡哥儿和许七郎回避,在书房里见了对方。

    来人是一个白白净净长身玉立的少年,大约十七八岁,进屋来,规规矩矩给季大人行了礼,说了问候的话。

    季大人然后就对衡哥儿和许七郎说,“这位是张先生家的二哥,张诩,张子阐。”又介绍了衡哥儿和许七郎。

    张先生就是季大人最看重的那位清客,叫张和廷,字子谦,季大人对张先生一向是十分看重和尊重,衡哥儿和许七郎见到张先生时,也是十分恭敬的。

    衡哥儿听了季大人的介绍,就知道周围张先生家的二哥,以后会是他的大姐夫,他上前对张诩见了礼,“张二哥。”

    张诩回了礼,对衡哥儿笑着点了点头,衡哥儿抬头看了他一眼,秀眉明眸,雪肤嫩唇,容貌因为年纪小而显得稚嫩,但这漂亮的长相,的确让人转不开眼,他看清衡哥儿长相后明显怔愣了一下,然后才赶紧又回了一礼。

    许七郎一向是鬼灵精,哪里不知道张诩因衡哥儿的容貌而愣了神,也上前和张诩见了礼。

    季大人问了张诩一些话,然后让衡哥儿带张诩去见许氏,说,“我们两家是通家之好,你新从书院回来,你伯母还没有见过你,你也该去拜见她。”

    张诩赶紧应了,衡哥儿和许七郎领了命,就带着张诩出门。

    出了书房,几人就随便多了。

    张诩对季家所知看来很不少,问衡哥儿道,“你们是八月来的京城么?京城比扬州冷很多吧,习惯吗?”

    衡哥儿看着他,笑着点了一下头,“嗯。还算习惯,没什么事。”他前世可是在比雍京城还冷的地方呆过。

    季大人让张诩去见许氏,也是让许氏看看大姐儿的夫婿的意思。

    许氏还在正房里安排事情,几个姨娘也在,张诩过去,就一个个地拜见了。

    许氏看张诩一表人才,为人不卑不亢,举止得体,从容有礼,便很赞赏,要留他下来用午饭,他很是礼貌地道了谢,又说家里只是让他来送腊八礼的,家里还在等他回去。

    许氏不好留他,就又让人送了他去外院和季大人说了一声,他才走了。

    正房里,许氏就笑着和三姨娘说,“这张家的二郎倒是不错的,大姐儿和他,也是相配的。”

    三姨娘对张二郎也很满意,就笑道,“老爷看上的人,不会错。”

    许氏看衡哥儿在外面吹得脸颊泛红,就又拉他在身边嘘寒问暖了几句,让他不要再出门去吹风。

    衡哥儿和许七郎回了自己书房,书房里烧着暖炉,丫鬟又拿了暖手炉来给衡哥儿和许七郎,许七郎不要暖手炉,两个都给衡哥儿,然后说,“张二哥明年就是你姐夫了。他人倒是不错的。”

    衡哥儿坐到书桌后面去,用手握着两个暖手炉看,淡淡说,“只是不知道他见过我大姐没有,两人自己愿不愿意这门亲事。”

    许七郎盯着他笑,“亲事本来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看衡哥儿抬头看他,目光清亮,他坐到衡哥儿书桌旁边的椅子上去,又说,“当然,要是你不喜欢你的正妻,还可以多纳几个漂亮的妾侍嘛。”

    衡哥儿轻哼了一声,“我不会纳妾的。”

    他的声音虽轻,语气也很淡,却让人明明白白知道他说的就是真的,不容置疑的。

    许七郎愣了愣,“你才多大,现在说这个多早。”

    衡哥儿却看向许七郎,“我要什么,我自己还不知道吗。倒是你,你也不要学大舅,家里那么多姨娘,你看你母亲有多么辛苦。”

    许七郎看着衡哥儿,沉默了一阵又笑了笑,趴在衡哥儿的书桌上盯着衡哥儿看,道,“如果你是女娃,我现在就能让父亲母亲和你家里定亲,到时候也不纳妾。”

    衡哥儿神色变也没变,主要是许七郎这种话次数说得多了,衡哥儿根本不以为意,淡淡回他,“你真无聊。不过,我四姐和你年岁相当,也很漂亮,五妹比你小几岁,但是也是可以考虑的。”

    许七郎却说,“才不,我母亲也不会让我娶一个庶女做正妻的。”他是有衡哥儿珠玉在前,他对衡哥儿漂亮的姐姐妹妹已经看不上了。

    不过衡哥儿却懂不了他这个心思,他以为许七郎是嫡庶观念特别重,许七郎从小受母亲影响,家里两位庶兄在他前面立着榜样,让他总受父亲说教,他这方面的观念的确不轻。

    衡哥儿听他这样说,就不想说话了,在很多观念上,他和许七郎还是很不一样的。

    许七郎不知道自己怎么又惹了衡哥儿,再逗衡哥儿说话,衡哥儿根本不为所动,又拿出一本书看起来,许七郎就觉得很委屈,说,“哎,我知道你是希望我能够和你亲上加亲,不过,我即使不娶你的姐姐妹妹,也没什么嘛,我们以后可以娶同一家的姐妹,做连襟。”

    衡哥儿不知道许七郎怎么会想到这事上去,无语地瞥了许七郎一眼,许七郎还继续说,“你说有没有谁家的姊妹是双胞胎的,长得一模一样,我娶姐姐,你娶妹妹。”

    衡哥儿更加无语了,直接说道,“你想娶妻,时间还长着呢。好好看书去吧。”

    大雍立国百余年,国泰民安,人口早就恢复,经济发达,国家并没有像刚立国那时候为了恢复生产而鼓励早婚生育,这时候一般男子十七八岁结婚,很多还会加冠之后才成婚,女子则是十五及笄之后才嫁人。

    按照许七郎的年龄,的确是还要过些年才能娶老婆的。

    许七郎被衡哥儿说得有点下不了脸,闷声闷气说,“谁说我想娶妻啦。娶妻后被妻子管束,也很不方便的。”

    衡哥儿用暖手炉暖着脸颊,道,“那你一直在我跟前说这个做什么。”

    许七郎道,“你到底懂没懂我意思,我是指我们要做连襟,谁说我是指想成亲啦。”

    衡哥儿将书收起来,“拿围棋来下棋吧,不看书了。”

    许七郎去多宝架上拿了围棋罐子放到炕上,炕上小桌上已经放了棋秤,他在炕上坐下,“你要让我六子。”

    衡哥儿坐到他对面去,“八子都没关系。”

    许七郎,“……”

    许七郎不知道在想什么,之后跑到了许氏跟前去说要和衡哥儿做连襟的事,许氏听这话后笑得不行,拉着许七郎说,“你这想法好。”

    许七郎对坐在一边淡定喝茶的衡哥儿挑眉,衡哥儿无语地将头低得更厉害了。

    许氏之后给扬州写信的时候,还把这个写进了信里,一半当做笑话,一半向娘家显示许七郎的确是和衡哥儿关系好。

    季大人到了腊月二十二,小年前一天封印放了假,不用再上朝和去衙门办公了。

    不过,这并不代表他就闲了。

    他大多数时间还是在外面,拜访朋友,和宴请朋友,有时候,也会把衡哥儿和许七郎带上。

    对于季家这突然间出现的嫡长子,很多人都是惊讶的,不过对衡哥儿,大家都是无可挑剔,一律地赞扬长得俊俏,又沉稳懂事,以后很有前途,自然许七郎也跟着受了称赞。

    跟着季大人出门,不仅拜见了不少长辈,也结识了好些同辈。

    季大人对官声很看重,走动的朋友,也都是官声好的,倒不一定都是大官。

    跟着季大人,有时候会听他们聊到不少朝中事,衡哥儿也就对朝廷中事有了好些了解。

    例如,皇帝翻年十一岁,却没有正经帝师给传道授业,前阵子他坐在大殿龙椅上,明显是受了风寒,不断咳嗽,却依然要上早朝,只因太后不让他歇息,首辅大人也对这件事当做没看到。

    季大人说这些,衡哥儿其实已经看出来了,季大人说是不结党不站队,其实他是皇帝一派的,他应该还是最支持正统,很心疼皇位上的那个小皇帝。

    衡哥儿也觉得坐在皇位上的小皇帝没了爹又没娘疼,朝堂上的官员结党营私打嘴仗,心疼他的也没几个,的确是可怜。

    12、第十二章 繁华京都(三)

    昭元三年在爆竹声声里被送走了,又迎来了昭元四年。

    衡哥儿在吃守岁迎新的饺子的时候,断然没有想到,这新的一年,将决定他一生的命运。

    昭元四年,朝堂上的大事就是为小皇帝定帝师的问题。

    先帝承平帝,继位时便身体羸弱,有过的几个儿子都没有养活,现在的小皇帝是他一个侍女一夜承恩而怀上的,小皇帝当时是老五。

    当时皇四子还没有出事,皇四子是董贵妃的儿子,在皇后无所出,皇帝又偏爱董贵妃的情况下,本该是皇四子做太子,没想到宫里发起了天花,皇四子居然被感染了,就病逝了,先皇非常喜爱皇四子,当时就悲伤过度病倒了,而且一病不起,次年就驾崩了,这下就只剩下了皇五子,皇五子的母亲是侍女出身,身份不高,即使因为生了儿子而被封为贵人,但在皇四子出事和先皇出事前,谁都没有想到他会做皇帝,当时已经七岁的他,因之前被忽视,还没有入学启蒙,就懵懵懂懂被推上了皇位。

    先皇的赵皇后,是个嫉妒心很强的女人,在先皇驾崩后,她就赏了皇五子的母亲易贵人一杯鸠酒,让她追随了先皇而去。

    于是小皇帝坐上皇位,就很受赵太后的挟持。

    自从皇五子做了皇帝,便安排了一个经筵讲官为他启蒙,这个经筵讲官倒也不能说不好,因为只是给小皇帝做启蒙,便没起什么作用,而且他也于年前提出自己才疏学浅,希望有才学更高的人为帝师。

    这个经筵讲官姓汤名广延,绝对不是一个贪生怕死之辈,反而正直严谨,而且也绝对不是才疏学浅,能够在甲科里位列一甲,当年榜眼,才学定然是好的。

    他这样提出要才学更高的人为帝师,就可想而知,是另有意思。

    要说,皇太子的老师才被称为帝师,皇太子做了皇上之后,身边有的就只是侍读、试讲、说书这些经筵讲官,但是汤大人提出来要给皇帝安排帝师,就明显是别的意思。

    汤大人一心为小皇帝,他也是看朝中结党营私,派系斗争严重,反而把小皇帝当成了无物,他就定然要弄点事情来,来提醒大家要注意皇位上的皇帝。

    为皇帝另定帝师,也是想要为皇帝再找更大的支持,他自己做帝师,实在帮不上小皇帝大忙。

    于是这一年,从元月开印办公开始,为小皇帝的帝师朝堂上开始打嘴仗,一直打到了端午节还没有定下来,小皇帝也没什么发言权,不过是坐在帝位上看下面一帮朝臣打嘴仗,朝中事务都是内阁首辅李阁老说了算,后宫里太后对皇帝也不好,甚至连在藩地的藩王都在蠢蠢欲动,在皇宫里买下眼线,看什么时候小皇帝一命呜呼,到时候就可以联系太后,送了孩子进京来做皇帝。

    到了端午节,帝师还是没有定,入了七月了,朝中的嘴仗才打得差不多了,决定再为皇帝安排经筵讲官,而且还安排了三个,首辅李阁老不用说,是名正言顺,不过想来他到时候也只是占个虚名,恐怕没有太多时间给小皇帝讲学;然后汤广延大人在皇帝的挽留下,继续留了下来做侍讲;还有就是当朝大儒宋伯斋被起复做帝师。

    宋伯斋宋大人,是享誉南北的大儒,在先皇时候,就被先皇称为文可安邦的人才,并且做过先皇的侍讲,多次受到赞誉,在文人里有很高的声望,并且也有不少门生,在先皇驾崩之后,他就受到李阁老打击,又正值其父病逝,他就辞官回老家丁忧,现在已经过了三年,将他起复做帝师,他念着先帝的恩德,也会好好为现在的小皇帝谋划。

    如此,这一仗,相当于是小皇帝打赢了,为自己争取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持者,而且他还小,正是接受知识的时候,一个好的帝师,是十分重要的。

    宋伯斋宋大人被起复,季大人虽然面上不显,心里却是极高兴的。

    京师七月,正是最热的时候,像个蒸笼闷着蒸。

    雍京地势北边高南边低,南边又有几条河穿流而过,皇宫处在正北方向,城东和城南则是京城热闹繁华之地,从南边运到京城来的各色货物,都是先汇集在城东南,但是这边在夏天却最是濡湿闷热,比城北更加难熬。

    季家所在,却是在靠近城南的地方,到夏天日子很难熬,即使房中放着冰山,依然是闷热难耐。

    衡哥儿身体不好,又学习格外刻苦,近七月就病了,得了热伤风,而且病况缠绵,一直不好。

    季大人现在很指望这个儿子,他病了,季大人忙于刑部职务,也会每日从衙门里回来就进内院来看看他。

    衡哥儿歪在贵妃榻上,手里还捧着一本书,他已经开始在阅览十三经,这是季大人的意思。

    季大人进了他的书房,衡哥儿病了这几天,人就憔悴了不少,之前有着红晕光泽的面颊,变得苍白,而且也瘦了一些,张着嘴呼吸,又吸着鼻子。

    许氏怕衡哥儿将病气过给许七郎,就没让许七郎每日和衡哥儿一起学习了,衡哥儿在内院自己房间里看书,许七郎继续在外院安排的一个书房里接受夫子的教育。

    季大人在椅子上坐下了,就问道,“衡哥儿,这几天吃了药,可好些了?”

    以前季大人叫衡哥儿都是叫他大名“季衡”,是最近才叫他衡哥儿,这样一叫,就显得慈爱亲切得多。

    衡哥儿看书专注,被季大人这么一句话而说得一怔,赶紧抬起头来,才看到了一边的季大人,他要赶紧下了贵妃榻给季大人见礼,季大人就说,“就这样吧,别动来动去。”

    衡哥儿这才没有动了,回答季大人道,“儿子好多了。”

    虽然这样说,还是又抽了抽鼻子,精神依然不大好。

    季大人就说,“你身子还是太弱了些,既然病着,就不要看书了,好好休息吧。”

    衡哥儿笑了一下,“病着了也没别的事做,就是躺着也无聊得紧,还不如就看会儿书。”

    季大人轻叹了口气,倾近衡哥儿伸手摸了摸他的额头,发觉没有发烧了才松了口气。

    衡哥儿将书放到了一边,道,“父亲,您要喝茶吗?儿子这里一向不要人服侍,扶风和染雨都让我叫去帮着做别的事去了,您要喝茶,只有冷茶了。”

    “不用去倒茶了,你病了,也不要喝冷茶。之前大夫也说了,你也别吃凉性的东西,不然于你身体不好。”季大人没让衡哥儿去倒茶,衡哥儿也就没有动了,精神恹恹地又靠在榻上。

    季大人说,“你这样在府里闷着也不行,我让你母亲带着你去西山别庄里住一个月,把这最暑热的一月过了再回来。”

    许氏很善经营,她在扬州的田土和铺子每年收入就不菲,而且还入了许大舅的盐茶生意的股子,在京城里,也经营有胭脂铺子和香料铺子,不仅是单卖高档货,还做批发生意,每年入账得有十数万两,这么多银钱,她自然没有都告诉季大人,而且季大人一心仕途和职务,也不管她这些。

    许氏有这么多银钱,却没有给季家换个更大的宅子,自然是有多方面原因的,第一,不好在京城这有着诸多权贵的地方太显眼;第二,不想让每年拿那很少俸禄的季大人觉得自己压他太过;第三,也不想让姨娘们觉得她的钱来得那么容易都来坐享其成,大手大脚;第四,财不外露,她更多还是想留给衡哥儿。

    虽然如此,之前五月末大姐儿出嫁,她其实也丝毫没有吝啬,给了两万两的嫁妆,算不得多,但也实在不少了。

    除了这些,许氏还在京城周边好几个地置办了庄子,例如北边汤泉山侧有个小庄园,汤泉山顾名思义,以温泉著名,这里已经被皇家圈地,为皇家禁苑行宫,只有周边的地方,为贵族或者大商贾建了庄园。这里适合秋冬来住,夏天却不适合。

    夏天就该去西山,西山距离京城不远,却可算是避暑胜地,也是京中权贵和大商贾的庄园聚集之地。

    许氏是不久前才在西山买了个庄园,重修和整顿花了两个多月时间,现下才能去住了。

    除了这些,许氏还在京畿附近又买了些田土,京城里买了些铺子收房租,她才回京不到一年,倒是各种事情干得红红火火,能够有心情和精力去干这些,不过是因为衡哥儿很得季大人重视。

    在她自己没有生孩子之前,她是没有什么动力发展产业的,毕竟发展了也是留给别人的孩子。

    现在为衡哥儿挣一份家产,她则是其乐陶陶。

    季大人让许氏带衡哥儿去避暑,衡哥儿心里自然是高兴,不过却说,“母亲带我去了西山别庄,家里又有谁来照看,来照顾父亲您的起居呢。”

    季大人倒被衡哥儿这话说得笑了,“你母亲和你在扬州时,这府里又是怎么经营的。”

    衡哥儿笑了笑,说,“我只是觉得也许母亲舍不得离开您一月。”

    说着,还略微羞涩地垂了一下头。

    季大人却是愣了一下,说道,“我来同你母亲说吧。”

    于是本来近来都没和许氏同过床的季大人,这一晚在许氏房里留宿了。

    13、第十三章 繁华京都(四)

    许氏带着衡哥儿和许七郎去了西山别庄,顺便带走了身子弱的五姨娘,还有几个女儿,府里就让四姨娘管家,六姨娘协助。

    西山别庄在山上,倒不是特别大,庄子里有梨树,这个时节正是梨子成熟的时候,许七郎爬树爬上瘾,经常自己上树摘梨子吃。

    许氏还让摘了不少给京城里送回去,一部分留在府里吃,一部分就送了几家处得好的朋友家做土产。

    别庄里的确要凉爽很多,衡哥儿的病也就好得很快,进了八月,京城里天气就凉下来了,季大人也派了人来接他们回去,他们便收拾收拾回京。

    进城门的时候,因为等着进城的人不少,不得不排队。

    衡哥儿和许氏许七郎坐在一辆马车里,许七郎是好动的性子,在京城里待了一年的他,也并没有学会稳重,他趴在车窗上一直看着外面,衡哥儿手里握着许氏的团扇,给自己、许氏还有许七郎打着扇,听着外面人们熙熙攘攘的纷繁热闹声。

    已经轮到他们进城了,却突然听到马的嘶鸣声,还有人喝道,“让开,让开。”

    季家人多,连人带物,有五辆马车,突然有人插队进城,他们的马车都要往旁边让,即使马车夫技术娴熟,马也让得不是那么及时,衡哥儿他们乘坐的马车被拉得晃了好几下才停下来,依然听得到马蹄不规律的凌乱声。

    许七郎直勾勾地盯着外面,许氏撩开了一点车帘子,问外面坐着的马车夫,“是什么事?”

    其实这种事在京城这地界十分平常,谁都不会陌生,京城里达官显贵很多,仗势使用特权行方便的一定不会少。

    一般平民都已经习以为常。

    许氏也不是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问马车夫,不过是想问对方到底是什么人。

    马车夫盯着迤逦进城的马车队,回头对许氏道,“太太,还是让他们先走吧,看车上徽记,是国舅爷赵家的。赵家在宫里有太后,一向行事就这么嚣张,之前还有抢人有孕的妻子入府做妾的事,是去年这时候,那时候太太您还没有进京呢,他们家什么事做不出来。”

    他说着,带着不屑。

    赵家在京城行事一向嚣张,可说是怨声载道,民间编了不少版本的话本戏剧来暗讽他家的行事,不过他家也并没有收敛,大约认为皇帝位都拿捏在他家手里的,赵家大爷袭爵位定国侯,二爷又加封永昌侯,有“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之象,这些在赵家姑奶奶是皇后的时候还不明显,自从小皇帝登基,皇后升为太后之后,赵家就完全是更上一层楼了。

    连首辅李阁老家也完全不敢触其锋芒。

    大雍的皇室子孙都会封王就藩,不得留在京城,公主也大多会远嫁,很少有在京城的,这就让京城里以公爵府最贵,不过当年太祖定下规矩,非开国时候的几位元勋的那几家定了公爵且世袭,之后再不准加封公爵,经过这百余年,没有犯事且还保持了荣耀的公爵府就只有四家,他们处事已经算低调,反而是新晋封的侯府更加活跃些。

    马车夫的话刚说完,他们这辆马车的马就被人抽了一鞭子,而且抽到了马头上,马吃痛,就昂头嘶叫起来,而且往旁边乱跑,城门口摆摊卖东西的不少,人也不少,一时间,马拉着马车乱窜,摆摊的惊慌避让,另外的马车也赶紧往旁边赶着避让,乱成一团,坐在马车里的几个人自然也十分不好受。

    许氏一声惊呼,已经一手搂住了衡哥儿,一手拽住了许七郎,三个人挤成一团。

    许氏大声叫着,“让马停下来,让马停下来。”

    所幸马车夫技术不错,很快将马制住了,马烦躁地踏着步子,马车也被拉又动了动,许氏从惊慌里平静下来,放开衡哥儿和许七郎,说,“你们到姑娘们的马车里去坐。”

    衡哥儿倒是很镇定,“应该没事了。”

    许七郎刚才在车窗上是看到了外面的情况的,很是不忿地皱眉说,“是刚才那队马车后面的一个人,骑在马上,用鞭子故意抽到了我们的马上。”

    许氏刚才是掀着帘子的,自然也看到了,她十分生气,又说了一遍,“你们先到姑娘们的马车上去。”她说着,又让旁边跟着的小厮摆上马车凳,接两个少爷下去转车。

    她自己也戴上了帏帽,在两个孩子下了马车之后,她也下了马车。

    大管事剪雪已经从后面车上过来了,还有两个婆子也过来问情况,五姨娘也在不断探问,几个姑娘们也都很担心,让了丫鬟来问情况。

    那个抽了许家马的人居然还高高坐在一匹大宛良马上,身边还跟着两个小厮也骑着马,眼带讥笑地看着狼狈的许家人。

    衡哥儿下了马车,抬头看了马上的人一眼,只见是一个十分神气的身材虽高大面相却稚嫩的少年,他没说话,心里却暗暗记下了。

    许七郎是个有脾气的人,已经要过去和马上的人辩论,被衡哥儿拉住了。

    许氏是个稳妥的人,已经让人去和刚才被他们的马撞翻的摊子的摊主交涉,给予补偿,又让将被抽的马从马车上卸下来,换上后面跟着的之前没有用的马。

    旁边看热闹的人不少,城门口的官兵也看到了这个情况,却没有人上前帮许家说话。

    许家的马车上并没有打上刑部侍郎季府的堂号,一般人看他们,也只是以为他们是一般富商人家的家眷,作为商贾,哪里敢和一等一的贵戚对上,大家也都以为被抽了马的他们只能忍了。

    再说,刚才马车夫说赵家的话,也有另外的人听到了,在赵家人还没有走远的情况下说这种坏话,也难保不会惹祸上身,自找罪受。

    大家虽然在面上都是一阵唏嘘,心里大约还是在看好戏。

    赵致礼以为被他抽了马的人家会和他闹起来,他也正好趁此机会再教训他们一顿,没想到对方家里根本没有理睬他。

    许氏让衡哥儿和许七郎上了姑娘们的马车后,她自己则去了五姨娘的马车,然后让刚才出事的马车停在最后走,完全无视了赵致礼。

    衡哥儿许七郎和三姐儿四姐儿挤在一起,马车又行了起来,进入长达十几米的城门门洞,马车里顿时光线暗了下来,三姐儿握着团扇给衡哥儿扇风,拉着他的手问他,“刚才到底是怎么回事?”

    衡哥儿还没答,许七郎已经愤愤说道,“是车夫说了插队进城的赵家的坏话,被他们家的人听到了,就被他家的一个人抽了我们马车的马,马吃痛就乱踏了一阵。也亏得是姑母能忍,要是是我,不把他们的马抽回来,我不姓许。”

    衡哥儿说他,“赵家是什么人家,我们怎么惹得起,母亲不忍也不行。你看你,也不小了,连忍功都没学会吗。”

    许七郎还是不忿,“忍,忍,忍,忍又有什么用。”

    衡哥儿叹了口气,道,“你连舅舅的十分之一也不如。”

    许七郎哼了一声,咬牙切齿地转开头,不说话了。

    一向沉默寡言的四姐儿轻声说道,“上次林家太太带着她家几个姐姐来我家做客,说李阁老的阁老夫人带着儿媳妇去镇国寺上香,正好和赵家的侯夫人撞上了,都是让她先上的。我们家遇到赵家,也只能让一让了。”

    三姐儿撇了一下嘴,说,“赵家行事如此,断然不会长久的。现在皇上又不是太后的亲生子,等皇上长大亲政了,赵家还能如此吗?”

    衡哥儿倒没想到三姐儿有这一番言论,许七郎附和她道,“皇上过不了几年也该亲政了。”

    衡哥儿则说道,“还是不要说这话的好,皇上在宫里,还不是全要仰仗太后,不然有了什么不测,到时候从藩王里再接一个小孩子进京,也照样一切是太后说了算。”

    他这话一说完,大家就都挺愤愤不平。

    衡哥儿倒没想到整个季家都是小皇帝一派的,上至季大人,下到四姐儿都为小皇帝不忿。

    几人沉默了一阵,三姐儿就说,“过几年,皇上就要选皇后和妃子了。”

    声音里略微带点惆怅,惆怅里又有期待。

    许七郎口无遮拦,“三表姐是想要进宫吗?”

    他这话一出,就惹了三姐儿反弹,拿扇子打了他两下,面红耳赤地道,“你这张嘴要说什么话都没个把门的吗。”

    许七郎笑几下躲到坐得端端正正的衡哥儿后面去,继续调笑三姐儿,说,“三表姐长这么漂亮,被选进宫做妃子,也是绰绰有余了。”

    “你!你!”三姐儿气得不行,又拿许七郎没办法,只好对衡哥儿说,“衡哥儿,你替姐姐把他的嘴撕了。”

    衡哥儿回头瞪了许七郎一眼,一本正经道,“你能不能不要把大家心里想的这样肆无忌惮地说出来。”

    三姐儿一听,哎呀一声,红着面皮瞪着衡哥儿,“你们两个蛇鼠一窝,都没有一个好的。”

    四姐儿也用扇子遮着嘴吃吃笑起来,三姐儿兀自红着脸,已经是破罐子破摔了,“我的确是想要进宫的,但是这哪里是容易的事情,别说其他,就说我不是嫡出一项,说不得到时候连选秀的资格都没有呢。想进宫,也没什么不好,嫁人嫁谁不是嫁,我就要进最富贵的地方去。”

    她这么一说,大家反而没法笑了,都变得肃穆起来。

    衡哥儿看着三姐儿,马车早从城门门洞里出来了,光线投进马车里,三姐儿面上染着一层绯/色,整个人如若透着一层光,明艳非常。

    衡哥儿一时不知道能说什么,还是许七郎说道,“三姐有这个志向,令我辈佩服。”

    也不知道他是故意搞笑,还是真心这么说的。

    三姐儿拧了一下眉,道,“我这话就是在这里一说,你们不要说出去了,不然我这脸面可就没了,以后不进宫,都没法嫁人了。”

    大家赶紧说省得省得,一时之间,马车里氛围倒是变得沉闷起来。

    衡哥儿垂着头想着他的事情,许七郎又从车帘子处看着外面,三姐儿让他不要看他也不听,之后三姐儿只好不管他了,和四姐儿握着一个荷包研究起上面的绣花来。

    回到季府正是午膳时候,用了午膳,衡哥儿就去睡午觉,睡了刚起来,扶风伺候了他梳洗,正要去看书,前院当值的小厮鸣琴就来传话,说季大人回了府,让他去说话去。

    时间已经要近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是大节,许氏一回府就很忙,衡哥儿跟着鸣琴往前院走,心里想的是中秋父亲放假,说不定又要带他出门应酬。

    进了书房,季大人坐在书桌后面,旁边椅子上坐着清客兼亲家张先生张和廷。

    衡哥儿先和季大人见了礼,然后又对张先生行了礼,季大人这才让衡哥儿在另一边椅子上坐了,还说道,“看着气色好多了,听说你去了西山别庄,病很快就好了,你这身子骨,的确是耐不住热。”

    衡哥儿有些羞愧的样子,说,“让父亲担心了。”

    第3节

    恋耽美

章节目录


嫡子身份——许一世盛世江山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肉屋只为原作者南枝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南枝并收藏嫡子身份——许一世盛世江山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