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四爷互穿后[清穿]免费阅读(28)
忙碌中,日子如流水般过去。
郭络罗氏也没有闲着,她找上太医院,真的接种了人痘。
递出消息,是要上次参加牛痘实验的太医来做接种大夫。明面上给出理由,八爷负责此次实验,作为八福晋了解情况也是应该做的。
撇除明面上的理由,暗中却另有打算。
郭络罗氏封闭在府中等待出痘,每天就在琢磨着要怎么给武格格使绊子。
原本想要从实验者入手,安插进去几个人去给武氏闹事,但此次对实验者的挑选格外严格,一环扣着一环。
后来得知实验者的具体分区。
大人都在帐篷区,孩子们则是呆在北郊庄子。
北郊庄子上次进行了二十五人的实验,在接手新一批实验者时,具备充足经验。
另外,庄内的环境条件是比帐篷区要好,所以让孩子们住在此处。庄子是四贝勒的,武格格全程参与了上次的死囚实验,这次由她照看孩子们也合情合理。
郭络罗氏听到这样的安排,知道很难从仆从侍女处钻空子给武氏添乱。
一计不成,再生一计,还有太医院可以买通。
此次接种牛痘实验,从民间邀请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大夫,太医院之中必然有人心生不满。
牛痘实验一旦成功就是一份功绩,太医院某些人不愿意分出一丝功劳。
要找的就是贪功之人,示意他对武氏管理的孩子实验者中动些手脚,就能被八爷保举升官。
郭络罗氏算盘打得好,但让去操作此事的陈嬷嬷务必谨慎,不能让其他人发现马脚,即便是八爷也要瞒住了。
她不知道胤禩知情后会不会阻拦,可是绝不会忍一口气与武氏和平相处。凭什么让她和一个侍妾共事,这就是一种屈辱。
*
*
随着四月二十八越来越近,张御医的心就越发七上八下安稳不下来。
最近他非常烦!
一开始是格尔芬代表索额图找上了门,直接明说了太子此次没能负责牛痘研究,那么就不能让第二次实验顺利进行。
依照索相的意思,给八阿哥分管的区域弄几个死亡病人,如果有余力也给四阿哥制造点麻烦。
张御医之前给格尔提供首轮实验的内情,他本以为太子会总揽牛痘事宜,谁想到太子没能来。如今,格尔芬要求他与分管此事的两位皇子做对,岂不是让他自己挖坑给自己跳。
不照做,说不定太子找个由头传他去毓庆宫看病,然后以诊治不力为名就把他给打一顿。这事不是没有先例,正六品的医官与太子一比,根本没有可比性。
但照做的话,一旦被查出是他做手脚,照样是官位保不住。
值此之际,八福晋竟然提出接种人痘。
随后,又居然递出了合作的意向。要他给武格格分管的区域弄出点病重事件,能证明武格格管理不利的事故。
只要成功,八福晋保证在八爷面前说好话。
张御医听那意思,他想冲刺晋升院判的可能性会被大大提升。
先有索额图代表太子陷害八阿哥,再有八福晋要对四爷家的武格格下手。
张御医被夹在几波势力中间,他谁也不想得罪,但也知道不可能什么都不做。
最后,反复思量做了一个决定。柿子挑软的捏,就给武格格负责的孩童实验者下点药制造混乱。
这样做,一来对索相有了交代。
可以说自己被分到庄子上,插手不了帐篷区的事务。他不是没办事,让武氏出问题,也就是让四爷承担连带责任。
二来,更是完成了八福晋的交代。这笔合作就是成了,他也可能在八爷面前排上号。
至于武格格?
谁叫她品级最低,只能委屈她了。
张御医做了最坏的准备,让手下一位死忠的医员去下药。
要是真被查出来了,这事不能牵扯太子、索相、八爷府,只能将它推到一个替死鬼的头上。
替死鬼,也已经找好了。
一场牛痘实验,初衷是为拯救人命而开始,却成了明争暗斗的角斗场。
武拂衣早就预料到了必有暗潮汹涌。
哪怕她希望众人一心,起码在这样的医学实验中尊重人命,但也知道争斗不可避免。
这次,她驻扎在体弱贫民的实验者区域。
所有实验者之中,这些人处于最弱势的地位,很可能被人利用生事。
此外就是要密切注意郭络罗氏的动作,这就让胤禛自己去操心了。
**
**
五月初五,端午节。
北郊庄子,二十五名七八岁的孩童在接种牛痘七天后,陆陆续续都出痘了。
继续观察五天,如果一直保持健康状态,就要给他们接种人痘,也就是感染一场轻度天花。
胤禛对庄子的管理甚是严格,孩子们接触的用品都要经过三轮筛查,同时他早就盯紧了接种大夫。
只不过,对于仆从侍女的严格要求是放在了明面上,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对于大夫的监察却是放到了暗处,在队伍里安插了眼线。
眼线,是众人很难想到的一个人冯医士。
冯医士参与了首轮死囚实验,本来最不看好牛痘研究,却被要求负责武格格的接种。这让他跪求漫天神佛显灵,保佑牛痘研究成功,千万不能牵连到他的仕途。
佛祖是否显灵不得而知,反正武格格是顺利通过了牛痘实验。
冯医士终于松一口气,他压根不想参与到第二次实验中,奈何人微言轻轮不到他做主。
首轮实验结束,四爷对太医院的四位种痘医官不够满意,并没有发出任何招揽的意思。
众人把这些事都瞧在眼里,知道冯医士并没能攀上高枝,也没能获得实际的好处。
由于冯医士最初的祸水东引举动,引发了同僚极大不满,这次说什么也不会让他置身事外,是把他又坑进了第二轮实验里。
冯医士提心吊胆,担忧有人借机发挥整治他,那是必须要找个靠山。
该找谁呢?
四爷已经表现出没有招揽太医的意思。
冯医士及时调头,本想借着八福晋种人痘去混个脸熟,但郭络罗氏瞧不上从九品的医士,是选了正六品的御医。
在八福晋面前碰了一鼻子灰,索性也就没有去找八爷了。往八爷面前凑的医官不少,也轮不上他这个被同僚排挤的。
兜兜转转,冯医士只能找上武格格。
说句心里话,他现在可不敢有一丝看不起武氏。武氏敢首批种牛痘,这就是一位不要命的勇士。
冯医士早就没了最初的轻视,他曾说武格格只配在后院绣花生孩子,现在却打心底觉得武勇士是名正言顺能管理北郊庄子的实验区域。
之所以不最早向武格格投诚,一方面是武氏的位份最低,另一方面他其实内心惧怕武格格发狠。最终却是没给他其他选择的余地。
胤禛没有彻底拒绝冯医士的投诚,却也没给他多少好脸色。只让他安安分分工作,然后监视庄子上的医官与大夫们。
只要冯医士奉行治病救人的做事方法,不会保证他升官,但也会保证不让他被莫须有的罪责夺取官职。
冯医士身处暗流涌动中,哪敢要求升官,只求维持现状就好。
他听了武格格的吩咐,对外装出无依无靠的模样,暗中密切注意同僚有没有人会搞破坏。这一盯梢,还真有发现。
端午节,抓了一个人赃俱获。
张御医的下手吴医员要给两个孩子下药,是被冯医士当场叫破。
侍卫将人直接擒获,看到了差点被放到甜汤里的药粉。经过核查,药粉有剧毒的乌头成分,那些剂量足以致命。
若非冯医士发现及时,两个镶白旗的孩子只怕活不过今天。
这一下把能惊动的人都惊动了。
武拂衣收到消息,即刻赶往北郊庄子。
吴医员已经经过几轮审问,他经不住用刑,都交代了。
我交代,都交代。主谋是朱三太子,是那些反贼抓住了我的家人,威胁我破坏牛痘实验。朱三太子想借此机会散布言论,企图造谣朝廷没有把握就展开了牛痘实验,是草菅人命的做法。
朱三太子?
明朝皇室传说中的最后血脉?
武拂衣并不信这个结论。
从康熙执政至今,借着朱三太子的反清行动少说有六七起,查实后都被证实不存在朱三太子。
她觉得朱三太子真像一块砖,哪有需要就往哪里搬。
眼下,很可能是被搬来了破坏牛痘实验中,成了某个人的替死鬼了吧?
第三十五章
虽然朱三太子是块砖,但也不是谁想搬就能搬。
武拂衣非常怀疑吴医员的脑子不够用,他敢说是被反清复明的人威胁了,不就是自爆与反贼相关?
你说家人被反贼打了,也就是有人证与物证了?
是的,四月二十七日,小人的女儿在往返脂粉铺的路上被人揍了一顿,这会身上还有伤。
吴医员已经交代了,他本身不愿意破坏实验,但害怕家人性命收到威胁,逼不得已才做了此事。
前因并不复杂。
小吴姑娘今年十二岁,在购买脂粉后,她与侍女被两个蒙面人挟持入暗巷。
蒙面人对她拳打脚踢,当场就把小姑娘给吓懵了,是连呼叫也不敢。随后,蒙面人塞了一封恐吓信让她转交吴医员。
小吴姑娘被吓到差点昏倒,可不敢对外声张怕坏了名声,只能说是不小心摔倒了。
在侍女的陪同下,两人惊慌失措地回到家。把信给了吴医员,这才发现是有朱三太子主谋要破坏牛痘实验。
小人句句属实。
吴医员说:那封威胁信还在小人的书房内,小人真是被迫的啊。
这话说得就差指天发誓,好似真是朱三太子想趁势作乱。
此刻,胤禛冷不丁地抛出一问,吴医员,你儿子多大了?
吴医员不明就里,怎么突然问起这个?他也不敢不答,只能回答,五岁。
胤禛抛出了第二句,你一共有几个孩子?一男几女?
吴医员意识到了什么,开始支支吾吾没能立刻回答。
武拂衣见状,瞬间明白胤禛提问的用意。
不管吴医员背后有哪位大聪明指点,让他居然地搬起朱三太子这块砖,反正口供之中每件事都发生了。
小吴姑娘被蒙面人打是真的,威胁信也确实存在,看起来就像是真有其事发生一般。哪怕想要找人对质,但不知反贼去了哪里。好似验证了吴医员是被胁迫来下药的。
这样看似闭环的逻辑,却有可能是一场自导自演的戏码,而隐去了背后主谋。
威胁信相对容易捏造,但小吴姑娘要挨一顿真的打。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人饥易子食。
假设吴医员根本不在意女儿,那么为了演得逼真,在小姑娘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吴医员安排的人揍一顿未尝不可能。
别说吴医员做不出来,他都能给参加实验的孩子下毒,从这一条足够看出他没有医者仁心。
不在乎女儿,只在意儿子,重男轻女是这个时代的通病。
胤禛正是想到了这一点,才问吴医员生了几男几女。
武拂衣紧盯吴医员,接着胤禛的思路推测下去。
你接连生了几个女儿,但只得了一个儿子。平日,对儿子是千依百顺,对女儿就当是一件待价而沽的商品吧!
吴医员被说中了事实,心虚地低下了头。
武拂衣没有继续逼问,就讥讽地撂下一番话。
你既亲口承认与反贼有过交集,不论是主动或被动,此事绝无可能善了。《大清律》你可能是读到狗肚子里去了,与谋反相关事件,彻查全家是一定的。你儿子也逃不掉。
什么!
吴医员瞪大了眼睛,他确实没读过《大清律》。医员这一职位压根没有品级,压根算不上什么官员,就是一个小吏。
四贝勒开恩啊!小人的儿子只有五岁,就是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孩子。
他不懂,你该懂。还有什么想交代的?现在说还算坦白从宽。
武拂衣瞧着吴医员,确定了这人就是一个法盲。
朝廷里,类似的糊涂人恐怕只多不少,而既愚蠢又贪心的怕是更多。
话说回来,这人要是不糊涂怎么会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做事,哪怕真是被胁迫也不行。
吴医员后知后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却还有点犹豫不决没有立刻交代。
张御医吩咐了,只要办好这件事将来就许他儿子一个前程。他这辈子混不出名堂,但给儿子总想留点什么。
虽然朱三太子事涉反贼,但瞧着过去那些年,皇上在判案时也不是全部严惩。
两年前,皇上还去了金陵祭拜明太...祖之墓,昭告天下说,想要查访朱家皇室后嗣还剩几个人,为了授予他们看守明朝帝陵的重要差事。①
武拂衣瞧着吴医员的模样,知道这人是不见棺材不落泪。
这事还不能说吴訫愚蠢到底,更该说是康熙的演技太好。
前年,颁布圣旨说要优待明朝后裔。这事还真有人信,信的人怕也是不少。如果朝野上下不是真的相信,又怎么能钓出明朝遗孤。
来人,将吴訫先押入暗室。
武拂衣没和吴医员再扯皮,就让侍卫长庆复把人铐走了。
这就叮嘱胤禛继续严格看管庄子,而她要向康熙上报此事。
吴訫看不明白,她不会跟着傻,扯到朱三太子的事还是让皇上去烦心。
拔萝卜带出泥。
选择在北郊庄子上投毒,是柿子挑软的捏?还是特意针对武格格?
有人就有江湖,有利益就有斗争。
齐心协力是美好希望,正因为罕有而被人歌颂。
鬼知道吴訫背后涉及几方斗争。
武拂衣没有过度深入,而上报康熙去严查。她能做的就是加强防范,尽力减低混乱出现的可能性。
端午当天,康熙桌上摆放的不仅是粽子,还有北郊传来的朱三太子胁迫医员投毒案。
读完老四的折子,第一反应就是太医院必须整治了。
别管是谁让吴訫投毒,今天他说迫不得已对实验者下手,明天会不会对宫内下手?
太医院众人都有出入宫廷的机会,而且也有接触与准确使用毒物的方法。
这岂能不引起重视!
几乎是立刻,康熙就派人将吴訫押送回宫,并且全面控制住吴家一家。
直到面对皇上,吴訫终于意识到自己犯的事有多严重。
在抄家灭族的警告下,他再也不信张御医说的上头有人作保,而将真话都供述出来。
他不知道是谁借着朱三太子的名义行事,顶头上司张御医张慈让他在北郊庄子内下毒。
制造实验者死亡的混乱,也就制造武格格管理失误的罪责。
从恐吓信到女儿被打,都是自编自导自演的戏码,为的就是坐实朱三太子派反贼作乱的借口。
为什么选择朱三太子为替罪羔羊?
因为这样一来就抓不到真正的闹事者,可以把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
康熙闻言很快将张御医拿下。
由于吴医员供出张慈提供了毒物,这笔毒物来源的确能查到张御医的头上,是让他无从辩驳。
如果没有人主导,张御医不会无端去下毒。
康熙几乎立刻有了第一怀疑对象,索额图主张借牛痘研究给太子制造威望,却没能成功。马上招来监视索额图的暗探,坐实一条线索,格尔芬在四月初与张御医有往来。
那么是索额图指使下毒吗?
最终,张御医招供出了索相。
他不敢不招,因为皇上说了如果不招,他就是谋反罪名。
张御医终于明白了现实情况,他想要后悔却迟了。
原来,扯上前明后裔,皇上的态度与两年前对外宣称会善待朱家后人时截然不同,是能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哪有什么仁慈,只有满满的残酷。
恋耽美
郭络罗氏也没有闲着,她找上太医院,真的接种了人痘。
递出消息,是要上次参加牛痘实验的太医来做接种大夫。明面上给出理由,八爷负责此次实验,作为八福晋了解情况也是应该做的。
撇除明面上的理由,暗中却另有打算。
郭络罗氏封闭在府中等待出痘,每天就在琢磨着要怎么给武格格使绊子。
原本想要从实验者入手,安插进去几个人去给武氏闹事,但此次对实验者的挑选格外严格,一环扣着一环。
后来得知实验者的具体分区。
大人都在帐篷区,孩子们则是呆在北郊庄子。
北郊庄子上次进行了二十五人的实验,在接手新一批实验者时,具备充足经验。
另外,庄内的环境条件是比帐篷区要好,所以让孩子们住在此处。庄子是四贝勒的,武格格全程参与了上次的死囚实验,这次由她照看孩子们也合情合理。
郭络罗氏听到这样的安排,知道很难从仆从侍女处钻空子给武氏添乱。
一计不成,再生一计,还有太医院可以买通。
此次接种牛痘实验,从民间邀请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大夫,太医院之中必然有人心生不满。
牛痘实验一旦成功就是一份功绩,太医院某些人不愿意分出一丝功劳。
要找的就是贪功之人,示意他对武氏管理的孩子实验者中动些手脚,就能被八爷保举升官。
郭络罗氏算盘打得好,但让去操作此事的陈嬷嬷务必谨慎,不能让其他人发现马脚,即便是八爷也要瞒住了。
她不知道胤禩知情后会不会阻拦,可是绝不会忍一口气与武氏和平相处。凭什么让她和一个侍妾共事,这就是一种屈辱。
*
*
随着四月二十八越来越近,张御医的心就越发七上八下安稳不下来。
最近他非常烦!
一开始是格尔芬代表索额图找上了门,直接明说了太子此次没能负责牛痘研究,那么就不能让第二次实验顺利进行。
依照索相的意思,给八阿哥分管的区域弄几个死亡病人,如果有余力也给四阿哥制造点麻烦。
张御医之前给格尔提供首轮实验的内情,他本以为太子会总揽牛痘事宜,谁想到太子没能来。如今,格尔芬要求他与分管此事的两位皇子做对,岂不是让他自己挖坑给自己跳。
不照做,说不定太子找个由头传他去毓庆宫看病,然后以诊治不力为名就把他给打一顿。这事不是没有先例,正六品的医官与太子一比,根本没有可比性。
但照做的话,一旦被查出是他做手脚,照样是官位保不住。
值此之际,八福晋竟然提出接种人痘。
随后,又居然递出了合作的意向。要他给武格格分管的区域弄出点病重事件,能证明武格格管理不利的事故。
只要成功,八福晋保证在八爷面前说好话。
张御医听那意思,他想冲刺晋升院判的可能性会被大大提升。
先有索额图代表太子陷害八阿哥,再有八福晋要对四爷家的武格格下手。
张御医被夹在几波势力中间,他谁也不想得罪,但也知道不可能什么都不做。
最后,反复思量做了一个决定。柿子挑软的捏,就给武格格负责的孩童实验者下点药制造混乱。
这样做,一来对索相有了交代。
可以说自己被分到庄子上,插手不了帐篷区的事务。他不是没办事,让武氏出问题,也就是让四爷承担连带责任。
二来,更是完成了八福晋的交代。这笔合作就是成了,他也可能在八爷面前排上号。
至于武格格?
谁叫她品级最低,只能委屈她了。
张御医做了最坏的准备,让手下一位死忠的医员去下药。
要是真被查出来了,这事不能牵扯太子、索相、八爷府,只能将它推到一个替死鬼的头上。
替死鬼,也已经找好了。
一场牛痘实验,初衷是为拯救人命而开始,却成了明争暗斗的角斗场。
武拂衣早就预料到了必有暗潮汹涌。
哪怕她希望众人一心,起码在这样的医学实验中尊重人命,但也知道争斗不可避免。
这次,她驻扎在体弱贫民的实验者区域。
所有实验者之中,这些人处于最弱势的地位,很可能被人利用生事。
此外就是要密切注意郭络罗氏的动作,这就让胤禛自己去操心了。
**
**
五月初五,端午节。
北郊庄子,二十五名七八岁的孩童在接种牛痘七天后,陆陆续续都出痘了。
继续观察五天,如果一直保持健康状态,就要给他们接种人痘,也就是感染一场轻度天花。
胤禛对庄子的管理甚是严格,孩子们接触的用品都要经过三轮筛查,同时他早就盯紧了接种大夫。
只不过,对于仆从侍女的严格要求是放在了明面上,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对于大夫的监察却是放到了暗处,在队伍里安插了眼线。
眼线,是众人很难想到的一个人冯医士。
冯医士参与了首轮死囚实验,本来最不看好牛痘研究,却被要求负责武格格的接种。这让他跪求漫天神佛显灵,保佑牛痘研究成功,千万不能牵连到他的仕途。
佛祖是否显灵不得而知,反正武格格是顺利通过了牛痘实验。
冯医士终于松一口气,他压根不想参与到第二次实验中,奈何人微言轻轮不到他做主。
首轮实验结束,四爷对太医院的四位种痘医官不够满意,并没有发出任何招揽的意思。
众人把这些事都瞧在眼里,知道冯医士并没能攀上高枝,也没能获得实际的好处。
由于冯医士最初的祸水东引举动,引发了同僚极大不满,这次说什么也不会让他置身事外,是把他又坑进了第二轮实验里。
冯医士提心吊胆,担忧有人借机发挥整治他,那是必须要找个靠山。
该找谁呢?
四爷已经表现出没有招揽太医的意思。
冯医士及时调头,本想借着八福晋种人痘去混个脸熟,但郭络罗氏瞧不上从九品的医士,是选了正六品的御医。
在八福晋面前碰了一鼻子灰,索性也就没有去找八爷了。往八爷面前凑的医官不少,也轮不上他这个被同僚排挤的。
兜兜转转,冯医士只能找上武格格。
说句心里话,他现在可不敢有一丝看不起武氏。武氏敢首批种牛痘,这就是一位不要命的勇士。
冯医士早就没了最初的轻视,他曾说武格格只配在后院绣花生孩子,现在却打心底觉得武勇士是名正言顺能管理北郊庄子的实验区域。
之所以不最早向武格格投诚,一方面是武氏的位份最低,另一方面他其实内心惧怕武格格发狠。最终却是没给他其他选择的余地。
胤禛没有彻底拒绝冯医士的投诚,却也没给他多少好脸色。只让他安安分分工作,然后监视庄子上的医官与大夫们。
只要冯医士奉行治病救人的做事方法,不会保证他升官,但也会保证不让他被莫须有的罪责夺取官职。
冯医士身处暗流涌动中,哪敢要求升官,只求维持现状就好。
他听了武格格的吩咐,对外装出无依无靠的模样,暗中密切注意同僚有没有人会搞破坏。这一盯梢,还真有发现。
端午节,抓了一个人赃俱获。
张御医的下手吴医员要给两个孩子下药,是被冯医士当场叫破。
侍卫将人直接擒获,看到了差点被放到甜汤里的药粉。经过核查,药粉有剧毒的乌头成分,那些剂量足以致命。
若非冯医士发现及时,两个镶白旗的孩子只怕活不过今天。
这一下把能惊动的人都惊动了。
武拂衣收到消息,即刻赶往北郊庄子。
吴医员已经经过几轮审问,他经不住用刑,都交代了。
我交代,都交代。主谋是朱三太子,是那些反贼抓住了我的家人,威胁我破坏牛痘实验。朱三太子想借此机会散布言论,企图造谣朝廷没有把握就展开了牛痘实验,是草菅人命的做法。
朱三太子?
明朝皇室传说中的最后血脉?
武拂衣并不信这个结论。
从康熙执政至今,借着朱三太子的反清行动少说有六七起,查实后都被证实不存在朱三太子。
她觉得朱三太子真像一块砖,哪有需要就往哪里搬。
眼下,很可能是被搬来了破坏牛痘实验中,成了某个人的替死鬼了吧?
第三十五章
虽然朱三太子是块砖,但也不是谁想搬就能搬。
武拂衣非常怀疑吴医员的脑子不够用,他敢说是被反清复明的人威胁了,不就是自爆与反贼相关?
你说家人被反贼打了,也就是有人证与物证了?
是的,四月二十七日,小人的女儿在往返脂粉铺的路上被人揍了一顿,这会身上还有伤。
吴医员已经交代了,他本身不愿意破坏实验,但害怕家人性命收到威胁,逼不得已才做了此事。
前因并不复杂。
小吴姑娘今年十二岁,在购买脂粉后,她与侍女被两个蒙面人挟持入暗巷。
蒙面人对她拳打脚踢,当场就把小姑娘给吓懵了,是连呼叫也不敢。随后,蒙面人塞了一封恐吓信让她转交吴医员。
小吴姑娘被吓到差点昏倒,可不敢对外声张怕坏了名声,只能说是不小心摔倒了。
在侍女的陪同下,两人惊慌失措地回到家。把信给了吴医员,这才发现是有朱三太子主谋要破坏牛痘实验。
小人句句属实。
吴医员说:那封威胁信还在小人的书房内,小人真是被迫的啊。
这话说得就差指天发誓,好似真是朱三太子想趁势作乱。
此刻,胤禛冷不丁地抛出一问,吴医员,你儿子多大了?
吴医员不明就里,怎么突然问起这个?他也不敢不答,只能回答,五岁。
胤禛抛出了第二句,你一共有几个孩子?一男几女?
吴医员意识到了什么,开始支支吾吾没能立刻回答。
武拂衣见状,瞬间明白胤禛提问的用意。
不管吴医员背后有哪位大聪明指点,让他居然地搬起朱三太子这块砖,反正口供之中每件事都发生了。
小吴姑娘被蒙面人打是真的,威胁信也确实存在,看起来就像是真有其事发生一般。哪怕想要找人对质,但不知反贼去了哪里。好似验证了吴医员是被胁迫来下药的。
这样看似闭环的逻辑,却有可能是一场自导自演的戏码,而隐去了背后主谋。
威胁信相对容易捏造,但小吴姑娘要挨一顿真的打。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人饥易子食。
假设吴医员根本不在意女儿,那么为了演得逼真,在小姑娘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吴医员安排的人揍一顿未尝不可能。
别说吴医员做不出来,他都能给参加实验的孩子下毒,从这一条足够看出他没有医者仁心。
不在乎女儿,只在意儿子,重男轻女是这个时代的通病。
胤禛正是想到了这一点,才问吴医员生了几男几女。
武拂衣紧盯吴医员,接着胤禛的思路推测下去。
你接连生了几个女儿,但只得了一个儿子。平日,对儿子是千依百顺,对女儿就当是一件待价而沽的商品吧!
吴医员被说中了事实,心虚地低下了头。
武拂衣没有继续逼问,就讥讽地撂下一番话。
你既亲口承认与反贼有过交集,不论是主动或被动,此事绝无可能善了。《大清律》你可能是读到狗肚子里去了,与谋反相关事件,彻查全家是一定的。你儿子也逃不掉。
什么!
吴医员瞪大了眼睛,他确实没读过《大清律》。医员这一职位压根没有品级,压根算不上什么官员,就是一个小吏。
四贝勒开恩啊!小人的儿子只有五岁,就是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孩子。
他不懂,你该懂。还有什么想交代的?现在说还算坦白从宽。
武拂衣瞧着吴医员,确定了这人就是一个法盲。
朝廷里,类似的糊涂人恐怕只多不少,而既愚蠢又贪心的怕是更多。
话说回来,这人要是不糊涂怎么会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做事,哪怕真是被胁迫也不行。
吴医员后知后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却还有点犹豫不决没有立刻交代。
张御医吩咐了,只要办好这件事将来就许他儿子一个前程。他这辈子混不出名堂,但给儿子总想留点什么。
虽然朱三太子事涉反贼,但瞧着过去那些年,皇上在判案时也不是全部严惩。
两年前,皇上还去了金陵祭拜明太...祖之墓,昭告天下说,想要查访朱家皇室后嗣还剩几个人,为了授予他们看守明朝帝陵的重要差事。①
武拂衣瞧着吴医员的模样,知道这人是不见棺材不落泪。
这事还不能说吴訫愚蠢到底,更该说是康熙的演技太好。
前年,颁布圣旨说要优待明朝后裔。这事还真有人信,信的人怕也是不少。如果朝野上下不是真的相信,又怎么能钓出明朝遗孤。
来人,将吴訫先押入暗室。
武拂衣没和吴医员再扯皮,就让侍卫长庆复把人铐走了。
这就叮嘱胤禛继续严格看管庄子,而她要向康熙上报此事。
吴訫看不明白,她不会跟着傻,扯到朱三太子的事还是让皇上去烦心。
拔萝卜带出泥。
选择在北郊庄子上投毒,是柿子挑软的捏?还是特意针对武格格?
有人就有江湖,有利益就有斗争。
齐心协力是美好希望,正因为罕有而被人歌颂。
鬼知道吴訫背后涉及几方斗争。
武拂衣没有过度深入,而上报康熙去严查。她能做的就是加强防范,尽力减低混乱出现的可能性。
端午当天,康熙桌上摆放的不仅是粽子,还有北郊传来的朱三太子胁迫医员投毒案。
读完老四的折子,第一反应就是太医院必须整治了。
别管是谁让吴訫投毒,今天他说迫不得已对实验者下手,明天会不会对宫内下手?
太医院众人都有出入宫廷的机会,而且也有接触与准确使用毒物的方法。
这岂能不引起重视!
几乎是立刻,康熙就派人将吴訫押送回宫,并且全面控制住吴家一家。
直到面对皇上,吴訫终于意识到自己犯的事有多严重。
在抄家灭族的警告下,他再也不信张御医说的上头有人作保,而将真话都供述出来。
他不知道是谁借着朱三太子的名义行事,顶头上司张御医张慈让他在北郊庄子内下毒。
制造实验者死亡的混乱,也就制造武格格管理失误的罪责。
从恐吓信到女儿被打,都是自编自导自演的戏码,为的就是坐实朱三太子派反贼作乱的借口。
为什么选择朱三太子为替罪羔羊?
因为这样一来就抓不到真正的闹事者,可以把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
康熙闻言很快将张御医拿下。
由于吴医员供出张慈提供了毒物,这笔毒物来源的确能查到张御医的头上,是让他无从辩驳。
如果没有人主导,张御医不会无端去下毒。
康熙几乎立刻有了第一怀疑对象,索额图主张借牛痘研究给太子制造威望,却没能成功。马上招来监视索额图的暗探,坐实一条线索,格尔芬在四月初与张御医有往来。
那么是索额图指使下毒吗?
最终,张御医招供出了索相。
他不敢不招,因为皇上说了如果不招,他就是谋反罪名。
张御医终于明白了现实情况,他想要后悔却迟了。
原来,扯上前明后裔,皇上的态度与两年前对外宣称会善待朱家后人时截然不同,是能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哪有什么仁慈,只有满满的残酷。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