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
温家虽是诗书传家,却也能算是钟鸣鼎食。
至少温六就从未因为钱财发过愁,要说温家真对商贾之事一窍不通,又如何能够支撑满府的巨额开销?
温清衍急的焦头烂额也不没有想过开铺子做生意,其中的缘由,自然要从士农工商的等级划分说起。
天齐会有这样的等级划分,原因自然也同华夏历史上的一致。
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做买卖赚钱总比耕田要容易一些。
若是不打压商人的地位,农民或许就会因为赚快钱的想法,弃耕从商。
届时良田无人耕,国家迟早会陷入无粮可吃的地步。
温清衍是奉皇上的命令,为国库开源,其一举一动都颇受旁人关注。
若是温清衍带头做生意,难免会让旁人觉得朝廷对于商人的地位地位有所提升,潜移默化地去改变百姓心中士农工商的地位观念。
顾砚书的确想要提升商人在天齐中的地位,但却绝不是现在。
现在的天齐,甚至还在温饱线上挣扎,如何能轻易改变一直以来的国策?
温清衍一听顾砚书这番话,便知道他这是误会了,连忙解释:
修路一法很好,在下刚刚只是有些羞愧
无论是造桥修路造福百姓,还是为国库开源为君解忧,都应该是他作为天齐的臣子应该想到的事。
现在他还需要旁人来提点,让温清衍如何能够不羞愧?
术业有专攻,四公子言重了。
顾砚书扶额,这温家人怎么都一个德行?连忙将糊弄温清霄的话又拿出来糊弄温清衍,同时不忘转移话题:
不知四公子对于这修路一事可有什么建议或是疑惑,但说无妨。
温清衍心中的确有不少疑问,闻言果然不再纠结自己不如顾砚书之事:
在下心中的确有所疑惑,殿下对修路一事如此费心,但这似乎,并不能给殿下与厉王府带来多少利益?
对于顾砚书其人,温清衍即便是从自家六弟平时里透露出的只言片语,便能知其一两分性格。
从温清霄平日里的描述便能知道,这位厉王妃殿下,是个典型的商人。
而商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无利不起早。
而在温清衍眼中,眼前这份计划书所能够带给厉王府的益处,怎么看怎么也不值当顾砚书如此大费周折地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四公子又如何知道,这对于厉王府无益?
顾砚书端起茶杯浅酌一口,略有些失笑:
先不说这要修路便要用到水泥,水泥的配方只有厉王府有,就说有些时候,并不仅仅只有表面上利益,才会让人心动。
殿下的意思是?
温清衍似乎有些明白顾砚书此话中的含义,又似乎有些不明白。
顾砚书没有解答温清衍的疑惑,反而先是问了他另外一个问题:
四公子觉得,若是他日这水泥路铺满天齐,百姓们用上这水泥路,脚程能比现在快上多少?
徒步应当能快上一倍,骑马应当能快上三倍,若是遇上雨天还能在这个基础上快上将近一倍。
温清衍略微思索了片刻,边给出了答案。
这个回答,当然也不是温清衍想当然随口说的。
天齐虽然没有水泥路,但像是南城等富商云集的地方,却也有用青石板砖铺设而成的青石板路。
温清衍的这番数据,便是参考了青石板路而得来的。
顾砚书在有了铺设水泥路的设想后,便对天齐现有的道路进行过详细的研究。
当然也能听出温清衍这番结论的由来。
其实认真来说,水泥路甚至比青石板路更加平稳好走,所以骑马的话,速度还能快上一些。
顾砚书此时也没有去纠正这一点误差,只向温清衍抛出了另外一个问题:
普通百姓尚且如此,若是换成军队,又当如何?
顾砚书此话一出,温清衍心脏直接漏跳了好几拍!
没错!
普通百姓尚且能够借助水泥路加快脚程,那么受过专业训练的三军呢?
这个时候,温清衍终于明白,顾砚书为什么会说出不仅仅只有表面上利益,才会让人心动这样的话了!
顾砚书这哪里是帮他想了一个为朝廷为国库的开源之法?
这分明便是在为了日后厉王殿下再次出征而铺路!
温清衍过了好一会儿,才压下心头的震惊,喉头微微动了动,才问出了心中另外一个疑惑:
殿下为何会选择下官?
修路的种种好处几乎已经不用多言,温清衍相信,无论是谁拿着这份计划书去面圣,皇上也定然不会驳回。
顾砚书作为亲王妃,完全有面前皇上的资格,根本没有再通过他的手来完成这件事。
自然是因为我想招揽四公子了。
顾砚书对于温清衍这个问题,倒也丝毫不意外:
大皇子平日里便没少给温大人橄榄枝吧?厉王府自然也很是心动了。
温家诗书传家,在文人墨客中拥有极高的地位,若是能让温家投诚,对于颇受文人唾弃的厉王府来说,自然是好处无限。
除此之外,温家父子五人皆在朝为官,先不说大权在握的温学斐,就说下面的这几位公子,也同样前途无限,不失为一大助力。
下官以为,温家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了。
现在满朝文武谁不知道,温家因为六公子的缘故,与厉王府颇为亲近?
即便温家并未公开表态,私下与厉王府的交集也并不多,但在旁人眼中,温家到底也贴上了厉王府的标签。
对此,顾砚书只微微笑了笑,抬眸看向温清衍的双眼:
那不知清霄可否同四公子提过,我顾砚书,从会不亏待自己人。
这一点,即便顾砚书不说,温清衍也是知道的。
不说在厉王府中的下人,也不说顾砚书手底下那几件茶楼酒馆。
就说这报社,温清衍就没少听自家六弟提及顾砚书的大方。
工钱给的足,假期多福利不少。
甚至在看过了顾砚书对报社的管理方式后,自家那个目下无尘,从不操心内府之事的六弟,回去后还同母亲提了不少建议。
例如提升家中下人的月例,采用上五休二轮休制等等。
但直到现在,直到看到的被顾砚书放在眼前这份计划书之后,温清衍才切实体会到。
顾砚书口中的不会亏待自己人,到底能够做到何种地步。
同时温清衍也终于明白,自家在出事以前便鲜少与人交心的六弟,为何会对厉王妃一见如故,为何会在与其相交之后,对其赞不绝口。
而顾砚书在说完刚刚那一番后,便不再言语,只低头喝茶,垂眸看着楼下戏台上表演着的小品。
温清衍知道,这是顾砚书在给他考虑的时间,等他表态。
不接受这份计划书,便是拒绝顾砚书的招揽。
接受,以后温家与厉王府统一战线,为厉王殿下效忠
无论是选择哪一个,对于温清衍来说,都不是一件小事。
平心而论,无论是做朋友,还是做主公,厉王妃都是一个极好的人。
跟别说厉王府与温家的关系,本就隐隐有了踏破寻常皇子与臣子的界限。
殿下这份计划书虽好,但却不是一件小工程,下官资质尚浅,无法决断,不知殿下可否容下官回府,与父兄商议一番?
夺嫡,站队这对任何一个臣子来说,都不是一件小事。
温清衍今日一表态,便会代表温府上下所有人的态度,他自认做不了这个主。
这是自然。
对于这个回答,也同样在顾砚书的意料之中,微微点头,便允了。
待到温清衍起身告辞之时,顾砚书又伸手点了点放在桌上的计划书:
这份计划书我既给了四公子,便是四公子的物品了,别忘了带回。
顾砚书一贯的准则,便是买卖不成仁义在。
这份计划书既然已经给了,即便温清衍最后给出的答案并不是顾砚书所想,这份计划书,顾砚书也不打算收回。
温清衍也听出了顾砚书的言外之意,略有些意外地看向顾砚书:
殿下?
就算是谢礼吧。
顾砚书回了温清衍一个淡淡的笑容。
无论如何,温清衍自从在户部任职以来,都给户部尚书和大皇子一脉使了不少绊子,厉王府因此也得了不少好处。
就冲着这一点,将这份计划书送给温家,顾砚书也不亏。
温清衍闻言,不再言语,只微微向顾砚书俯了俯身,上前将计划书拿起后,退出了房间。
温清衍今日与顾砚书商谈之事,温家其他人也都知道。
同时几人也极为好奇,顾砚书会想出什么办法让旁人心甘情愿地来掏钱修路。
故而温清衍一回到温府,便感受到了父兄们无比热情的迎接。
知道这几人的想法,温清衍也没藏着掖着,直接将手中的计划书递给了离自己最近的大哥温清殊。
温清殊也不客气,拿到计划书后,便直接打开看了起来。
剩下的几人见状,也直接凑到了温清殊身边,与他一同浏览起了计划书上的内容。
看完之后,几人心中的震惊不亚于在茶楼中,第一次看到这份计划书时的温清衍。
就连温学斐,也忍不住出声赞叹了几句:
高啊!高!恐怕也就只有厉王妃殿下能够想出这法子了!
温清殊几兄弟也忍不住点头附和:
以前就听六弟说过厉王妃如何如何厉害,我还当六弟那是夸张之言。
这个时候,温二也像是想到了什么似的,神情有些古怪:
所以年前那些日子,大皇子与厉王妃斗了那么几场
此话一出,温家其他几人脸上的神情也多多少少有了一些变化。
几人在朝为官的时间都不算短,对于几位皇子,特别是大皇子都算是了解。
就大皇子那点头脑,与这位相斗,那不是去送菜吗?
难怪自从厉王大婚之后,大皇子一脉便节节败退这么看来,倒是输的一点也不亏!
又想到当初厉王与厉王妃的婚事是贵妃与大皇子一手促成的
温三忍不住低声嘀咕了一句:
不知大皇子与娘娘知道了,会如何作想。
恐怕肠子都能悔青了吧?
当然,这话大家知道就好,没有必要说出口。
大皇子与贵妃之事,温家几人说过便说过了,不一会儿,几人的话题便又重新回到了这计划书之上。
温学斐在朝中为官多年,看事情自然也比温清衍更加全面。
不一会儿,便将顾砚书拿出这份铺路计划的初衷,例如开源的同时可以造福百姓,例如可以增加行军的速度等等想法,猜了个七七八八。
几人商议的时候,难免会时不时询问温清衍,顾砚书在除了这份计划书之外,还说了些什么。
最后,自然便无可避免地说到了顾砚书那番招揽之词。
原本还充满着热火朝天的讨论的书房,此时就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似的,陷入了一片寂静。
几人怎么也没有想到,话题居然就这样猝不及防地转移到了这个地方。
温学斐作为几人的父亲,到底阅历更足经验更丰,率先回过了神来:
都说赶早不如赶巧,既然如此,不若便趁着今日这个机会,探讨一下这件事好了。
128、第一百二十八章
温学斐此话一出,书房中的兄弟几人简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什么叫做赶早不如赶巧?
这话是可以这么用的吗?
还有,这种事关整个家族生死存亡的大事,就这样直接讨论,真的没有关系吗?
事实证明,不仅可以,甚至还很可以。
温学斐显然不是在开玩笑,说完那句话后,停顿了片刻,给了自己几个儿子一些整理思绪的时间后,便开始点名了:
清殊,你是大哥,你先说吧。
这番点名一出,温家几位兄弟瞬间有梦回儿时之感。
心有戚戚焉的同时,还不忘向自家大哥投去了一个同情的目光。
外人都道温学斐好福气,家中六位公子皆是人中龙凤,才学过人。
但实际上这天下哪有那么多天才?就算是有,又怎么可能全都出在他们温家?
所谓自家的事儿自己知道,温家几位少爷现在之所以能够如此出众,皆是从小刻苦努力而来的。
除了温清霄是真的天赋过人外,其他几位,就没少挨自家父亲的罚。
在几位公子启蒙的时候,温学斐可以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严父。
年龄最小的温五算是记忆最为深刻的一个,那个时候,他们几个兄弟最怕的,便是父亲休沐的日子。
因为每到父亲休沐的时候,总是会将兄弟几人叫进书房,抽查几人的学习情况。
小孩子贪玩是天性,温家的兄弟几人自然也不例外。
虽然平时几人的功课都不错,但小孩子,总是会有偶尔因为贪玩,功课学的不尽如人意的时候。
偏偏温学斐久经官场,目光如炬,每当这个时候,都能有所察觉。
每当这个时候,兄弟几人便会挨罚。
温学斐虽然没有体罚人的习惯,也从不会对几人进行打骂。
但就卡着每人每日的精力极限,给几人布置功课,便已经足够磨人了。
偏偏温学斐每次惩罚,都喜欢实行连坐制。
其一是为了让兄弟几人明白,兄弟一体,应该共患难,同进退。
其二则是因为,但凡有哪一个人因为贪玩没能习好功课,其他几人至少是没有尽到监督之责,理应受罚。
左右受罚都是一起,所以兄弟几人偷懒的时候,也喜欢共同进退。
但是偷懒一时爽,考试功课火葬场。
每次兄弟几人自觉功课学的不怎么样的时候,到了被抽查这一天,几人便开始后悔与心虚了。
这个时候,兄弟几人便喜欢你推推我,我推推你,谁也不愿意做那第一个被抽考之人,承受父亲最大的怒火。
恋耽美
至少温六就从未因为钱财发过愁,要说温家真对商贾之事一窍不通,又如何能够支撑满府的巨额开销?
温清衍急的焦头烂额也不没有想过开铺子做生意,其中的缘由,自然要从士农工商的等级划分说起。
天齐会有这样的等级划分,原因自然也同华夏历史上的一致。
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做买卖赚钱总比耕田要容易一些。
若是不打压商人的地位,农民或许就会因为赚快钱的想法,弃耕从商。
届时良田无人耕,国家迟早会陷入无粮可吃的地步。
温清衍是奉皇上的命令,为国库开源,其一举一动都颇受旁人关注。
若是温清衍带头做生意,难免会让旁人觉得朝廷对于商人的地位地位有所提升,潜移默化地去改变百姓心中士农工商的地位观念。
顾砚书的确想要提升商人在天齐中的地位,但却绝不是现在。
现在的天齐,甚至还在温饱线上挣扎,如何能轻易改变一直以来的国策?
温清衍一听顾砚书这番话,便知道他这是误会了,连忙解释:
修路一法很好,在下刚刚只是有些羞愧
无论是造桥修路造福百姓,还是为国库开源为君解忧,都应该是他作为天齐的臣子应该想到的事。
现在他还需要旁人来提点,让温清衍如何能够不羞愧?
术业有专攻,四公子言重了。
顾砚书扶额,这温家人怎么都一个德行?连忙将糊弄温清霄的话又拿出来糊弄温清衍,同时不忘转移话题:
不知四公子对于这修路一事可有什么建议或是疑惑,但说无妨。
温清衍心中的确有不少疑问,闻言果然不再纠结自己不如顾砚书之事:
在下心中的确有所疑惑,殿下对修路一事如此费心,但这似乎,并不能给殿下与厉王府带来多少利益?
对于顾砚书其人,温清衍即便是从自家六弟平时里透露出的只言片语,便能知其一两分性格。
从温清霄平日里的描述便能知道,这位厉王妃殿下,是个典型的商人。
而商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无利不起早。
而在温清衍眼中,眼前这份计划书所能够带给厉王府的益处,怎么看怎么也不值当顾砚书如此大费周折地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四公子又如何知道,这对于厉王府无益?
顾砚书端起茶杯浅酌一口,略有些失笑:
先不说这要修路便要用到水泥,水泥的配方只有厉王府有,就说有些时候,并不仅仅只有表面上利益,才会让人心动。
殿下的意思是?
温清衍似乎有些明白顾砚书此话中的含义,又似乎有些不明白。
顾砚书没有解答温清衍的疑惑,反而先是问了他另外一个问题:
四公子觉得,若是他日这水泥路铺满天齐,百姓们用上这水泥路,脚程能比现在快上多少?
徒步应当能快上一倍,骑马应当能快上三倍,若是遇上雨天还能在这个基础上快上将近一倍。
温清衍略微思索了片刻,边给出了答案。
这个回答,当然也不是温清衍想当然随口说的。
天齐虽然没有水泥路,但像是南城等富商云集的地方,却也有用青石板砖铺设而成的青石板路。
温清衍的这番数据,便是参考了青石板路而得来的。
顾砚书在有了铺设水泥路的设想后,便对天齐现有的道路进行过详细的研究。
当然也能听出温清衍这番结论的由来。
其实认真来说,水泥路甚至比青石板路更加平稳好走,所以骑马的话,速度还能快上一些。
顾砚书此时也没有去纠正这一点误差,只向温清衍抛出了另外一个问题:
普通百姓尚且如此,若是换成军队,又当如何?
顾砚书此话一出,温清衍心脏直接漏跳了好几拍!
没错!
普通百姓尚且能够借助水泥路加快脚程,那么受过专业训练的三军呢?
这个时候,温清衍终于明白,顾砚书为什么会说出不仅仅只有表面上利益,才会让人心动这样的话了!
顾砚书这哪里是帮他想了一个为朝廷为国库的开源之法?
这分明便是在为了日后厉王殿下再次出征而铺路!
温清衍过了好一会儿,才压下心头的震惊,喉头微微动了动,才问出了心中另外一个疑惑:
殿下为何会选择下官?
修路的种种好处几乎已经不用多言,温清衍相信,无论是谁拿着这份计划书去面圣,皇上也定然不会驳回。
顾砚书作为亲王妃,完全有面前皇上的资格,根本没有再通过他的手来完成这件事。
自然是因为我想招揽四公子了。
顾砚书对于温清衍这个问题,倒也丝毫不意外:
大皇子平日里便没少给温大人橄榄枝吧?厉王府自然也很是心动了。
温家诗书传家,在文人墨客中拥有极高的地位,若是能让温家投诚,对于颇受文人唾弃的厉王府来说,自然是好处无限。
除此之外,温家父子五人皆在朝为官,先不说大权在握的温学斐,就说下面的这几位公子,也同样前途无限,不失为一大助力。
下官以为,温家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了。
现在满朝文武谁不知道,温家因为六公子的缘故,与厉王府颇为亲近?
即便温家并未公开表态,私下与厉王府的交集也并不多,但在旁人眼中,温家到底也贴上了厉王府的标签。
对此,顾砚书只微微笑了笑,抬眸看向温清衍的双眼:
那不知清霄可否同四公子提过,我顾砚书,从会不亏待自己人。
这一点,即便顾砚书不说,温清衍也是知道的。
不说在厉王府中的下人,也不说顾砚书手底下那几件茶楼酒馆。
就说这报社,温清衍就没少听自家六弟提及顾砚书的大方。
工钱给的足,假期多福利不少。
甚至在看过了顾砚书对报社的管理方式后,自家那个目下无尘,从不操心内府之事的六弟,回去后还同母亲提了不少建议。
例如提升家中下人的月例,采用上五休二轮休制等等。
但直到现在,直到看到的被顾砚书放在眼前这份计划书之后,温清衍才切实体会到。
顾砚书口中的不会亏待自己人,到底能够做到何种地步。
同时温清衍也终于明白,自家在出事以前便鲜少与人交心的六弟,为何会对厉王妃一见如故,为何会在与其相交之后,对其赞不绝口。
而顾砚书在说完刚刚那一番后,便不再言语,只低头喝茶,垂眸看着楼下戏台上表演着的小品。
温清衍知道,这是顾砚书在给他考虑的时间,等他表态。
不接受这份计划书,便是拒绝顾砚书的招揽。
接受,以后温家与厉王府统一战线,为厉王殿下效忠
无论是选择哪一个,对于温清衍来说,都不是一件小事。
平心而论,无论是做朋友,还是做主公,厉王妃都是一个极好的人。
跟别说厉王府与温家的关系,本就隐隐有了踏破寻常皇子与臣子的界限。
殿下这份计划书虽好,但却不是一件小工程,下官资质尚浅,无法决断,不知殿下可否容下官回府,与父兄商议一番?
夺嫡,站队这对任何一个臣子来说,都不是一件小事。
温清衍今日一表态,便会代表温府上下所有人的态度,他自认做不了这个主。
这是自然。
对于这个回答,也同样在顾砚书的意料之中,微微点头,便允了。
待到温清衍起身告辞之时,顾砚书又伸手点了点放在桌上的计划书:
这份计划书我既给了四公子,便是四公子的物品了,别忘了带回。
顾砚书一贯的准则,便是买卖不成仁义在。
这份计划书既然已经给了,即便温清衍最后给出的答案并不是顾砚书所想,这份计划书,顾砚书也不打算收回。
温清衍也听出了顾砚书的言外之意,略有些意外地看向顾砚书:
殿下?
就算是谢礼吧。
顾砚书回了温清衍一个淡淡的笑容。
无论如何,温清衍自从在户部任职以来,都给户部尚书和大皇子一脉使了不少绊子,厉王府因此也得了不少好处。
就冲着这一点,将这份计划书送给温家,顾砚书也不亏。
温清衍闻言,不再言语,只微微向顾砚书俯了俯身,上前将计划书拿起后,退出了房间。
温清衍今日与顾砚书商谈之事,温家其他人也都知道。
同时几人也极为好奇,顾砚书会想出什么办法让旁人心甘情愿地来掏钱修路。
故而温清衍一回到温府,便感受到了父兄们无比热情的迎接。
知道这几人的想法,温清衍也没藏着掖着,直接将手中的计划书递给了离自己最近的大哥温清殊。
温清殊也不客气,拿到计划书后,便直接打开看了起来。
剩下的几人见状,也直接凑到了温清殊身边,与他一同浏览起了计划书上的内容。
看完之后,几人心中的震惊不亚于在茶楼中,第一次看到这份计划书时的温清衍。
就连温学斐,也忍不住出声赞叹了几句:
高啊!高!恐怕也就只有厉王妃殿下能够想出这法子了!
温清殊几兄弟也忍不住点头附和:
以前就听六弟说过厉王妃如何如何厉害,我还当六弟那是夸张之言。
这个时候,温二也像是想到了什么似的,神情有些古怪:
所以年前那些日子,大皇子与厉王妃斗了那么几场
此话一出,温家其他几人脸上的神情也多多少少有了一些变化。
几人在朝为官的时间都不算短,对于几位皇子,特别是大皇子都算是了解。
就大皇子那点头脑,与这位相斗,那不是去送菜吗?
难怪自从厉王大婚之后,大皇子一脉便节节败退这么看来,倒是输的一点也不亏!
又想到当初厉王与厉王妃的婚事是贵妃与大皇子一手促成的
温三忍不住低声嘀咕了一句:
不知大皇子与娘娘知道了,会如何作想。
恐怕肠子都能悔青了吧?
当然,这话大家知道就好,没有必要说出口。
大皇子与贵妃之事,温家几人说过便说过了,不一会儿,几人的话题便又重新回到了这计划书之上。
温学斐在朝中为官多年,看事情自然也比温清衍更加全面。
不一会儿,便将顾砚书拿出这份铺路计划的初衷,例如开源的同时可以造福百姓,例如可以增加行军的速度等等想法,猜了个七七八八。
几人商议的时候,难免会时不时询问温清衍,顾砚书在除了这份计划书之外,还说了些什么。
最后,自然便无可避免地说到了顾砚书那番招揽之词。
原本还充满着热火朝天的讨论的书房,此时就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似的,陷入了一片寂静。
几人怎么也没有想到,话题居然就这样猝不及防地转移到了这个地方。
温学斐作为几人的父亲,到底阅历更足经验更丰,率先回过了神来:
都说赶早不如赶巧,既然如此,不若便趁着今日这个机会,探讨一下这件事好了。
128、第一百二十八章
温学斐此话一出,书房中的兄弟几人简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什么叫做赶早不如赶巧?
这话是可以这么用的吗?
还有,这种事关整个家族生死存亡的大事,就这样直接讨论,真的没有关系吗?
事实证明,不仅可以,甚至还很可以。
温学斐显然不是在开玩笑,说完那句话后,停顿了片刻,给了自己几个儿子一些整理思绪的时间后,便开始点名了:
清殊,你是大哥,你先说吧。
这番点名一出,温家几位兄弟瞬间有梦回儿时之感。
心有戚戚焉的同时,还不忘向自家大哥投去了一个同情的目光。
外人都道温学斐好福气,家中六位公子皆是人中龙凤,才学过人。
但实际上这天下哪有那么多天才?就算是有,又怎么可能全都出在他们温家?
所谓自家的事儿自己知道,温家几位少爷现在之所以能够如此出众,皆是从小刻苦努力而来的。
除了温清霄是真的天赋过人外,其他几位,就没少挨自家父亲的罚。
在几位公子启蒙的时候,温学斐可以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严父。
年龄最小的温五算是记忆最为深刻的一个,那个时候,他们几个兄弟最怕的,便是父亲休沐的日子。
因为每到父亲休沐的时候,总是会将兄弟几人叫进书房,抽查几人的学习情况。
小孩子贪玩是天性,温家的兄弟几人自然也不例外。
虽然平时几人的功课都不错,但小孩子,总是会有偶尔因为贪玩,功课学的不尽如人意的时候。
偏偏温学斐久经官场,目光如炬,每当这个时候,都能有所察觉。
每当这个时候,兄弟几人便会挨罚。
温学斐虽然没有体罚人的习惯,也从不会对几人进行打骂。
但就卡着每人每日的精力极限,给几人布置功课,便已经足够磨人了。
偏偏温学斐每次惩罚,都喜欢实行连坐制。
其一是为了让兄弟几人明白,兄弟一体,应该共患难,同进退。
其二则是因为,但凡有哪一个人因为贪玩没能习好功课,其他几人至少是没有尽到监督之责,理应受罚。
左右受罚都是一起,所以兄弟几人偷懒的时候,也喜欢共同进退。
但是偷懒一时爽,考试功课火葬场。
每次兄弟几人自觉功课学的不怎么样的时候,到了被抽查这一天,几人便开始后悔与心虚了。
这个时候,兄弟几人便喜欢你推推我,我推推你,谁也不愿意做那第一个被抽考之人,承受父亲最大的怒火。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