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
否则当初温清衍也不会选择外放镀金,也不会在镀金归来之后,在朝中闲了一年半载。
原本温家的计划是待到今年新科进士入朝后,再运作一二,给温清衍谋划一个好差事。
没想到顾砚书当初不过是三言两语,便让温清衍在户部之中得到了一个职位。
即便是按照温家原本的计划,也不一定能够温清衍某得一个六部侍郎的职位。
户部这摊水虽然浑浊,但却拥有实打实的权利。
况且风险向来是与机会并存,温家也不是什么不懂得知恩的人,自然是感激顾砚书的。
当初在任命下来之时,温清衍便准备亲自去厉王府向顾砚书道谢了。
只是被温大人给拦了下来。
彼时温大人说,这皇上的任命前脚下来,后脚温清衍便去厉王府道谢,落在有心人眼中难免给厉王府添麻烦。
不若先缓一缓,先写一封道谢信送去给顾砚书,相信顾砚书也不会介意。
温清衍一想也的确是这个道理,便将这事儿给暂时搁置了下来,差人送了一封信给顾砚书,说是过段时间再去拜访。
谁知道这一过段时间,便是两三月的时间。
户部的水,比温清衍想象中的还要深许多。
别见温清衍现在好像在户部之中如鱼得水,将户部尚书压得是抬不起头来。
实际上私底下温清衍就没少费功夫。
才刚刚进入户部任职的日子,温清衍甚至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与户部尚书斗争最激烈的时候,甚至连着三天不眠不休谋划布局。
还是前些日子皇上无缘无故给户部尚书禁足半月之后,情况才有所好转。
但户部尚书被禁足了,皇上对于开源之事却比往常上了不少心。
温清衍无法,只能绞尽脑汁去想办法。
这一来二去,竟然一直没有得到空闲去履行承诺。
这不,一听到今日顾砚书要与温清霄见面,就连忙托自家六弟给顾砚书带了这番话。
顾砚书闻言,先是愣了愣,而后忍不住有些失笑:
四公子太客气了,他已经做得很好了。
当初在收到温清衍那封道谢信的时候,顾砚书便给了回信,让温清衍不要将此时放在心上。
他提点温清衍,不过是为了互利互惠。
现在温清衍能够在户部中赢得半壁江山,对于顾砚书来说,已经是意外之喜。
谁知道温清衍居然还在为了没能当面同他道谢一事耿耿于怀。
这个时候,顾砚书顿时便像是想到了什么似的,心中一动:
听六公子此番话,四公子在户部中的进展,似乎并不如意?
说出来不怕殿下笑话,的确不怎么如意。
温清霄先是顿了顿,而后便叹了口气:
殿下也知道,温家是诗书传家,家中亲眷大多也专精此道,对于商贾之道着实不怎么擅长。现在四哥乍然接手此事,难免会感觉有些棘手,更别说
温清霄说到这里,像是想到了什么似的,下意识消了声。
虽然温清霄没有将下面的话说完,但顾砚书也几乎能猜出一二。
更别说户部之中大多是大皇子的人,对于温清衍的工作并不配合。
不仅不配合,甚至还可能在关键时刻使绊子,让温清衍原本就进展地不顺利的工作,更加难以进行。
顾砚书甚至也知道温清霄为什么不愿意将后面的话说完。
毕竟大皇子一脉会一再给温清衍使绊子,说到底还是因为温清霄同顾砚书之间关系亲厚。
这话若是当着顾砚书的面直说,便有一点抱怨责怪之嫌。
温清霄向来会做人,自然是做不出来这种事的。
既然温清霄不愿意说,顾砚书便当做没有听到:
我现在倒有一法,可解四公子眼下之忧,就是不知道四公子意下如何?
殿下的能力在下是清楚的,若是殿下愿意提点一二,自然是再好不过,在下先替家兄谢过殿下了!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相处,温清霄若是还看不明白顾砚书对商贾一道的精通,这双眼睛也就可以不用要了!
当即也不客气,直接向顾砚书道了谢,一双笑眯眯的双眼直直地查看着顾砚书,就差没有直说有什么办法快告诉我吧!。
顾砚书也算是了解温清霄的性子,笑着摇了摇头:
皇上这次会选择王爷去溢州修筑堤坝的原因,想来温六公子应当是有所耳闻?
听说是因为王妃新研究出了一种极适合修筑堤坝的材料,名为水泥?
温清霄虽是在询问,但语气中却带着一两分笃定。
顾砚书微微点头,也不卖关子,直言道:
六公子消息果然灵通,今日我这法子,便在这水泥之上。
温青霞微微皱眉,思索了半晌,也没将这水泥与为国库开源之事联系起来。
最后无奈,干脆便向顾砚书寻求答案:
殿下可否与在下详细说说?
六公子可听说过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
顾砚书笑眯眯地看着温清霄,一下又一下地抛着鱼饵:
这路要是修好了,人们来往方便,人员流通迅速,自然也就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到时候想要开源,不就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吗?
殿下说的有理,温清霄微微点头,但同样有些不解,但这修路,与水泥又有什么关系?
自然是因为这水泥不仅仅可以用来修筑堤坝,同样也能用来修路、
顾砚书笑眯眯地给出了答案,同时不忘给温清霄描述着这水泥路的种种好处。
宽敞、平坦。
若是铺上这水泥路,马车等运输工具在上面的行走速度也能快上许多。
到时候互相来往的交通便利了,富贵自然而然便来了。
顾砚书本就是一个画饼大师,不一会儿,一张又一张大饼便将温清霄砸了一个头昏眼花。
好在温清霄理智尚存,知道天底下并不会有掉馅饼的好事儿,不一会儿,便找出了其中最关键的漏洞所在:
这水泥路若真如同殿下所描述的这般完美,想来需要的花费并不小?
的确不小。
顾砚书先是顿了顿,随后非常坦然地点了点头。
温清霄闻言便是眉头一皱,四哥现在最要紧的事开源。
现在开源还没做好,便要花费大笔钱财去修这水泥路,想来户部尚书以及皇上并不会同意。
然而还不等他说话,便又听到了顾砚书下面一句话:
虽然花费不小,但这与四公子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又没说要朝廷来出这笔钱。
殿下这是什么意思?
温清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修路的钱不用朝廷给,难道顾砚书是准备自己掏?
但这明显不符合顾砚书不肯吃亏的性子。
事实证明,温清霄的确足够了解顾砚书,只见顾砚书微微笑了笑:
当然是因为这笔钱,会有人想办法来替咱们出。
对于顾砚书此时脸上的笑容,温清霄别提多熟悉了!
几个月前绍城捐款,以及前些日子报社贩卖广告之时,顾砚书脸上不就露出过这样的笑容吗?
虽然顾砚书没有说出具体的方案,但一看到他的这个笑容,温清霄心中便隐隐有了一两分答案:
既然殿下如此说了,在下今日便将这番话带给家兄,到时候殿下与四哥详谈便可。
顾砚书闻言,没有拒绝:
那就麻烦温六公子了。
温家的人一个个可不好糊弄,今日他这番话也是在听到温清霄提到四公子的时候,一时兴起想到的法子。
温清霄相信他,才会被三言两语打动,待到和四公子详谈之时,少不得需要拿出一个详细可行的计划书出来,才能说服对方。
想到这里,顾砚书便忍不住开始在心中起草起了计划书的雏形。
127、第一百二十七章
温清霄不是一个喜欢拖延的人,当天回去,便将顾砚书的话带给了温清衍。
温清衍现在的确是在为了开源之事焦头烂额。
毕竟温清衍比谁都清楚,现在皇上对他的器重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
若是开源之事迟迟没有进展,少不得会让皇上心生不满。
现在听闻自家六弟带来的话,又想到顾砚书手底下那几个日入斗金的铺子,深知顾砚书在这方面本事非常。
温清衍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便向顾砚书递了拜帖。
顾砚书那边的回应也很快,第二日,两人便在归园居见了面。
两人见面之时,温清衍依旧没有忘记为了当初顾砚书的那番提点的,同顾砚书好好道了一番谢。
为此,顾砚书倒是与其寒暄了好一会儿。
从温清霄便能看出,温家的教养极好。
温清衍既然能被称为温家除了温清霄之外,最优秀的一位少爷,才学同样不俗。
不一会儿,两人便天南地北地聊了许多。
就两人此时相谈甚欢的模样,任谁看了也不会相信,今日只是顾砚书与温清衍的第三次见面。
虽然与温清霄的交谈极为愉快,但顾砚书也没有忘记,今日他与温清衍见面,是为了谈正事的。
在寒暄了片刻后,顾砚书便率先提起了话题:
听闻四公子进来遇到了一些烦心事,恰好,我也有一事想与四公子合作,想必清霄已经与四公子提过了?
殿下说的可是水泥路一事?
温清衍略有些不确定地询问,毕竟温清霄同他说的时候,并没有说这是与顾砚书的合作。
顾砚书微微点头,而后将准备好的计划书放到了温清衍的面前:
关于水泥路的种种好处,想必清霄已经与四公子说过了,至于其他的细节,四公子可以先看看这个。
这份计划书,是顾砚书昨日回府之后,连夜赶出来的。
说是连夜,其实也并不准确。
因为认真说起来,顾砚书写这份计划书,前前后后也只不过用了一个时辰不到。
别看顾砚书没写多久,但这份计划书上的内容却十分详尽。
修路是一个大工程,即便是顾砚书手底下有着几只下金蛋的母鸡,想要将水泥路铺满天齐,也少不得会侵家荡产。
别说顾砚书不行,就是天齐任何一个人,也做不了这件事儿。
所以顾砚书便直接将后世的承包制给挪用过来。
一个人想要出资将水泥路铺满整个天齐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若这个人只需要出资修建一座城池的水泥路,或者是一个城镇的呢?
但凡是有些家底的,都能拿出这一笔支出。
所以顾砚书的方法,便是化整为零。
将天齐的版图按照城池的划分,拆分成若干个板块,然后再来为每一个板块,寻找修建水泥路的出资人。
从顾砚书从不吃亏的性子便能看出,任何一个商人都不会愿意做亏本生意。
所以要想让这些商人心甘情愿地掏钱来铺这水泥路,便需要让这些人从这水泥路上发现商机。
那套要想富,先修路的言论,对于唯利是图的商人来说,显然是不够的。
毕竟这交通发达之后所带来的经济流动,并不能够让那些商人直接变现。
所以这个时候,顾砚书又引入了后世的另外一个办法:
高速公路收费站。
这水泥路放在天齐,可不就是高速公路吗?
至于这个收费站要如何建立与分配,顾砚书也做了详细划分。
就以京城来举例,谁若是承包了京城极其周边的水泥路建设,谁就可以在上面建立一个收费站。
每一辆从水泥路上行驶过的货车或是马车,每一匹在水泥路上行驶过的马,都需要交这过路费。
当然,为了防止有人利益熏心,违背朝廷修建水泥路为百姓服务的初衷,设定高额过路费,每一个站点过路费的标准,都必须由朝廷来制定。
当然,顾砚书所说的,可以解除温清衍的燃眉之急,为朝廷开源的方法,也在这收费站之上。
每一个收费站所收取的过路费,都需要与朝廷五五分成。
至于什么驿站的送信员和朝廷官员可以免过路费之类乱七八糟的规定,顾砚书就懒得细写了。
只粗粗地一笔带过,然后写了一句让温清衍自己看着补充。
即便如此,顾砚书的这份计划书,也可以说是十分详细了。
温清衍与温清霄不同,他与顾砚书这才是第三次见面,对这位传闻中的厉王妃并不十分了解。
现在见到顾砚书一个修路都能想到这么多花样,心中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想他前些日子为了开源之事焦头烂额之际,听到自家六弟说若是他们温家中有人有厉王妃一半厉害,也不至于如此束手无策。
当时温清衍还在心里醋了一醋,觉得六弟这是有了知己忘了兄长。
但是现在,看到眼前这份详尽的计划书后,温清衍只想说一句话:
他家六弟真的是太看得起自家人了。
还有厉王妃殿下的一半厉害?
他就是能有厉王妃殿下十分之一的头脑,前些日子也不至于如此焦虑!
其实除了修路之外,我倒是还有不少其他开源的法子。
顾砚书可不知道温清衍心里在想什么,见温清衍看完计划书后久久不说话,以为温清衍这是对这个方案不太满意。
修路除了好处之外,也有着不少缺点。
像是耗时耗力,前期投入大,后期收效满,并且水泥路也需要定期维护
这些顾砚书都知道。
在诸多开源的办法之中,顾砚书将修路一法当做首选,顾砚书也能摸着自己的良心说,他并没有多少私心。
所以此刻顾砚书只微微顿了顿,便直接将后面的话说了出来:
但在这些法子里,我依旧还是希望四公子可以率先考虑修路一事。
温家虽不善商贾之道,但开个铺子做点小营生之类的事,向来是难不倒四公子的,但四公子却没有选择这样做,其中的缘由,应当不用我细说?
所以四公子想要寻找的,应当是一个既于百姓有利,又能为国库开源之法,这修路,恰巧便能满足四公子所求。
恋耽美
原本温家的计划是待到今年新科进士入朝后,再运作一二,给温清衍谋划一个好差事。
没想到顾砚书当初不过是三言两语,便让温清衍在户部之中得到了一个职位。
即便是按照温家原本的计划,也不一定能够温清衍某得一个六部侍郎的职位。
户部这摊水虽然浑浊,但却拥有实打实的权利。
况且风险向来是与机会并存,温家也不是什么不懂得知恩的人,自然是感激顾砚书的。
当初在任命下来之时,温清衍便准备亲自去厉王府向顾砚书道谢了。
只是被温大人给拦了下来。
彼时温大人说,这皇上的任命前脚下来,后脚温清衍便去厉王府道谢,落在有心人眼中难免给厉王府添麻烦。
不若先缓一缓,先写一封道谢信送去给顾砚书,相信顾砚书也不会介意。
温清衍一想也的确是这个道理,便将这事儿给暂时搁置了下来,差人送了一封信给顾砚书,说是过段时间再去拜访。
谁知道这一过段时间,便是两三月的时间。
户部的水,比温清衍想象中的还要深许多。
别见温清衍现在好像在户部之中如鱼得水,将户部尚书压得是抬不起头来。
实际上私底下温清衍就没少费功夫。
才刚刚进入户部任职的日子,温清衍甚至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与户部尚书斗争最激烈的时候,甚至连着三天不眠不休谋划布局。
还是前些日子皇上无缘无故给户部尚书禁足半月之后,情况才有所好转。
但户部尚书被禁足了,皇上对于开源之事却比往常上了不少心。
温清衍无法,只能绞尽脑汁去想办法。
这一来二去,竟然一直没有得到空闲去履行承诺。
这不,一听到今日顾砚书要与温清霄见面,就连忙托自家六弟给顾砚书带了这番话。
顾砚书闻言,先是愣了愣,而后忍不住有些失笑:
四公子太客气了,他已经做得很好了。
当初在收到温清衍那封道谢信的时候,顾砚书便给了回信,让温清衍不要将此时放在心上。
他提点温清衍,不过是为了互利互惠。
现在温清衍能够在户部中赢得半壁江山,对于顾砚书来说,已经是意外之喜。
谁知道温清衍居然还在为了没能当面同他道谢一事耿耿于怀。
这个时候,顾砚书顿时便像是想到了什么似的,心中一动:
听六公子此番话,四公子在户部中的进展,似乎并不如意?
说出来不怕殿下笑话,的确不怎么如意。
温清霄先是顿了顿,而后便叹了口气:
殿下也知道,温家是诗书传家,家中亲眷大多也专精此道,对于商贾之道着实不怎么擅长。现在四哥乍然接手此事,难免会感觉有些棘手,更别说
温清霄说到这里,像是想到了什么似的,下意识消了声。
虽然温清霄没有将下面的话说完,但顾砚书也几乎能猜出一二。
更别说户部之中大多是大皇子的人,对于温清衍的工作并不配合。
不仅不配合,甚至还可能在关键时刻使绊子,让温清衍原本就进展地不顺利的工作,更加难以进行。
顾砚书甚至也知道温清霄为什么不愿意将后面的话说完。
毕竟大皇子一脉会一再给温清衍使绊子,说到底还是因为温清霄同顾砚书之间关系亲厚。
这话若是当着顾砚书的面直说,便有一点抱怨责怪之嫌。
温清霄向来会做人,自然是做不出来这种事的。
既然温清霄不愿意说,顾砚书便当做没有听到:
我现在倒有一法,可解四公子眼下之忧,就是不知道四公子意下如何?
殿下的能力在下是清楚的,若是殿下愿意提点一二,自然是再好不过,在下先替家兄谢过殿下了!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相处,温清霄若是还看不明白顾砚书对商贾一道的精通,这双眼睛也就可以不用要了!
当即也不客气,直接向顾砚书道了谢,一双笑眯眯的双眼直直地查看着顾砚书,就差没有直说有什么办法快告诉我吧!。
顾砚书也算是了解温清霄的性子,笑着摇了摇头:
皇上这次会选择王爷去溢州修筑堤坝的原因,想来温六公子应当是有所耳闻?
听说是因为王妃新研究出了一种极适合修筑堤坝的材料,名为水泥?
温清霄虽是在询问,但语气中却带着一两分笃定。
顾砚书微微点头,也不卖关子,直言道:
六公子消息果然灵通,今日我这法子,便在这水泥之上。
温青霞微微皱眉,思索了半晌,也没将这水泥与为国库开源之事联系起来。
最后无奈,干脆便向顾砚书寻求答案:
殿下可否与在下详细说说?
六公子可听说过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
顾砚书笑眯眯地看着温清霄,一下又一下地抛着鱼饵:
这路要是修好了,人们来往方便,人员流通迅速,自然也就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到时候想要开源,不就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吗?
殿下说的有理,温清霄微微点头,但同样有些不解,但这修路,与水泥又有什么关系?
自然是因为这水泥不仅仅可以用来修筑堤坝,同样也能用来修路、
顾砚书笑眯眯地给出了答案,同时不忘给温清霄描述着这水泥路的种种好处。
宽敞、平坦。
若是铺上这水泥路,马车等运输工具在上面的行走速度也能快上许多。
到时候互相来往的交通便利了,富贵自然而然便来了。
顾砚书本就是一个画饼大师,不一会儿,一张又一张大饼便将温清霄砸了一个头昏眼花。
好在温清霄理智尚存,知道天底下并不会有掉馅饼的好事儿,不一会儿,便找出了其中最关键的漏洞所在:
这水泥路若真如同殿下所描述的这般完美,想来需要的花费并不小?
的确不小。
顾砚书先是顿了顿,随后非常坦然地点了点头。
温清霄闻言便是眉头一皱,四哥现在最要紧的事开源。
现在开源还没做好,便要花费大笔钱财去修这水泥路,想来户部尚书以及皇上并不会同意。
然而还不等他说话,便又听到了顾砚书下面一句话:
虽然花费不小,但这与四公子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又没说要朝廷来出这笔钱。
殿下这是什么意思?
温清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修路的钱不用朝廷给,难道顾砚书是准备自己掏?
但这明显不符合顾砚书不肯吃亏的性子。
事实证明,温清霄的确足够了解顾砚书,只见顾砚书微微笑了笑:
当然是因为这笔钱,会有人想办法来替咱们出。
对于顾砚书此时脸上的笑容,温清霄别提多熟悉了!
几个月前绍城捐款,以及前些日子报社贩卖广告之时,顾砚书脸上不就露出过这样的笑容吗?
虽然顾砚书没有说出具体的方案,但一看到他的这个笑容,温清霄心中便隐隐有了一两分答案:
既然殿下如此说了,在下今日便将这番话带给家兄,到时候殿下与四哥详谈便可。
顾砚书闻言,没有拒绝:
那就麻烦温六公子了。
温家的人一个个可不好糊弄,今日他这番话也是在听到温清霄提到四公子的时候,一时兴起想到的法子。
温清霄相信他,才会被三言两语打动,待到和四公子详谈之时,少不得需要拿出一个详细可行的计划书出来,才能说服对方。
想到这里,顾砚书便忍不住开始在心中起草起了计划书的雏形。
127、第一百二十七章
温清霄不是一个喜欢拖延的人,当天回去,便将顾砚书的话带给了温清衍。
温清衍现在的确是在为了开源之事焦头烂额。
毕竟温清衍比谁都清楚,现在皇上对他的器重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
若是开源之事迟迟没有进展,少不得会让皇上心生不满。
现在听闻自家六弟带来的话,又想到顾砚书手底下那几个日入斗金的铺子,深知顾砚书在这方面本事非常。
温清衍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便向顾砚书递了拜帖。
顾砚书那边的回应也很快,第二日,两人便在归园居见了面。
两人见面之时,温清衍依旧没有忘记为了当初顾砚书的那番提点的,同顾砚书好好道了一番谢。
为此,顾砚书倒是与其寒暄了好一会儿。
从温清霄便能看出,温家的教养极好。
温清衍既然能被称为温家除了温清霄之外,最优秀的一位少爷,才学同样不俗。
不一会儿,两人便天南地北地聊了许多。
就两人此时相谈甚欢的模样,任谁看了也不会相信,今日只是顾砚书与温清衍的第三次见面。
虽然与温清霄的交谈极为愉快,但顾砚书也没有忘记,今日他与温清衍见面,是为了谈正事的。
在寒暄了片刻后,顾砚书便率先提起了话题:
听闻四公子进来遇到了一些烦心事,恰好,我也有一事想与四公子合作,想必清霄已经与四公子提过了?
殿下说的可是水泥路一事?
温清衍略有些不确定地询问,毕竟温清霄同他说的时候,并没有说这是与顾砚书的合作。
顾砚书微微点头,而后将准备好的计划书放到了温清衍的面前:
关于水泥路的种种好处,想必清霄已经与四公子说过了,至于其他的细节,四公子可以先看看这个。
这份计划书,是顾砚书昨日回府之后,连夜赶出来的。
说是连夜,其实也并不准确。
因为认真说起来,顾砚书写这份计划书,前前后后也只不过用了一个时辰不到。
别看顾砚书没写多久,但这份计划书上的内容却十分详尽。
修路是一个大工程,即便是顾砚书手底下有着几只下金蛋的母鸡,想要将水泥路铺满天齐,也少不得会侵家荡产。
别说顾砚书不行,就是天齐任何一个人,也做不了这件事儿。
所以顾砚书便直接将后世的承包制给挪用过来。
一个人想要出资将水泥路铺满整个天齐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若这个人只需要出资修建一座城池的水泥路,或者是一个城镇的呢?
但凡是有些家底的,都能拿出这一笔支出。
所以顾砚书的方法,便是化整为零。
将天齐的版图按照城池的划分,拆分成若干个板块,然后再来为每一个板块,寻找修建水泥路的出资人。
从顾砚书从不吃亏的性子便能看出,任何一个商人都不会愿意做亏本生意。
所以要想让这些商人心甘情愿地掏钱来铺这水泥路,便需要让这些人从这水泥路上发现商机。
那套要想富,先修路的言论,对于唯利是图的商人来说,显然是不够的。
毕竟这交通发达之后所带来的经济流动,并不能够让那些商人直接变现。
所以这个时候,顾砚书又引入了后世的另外一个办法:
高速公路收费站。
这水泥路放在天齐,可不就是高速公路吗?
至于这个收费站要如何建立与分配,顾砚书也做了详细划分。
就以京城来举例,谁若是承包了京城极其周边的水泥路建设,谁就可以在上面建立一个收费站。
每一辆从水泥路上行驶过的货车或是马车,每一匹在水泥路上行驶过的马,都需要交这过路费。
当然,为了防止有人利益熏心,违背朝廷修建水泥路为百姓服务的初衷,设定高额过路费,每一个站点过路费的标准,都必须由朝廷来制定。
当然,顾砚书所说的,可以解除温清衍的燃眉之急,为朝廷开源的方法,也在这收费站之上。
每一个收费站所收取的过路费,都需要与朝廷五五分成。
至于什么驿站的送信员和朝廷官员可以免过路费之类乱七八糟的规定,顾砚书就懒得细写了。
只粗粗地一笔带过,然后写了一句让温清衍自己看着补充。
即便如此,顾砚书的这份计划书,也可以说是十分详细了。
温清衍与温清霄不同,他与顾砚书这才是第三次见面,对这位传闻中的厉王妃并不十分了解。
现在见到顾砚书一个修路都能想到这么多花样,心中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想他前些日子为了开源之事焦头烂额之际,听到自家六弟说若是他们温家中有人有厉王妃一半厉害,也不至于如此束手无策。
当时温清衍还在心里醋了一醋,觉得六弟这是有了知己忘了兄长。
但是现在,看到眼前这份详尽的计划书后,温清衍只想说一句话:
他家六弟真的是太看得起自家人了。
还有厉王妃殿下的一半厉害?
他就是能有厉王妃殿下十分之一的头脑,前些日子也不至于如此焦虑!
其实除了修路之外,我倒是还有不少其他开源的法子。
顾砚书可不知道温清衍心里在想什么,见温清衍看完计划书后久久不说话,以为温清衍这是对这个方案不太满意。
修路除了好处之外,也有着不少缺点。
像是耗时耗力,前期投入大,后期收效满,并且水泥路也需要定期维护
这些顾砚书都知道。
在诸多开源的办法之中,顾砚书将修路一法当做首选,顾砚书也能摸着自己的良心说,他并没有多少私心。
所以此刻顾砚书只微微顿了顿,便直接将后面的话说了出来:
但在这些法子里,我依旧还是希望四公子可以率先考虑修路一事。
温家虽不善商贾之道,但开个铺子做点小营生之类的事,向来是难不倒四公子的,但四公子却没有选择这样做,其中的缘由,应当不用我细说?
所以四公子想要寻找的,应当是一个既于百姓有利,又能为国库开源之法,这修路,恰巧便能满足四公子所求。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