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被养歪了的侄子(三)
    周安他娘一听就有点犹豫。老爷, 京城离咱们这儿,千里万里的,先不说咱们去认亲, 总要经一番波折。这一来一回的这可是大西北, 距京城千里迢迢的,这去京城一趟, 光来回, 最少就得半年。这还得是认亲顺利的情况下。再说就算族长愿意认这门亲戚,肯定也要查一查底细吧。族里也会担心有人冒认吧?多少年没联系过了,查起来也是需要时间的。这样来来回回的,就算顺利的话,认祖归宗搞不好也得一年后了。远水救不了近渴啊。夜长梦多, 他们也怕自家的宝贝大孙子无声无息地折在葛家的后宅里。刘氏的样子他们也瞧见了,一个妾室, 还是无媒苟合因为有了孩子才进了葛家门的, 就仗着肚子里那块肉, 就敢要主母的强。这样的妾室, 哪个不恨哟?
    估计当主母的想把刘氏掐死的心都有了。现在刘氏有了葛将军的骨肉,也算是母以子贵, 人家主母收拾不了她, 还收拾不了她的大儿子他们周家的大孙子吗?
    想到这里,周安他娘就整个人都不好了。刘氏也是的,都改嫁了,还不是做正室,居然还要带着儿子改嫁,这叫什么事儿啊?
    瞧你这话说的。咱们这一支可是正经的周家的血脉。周安他爹摆了摆手。祖父当年可是留了信物和信件的。我这不是怕时间上一想起大孙子,周安他娘眼圈又红了。也许, 咱们还有别的机会。周安他爹眼光闪了闪,道。这种话一听就提精神,周安他娘眼睛立刻就亮了,用期盼的眼神望着周安他爹。还记得咱们从葛家出来后,在将军府门口见到的穿紫袍的老者吗,如果我所料不差,那位应该就是总督大人。周安他爹分析道。我在街上听人说了,总督大人来劳军了。
    总督大人?总督大人如何肯管我们的事?周安他娘不解地问道他们家和总督大人没交情啊。孩儿他娘,你还记得不?十几年前,我去府城,救了一个小兄弟的事儿。
    记得,记得。
    那位小兄弟说他姓方,他爹是扬州知府方晋方大人,那会儿他是出来游学的,没带多少银子,就留了块玉扳指给我那块玉扳指还在吧?
    瞧老爷说的,有用的东西,我能乱扔吗?在的,在的。难道这位少爷就是总督大人?周安他娘更疑惑了,年纪好像不像啊,不是说当初救的是位小兄弟?
    哪儿啊。朝中的官职,越往上越难升,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我认识那位小兄弟的时候,他还只是个举人。就算第二年就中了进士,也不可能十几年时间,就升为朝中一品大员的。周安他爹摇了摇头。那是?
    他和那位小兄弟长得很像。还都姓方。还有,十几年前做到知府的人,要是官运亨通的话,现在差不多就可以做到总督了。能做到地方大员的,多半都会是皇上心腹。扬州知府,可是个肥差,一般人争不到的。周安他爹解释道。一些官场上的规则,小时候爷爷就跟他讲过的。可惜他苦读多年,在科举一道,却是没什么天份,连个秀才也没中上。朝廷的税银,大半来自江南,能在准扬做知府的,哪里又是简单的。现在种种迹像都表明,这位总督大人,应该就是他救的那位小兄弟他亲爹!
    等明天我就去让福叔打听打听。周安他爹眯了眯眼道。希望他没有猜错。阿福是周家的老管家,也算看着周安他爹长大的。虽然知道事情最后肯定不成,周安心里还是想让父母去试一试的。前世,在周家的事情上,这位总督大人并不无辜。要是他愿意帮忙,对周家来说,是情份,要是不愿意为了周家和一个边关大将对上,不掺和就是了。周家虽然不高兴,也不能怎么着他。可恨的就是他拿了周家做了人情,断了周家的希望,这就有点太缺德了。那么,这辈子,他就总要给对方一个露出狐狸尾巴的机会。果然,第二天,周家的管家查到,他家老爷,应该就是方总督的儿子的救命恩人!
    当下周家就满怀希望地投了帖子。很快,周家收到了回帖。周安他爹娘赶紧带着礼单和当年的信物上门了。第一次登门时,这位方大人说帮着问问,还送了回礼。结果,三天后再登门,这位方大人态度大变。说孩子太小,跟着亲娘可能更合适一些。还说不如让他做东,让周家和刘氏见面谈一谈,大家化干戈为玉帛。这位大人怎么能这样?啊?咱家当年好歹也救了他儿子的性命,不是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吗?堂堂一品官员,做事这么不讲究,不报答咱们就算了,也没有说帮着别人跟咱们抢孩子的道理。气得周安他娘回家后直抹眼泪。简直是欺人太甚!
    谁说不是啊,我哪里会想到人心这么不古啊。周安他爹也是后悔不已,本以为,到了总督这个地位,帮他们要回亲孙子,应该也就是一句话的事儿,一句话就能还个救命之恩,多上算的事儿,哪儿想到,这位方大人就不按牌理出牌呢?
    周安他爹落下泪来,他们被人以权势抢了亲孙子不算,欠了他们救命之恩的人家还想要他们去给抢他们孙子的人赔笑脸,这都什么事啊。早知道,还不如去找族里帮忙呢。虽然时间周期要长一点儿。唉!
    爹,娘,不如这样,你们先称病,把这事儿先拖着,毕竟他们不占理,大宝又已经在刘氏手里了,咱们就是不去赴他们的劳什子宴会,他们应该也不会逼得太紧了。我呢,去一趟京城,联系下族里,看看族里怎么说。
    如果知道他们是景安侯府的族人,估计葛副将抢孩子之前肯定也要先掂量掂量。因为认祖归宗是大事,周家并没有张扬过,主要也怕有心人在他们身上做文章。本来刘氏过门后,应该被告知这个秘密的,结果,刘氏刚进门就开始作,和周家离了心,周家人就没跟她提个这个话题。姓方的前世还让周家签了一个答应把孙子给刘氏抚养的文书。还找了当地的县令和几个的士绅做保山,要周安说,简直是缺德带冒烟的。不成,不成!娘不许!娘不许。周安他娘睁大了眼睛,头摇得跟波浪鼓似的。你大哥已经没了,大宝也被刘氏夺走了,娘现在只有你和你弟弟两个了,娘不想看到你有什么闪失。她握着二儿子的手,眼泪跟断了线的珠子似的,止也止不住。二儿子今年也就九岁多点,十岁还都不到。京城离西北,千里迢迢的。安哥儿也从来没出过这么远的门儿。还有就是,家里现在这样子,她实在经受不住再失去一个儿子的打击了。娘,我不小了,今年也十岁了。你忘了,说书先生说过,前朝有个吴姑娘,她父亲被人陷害,被判斩监候,也是她到处搜集证据,告到大理寺,最后帮她父亲讨回了清白和公道。娘,人家一个姑娘,都能为家人奔走,我一个男孩子,难道还不如人家一个姑娘吗?
    周安回握住他娘娘的手,动情地说道。娘,大哥可是为了保护咱们才没的,如今,他在世上,就留下这么点骨血,要是刘氏是个通情达理的,大宝留在将军府多见见世面,也没什么坏处。可就像娘说的那样,刘氏不过一个妾室,还敢仗着肚子跟主母叫板,我这个当叔叔的,也担心大宝在将军府的安危呢。
    上一世,周大宝倒是没受什么搓磨,平安长大了。只是后来实在是一言难尽哦。说到孙子,周安拿帕子抹了抹眼泪。也不知道大宝在将军府过得好不好,有没有受欺负。
    他的大孙子哟。想死她了。听说府城有个开源镖局,开了二十多年了,信誉挺好的,到时候可以跟镖局一起去。让阿山叔跟我一起去。阿山叔从小看我长大,再可靠不过的。刘山是周家的管家福叔的大儿子。这年月,路上都不太平,跟着老牌儿的镖局,安全系数相对来说还是很高的。爹,娘!现在别人要主宰咱家的命运,咱们不能只在家干等着认命不是?我去一趟的话,最起码有希望。爹娘也想想大哥。大哥在天有灵,肯定也是希望家里帮他把大宝要回来的,是不是?不如就去京城试一试。再说,咱们也该认祖归宗了,也算是了了曾祖父的一桩心愿。
    终究,还是对孙子的思念占了上风,或者说,周家已经没有别的路可走了,最后,周安他爹娘在家称病,周安在刘山的陪同下,在城门口和小弟周诺还有老管家依依挥别,然后跟着商队去了府城,再跟着镖局,踏上了去京城的路。
    第39章 被养歪了的侄子(四)
    跟着镖局, 一路还算顺利。到了京城,周安先是打听了下景安侯府的近况。周安太爷爷有两个哥哥,大哥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生了三个儿子, 八个孙子,二十四个重孙子, 二儿子生了五个儿子, 十九个孙子,三十个重孙子。也就是说,光曾曾祖父这一支,他就有二十七个堂叔叔伯伯。还有五十四个堂兄弟。至于堂姐堂妹的,没打听出来具体数量, 不过光看堂兄弟的数量,也能猜到, 不会少就是了。现在的景安侯是当年周安他太爷爷那时候的景安侯的重孙子。四十多岁了。其夫人出自魏国公府, 是魏国公的嫡长女。侯会人膝下有两儿子。嫡长子周子寒已经封了世子, 世子夫人出自晋阳侯府, 其母福庆公主,是晋阳侯的嫡长女, 身上还有郡主的封号。嫡次子周子毅, 娶的是礼部侍郎王侍郎家的嫡次女。此外,侯爷还有庶子三个,庶女五个。周安先和刘山一起置办了些礼品,去了曾曾祖父的一个孙辈,也就是他的一位堂叔祖家里。这位堂叔祖叫周顺延,今年也七十来岁了。出自曾祖父的二哥家里,也是曾曾祖父这一支往下算, 这一辈在世的最年长的一位了。身上有个举人功名。曾在礼部做过小吏。下面有两个儿子四个孙子。大儿子是个举人,捐了官,如今在外任县丞。小儿子在五城兵马司任职,如今,一大家子住在临福街上一处三进的宅子里。周安先掏了二十文钱,分别递给了两个门房,请他们去通报一下家里的老太爷,周苍辉的后人求见。周苍辉就是周安的太爷爷的名字。景安侯府在京城传承这么多年,门房也都是家里的世仆出身,一听这个名字,多少也知道,这应该是周家族人的名只是,他们好像没见过哎。虽然如此,看周安一脸郑重,门房也没敢怠慢,疑惑地去了。过了一会儿,回来说老太爷有请。在大堂里,周安见到了这位白发苍苍的叔祖,当下一个头磕了下去。周苍辉后人,堂孙周安见过叔祖。
    好孩子,起来,起来,起来。老人家当下也落下泪来,过来亲自掺起了周安。对这位小叔,他还是有些印象的。当年,因为刘贵妃,不得不远走他乡,从此音信全无,此生再也未得相见。说来这也是家中祖父母大伯父亲心中的伤痛了。这些年来,家里一直没有小叔的消息,后来祖父母临死的时候,都在念叨着他们的小儿子。
    堂叔祖说起这个,也抹起眼睛来。他长大后,被家中长辈告知了小叔离家的真正原因,也是唏嘘不已。那是他嫡嫡亲的小叔!如今,小叔的后代能有消息,他还是很高兴的。曾祖他老人家也无时不刻地思念家中的亲人,当年他得了一位亲戚相助,去了西北,在那儿安了家,后来,孝宗驾崩后,有想过回来的,可后来一打听,说是夺嫡那会儿死了好几个皇子,好多人家都被抄家了他也怕回来后给家里惹麻烦,到时候被政敌利用,毕竟,他的海捕公文还没撤呢。
    当年景安侯府在夺嫡中是保持了中立的,妥妥的保皇派。当时侯府当家主母就是公主,这位公主一母同胞的亲弟弟对皇位又没有兴趣,周家犯不上拼这个从龙之功。话又说回来,你保持中立,在新皇面前,也就没有人家那些有从龙之功的受信任。同时,好多皇子都没了,你家里这个还活得好好的,反正吧,难免有些尴尬。名义上,用当时的景安侯的话说,是周苍辉调戏了景安侯府老夫人身前的丫环,可事实上怎么样,京城的官员都心知肚明。可就算是心知肚明,并不代表大家可以宣之于众。除非是想和景安侯府公然撕破脸。可同样的,在朝廷的公文里,周苍辉倒底也是个杀人逃犯。如果有人把他抓住,送到监狱,照样得判死刑。要是暗中把人抓住,严刑拷打,弄个屈打成招,让他咬景安侯爷一个欺君之罪,也不是不可能的。谁敢说自己在三木之下,就一定能坚强不屈呢?
    说白了,政敌用阳谋,就可以置景安侯府于危险之地。所以,太爷爷也就没回来,也没联系家族。毕竟,只要能通过家族找到他,就有把景安侯府推向深渊的机会。唉!造化弄人啊。可恶的刘家!好在老天有眼,刘家到底是遭了报应,你知道吧,仁宗即位后,没多久,他们家就被抄家流放了。
    想起祖父母和大伯父亲那些年留的眼泪,老爷子更觉刘家可恨,竟然生生让他们周家骨肉分离!
    周安拿出了他太爷爷留下的玉佩和信件给这位叔祖看了。玉佩是当年太爷爷离家时佩戴的贴身之物。信件上则写满了对家人的思念,为不能承欢父母膝下伤心,难过,怀念起小时候和兄长们一起承欢父母膝下的美好时光,解释了下当年没有和家里联系的原因,最后就是希望族人看在老祖宗的份上,能让他的后人认祖归宗,并且多关照他们。堂叔祖看完信,眼泪又掉了下来。这人年纪大了,就常想起小时候的事儿。小时候,祖父母提起小叔就落泪呢。堂叔祖又问起,周安他们这一支,家里有几口人,如今都在哪里。周安就讲了,父母都在西北。顺便说了下家里最近这几年发生的事。简直是岂有此理!欺人太甚!堂叔祖一听周安一家的遭遇,也气坏了,拍着桌子骂道。见到堂叔祖这个反应,周安心里松了一口气。这说明啥?说明老周家骨气犹在啊。还是他太爷爷那会儿那个有风骨的周家!
    在周安看来,有骨气并不是说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要硬碰硬,飞蛾扑火。但,当年刘贵妃当道,太爷爷还是护住了他的族侄女。景安侯为了族人也睁着眼睛在御前说了瞎话,为他跑路创造了条件。虽然最后周家是骨肉分离,但起码性命仍在,也算是保存了有生力量啊。要是堂叔祖听完不表态,说要从长计议,那就说明,景安侯府形势不太好了,得罪不起人了。没准他还要先帮族里解决问题了。还好,一切都好。这位堂叔祖也很热心,当天就安排周安在家里住下,把家人都一一介绍给周家,并拉周安去见了族长,也就是现任景安侯爷。现在的景安侯做为家族继承人,自然也是知道当年事情的来龙去脉的。他看了周安拿出来的玉佩和信件,问了问周安家里的情况,还有他们当年出去的这一支现在有多少人,现在住在哪里?以何为生?等等。周安一一答了。侯爷又问周安要不要把家人接到京城来,要是人手不够的话,族里可以派些人过去帮忙。周安又说了侄子的事儿。侯爷说,孩子的事儿,要从长计议。周安倒也不恼,他前世也是做过侯爷的。突然来了一个人,说要跟他认亲,并且让他和一个一品总督和一个边关大将对上,只要脑袋没问题的,就不会当下同意的。肯定是要先查一查,确定一下族人的身份才能说以后。曾祖当年,曾经偶然救了一个波斯商人,后来为了报答曾祖,送了一个制作玻璃的方子给曾祖。曾祖说过,让我们有机会把方子献给族里。周安道。周安看过了,京城市面上也有卖玻璃的,主要是杯子和工艺品,都不便宜,一个杯子最少也上百两。信件里怎么没写?景安侯一听,诧异地问道。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周安心说,我就等着你这句话呢据说,这玻璃虽然价值千金,不过成本低廉,像一个玻璃杯子,晶莹剔透,看着挺漂亮的,华丽无比,事实上,成本也不过几文钱。
    恋耽美

章节目录


纨绔子的穿越历程之三(快穿)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肉屋只为原作者对酒以歌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对酒以歌并收藏纨绔子的穿越历程之三(快穿)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