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到时候把我孙子卖了!
    那可是我们周家的骨肉!
    要说不出来,咱们就去见官!你卖别人家骨肉是犯法的知道不?
    刘家只得说了,他们闺女再嫁了。周安父母当下就惊呆了,这我们也说了,不拦着她改嫁,只是,也太快了吧。我们家轩儿刚没了才半年,你家闺女才个夫孝都没守吗?
    这话一出来,刘言父母当下脸也红了。周安父母又问,刘氏改嫁到哪里了?
    刘言父母就说了,嫁的是边关的大将,葛副将。你改嫁了没必要把我大孙子带走啊。周家老两口一听,就急了,辗转找到了葛府。葛将军的夫人接待了老两口。这下周家才知道,原来刘氏不是正妻,是给人做妾的。这位葛夫人叫来了刘氏,这事儿闹的,你说怎么办吧?人家孩子亲祖父祖母找上门来了。哪知道刘氏当下就抱着孩子大哭,说葛夫人容不下她。周安父母这才发现,人家刘氏,肚皮已经鼓了起来。不用说,应该是这位葛将军的种了。你肚子里又有了,晨浩可能就照顾不过来,不如让我们带回去,当然,你是孩子的亲娘,随时都可以去看望孩子的。周家父母就跟刘氏商量。刘氏不说话,就是大哭。然后,就是周家两口被随后回家的葛副将客气地请出了府门。说是请,其实,好吧,差不多就算是赶出来的。只是语言上客气了一些。周家肯定是不希望孙子留在将军府的。按理说,葛将军府上,是比他们周家条件要好很多。可刘氏毕竟是个妾室啊,他家孙子要是留在葛府,算是寄人篱下,哪如在自己家里自在?
    还有就是,,越是高门之家,后宅争斗越是激烈,刘氏突然进了门,还怀了将军的骨肉,夺了将军的宠爱,别的妾室能不恨她吗?他们并不想看到孙子成为葛府后宅斗争的牺牲品。还有一点就是,刘氏有点怎么说呢,性子不大讨喜。孙子毕竟不是葛副将亲儿子。要是刘氏肚子里那个,说难听点,长大了再不讨喜将来也有人捧着,可他们孙子亲爹姓周,要是被刘氏教得不大讨喜了,将来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呢?
    周家就想着,把孙子要回来,一定要把孙子要回来!
    一个是前百户之家,现在百户去世了,算是平民之家。一个是边关副将家,两家一对上,谁输谁赢可想而知。想把孙子抢回来哪就那么容易了。回家的路上,周安他爹正好碰到当地总督大人来劳军。周安他爹突然就想起来,哎,好像十几年前,有个举人,欠他一个人情来着。那个举人,和这位总督真像。一打听,嘿!两人是父子。虽说施恩不图报,不过,为了孙子,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再说,他们这也算合理要求。周家当下备下礼,递了帖子和当年的信物到总督这里。周家满心希望都在总督大人这了,一个举手之劳,张张口,就能还一个人情,这笔买卖多合算啊,相信总督大人应该不会拒绝的。哪里想到,人家总督大人就是不走寻常路呢。最后总督劝说周安父母放弃孙子的抚养权,说孩子在葛家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吃穿上也不会受亏待的。还说葛副将的正妻无所出,身子骨不大好。暗示他们刘氏极有可能扶正。你孙子又不是被卖了,是去当三品大员家的小少爷去了。周家还能怎么着?只能回一句全凭大人吩咐。没办法,人家说是商量,其实就是等着同意的,哪里有别的选项。后来葛夫人去世,刘氏确实是因为生子扶了正。哪里想到,刘氏也是狠心,根本不让他们见孩子,后来甚至给孩子改了姓,周浩晨变成了葛浩晨。除了安慰自己说人家葛副将是拿孩子当亲生的看待的,周家还能怎么着?
    周浩晨长大了,强抢了一个民女。好巧不巧得,这个民女是荣王遗失在外的嫡女。一个郡主,还没来得及还珠,就被逼死了,毫无悬念地,周浩晨被判斩监侯。周浩晨押往京城的时候,周安和弟弟打点了押解的官差,一路同行照应着侄子的吃喝。这个侄子,自从小时候被他娘带着离开周家,被他娘教得和他们也不亲。他们也曾经想过,在哪里偶遇,不过他们就是个平民百姓,一个三品大员家的公子的行踪,也不是他们能打听得着的。这次,算是他们第二次见面。周浩晨一见两位叔叔如此待他,也很感动,也说起小时候他娘就跟他说,周家人对她不好,也不喜欢他这个没爹的孙子,说他克亲,他心里赌气,才不愿意亲近周家人的。周浩晨行刑后,周安带着弟弟,收拾了侄子的骨灰,悲伤地回了家。看到孙子的骨灰,周安父母大受刺激,流着眼泪说对不住死去的大儿子,没几天就过世了。。周安穿过来的时候,正好是周安父母要孙子无果,刚从葛府回来。子不教父之过。上一世,侄子没人好好教育他,才最终走了弯路。原主的心愿就是能把侄子抢回来,好好教育他,希望他长大能成材。作者有话要说:不知道为什么,这次没有上本写得顺,经常这个故事完了下一个故事就知道写什么。还有,军书上有名,我感觉这句话总是哪里不通顺的感觉,我琢磨了一个钟头,又不知道怎么改。这句是根据军书十二卷来的。不过辞里那么写,感觉没问题,单独拿出来,说军书上有名,是不是怪怪的?
    突然想起了一个套话,记得小时候看包拯还是所有的古装剧来着,然后有个大人,叫来自己的心腹,问平时对你如何?
    下面心腹就是套路答:大人待我恩重如山!
    然后这位大人就会问:下面有个任务交给你,巴拉巴拉的。然后心腹就会说愿为大人肝脑涂地!
    说起来,感觉多少年前的古装剧里,好像都有这段对话。无论是正直的官员想让下属去查探什么,或者有些官员想让下属去做坏事,都是先叫过来问这句话。现在好多年没出现过了。
    感谢在20201018 01:01:44~20201020 22:36:54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橖鷬6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37章 被养歪了的侄子(二)
    爹, 娘,怎么样了?见到大宝了吗?大宝是周浩晨的小名。周安明知故问道。说到孙子,周安他爹当时眼泪就下来了。大儿子为了保护家人死了, 就留下这么点骨血。他这个当爹的, 却连孙子也留不住。他娘,要不, 我回京城找族里问问, 看看族里给不给帮忙?周安他爹用衣角擦着眼泪商量道。周安心里叹了口气。其实上一世,周家算是被这个方总督给坑了。说起来,周家并不是没有来历的。周家他太爷爷,是京城景安侯府的旁支,家里颇有些田产。又是老来子, 从小就很受长辈宠爱。这位太爷爷虽然文不成武不就的,但是因为上面还有两个门立户的哥哥, 日子过得也很逍遥自在。有一天, 他去郊游, 正好看到有个恶少正在追着一个姑娘跑。只见姑娘满脸惊惶, 鞋掉了一只都顾不得了,挥着胳膊边跑边喊来人呐救命啊。
    这个恶少和被追赶的姑娘他还都认识。姑娘是他们同族, 按辈份, 算是他的族侄女。恶少则是刘贵妃的娘家侄子刘文治。那会,还是孝宗当朝,也就是在位的是先帝他爹,当今他爷爷。这位老爷子呢,晚年独宠刘贵妃,宠得六宫粉黛那叫一个无颜色。刘贵妃娘家,本是汉中的一个农户之家, 因为刘贵妃极得圣宠,也就抖起来了,全家进了京不说,还到处欺男霸女。有御史看不惯,肯定是要参一参这位刘贵妃了。一个御史,弹劾皇上放在心尖尖上的人,能有个啥好?刘家买通了被抢的民女,说是自愿的,还反咬了御史一口,说他污蔑。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刘家做的手脚,可人家孝宗愿意信呐,上来就要治御史的罪,来人,扒了他的官袍,押出去,发配边疆!
    满朝文武当时都傻了。啥?
    哪朝哪代御史可没有因言获罪这一说哦。都没人组织,大家都一致团结起来,齐齐为这位御史求情。没办法,兔死狐百悲啊,万一哪天就轮到自己呢。在满朝文武力保下,这名御史离开了京城,成了甘肃的一个偏远县的县丞。用官场上的话说,就是到西北吃沙子去了。就是吃沙子,好歹也是做官,虽然官职小了点,总比发配强吧。孝宗这么给力,刘贵妃的娘家侄子在强抢民女的道路上自然就越走越远。要是别家的姑娘,周安的太爷爷可以不管,可这是自家的族侄女。姑娘遇上这种事,搞不好一辈子就毁了。既然碰上了,要是装看不见,首先,良心这关就过不去。以后回家也没法面对祖宗。再说,一般出门在外,遇到事儿了,大家都会报家门,也是给人一种震慑。多半这位族侄女肯定有提过,她是景安侯府的旁支,对方对手前想想景安侯府。多半应该是刘贵妃这位侄子不买帐罢了。刘家这都把周家的面子和尊严踩在地上摩擦践踏了,周家人还只知道落荒而逃,,传出去以后周家在京城还怎么立足?
    周安他太爷爷就想来个左勾拳右勾拳,把这狗东西打跑了就算了,然后赶紧回家,找族长汇报情况,以后周家怎么应对,看族长马首是瞻就是了。结果,也不知道刘贵妃娘家的这根独苗苗是不是在女人身上花的精力太多了,特别不禁打,左勾拳刚出去,右勾拳还没到的时候,人家就直接趴下了。周安他太爷爷一看,我去,对方搞不好这是要碰瓷啊。实在是没想到,刘贵妃的娘家,也玩这套。赶紧跑吧。当下就带着身这的小厮,还有族侄女逃离了现场。路上问起来,果然,族侄女说她出来的时候身边是跟着一个丫环两个婆子还有四个家丁的,只是都被刘家的下人绊住了。这些人都自爆家门,说了他们姑娘是景安侯府的旁支,奈何刘少爷根本不买帐。想想吧,人家刘少爷可是凭一已之力,把一位当朝御史弄到西北吃沙子的人,哪里会把景安侯府的旁支姑娘放在眼里。半路上,几个又找到被刘家绊住的下人,赶紧回城吧。和刘贵妃娘家人起了正面冲突,总得和族长说一声。结果,几个下人报告了一个坏消息刘家的少爷当时就被打得倒地不起了,好像是当场去世了。周安他太爷爷一听,当时也吓傻了。这可怎么着?
    这位族侄女就说了,族叔你先别回城了,在外面庄子上呆一宿吧,那个刘文治可是刘贵妃娘家的独苗苗,当年吴御史的事你你还记得吧?这回刘贵妃肯定不会善罢干休的。我先去找咱们族长,看他怎么说。周家的族长也就是景安侯了。景安侯听事情经过,对周安他太爷爷行事还是很满意的。一个凭后宫女子上位的家族,敢欺负他们景安侯府的旁支姑娘,这位刘少爷又何尝把他这个侯爷放在眼里了?
    今天也就是对方死了,要不然,他也不可能让件事善了的。要人家欺到头上他还装缩头乌龟,以后他这个景安侯岂不成了京城权贵里的笑柄?
    刘家人当天就赶到皇宫找贵妃做主,只是,宫门已经下钥了。第二天一早儿,刘贵妃见了娘家嫂子才知道,就在昨天,他们老刘家的独苗苗,他哥的独子居然被人打死了!
    至于原因,什么原因不原因的,她只知道一点,打死了她侄子,不管是谁,都得偿命!
    皇上上完早朝,刘贵妃已经在殿外等候多时了,近水楼台先得月,住在皇宫嘛,肯定是告御状方便了。刘贵妃这么梨花带泪地一哭,皇上当下就怒了,这还了得!光天化日的,竟然有人行凶!当下就把帝都府尹提溜过来了。刘家在帝都虽然风评很差,毕竟是一条人命没了,皇上都下令了,那就查吧。帝都府尹这么一忙活,很快就查出来了,凶手是周安他太爷爷。刘贵妃下了决心,要让杀害他娘家独苗苗的凶手以命偿命。很快,帝都府下了海捕公文,全城搜捕周安他太爷爷这下景安侯不乐意了。他除了是当朝侯爷外,还有个身份是当朝驸马。娶的是皇上的长女长泰公主。他找人做了份路引,暗中派人去交给周安他太爷爷,赶紧跑吧,跑得越远越好,几年之内,就别回来了。这是不太巧,这名心腹刚出了侯府,就被刘家的人给盯上了。刘家独苗苗没了,全家都要疯了,派了不少人盯梢景安侯府。心腹走到半路上,才隐隐感觉大事不妙,只好又回了城。但是刘家也猜到了周安他太爷爷大致的去向郊外的某个庄子里。当下就派人搜捕。还是景安侯府嫁出去的一位姑奶奶的儿子,正好从外地办事回来,听说了这事。这位姻缘际会的,知道周家这一支在这有个庄子。他手中正好有份假的路引,连带身上还有一百多两银票,就找机会给了周安他太爷爷。让他赶紧走。再不走,一会刘家就带官差来了。景安侯那份路引,是江南的,这份路引,是西北的。差得是十万八千里。不过,没路引,哪里也不好去啊,有总比没有强。就这么着,周安他太爷爷就离了京城,到了西北安家。周安他太爷爷不见了,刘家肯定是找景安侯府要人。景安侯爷说,周安的太爷爷前几阵子去他家请安,结果,看到侯府的老夫人房中有个丫环貌美,就调戏了一番。景安侯对此非常生气。因此,他开了祠堂,把这人除了族了,现在周家族谱上根本没这一号人。一个社会性死亡的人,啥名声不名声的,景安侯根本不在乎。刘贵妃当然不信了,心说这不是糊弄傻子吗?就跟当初吴御史那事我们刘家糊弄皇上似的。刘贵妃当下就问了,既然开除族谱,怎么没听见风声啊?
    景安侯就说了,他已经开了族会了,他们全族人都知道。这被开除的又没功名,也不是主支,怎么着,还得昭告天下啊?
    景安侯睁着眼儿说瞎话,刘贵妃也不能反驳啥。既然他说全族人都知道,周家全族人就没敢不知道的。这年月,宗族比律法更有威力。敢和侯爷兼族长唱反调,除非是想叛出家族了。周家人毕竟是开国侯府,也传承了多少代了,族人就是眼皮子再浅,也明白,一个靠女人以色侍人崛起的家族,长不了。刘家现在就是熬日子罢了,哪天陛下没了,刘家也就完了。与其给刘家当狗腿子,哪如去奉承他们族长,再说,他们族长夫人还是公主呐,同样身份贵重。皇上一看景安侯这态度,也有点不高兴,不过看在亲闺女面上,他生生闷气也就罢了。就这么着,周安他太爷爷就离了京城,到了西北安家。几年后,孝宗驾崩,仁宗继位。不过他的海捕公文也没撤。到时候万一被人认出来,也是个麻烦。也就没想着回去。等到周安他太爷爷过世后,周安他爹就想过要找个合适的机会回归家族。虽然过去好多年了,当年的好多族老应该也都过世了,他爷爷的名声也不太好,侯府对外给的理由说是调戏侯府老夫人房中的丫环而被除族的。但是当时他爷爷为什么来到西北,最起码当家侯爷应该是知道实情的。做为一个京城传承了几百年的世族的掌舵人,族里出了这样的大事,每位侯爷肯定要给继任交待清楚的。可话又说回来,当年的人也确实都不在了,物是人非。他们这一支,离发家族也有几十年了。总要慢慢筹划。每天这样那样的事,然后就是儿子娶媳妇,反正家里各种事就没断过,这个事就被拖了下来。周家要是回京城找到家族,家族最起码会有六七成的可能会帮忙。这毕竟不是杀人放火的事需要法外容情,周家想要回孙子,合理合法。只要家族肯帮忙,应该也就是一句话的事儿,张这个口甚至都算不上欠葛将军什么人情的。说起来,还是葛将军做得不对,强抢了周家子嗣咧。因为遇到这个方总督,周安父母就把希望放在了这个方总督身上。毕竟,这年头,都讲究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周家不过是想要回自己的亲孙子罢了。想来,不过就是总督一句话罢了。他们哪里想到,人家方总督,就不按常理出牌呢。不但没帮忙,还压着他们,以说和的名义,把孙子交给了刘氏抚养,双方还找了保人,立了文书。说难听点,这是把周家的孙子给卖了,变成了他方总督给葛副将的人情。木已成舟,这时候,周家心里也明白,就算找到家族,家族为了不在族谱上的一支族人,得罪一个三品将军,以及一个正一品总督的可能性就不大了。周安想着,有机会,他一定要给这个方总督点颜色看看。
    恋耽美

章节目录


纨绔子的穿越历程之三(快穿)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肉屋只为原作者对酒以歌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对酒以歌并收藏纨绔子的穿越历程之三(快穿)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