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都是弟子出门在外立下的道观,但是等级肯定还是有差别的。
    一个县中扬名的道观和一个名传州府的道观,肯定是后者的名声大,级别高。
    唐无易只有王重阳一个亲传弟子,剩下的弟子都是第三代处字辈起步,被收为亲传的弟子满打满算也不超过十个,毕竟他们的要求还是很严的。
    内门、外门乃至于未出家蓄发的俗家弟子倒是有不少,他们所有人创立的道观一起构建成了属于全真的十方丛林。
    九为极数,唐无易以九为限,最先能将自己创建的道观升级为道宫或者能在道宫担任监院的九人,便为亲王,除此之外,能另立支派的譬如历史上丘处机、郝大通等人发展出全真龙门派、全真华山派等支派支派掌教,也升格为亲王。
    道国的国储,便在这些亲王之中选择。
    十方丛林体系中,九亲王人数已满后,再将道观升格为道宫或者担任道宫监院者,为公爵,各支派嗣掌教、全真祖庭亲传弟子,同样为公爵。
    各支派亲传弟子,道宫执事等,为侯爵。
    其余道观观主、监院、执事等,由祖庭隔一定时间进行考核,划定等级,根据等级不同,授予侯、伯、子、男等爵。
    太上道国皇帝,暨全真掌教,由各亲王、公爵不记名推举,每人一票,亲王之票记两分,公爵一票记一分,在位掌教有推举权,一票记三分,计分完毕,分值最高者为太子,以嗣皇帝位,若票选时皇帝已驾崩,则立即登基。
    为了防止未来的掌教皇帝是个庸人蠢材,或者是个坏胚,唐无易还特意规定了掌教皇帝必须在二十年内退位,也就是说,太上道国的每任皇帝,在位时间最多只能有二十年。
    其实这个时间并不短,在位时间少于二十年的皇帝比比皆是,而以唐玄宗为例,在位超过二十年后,威严日甚、独断专行之后,便日渐昏聩,这个时间限制,其实相当合理。
    毕竟能熬出头的,怎么也不可能像是某些幼年登基的幸运儿一样是个黄口小儿,不白发苍苍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根据全真道的收徒规则来看,未来同辈的亲传弟子会越来越多,要是发展到最后,参选者都是老朽不堪之人,那也不行,所以唐无易又特意规定,嗣掌教每百年便换代。
    他下一代是王重阳,只有一个亲传弟子,众人公认的继承人,这个也就罢了,再下一代,是处字辈,百年之后,即便还有一些年富力强的处字辈,也没有参选资格,嗣掌教的选择改从第四代志字辈开始选起,同样的,再过百年之后,掌教必须换代,最起码也要换成第五代清字辈的人。
    太上道国的这个政策一传出来,简直是天下皆惊。
    用句大逆不道的话来说,这可真真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现实版!
    赵宋还只是官家与士大夫共天下,这太上道国,倒真不愧是道士建立的国家,不在一家一姓之中选,反倒要给所有亲传弟子机会,如此说来,岂不是天下人,都有可能做皇帝?
    如此一来,原金国、如今的太上道国境内,又掀起了一波入教的狂潮,就连宋朝境内,百姓崇道的热情都高涨了不少。
    虽然那些道观、道士和全真道没关系,甚至可能都不是一个体系的,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
    大家都是道士,好歹有些香火情在,甚至有度牒、经过考核的道士在道国境内都能被授予官职!
    是的,太上道国是不仅是道士建国,连为官治国都是道士的事情。
    事实上,道官自南北朝时期就开始存在了,朝廷有着专门的机构管理道门事务,并委任道官,到了宋代,恰好是道官制度的发展高峰,各项制度已经趋近成熟。
    因为崇道而得了个道君皇帝名号的徽宗赵佶,他就在政和年间置道阶品秩,凡二十六等,又置道官,凡十六等。
    唐无易一直认为,如果这是个气运世界的话,宋朝一定是被徽宗的神奇操作给玩崩了的。
    道教体系中的至高神,原本是昊天上帝所谓上帝这个名号,原本就是中国原创的,外来的洋人为了给他们的主脸上贴金,才通过翻译将上帝这个原本指代华夏至高□□号给移花接木了赵佶一个普通的人间帝王,不知怎么才会脑袋发昏,强行将至高神由昊天上帝改为了玉皇大帝。
    历代王朝,连寻常的小神都不会随意乱封,民间百姓为怀缅某些人物建祠,不得官方册封,都只是yin祀,赵佶不仅随意册封国师、道官,挥霍王朝气运,还搞到了神仙体系的老大头上去,真的是勇气可嘉。
    所以某些认同气运说的人,谈及原本还蓬勃发展的宋朝忽然就日薄西山的情形,总要把这位胆敢册封玉帝为天帝的道君皇帝拉出来批判几句。
    虽然赵佶的操作真的很骚,但是基于他崇道的基础上做出的某些大事,还是值得参考的。
    正经有度牒的道士,对道家典籍可谓是滚瓜烂熟,被册为道官的那些,甚至都还是道儒兼修,治国的基本素养都是有的。
    唐无易辛辛苦苦创立的地上道国,可不是为了继续给儒家做嫁衣,所以治国官员所要掌握的理论,从儒家经典变成道家经典就非常的重要了。
    其实现如今的儒家和一开始的儒家并不相同,历代都有人将自己的观念添加其上,董仲舒、郑玄、二程等人,在治经的同时著书立说,将自己的观点流传下去,慢慢就被世人所接受了。
    就说朱熹同学吧,在世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几乎是声名狼藉,可是因为他的理学有助于皇帝统治国家,摇身一变,便成了圣人,到了明朝的时候,因为官方倡导,学子还将朱子对孔圣的经典注解奉为圭臬,作为科举考试最最标准的参考答案熟记于心。
    汉初的时候,用黄老之术治国,就是道家的想法,所以真的想为治国找到理论方针,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能找出合适的典籍来,找不出来,就是自己自创,也能创出来。
    想到自创典籍,嗯唐无易看着自己蠢蠢欲动的双手,沉默了。
    糟糕,有点想搞创作了,肿么破?
    第26章 风云
    太上道国,太虚四年。
    过五关斩六将,终于经过重重考试来到京师的预备道官们,都忍不住泪流满面。
    纵然是被周围路过的百姓用或了然或好奇或看热闹似的眼神围观,他们依然情难自禁。
    太不容易了,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儒家治国那么多年,太上道国要是罢免一群文官,肯定是不行的,不过道国的官,若是一点道家理论都不懂的话,岂不是贻笑大方?
    所以已经在各地为官的官吏们,需要在五年之内完成基础考核,熟读太虚二年发行的《太虚道藏》顺带一提,这本道藏由唐无易同学本人亲自编纂,在太虚元年就快速刊印,太虚二年就全面出版了在借助系统帮忙整理并大量塞私货的情况下,这一套集天下道经之精华的书籍,老子看了会流泪,吕祖看了要掩面。
    如果非要说明一下的话,唐无易的地位,大概就是未来朱元璋加朱熹的地位。
    他是既做裁判又当选手,私货塞得光明正大,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告诉所有人,想在道国做官,那就要遵循他的游戏规则。
    当然会有既得利益者跳出来反对,但是不好意思,唐无易同学不是好脾气的人,不会像隔壁宋朝的皇帝一样被逼着一起和士大夫共治天下。
    在掌权阶层变成道士的情况下,如何保障儒家士大夫的利益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
    唐无易不想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他觉得社会引入新活力还是挺不错的。
    那么为了社会的长治久安,他就只能解决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了。
    不是没有人抗议过唐无易的独断专行,铁石心肠,但是不好意思,他是一个有着幸运光环的男子,一直到太上道国内部的这些顽固派逃亡到了南宋境内,都没能对太上道国产生一丝一毫的损害,反倒是他们自己损伤惨重。
    《太虚道藏》集天下道经内容之大成,晦涩难懂是真的,而且范围又很广,唐无易官方推行的注解还没全面推广,所以真的考起来确实很难。
    但是为了给在此之前寒窗苦读多年的学子们机会,唐无易规定他在位的这二十年,科举每年举行,并会提前公布大概的范围。
    这已经算是非常好的福利了,更何况唐无易还透露了这套道经所蕴含的秘密。
    武功不可轻传,然而在这套道经中,仔细研读不仅有可能知晓全真基础内功的修炼方法,还能发觉其他武功的线索。
    最明显的一个就是原本就属于黄裳从道经中悟出的九阴真经,除此之外,还夹杂着唐无易为了推演自己的先天道路所创出的其他各类功法。
    所有的功法都夹杂在道经里面,不成文字,但是所蕴含的道理皆在其中。
    或许很简单的一段文字的开头,除了是道家至理,还可能是一篇上等武学的呼吸法,能否练成,全靠机缘与悟性。
    不知不觉就转职成功的黄裳、觉远大师等人以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在这个世界,这种事情完全是可以实现的。
    唐无易这样不按规则来的套路,把天下的武林门派也都给得罪得差不多了。
    他虽然将这些高深的武功秘籍都放了出来,然而,想要知悉这些秘籍的前提是要精研道藏,这就逼着那些小门小派的弟子们将大部分的心思都放到了道藏之上。
    小门小派的心法哪里有精深的上等武功的心法来得好?
    就算那些弟子一开始心智坚定,道藏读多了,接收唐无易的思想接收得多了,还是会动摇门派传承的。
    越是小门派,出现这种情况就越多,那种没落门派,甚至有全派一同改宗的情况出现。
    门派传承的高度就只有那么点,有道藏武功这条通天大道,他们干什么非要挤独木桥?
    江湖、道国士林都被道藏的发行搅得一团乱,南宋朝廷那边,其实也一直不太平。
    宋高宗赵构是个很能活的人,他找的这个继承人虽然不是他亲生的,但是真的非常孝顺,所以历史上赵构当了太上皇之后依然过得非常滋润,宋孝宗的二十七年皇帝生涯里,头上顶着个太上皇爸爸的日子就过了整整二十五年。
    赵构虽然退了位,然而他不是皇帝,胜似皇帝,一有什么不顺心的就要作妖,宋孝宗的皇位坐得非常不舒心。
    太上道国这边的风云变幻,自然也会传到南宋朝廷那边去。
    宋孝宗他是个很有抱负的人,历史上的他在继位之后就启用主战派,厉兵秣马准备北上。
    当然,碍于没有将才的现实以及太上皇赵构的阻挠,没能成功。
    这个世界,金国换成了道国,新继位的年轻皇帝依然有一颗想要一统天下的雄心。
    而且,这一次的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道国和金国不同,虽然女真族是一族,但是他们依然采用了儒家的科举制度,然而太上道国的道官科举,简直就是在挖儒家的根。
    这一下,宋廷内部的官员们都坐不住了。
    无论是议和派还是主战派,他们都是通过儒家的科举制出来的,所有人都在这上面花费了大量的心血。
    而道家的道藏,无论他们有多触类旁通、学富五车,想要在这方面达到专业人员的水平,希望极其渺茫。
    他们是儒家经典的专业人员,不是道家经典的专业人员,有人想要将他们的饭碗一起给砸了,不论他们之间有什么龃龉,在这方面,必须要共同对敌!
    宋廷的大臣们洋洋洒洒、引经据典,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的奏章,无论是鼓吹收复先王故土,毋使历代先帝寝陵陷于异国之地的,还是王师北上,一扫妖氛,捍卫儒家门庭的,都只有一个中心意思,道国不能存在!
    太上皇赵构倒是不慌不忙,若是大战赢了,他慧眼识英,选出如此出色的继承人,在史书上又会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若是输了,或者苗头不对的时候,他就要求皇帝召回大军,反正到时候骂名也不是他背,反倒是他挽狂澜于既倒的出色表现,又能赚回好些名声。
    不过太上皇虽然不作妖了,但是皇帝要启用谁,还是要经过他的首肯的。
    如果新皇重用一个他看不过眼的人,岂不是让他太上皇难受?再转念一想,新皇现在就能委屈他,以后会怎么样?
    为了防止自己老年生活凄凉,赵构要将一切都掐死在萌芽之中,表现在外面的就是新皇的命令处处受制,如果不知道什么时候戳到了太上皇的痛点,嗯,那就更加完蛋了。
    从太虚二年道藏的全面发行,其后两年间的儒家士人不断南逃,一直到太虚四年左右,宋廷的兵马才终于开始北上。
    如果论战斗力,宋廷的兵力是比不过太上道国的,毕竟金兵被太上道国打得叫爸爸,但是他们对上宋兵的时候,战斗力却非常可观。
    行军打仗,一直讲究个师出有名,宋廷出兵的理由是护卫儒家正统以及一统河山,但是现在的太上道国也是汉人治理的,对异族buff就很难往宋兵身上加。
    至于捍卫儒家正统,那些儒家士子、读书人或者儒将可能还是真心实意这么想的,大部分的宋兵乃至于武将,可能都不是这么想的。
    宋朝重文轻武,北宋时期,某高阶文官欺凌甚至斩杀战功赫赫的武将,著名大将狄青愤愤不平向其求情,却得到东华门外唱名者方是好男儿的回应。
    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好男儿之言,也被诸多士子奉为圭臬
    狄青以武将身份成枢密使,却屡遭台阁诸公欺压,仅仅因为他不是科举,而是武将出身。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保家卫国,好的,宋兵能做到,为儒家送死,对不起,这个不行。
    再加上道国的士兵是真的有武功加成的,道兵对上宋兵,就好像一个壮汉对上小学生一样,真的可以说是吊打。
    宋兵对上道兵节节败退这也是宋兵一向的弱点,守城战非常有经验,战胜率一向很高,然而因为骑兵稀少、缺少马种草场等等原因,主动出兵的大战,获胜的次数并不多唐无易也不会放弃如此良机,干脆下令乘胜追击。
    毕竟道国的道兵都是练武的,练武就要消耗粮食,消耗药材,消耗很多的资源。
    太上道国的家底再厚实,也只有天下一半的国土,大宋繁华之地,能早一点收入囊中当然还是早一点好啦!
    现在有送上门的理由,要是道国再不动手,不就显得太卑微了吗?
    至于儒家士子担心的问题,呵呵,唐无易相信,识趣的孔氏北宗会给出让他满意的答复的。
    第27章 明教
    太上道国南征之旅非常的顺利,百姓可以称得上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东南自古繁华,南宋朝廷所处的乃是繁华之地,但是从太上皇赵构建炎南渡至今,也不过四十年而已,还有许许多多的人,怀念着北国故土。
    恋耽美

章节目录


人生赢家的正确崛起方式[综武侠]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肉屋只为原作者长恨歌行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长恨歌行并收藏人生赢家的正确崛起方式[综武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