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晓得。你离陛下远些,我瞧着周遭都不是什么好人。周暨忐忑地说一句,才不舍与元莞分别。
元莞笑意直不起腰,出门一趟,就成熟不少,或许去了外间历练,对她当真会有好处。
东风乍起,台阶上的人一袭绿裳,眉眼弯作一团,笑意绵绵,似偷笑似坏笑,散去那份成熟与稳重,乐得如同孩子。元乔站于窗下,望着久久不语,好似很久没有见到她这般笑了。
这些时日以来,元莞确实比为帝时更为沉着冷静,处事不变。
元莞回来后,并未说起外间的事,元乔也没有再问,相处如旧。
翌日魏律询问考核一事,在殿内待了半日,元莞在侧也听了许久,等他走后,才看到考核的文书,细细去看,朝堂上的人发生不少变化了。
多了很多陌生的名字,元乔知她不解,顺势解释:朝堂上换了些人,总要些新人。
新人与老臣不同,他们年轻,思路更为开阔,对朝堂上的见解也不同,元乔之意是广开言路,听到更多不同的声音,而并非一味循旧。
魏律苏闻虽说是肱骨之臣,思想不如新人多变,元乔两年来暗中扶持不少新人,明年科举,只怕又会新来一批学子。
元乔的心计沉,元莞早就见识过,虽说小事做的不好,在朝政之上,也是清明之主。
看过考核之后,她也没有再问,将文书放下,道:你这般大刀阔斧,就不怕苏闻魏律两党心中不平?
眼下新臣势弱,不会引起他们的察觉,且他们不会知晓是我所为,等到合适的时机,他们自然就会发现,只是为时已晚,且他们都并非孤身一人,身后有家族、有党羽,不会就此放弃高位。
届时新旧之争,是你乐见的?元莞问道,新旧之争,在于皇帝把持朝政了,不会出现老臣一味敛权,而新臣亦会从中起到追进的作用。
两相平衡,皇帝手中的权力就会推向鼎峰,她不得不服气,元乔此举,利用人对权势的追逐,达到皇权至高。
她为帝时,几乎受到制衡,苏魏二人作为权臣,虽说没有谋逆之心,可是皇帝势弱,无法发布自己的诏令,到了元乔这里,都会慢慢在改变。
元乔不知她所想,则徐徐道:平衡之策罢了,眼前苏魏二人势大,虽说没有太大的影响,可是不难保证日后不会出差错。
确实,日后的事情是看不到的,早做准备罢了。
元莞不说话了,而元乔继续言道:大宋无战事,边境尚可安稳,养兵一事就存在懈怠之意,而京内的兵至关重要。
当年先帝去后,将殿前司给了刘家,而侍卫司被元乔掌控,皇城司则是各项势力繁杂,多年来也是平衡。废帝之后,这个平衡就打破了,禁军三司都在元乔手中。
回到新帝时期的局势了。
宫城外的兵马就不受元乔控制。元莞明白过来,你想要回宫外的兵?
嗯,有此意。元乔没有否认,这些年她一直在努力,只是进展不大。
元莞不傻,临安城内的兵若尽归皇帝,元乔的帝位就无法撼动了。她当日里只一殿前司,无法与坚持废帝的元乔抗衡,同样,宫城外不宁,元乔的身世也有瑕疵,依旧有危险。
缄默下来,元莞凝视元乔:你摄政七年,为帝两年,近十年的时间,你可有所获?
并无所获。元乔坦诚道,之前摄政,她不可过于揽权,就未曾出手,为帝后她忙于平衡各方势力,难以抽出空闲的时间。
多年无战,大宋处于病弱而经济繁荣之兆,兵在于文臣眼中,就没有那么重要,相反武将低于文臣一等,此时出声养兵,只怕会遭到反对。
城内城防军的守卫不如禁军,甚至连地方军都不如,元莞知晓弊处,却不知元乔要做什么,下意识道:你有想法?
将城防军拆散,送入地方军,再从地方军中挑选干练的兵马充作城防军。元乔道。
元莞震惊:这般做来,极易引起兵变。
元乔点头:眼下不是最好的时候,待明年科考之后。
你需一契机?元莞从她笃定的神色中察觉出什么,契机或许是自导自演的戏,她再次被元乔的心计折服,叹道:想来你有计策了。
嗯,提前同你说。元乔淡淡道,元莞面色颓唐,不知在想什么,两人坐得极近,她抬了抬首,想去摸摸那张失色的脸颊,想到之前的抵触,就只好放下手来。
不知为何,元莞在她的身上又感受到了那股沉稳的气息,于朝政而言,元乔确实很杰出。
心里十分憋闷,她觉得殿内逼仄的气息几乎要将她压制,她站起身来,往殿外走去,元乔忽而出声:我并不惧怕豫王,同样也不担心你要做什么。
做的这一切,不过是想令元莞更加安心罢了。
毕竟她为帝一日,元莞就会平安一日。
陛下筹谋得当,比起先帝胜过而有余,确实不用惧怕任何人。元莞平静道。
元乔认真道:你若留下,便可无虞。
闻言,元莞没有生气,亦没有炸毛,更没有回身,只道:陛下筹谋再多,与我无甚关系。
元乔微微一笑,笑意极是勉强:嗯。
元莞抬脚出殿,站在廊下,极目远眺,都是宫城内的壮阔之色,这么多年来她首次感到压抑和彷徨。宫城内冰冷的庄严,让她几乎麻木,可元乔方才所言,又将那股冰冷驱散,留下的只有庄严。
她想不通透之际,陈砚查出些许线索。
那名内侍所为,终引得旁人察觉,至陈砚处告密,为显稳妥,陈砚将那人看住,并不放行。
臣想询问,可要将那名内侍拿下?
元莞思索道:现在有些早了,我去试探一二,你命人将他拿住,送到福宁殿去。
语气不容置喙,陈砚没有反驳,退出去行事。殿内的元莞,却朝着元乔说话:可要去听戏?
元乔看不见,就只能去听了。
好。元乔没有拒绝,再入福宁殿,也是元莞邀请,并非是她擅入。
****
陈砚行事很快,翌日就将人悄悄拿了,而后秘密送到福宁殿。
内侍被蒙住眼睛,手脚被绑,嘴巴也被封住,殿内设一屏风,元乔坐在里间,元莞则踱步走近,先道:你好像不大听话,让你将名单送来,几日都未曾送来。
她摆摆手,示意陈砚送搜身,在他身上搜出一方玉令。
元莞知晓玉令必然是通信之物,就挥退陈砚,将内侍眼睛上黑布摘了,听着咿咿呀呀的声音,幽幽道:你不认识我了?
内侍拼命地点头,眼睛赤红,元莞摘除他口中的布巾:我给你一次机会,说不好,我可以提前杀你,就算行事,也不需你招揽,我手中的人多如过江之鲫,不缺你一人。
她故作自信,当真糊住了内侍。内侍脸色本被憋得通红,闻言后遽然变白,慌张中向她证明自己的忠心:臣这几月来一直在暗中行事、且、且有人总是在暗中跟着、是以、是以、臣就未曾过来。陛下,臣对您可是一片忠心啊
元莞不觉扫了一眼屏风后,觉得那声陛下有些刺耳,但现在不是多想的时候,继续问道:名单呢?既然都是你一人行事的,不如将忠于我的朝臣名姓都写出来,也好让我看看行事能有几分成功。
内侍咽了咽口水,大胆地抬头看着殿内,发觉这是福宁殿,就不觉松了口气。
元莞的身影恰好拦住元乔,内侍也未曾发现,他谄媚道:此事您就放心交给臣去办,您不放心,臣也可口述那些大人的名姓,只是不可留下名单,免得被旁人察觉,功亏一篑。
元莞坚持道:我被人背叛过,不大相信你这些话,你若不写,我便不信,未免旁人察觉,只有杀你灭口了。
杀人灭口的事,很是寻常。元莞面露阴狠,内侍咬咬牙,道:臣给您写。
落霞送来笔墨,置于他面前,担忧地看了元莞一眼,又想起元乔在殿内,就安心地走出去。
陛下在,总不会出事的。
内侍咬牙,写了十几人的名姓,元莞皱眉:就这么些人?
其余的都是些官微之人,臣记不大清了。内侍搪塞道。
元莞也不再逼迫,将名单收好,换了一副深信不疑的神色来,宽慰内侍道:既然如此,就劳烦你继续去行事,我等着你的好消息。另外苏相是我的帝师,再过些几日,我去寻他试试。
苏闻手中权柄更大,纸上那些人都是些虾兵蟹将,不足一提。内侍闻言更加心动,脊背挺直,保证道:臣定不辱命。
元莞将玉令还他,命人送他出福宁殿,借着笔墨,将方才的玉令画了出来,让陈砚去查查是哪府之物。
屏风内的元乔不置一词,绕过屏风后,趁着元莞不在意之际,扫了一眼图纸,眸色沉了沉,依旧没有说话,吩咐陈砚退出去。
元莞不知这些细枝末节,坦诚道:这人有些蠢,与豫王相似。就凭借着这些人,如何能做事?
她将名单上的人给元乔读过一遍,元乔道:确实挺蠢的,静观其变,先查玉令。
嗯。元莞没有反驳。
没过多久,元乔回垂拱殿而去,元莞留下,未曾跟着回去。
元乔回殿后,殿外等了许多朝臣,见她步履如常,面色尚可,猜测已然病愈,纷纷又打起精神来。
元乔这几日鲜少过问朝政,都是两府宰执在处理大小事务,赈灾的人陆续回来,免不得要赏赐。朝臣谏议不一,尤其是豫王,非要横插一手,惹得元乔不悦。
元乔忽而想起内侍手中的玉令,在他腰际扫了一眼,借故道:朕记得你父曾喜一图案,刻于令上,是不是你腰间那枚?
对于你父二字,豫王不悦,沉着脸解开那枚玉佩,递给她:陛下莫要忘了,你我二人是同父。
元乔没有回话,看到同样的花纹后,心中倒吸一口冷气,将玉佩还给他,开口道:你在京内是藩王,行事无度,终究不妥,悬崖勒马,早日回封地。
豫王嗤笑,他见不得元乔与他撇清关系,矫揉造作,冷笑道:陛下蒙骗世人成习惯了,在我面前就不需清高,你既无子,朝堂不稳,该过继储君才是。
眼下皇夫未立,豫王想得过早。元乔直言反驳,起身又道:我念在祖母德惠太后面上,对豫王一脉多加隐忍。每日案牍弹劾你的奏疏数之不尽,你若再不知悔悟,朝臣弹劾,你觉得能护得住你?
豫王笃定道:你连废帝都能护得住,我这一兄长无法护得住?再者你将那废帝藏于宫中,又是看在谁的面上?元乔,你将废帝赐死,我便回封地?
豫王还是请回。元乔懒于再说下去,命人请他出去。
豫王也是不逊,大步离开,至廊下时,又见废帝站在廊下,容颜昳丽,欺霜赛雪,他挑逗道:你若跟我,哪里有这么多委屈。
元莞轻轻一笑:我不喜欢男人。
第60章 床图
不喜欢男人?豫王被说得发懵, 又见废帝细皮嫩肉,眉眼弯弯,清纯昳丽, 尤其是那双蓝眸, 水色盈盈。
豫王觉得废帝脑子坏了, 女子不喜欢男子, 难道剪了头发去做姑子?他不屑道:废帝久居深宫, 大概是未曾见过男人。
元莞作势想了想,歪头道:朝臣不是男人吗?
周遭宫人都跟着笑了起来, 低首抿唇, 及时敛住笑声,孤鹜在侧也觉得豫王脑子转得慢,皇帝见到的男人应该都是最优秀的。
豫王自觉吃瘪,愤恨地盯着元莞:牙尖嘴利,等本王将你弄到手,将你牙一颗一颗拔了。
元莞捂住嘴巴,惊恐地看着豫王,吓得不敢再说话, 豫王这才大摇大摆地走了。
廊下的孤鹜见元莞做戏, 小心道:豫王心胸狭窄, 挾私报复, 不值当。
无妨。元莞笑着摆手,偶尔逗弄逗弄豫王,也是一趣事, 好赖话都听不明白, 也不知豫王的王位是怎么得来的,约莫也就占了嫡长的先。
入殿后, 元乔站于窗下,吹着冷风,元莞不知殿内发生的事,照旧说起方才内侍的事:那名内侍必然是得了吩咐,那枚玉令上的图案好似不是京城之物。
方才她摸过玉,打磨得光滑,质地上乘,非寻常官宦可用得起。
令人去查,想必过几日就会有结果。元乔语气淡漠,并未回身,冷风拂面而来,让她清醒不少。脸色也被吹得通红,元莞见状,顺口道:那里风大,你往里走走。
说完,就去翻看案上的奏疏,两人多日来达成默契,元乔无事,元莞就会去看奏疏,早些处理,晚间就可以早些安置。
皇帝免朝,每日送上来的奏疏都会准时送还,从未耽误过,朝臣也渐渐释怀。
元莞随意之态,让元乔不得不侧眸,手在袖口处的纹路上摩挲一阵,两步走过去,就听到元莞开口:往前走五步就可。
说话间头都没有抬,元乔神色微动,听话地走了五步,摸到案牍,试探地开口:此事你欲如何处理?
查出背后指使的人,到时再说。元莞回她,此事无果,再多的猜测都没有用。
元乔不问了。
过了几日后,事务繁杂,皇帝病愈,恢复早朝,元莞也搬回福宁殿。
临近年底,朝堂忙碌不休,元乔也没有时间再去见元莞,而元莞答应陆连枝的邀约。
内侍一事卡在玉令上,陈砚去查之际,她的人也在暗中去查,陈砚虽好,可并非是她的人,终究不放心。
陆府在临安城北面,车马行驶一个多时辰,元莞感觉两地相差太远,她躲在车内懒散地打了哈欠,帘外的孤鹜警惕地观看周遭的环境。
到了府邸后,元莞昏昏欲睡,被凌冽的风一吹,就清醒了,看着陆家气派的府邸,道:陆家也算大户人家。
陆家与魏国公主府有些渊源,且这次陆连枝得了县主之位,自然就更胜以往。孤鹜小心解释。
元莞就不再说什么,陆连枝的父母在府门口候着,见到她后,笑吟吟地行礼,陆连枝小跑着出来,你来得颇早,我刚从树
恋耽美
元莞笑意直不起腰,出门一趟,就成熟不少,或许去了外间历练,对她当真会有好处。
东风乍起,台阶上的人一袭绿裳,眉眼弯作一团,笑意绵绵,似偷笑似坏笑,散去那份成熟与稳重,乐得如同孩子。元乔站于窗下,望着久久不语,好似很久没有见到她这般笑了。
这些时日以来,元莞确实比为帝时更为沉着冷静,处事不变。
元莞回来后,并未说起外间的事,元乔也没有再问,相处如旧。
翌日魏律询问考核一事,在殿内待了半日,元莞在侧也听了许久,等他走后,才看到考核的文书,细细去看,朝堂上的人发生不少变化了。
多了很多陌生的名字,元乔知她不解,顺势解释:朝堂上换了些人,总要些新人。
新人与老臣不同,他们年轻,思路更为开阔,对朝堂上的见解也不同,元乔之意是广开言路,听到更多不同的声音,而并非一味循旧。
魏律苏闻虽说是肱骨之臣,思想不如新人多变,元乔两年来暗中扶持不少新人,明年科举,只怕又会新来一批学子。
元乔的心计沉,元莞早就见识过,虽说小事做的不好,在朝政之上,也是清明之主。
看过考核之后,她也没有再问,将文书放下,道:你这般大刀阔斧,就不怕苏闻魏律两党心中不平?
眼下新臣势弱,不会引起他们的察觉,且他们不会知晓是我所为,等到合适的时机,他们自然就会发现,只是为时已晚,且他们都并非孤身一人,身后有家族、有党羽,不会就此放弃高位。
届时新旧之争,是你乐见的?元莞问道,新旧之争,在于皇帝把持朝政了,不会出现老臣一味敛权,而新臣亦会从中起到追进的作用。
两相平衡,皇帝手中的权力就会推向鼎峰,她不得不服气,元乔此举,利用人对权势的追逐,达到皇权至高。
她为帝时,几乎受到制衡,苏魏二人作为权臣,虽说没有谋逆之心,可是皇帝势弱,无法发布自己的诏令,到了元乔这里,都会慢慢在改变。
元乔不知她所想,则徐徐道:平衡之策罢了,眼前苏魏二人势大,虽说没有太大的影响,可是不难保证日后不会出差错。
确实,日后的事情是看不到的,早做准备罢了。
元莞不说话了,而元乔继续言道:大宋无战事,边境尚可安稳,养兵一事就存在懈怠之意,而京内的兵至关重要。
当年先帝去后,将殿前司给了刘家,而侍卫司被元乔掌控,皇城司则是各项势力繁杂,多年来也是平衡。废帝之后,这个平衡就打破了,禁军三司都在元乔手中。
回到新帝时期的局势了。
宫城外的兵马就不受元乔控制。元莞明白过来,你想要回宫外的兵?
嗯,有此意。元乔没有否认,这些年她一直在努力,只是进展不大。
元莞不傻,临安城内的兵若尽归皇帝,元乔的帝位就无法撼动了。她当日里只一殿前司,无法与坚持废帝的元乔抗衡,同样,宫城外不宁,元乔的身世也有瑕疵,依旧有危险。
缄默下来,元莞凝视元乔:你摄政七年,为帝两年,近十年的时间,你可有所获?
并无所获。元乔坦诚道,之前摄政,她不可过于揽权,就未曾出手,为帝后她忙于平衡各方势力,难以抽出空闲的时间。
多年无战,大宋处于病弱而经济繁荣之兆,兵在于文臣眼中,就没有那么重要,相反武将低于文臣一等,此时出声养兵,只怕会遭到反对。
城内城防军的守卫不如禁军,甚至连地方军都不如,元莞知晓弊处,却不知元乔要做什么,下意识道:你有想法?
将城防军拆散,送入地方军,再从地方军中挑选干练的兵马充作城防军。元乔道。
元莞震惊:这般做来,极易引起兵变。
元乔点头:眼下不是最好的时候,待明年科考之后。
你需一契机?元莞从她笃定的神色中察觉出什么,契机或许是自导自演的戏,她再次被元乔的心计折服,叹道:想来你有计策了。
嗯,提前同你说。元乔淡淡道,元莞面色颓唐,不知在想什么,两人坐得极近,她抬了抬首,想去摸摸那张失色的脸颊,想到之前的抵触,就只好放下手来。
不知为何,元莞在她的身上又感受到了那股沉稳的气息,于朝政而言,元乔确实很杰出。
心里十分憋闷,她觉得殿内逼仄的气息几乎要将她压制,她站起身来,往殿外走去,元乔忽而出声:我并不惧怕豫王,同样也不担心你要做什么。
做的这一切,不过是想令元莞更加安心罢了。
毕竟她为帝一日,元莞就会平安一日。
陛下筹谋得当,比起先帝胜过而有余,确实不用惧怕任何人。元莞平静道。
元乔认真道:你若留下,便可无虞。
闻言,元莞没有生气,亦没有炸毛,更没有回身,只道:陛下筹谋再多,与我无甚关系。
元乔微微一笑,笑意极是勉强:嗯。
元莞抬脚出殿,站在廊下,极目远眺,都是宫城内的壮阔之色,这么多年来她首次感到压抑和彷徨。宫城内冰冷的庄严,让她几乎麻木,可元乔方才所言,又将那股冰冷驱散,留下的只有庄严。
她想不通透之际,陈砚查出些许线索。
那名内侍所为,终引得旁人察觉,至陈砚处告密,为显稳妥,陈砚将那人看住,并不放行。
臣想询问,可要将那名内侍拿下?
元莞思索道:现在有些早了,我去试探一二,你命人将他拿住,送到福宁殿去。
语气不容置喙,陈砚没有反驳,退出去行事。殿内的元莞,却朝着元乔说话:可要去听戏?
元乔看不见,就只能去听了。
好。元乔没有拒绝,再入福宁殿,也是元莞邀请,并非是她擅入。
****
陈砚行事很快,翌日就将人悄悄拿了,而后秘密送到福宁殿。
内侍被蒙住眼睛,手脚被绑,嘴巴也被封住,殿内设一屏风,元乔坐在里间,元莞则踱步走近,先道:你好像不大听话,让你将名单送来,几日都未曾送来。
她摆摆手,示意陈砚送搜身,在他身上搜出一方玉令。
元莞知晓玉令必然是通信之物,就挥退陈砚,将内侍眼睛上黑布摘了,听着咿咿呀呀的声音,幽幽道:你不认识我了?
内侍拼命地点头,眼睛赤红,元莞摘除他口中的布巾:我给你一次机会,说不好,我可以提前杀你,就算行事,也不需你招揽,我手中的人多如过江之鲫,不缺你一人。
她故作自信,当真糊住了内侍。内侍脸色本被憋得通红,闻言后遽然变白,慌张中向她证明自己的忠心:臣这几月来一直在暗中行事、且、且有人总是在暗中跟着、是以、是以、臣就未曾过来。陛下,臣对您可是一片忠心啊
元莞不觉扫了一眼屏风后,觉得那声陛下有些刺耳,但现在不是多想的时候,继续问道:名单呢?既然都是你一人行事的,不如将忠于我的朝臣名姓都写出来,也好让我看看行事能有几分成功。
内侍咽了咽口水,大胆地抬头看着殿内,发觉这是福宁殿,就不觉松了口气。
元莞的身影恰好拦住元乔,内侍也未曾发现,他谄媚道:此事您就放心交给臣去办,您不放心,臣也可口述那些大人的名姓,只是不可留下名单,免得被旁人察觉,功亏一篑。
元莞坚持道:我被人背叛过,不大相信你这些话,你若不写,我便不信,未免旁人察觉,只有杀你灭口了。
杀人灭口的事,很是寻常。元莞面露阴狠,内侍咬咬牙,道:臣给您写。
落霞送来笔墨,置于他面前,担忧地看了元莞一眼,又想起元乔在殿内,就安心地走出去。
陛下在,总不会出事的。
内侍咬牙,写了十几人的名姓,元莞皱眉:就这么些人?
其余的都是些官微之人,臣记不大清了。内侍搪塞道。
元莞也不再逼迫,将名单收好,换了一副深信不疑的神色来,宽慰内侍道:既然如此,就劳烦你继续去行事,我等着你的好消息。另外苏相是我的帝师,再过些几日,我去寻他试试。
苏闻手中权柄更大,纸上那些人都是些虾兵蟹将,不足一提。内侍闻言更加心动,脊背挺直,保证道:臣定不辱命。
元莞将玉令还他,命人送他出福宁殿,借着笔墨,将方才的玉令画了出来,让陈砚去查查是哪府之物。
屏风内的元乔不置一词,绕过屏风后,趁着元莞不在意之际,扫了一眼图纸,眸色沉了沉,依旧没有说话,吩咐陈砚退出去。
元莞不知这些细枝末节,坦诚道:这人有些蠢,与豫王相似。就凭借着这些人,如何能做事?
她将名单上的人给元乔读过一遍,元乔道:确实挺蠢的,静观其变,先查玉令。
嗯。元莞没有反驳。
没过多久,元乔回垂拱殿而去,元莞留下,未曾跟着回去。
元乔回殿后,殿外等了许多朝臣,见她步履如常,面色尚可,猜测已然病愈,纷纷又打起精神来。
元乔这几日鲜少过问朝政,都是两府宰执在处理大小事务,赈灾的人陆续回来,免不得要赏赐。朝臣谏议不一,尤其是豫王,非要横插一手,惹得元乔不悦。
元乔忽而想起内侍手中的玉令,在他腰际扫了一眼,借故道:朕记得你父曾喜一图案,刻于令上,是不是你腰间那枚?
对于你父二字,豫王不悦,沉着脸解开那枚玉佩,递给她:陛下莫要忘了,你我二人是同父。
元乔没有回话,看到同样的花纹后,心中倒吸一口冷气,将玉佩还给他,开口道:你在京内是藩王,行事无度,终究不妥,悬崖勒马,早日回封地。
豫王嗤笑,他见不得元乔与他撇清关系,矫揉造作,冷笑道:陛下蒙骗世人成习惯了,在我面前就不需清高,你既无子,朝堂不稳,该过继储君才是。
眼下皇夫未立,豫王想得过早。元乔直言反驳,起身又道:我念在祖母德惠太后面上,对豫王一脉多加隐忍。每日案牍弹劾你的奏疏数之不尽,你若再不知悔悟,朝臣弹劾,你觉得能护得住你?
豫王笃定道:你连废帝都能护得住,我这一兄长无法护得住?再者你将那废帝藏于宫中,又是看在谁的面上?元乔,你将废帝赐死,我便回封地?
豫王还是请回。元乔懒于再说下去,命人请他出去。
豫王也是不逊,大步离开,至廊下时,又见废帝站在廊下,容颜昳丽,欺霜赛雪,他挑逗道:你若跟我,哪里有这么多委屈。
元莞轻轻一笑:我不喜欢男人。
第60章 床图
不喜欢男人?豫王被说得发懵, 又见废帝细皮嫩肉,眉眼弯弯,清纯昳丽, 尤其是那双蓝眸, 水色盈盈。
豫王觉得废帝脑子坏了, 女子不喜欢男子, 难道剪了头发去做姑子?他不屑道:废帝久居深宫, 大概是未曾见过男人。
元莞作势想了想,歪头道:朝臣不是男人吗?
周遭宫人都跟着笑了起来, 低首抿唇, 及时敛住笑声,孤鹜在侧也觉得豫王脑子转得慢,皇帝见到的男人应该都是最优秀的。
豫王自觉吃瘪,愤恨地盯着元莞:牙尖嘴利,等本王将你弄到手,将你牙一颗一颗拔了。
元莞捂住嘴巴,惊恐地看着豫王,吓得不敢再说话, 豫王这才大摇大摆地走了。
廊下的孤鹜见元莞做戏, 小心道:豫王心胸狭窄, 挾私报复, 不值当。
无妨。元莞笑着摆手,偶尔逗弄逗弄豫王,也是一趣事, 好赖话都听不明白, 也不知豫王的王位是怎么得来的,约莫也就占了嫡长的先。
入殿后, 元乔站于窗下,吹着冷风,元莞不知殿内发生的事,照旧说起方才内侍的事:那名内侍必然是得了吩咐,那枚玉令上的图案好似不是京城之物。
方才她摸过玉,打磨得光滑,质地上乘,非寻常官宦可用得起。
令人去查,想必过几日就会有结果。元乔语气淡漠,并未回身,冷风拂面而来,让她清醒不少。脸色也被吹得通红,元莞见状,顺口道:那里风大,你往里走走。
说完,就去翻看案上的奏疏,两人多日来达成默契,元乔无事,元莞就会去看奏疏,早些处理,晚间就可以早些安置。
皇帝免朝,每日送上来的奏疏都会准时送还,从未耽误过,朝臣也渐渐释怀。
元莞随意之态,让元乔不得不侧眸,手在袖口处的纹路上摩挲一阵,两步走过去,就听到元莞开口:往前走五步就可。
说话间头都没有抬,元乔神色微动,听话地走了五步,摸到案牍,试探地开口:此事你欲如何处理?
查出背后指使的人,到时再说。元莞回她,此事无果,再多的猜测都没有用。
元乔不问了。
过了几日后,事务繁杂,皇帝病愈,恢复早朝,元莞也搬回福宁殿。
临近年底,朝堂忙碌不休,元乔也没有时间再去见元莞,而元莞答应陆连枝的邀约。
内侍一事卡在玉令上,陈砚去查之际,她的人也在暗中去查,陈砚虽好,可并非是她的人,终究不放心。
陆府在临安城北面,车马行驶一个多时辰,元莞感觉两地相差太远,她躲在车内懒散地打了哈欠,帘外的孤鹜警惕地观看周遭的环境。
到了府邸后,元莞昏昏欲睡,被凌冽的风一吹,就清醒了,看着陆家气派的府邸,道:陆家也算大户人家。
陆家与魏国公主府有些渊源,且这次陆连枝得了县主之位,自然就更胜以往。孤鹜小心解释。
元莞就不再说什么,陆连枝的父母在府门口候着,见到她后,笑吟吟地行礼,陆连枝小跑着出来,你来得颇早,我刚从树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