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元莞脸色微红,不乐意了,大长公主不是送朕的?
元乔唇角微勾:臣何时说要送?不如陛下将抓到的人送还臣,臣将游记赠与陛下,如何?
人、什么人?元莞装作不知,扭头看向旁处,心虚得不敢与元乔直视。
小皇帝不承认,元乔也拿她没有办法,陛下不还也可,莫怪臣行事不妥。
正大光明的威胁让元莞眼皮子一跳,登时站起身,激动道:你是何意?
元乔不答,只道: 陛下还不还?
元莞不服气,也并非对元乔的不敬,而是元乔避重就轻的态度,恼恨道:藩王家臣以假文牒出入临安城,朕抓他,哪里错了?
陛下没有错
朕没有错,大长公主出言威胁朕,就不怕朕抓住豫王的把柄,将人缉拿?元莞气恨,直接将元乔的话打断,藩王无诏不得入京,豫王令家臣入京上下行走贿赂,与谋逆无异。
皇帝有理有据,元乔显得理亏,思忖须臾,元莞并非是前几年不懂事的孩子,如今得苏闻等人,气势微显,若拿豫王开刀,也是极有可能的。
她不能违逆,还需顺毛摸,迎上皇帝蕴怒的眸子:陛下意欲何为?
皇帝不说了,她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本不生气,可元乔出言威胁,为一豫王家臣就如此对她,以后豫王若入京,那她的地位岂非不保。
皇帝恨恨地瞪了元乔一眼,不搭理她,趾高气扬地走了。
元乔追了几步,孤鹜伸手拦她:陛下在气头上,殿下还是莫要火上浇油了。
元乔顿住,她不明白皇帝气在哪里?
豫王的事本就不是秘密,皇帝背着她将人抓了,已然不妥,今日又同她置气,令她更加恍然,皇帝到底要做什么?
以此来给豫王定罪?她又否认了,皇帝的心计不深,断然做不到这些。
那厢回福宁殿更衣的皇帝气得小脸通红,落霞乍见后,亦是一惊,看向孤鹜。孤鹜为难地吐出几字:大长公主。
落霞明白过来,小心地伺候皇帝更衣,换下厚重的朝服后,将发髻打散,试探道:今日天气不错,陛下换一身衣裳,去园子走走,好多花都开了。
不去。皇帝无甚心思,面上阴云密布,吓得落霞不敢再开口了。
更衣后,苏闻来禀事,说的是今岁科举,礼部贡举设进士及诸科。
去岁养伤之际,元乔曾提过此事,皇帝亦有耳闻,想起那件贪污案,道:科考一事,可拟定考官?严防舞弊。
苏闻道:今年不同往日,去岁大长公主就已令人在准备,准备得更为妥当,只试题未曾拟定。
哦。皇帝应了一声,想必提过之后,元乔就上心了,她对此事不懂,不知旁人的安排,道:卿家将拟定的章程给朕看看。
臣回去准备,眼下臣是想问问主考一事。苏闻开口。
皇帝在朝上已然能说上话了,苏闻今日过来,是有人想要举荐,话说完就递给陛下一道奏疏,上面将举荐人的来历与功绩写得很清楚。
朕看看,卿家且先回去。元莞没有应下,亦没有拒绝,她需要好好看看才能给答复。
苏闻知晓皇帝心思深,也未存糊弄之意,静静退下了。
皇帝翻看着奏疏,脑海里想的还是元乔与豫王的事,杂乱无章,气又涌了上来,奏疏也看不进去。
她要出外走走,不然会很憋屈。
皇帝领着落霞去园子里走走,落霞口中的花开了,并非是园子里长大,而是从暖房里搬出来的,温室里养大的花,受不得风。
落霞紧紧跟着皇帝,园子里的景色与冬日里无甚诧异,刚开年,还是寒气渗人,落霞拢了拢衣裳,见皇帝缓步走着,让人去取了披风来。
园子里寒风阵阵,元莞走过一通就醒神了,元乔对她好,对有血缘的豫王肯定更加好,碍于藩王制度,才不敢过于亲近。
她丧气,择一处亭子坐下,眺望假山,嶙峋不平的假山让人望而生叹。屏退宫人内侍后,她一人爬上假山,坐在最高处,望着更远之地。
本非大事,被元乔这么一威胁,心中积郁一股气,恨不得现在就赐死那名家臣,再令人去将豫王抓回临安城处置,她倒想看看元乔是何反应。
袒护过甚,必会遭御史弹劾,到时元乔左右为难她又于心不忍。
风过,撩动裙摆,她以手按住,撑着下颚,坐在高处,受着冷风,思绪就清楚了很多。
显而易见,豫王是元乔的软肋,她可在此上筹谋一番,到时令元乔妥协,让她手中的权势更大些。
浮云辽阔,碧色云天下,极淡的草木气息涌来,心思开阔后,也不再那么生气。元乔先威胁她的,那就不能怨怪她做事绝情了。
在假山上坐到午时,将事情理通后,皇帝神清气爽地从假山上下来,吹得浑身发冷,也浑然不在意。
****
苏闻举荐的是翰林学士杜宿,科举出身,先帝年间的三甲。翰林院在先帝去后,就成了虚设,入职的都是文士,才学极好。
皇帝听闻过此人,翰林院学士负责起草朝堂的制诰、赦敕,学识是极其好的。
奏疏就摆在案头上,苏闻私下举荐,而不当着朝臣的面上,可见是有私心的,元莞想到此,心思就开始动摇了,她将苏闻的奏疏压了下来。
等议到此事之际,再作定论。
接下来几日里,元莞都不与元乔说话,也不说放人,也不以此作威胁,就像没有发生此事一样,元乔也被她模棱两可的态度糊弄住了。
皇帝正在气头上,此时去要人,想必也不会有结果,她等上几日,算着小皇帝气该消了再去。
元乔等了三日,十一这日去找皇帝。
皇帝在殿内玩傀儡,攥着手柄,傀儡就跟着舞动,右手依旧不太灵活,以致于傀儡舞动的姿势不对,瞧着有些别捏。
元乔入殿好,她也没有抬眼,吩咐人赐座看茶,晾着元乔一人坐着。
殿内仅此二人,元乔不好出声,就这么静静看着。皇帝动作生疏,傀儡就不太听话,东倒西歪的,就像喝醉酒一般,她笑了笑。
等过两盏茶时间,皇帝自己玩累了,揉着手腕,她才出声:陛下可曾想好了?
想什么?元莞不解,看着元乔也甚为迷惘,手腕处一阵酸疼,本置于案上,后悄悄挪回袖口内,底气略足,不愿被元乔看弱。
掩耳盗铃的举止,元乔岂会不知,她耐着性子道:陛下想好要什么了?
没有。元莞确实没有想好要什么。
元乔也跟着沉默下来,她不会大咧咧地开出条件,等皇帝主动说出,皇帝最想要的大概是皇城司了,毕竟皇城司内的情报是最完善的。
比起侍卫司,皇城司的作用最大。
两人都在等对方开口,元乔耐心极好,不与皇帝计较,再次出声:陛下的机会不多,您好好想想。
元莞冷哼一声,不喜欢她这么生疏的语气,反感道:你不用威胁朕。
臣没有威胁陛下,只是事实罢了。元乔道。
没有威胁?几日前你还威胁朕,莫要忘了。元莞又被拱起一团怒火,左手死死捏着傀儡,眼里的恨意显而易见。
元乔反省道:臣失言,望陛下见谅。
元莞不罢休:朕不见谅,朕就是生气。
陛下要如何?元乔头疼,皇帝有些无理取闹,揪着她的错处不放也就罢了,偏偏不肯松口,非等着她开口不成?
她实在无奈,试探道:皇城司?
皇帝摇首:朕不要。
元乔有些拿不准了,凝视皇帝恼恨的神色,被她看得不适,斟酌道:那陛下想要什么?
朕要、朕要元莞说不出口了,元乔门户大开,让她去索取,她几乎动摇了。可想起威胁的话就生气,张口道:你若接受、接受
元乔不懂她:接受什么?
元莞脸色就红了,支吾半天说不出来话,元乔就这么看着她,等着她的后话。
你若接受朕,朕就答应放人!
作者有话要说:
圆碗:好难啊。
太后:让你听我的不听,多走好多路。
圆碗:我很正经。哼╯^╰
第39章 上元
小皇帝口不择言, 像是气话,元乔怔忪,斥道:陛下心思不正, 怎地还在胡思乱想。
朕胡思乱想了, 大长公主退下吧, 朕累了。皇帝想而未想就赶人出宫, 态度不好, 又炸毛了,元乔想顺毛摸, 都是不成。
元乔习惯了, 小皇帝气性大,经常将她赶出来,一言不合,就发脾气,还不如小时候脾气好,说甚都不会生气,只会低着脑袋不作声。
现在脾气更大,不听劝, 两句说不好就甩脸色。
元乔无措, 出宫的路上将思绪捋清楚, 皇帝眼下的局势很好, 科考之后,朝堂之内就能有新人,陛下择选一二, 天子门生, 也利于皇权收拢。
她让步就成,再者皇帝愈发大了, 心思深沉,难不保有一日皇帝对她不满。权臣之势,本就是数不清的,她与苏闻、魏律不同,身正则心净,她早就做不到这点了。
过了两日后,元乔作出更大的让步,答应皇帝将她的人安排进二府高位,将自己的人撤出来。皇帝还是未曾松口,元乔就不让了。
狮子大开口,皇帝极为不仁。
到了十五这日,元乔隐隐压着怒气禀事,皇帝心不在焉,早朝后将她留下来,上下打量她一番,目光落在她洁白的两颊处,沉吟须臾,道:朕今夜欲出宫看花灯。
元乔淡淡道:臣去安排。
元莞点头:大长公主可去?
元乔拒绝:不去。
为何不去?元莞托腮望她,这几日来看着元乔焦急,她心情就好了不少。抓住元乔把柄的好处确实不少,至少能让清高孤傲的大长公主听话。
小皇帝目光不善,令元乔厌恶,她垂眸答道:臣不喜去热闹之地。
大长公主又不听话了。皇帝轻轻叹一句,晓得元乔不喜,还是走到她身前,大长公主当真不去?
步步逼近后,元乔退后几步,抬袖揖礼:不去。
元莞看着她晶莹剔透的双手交握后,心就痒痒的,可惜不能碰一碰、摸一摸,她怀念酒醉的元乔,那时多听话,让摸就摸。
她不罢休,又问:不去便不去,凶什么。那今夜大长公主去何处玩?
臣在府内。元乔道。
皇帝好奇:府内好玩吗?朕可能去?
元乔再次拒绝:不能。
哦,那便罢了,豫王家臣在皇城司,大长公主命人去接就成。皇帝露出失望的神色,转身就回到案后,不再作纠缠。
元乔不懂她的意思,僵持这么久,皇帝什么都不要?她心内怀疑,不敢确定皇帝是不是有后招,想多问几句,孤鹜引着太医过来了。
皇帝瞧着太医就不乐意,见元乔还站着,就道:大长公主不走?
又赶人了。元乔颔首,臣这就走。
离开之际,就听到元莞不高兴的声音:太医,你下针时轻些,再重几分,朕赶你出太医院。
而后是太医唯唯诺诺的应答声,元乔笑了,回身去看,小皇帝愁眉苦脸,与稚子无异,有趣可爱。
元乔离开后,转去太医院,拿了皇帝脉案在看。皇帝的伤势渐渐好转,已然能握笔,只是力气不如往日,灵活二字更是谈不上。
太医院当值的太医不敢隐瞒,将皇帝近日的病况都解释一番。
元乔听后就离开了,只要有进展就成,出宫后唤来陈砚,命他去皇城司将人接出来,带去公主府。
皇帝既然知晓了,就无需隐瞒。
人在皇城司并未受刑,全身上下找不到一处伤口,冻得不行,整个人都在打颤,感染风寒,陈砚请大夫医治了。
午后,元乔回府,亲自去看家臣。
豫王家臣没有气焰了,见到元乔忙从榻上翻下来行礼,元乔并未走近,淡然出声:可知抓你的人是谁?
不知、我、我一直被蒙着脸。
孤鹜出手,确实不会留下线索,元乔放下心来,择处而坐,望着那家臣:回去后告诉豫王,莫要再动心思,陛下大了,并非以前不懂事,羽翼丰满,他再不知改过,就想想老豫王的下场。
提起老豫王,元乔的语气很是平静,眸色不变。
我、小的明白。
那家臣想不到鬼门关里走了一趟,还能保住性命,忙不迭地叩首。元乔无动于衷,继续道:你说了什么,与我道来。
小的并没有说什么,只道是豫王派遣给殿下送礼,礼装在一木匣子里。豫王家臣匍匐在地,垂首不敢见元乔。
皇帝的心思诡异,看似蛮横,又无条件地将人放了,既然如此,何必又抓人。元乔指尖无意识地敲了敲桌面,起身不再言语,命陈砚将人送出城。
她既看不懂皇帝心思,就静静等着皇帝的后招。
回书房之际,幕僚匆匆而来,禀道:永安侯入宫了。
元乔顿住脚步,眼内闪过不悦,吩咐道:陛下今夜出宫去御街,你命侍卫司小心照看着,莫要使陛下受到损伤。
周暨入宫,不为旁的事,必然是跟皇帝出宫去玩的。她对皇帝的心思毫不减退,元乔思索一番,不可再让周暨入宫了。
****
大宋不设宵禁,御街之上,酒楼彻夜,至深夜间,亮如白昼。
街上随处可见花灯、傀儡戏,街边小贩买珠钗花胜,人多处,摩肩擦踵,人织如潮。
华灯彻映,火树银花,最是一派升平之色。十五是上元灯节的最后一日,遍地可见灯火,灯样各异,织布上画着山水,浓淡之色,映着烛火,深深浅浅。
马车在外间停下,元莞探头去看,同周暨道:你带朕来玩,不怕大长公主训你?
大长公主古板又不通情理,周暨见到她就怕,被皇帝这么一说,吓得拍了拍胸脯,娇俏一笑:那又如何,她今日又不会出现,可要说好了,陛下不能再将我丢了。
恋耽美
元乔唇角微勾:臣何时说要送?不如陛下将抓到的人送还臣,臣将游记赠与陛下,如何?
人、什么人?元莞装作不知,扭头看向旁处,心虚得不敢与元乔直视。
小皇帝不承认,元乔也拿她没有办法,陛下不还也可,莫怪臣行事不妥。
正大光明的威胁让元莞眼皮子一跳,登时站起身,激动道:你是何意?
元乔不答,只道: 陛下还不还?
元莞不服气,也并非对元乔的不敬,而是元乔避重就轻的态度,恼恨道:藩王家臣以假文牒出入临安城,朕抓他,哪里错了?
陛下没有错
朕没有错,大长公主出言威胁朕,就不怕朕抓住豫王的把柄,将人缉拿?元莞气恨,直接将元乔的话打断,藩王无诏不得入京,豫王令家臣入京上下行走贿赂,与谋逆无异。
皇帝有理有据,元乔显得理亏,思忖须臾,元莞并非是前几年不懂事的孩子,如今得苏闻等人,气势微显,若拿豫王开刀,也是极有可能的。
她不能违逆,还需顺毛摸,迎上皇帝蕴怒的眸子:陛下意欲何为?
皇帝不说了,她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本不生气,可元乔出言威胁,为一豫王家臣就如此对她,以后豫王若入京,那她的地位岂非不保。
皇帝恨恨地瞪了元乔一眼,不搭理她,趾高气扬地走了。
元乔追了几步,孤鹜伸手拦她:陛下在气头上,殿下还是莫要火上浇油了。
元乔顿住,她不明白皇帝气在哪里?
豫王的事本就不是秘密,皇帝背着她将人抓了,已然不妥,今日又同她置气,令她更加恍然,皇帝到底要做什么?
以此来给豫王定罪?她又否认了,皇帝的心计不深,断然做不到这些。
那厢回福宁殿更衣的皇帝气得小脸通红,落霞乍见后,亦是一惊,看向孤鹜。孤鹜为难地吐出几字:大长公主。
落霞明白过来,小心地伺候皇帝更衣,换下厚重的朝服后,将发髻打散,试探道:今日天气不错,陛下换一身衣裳,去园子走走,好多花都开了。
不去。皇帝无甚心思,面上阴云密布,吓得落霞不敢再开口了。
更衣后,苏闻来禀事,说的是今岁科举,礼部贡举设进士及诸科。
去岁养伤之际,元乔曾提过此事,皇帝亦有耳闻,想起那件贪污案,道:科考一事,可拟定考官?严防舞弊。
苏闻道:今年不同往日,去岁大长公主就已令人在准备,准备得更为妥当,只试题未曾拟定。
哦。皇帝应了一声,想必提过之后,元乔就上心了,她对此事不懂,不知旁人的安排,道:卿家将拟定的章程给朕看看。
臣回去准备,眼下臣是想问问主考一事。苏闻开口。
皇帝在朝上已然能说上话了,苏闻今日过来,是有人想要举荐,话说完就递给陛下一道奏疏,上面将举荐人的来历与功绩写得很清楚。
朕看看,卿家且先回去。元莞没有应下,亦没有拒绝,她需要好好看看才能给答复。
苏闻知晓皇帝心思深,也未存糊弄之意,静静退下了。
皇帝翻看着奏疏,脑海里想的还是元乔与豫王的事,杂乱无章,气又涌了上来,奏疏也看不进去。
她要出外走走,不然会很憋屈。
皇帝领着落霞去园子里走走,落霞口中的花开了,并非是园子里长大,而是从暖房里搬出来的,温室里养大的花,受不得风。
落霞紧紧跟着皇帝,园子里的景色与冬日里无甚诧异,刚开年,还是寒气渗人,落霞拢了拢衣裳,见皇帝缓步走着,让人去取了披风来。
园子里寒风阵阵,元莞走过一通就醒神了,元乔对她好,对有血缘的豫王肯定更加好,碍于藩王制度,才不敢过于亲近。
她丧气,择一处亭子坐下,眺望假山,嶙峋不平的假山让人望而生叹。屏退宫人内侍后,她一人爬上假山,坐在最高处,望着更远之地。
本非大事,被元乔这么一威胁,心中积郁一股气,恨不得现在就赐死那名家臣,再令人去将豫王抓回临安城处置,她倒想看看元乔是何反应。
袒护过甚,必会遭御史弹劾,到时元乔左右为难她又于心不忍。
风过,撩动裙摆,她以手按住,撑着下颚,坐在高处,受着冷风,思绪就清楚了很多。
显而易见,豫王是元乔的软肋,她可在此上筹谋一番,到时令元乔妥协,让她手中的权势更大些。
浮云辽阔,碧色云天下,极淡的草木气息涌来,心思开阔后,也不再那么生气。元乔先威胁她的,那就不能怨怪她做事绝情了。
在假山上坐到午时,将事情理通后,皇帝神清气爽地从假山上下来,吹得浑身发冷,也浑然不在意。
****
苏闻举荐的是翰林学士杜宿,科举出身,先帝年间的三甲。翰林院在先帝去后,就成了虚设,入职的都是文士,才学极好。
皇帝听闻过此人,翰林院学士负责起草朝堂的制诰、赦敕,学识是极其好的。
奏疏就摆在案头上,苏闻私下举荐,而不当着朝臣的面上,可见是有私心的,元莞想到此,心思就开始动摇了,她将苏闻的奏疏压了下来。
等议到此事之际,再作定论。
接下来几日里,元莞都不与元乔说话,也不说放人,也不以此作威胁,就像没有发生此事一样,元乔也被她模棱两可的态度糊弄住了。
皇帝正在气头上,此时去要人,想必也不会有结果,她等上几日,算着小皇帝气该消了再去。
元乔等了三日,十一这日去找皇帝。
皇帝在殿内玩傀儡,攥着手柄,傀儡就跟着舞动,右手依旧不太灵活,以致于傀儡舞动的姿势不对,瞧着有些别捏。
元乔入殿好,她也没有抬眼,吩咐人赐座看茶,晾着元乔一人坐着。
殿内仅此二人,元乔不好出声,就这么静静看着。皇帝动作生疏,傀儡就不太听话,东倒西歪的,就像喝醉酒一般,她笑了笑。
等过两盏茶时间,皇帝自己玩累了,揉着手腕,她才出声:陛下可曾想好了?
想什么?元莞不解,看着元乔也甚为迷惘,手腕处一阵酸疼,本置于案上,后悄悄挪回袖口内,底气略足,不愿被元乔看弱。
掩耳盗铃的举止,元乔岂会不知,她耐着性子道:陛下想好要什么了?
没有。元莞确实没有想好要什么。
元乔也跟着沉默下来,她不会大咧咧地开出条件,等皇帝主动说出,皇帝最想要的大概是皇城司了,毕竟皇城司内的情报是最完善的。
比起侍卫司,皇城司的作用最大。
两人都在等对方开口,元乔耐心极好,不与皇帝计较,再次出声:陛下的机会不多,您好好想想。
元莞冷哼一声,不喜欢她这么生疏的语气,反感道:你不用威胁朕。
臣没有威胁陛下,只是事实罢了。元乔道。
没有威胁?几日前你还威胁朕,莫要忘了。元莞又被拱起一团怒火,左手死死捏着傀儡,眼里的恨意显而易见。
元乔反省道:臣失言,望陛下见谅。
元莞不罢休:朕不见谅,朕就是生气。
陛下要如何?元乔头疼,皇帝有些无理取闹,揪着她的错处不放也就罢了,偏偏不肯松口,非等着她开口不成?
她实在无奈,试探道:皇城司?
皇帝摇首:朕不要。
元乔有些拿不准了,凝视皇帝恼恨的神色,被她看得不适,斟酌道:那陛下想要什么?
朕要、朕要元莞说不出口了,元乔门户大开,让她去索取,她几乎动摇了。可想起威胁的话就生气,张口道:你若接受、接受
元乔不懂她:接受什么?
元莞脸色就红了,支吾半天说不出来话,元乔就这么看着她,等着她的后话。
你若接受朕,朕就答应放人!
作者有话要说:
圆碗:好难啊。
太后:让你听我的不听,多走好多路。
圆碗:我很正经。哼╯^╰
第39章 上元
小皇帝口不择言, 像是气话,元乔怔忪,斥道:陛下心思不正, 怎地还在胡思乱想。
朕胡思乱想了, 大长公主退下吧, 朕累了。皇帝想而未想就赶人出宫, 态度不好, 又炸毛了,元乔想顺毛摸, 都是不成。
元乔习惯了, 小皇帝气性大,经常将她赶出来,一言不合,就发脾气,还不如小时候脾气好,说甚都不会生气,只会低着脑袋不作声。
现在脾气更大,不听劝, 两句说不好就甩脸色。
元乔无措, 出宫的路上将思绪捋清楚, 皇帝眼下的局势很好, 科考之后,朝堂之内就能有新人,陛下择选一二, 天子门生, 也利于皇权收拢。
她让步就成,再者皇帝愈发大了, 心思深沉,难不保有一日皇帝对她不满。权臣之势,本就是数不清的,她与苏闻、魏律不同,身正则心净,她早就做不到这点了。
过了两日后,元乔作出更大的让步,答应皇帝将她的人安排进二府高位,将自己的人撤出来。皇帝还是未曾松口,元乔就不让了。
狮子大开口,皇帝极为不仁。
到了十五这日,元乔隐隐压着怒气禀事,皇帝心不在焉,早朝后将她留下来,上下打量她一番,目光落在她洁白的两颊处,沉吟须臾,道:朕今夜欲出宫看花灯。
元乔淡淡道:臣去安排。
元莞点头:大长公主可去?
元乔拒绝:不去。
为何不去?元莞托腮望她,这几日来看着元乔焦急,她心情就好了不少。抓住元乔把柄的好处确实不少,至少能让清高孤傲的大长公主听话。
小皇帝目光不善,令元乔厌恶,她垂眸答道:臣不喜去热闹之地。
大长公主又不听话了。皇帝轻轻叹一句,晓得元乔不喜,还是走到她身前,大长公主当真不去?
步步逼近后,元乔退后几步,抬袖揖礼:不去。
元莞看着她晶莹剔透的双手交握后,心就痒痒的,可惜不能碰一碰、摸一摸,她怀念酒醉的元乔,那时多听话,让摸就摸。
她不罢休,又问:不去便不去,凶什么。那今夜大长公主去何处玩?
臣在府内。元乔道。
皇帝好奇:府内好玩吗?朕可能去?
元乔再次拒绝:不能。
哦,那便罢了,豫王家臣在皇城司,大长公主命人去接就成。皇帝露出失望的神色,转身就回到案后,不再作纠缠。
元乔不懂她的意思,僵持这么久,皇帝什么都不要?她心内怀疑,不敢确定皇帝是不是有后招,想多问几句,孤鹜引着太医过来了。
皇帝瞧着太医就不乐意,见元乔还站着,就道:大长公主不走?
又赶人了。元乔颔首,臣这就走。
离开之际,就听到元莞不高兴的声音:太医,你下针时轻些,再重几分,朕赶你出太医院。
而后是太医唯唯诺诺的应答声,元乔笑了,回身去看,小皇帝愁眉苦脸,与稚子无异,有趣可爱。
元乔离开后,转去太医院,拿了皇帝脉案在看。皇帝的伤势渐渐好转,已然能握笔,只是力气不如往日,灵活二字更是谈不上。
太医院当值的太医不敢隐瞒,将皇帝近日的病况都解释一番。
元乔听后就离开了,只要有进展就成,出宫后唤来陈砚,命他去皇城司将人接出来,带去公主府。
皇帝既然知晓了,就无需隐瞒。
人在皇城司并未受刑,全身上下找不到一处伤口,冻得不行,整个人都在打颤,感染风寒,陈砚请大夫医治了。
午后,元乔回府,亲自去看家臣。
豫王家臣没有气焰了,见到元乔忙从榻上翻下来行礼,元乔并未走近,淡然出声:可知抓你的人是谁?
不知、我、我一直被蒙着脸。
孤鹜出手,确实不会留下线索,元乔放下心来,择处而坐,望着那家臣:回去后告诉豫王,莫要再动心思,陛下大了,并非以前不懂事,羽翼丰满,他再不知改过,就想想老豫王的下场。
提起老豫王,元乔的语气很是平静,眸色不变。
我、小的明白。
那家臣想不到鬼门关里走了一趟,还能保住性命,忙不迭地叩首。元乔无动于衷,继续道:你说了什么,与我道来。
小的并没有说什么,只道是豫王派遣给殿下送礼,礼装在一木匣子里。豫王家臣匍匐在地,垂首不敢见元乔。
皇帝的心思诡异,看似蛮横,又无条件地将人放了,既然如此,何必又抓人。元乔指尖无意识地敲了敲桌面,起身不再言语,命陈砚将人送出城。
她既看不懂皇帝心思,就静静等着皇帝的后招。
回书房之际,幕僚匆匆而来,禀道:永安侯入宫了。
元乔顿住脚步,眼内闪过不悦,吩咐道:陛下今夜出宫去御街,你命侍卫司小心照看着,莫要使陛下受到损伤。
周暨入宫,不为旁的事,必然是跟皇帝出宫去玩的。她对皇帝的心思毫不减退,元乔思索一番,不可再让周暨入宫了。
****
大宋不设宵禁,御街之上,酒楼彻夜,至深夜间,亮如白昼。
街上随处可见花灯、傀儡戏,街边小贩买珠钗花胜,人多处,摩肩擦踵,人织如潮。
华灯彻映,火树银花,最是一派升平之色。十五是上元灯节的最后一日,遍地可见灯火,灯样各异,织布上画着山水,浓淡之色,映着烛火,深深浅浅。
马车在外间停下,元莞探头去看,同周暨道:你带朕来玩,不怕大长公主训你?
大长公主古板又不通情理,周暨见到她就怕,被皇帝这么一说,吓得拍了拍胸脯,娇俏一笑:那又如何,她今日又不会出现,可要说好了,陛下不能再将我丢了。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