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新奇,想起那本游记,就不由自主地走到书架旁张眼去看,像是一好学之人,元乔随她去,解释道:陛下看上什么,可随意。
元莞喜欢那本游记,又恐被元乔说她不思进取,就没敢开口询问。
她随意看着,屋内一尘不染,摸摸这本书,摸摸那册,就是不问游记的事。元乔见她难掩好奇之色,猜测道:陛下可喜欢游记?
小皇帝眼睛一亮,点点头。
拘谨之色,让元乔好笑,她引着皇帝至一处角落里,指着书架上的书:这里有许多,臣只看过些许,不知陛下喜欢什么,您自己挑选。
说完,她退出书房了。
元莞随意选了几本,至一旁随意看着,她发觉元乔看过的书都有了备注,字迹与现在不同,娟秀透着稚气,不露锋芒,现在的字迹许是为权势所左右,透着犀利。
她将书架上的书都翻过一本,元乔写了备注都取下,发觉元乔所看不过三四本,其他的都是摆设,她看着元乔旧日里的字迹,唇角微微上扬。
元乔去而复返,就见皇帝在笑,笑意清纯,似有趣事,她举步走近:陛下笑什么?
陡然出声吓得元莞手里的书就掉了,左手本就不方便,一下就握住了,她讪讪地看着元乔,不知所措。
元乔很久没有见到皇帝这般窘迫之色,微微一笑:臣吓着陛下了。
一面说,一面俯身去捡掉落地上的书籍。元莞呆呆地去看,从她的角度里见到元乔颈后白皙的肌肤,与往日霸道不同,似有一股柔弱。
她见过元乔的妩媚之色,端庄之间透着温婉,还是第一次,她看得出神,以至于元乔站起身,都未曾发现。
元乔本当将书递给她,忽而想到她右手不便,就代为捧着,又见她呆滞,便道:陛下怎么了?
没、没什么。元莞回神,想起自己的胡思乱想就懊恼,脸色倏而就红了。
少女心思不定,元乔猜不透,就随她而去,见时辰不早,就令婢女摆膳,道:陛下随臣来。
元莞亦步亦趋的跟着她,想起书房一事,随口道:朕入府之际,大长公主在忙些什么?
元乔道:见幕僚,说及开朝后的事,陛下从何处而来?
街坊之间走了走,无事就来公主府了。元莞回道。元乔没有说实话,方才若是见幕僚议事,陈砚不会拖延。
两人心思各异,元莞也不再问,待孤鹜查一查就成,元乔言不尽其实,想来不是小事。
公主府内与宫城无异,也甚是冷清,上次过来没有在意,今日感觉到不同,她怪道:公主府略有些冷清。
元乔淡笑:府内仅臣一人,自然冷清了些。
元莞嗯了一声,没有在意,她在宫里也是孤单一人,可惜元乔不能入宫,她颔首。
或许皇帝来了,府内求见元乔的人少了很多,整个下午都不见元乔见幕僚。
临走之际,元乔令人折了几枝红梅给皇帝,皇帝眯眼一笑,接过红梅就走了,神色极为坦率。元乔目送她离开,无奈摇首,回府后,召来陈砚:人可走了?
应当走了,臣令人盯着,出了临安城再回来禀报。陈砚道。
元乔觉得头疼,豫王的心思令人看不透,藩王身份本就尴尬,她复又道:着人去见豫王,将话说得重些,与豫王府莫要有牵扯。
陈砚颔首应了,揖礼离开,身后脚步匆匆,来人急道:殿下,人不见了。
元乔不悦:何意?
臣令人一路跟着,不想出城后,就有人将人截走了。臣带人去追,发觉人又回到临安城了。
回到临安城?元乔不解,想起豫王往日的作风,心中担忧更深,吩咐陈砚:去找人,既然不愿走,就不要留了,也不用令人去见豫王。
作者有话要说:
圆碗:等着你来碗里来!
第38章 威胁
皇城司办事历来谨慎迅速, 孤鹜将人带回宫里,悄无声息,就连元乔也未能察觉。
人是皇帝让抓的, 虽说不知为何, 他照旧将人关在皇城司的牢里, 皇城城司内势力错根盘杂, 令人将知悉的人嘴巴都关严实了, 元乔也不会知晓。
令人蒙上眼睛来审,因是大长公主的人, 孤鹜不好动刑, 免得给陛下带来麻烦。
冬日牢内湿暗,寒意从衣服内渗入肌肤,孤鹜令人剥了那人的衣裳,一桶冷水泼了上去,冻得那人牙齿都在发颤。
孤鹜道:名字、来临安城做什么?在他身上搜到入城文牒,人并非是在临安城内长住的,文牒上的名姓都是假的,不可信。
那人浑身发颤, 冻得说不出话来, 知晓自己身处险境, 不敢随意说话, 支吾道:我等是寻大长公主办事,你们若不放人、必有后难。
办何事?孤鹜皱眉。
我们乃是大长公主亲眷的家臣,你们可要想好了。
孤鹜不耐烦, 亲自提了一桶冰水浇到他的头顶上, 眼见着发丝上凝结着冰,厉声道:若不再说, 可就将你扔进冰湖里活活冻死。
皇城司审问,就算不动筋骨也可将人折磨得死去活来,不到子时就问明身份。
人是豫王府邸的家臣。
皇帝早就歇下了,孤鹜不敢去打扰,等天明之际才禀报给皇帝。
豫王的人?元莞扬了扬下颚,落霞的手绕过脖子,给她整理好襟口,她觉得不舒服,自己去整理,顺口道:来京做什么,可曾惊动了大长公主?
孤鹜道:说是替豫王办事,给大长公主送了些礼,人是在城外抓回来的,想必此时大长公主已经知晓了,那您怎么做?
知晓又如何,她若来寻朕,朕也好问问是何礼。 元莞心无畏惧,看着铜镜里自己身上的简单常服,眉眼闪过不羁。
她是皇帝,为何要害怕。
可曾说是什么样的礼?
孤鹜回道:未曾说,只道是一长方木盒,不敢打开来看。
一方木盒?元莞诧异,豫王千里迢迢送礼,必然是重大礼,置于木盒里会是什么?豫王直接送钱?
她疑惑不解,吩咐孤鹜:再问,朕必须知晓木盒里是何物。
是,臣这就去。孤鹜急忙退下。
一旁给皇帝更衣的落霞闻两人对话后,极为不解,大胆道:陛下与大长公主之前和解,眼下发生大事了?
落霞与孤鹜不同,居于后宫,眼见浅了些,担忧陛下又在大长公主手里吃亏。
且之前陛下受伤,大长公主日夜照顾着,情分犹在,也不似作假,她不明白,好端端地又为何同从前一样敌对。
无事,你看那红梅,还是她送的。元莞不在意,她喜欢元乔是真,也不愿元乔同豫王牵扯,早日断清为好。
案上的红梅经过一夜,已有些颓靡,放在白瓷瓶里还是很艳丽。她走过去,摸了摸枝丫,认真道:朕不过是想知晓豫王做些什么罢了。
落霞不懂政事,干巴巴地站着,也不敢再回话。
昨日出宫玩,今日不能再去了,太后来邀请数次,拖延不得,今日无事,不如去一趟,也好令太后死心。
慈安宫与往日不同,宫门前冷清不少,皇帝入内后,太后身旁的宫人亲自来迎。元莞睨她一眼,也不理睬。
太后虽说无权,宫内一应用度与往日一样,照旧奢华。
两人见面后,太后寒暄几句,皇帝一一都答了,面上恭谨,语气却是散漫,太后冷笑,道:陛下得了殿前司,想必也是高枕无忧了。
皇帝不应,谦虚道:殿前司是太后相让的,不过不能便宜元乔罢了,再者朕除去殿前司外,也无甚权柄,依旧在元乔之下。
太后从刘家被抄后,就未曾再出过门,并非是伤心刘家的人都不在了,而是心疼自己的权势。需看着皇帝一步步走起来,她才有了机会,虽说皇帝不听话,可到底还是皇帝,待亲政后,比起刘家更为有用。
孰轻孰重,太后掂量得清,眼下不能将皇帝惹了,还需安抚,她笑道:徐徐图之,方为上策。苏相辅助你,就已很好。眼下元乔手中有兵,你是比不过的,不如安抚武将,与元乔平衡,陛下才有机会。
安抚武将?元莞没来由地想到秦国公,她装作不知晓,问太后:如何安抚?
朝堂上武将不受重视,不如文臣,陛下若以立皇夫之际,揽之一二,就不怕元乔的侍卫司,压她一头,陛下也可早日亲政。太后劝道。
又是立皇夫元莞听得耳朵都生茧了,耐着性子回话:太后看中何人了?
陛下心思我也不知,这些时日以来看中几家小郎君,不如陛下看看。太后说罢,朝着身旁内侍扬了扬下颚。
内侍捧着几张画轴而来,上面皆有名姓,元莞抽了抽嘴角,虚笑着应了下来,太后果很满意,午后,她带着画离开了。
画上男子皆美貌,不似是武将世家教出的,元莞无甚兴趣,对着画像发怔,思索应对之策。忽而想到元乔,不知她是何反应,急令内侍召元乔入宫。
元乔就在府上,接到旨意后,来得也很快,半个时辰后就入殿。
方一踏入,就瞧见皇帝托腮对着画像发待,双眸无神,有些空洞,她行礼唤道:陛下。
元莞醒过神来,揉揉眼睛,拉着元乔的手走至画像前。元乔不耐,抽回自己的手,皇帝不在意,反指着这些眉清目秀的男子画像,都是柳眉星目的模样。
大长公主觉得这些人如何?
元乔眼闪过无奈,不知皇帝是何意思:陛下这是从哪里来的?
皇帝眼中兴奋,不是喜欢之色,也不是厌恶,就像看笑话一样,让人心中忐忑,秦知尧的事情在前,她不得不提防。
难不成皇帝想通了,给她相看夫婿?
这个想法方露出,就被否认了,元莞心思不会变得这么快,她等着后话。
元莞没有令她失望,先道:这是太后给朕的,让朕带回来看看,可这些人不知出自哪家,就请你来看看,你识得?
皇帝久居宫城,没有人介绍,也是无人识得。元乔不疑有它,挨个去看,眉眼拧得愈发深,注意她的元莞则笑了笑。
看过之后,元乔叹息:太后这是令陛下安抚武将,与臣抗衡?她不识得人,但画像上标注名姓,不难猜出都是武将之后。
太后确有此意。元莞不掩藏,大胆地承认下来,太后的想法并不是代表她,她可以趁此机会试试元乔的意思。
元乔与太后最大的区别在于,她不会将皇帝的亲事为朝政牺牲,且有她在,断不会令皇帝落到联姻、招揽武将。
太后虽式微,可野心还在,皇帝不好处置,还需她来做,横竖她是一权臣,再做些霸道的事,旁人也不会在意。
元乔道:陛下不愿,就不用在意此事。陛下若有喜欢的,就另当别论。
大长公主极为坦荡,元莞不觉失望,摆手令捧画的内侍退下,同元乔道:朕没有喜欢的,就是想问问大长公主,此局如何解?
太后不做赔本的事,能拿出这些人的画像,必然有所筹谋的。太后虽败,可还是一国之母,在朝堂上也曾有权势,招揽些心思不正的朝臣,也不是怪事。
皇帝失望,神色颓唐,元乔也跟着叹息,她知晓皇帝是在试探她,她并不在意这些细节,回道:陛下的心思,臣知晓,此事交给皇城司去查,太后身旁的宫人内侍也需换一换。
换些诚实本分的,就可。
大长公主做主就成,朕无异议。皇帝落得没趣,元乔的反应与从前无异,并无怪异之处。
商议定后,元乔顺势退出殿,留皇帝一人发呆。
****
新年开朝后,朝政有条不紊地运行,太后处的人换过一重,外人不知晓,太后气得不行。元乔霸道又不敬她,将她困于一殿中,皇帝默不作声。
宫城内的事瞒得严实,两府都未曾闻讯,御史台处也是一样,朝臣的视线都放在陛下身上。秦知尧被调出京后,许多人都知晓他不敬皇帝之事,御史台更是开始弹劾秦国公。
御史台弹劾素来不罢休,令皇帝开了眼界,此事非元乔所能掌控的,她无非是想大事化小,秦家知晓就成,半月就被御史闹得纷纷知晓了。
她望着为难的皇帝,想来也是初次认识到御史的弹劾,回身凝视说话的御史,欲说话,却听皇帝开口:卿家想必是误解,秦知尧并无不敬之处,寻常对弈罢了,朕技不如人就是真相。
殿内的事无人知晓,皇帝说无此事,御史也愣了下来,元乔适时出列道:陛下所言甚是,秦家满门忠烈,秦知尧才学好,自请外调游历,也是一良才。
人群中的秦国公两眼一黑,几乎就要晕过去了,皇帝与大长公主出言偏帮,倒让他意外,长叹一口气,陛下退朝了。
他欲留下谢恩,元乔摇首,示意他先行,她则留下。
今日皇帝怕是吓到了,秦国宫留下的不是时候。
元莞坐在御座上,神思不定,脑海里想起御史言辞激励、咄咄逼人之势,她早就听闻御史口齿伶俐,辩古论今,今日所见,却是实话。
她想起方才的事,不由想起太后,她若显出对太后半分不孝,这些御史也不会就此罢休。
元乔出声道:陛下。
嗯?元莞回神,放眼望去,人都已走净,元乔竟留下了,大长公主有事?
陛下吓到了?元乔关切道。
元莞摇首:朕的胆子还没有那么小,不过初见,有些不适应罢了。她在傀儡的位置上做了六七年,御史台如空设,好不容易揪到朝臣出错处,哪里肯放过。
元乔颔首道:陛下今日此举是如何想的?她只当皇帝心气高,任由御史而为,方才随意几句话就解了秦国公的困境,秦国公必会心存感激,比起联姻与招揽,此举更为有效。
朕觉得元莞欲言又止,见到元乔眼中闪过欣慰之色,她下意识不说了,与元乔还未曾好到知心的境地,豫王的事还没有说清楚。
皇帝不肯说了,元乔不在意,揖礼退下。
走至殿门处时顿住脚步,回身与皇帝言道:陛下那日去公主府借的游记,也该还臣了。
恋耽美
元莞喜欢那本游记,又恐被元乔说她不思进取,就没敢开口询问。
她随意看着,屋内一尘不染,摸摸这本书,摸摸那册,就是不问游记的事。元乔见她难掩好奇之色,猜测道:陛下可喜欢游记?
小皇帝眼睛一亮,点点头。
拘谨之色,让元乔好笑,她引着皇帝至一处角落里,指着书架上的书:这里有许多,臣只看过些许,不知陛下喜欢什么,您自己挑选。
说完,她退出书房了。
元莞随意选了几本,至一旁随意看着,她发觉元乔看过的书都有了备注,字迹与现在不同,娟秀透着稚气,不露锋芒,现在的字迹许是为权势所左右,透着犀利。
她将书架上的书都翻过一本,元乔写了备注都取下,发觉元乔所看不过三四本,其他的都是摆设,她看着元乔旧日里的字迹,唇角微微上扬。
元乔去而复返,就见皇帝在笑,笑意清纯,似有趣事,她举步走近:陛下笑什么?
陡然出声吓得元莞手里的书就掉了,左手本就不方便,一下就握住了,她讪讪地看着元乔,不知所措。
元乔很久没有见到皇帝这般窘迫之色,微微一笑:臣吓着陛下了。
一面说,一面俯身去捡掉落地上的书籍。元莞呆呆地去看,从她的角度里见到元乔颈后白皙的肌肤,与往日霸道不同,似有一股柔弱。
她见过元乔的妩媚之色,端庄之间透着温婉,还是第一次,她看得出神,以至于元乔站起身,都未曾发现。
元乔本当将书递给她,忽而想到她右手不便,就代为捧着,又见她呆滞,便道:陛下怎么了?
没、没什么。元莞回神,想起自己的胡思乱想就懊恼,脸色倏而就红了。
少女心思不定,元乔猜不透,就随她而去,见时辰不早,就令婢女摆膳,道:陛下随臣来。
元莞亦步亦趋的跟着她,想起书房一事,随口道:朕入府之际,大长公主在忙些什么?
元乔道:见幕僚,说及开朝后的事,陛下从何处而来?
街坊之间走了走,无事就来公主府了。元莞回道。元乔没有说实话,方才若是见幕僚议事,陈砚不会拖延。
两人心思各异,元莞也不再问,待孤鹜查一查就成,元乔言不尽其实,想来不是小事。
公主府内与宫城无异,也甚是冷清,上次过来没有在意,今日感觉到不同,她怪道:公主府略有些冷清。
元乔淡笑:府内仅臣一人,自然冷清了些。
元莞嗯了一声,没有在意,她在宫里也是孤单一人,可惜元乔不能入宫,她颔首。
或许皇帝来了,府内求见元乔的人少了很多,整个下午都不见元乔见幕僚。
临走之际,元乔令人折了几枝红梅给皇帝,皇帝眯眼一笑,接过红梅就走了,神色极为坦率。元乔目送她离开,无奈摇首,回府后,召来陈砚:人可走了?
应当走了,臣令人盯着,出了临安城再回来禀报。陈砚道。
元乔觉得头疼,豫王的心思令人看不透,藩王身份本就尴尬,她复又道:着人去见豫王,将话说得重些,与豫王府莫要有牵扯。
陈砚颔首应了,揖礼离开,身后脚步匆匆,来人急道:殿下,人不见了。
元乔不悦:何意?
臣令人一路跟着,不想出城后,就有人将人截走了。臣带人去追,发觉人又回到临安城了。
回到临安城?元乔不解,想起豫王往日的作风,心中担忧更深,吩咐陈砚:去找人,既然不愿走,就不要留了,也不用令人去见豫王。
作者有话要说:
圆碗:等着你来碗里来!
第38章 威胁
皇城司办事历来谨慎迅速, 孤鹜将人带回宫里,悄无声息,就连元乔也未能察觉。
人是皇帝让抓的, 虽说不知为何, 他照旧将人关在皇城司的牢里, 皇城城司内势力错根盘杂, 令人将知悉的人嘴巴都关严实了, 元乔也不会知晓。
令人蒙上眼睛来审,因是大长公主的人, 孤鹜不好动刑, 免得给陛下带来麻烦。
冬日牢内湿暗,寒意从衣服内渗入肌肤,孤鹜令人剥了那人的衣裳,一桶冷水泼了上去,冻得那人牙齿都在发颤。
孤鹜道:名字、来临安城做什么?在他身上搜到入城文牒,人并非是在临安城内长住的,文牒上的名姓都是假的,不可信。
那人浑身发颤, 冻得说不出话来, 知晓自己身处险境, 不敢随意说话, 支吾道:我等是寻大长公主办事,你们若不放人、必有后难。
办何事?孤鹜皱眉。
我们乃是大长公主亲眷的家臣,你们可要想好了。
孤鹜不耐烦, 亲自提了一桶冰水浇到他的头顶上, 眼见着发丝上凝结着冰,厉声道:若不再说, 可就将你扔进冰湖里活活冻死。
皇城司审问,就算不动筋骨也可将人折磨得死去活来,不到子时就问明身份。
人是豫王府邸的家臣。
皇帝早就歇下了,孤鹜不敢去打扰,等天明之际才禀报给皇帝。
豫王的人?元莞扬了扬下颚,落霞的手绕过脖子,给她整理好襟口,她觉得不舒服,自己去整理,顺口道:来京做什么,可曾惊动了大长公主?
孤鹜道:说是替豫王办事,给大长公主送了些礼,人是在城外抓回来的,想必此时大长公主已经知晓了,那您怎么做?
知晓又如何,她若来寻朕,朕也好问问是何礼。 元莞心无畏惧,看着铜镜里自己身上的简单常服,眉眼闪过不羁。
她是皇帝,为何要害怕。
可曾说是什么样的礼?
孤鹜回道:未曾说,只道是一长方木盒,不敢打开来看。
一方木盒?元莞诧异,豫王千里迢迢送礼,必然是重大礼,置于木盒里会是什么?豫王直接送钱?
她疑惑不解,吩咐孤鹜:再问,朕必须知晓木盒里是何物。
是,臣这就去。孤鹜急忙退下。
一旁给皇帝更衣的落霞闻两人对话后,极为不解,大胆道:陛下与大长公主之前和解,眼下发生大事了?
落霞与孤鹜不同,居于后宫,眼见浅了些,担忧陛下又在大长公主手里吃亏。
且之前陛下受伤,大长公主日夜照顾着,情分犹在,也不似作假,她不明白,好端端地又为何同从前一样敌对。
无事,你看那红梅,还是她送的。元莞不在意,她喜欢元乔是真,也不愿元乔同豫王牵扯,早日断清为好。
案上的红梅经过一夜,已有些颓靡,放在白瓷瓶里还是很艳丽。她走过去,摸了摸枝丫,认真道:朕不过是想知晓豫王做些什么罢了。
落霞不懂政事,干巴巴地站着,也不敢再回话。
昨日出宫玩,今日不能再去了,太后来邀请数次,拖延不得,今日无事,不如去一趟,也好令太后死心。
慈安宫与往日不同,宫门前冷清不少,皇帝入内后,太后身旁的宫人亲自来迎。元莞睨她一眼,也不理睬。
太后虽说无权,宫内一应用度与往日一样,照旧奢华。
两人见面后,太后寒暄几句,皇帝一一都答了,面上恭谨,语气却是散漫,太后冷笑,道:陛下得了殿前司,想必也是高枕无忧了。
皇帝不应,谦虚道:殿前司是太后相让的,不过不能便宜元乔罢了,再者朕除去殿前司外,也无甚权柄,依旧在元乔之下。
太后从刘家被抄后,就未曾再出过门,并非是伤心刘家的人都不在了,而是心疼自己的权势。需看着皇帝一步步走起来,她才有了机会,虽说皇帝不听话,可到底还是皇帝,待亲政后,比起刘家更为有用。
孰轻孰重,太后掂量得清,眼下不能将皇帝惹了,还需安抚,她笑道:徐徐图之,方为上策。苏相辅助你,就已很好。眼下元乔手中有兵,你是比不过的,不如安抚武将,与元乔平衡,陛下才有机会。
安抚武将?元莞没来由地想到秦国公,她装作不知晓,问太后:如何安抚?
朝堂上武将不受重视,不如文臣,陛下若以立皇夫之际,揽之一二,就不怕元乔的侍卫司,压她一头,陛下也可早日亲政。太后劝道。
又是立皇夫元莞听得耳朵都生茧了,耐着性子回话:太后看中何人了?
陛下心思我也不知,这些时日以来看中几家小郎君,不如陛下看看。太后说罢,朝着身旁内侍扬了扬下颚。
内侍捧着几张画轴而来,上面皆有名姓,元莞抽了抽嘴角,虚笑着应了下来,太后果很满意,午后,她带着画离开了。
画上男子皆美貌,不似是武将世家教出的,元莞无甚兴趣,对着画像发怔,思索应对之策。忽而想到元乔,不知她是何反应,急令内侍召元乔入宫。
元乔就在府上,接到旨意后,来得也很快,半个时辰后就入殿。
方一踏入,就瞧见皇帝托腮对着画像发待,双眸无神,有些空洞,她行礼唤道:陛下。
元莞醒过神来,揉揉眼睛,拉着元乔的手走至画像前。元乔不耐,抽回自己的手,皇帝不在意,反指着这些眉清目秀的男子画像,都是柳眉星目的模样。
大长公主觉得这些人如何?
元乔眼闪过无奈,不知皇帝是何意思:陛下这是从哪里来的?
皇帝眼中兴奋,不是喜欢之色,也不是厌恶,就像看笑话一样,让人心中忐忑,秦知尧的事情在前,她不得不提防。
难不成皇帝想通了,给她相看夫婿?
这个想法方露出,就被否认了,元莞心思不会变得这么快,她等着后话。
元莞没有令她失望,先道:这是太后给朕的,让朕带回来看看,可这些人不知出自哪家,就请你来看看,你识得?
皇帝久居宫城,没有人介绍,也是无人识得。元乔不疑有它,挨个去看,眉眼拧得愈发深,注意她的元莞则笑了笑。
看过之后,元乔叹息:太后这是令陛下安抚武将,与臣抗衡?她不识得人,但画像上标注名姓,不难猜出都是武将之后。
太后确有此意。元莞不掩藏,大胆地承认下来,太后的想法并不是代表她,她可以趁此机会试试元乔的意思。
元乔与太后最大的区别在于,她不会将皇帝的亲事为朝政牺牲,且有她在,断不会令皇帝落到联姻、招揽武将。
太后虽式微,可野心还在,皇帝不好处置,还需她来做,横竖她是一权臣,再做些霸道的事,旁人也不会在意。
元乔道:陛下不愿,就不用在意此事。陛下若有喜欢的,就另当别论。
大长公主极为坦荡,元莞不觉失望,摆手令捧画的内侍退下,同元乔道:朕没有喜欢的,就是想问问大长公主,此局如何解?
太后不做赔本的事,能拿出这些人的画像,必然有所筹谋的。太后虽败,可还是一国之母,在朝堂上也曾有权势,招揽些心思不正的朝臣,也不是怪事。
皇帝失望,神色颓唐,元乔也跟着叹息,她知晓皇帝是在试探她,她并不在意这些细节,回道:陛下的心思,臣知晓,此事交给皇城司去查,太后身旁的宫人内侍也需换一换。
换些诚实本分的,就可。
大长公主做主就成,朕无异议。皇帝落得没趣,元乔的反应与从前无异,并无怪异之处。
商议定后,元乔顺势退出殿,留皇帝一人发呆。
****
新年开朝后,朝政有条不紊地运行,太后处的人换过一重,外人不知晓,太后气得不行。元乔霸道又不敬她,将她困于一殿中,皇帝默不作声。
宫城内的事瞒得严实,两府都未曾闻讯,御史台处也是一样,朝臣的视线都放在陛下身上。秦知尧被调出京后,许多人都知晓他不敬皇帝之事,御史台更是开始弹劾秦国公。
御史台弹劾素来不罢休,令皇帝开了眼界,此事非元乔所能掌控的,她无非是想大事化小,秦家知晓就成,半月就被御史闹得纷纷知晓了。
她望着为难的皇帝,想来也是初次认识到御史的弹劾,回身凝视说话的御史,欲说话,却听皇帝开口:卿家想必是误解,秦知尧并无不敬之处,寻常对弈罢了,朕技不如人就是真相。
殿内的事无人知晓,皇帝说无此事,御史也愣了下来,元乔适时出列道:陛下所言甚是,秦家满门忠烈,秦知尧才学好,自请外调游历,也是一良才。
人群中的秦国公两眼一黑,几乎就要晕过去了,皇帝与大长公主出言偏帮,倒让他意外,长叹一口气,陛下退朝了。
他欲留下谢恩,元乔摇首,示意他先行,她则留下。
今日皇帝怕是吓到了,秦国宫留下的不是时候。
元莞坐在御座上,神思不定,脑海里想起御史言辞激励、咄咄逼人之势,她早就听闻御史口齿伶俐,辩古论今,今日所见,却是实话。
她想起方才的事,不由想起太后,她若显出对太后半分不孝,这些御史也不会就此罢休。
元乔出声道:陛下。
嗯?元莞回神,放眼望去,人都已走净,元乔竟留下了,大长公主有事?
陛下吓到了?元乔关切道。
元莞摇首:朕的胆子还没有那么小,不过初见,有些不适应罢了。她在傀儡的位置上做了六七年,御史台如空设,好不容易揪到朝臣出错处,哪里肯放过。
元乔颔首道:陛下今日此举是如何想的?她只当皇帝心气高,任由御史而为,方才随意几句话就解了秦国公的困境,秦国公必会心存感激,比起联姻与招揽,此举更为有效。
朕觉得元莞欲言又止,见到元乔眼中闪过欣慰之色,她下意识不说了,与元乔还未曾好到知心的境地,豫王的事还没有说清楚。
皇帝不肯说了,元乔不在意,揖礼退下。
走至殿门处时顿住脚步,回身与皇帝言道:陛下那日去公主府借的游记,也该还臣了。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