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灵寂大师,让公孙策不安的心安定了几分。
    他不怕死,却是不舍得太多人。他的爹娘,还有包拯,展昭如今有了灵寂大师的一番话,他好似找到了靠山般,心里多了些底气,对将来也更有了一些把握。
    只要安分的在这寺庙里待上一个月,就可无忧了吧。
    乏了?突兀的非常熟悉的低沉声音在耳边响起。
    公孙策睁开眼睛,看向正俯视着他的包拯,弯了弯嘴角,还好。
    包拯凝视着,眼眸不由柔和了下来,那就回厢房休息,别在这睡,着凉了可不好。
    嗯。公孙策点头,起身,走在包拯身后,朝已经准备好的厢房走去。
    到了厢房门口,包拯便停下脚步,看向身后一步的公孙策,严肃叮嘱道,我现在下山,你好好的在这里休养,明天我会打发展昭来看你,以后,每一日我都会叫人上来给你送些东西,你好好的,不准跑出寺庙。
    公孙策愣了愣,下意识里脱口而问,你不陪我吗?
    这话一出口,便多了些许暧昧。公孙策还没意识到,但包拯却是敏锐的察觉了,可他却是面不改色的微笑了,只是笑容了多了温柔,我会来看你,大师说了,不能打扰你静养。所以,我不能待太久。
    公孙策心头有些失落,但面上浅淡一笑,那你要多来。
    这是自然。
    送走了包拯,回转厢房,盘腿坐在床上,发了会呆,这会儿他突然发现,从他重生回来,他似乎从未与包拯分离过。每天两人都会见面,谈诗论道,一起查案,如今,却是第一次,与包拯分离。
    奇怪了,上辈子,他也曾与包拯分离,而且一分离就是三年,但却从未有过这般失落寂寞之感。
    公孙策想了想,或许是因为上辈子虽然与包拯分离过三年,但却共处了二十多年吧。所以,现在,不习惯了?
    公孙策得出这个结论后,便失笑了,摇了摇头,就抛在一旁,闭上眼睛,慢慢的沉淀心思,开始默念起灵寂大师给他的经文来。
    *****
    再说包拯,离开了灵光寺,坐上马车,便朝白家的小酒家而去。
    但进了城门,包拯便下了马车。
    包公子,您不坐了吗?憨厚的车夫不解问道。
    包拯微微一笑,不了,我想四处看看。
    车夫虽然不解,但还是憨厚一笑,小声提醒道,包公子,您多加小心,京城里到处都是官。
    我知道,多谢老人家提醒。包拯很是礼貌的说着。
    车夫有些手足无措,憨厚的笑了笑,就和包拯告别。
    包拯目送车夫走远,才提步慢走了起来。
    知道公孙策一个月后就能无碍,包拯的心头放下了块大石。想着那千里湖的事情,虽然只是公孙策梦里所见,但包拯相信公孙策,既然公孙策梦见了,那肯定会发生,不如趁现在有时间,四处走走,一来了解京城的情况,二来也是先调查一番。
    至于考试说实话,在知道公孙策不能参加考试后,包拯的心里就有些失望,但,京城应考是自己多年的心愿,也是婶娘的心愿,无论如何他都会参加。
    至于考试之后,他和公孙策该怎么办?这点他还没想,潜意识里却是已经肯定了一件事,将公孙策留在身边!
    漫步京城,随意的看着路边的小摊,偶尔蹲下来看看,也买了几个有趣的小玩意给公孙策,想他一个人在庙里住肯定会很无趣,虽然公孙策肯定会笑笑说,他可以看看书什么的。
    包拯心里轻叹一口气,他如今无论做何事,身处何方,总是会不经意的想到他。
    这,就是牵念吧。
    正欲再向前行,就见前面书斋里,有人正粗暴的将一书生推搡了出来。
    就你那破画也想卖个二百两!哼!你以为你是谁?!
    我为什么不行!我的画跟当今圣上一模一样,为什么圣上的画就可以卖到二千两,我就不行!那书生似乎很不服气。
    哈哈真是一个笨蛋!等你的画里也盖上当今圣上的印章了,你就可以卖到二千两啦!哈哈
    周围围观的人也开始哄笑起来,那书生气得脸涨红,想理论,却又似乎无法理论的样子,闷闷的低头捡起被那人扔出来的书画。恰好有一卷画滚到了包拯脚下,包拯蹲下,捡起那画,起身走向那书生,这位兄台,你的画。
    书生此时神情很是狼狈,抬头看向包拯,有些没好气的抢过,闷闷说道,谢谢。
    包拯也不以为意,转身欲走,想了想,就转身,对那书生低声道,你若真想学画,还是不要临摹当今圣上的好。
    那书生一听,似乎生气了,冷冷的看着包拯,你说当今圣上的画不好?!
    包拯见书生生气了,也只是淡然一笑,当今圣上的画只能算是匠画,形迹过重,已经落了下层。你若想学画的话,还是找些有灵气的画来临摹较好。包拯说罢,就转身离开了。
    因此,包拯也没看到那书生盯着包拯若有所思的神情。
    包拯一路缓行,来到一处茶馆,便走了进去,要了一壶茶和一碟花生米,便自斟自饮起来,耳朵却是听着茶馆里人们的议论。
    嘿,听说了吗?千里湖又出现女鬼了!
    真的假的!?
    当然是真的,哎,要说那云裳也真是可怜哪。
    哦,听说那云裳不但生的貌美,还是一个才女呢!
    岂止是才女呀,那云裳小姐琴棋书画无一不通,当年可是风靡了整个京城啊。
    如此佳人,却奈何流落青楼啊。
    哎,说来都是一个情字呀!
    咦,怎么说?
    那云裳小姐才貌兼备,又是突兀出现,岂是一般人家出身?再说那云裳小姐当年卖艺不卖身,甚为高傲,又岂会无故投湖?而若要说能让如此佳人这般作为的肯定就只有一个情字了。
    哎,有理有理!不过这跟现在我们要说的这个千里湖闹鬼的事情有何干系?
    咳咳这不是被你们打岔害得我都不知道说到哪了。
    哎呀,你刚刚说到千里湖昨夜闹鬼了!快说,快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听说是应考的书生昨夜去猜那首诗了,结果就见那千里湖上一道白影飘过,还有人抚琴的声音,结果啊,那些没胆子的书生就吓得都跑走了!
    我还听说,已经有人去请法师道长了!
    嘿嘿你们说这真的是云裳的鬼魂吗?
    哎,难说难说啊,那云裳为情所困,竟然跳湖自尽,也难保她怨气不散啊。
    拜托!老人家,您别再说了!这青天白日的让您这么一说,我都发冷了。
    哈哈小子,你的胆子怎么那么小啊
    包拯坐在一边,听着,却是嘴角微微翘起。
    鬼吗?呵呵这可真是有趣了。
    第54章 殿前扬威(8)
    包拯放下铜钱,正欲起身,突然两条身影来到他跟前。
    包拯皱眉看着眼前这两人,这两人他认识。
    包公子,我家主子有请。其中一人恭敬的拱手说着。
    包拯微微点头,眉头却是紧皱,这两人嘴里的主子,他知道,只是,为什么这么突然来邀请他呢?本来,在庐州案子结束后,他这个小小书生,跟当朝王爷,皇室贵胄应该是毫无关联才对。怎么又来邀请自己呢?
    虽然,这当朝八贤王的确是个贤王,且为人亲和,不摆架子,但包拯此次上京,可不想和这样的大官扯上关系,一来人言可畏,包拯虽然自诩身正不怕影子斜,但若是听到有人说自己是靠着关系,总是不怎么舒服,二来,包拯自觉,会让当朝八贤王记住自己无非就是查案的本事,如今这八贤王来找自己八成是出了什么案子吧?而现在的他一想到案子,就会想到如今正在灵光寺休养的公孙策心头就会莫名的酸涩着。
    包拯冷静的推想着,沉默的跟着那两人走向茶楼的二楼包厢。
    进了包厢,就见那位温和儒雅的八贤王正微笑看向他。
    包拯神情不变,平静沉稳的做了一个礼,低沉开口,草民包拯拜见八贤王!
    呵呵包拯无需多礼,坐吧。八贤王很是和蔼的说着,一边指着身边的位子,示意包拯坐下。
    包拯恭敬拱手谢过,才在八贤王身边坐下。
    看来包拯你对这次考试是胸有成竹了。细细打量了一番包拯,八贤王突兀一笑,开口说道。
    包拯很是平静的回答道,王爷过奖了。包拯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罢了。
    呵呵好一句尽人事听天命!八贤王赞叹道,又很是恨铁不成钢的说道,若是那些赶赴千里湖送死的书生有你这般想法,又怎么会无辜送命呢!
    包拯一听,呆住了,神情微变的看向八贤王,王爷,您这话什么意思?有人死了?
    八贤王深深叹息一声,转头严肃问道,包拯,你可信这世上有鬼神?
    包拯愣了愣,随即淡淡道,鬼神之说,包拯只知一句话,信则有,不信则无。
    八贤王挑眉,这句话可是说得模凌两可了,但,现在也没那个时间来探讨鬼神之说了,八贤王便严肃道,包拯,接下来本王说的都是朝廷机密,你切不可对外说起。
    包拯心头一凛,神情一肃,沉声道,包拯明白,王爷请讲。
    八贤王深吸一口气,低声道,五日前,京城应考的书生相继失踪,在三日前,在千里湖附近相继发现了这些失踪书生的尸体,到现在,已经发现了十五具尸体了,这些尸体经过仵作验尸,证实都是窒息而死。
    包拯心头一震,十五具尸体?竟然已经死了十五人了?!
    八贤王又低低一叹,包拯,这事让圣上十分震怒,圣上严令必须彻查此事。务必将凶手缉拿归案!
    包拯凝重的点头,王爷,包拯明白。顿了顿,又抬头看向八贤王,问道,只是,既然已经发现了十五具尸体了,这民间怎么就没听过传闻?而且还失踪了十五个应考的书生?
    八贤王苦笑道,怎么会没有传闻,不过都被朝廷压制下来罢了,再说,那失踪的十五个考生都是些没有什么名声的考生,且他们所居住的客栈也是较为偏远的,里头还有些考生是借宿在别人家里
    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名声没有钱财?包拯神情肃然问道。
    八贤王点头,没错。
    王爷,包拯需要了解非常详实的情况包拯迟疑的开口问道,这个地方可是京城,可不是庐州,他若查案,就需要官府的协助。
    八贤王了然一笑,从袖子里掏出一块令牌递给包拯,拿着,这是皇上赐下的,你在查案的过程中,若是有人敢阻挠,你就拿出令牌,定不会有人敢找你麻烦。另外,六扇门也会协助你。
    包拯点头,接过令牌,没有任何矫情和推辞,看在八贤王的眼里,这就是包拯与其他书生不同的地方,也是他所欣赏之处。
    用两个字来说,包拯这人实在。
    两人又说了些案子的问题,包拯就起身告辞了。
    八贤王到底不是查案的人,又身居高位,底下的情况再怎么熟悉也只是知道点皮毛而已,而下面的人出于敬畏或者讨好的目的,肯定都是尽捡着好的方面来说,案子的真实情况到了八贤王这儿,只怕也只剩下七八分真实了。
    若想查清案情,还是得亲自跑一趟开封府,说不定还得到那千里湖附近转转。
    包拯起身告辞后,八贤王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继续坐在厢房里一人独饮,很快,厢房的一侧小门被打开,一人走了出来,径直走到八贤王身边,突兀的伸手拿过八贤王正欲倒酒的杯子,低声道,王爷,喝酒伤身,还请王爷保重身体。
    八贤王眉眼微微一挑,看向来者,这来者约莫四十左右,身形挺拔高大,面容端正,透着一股子难掩的威严,只是眉眼深沉难测,不管什么时候,眼前这人就没有让人看透的时候。
    这话庞太师该对自己说吧。本王虽然平日里少不了应酬,但本王向来有分寸,倒是太师公务繁忙,应酬又多,可别兴起伤了身子。
    庞太师只是平静的放下被他拿过来的酒杯,顺势坐下,抬头恭敬又不失肃然的说道,王爷对下官的关心,下官定会铭记,时刻不忘。
    一听这话,八贤王不由脸皮一僵,这话说的好像没错,可八贤王怎么听就觉得怎么那么怪异,特别是最后四个字时刻不忘似乎好像加重了语气一样?
    八贤王干脆转开话题,问道,太师非要跟本王前来,就是为了见包拯,怎么还要躲起来呢?
    庞太师只是眼眸微微一闪,淡淡说道,下官想仔细看看那人,是否值得王爷托付信任。这话说得很是平淡,可八贤王却觉得似乎有些不太对劲,但这也只是转念一闪而过的念头罢了。
    于是八贤王微微一笑,对包拯毫不吝啬的赞赏起来,包拯聪明,人也正直实在,本王相信,这个案子在包拯手里肯定会很快水落石出。
    庞太师看着八贤王,只是垂下眼眸,遮掩了眼里翻转着的复杂晦明。
    对了,太师,这次的案子,明冲身为主考官,考生的生死多少他也需要关心一二,不如也让他和包拯一起查案吧。八贤王想到崔明冲,那崔明冲为官正直,虽然是眼前这个让人看不透家伙的女婿,但一心为了朝廷,是个人才,如果这次让圣上震怒的案子,崔明冲能够和包拯一起破了的话,就是崔明冲的一个机会了。
    庞太师想了想,点头道,是,下官代明冲谢过王爷厚爱。
    八贤王不以为意的摆了摆手,那悬案既然被包拯接过手了,八贤王躁闷多日的心也稍稍缓和了一些,心情舒畅了一些,八贤王就端起酒壶,顺手给庞太师跟前的杯子加满了酒,随口说道,来,既然来了此处,那今日就不要再提公务了。顿了顿,八贤王又笑道,不知道太师还是否记得此处?
    恋耽美

章节目录


[历史同人]公孙策与包拯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肉屋只为原作者千棵树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千棵树并收藏[历史同人]公孙策与包拯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