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棚搭在县学大院里,林方旭等考生们到齐后,在县学门前站好,只见一头戴二梁朝冠,身穿青缘赤罗裳,面白留有短须,颇有威严的青年男子站在石阶上,想来就是李县令。
    见考生到齐,李县令开始讲话,虽然讲了很多,但真正需要留意的就是考试时间和场次,这一次县试考四场,考完大概就到月底了。
    李县令讲完,书吏开始唱名,考生点名入中厅大堂接卷,高声唱某廪生保,廪生确认后应声唱廪生某保,此为「唱保」。
    如做保廪生对考生有疑时,立即县官查察或扣考,林方旭几个是由许仲康师兄作保,所以此时他也在场。
    上前验明正身,再经过简单搜查后,考生领了答题纸按序号坐好,等八百多名考生都坐到书案后时,天已经大亮。
    李县令是个雷厉风行的人,命衙役锁门后,便在一张横轴上写下正试题目。
    正场一般要求试四书文二篇、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李县令却是个不按常理之人,只要求写一篇时文,可题目却出得极为刁钻,林方旭听见周围一阵抽气声。
    李县令看着底下考生愁眉苦脸,大为得意,心想:过年时,许家那跛脚解元到处吹嘘自己弟子,自己若不想个难点的题目岂不是对不起他。
    李县令再看林方旭一边磨墨,一边构思,心想:倒也沉得住气。其实对林方旭来确实说有点难度,但也就这样,毕竟只是县试,不可能当成会试来考。
    林方旭也不管其他人,微微沉吟片刻,便提笔在稿纸上书写起来,下笔如飞可能略显夸张,但也没到一个时辰,洋洋洒洒,花团锦簇的一篇文章便跃然纸上。
    接下来检查反而更花时间一些,格式要正确,不能范了帝讳、圣讳。更需要逐字逐句调整,修改,让文章变得更加言之有物,还要立意深刻,读起来赏心悦目。
    转眼午时已过,林方旭用了些哥夫准备的吃食,最后再检查一遍,确认完全无误后,一笔一划的往答卷上誊抄。
    科举考试,必须统一用馆陶体答卷,可同样的字体也有人写的好,有人写的坏,林方旭这一手馆陶体就是属于好到能让人眼前一亮的那种。
    贴诗题目倒是不难,看来父母大人也怕背后被人骂啊。
    林方旭吟诗作对本事一般,但是试贴诗也只有县试才有,要求并不高,合辙押韵、符合格式就行。
    林方旭很快就写好,此时离第一次放牌还有一会儿,林方旭干脆坐在座位上,闭目养神。
    他到是闭目眼神了,李知县却有些惊讶,这小孩儿速度还挺快的嘛,就是不知答得如何。
    只听一声梆子响,考场大门缓缓打开,林方旭本就坐的靠前,第一个便上前交了卷,收拾东西走出了考场。
    为了科举的公正性,试卷名字都要密封,然后再统一阅卷,李知县没管那么多,接过林方旭的试卷便看了起来,越看越是心惊,心想:怨不得许跛脚到处吹嘘,这五仪林家看来又要出一了不得的人物了。
    林方旭出来的时候,长辈们都已经回去,只有大哥还等在门口,见他出来,上前问道:怎么这么快出来,答得如何?
    都答完了,感觉还行,具体要等发案后才知。林方旭说完便和大哥一起等着二哥他们出来。
    一个时辰过后,其他人也陆续出来,大部份考生面色发白,有几个考生更是痛哭流涕,一旁亲友在那里宽慰。
    林方启出来后,哭丧着脸对林方旭说:旭哥,这次考题怎么这么难啊!
    林方旭看他眼睛都红了,安慰道:又不是你一个人难,大家都很难啊。
    林方启想想也是,只要答得比大多数人好就行,县尊大人总要取够名额。
    林方明出来得比较晚,主要是时文太难,自己也写得乱七八糟,便在贴诗上狠下了些功夫。
    林方明自觉自己贴诗作的很出彩,也不一定没希望,出来看见林方旭便笑着说道:旭哥儿你是不是没写完就交了,考前不是给你说过,第一次放牌可以不交的,还可以再写一个时辰吗?
    林方旭也不多说,只道:我写完了的。转身和林方启跟着大哥往家走。
    林方明也无所谓,只当他第一次考,没什么经验,都不知道多检查几遍。
    转眼就到了第三日发案的时间,有的考生天还没亮就在县衙门口等着了,林方旭三人到的时候图案已经贴了出来,前面围满了人,一时也挤不进去,只能在后面等着。
    过了一会儿便有人退了出来,其中便有旁支两位族兄林方绍、林方伟,三兄弟迎了上去,林方明和两人年岁差不多,平时关系更亲近一些,便直接问道:绍哥你和小伟考得怎么样,有没有看到我们的?
    两兄弟面带笑容,林方伟更是对着林方旭兴奋道:旭哥儿,你不知道,你正试取了第一名!
    林方启知道他的水平,没有太惊讶,只是急着问道:那我呢?我有没有被录取?
    林方伟回答道:我们五人都上了榜,除了旭哥儿,你和绍哥都在内圈,绍哥三十六,你十一,我跟明哥在外圈。
    一般正场录取较宽,文字通顺者即可录取,但团案分内外圈,内圈取正场名次前五十名,其中前二十名直接取中,剩下三场可以不用参加。
    除了前二十名外,团案上其他人则要参加第二场招覆,再择优录取。
    同理第三场再覆和第四场连覆也是一样,最终能取中多少人,决定于参加考生的总数,题目的难度,县尊大人意愿等等
    林方旭兄弟三人虽然知道了结果,但还是等到人少一点的时候挤进去确认了一下才回家。
    林方明知道自己第一场就被取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本就做好了参加第二场的准备,只是现在比自己小十多岁的弟弟得了第一,心里很不是滋味。
    林方旭和林方启规规矩矩在家等着后面三场考完,林方明和林方绍第二场招覆时过了,林方伟却参加了第四场。
    第四场考完后,将自第一场起取中的考生,全数拆开弥封,用姓名发案,称之「长案」。
    众人拥挤在县衙照壁前,只见长案上,榜首位置单独写着案首林方旭五个大字,后面按名次排列的才是这届县试通过的考生。
    林方启还是十一名,林方绍名次向前挪了一些,排在二十八,林方明和林方伟一个三十七,一个四十三,林氏五人算是都过了县试。
    从榜单上区区五十五人,可以看出李知县不光出题难,取中人数也是历届最少。
    林家村虽然中了五人,可在整个科举过程中县试实在不算什么,马上就是四月初的府试,现在放松庆贺还早得很。
    第十六章
    府试时间是四月十五左右,林方旭几人陆续接待了一些上门道贺的亲戚朋友后,没看几天书就到了四月初。
    五仪县到金华府不算远,但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意外,四月初八,林方旭五人就坐着大爷爷和六爷爷家提供的两辆马车提前出发。
    这一次除了林方勤要去送考外,林方绍刚满十四岁的弟弟林方武也跟着去跑腿。
    县试刚过时,六爷爷就已经写了信去府城,让林成桂帮忙安排几个孩子得衣食住行。
    林方旭他们初九下午到金华府时,成桂叔家大堂哥林方茂已经等在了那里,这直接将林方旭一行人接到了家里。
    成桂叔家是个三进的宅子,一进门堂婶便拉着最小的林方旭,关切地说道:哎呀!可算是到了,路上吃不好睡不好的,看给孩子累的,婶子已经让厨房准备宴席,给你们接风。
    成桂叔在一边,笑着拍拍林方勤肩膀,等小辈互相见了礼,便招呼几兄弟入席,堂婶则领着女眷和孩子坐在屏风后面,吃完饭后,又由茂堂哥领着去了客院休息。
    林方旭他们虽然没有快马赶路,但也一样有些累,随便洗漱一下,很快就睡着了。
    林方茂安顿好客人后也回了房间,妻子安氏已经哄好孩子,在房间里等他,见他进来笑着问道:可是都歇下了,没想到旭哥儿考了县案首,说来小弟好像和旭哥儿同年,刚收到消息的时候,母亲还说应该让小弟也下场的。
    林方茂没有作声,虽然比起来,母亲更偏心会读书的小弟一点,对小弟也寄予厚望,但他一个做儿子兄长的也不好多说什么。
    安氏见丈夫不搭腔,心里一阵气闷,婆婆娘家也就多出了两个举人,就当自己是腐书网了,对他这个商出身的儿媳百般看不上。
    小叔子会读书,从小就送到杭州崇文书院进学,婆婆更是整颗心都放在他身上,家里得产业也不让碰,一副要让小叔子执掌门户的样子。
    安氏即使再不甘心,可上有公婆,丈夫也不争不抢的样子,她也只有干着急。
    第二天,林方旭几人吃了早饭后,林成桂嘱咐几人在家温书也还,休息也好,尽量少出门,若是要出去,就让大儿子带着家丁跟着去。
    林成桂也是怕出什么意外,这段是时间赶考的人多,城里也乱的很,若是有什么冲撞耽误了府试,老父亲非得从林家村赶过来抽自己一顿不可。
    金华府就在那里,什么时候逛都可以,林方旭他们也不是不懂事的三岁小儿。
    林方旭几人老老实实的在家呆了几天,需要什么都是林方勤带着林方武出门准备。
    到四月十五,林方勤早早就将几人叫醒,出发赶往府学宫。
    金华府领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五仪、浦江、汤溪8县,故有\八婺\之称。
    八个县这届的考生大概有千人左右,加上往届过了县试没过府试的考生至少四千多人,所以府试唱名便不能单独叫人了,一个县一个县的点,考生入场前首先要找到本县教谕。
    林方旭几人到时,考场前已经熙熙攘攘的站满了人,黑暗中见到两个高高挂起,写有五仪两字的灯笼,知道本县教谕在那里,便挤了过去。
    当天蒙蒙亮时,第一个县开始点名,五仪县排得靠后,林方旭进去后按照卷上编号,找到座位坐下,一早起床折腾到现在,早已饿的肚子轰鸣。
    林方旭吃完堂婶一早命人准备的早饭,所有考生才到齐坐好,考场大门也缓缓关上。
    有差役高声叫到:知府大人到!
    手里还拿着火烧的、馒头的考生便纷纷起身,行礼道:学生拜见知府大人。
    免礼,都坐下吧。知府大人声音十分沉稳。
    林方旭抬头望去,见苏知府头带素金乌沙,身穿绯红官袍,胡须花白,面相严厉。
    苏知府扫了考场一眼,面无表情命一对官差发题,便坐在高背椅上。
    林方旭看着纸上题目,一大题两小题,大题考策论,小题考帖经和杂文。
    题目很符合苏知府一惯中庸的做派,但以林方旭上辈子的听闻,若是真按照中庸来写,今日或许能中,但名次估计不会太好。
    林方旭自从县试得了案首,便将小三元当成了目标,自然不满足于只是能过。
    林方旭回忆上一世曾听人说过,苏知府幼时家境不好,书读得晚,中进士后又太过刚直,受了些挫,渐渐便谨慎起来,不再得罪人,但他骨子里却是个揉不得沙子的人。
    想到这里,林方旭已经有了腹案,下笔在稿纸上书写起来。
    林方旭写完策论题目时,已经接近午时,只剩下帖经跟杂文两道小题,林方旭把卷子收起来,准备吃了午饭再写。
    可能在大部份考生眼里这次府试题目实在太过简单,林方旭见大多数人都已经跟他一样,已经拿出干粮水壶,开始用饭了。
    用抹布擦干净桌上的水痕残渣,林方旭开始答两小题,小题倒确实不难,他很快就已经答好。
    离午时还有一会,考生基本上都已经答完,就等着交卷。
    午时梆子声一响,考生便纷纷站了起来,将卷子依次交了上去,出了考场,当大门再次关上时,考场内五千多人竟然只有不到五百人还在答题。
    林方旭堂兄弟五人都交了卷,一起又坐马车回了成桂叔家,等着后天看结果。
    林方明也觉得题目不是太难,自觉还答得不错,坐在马车上神色轻松。
    艾晓雅这段时间却一点也不轻松,县试过后她不想回林家村,大哥夫回去时给她留了生活费,她便一个人留在了县城。
    林方旭去府城后,她一直都在为话本的事情奔走,先是拿去书斋,本以为会像其他穿越小说写的一样,书斋老板会花重金向自己买手稿,自己到时候把版权卖给他就行。
    可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大魏朝主流还是四书五经,孔孟之道,书斋卖得最为火爆的是每届科举程文和一些大儒的读书笔记及心得。
    若是想找书斋卖话本,你得自己找匠人将话本印好,书斋还要收寄卖费,至于收多少,那就要看你跟书斋老板熟不熟了。
    艾晓雅自然和老板不熟,连印刷还没找到人呢,掌柜的就说要收至少五成利才让卖,这种霸王条款她怎么可能答应。
    就在艾晓雅焦头烂额,无计可施的时候,苏知府的心腹师爷也在为东翁担忧。
    府试过后,苏知府就要开始亲自阅卷,说来科举虽然严禁舞弊,可文无第一,这排名先后还是可以想些办法的。
    金华县案首沈京出自金华府沈氏,官宦世家,更是董阁老一系,府试前就找了师爷带话,让此次必点他为案首。
    师爷深知东翁秉性,不敢去找不痛快,想着既然能得了县案首,想必是才学出众的,也许自己凭本事也能得了府案首。
    可哪里知道会冒出一个林方旭,才学出众不说,文章更是无一句不搔到东翁的痒处,看得苏知府直拍案叫好。
    师爷见东翁点了林方旭为案首,沈京排在第二,想着权势滔天的董阁老,还是将带话的事跟苏知府说了。
    苏知府听后,冷笑道:哼!就是董袭老儿的亲孙,该点谁,本官还是会点谁,莫说他一个娶了董家庶女的沈氏。
    师爷听冷汗连连:可是江浙乃董阁老祖籍,东翁还在金华任职,这总之能不得罪还是不得罪的好啊。
    苏知府一脸不以为然道:先生可知林方旭乃是林伯礼,林御史的后人,先帝可是说过,林伯礼乃我等士人之楷模。
    苏知府见师爷还有些犹疑,便又神色莫名地说道:年初时管子仲入阁了,既不是董党的人,也不是孔党的人,圣上为什么就让他入了阁呢,说来苏州许家和管阁老关系亲厚得很呢。
    师爷恍然大悟道:林方旭的老师好像就姓许。
    苏知府当然不是因为林方旭的老师才点的他,不过看师爷一副学生明白了的样子,苏知府也不再说什么。
    恋耽美

章节目录


封建士大夫重生之娶夫娶贤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肉屋只为原作者螺髻山下客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螺髻山下客并收藏封建士大夫重生之娶夫娶贤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