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人]焚香祭酒——积羽成扇(66)
董卓此时已经信了九成,却又听吕布再次奇道
这策论既是你写的,想来你一定十分熟悉,闭着眼就能认出来。那为什么朝政颁布后你不过来说明真相你既知道这份策论的弊端,便应知道其中的严重性,为什么不上书制止听说你是刘曜的客卿,不可能没有门路。而你刚刚所说的,全是你的一面之词,谁能证明蔡中郎救下你的时候,贺维已经死了。你与贺维这事,怕是天知地知,你知贺维知吧他一死,还不是任你嘴皮子磕碰,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江遵面色如常,心中却是窝火得很,暗恨吕布的多事。
我前几日得了风寒,并不知朝中异变他轻描淡写地揭过前两个问题,正气凛然道,我之所言,句句属实。这份策论确实曾予旁的人看过,其中一人就在城中
是谁
我的老师,何休。江遵道,以及何休的入门弟子,清河名士,崔颂。
第90章 众叛亲离(三)
董卓疑道清河崔颂可你当时不是另写一信, 说崔颂与你有隙
说完, 蓦地反应过来。
向他献策的人是贺维,不是江遵,那么那封另外附上的信应该也是贺维写的。
江遵道与崔颂有隙的不是我,而是贺萧图贺维。
说罢便把洛阳文会上的事大致说了一遍, 当时参加文会的士子都知道这件事。
董卓点点头。
如果贺维与崔颂有仇, 那就说得通了。
贺维知道崔颂认识江遵,也读过他的策文。所以,贺维在冒充江遵、献上策论时,故意附了那样一条私信。
因为他冒用江遵的名义献策,所以读过江遵策论的崔颂在听到这是江士子献上的策论时,并未发现不妥。同时,因为他明说二人之间有隙, 董卓不自觉间就对崔颂话语的可信度打了个折扣, 也不会将他们二人放在一处,避免了贺维穿帮的可能。
事情发展到这一地步,董卓差不多完全信了江遵,又想到自己当时问崔颂此策如何时,崔颂直言不讳、认为不妥, 他不由叹道。
只恨我当时没听崔颂的话,没想到这篇策文是真的不妥啊
江遵眸光一闪崔颂的才名享誉天下,恩师生前便格外偏爱于他。以他的眼力, 自然能看出这篇策文的弊端。要是他当时能规劝太师, 分析这篇策文的利弊, 阻止策文的施行就好了。
董卓闻言,眉头一皱。
江遵的话倒是提醒了他崔颂既然知道这个策论不妥,不合时宜,为什么不当面指出利弊,劝他不要施行
他却只说了觉得不妥四个字,别的不说,也不解释,如何能让他信服
就不知道他只说不妥,却不解释原因,到底是明哲保身,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还是故意不说,存了看热闹的心思
董卓的眼中蒙上了一层阴翳。
不管是哪个答案,都足以说明那崔颂毫无替他谋划的心思,无法重用。
蔡邕很是了解董卓,一听江遵这话,觉得不对,疑惑地看了他一眼,为崔颂辩道
我见过崔士子,对他甚有好感。崔士子玉洁松贞,文采玢璘。不直说原因,大约是他以为这策乃是江士子你本人所献,挂念着同门之谊,不愿陷你于不义罢了。然而他又不愿欺骗太师,便只说不妥,不说旁的。太师你且想想,如果崔颂当真存心隐瞒,或是怀有异心,又何必告诉你那篇策文不妥推说自己不知,或是一个劲地吹捧就好,何苦直言不妥,引得太师不快
董卓一想,是啊。当时崔颂明明可以随大流,顺水推舟,没必要唱反调,这对他有什么好处
伯喈说得有理。
江遵见此,忙改口道遵只是一时有感,未有别的意思。
吕布这时也开了口我瞧那崔士子谈吐了得,不似寻常人,待人又实诚。义父你可不要冤枉了。
董卓闻言瞪了吕布一眼。
吕布不爽地想,这又是怎么了,他好像没说错什么吧
董卓则是心道这兔崽子还有脸说那刘曜的事不就是他搅和出来的
董卓扬声道既然如此,就叫那崔颂过来,看他如何说道。
江遵好似不经意地开口听说太师府上有一名戏姓幕僚,近日身患重病
董卓心中起疑,冷下脸你怎么知道此事
江遵一顿大鸿胪卿曾与我说过此事。
董卓一听,刘曜如此关注他府里的事,是何居心
还说给自己的幕僚听,这无耻的狗崽子,死得不冤。
江遵不甘寂寞敢问太师,是否真有此事
董卓不快道是又如何
江遵道我认识一人,姓戏名焕。
董卓非常惊讶你竟识得志才
江遵道不过是有几面之缘,泛泛之交。倒是崔家颂郎与戏志才交情深厚,以兄弟相称。
崔颂董卓想起上回刘曜向他举荐崔颂的时候,他曾向戏志才征询意见,戏志才说自己没有见到人,不好妄下论断,顿时又犯了疑心病。
依照江遵所言,戏志才与崔颂两人不但认识,而且还交情深厚,那为什么戏志才那时要装作不认识的样子还有那个崔颂,对他并无效忠之心。今有荀公达荀攸的事在前,戏志才的事在后。根据太医丞的回话,戏志才看起来是不太好了,崔颂是否会因此记恨上他
董卓自认为他之所以能磋磨吕布、戏志才等人,不用有太多的顾忌,是因为他掌握了他们的弱点。只要针对他们的弱点,满足他们的渴求,就能将人牢牢掌控。至于打压与磋磨那不过是为了更好控制下属的一种手段罢了。
崔颂的情况则不一样。一来崔颂并未向他表过忠心,二来董卓对他缺乏了解,未探知他的渴求,更没有捉住他的错处与弱点。这样的人,他不能用,也不敢用。
为此,董卓歇了招揽崔颂的心思。在他看来,崔颂虽颇有名声,到底只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小士子,对他帮助有限,且毫无威胁,有则锦上添花,没有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便决定将他放置一旁,做冷处理。董卓原来还想把崔颂叫过来,与江遵对峙一番,现在却觉得没那个必要了。
又想到戏志才身体情况日渐糟糕,恐怕没有心力继续替他谋划,他必须找一个新的谋士,替代戏志才的位置。
董卓第一时间想到前段时间被他提拔的无名谋士。想到他一力支持自己变革,思考看不出那篇策论的弊端,董卓心下暗恨那个不中用的东西,还以为他是被埋没了的良玉美珠,没想到就是个草包货
至于李儒李儒虽有大才,终究心狠了些。董卓自己心狠,并得意于自己的心狠,却不希望自己的下属是个六亲不认的人。对于李儒,他始终存着一分戒备,且下意识地想要找个人与李儒相互制衡。
气愤忧虑之余,董卓将目光投落在眼前的江遵身上。
无论是处变不惊的仪态,还是被蔡邕肯定的能力,都能展露此人的不简单。
若是为他所用
想到此,他对江遵的态度顿时转了个大弯儿,亲切而豪爽。
不说这些了今天江士子遭此横祸,某心甚愧,幸好伯喈及时赶到,避免大错的铸成。此乃某之幸也。来人摆上几桌上好的筵席,我要亲自为江士子压惊。
江遵一见董卓这模样,便知他的目的已经达成,荣辱不惊地道谢太师,太师唤我守之便好。
侍从早已麻利地搬来桌案,奉上美酒。
董卓亲自用酒器替江遵勺了一盏佳酿,笑声几欲震顶哈哈哈守之,来,我敬你一杯。
蔡邕早就从江遵之前的言论中察觉到少许不妥,但他未有实质证据,不好名言,只得装作不知。但他对江遵的印象一路下滑,开始怀疑他的人品,再不复原先的激赏。
见董卓与江遵把盏共谈,相处甚欢,蔡邕推说自己身体不适,辞了酒宴,匆匆离开。
吕布见蔡邕病遁,只剩董卓与江遵二人你来我往,心中颇觉无趣。
他正想请辞,忽见董卓把头扭了过来,指着他的鼻子大骂
你这逆子,傻站着干什么还不快过来给江士子谢罪
吕布眸光一寒布何错之有江遵又何德何能,当得起布的谢罪
逆子,还敢狡赖你先是出言挑拨,害我未问清缘由就处置守之江遵,险失伊尹之才,后又喋喋不休、不依不饶地与守之别锋芒,当我不知你的心思还不速速认错,以守之的磊落,定不会与你计较。
吕布听罢气得瞪圆了眼。
他如何不知道董卓的心思董卓想拉拢江遵为他效命,他吕布管不着,但凭什么拿他吕布作筏子,来讨好一个什么也不是的庶人把他吕布当成什么了
吕布心绪不平,与他长久忍耐,按压在胸中的愤懑一同爆发了出来。
他倔然道
布无过错,无需向一小儿谢罪。
董卓上前两步蹬翻了为吕布准备的食案
逆子,连我的话也不听,反了不成
吕布将凌厉的目光投向董卓,唬得董卓忘了喝骂。
吕布声若洪钟不敢,我看义父今日许是喝得多了,竟胡乱予人罪名,布不敢顶撞,先行告辞。
说罢,昂首挺胸,迈着大步离开厅堂。
董卓倒抽了口冷气这混账
一直冷眼旁观的江遵此时连忙上前都是我之过错,太师切莫动气,气急伤身。
这哪里是你的错江遵这一劝,反而让董卓更加恼怒,这混账,仗着我的宠爱,愈加不把我放在眼里
江遵不再多言,看向敞开的大门,平静一笑。
他能将轻视他、讥笑他的官员,表面上赞许他的才华、实则鄙夷他的出身的许攸送入监狱;将把他利用完后就当玩意儿养着解闷的刘曜、平日里只会聒噪惹人心烦的贺维送入地狱;将不搭理他示好的戏志才、崔颂二人一个气得病发,一个断绝仕途;自然也能整治这不识好歹的吕奉先。
怒气冲冲离开的吕布不知江遵的想法,一腔怒火全数喷在董卓的身上。
董卓狗贼,竟敢如此欺辱于我
同一时刻,与戏志才开诚布公失败的崔颂离开草庐,走到郭嘉身旁。
第91章 李儒发威
, 郭嘉听到身后的脚步声, 回过头。
崔颂道劳奉孝随我走这一趟
郭嘉摇头子琮此言未免太过见外,你我之间,不必如此戏兄现在情况如何
尚可,现已睡下。再过一刻便是宵禁时间, 看来我们今个儿只能在这留宿一晚了。
郭嘉道也好。
崔颂问董卓那谋士现在何处
郭嘉指了指农舍的后院。
崔颂顺着他的指示看去, 那个方向除了一堆不能藏人的杂草,就只剩一口底部破了个打洞的水缸。
崔颂顿了一顿是在缸中
郭嘉道正解。且不去管他,现在我们先来商量一件大事。
什么大事
崔颂闻言绷紧了精神,却见郭嘉认真托着下颌。
今晚
崔颂侧耳聆听。
我们该吃什么
崔颂
见崔颂半天不答话,郭嘉在凝视他的眼光中,意思意思地加了点疑惑成分。
崔颂心知郭嘉这是在故意逗弄自己,便同样佯装思考了片刻, 回道红烧奉孝如何
郭嘉眼露笑意, 不过这一回是真的有些疑惑何为红烧
崔颂想起这个时候还没有铁锅,便随口乱诌就是把奉孝烧成鲜艳的红色
郭嘉煞有介事地点头甚好。一道菜不够用,再加一道子琮甜酪如何
崔颂默然无语经你这么一说还真有些饿了。
不用担心,郭嘉指着农舍的西北角,我刚刚去看了, 灶上有食材。在你出来前,任姑娘便已做好晚食,一起去看看吧。
城内, 李儒正在书房内看书, 突然收到董卓的传召。
这是自下毒事件以来, 咸鱼了许多天的李儒第一次在休沐时间被董卓的人找上门。
李儒非但没有任何欣喜与兴奋,反而有些厌烦。
这个时候董卓派人来找他,铁定没有好事。
大晚上的就不能消停一会儿
李儒在心里骂了董卓千百遍,面上却做出一副感恩戴德的模样,跟着董卓的传侍兵去了董卓的府邸。
一进入厅堂,就见董卓坐在上座,左侧坐着一个他从未见过的年轻士子。
李儒隐约猜到这是怎么一回事,故作不知,笑着上前行礼
恋耽美
这策论既是你写的,想来你一定十分熟悉,闭着眼就能认出来。那为什么朝政颁布后你不过来说明真相你既知道这份策论的弊端,便应知道其中的严重性,为什么不上书制止听说你是刘曜的客卿,不可能没有门路。而你刚刚所说的,全是你的一面之词,谁能证明蔡中郎救下你的时候,贺维已经死了。你与贺维这事,怕是天知地知,你知贺维知吧他一死,还不是任你嘴皮子磕碰,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江遵面色如常,心中却是窝火得很,暗恨吕布的多事。
我前几日得了风寒,并不知朝中异变他轻描淡写地揭过前两个问题,正气凛然道,我之所言,句句属实。这份策论确实曾予旁的人看过,其中一人就在城中
是谁
我的老师,何休。江遵道,以及何休的入门弟子,清河名士,崔颂。
第90章 众叛亲离(三)
董卓疑道清河崔颂可你当时不是另写一信, 说崔颂与你有隙
说完, 蓦地反应过来。
向他献策的人是贺维,不是江遵,那么那封另外附上的信应该也是贺维写的。
江遵道与崔颂有隙的不是我,而是贺萧图贺维。
说罢便把洛阳文会上的事大致说了一遍, 当时参加文会的士子都知道这件事。
董卓点点头。
如果贺维与崔颂有仇, 那就说得通了。
贺维知道崔颂认识江遵,也读过他的策文。所以,贺维在冒充江遵、献上策论时,故意附了那样一条私信。
因为他冒用江遵的名义献策,所以读过江遵策论的崔颂在听到这是江士子献上的策论时,并未发现不妥。同时,因为他明说二人之间有隙, 董卓不自觉间就对崔颂话语的可信度打了个折扣, 也不会将他们二人放在一处,避免了贺维穿帮的可能。
事情发展到这一地步,董卓差不多完全信了江遵,又想到自己当时问崔颂此策如何时,崔颂直言不讳、认为不妥, 他不由叹道。
只恨我当时没听崔颂的话,没想到这篇策文是真的不妥啊
江遵眸光一闪崔颂的才名享誉天下,恩师生前便格外偏爱于他。以他的眼力, 自然能看出这篇策文的弊端。要是他当时能规劝太师, 分析这篇策文的利弊, 阻止策文的施行就好了。
董卓闻言,眉头一皱。
江遵的话倒是提醒了他崔颂既然知道这个策论不妥,不合时宜,为什么不当面指出利弊,劝他不要施行
他却只说了觉得不妥四个字,别的不说,也不解释,如何能让他信服
就不知道他只说不妥,却不解释原因,到底是明哲保身,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还是故意不说,存了看热闹的心思
董卓的眼中蒙上了一层阴翳。
不管是哪个答案,都足以说明那崔颂毫无替他谋划的心思,无法重用。
蔡邕很是了解董卓,一听江遵这话,觉得不对,疑惑地看了他一眼,为崔颂辩道
我见过崔士子,对他甚有好感。崔士子玉洁松贞,文采玢璘。不直说原因,大约是他以为这策乃是江士子你本人所献,挂念着同门之谊,不愿陷你于不义罢了。然而他又不愿欺骗太师,便只说不妥,不说旁的。太师你且想想,如果崔颂当真存心隐瞒,或是怀有异心,又何必告诉你那篇策文不妥推说自己不知,或是一个劲地吹捧就好,何苦直言不妥,引得太师不快
董卓一想,是啊。当时崔颂明明可以随大流,顺水推舟,没必要唱反调,这对他有什么好处
伯喈说得有理。
江遵见此,忙改口道遵只是一时有感,未有别的意思。
吕布这时也开了口我瞧那崔士子谈吐了得,不似寻常人,待人又实诚。义父你可不要冤枉了。
董卓闻言瞪了吕布一眼。
吕布不爽地想,这又是怎么了,他好像没说错什么吧
董卓则是心道这兔崽子还有脸说那刘曜的事不就是他搅和出来的
董卓扬声道既然如此,就叫那崔颂过来,看他如何说道。
江遵好似不经意地开口听说太师府上有一名戏姓幕僚,近日身患重病
董卓心中起疑,冷下脸你怎么知道此事
江遵一顿大鸿胪卿曾与我说过此事。
董卓一听,刘曜如此关注他府里的事,是何居心
还说给自己的幕僚听,这无耻的狗崽子,死得不冤。
江遵不甘寂寞敢问太师,是否真有此事
董卓不快道是又如何
江遵道我认识一人,姓戏名焕。
董卓非常惊讶你竟识得志才
江遵道不过是有几面之缘,泛泛之交。倒是崔家颂郎与戏志才交情深厚,以兄弟相称。
崔颂董卓想起上回刘曜向他举荐崔颂的时候,他曾向戏志才征询意见,戏志才说自己没有见到人,不好妄下论断,顿时又犯了疑心病。
依照江遵所言,戏志才与崔颂两人不但认识,而且还交情深厚,那为什么戏志才那时要装作不认识的样子还有那个崔颂,对他并无效忠之心。今有荀公达荀攸的事在前,戏志才的事在后。根据太医丞的回话,戏志才看起来是不太好了,崔颂是否会因此记恨上他
董卓自认为他之所以能磋磨吕布、戏志才等人,不用有太多的顾忌,是因为他掌握了他们的弱点。只要针对他们的弱点,满足他们的渴求,就能将人牢牢掌控。至于打压与磋磨那不过是为了更好控制下属的一种手段罢了。
崔颂的情况则不一样。一来崔颂并未向他表过忠心,二来董卓对他缺乏了解,未探知他的渴求,更没有捉住他的错处与弱点。这样的人,他不能用,也不敢用。
为此,董卓歇了招揽崔颂的心思。在他看来,崔颂虽颇有名声,到底只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小士子,对他帮助有限,且毫无威胁,有则锦上添花,没有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便决定将他放置一旁,做冷处理。董卓原来还想把崔颂叫过来,与江遵对峙一番,现在却觉得没那个必要了。
又想到戏志才身体情况日渐糟糕,恐怕没有心力继续替他谋划,他必须找一个新的谋士,替代戏志才的位置。
董卓第一时间想到前段时间被他提拔的无名谋士。想到他一力支持自己变革,思考看不出那篇策论的弊端,董卓心下暗恨那个不中用的东西,还以为他是被埋没了的良玉美珠,没想到就是个草包货
至于李儒李儒虽有大才,终究心狠了些。董卓自己心狠,并得意于自己的心狠,却不希望自己的下属是个六亲不认的人。对于李儒,他始终存着一分戒备,且下意识地想要找个人与李儒相互制衡。
气愤忧虑之余,董卓将目光投落在眼前的江遵身上。
无论是处变不惊的仪态,还是被蔡邕肯定的能力,都能展露此人的不简单。
若是为他所用
想到此,他对江遵的态度顿时转了个大弯儿,亲切而豪爽。
不说这些了今天江士子遭此横祸,某心甚愧,幸好伯喈及时赶到,避免大错的铸成。此乃某之幸也。来人摆上几桌上好的筵席,我要亲自为江士子压惊。
江遵一见董卓这模样,便知他的目的已经达成,荣辱不惊地道谢太师,太师唤我守之便好。
侍从早已麻利地搬来桌案,奉上美酒。
董卓亲自用酒器替江遵勺了一盏佳酿,笑声几欲震顶哈哈哈守之,来,我敬你一杯。
蔡邕早就从江遵之前的言论中察觉到少许不妥,但他未有实质证据,不好名言,只得装作不知。但他对江遵的印象一路下滑,开始怀疑他的人品,再不复原先的激赏。
见董卓与江遵把盏共谈,相处甚欢,蔡邕推说自己身体不适,辞了酒宴,匆匆离开。
吕布见蔡邕病遁,只剩董卓与江遵二人你来我往,心中颇觉无趣。
他正想请辞,忽见董卓把头扭了过来,指着他的鼻子大骂
你这逆子,傻站着干什么还不快过来给江士子谢罪
吕布眸光一寒布何错之有江遵又何德何能,当得起布的谢罪
逆子,还敢狡赖你先是出言挑拨,害我未问清缘由就处置守之江遵,险失伊尹之才,后又喋喋不休、不依不饶地与守之别锋芒,当我不知你的心思还不速速认错,以守之的磊落,定不会与你计较。
吕布听罢气得瞪圆了眼。
他如何不知道董卓的心思董卓想拉拢江遵为他效命,他吕布管不着,但凭什么拿他吕布作筏子,来讨好一个什么也不是的庶人把他吕布当成什么了
吕布心绪不平,与他长久忍耐,按压在胸中的愤懑一同爆发了出来。
他倔然道
布无过错,无需向一小儿谢罪。
董卓上前两步蹬翻了为吕布准备的食案
逆子,连我的话也不听,反了不成
吕布将凌厉的目光投向董卓,唬得董卓忘了喝骂。
吕布声若洪钟不敢,我看义父今日许是喝得多了,竟胡乱予人罪名,布不敢顶撞,先行告辞。
说罢,昂首挺胸,迈着大步离开厅堂。
董卓倒抽了口冷气这混账
一直冷眼旁观的江遵此时连忙上前都是我之过错,太师切莫动气,气急伤身。
这哪里是你的错江遵这一劝,反而让董卓更加恼怒,这混账,仗着我的宠爱,愈加不把我放在眼里
江遵不再多言,看向敞开的大门,平静一笑。
他能将轻视他、讥笑他的官员,表面上赞许他的才华、实则鄙夷他的出身的许攸送入监狱;将把他利用完后就当玩意儿养着解闷的刘曜、平日里只会聒噪惹人心烦的贺维送入地狱;将不搭理他示好的戏志才、崔颂二人一个气得病发,一个断绝仕途;自然也能整治这不识好歹的吕奉先。
怒气冲冲离开的吕布不知江遵的想法,一腔怒火全数喷在董卓的身上。
董卓狗贼,竟敢如此欺辱于我
同一时刻,与戏志才开诚布公失败的崔颂离开草庐,走到郭嘉身旁。
第91章 李儒发威
, 郭嘉听到身后的脚步声, 回过头。
崔颂道劳奉孝随我走这一趟
郭嘉摇头子琮此言未免太过见外,你我之间,不必如此戏兄现在情况如何
尚可,现已睡下。再过一刻便是宵禁时间, 看来我们今个儿只能在这留宿一晚了。
郭嘉道也好。
崔颂问董卓那谋士现在何处
郭嘉指了指农舍的后院。
崔颂顺着他的指示看去, 那个方向除了一堆不能藏人的杂草,就只剩一口底部破了个打洞的水缸。
崔颂顿了一顿是在缸中
郭嘉道正解。且不去管他,现在我们先来商量一件大事。
什么大事
崔颂闻言绷紧了精神,却见郭嘉认真托着下颌。
今晚
崔颂侧耳聆听。
我们该吃什么
崔颂
见崔颂半天不答话,郭嘉在凝视他的眼光中,意思意思地加了点疑惑成分。
崔颂心知郭嘉这是在故意逗弄自己,便同样佯装思考了片刻, 回道红烧奉孝如何
郭嘉眼露笑意, 不过这一回是真的有些疑惑何为红烧
崔颂想起这个时候还没有铁锅,便随口乱诌就是把奉孝烧成鲜艳的红色
郭嘉煞有介事地点头甚好。一道菜不够用,再加一道子琮甜酪如何
崔颂默然无语经你这么一说还真有些饿了。
不用担心,郭嘉指着农舍的西北角,我刚刚去看了, 灶上有食材。在你出来前,任姑娘便已做好晚食,一起去看看吧。
城内, 李儒正在书房内看书, 突然收到董卓的传召。
这是自下毒事件以来, 咸鱼了许多天的李儒第一次在休沐时间被董卓的人找上门。
李儒非但没有任何欣喜与兴奋,反而有些厌烦。
这个时候董卓派人来找他,铁定没有好事。
大晚上的就不能消停一会儿
李儒在心里骂了董卓千百遍,面上却做出一副感恩戴德的模样,跟着董卓的传侍兵去了董卓的府邸。
一进入厅堂,就见董卓坐在上座,左侧坐着一个他从未见过的年轻士子。
李儒隐约猜到这是怎么一回事,故作不知,笑着上前行礼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