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人]焚香祭酒——积羽成扇(62)
崔颂不知道江遵是如何知道这本书里的内容的,但转念一想,江遵曾听过何休的授课,算是半个弟子,因为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看过何休写的草稿也不足为奇。
董卓见崔颂神色沉凝,让侍从把帛书送给无名谋士而问崔颂小友有何见解,但说无妨。
崔颂没有立即回答。这份策略的内容,他早已看过,对于安定平民、稳固朝纲、集中皇权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遏制了士族发展的势头,在牟取民心的同时必然会引来士族的不满。
董卓若是在这个时候选择安抚人心、压制士族,其实是很不明智的。外戚与宦官双双倒台后,被党锢之祸压制的士族迅速翻身,几乎掌握了朝中大半的话语权。哪怕董卓兵力再强,性子再霸道,也不能不顾及他们的想法。
董卓心知自己的心腹大多都是粗人,掌控朝廷还要靠士族,所以,向皇帝请命,平反党锢之祸,这就是一个示好的姿态,为了收买士族的人心。
只可惜董卓耐心有限,一有不顺心就强势压制,导致后来的所作所为,无一件不是得罪人的,把士族们惹了个干干净净。
然而,哪怕已经把人都得罪完了,但因为董卓实力强大,又未真正触犯到士族的根本利益,所以,双方目前尚且出于平衡状态。虽然有许多有志之士因为看不惯董卓的暴行,或是有其他想法,急着拉他下马,但其实还未存在集体的,根本上的冲突。
如今,外患四起,内部不稳,董卓若是在这个时候使用打压士族的政策,跟自断双臂、自取灭亡有什么区别
见他迟迟不语,董卓目光深沉若有想法,但说无妨,无需避忌。
无名谋士这时候也看完了策论,听到董卓的话,意有所指地道崔处士年纪轻轻,乍闻此等大事,怕是不敢进言。他表面上好像在为崔颂开脱,实际上是在暗指崔颂年轻无知,心中毫无成算,遇到这种实质的问题便不知所措。
崔颂不说话,倒不是因为不知道说什么。江遵此举的意图昭然若揭。若他是为了用这个策论坑董卓一把,完全没必要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江遵在策论最后署名著姓,这代表他给董卓献上这份策论,是打着奇货可居的心思,意图在董卓这方谋求名利。
崔颂与另一个自己如同兄弟,并不想恩师的心血被人剽窃利用,拿来谋求利益。然而,为了恩师,他不能发声,不能指出这些建言的真正的主人。以董卓之能,并不能很好地发挥这些建言的作用,只会引来无妄之灾。商鞅五马分尸的例子在前,他可不想恩师因为这些人的私欲而走上商鞅的后路。
见无名谋士咄咄逼人,崔颂沉吟了片刻,郑重道我觉得不妥。
并非这封策论的思想不妥,而是当下的情形、献策者与决策者的目的不妥。
无名谋士铆足了劲儿要与他抬杠,听他这么说,毫不客气地顶了回来哪里不妥我看这些策言句句在理、字字珠玑,每一条都切中要害。你可别因为人家江姓后生才华告绝、高瞻远瞩,就生了攀比之心,不问缘由地加以否认。就差没指着鼻子直说崔颂嫉妒他人,这才故意贬低。
崔颂不想与他多费口舌,索性任他造作。
董卓问他你再好好想想,这些策言到底如何
崔松毫不犹豫地道我觉得不妥。仍然不肯多说原因。
无名谋士面露嘲讽,大肆夸赞、一一罗列这些策论的精华所在,字里行间无不讽刺崔颂的不识货。
听完无名谋士巧舌如簧的论述,董卓没有多说什么,挥手让崔颂退下。
崔颂明白董卓心里已有了决意,这封策论必将得到推行。
他淡定告退,心里则想着,没想到他们还没给董卓挖好坑,董卓就已自己给自己挖了个超大的坟墓,还迫不及待地跳下。
等到崔颂走后,董卓才拿出另外一张帛书,上面写着一段话遵与清河崔颂有隙,恐为崔颂不喜。若有诽谤之语,恳请当面对质。遵之所言,发自肺腑;遵之忠义,日月可知。还请太师明鉴。
江遵或许是因为知道崔颂获得了何休的许多著书,极有可能察觉这些策言的出处,所以在献策的时候特意写了这些话,一方面为自己开脱,另一方面顺手给崔颂挖了个大坑。他哪里想到崔颂不仅没有跳下这个大坑,反而冷眼看他作死。而他也因为这一句话与这一份策论,将自己带入死路。
至于无名谋士,江遵的伯乐,为了排除异己,尽耍小心思,却不知道这些自作聪明的行动让他在后来这封策论激起众怒之时,被董卓推出来当了替死羔羊。
崔颂回去后,同郭嘉说了这件事。
郭嘉道了句,可惜了。
崔颂知道他在可惜什么,此等意义重大的策论,被埋没了可惜,被人拿来胡乱使用亦是可惜。
郭嘉误解了崔颂的沉默,宽慰道
第85章 众叛亲离(一)
明珠蒙尘, 不过时候未到。待到海清河晏之时,拂去上面的尘埃便是。
崔颂还在构想接下来的布局,听到郭嘉这一句话, 一时没反应过来。
他顿了一顿, 才想明白郭嘉说的是什么这是自然恩师高义,写下此番策论,非为名利, 不过是为了学字本身。
崔颂想起那本书上类似编者按的自述。
故异想天开,大胆谬言。后世之人,如有时遇, 尽可自取。
何休并不在意虚名浮利。他一生专研经学, 心质纯粹。为了所坚持的学术,他潜心耗费十七年心血,集之大成。他的政治言论大多揭露时弊,非为一利之私。
许多著作从未公开,甚至不曾署名, 也不愿署名。
那些不懂其中深意,又无视何休警示与规劝的人, 哪怕窃去了高论, 也讨不到好, 反而会招来祸事。
事态的发展不出崔颂的预料。几日后,董卓参照江遵献上的策论, 大肆改制, 引起士族们的强烈抵制。董卓一意孤行, 以权镇压,结果受到更为猛烈的反弹。
被蒙在鼓里的李儒、戏志才二人,得到消息后皆是一惊,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反应。
李儒在心里怒骂这是活腻歪了不成这一招烂牌,再多兵马也得完蛋。
又转念一想,董卓闷不吭声地放了个炸弹,甚至不曾咨询他李儒,这是何意
莫非果真因为下毒一事对他心有芥蒂,戒备如斯
比起董卓的前景,李儒更关心自己的未来。一想到董卓藏在这番行动下的深意,李儒就觉得坐立不安。
他来回踱了几十步,抬头盯着墙上的挂弓,又看了眼酒杯中的蛇影,咬牙下了决定。
良禽择木而栖。董仲颖董卓,你且好自为之吧。
另一头,戏志才得到消息后,立刻前往董卓的居所。
董卓见他前来,没有冷遇,但也没有以往的热情。
戏志才心有所感,然则要事在身,无暇顾及这些太师,近日来在朝中推动的行制
志才不必多言,我心中有数。
戏志才心头一凉,蓦然抬头太师可是焕做错了什么
董卓脸颊上的肥肉颤动,瓮声瓮气地道你没有错。只是这件事我意已决,你就不用多嘴置喙了。退下吧。
戏志才执拗不退请太师听我一言
你不用多说,退下
戏志才上前两步今日便是死谏,也要请太师听我一言
大胆董卓一双虎目射出寒光,朝左右喊道,你们都是死人吗容戏焕在此放肆,还不把人拖下去
自汉光武帝开国以来,士族之治便根深蒂固纵使要拔除士族的势力,也不当在此等重要关头进行你还未稳定根基,如何能挖掉根脉你若强行如此唔咳咳,咳咳咳
又急又长的一串话说完,被卫兵强行拉扯往外拖的戏志才再也抑制不住,剧烈地咳嗽起来。
鲜红的液体不但溅落在他的衣裳上,还有少许喷在与他推搡的卫兵的脸上。
被高超的雕工与磨磋技术修整得华丽锃亮的石质地板落满红花。那执行命令的卫兵心生恻隐,松了手上的劲道,抬头向董卓请示。
太师
董卓同样有所触动罢了。你们带他去太医令那看看悠着些。
一干人走后,侍女上前,将厅堂的地面重新擦得一尘不染。
无名谋士从屏风后面走出,行礼太师
他很担心董卓被刚刚的事影响,改变主意,不再推行变制。
如果董卓反悔,他不但会失去一展身手、取信董卓的机会,还会平白承受士族们的怒火。
是以,虽然与戏志才往日无冤,近日无仇,无名谋士还是訾言道这戏焕倒也有心,可惜了
董卓闻言,用力冷哼了一声有心他对我只能算略尽忠心,对我的家婢倒是有心得很。
无名谋士假笑许是一时糊涂
董卓冷哼不语。
自他得知戏志才与貂蝉有过密切接触后,便时不时地想起那一日殿堂验毒时的情状。
「志才为何害我」
李儒那时候的震惊与震怒,不似作伪。
何况李儒说的十分在理他们这些亲近之人,哪个不知他的习惯明知他会验毒,还行下毒之事,岂不荒谬
况且他珍重性命,把府里治理得如铁桶一般。别说下毒,就是府里多了一只苍蝇,他也能即刻揪出来。
因此,那件事始终透着蹊跷。无论是动机还是犯案手段,都令董卓摸不着头脑。
直到董卓得知戏志才与貂蝉有染一事,顿时豁然开朗。
如果是亲近之人与内侍里应外合,确实有可能寻到府中的漏洞,伺机下毒。
至于动机李儒那句「为何害我」便足以说明原因。
如果下毒之人是戏志才,那他的目的就只可能是一个将李儒拉下马,取而代之,成为他董卓最器重的谋士。
单看这件事的结果,谁最得利
戏焕,戏志才。
不但让他对李儒生出疑心,不敢再重用李儒,转而将他捧上幕府第一谋士的宝座,予以了大把的权柄,还仁慈地为李儒说了好话,换来李儒的感激。
这戏志才,果然心智非凡。
董卓自觉已看穿了真相。
他其实不在意戏志才对李儒的陷害,也不管他与自己的侍女是否真的有染他对貂蝉毫无兴趣,若手下有人看上貂蝉,必回眼也不眨地打包送上,以做拉拢。
唯独一点。董卓能够容忍手下人相互算计、互相攻讦,却容忍不了他们算计到自己头上。
在董卓看来,戏志才给自己下毒这件事犯了大忌,简直不把他董卓放在眼里。
所以,哪怕再是惜才,董卓也决定先把戏志才冷落上一段时间,杀杀他的锐气,让他清醒清醒,弄明白自个儿的身份。
至于李儒也先一并冷着吧。这些老人跟着他久了,一个个都有了别的心思。不如先冷落搁置,待到他们惶恐不安后,再好生安抚,这样才能对自己更加忠诚。
董卓想得很美,可他万万没有想到,在他好生安抚之前,他已众叛亲离,被吕布斩于宫门之外。
傍晚时分,崔颂与郭嘉二人正准备吃晚饭,门人前来通报,有一女子求见。
不多时,一个低着头,穿着青色襦裙的女子驱步而入。待抬头现出真容,崔颂不禁讶然起身。
任姑娘
貂蝉并袖欲拜,被崔颂制止。
再抬首时,已是泪盈于睫此事全乃妾之过错,本无颜来见公子只,戏公子命在旦夕,不敢隐瞒
崔颂瞿然色变,立即动身,跟着貂蝉来到一处简陋的民舍。
方一进入庭院,崔颂就察觉到几阵异样的声响,立即拔\剑而入。
第86章 崔颂之怒
屋内, 一个带着嘲弄的声音透过半开的门缝,清晰地传入几人耳中。
我家先生都这样了,你还过来说风凉话, 这是人会做的事情吗
你这奶娃娃牙尖嘴利得厉害。你家先生出气多进气少的衰样可不是我害的。自己行事不检点, 一失意就做出这副模样,怎么,别人还说不得了
崔颂撞门而入, 屋内对峙的二人同时收声,朝门边看来。
见到崔颂与他手上的佩剑,书僮惊疑不定, 无名谋士则是愕然中带着几分慌乱。
你不是那崔颂无名谋士话说到一半, 见崔颂提着剑往里边走,顿时吓得声音发抖,你、你要作甚
银光闪过,无名谋士来不及惨叫,头上的葛巾就连同诸多头发被一起削了下来。
他仓皇抬头, 正对上一双如蒙寒霜的凤眸。
闭嘴。
无名谋士顶着一头乱发,吓得噤若寒蝉。
崔颂径直越过他, 匆匆来到榻边, 将剑搁在榻底, 去查探戏志才的情况。
书僮本想拦住崔颂,但被他刚才的行为与气势所慑, 终是没有付诸行动。
床上的青年双目紧闭, 脸色是毫无血色的苍白。又密又长的睫毛在眼底的那片白色间投落了一层虚弱的阴影, 显得熟悉的面庞消瘦憔悴了许多。
恋耽美
董卓见崔颂神色沉凝,让侍从把帛书送给无名谋士而问崔颂小友有何见解,但说无妨。
崔颂没有立即回答。这份策略的内容,他早已看过,对于安定平民、稳固朝纲、集中皇权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遏制了士族发展的势头,在牟取民心的同时必然会引来士族的不满。
董卓若是在这个时候选择安抚人心、压制士族,其实是很不明智的。外戚与宦官双双倒台后,被党锢之祸压制的士族迅速翻身,几乎掌握了朝中大半的话语权。哪怕董卓兵力再强,性子再霸道,也不能不顾及他们的想法。
董卓心知自己的心腹大多都是粗人,掌控朝廷还要靠士族,所以,向皇帝请命,平反党锢之祸,这就是一个示好的姿态,为了收买士族的人心。
只可惜董卓耐心有限,一有不顺心就强势压制,导致后来的所作所为,无一件不是得罪人的,把士族们惹了个干干净净。
然而,哪怕已经把人都得罪完了,但因为董卓实力强大,又未真正触犯到士族的根本利益,所以,双方目前尚且出于平衡状态。虽然有许多有志之士因为看不惯董卓的暴行,或是有其他想法,急着拉他下马,但其实还未存在集体的,根本上的冲突。
如今,外患四起,内部不稳,董卓若是在这个时候使用打压士族的政策,跟自断双臂、自取灭亡有什么区别
见他迟迟不语,董卓目光深沉若有想法,但说无妨,无需避忌。
无名谋士这时候也看完了策论,听到董卓的话,意有所指地道崔处士年纪轻轻,乍闻此等大事,怕是不敢进言。他表面上好像在为崔颂开脱,实际上是在暗指崔颂年轻无知,心中毫无成算,遇到这种实质的问题便不知所措。
崔颂不说话,倒不是因为不知道说什么。江遵此举的意图昭然若揭。若他是为了用这个策论坑董卓一把,完全没必要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江遵在策论最后署名著姓,这代表他给董卓献上这份策论,是打着奇货可居的心思,意图在董卓这方谋求名利。
崔颂与另一个自己如同兄弟,并不想恩师的心血被人剽窃利用,拿来谋求利益。然而,为了恩师,他不能发声,不能指出这些建言的真正的主人。以董卓之能,并不能很好地发挥这些建言的作用,只会引来无妄之灾。商鞅五马分尸的例子在前,他可不想恩师因为这些人的私欲而走上商鞅的后路。
见无名谋士咄咄逼人,崔颂沉吟了片刻,郑重道我觉得不妥。
并非这封策论的思想不妥,而是当下的情形、献策者与决策者的目的不妥。
无名谋士铆足了劲儿要与他抬杠,听他这么说,毫不客气地顶了回来哪里不妥我看这些策言句句在理、字字珠玑,每一条都切中要害。你可别因为人家江姓后生才华告绝、高瞻远瞩,就生了攀比之心,不问缘由地加以否认。就差没指着鼻子直说崔颂嫉妒他人,这才故意贬低。
崔颂不想与他多费口舌,索性任他造作。
董卓问他你再好好想想,这些策言到底如何
崔松毫不犹豫地道我觉得不妥。仍然不肯多说原因。
无名谋士面露嘲讽,大肆夸赞、一一罗列这些策论的精华所在,字里行间无不讽刺崔颂的不识货。
听完无名谋士巧舌如簧的论述,董卓没有多说什么,挥手让崔颂退下。
崔颂明白董卓心里已有了决意,这封策论必将得到推行。
他淡定告退,心里则想着,没想到他们还没给董卓挖好坑,董卓就已自己给自己挖了个超大的坟墓,还迫不及待地跳下。
等到崔颂走后,董卓才拿出另外一张帛书,上面写着一段话遵与清河崔颂有隙,恐为崔颂不喜。若有诽谤之语,恳请当面对质。遵之所言,发自肺腑;遵之忠义,日月可知。还请太师明鉴。
江遵或许是因为知道崔颂获得了何休的许多著书,极有可能察觉这些策言的出处,所以在献策的时候特意写了这些话,一方面为自己开脱,另一方面顺手给崔颂挖了个大坑。他哪里想到崔颂不仅没有跳下这个大坑,反而冷眼看他作死。而他也因为这一句话与这一份策论,将自己带入死路。
至于无名谋士,江遵的伯乐,为了排除异己,尽耍小心思,却不知道这些自作聪明的行动让他在后来这封策论激起众怒之时,被董卓推出来当了替死羔羊。
崔颂回去后,同郭嘉说了这件事。
郭嘉道了句,可惜了。
崔颂知道他在可惜什么,此等意义重大的策论,被埋没了可惜,被人拿来胡乱使用亦是可惜。
郭嘉误解了崔颂的沉默,宽慰道
第85章 众叛亲离(一)
明珠蒙尘, 不过时候未到。待到海清河晏之时,拂去上面的尘埃便是。
崔颂还在构想接下来的布局,听到郭嘉这一句话, 一时没反应过来。
他顿了一顿, 才想明白郭嘉说的是什么这是自然恩师高义,写下此番策论,非为名利, 不过是为了学字本身。
崔颂想起那本书上类似编者按的自述。
故异想天开,大胆谬言。后世之人,如有时遇, 尽可自取。
何休并不在意虚名浮利。他一生专研经学, 心质纯粹。为了所坚持的学术,他潜心耗费十七年心血,集之大成。他的政治言论大多揭露时弊,非为一利之私。
许多著作从未公开,甚至不曾署名, 也不愿署名。
那些不懂其中深意,又无视何休警示与规劝的人, 哪怕窃去了高论, 也讨不到好, 反而会招来祸事。
事态的发展不出崔颂的预料。几日后,董卓参照江遵献上的策论, 大肆改制, 引起士族们的强烈抵制。董卓一意孤行, 以权镇压,结果受到更为猛烈的反弹。
被蒙在鼓里的李儒、戏志才二人,得到消息后皆是一惊,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反应。
李儒在心里怒骂这是活腻歪了不成这一招烂牌,再多兵马也得完蛋。
又转念一想,董卓闷不吭声地放了个炸弹,甚至不曾咨询他李儒,这是何意
莫非果真因为下毒一事对他心有芥蒂,戒备如斯
比起董卓的前景,李儒更关心自己的未来。一想到董卓藏在这番行动下的深意,李儒就觉得坐立不安。
他来回踱了几十步,抬头盯着墙上的挂弓,又看了眼酒杯中的蛇影,咬牙下了决定。
良禽择木而栖。董仲颖董卓,你且好自为之吧。
另一头,戏志才得到消息后,立刻前往董卓的居所。
董卓见他前来,没有冷遇,但也没有以往的热情。
戏志才心有所感,然则要事在身,无暇顾及这些太师,近日来在朝中推动的行制
志才不必多言,我心中有数。
戏志才心头一凉,蓦然抬头太师可是焕做错了什么
董卓脸颊上的肥肉颤动,瓮声瓮气地道你没有错。只是这件事我意已决,你就不用多嘴置喙了。退下吧。
戏志才执拗不退请太师听我一言
你不用多说,退下
戏志才上前两步今日便是死谏,也要请太师听我一言
大胆董卓一双虎目射出寒光,朝左右喊道,你们都是死人吗容戏焕在此放肆,还不把人拖下去
自汉光武帝开国以来,士族之治便根深蒂固纵使要拔除士族的势力,也不当在此等重要关头进行你还未稳定根基,如何能挖掉根脉你若强行如此唔咳咳,咳咳咳
又急又长的一串话说完,被卫兵强行拉扯往外拖的戏志才再也抑制不住,剧烈地咳嗽起来。
鲜红的液体不但溅落在他的衣裳上,还有少许喷在与他推搡的卫兵的脸上。
被高超的雕工与磨磋技术修整得华丽锃亮的石质地板落满红花。那执行命令的卫兵心生恻隐,松了手上的劲道,抬头向董卓请示。
太师
董卓同样有所触动罢了。你们带他去太医令那看看悠着些。
一干人走后,侍女上前,将厅堂的地面重新擦得一尘不染。
无名谋士从屏风后面走出,行礼太师
他很担心董卓被刚刚的事影响,改变主意,不再推行变制。
如果董卓反悔,他不但会失去一展身手、取信董卓的机会,还会平白承受士族们的怒火。
是以,虽然与戏志才往日无冤,近日无仇,无名谋士还是訾言道这戏焕倒也有心,可惜了
董卓闻言,用力冷哼了一声有心他对我只能算略尽忠心,对我的家婢倒是有心得很。
无名谋士假笑许是一时糊涂
董卓冷哼不语。
自他得知戏志才与貂蝉有过密切接触后,便时不时地想起那一日殿堂验毒时的情状。
「志才为何害我」
李儒那时候的震惊与震怒,不似作伪。
何况李儒说的十分在理他们这些亲近之人,哪个不知他的习惯明知他会验毒,还行下毒之事,岂不荒谬
况且他珍重性命,把府里治理得如铁桶一般。别说下毒,就是府里多了一只苍蝇,他也能即刻揪出来。
因此,那件事始终透着蹊跷。无论是动机还是犯案手段,都令董卓摸不着头脑。
直到董卓得知戏志才与貂蝉有染一事,顿时豁然开朗。
如果是亲近之人与内侍里应外合,确实有可能寻到府中的漏洞,伺机下毒。
至于动机李儒那句「为何害我」便足以说明原因。
如果下毒之人是戏志才,那他的目的就只可能是一个将李儒拉下马,取而代之,成为他董卓最器重的谋士。
单看这件事的结果,谁最得利
戏焕,戏志才。
不但让他对李儒生出疑心,不敢再重用李儒,转而将他捧上幕府第一谋士的宝座,予以了大把的权柄,还仁慈地为李儒说了好话,换来李儒的感激。
这戏志才,果然心智非凡。
董卓自觉已看穿了真相。
他其实不在意戏志才对李儒的陷害,也不管他与自己的侍女是否真的有染他对貂蝉毫无兴趣,若手下有人看上貂蝉,必回眼也不眨地打包送上,以做拉拢。
唯独一点。董卓能够容忍手下人相互算计、互相攻讦,却容忍不了他们算计到自己头上。
在董卓看来,戏志才给自己下毒这件事犯了大忌,简直不把他董卓放在眼里。
所以,哪怕再是惜才,董卓也决定先把戏志才冷落上一段时间,杀杀他的锐气,让他清醒清醒,弄明白自个儿的身份。
至于李儒也先一并冷着吧。这些老人跟着他久了,一个个都有了别的心思。不如先冷落搁置,待到他们惶恐不安后,再好生安抚,这样才能对自己更加忠诚。
董卓想得很美,可他万万没有想到,在他好生安抚之前,他已众叛亲离,被吕布斩于宫门之外。
傍晚时分,崔颂与郭嘉二人正准备吃晚饭,门人前来通报,有一女子求见。
不多时,一个低着头,穿着青色襦裙的女子驱步而入。待抬头现出真容,崔颂不禁讶然起身。
任姑娘
貂蝉并袖欲拜,被崔颂制止。
再抬首时,已是泪盈于睫此事全乃妾之过错,本无颜来见公子只,戏公子命在旦夕,不敢隐瞒
崔颂瞿然色变,立即动身,跟着貂蝉来到一处简陋的民舍。
方一进入庭院,崔颂就察觉到几阵异样的声响,立即拔\剑而入。
第86章 崔颂之怒
屋内, 一个带着嘲弄的声音透过半开的门缝,清晰地传入几人耳中。
我家先生都这样了,你还过来说风凉话, 这是人会做的事情吗
你这奶娃娃牙尖嘴利得厉害。你家先生出气多进气少的衰样可不是我害的。自己行事不检点, 一失意就做出这副模样,怎么,别人还说不得了
崔颂撞门而入, 屋内对峙的二人同时收声,朝门边看来。
见到崔颂与他手上的佩剑,书僮惊疑不定, 无名谋士则是愕然中带着几分慌乱。
你不是那崔颂无名谋士话说到一半, 见崔颂提着剑往里边走,顿时吓得声音发抖,你、你要作甚
银光闪过,无名谋士来不及惨叫,头上的葛巾就连同诸多头发被一起削了下来。
他仓皇抬头, 正对上一双如蒙寒霜的凤眸。
闭嘴。
无名谋士顶着一头乱发,吓得噤若寒蝉。
崔颂径直越过他, 匆匆来到榻边, 将剑搁在榻底, 去查探戏志才的情况。
书僮本想拦住崔颂,但被他刚才的行为与气势所慑, 终是没有付诸行动。
床上的青年双目紧闭, 脸色是毫无血色的苍白。又密又长的睫毛在眼底的那片白色间投落了一层虚弱的阴影, 显得熟悉的面庞消瘦憔悴了许多。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