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人]焚香祭酒——积羽成扇(61)
吕布家的客卿是个擅长逢迎的读书人。他恰与吕布商量时事,见到这两只野鸡,一张口就给吕布打了两个马屁这对野雉来得巧,来得妙将军之路定会像这对双雉福气双临,步步高升,声名远扬,义气无双。
吕布给丁原做过主簿,自然是读过书的。他知道雉的含义,知道这东西和官运亨通没有半毛钱的关系。然而好话谁不爱听,何况这东西本身是个好兆头。
再者,雉实际上也代表了士人之间对彼此的赞扬,是身份的象征,代表着为人与身份上的双重承认与重视。
不说吕布本身对这种礼物的看法如何,这种别出心裁的礼物,总归是产生了奇货可居的效果。
吕布想知道到底是谁送给了他这么神奇的礼物,便叫门房把人放了进来。
见到来人,他瞿然一惊是你
崔颂曾拜访过吕布,又在董卓的宴席上露过面,早就做好了,会被吕布认出来的准备。
崔颂原想直接担任说客这一角色,但郭嘉不同意,只让崔颂陪他演一场戏,由他游说吕布,不让崔颂沾手。
崔颂细想其中缘由,惊觉郭嘉此举约莫是为了保护他。
第83章 劝说吕布(中)
今不同往, 崔颂前几日刚在董卓眼前挂了号,再加上董卓进场时的那一句问候,不明内里的人都以为他得了董卓的赏识。这个时候, 他若是劝说吕布反董, 吕布难保心里不会有别的想法。怀疑他别有用心、不相信他事小,要是当面听完他策反的话,转头就去告诉董卓, 那才叫麻烦事。
崔颂并不是没有考虑过这点,但他从不是为了自保就让朋友帮他抗风险的人。何况郭嘉也随着钟繇去了那场宴席,虽说会厅很大, 与会的人又多, 坐在最前头的吕布大概率没有注意到郭嘉,但凡事都有个万一,他不想郭嘉为他担险。然而郭嘉表现得太过胸有成竹,又直言,让崔颂不直接插手劝说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策反吕布, 并不是让他置身事外,仍需要他一同前往。所以在听过郭嘉的详细计划后, 崔颂最终还是同意了。
如今来到吕布府上, 见自己已被认出, 崔颂大大方方地上前见礼。
奉先将军,许久未见, 近来可好
热络得仿佛与吕布是阔别许久的朋友。
吕布愣了一愣, 想起崔颂上次花式吹董卓的盛举, 疑虑尽消,以为这人习惯了逢迎。纵是热络得他有些不自然,但好歹人家送来了如此有诚意的礼物,总不好因为他比旁人热情就把人赶出去吧
那吕布的客卿见二人似乎与吕布熟识,又见吕布一副默认了的模样,便安静地呆在一旁,不敢插话。
不多时,见吕布投过来征询的目光,还以为吕布嫌他待在这里碍事,便识趣地一笑,站起来说想来将军与二位美士有要事要谈,我便不打扰了。
刚用眼神示意客卿支点招的吕布
因着客卿已经起身,吕布不好这个时候出声挽留,显得他很没底气,便大手一挥,让人退下,独自应对崔颂和郭嘉二人。
用小花招支走了吕布的客卿,崔颂二人应吕布的要求坐下。
他们与吕布不是真的相熟,自然不可能开门见山赤果果地挖墙脚,只说着一些不找边际的闲谈。但架不住郭嘉口才了得,崔颂同样擅长机变,几番闲聊之下,竟很快地在吕布这边达成了交情。
俩人仿佛真是为了交友而来,就这样毫无不耐地与吕布交谈了大半天。及至晌午,吕布自然而然地留二人吃饭,二人亦自然而然地应了下来。等到酒菜上桌,直到这个时候,崔颂才转变话题上回来拜访吕将军,本想求将军引荐到底因为自身德才资质不足,自惭形秽,遂匆匆告辞。他将上次半路溜走的事拿了个理由粉饰,一笔带过,极其自然地切入话题,后因缘巧合,有幸谒见太师。
一提到董卓,吕布就想起了这几日的糟心事,神情晦暗了少许。
郭嘉敏锐地捕捉到他的神情变化,笑着接口只可惜我出身微末,不然定要和崔兄弟你一样寻些门路,为明主效力。
郭嘉虽然没有提到董卓,但经过崔颂这一茬,他口中的明主自然而然的被吕布理解成了董卓,这让吕布不由有些气闷。
可他作为董卓的义子,不好因为两人表现出对董卓的拥戴就兀自发火,只得自己憋着,险些憋出内伤。
崔颂与郭嘉对视一眼,惆怅地叹了口气郭兄折煞我了,我虽见着了太师,却也仅仅只是见着,并不曾入太师门下,谈何效力
郭嘉险些被他这煞有其事的演技逗笑,抿紧唇角的弧度这是为何
崔颂摇头不语,将写满忧郁的脸侧了个角度,确认吕布能够看到太师手下人才济济。武可安邦者,如吕将军;文可定国者,如李博士1李儒;我虽有报效贵上之心,怎奈哎。
他重重地叹了口气,拾起酒杯,不再言语。
吕布见他如此失意的模样,想了想,终是没有说话。
郭嘉道不若找李博士疏通一二
崔颂摇头李博士何许人也岂敢劳驾
郭嘉听闻李博士于城西有一家雅舍,常有慕者寄书信,崔兄弟何不试试运气,去那儿文书自荐
吕布因为胡轸的事对李儒意见很大,现在听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话里话外不离李儒,忍不住把酒杯往桌上一磕。
那有何难,何必去找李文优我替你去义父那儿说一趟便是。
吕布在董卓面前极少以义父代称,在旁人面前却是截然相反,是以众人只道吕布与董卓亲厚,唯有李儒、胡轸这些亲信,与偶然撞见龃龉的貂蝉、来自未来的崔颂知道内情。
不敢劳烦将军
崔颂才冒了个头,就被吕布截断。
处士莫非是瞧不起我吕奉先耶带着渺茫希望去找李儒引荐,却不要他吕布的帮助,这是什么道理
绝非如此。崔颂矢口否认,将军乃太师帐下执掌一军的将帅。我虽尚未入仕,却是文士之数。将军为我引荐,恐怕会引起太师的误解,若是因此叫太师对将军生出些许芥蒂,那我便是万死也难辞其咎了。
言辞凿凿,诚恳非常。吕布恢复了冷静,又再度皱眉此话何解
崔颂不答反问若将军的裨将与门客相交甚笃,将军是何想法
你我又未相交吕布的话顿住,后背激了一身冷汗。他说未深交,董卓就能真的信了么以董卓的多疑,少许风吹草动就能给人定罪。他吕奉先虽不会主动与旁人交结,但也不轻易与人结仇,若有人求到他这,他能帮一把也就帮了,却未想透武将应当有所避忌的道理。现下想来,董卓对他的态度每况愈下,莫非便是怀疑他与人交结
可不对啊,李儒那厮每次与董卓说那胡轸老贼的好话,董卓对李儒和胡轸可是
吕布越想越觉得不对,心中浮出了几丝不安。
崔颂见今天的目的已经达到,顺势告退。
吕布心乱如麻,无暇顾及二人,摆手让他们自便。
崔颂想着后世的文史资料,暗想,后世之人多以为吕布这人徒有威猛,却反复无常、极易受人挑拨,决计轻率,演义中更是直接扣上了三姓家奴的大帽子。实则史书上的吕布并不曾认丁原为义父,与董卓的父子情,也不过是董卓用来拉拢吕布的一个手段。吕布也曾顾及父子之名,对反水之事颇为犹豫,是王允的一句他朝你丢戟的时候,有想到你们情同父子吗让吕布打消犹豫,与王允一同灭杀了董卓。
崔颂尤记得当初囫囵吞枣看后汉书时,对吕布最深的印象不是他的反复无常,而是其中一个很有意思的词不安。
与董卓的侍女私通,益不自安;在袁术手下打工的时候,因为纵兵抄掠,不安而复去从张扬于河内;张扬手下因为李傕的悬赏而对吕布摩拳擦掌,吕布惧,走奔袁绍;投奔袁绍后,吕布向袁绍请兵,被袁绍拒绝,布不自安,因求还洛阳。
吕布既恃功,因为自己的功劳而骄傲恣意,又会在事后后悔,因为不安而行事反复。
因而,要想劝说吕布,不必狠劝,只要抓住他的弱点,扩大这一份不安便好。
其余的,不过是增重的稻草罢了。
在吕布这边种下了一枚种子,崔颂二人将目光落在了其他人的身上。
第84章 劝说吕布(下)
再说吕布这厢。因为崔颂与郭嘉有意无意的引导, 结合这几日的遭遇,吕布深感不安,在厅中来回踱步。
忽的, 他想起前几日戏志才来时所说的话。
逆贼将功补过大鸿胪卿刘曜
吕布心中一动, 已是有了计较。
游毅府,二人对席而坐。
待到茶凉,游毅叹了口气。
此事仅是推断, 未必会沦落到那般严重的地步。
戏志才压抑地咳了两声以我对李文优的了解,遇到此事,他定会追究到底话说一半, 他忍不住又咳了咳, 胡轸素行刻毒、睚眦必报,你族兄本就与他有着旧怨,经此一事,他定不会善罢甘休。
游毅为他倒了杯水,迟疑道你的身体
戏志才没有去接, 此事,说来还是我连累了你
不必挂怀。纵然没有这件事, 以胡轸那小人必得志的习性, 迟早有一天会朝我们发难。游毅容色一整, 眉眼俱是锋锐,大兄已将楚儿送走, 哪怕当真我们也毫无畏惧。总归不是他死, 就是我亡。
室内一片寂静。
许久, 戏志才取过杯盏,将里面的水一饮而尽。
游毅见他喝水活似饮酒,知他心情不佳,踌躇再三,开口道
董卓之事,你待如何
此言何意
不要装糊涂,你分明知道我问的是什么。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仅此而已。
游毅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模样非我想做那背信弃义的小人,只你看看董卓,自他揽得大权以来,做过多少妥当事若不是你和李文优李儒及时扯着他,以他那暴虐寡义的德行,早就引起暴动了。
见戏志才不语,他心里憋得慌,一个劲地扼腕,董仲颖以前何等勇武,何等豪侠,怎就变成这番模样
花无常开日,你又如何强求一个人坚守本心、不屈不移
游毅一噎,即刻反驳那你呢你就没有因为董卓的改变而改变自己辅佐他的意愿
焕之所求,至始至终都不是所谓的明主。
游毅蓦地抬头,惊疑不定地瞪着戏志才。
焕今日的来意业已传达,长台保重。
游毅僵硬地目送戏志才远去。过了许久,他长吁一口气,惊觉自己后背竟是出了一层冷汗。
再说崔颂与郭嘉,他们在吕布这边埋下了一颗不安的种子,只等它发芽,茁壮成长。然后他们便在城北的地段游移,看似毫无章法,实则有目的性地蹲点埋坑。
还未来得及收割成效,董卓那边突然心血来潮,把崔颂招了过去。
到董卓那儿的时候,崔颂见到了一个熟人。
这熟人在下毒事件中居功甚伟,正是献计要求检查各人袖口、导致李儒吃瘪的无名谋士。
那无名谋士虽不认识崔颂,但见他年纪轻轻,竟被董卓特意请来,心中不免郁愤不平,微不可闻地哼了一声。
崔颂与太师见过礼,太师让他入座,直接说明来意。
有一士子向我建言献策。我对你们文人的弯弯绕绕向来糊涂得紧,你来帮我参详参详。
崔颂
他第一反应是董卓失了智,随即隐约猜到董卓的意图,低声应诺。
侍者得董卓授意,接过董卓手里的帛书,先拿给崔颂看。无名谋士心有不满,但不敢多说什么。
崔颂粗略地看了一眼上面的内容。一开始带着的几分好奇与漫不经心,逐渐变作沉重与疑惑。等一目十行地将帛书看完,崔颂将东西还给侍从
敢问太师,这份策论是何人所写
董卓随口道一个姓江的后生。
江莫非是江遵
崔颂第一个便想到了他。
如果献策者是江遵,就能解释这封策论带给他的熟悉感了
这封策略上的观点,他曾经在崔颂藏在书箧最底下的一本册子上看过,创作者是崔颂的老师,何休。
那本册子上的观点,本身并不是策论,仅仅只是一种比较随意的,关于士族发展的前景,以及隐患的探讨。其中有几点内容,对于匡正社会秩序很有借鉴意义,然而,这几点想法虽然便民利民,却是违背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何休心知这本书不合时宜,便在写完的那一刻就将它束之高阁,未曾予他人看过。
后来何休病重,将所有孤本与自著的、未公开的书籍,全部交给了小弟子。
恋耽美
吕布给丁原做过主簿,自然是读过书的。他知道雉的含义,知道这东西和官运亨通没有半毛钱的关系。然而好话谁不爱听,何况这东西本身是个好兆头。
再者,雉实际上也代表了士人之间对彼此的赞扬,是身份的象征,代表着为人与身份上的双重承认与重视。
不说吕布本身对这种礼物的看法如何,这种别出心裁的礼物,总归是产生了奇货可居的效果。
吕布想知道到底是谁送给了他这么神奇的礼物,便叫门房把人放了进来。
见到来人,他瞿然一惊是你
崔颂曾拜访过吕布,又在董卓的宴席上露过面,早就做好了,会被吕布认出来的准备。
崔颂原想直接担任说客这一角色,但郭嘉不同意,只让崔颂陪他演一场戏,由他游说吕布,不让崔颂沾手。
崔颂细想其中缘由,惊觉郭嘉此举约莫是为了保护他。
第83章 劝说吕布(中)
今不同往, 崔颂前几日刚在董卓眼前挂了号,再加上董卓进场时的那一句问候,不明内里的人都以为他得了董卓的赏识。这个时候, 他若是劝说吕布反董, 吕布难保心里不会有别的想法。怀疑他别有用心、不相信他事小,要是当面听完他策反的话,转头就去告诉董卓, 那才叫麻烦事。
崔颂并不是没有考虑过这点,但他从不是为了自保就让朋友帮他抗风险的人。何况郭嘉也随着钟繇去了那场宴席,虽说会厅很大, 与会的人又多, 坐在最前头的吕布大概率没有注意到郭嘉,但凡事都有个万一,他不想郭嘉为他担险。然而郭嘉表现得太过胸有成竹,又直言,让崔颂不直接插手劝说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策反吕布, 并不是让他置身事外,仍需要他一同前往。所以在听过郭嘉的详细计划后, 崔颂最终还是同意了。
如今来到吕布府上, 见自己已被认出, 崔颂大大方方地上前见礼。
奉先将军,许久未见, 近来可好
热络得仿佛与吕布是阔别许久的朋友。
吕布愣了一愣, 想起崔颂上次花式吹董卓的盛举, 疑虑尽消,以为这人习惯了逢迎。纵是热络得他有些不自然,但好歹人家送来了如此有诚意的礼物,总不好因为他比旁人热情就把人赶出去吧
那吕布的客卿见二人似乎与吕布熟识,又见吕布一副默认了的模样,便安静地呆在一旁,不敢插话。
不多时,见吕布投过来征询的目光,还以为吕布嫌他待在这里碍事,便识趣地一笑,站起来说想来将军与二位美士有要事要谈,我便不打扰了。
刚用眼神示意客卿支点招的吕布
因着客卿已经起身,吕布不好这个时候出声挽留,显得他很没底气,便大手一挥,让人退下,独自应对崔颂和郭嘉二人。
用小花招支走了吕布的客卿,崔颂二人应吕布的要求坐下。
他们与吕布不是真的相熟,自然不可能开门见山赤果果地挖墙脚,只说着一些不找边际的闲谈。但架不住郭嘉口才了得,崔颂同样擅长机变,几番闲聊之下,竟很快地在吕布这边达成了交情。
俩人仿佛真是为了交友而来,就这样毫无不耐地与吕布交谈了大半天。及至晌午,吕布自然而然地留二人吃饭,二人亦自然而然地应了下来。等到酒菜上桌,直到这个时候,崔颂才转变话题上回来拜访吕将军,本想求将军引荐到底因为自身德才资质不足,自惭形秽,遂匆匆告辞。他将上次半路溜走的事拿了个理由粉饰,一笔带过,极其自然地切入话题,后因缘巧合,有幸谒见太师。
一提到董卓,吕布就想起了这几日的糟心事,神情晦暗了少许。
郭嘉敏锐地捕捉到他的神情变化,笑着接口只可惜我出身微末,不然定要和崔兄弟你一样寻些门路,为明主效力。
郭嘉虽然没有提到董卓,但经过崔颂这一茬,他口中的明主自然而然的被吕布理解成了董卓,这让吕布不由有些气闷。
可他作为董卓的义子,不好因为两人表现出对董卓的拥戴就兀自发火,只得自己憋着,险些憋出内伤。
崔颂与郭嘉对视一眼,惆怅地叹了口气郭兄折煞我了,我虽见着了太师,却也仅仅只是见着,并不曾入太师门下,谈何效力
郭嘉险些被他这煞有其事的演技逗笑,抿紧唇角的弧度这是为何
崔颂摇头不语,将写满忧郁的脸侧了个角度,确认吕布能够看到太师手下人才济济。武可安邦者,如吕将军;文可定国者,如李博士1李儒;我虽有报效贵上之心,怎奈哎。
他重重地叹了口气,拾起酒杯,不再言语。
吕布见他如此失意的模样,想了想,终是没有说话。
郭嘉道不若找李博士疏通一二
崔颂摇头李博士何许人也岂敢劳驾
郭嘉听闻李博士于城西有一家雅舍,常有慕者寄书信,崔兄弟何不试试运气,去那儿文书自荐
吕布因为胡轸的事对李儒意见很大,现在听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话里话外不离李儒,忍不住把酒杯往桌上一磕。
那有何难,何必去找李文优我替你去义父那儿说一趟便是。
吕布在董卓面前极少以义父代称,在旁人面前却是截然相反,是以众人只道吕布与董卓亲厚,唯有李儒、胡轸这些亲信,与偶然撞见龃龉的貂蝉、来自未来的崔颂知道内情。
不敢劳烦将军
崔颂才冒了个头,就被吕布截断。
处士莫非是瞧不起我吕奉先耶带着渺茫希望去找李儒引荐,却不要他吕布的帮助,这是什么道理
绝非如此。崔颂矢口否认,将军乃太师帐下执掌一军的将帅。我虽尚未入仕,却是文士之数。将军为我引荐,恐怕会引起太师的误解,若是因此叫太师对将军生出些许芥蒂,那我便是万死也难辞其咎了。
言辞凿凿,诚恳非常。吕布恢复了冷静,又再度皱眉此话何解
崔颂不答反问若将军的裨将与门客相交甚笃,将军是何想法
你我又未相交吕布的话顿住,后背激了一身冷汗。他说未深交,董卓就能真的信了么以董卓的多疑,少许风吹草动就能给人定罪。他吕奉先虽不会主动与旁人交结,但也不轻易与人结仇,若有人求到他这,他能帮一把也就帮了,却未想透武将应当有所避忌的道理。现下想来,董卓对他的态度每况愈下,莫非便是怀疑他与人交结
可不对啊,李儒那厮每次与董卓说那胡轸老贼的好话,董卓对李儒和胡轸可是
吕布越想越觉得不对,心中浮出了几丝不安。
崔颂见今天的目的已经达到,顺势告退。
吕布心乱如麻,无暇顾及二人,摆手让他们自便。
崔颂想着后世的文史资料,暗想,后世之人多以为吕布这人徒有威猛,却反复无常、极易受人挑拨,决计轻率,演义中更是直接扣上了三姓家奴的大帽子。实则史书上的吕布并不曾认丁原为义父,与董卓的父子情,也不过是董卓用来拉拢吕布的一个手段。吕布也曾顾及父子之名,对反水之事颇为犹豫,是王允的一句他朝你丢戟的时候,有想到你们情同父子吗让吕布打消犹豫,与王允一同灭杀了董卓。
崔颂尤记得当初囫囵吞枣看后汉书时,对吕布最深的印象不是他的反复无常,而是其中一个很有意思的词不安。
与董卓的侍女私通,益不自安;在袁术手下打工的时候,因为纵兵抄掠,不安而复去从张扬于河内;张扬手下因为李傕的悬赏而对吕布摩拳擦掌,吕布惧,走奔袁绍;投奔袁绍后,吕布向袁绍请兵,被袁绍拒绝,布不自安,因求还洛阳。
吕布既恃功,因为自己的功劳而骄傲恣意,又会在事后后悔,因为不安而行事反复。
因而,要想劝说吕布,不必狠劝,只要抓住他的弱点,扩大这一份不安便好。
其余的,不过是增重的稻草罢了。
在吕布这边种下了一枚种子,崔颂二人将目光落在了其他人的身上。
第84章 劝说吕布(下)
再说吕布这厢。因为崔颂与郭嘉有意无意的引导, 结合这几日的遭遇,吕布深感不安,在厅中来回踱步。
忽的, 他想起前几日戏志才来时所说的话。
逆贼将功补过大鸿胪卿刘曜
吕布心中一动, 已是有了计较。
游毅府,二人对席而坐。
待到茶凉,游毅叹了口气。
此事仅是推断, 未必会沦落到那般严重的地步。
戏志才压抑地咳了两声以我对李文优的了解,遇到此事,他定会追究到底话说一半, 他忍不住又咳了咳, 胡轸素行刻毒、睚眦必报,你族兄本就与他有着旧怨,经此一事,他定不会善罢甘休。
游毅为他倒了杯水,迟疑道你的身体
戏志才没有去接, 此事,说来还是我连累了你
不必挂怀。纵然没有这件事, 以胡轸那小人必得志的习性, 迟早有一天会朝我们发难。游毅容色一整, 眉眼俱是锋锐,大兄已将楚儿送走, 哪怕当真我们也毫无畏惧。总归不是他死, 就是我亡。
室内一片寂静。
许久, 戏志才取过杯盏,将里面的水一饮而尽。
游毅见他喝水活似饮酒,知他心情不佳,踌躇再三,开口道
董卓之事,你待如何
此言何意
不要装糊涂,你分明知道我问的是什么。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仅此而已。
游毅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模样非我想做那背信弃义的小人,只你看看董卓,自他揽得大权以来,做过多少妥当事若不是你和李文优李儒及时扯着他,以他那暴虐寡义的德行,早就引起暴动了。
见戏志才不语,他心里憋得慌,一个劲地扼腕,董仲颖以前何等勇武,何等豪侠,怎就变成这番模样
花无常开日,你又如何强求一个人坚守本心、不屈不移
游毅一噎,即刻反驳那你呢你就没有因为董卓的改变而改变自己辅佐他的意愿
焕之所求,至始至终都不是所谓的明主。
游毅蓦地抬头,惊疑不定地瞪着戏志才。
焕今日的来意业已传达,长台保重。
游毅僵硬地目送戏志才远去。过了许久,他长吁一口气,惊觉自己后背竟是出了一层冷汗。
再说崔颂与郭嘉,他们在吕布这边埋下了一颗不安的种子,只等它发芽,茁壮成长。然后他们便在城北的地段游移,看似毫无章法,实则有目的性地蹲点埋坑。
还未来得及收割成效,董卓那边突然心血来潮,把崔颂招了过去。
到董卓那儿的时候,崔颂见到了一个熟人。
这熟人在下毒事件中居功甚伟,正是献计要求检查各人袖口、导致李儒吃瘪的无名谋士。
那无名谋士虽不认识崔颂,但见他年纪轻轻,竟被董卓特意请来,心中不免郁愤不平,微不可闻地哼了一声。
崔颂与太师见过礼,太师让他入座,直接说明来意。
有一士子向我建言献策。我对你们文人的弯弯绕绕向来糊涂得紧,你来帮我参详参详。
崔颂
他第一反应是董卓失了智,随即隐约猜到董卓的意图,低声应诺。
侍者得董卓授意,接过董卓手里的帛书,先拿给崔颂看。无名谋士心有不满,但不敢多说什么。
崔颂粗略地看了一眼上面的内容。一开始带着的几分好奇与漫不经心,逐渐变作沉重与疑惑。等一目十行地将帛书看完,崔颂将东西还给侍从
敢问太师,这份策论是何人所写
董卓随口道一个姓江的后生。
江莫非是江遵
崔颂第一个便想到了他。
如果献策者是江遵,就能解释这封策论带给他的熟悉感了
这封策略上的观点,他曾经在崔颂藏在书箧最底下的一本册子上看过,创作者是崔颂的老师,何休。
那本册子上的观点,本身并不是策论,仅仅只是一种比较随意的,关于士族发展的前景,以及隐患的探讨。其中有几点内容,对于匡正社会秩序很有借鉴意义,然而,这几点想法虽然便民利民,却是违背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何休心知这本书不合时宜,便在写完的那一刻就将它束之高阁,未曾予他人看过。
后来何休病重,将所有孤本与自著的、未公开的书籍,全部交给了小弟子。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