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则按照你的爵位只能穿麻布,那么哪怕你有绫罗万匹,还是只能穿麻布。规定你只能吃鸡鸭肉,哪怕你富有到一天能吃一头熊也只能吃鸡鸭肉。

    如此有用吗?当然!

    孝公三年开始变法,四年后就能够和当时的第一强国坐到谈判桌上,夺回河西之地,次年撕毁盟约两国开战,七年后秦国从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夷人之国打到了最强大的诸侯国魏国的首都,并且逼迫魏国国都宣布投降。

    九年后,秦国到迁都关中之地咸阳,修建巍峨宫室,十余年后,秦国被恭敬请回战国强国的谈判桌上,十六年后,这片土地名义上的主人周皇室承认其霸主之位,十七年后诸侯国均来贺喜。

    还记得孝公的愿望吗?他的愿望就是恢复穆公治国时候秦国的地位,而不到二十年商鞅就为他完成了。

    这就是利出一孔的厉害之处,它将秦国的每一处涓涓细流汇聚出来通过小孔成为了汹涌河水并且向其余六国席卷而去,六国无一可以抵挡。

    但也有危害,秦国为一小国时,地广人稀,用此法是不得已而为之,但随着秦国征伐之地愈多,被破或是主动加入秦国国籍的人渐多,难道还能继续用这个方法吗?

    孔还是那个孔,而原本潺潺细流本身已经成了河水,这个孔洞的作用可还是原来的汇聚之用?吕不韦自问自答,非也,原本用来汇聚水流的孔洞,到了那一刻只会成为阻碍水流之物,而多余的水流无处可去,公子不妨猜猜,届时又会如何?

    嬴异人听到这儿后背已经冒出了一层冷汗,他当即冲着吕不韦礼道还请先生赐教!

    初时这些水流会漫出来,而最后,这个小孔就会成为这一盛水容器中最薄弱的一环,河流接连冲刷,会将这一孔洞破坏,并且以此为基点将一整个容器破坏。

    吕不韦缓缓道,他表情甚至带着几分淡然,仿佛他现在所说的真的就是在讲一个容器的故事一般,而异人却不会这般觉得,吕不韦所举出的例子太有说服力,异人仿佛都能想到那容器崩裂开的一幕。

    更能想到被容器所指代的秦国土崩瓦解的一幕。

    他当下再也坐不住了,还请先生教我!

    作者有话要说:

    吕不韦:对领导说话的艺术告诉他如今所有的困境,并且放大了说。

    然后告诉他我能解决。

    然后就能升职加薪被重用了

    夏,被王者带飞的青铜小号喵:崇拜!!!

    政哥:持续加载中

    ====

    这章原来是两章的,不过我觉的在一起一口气看起来比较爽所以作者君就有裸奔了,木有存稿了。

    你们必须要夸夸这个为了你们阅读感不卡文裸奔的作者君!!!不然我会闹的!

    昨天有宝宝问白起为什么一定要杀俘虏今天给你们解释啦!简单总结就是带不走,带走了也养不起,放回去那更是不可能的,那咋办咧?

    只能杀掉了。

    杀掉了又能威吓诸国,又能削弱赵国的实力,还能给大家一起涨军功,岂不是美滋滋?

    (这时候没有杀降不降的说法哦。)

    这就是军功授爵制的可怕之处,白起成名的年纪就是在军功授爵制度之中,(商鞅变法到剧情差不多100多年,白起这时候大概5/60岁)这样做的不仅仅是他,还有很多秦国将领都是如此。

    只不过白起个人实力比较强所以杀得特别多而已。

    另外,45万不是投降的人哦,是因为赵军被全歼,所以被汇总了。实际投降的约莫20W(号称)

    昨天好多人都觉得白起怎么杀了那么多人,我放数字的时候犹豫了一下(因为有点骗字数)但最后还是放上来了,因为没有字数作为对比没有感觉。

    一将功成万骨枯,何止万骨。

    关于人数问题

    古代军队习惯性谎报数额,但是这种故意浮夸(喂)作风其实是在东汉末才达到顶峰,别的时代相对还好一点,一般加个一成两成,不至于像东汉数字里面加个0呃,其实我觉得主要是因为点不清楚啦。

    数数这个事情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啊!你让大字不识的老粗们去算十以内加减法还成,算十万百万以内的这题超纲啦!

    尤其是战争时代,彼此信息不通,那着实难度巨大。

    举个例子,大家班级里头4/50个人,出去春游分开活动后各自在公园不同的大门聚集起来,让你们教导主任一下子点一个年级有多少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没有手机的话,难度更高。

    所以古代的将领都是毛估估,加上还有吃空饷问题,战损过大不敢汇报、敌军有五十万自家人害怕了只能报我们有八十万这种问题

    所以虽然大家都知道彼此人数参水,但是没法算清楚,因为尴尬就尴尬在将领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兵,所以史家在记载时候只能将这部分记录下来。

    顺带说一句,中国史家记录时候有个规矩,就是【我不确定的,没办法确定的东西只要它存在了就得记录下来,留给后代人去考证】

    譬如就是关于始皇他爹是吕不韦还是异人的问题= =

    当时在汉代的传言中就有嬴政是吕不韦儿子的说法。所以在写《史记》的时候,司马迁将这个记录下来了,但是他个人倾向于始皇是异人的儿子,所以在写《秦始皇本纪》中,(也就是正文)他写的是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

    哪怕司马迁本人不喜欢秦始皇,他也不会抹黑他(最多塞点私货)这就是史家的格调。

    所以那些说司马迁抹黑始皇帝的真的是有失偏颇了,他最多就是明着表示ANTI始皇而已。

    譬如除了开头,他称呼嬴政都是叫他秦始皇。

    皇和帝那个字更重?其实是帝更重啦,否则始皇为啥硬要把帝加上去。

    皇是开始者的意思,帝是巅峰的意思(大概意会一下)所以在司马迁的眼中就是我承认你是开创者,但我不承认你是做皇帝这个行业的巅峰。

    他的想法是一家之言吗?

    当然不是,从我们现在流传下来的都是秦始皇和汉武帝就能看出来了,这是长时间来学者、史家、诸多帝王级别、民间的共同认可。

    其实所有研究历史的人对于常规上的帝王评价都不会很高,就是因为史家站在了历史长河的上空俯瞰这一切,我们后代人记住的是秦皇一统汉武扬威,他们看到的是人口的骤减,是哀嚎遍野,是人竟相食。

    但是汉武帝总体评价高于秦始皇,主要原因还是汉武帝在人生的最后几年反省了,而且毕竟汉武帝前几年的确有功绩打底,而秦皇直到死都不承认自己是做错了。(其实我觉得也不是他的问题,老秦家八百多年都有这个问题,多难兴邦,盛极必骄,这是祖传的。由此证明始皇大大肯定是老嬴家的种)

    关于商鞅的问题

    文中的故事是真的。赵良当时是劝他说你该退下来了,你的情况已经十分危险,再不走就走不掉了。然而商鞅拒绝了。不久之后孝公死亡,他被人捉拿论罪后来出逃,逃不掉,就逃到封地谋反,结果秦军太强谋反失败抓住被杀。

    其实我们都可以理解。

    中国传统就是自己多做一些,只要为了孩子未来的日子好过一些多苦多累都不怕。商鞅变法之初受益的都是年轻人,商鞅对他们而言是一个给了他们崛起希望的人。

    但过了二三十年,这些活下来的年轻人功成名就的时候发现自己奋斗一生的结果并没有办法庇护子孙,他们赚再多的钱,公爵再大,孩子还是必须要上战场,一个不当心小孩命没了,赚再多钱又有什么用?

    俺们愿意锻炼自己孩子把人送上战场和被迫必须把人送上去这是一个概念不?

    所以新一代的老秦人也不支持商鞅了。

    其实他们都没错,但是忘了国家的情况是变动的,在不同的时期一定要根据国家情况进行变动和微调,是政策来适应国家,而不是国家来适应政策。

    政哥不是重生的,但是(砸吧砸吧嘴)

    第163章 战国风云(16)

    周王历五十五年九月, 秋。

    距离那一场惨烈的战事已经过去了近两月,长平之战战败后秦军本打算一鼓作气进攻邯郸,然赵王室以割让六城为代价, 又和韩国联袂请来纵横家去秦国游说,终是使得秦国班师回朝, 暂时得了喘息之机。

    这一役后, 平阳君赵豹于朝堂之上很是得了话语权,在众人看来, 平阳君此次可谓力挽狂澜, 正因为他阻止赵王斩杀嬴异人一事没有让秦赵之间关系进一步恶化, 如此才给了双方和谈的余地。

    而等秦朝派来的和谈的臣子特地去拜见了秦公子异人,并且给异人送了好些秦国太子和太子夫人托他们带来的礼物表达关切后,众人更是觉得平阳君有先见之明, 若是被秦人看到赵人虐待异人,还不知道到时候他们会如何借题发挥呢。

    平阳君借由前前后后数次高光发挥在国内有替代兄弟平原君成为赵王又一倚重之士的势头,这些日子时常来往宫闱, 一改先前低调形象频繁献策。

    而就在秦人暂退后不久,赵王就召见异人, 商讨送他回国之事。

    异人归来后整个人都有些晕陶, 他难以自抑自己的欢喜之情,归府之后什么都未说便击缶而歌, 惹得前来迎接的赵姬很是困惑。

    而当赵姬听闻异人说赵王要送他们回国后却出人意料得并未露出喜色,反而面色稍变,带有几分警惕公子,秦赵之间刚刚和谈, 怎会选择在此时将我等送回?这其中莫不是有诈?

    夫人的意思是?

    赵姬沉吟了片刻,道公子不妨试想, 半月前,秦赵将将开始和谈之时,赵王为何不将公子护送回秦?数日之前,秦使团离开邯郸,赵王为何不在那时将公子一同送出邯郸?而偏偏是现在。

    秦赵已经谈妥,赵国并无乐秦必要,相反,若是公子现在归秦,赵王还要额外派出兵士保护公子,如今赵国兵力空虚这其中着实有些蹊跷,妾还请公子小心。

    这一番话说得异人也跟着皱了眉,他是个聪明人,只是他方才得到喜讯有些被冲昏了头脑,加上赵姬身份地位使得她对于别人的善意天然带有防备心理,并且善于分析得失,在这一点上异人便不如她。现在被赵姬点出,异人也觉得有几分怪异了。

    确实。

    赵王如果要讨好秦国,或者表现出绝对的友好姿态,那么就应该早早将他送归秦国。

    不留他国之质,才是信赖的表现。

    而如果真心要送他回国那么前些日子就可以让他和秦国使节一起回去,那样做的话赵国还能省去一些麻烦,人质的生命安全在赵国是需要赵国全线负责的,若他当真有个意外,赵国绝对落不了好,而且各国间也曾发生过第三国刻意暗杀他国人质掀起两国战争之事。以秦赵如今情况这点上更要小心。

    而跟着秦国使节团走就和赵国无关了。明明可以省力,赵国却偏偏要拖到现在。

    为何?

    现在异人如果要归秦,那么秦赵两国之间就要启动正式的对接流程,因为赵国要派人将异人送入秦国函谷关。护送的队伍自然是兵士,到时候哪些人去带上那些甲胄这些都要来来回回确认几遍,没有数旬定不下来。

    到时候又是冬天,道路难走也就罢了,赵国北边的匈奴还要南下侵扰,赵王都如今本就兵力空虚,要再空出手来保护他的话怎么看这都不是一个好时机。

    时间、时机均都不恰当,那么赵王为何会在现在提出了这一建议?

    异人在赵姬的劝说下憋住了立刻派人去寻吕不韦的欲望,而是在吕不韦按照惯例在数日后上门来教授他之时才开口询问。哪知吕不韦闻之色变,等反反复复问清楚几个细节后更是陷入了沉默。

    异人见他面露深思之色,立时就知道了其中必然有蹊跷。

    但是他此前已经想了几日,实在是不明白赵王这是玩的哪一出,这不是因为他笨,而是因为他不知道一个重要的信息。

    作为秦国人,哪怕异人如今有兵士保护没有被老赵人迁怒打击报复,但是每天往他门口偷偷丢石子的、语言打击的也不在少数,所以异人这些日子根本就不敢出门,他不出门当然也不会注意到一些奇怪的迹象,譬如说赵国国度内,有着他国口音之人渐渐多了起来。

    这些人大部分都挂着商人的旗号来回走动,也有借口即将到来的新年进行常规拜年活动。

    吕不韦本身就是商人,他和寻常人不同,对于这种市场上出现大量商人,物价却并未浮动的现象十分敏感。加上觉得可以趁机联络货源与他们亲身接触过,因此他可以负责任得说,这些号称商人来赵国走动的人里头,有八成并非是商籍。

    既然不是商人为什么要假冒商人来到赵国?他们所为为何?吕不韦在探查这个问题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最后终于得到了答案。

    坦白说在调查之初,他已经有了预料,而真正看到这个结论的时候,吕不韦还是有些头疼。

    先生之意是赵国要联合东方五国抗秦?异人在听闻这一答案后先是嗤笑一句荒谬,但随即他就向吕不韦道歉吾并非针对先生

    吕不韦摆手示意自己了解,他耐心询问道公子何以觉得此事荒谬?

    赵国已经同秦签订了协议,若于此时反悔,他赵国的脸面何存?

    这在异人来看是不可思议的,为何?因为和秦国不同,东方六国历来自持自己是礼乐之国,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将秦国比作蛮夷之国,当然老秦人做事情也的确有些不讲究,比如会干出那种将别人国王邀请过来做客然后绑票的事情来。

    异人是秦国王孙,就算不得宠,他受到的也是王室教育。而在王室教育的教材之中,有许多都是东方六国所出的先进思想,因此异人是在一种一边鄙视东六国喜欢奉行那一系列虚伪无用的计策,一边学习他们的文化中长大。所以别的不说,在他的固有思维中的确存在东六国比老秦人更将礼仪更加仁信的印象。

    而现在吕不韦却告诉他一个讲究礼乐的国家打算反悔?这让他怎么相信?

    当然在历史上许诺后来反悔的事情多不胜数,但是这种事情不应当放在赵王身上,赵王可是这片大陆上的第二大经济体的执掌人,又是从小就接受正统王室教育长大的王孙

    要说曾经在外头为质那又是另一回事了,每个能够活着回来的质子基本上都有一些手段,但赵王不是,他是土生土长的公子王孙。

    加上赵王年轻啊,年轻人最大的特征是什么?气性大,面子大过天。出尔反尔这种老油条会干的事情赵王怎么会干呢?

    恋耽美

章节目录


我在故宫装猫的日子[综]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肉屋只为原作者洛娜215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洛娜215并收藏我在故宫装猫的日子[综]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