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安的每一步都走得恰恰好,每一个要求乍一看令他头痛,但现在想想,却觉得这些都算不上什么出格之处。在乍然间发现这一点的时候,老爷子有些愕然也有些无措,一时之间竟然都不知道该说什么。

    这些事吕安做得都不明显,因此直到现在他被儿子提醒了才发现了一些端倪。他当然不觉得这是孙子有意计算,这很明显就是一个孩童在不安之下小心翼翼的试探。

    这让他有些心疼也有些内疚,若非今日长子提出,他竟然真的半分都未曾察觉。

    至于为什么吕不韦能发现吕翁将之归于父子连心上面,但他还是不赞成吕不韦将孩子带走,他觉得孩子还太小,离开母亲身边不是个好事。

    当吕翁说出这个理由的时候吕不韦复又沉默了。见他这幅姿态,吕翁挑高了眉毛,他忽然想到了一个可能性,因为惊愕,他的嗓音不由自主抬高,你是想要将娘俩都带走?

    在这个时代,男人外出闯荡的时候,妻子都是留在家乡照顾老人的,除非丈夫打算长时间定居要将家人一同迁走,万没有男主人带着小家丢下老父老母在家乡的道理。此举若是被旁人得知,足以落下一个不孝的罪名。

    在之前吕不韦的做法和全天下谋求发展的男人一样,他将妻子留在了家乡名曰代他尽孝,而如今事业未成就想要将妻子一同带走也有自己的考量。

    在邯郸的吕宅内,他需要有个女主人为他守住后方。

    牛车之上,第一次出远门的吕安探头探脑,然而不过片刻他就被连续不断的震动扰得晕晕乎乎,最后只能趴在母亲的腿上回血,别说看风景了,就连坐起来的力气也没有。

    这模样看着着实可怜,吕夫人轻轻拍着儿子的后背,想要哄着孩子睡上一觉。哪知道小男子汉躺了一会之后就又坐了起来,晕乎一会后再躺下来,反反复复三日之后,吕小安彻底适应了,在后来的旅程上甚至可以在车上跟着母亲一起读书所谓的诵书就是背书,因为吕小郎君还不识字呢,他只能跟着母亲一字字地背。

    教授五岁小孩背书,这些人都没觉得有什么奇怪的。

    时代不同,古之人念书,第一步均是诵书,和现代人的朗读不同,他们的诵书就是背,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将之背诵下来,等背下来之后再由先生就其中几点稍做点化。秦汉时代的读书人念书时候大部分还是遵循道家的教授习惯,一般不会字字句句地进行讲解。

    简单的说,就是先背出来,然后自己理解,点化你两句,懂就懂,不懂?不懂你就不适合学咱们这个,您还是学别的去吧。

    那去学什么呢?很简单,学儒家。

    儒家教授时候讲究有教无类,对于生源不限,理论来说想学的都接受,尤其注重教育中下层民众,因而从教授的方式来说便是要逐字逐句进行讲解,一言一语教到你能够听懂为止,不管你有没有基础有多少基础,哪怕你是几岁的小童都能给你讲明白,能学会多少明悟多少暂且不论,但是听懂是肯定能听懂的。

    因此儒家在诸子百家里头是一种名为奇葩的存在,但就算是奇葩也是要背书的。

    而且这也是时代造就的一种学习习惯。

    此时使用的书籍载体是竹卷,一册竹卷能够记载的文字也不过百十个字,而且非常沉重和昂贵,能够有钱买书的没有多少,能够有藏书的那更是无价之宝。譬如按照吕家的藏书量,如果愿意将之出售的话,那么当时吕家遇到的问题不需要吕不韦入商也能很快解决此前的经济危机。

    但于此时的人们而言,书就等于知识和未来。所以吕家众人最后经过商讨,最后还是在吕不韦的坚持下,选择牺牲吕不韦的仕途换来吕家的未来,而保留下了藏书。

    这些书就是吕家起复的底气所在,是无价的财富。

    那么曾经富有过的吕家尚且如此,寻常贫穷人家呢?他们可能积蓄一年半年才能买上一两册,那要怎么办?很简单,人的潜力无穷,当真的被逼到绝境,在极端情况下几乎人人都能有过目难忘的本事,这种本事就是从小开始培养的。

    不说秦汉这类以竹简为载体的时代,就算是到了唐宋,还有一种雅窃叫做窃书呢,指的就是在别人家做客的时候通过看别人的藏书再将之默写下来并且塞进自家的书架里头。

    而等到后来,知识的载体相对容易获取的时候,这种迫切感自然也少了许多,所以纵览史书,中古时代似乎遍地天才,个个都是过目不忘或者过目难忘。

    不过快到吕安这个程度的也是少数。吕不韦留意了一下,吕安的学习进度基本是在夫人读两遍左右就能将之背下,稍复杂一些的,约莫三遍也能背下了。

    虽然这样的学习方法对于小孩了解学识没什么用,但是可以帮他认字啊。吕安对于文字有着天然的敏锐度,只要将几个字对上,很快就能融会贯通。不过因为有个天授的名头在,吕不韦也没太过于吃惊。

    毕竟自己儿子可是优秀到被老天叫上去教授知识的人啊!上天会选择了自己儿子肯定也是因为他儿砸就是这么优秀的!

    逻辑满分,一点问题都没有。

    于是,吕不韦很快也加入到了对儿子的填鸭式教育当中,儿子的天资也很快让他又惊又喜,充满了为人师为人父的骄傲感。可惜这样的父慈子孝没能持续多久,几日后,吕不韦忽然发现儿子不理他了,平日里头看到他全都换成了屁屁相对的姿势。

    这是怎的了?

    被儿子突然冷暴力而一头雾水的吕不韦去问妻子,妻子亦是不明白,夫妻二人来来回回扒拉半天才算摸准了一个可能因为吕不韦的妾室。

    没错,吕不韦在外游走近五年,自然也是纳了妾的。这事在夫妻双方看起来都没什么大不了的。

    在周王室尚未灭亡,还是以礼乐治国的时代之中,妻妾、嫡庶之间的鸿沟是绝对无法逾越的。

    若说在后世几个以礼法治国的朝代中,妾室还能靠着儿子女儿或者男人的宠爱来个宠妾灭妻之类的后宅戏码的话,在先秦时代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妾就是妾,地位和仆役没有任何区别,换句话来说就是女奴。

    她们没有人权,只有物权,是男人们的所有物,可以随意转让赠送的那一种,唯一比奴好一些的就是她们到底有可能生下主人家的孩子,可以有靠亲子被奉养的指望。

    因此吕不韦之前也就是同吕夫人淡淡说了一句自己纳了一个妾,语气和家里头买了一匹马没什么区别某种程度上来说,后者还要更加重要一些。吕夫人闻言也就是应了一声表示知道,仅此而已。二人在之后便很自然地说起了别的话题。

    夫妻双双都没想到儿子在介意这个。

    吕不韦起先以为是吕夫人介意,但是她没好意思说出来,只是被小孩发现了,儿子给母亲抱不平呢,他还特地给吕夫人解释了一下那个妾室的情况。

    这妾室的家室还算不错,属于赵国邯郸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吕不韦需要他们的举荐,他们则需要吕不韦的金钱,彼此一拍即合,这家人家将自家的庶女嫁给了吕不韦为妾,算作是强强联手的定金。

    当时,为了扩充赵国市场的吕不韦算是顺水推舟吧,毕竟不过是一个妾而已。

    而且这个姬妾就唤她赵姬吧,赵姬美艳十足,也很有些才艺,在早期吕不韦主办的宴会上,赵姬很是让他长脸,所以很得吕不韦的喜爱。

    但赵姬是庶女出生,其母也是侍妾出身,在教育她的时候虽是教授了不少才艺,却并未教导她为主母的一切技能。这直接导致了赵姬有短视的毛病。

    赵姬母家当时的确是想要同他联姻,但是其母家毕竟是贵族,吕不韦不过是一末流小国的商人,二者地位之差有如云泥。赵姬虽然是庶女,但是贵族家的庶女也要高于平民商贾的吕不韦,所以起先对方很是拿乔了一段时间。

    然而,当时赵姬看中了吕不韦的资产和相貌,又觉得难以从一干姐妹中脱颖而出被家主选中,竟是主动放下身段私下亲近。

    第151章 战国风云(5)

    当然于吕不韦而言这是再好不过的事, 但不得不说她将母族算是得罪狠了。母家是女人出嫁后最大的依靠,得罪了自己母家之后赵家自是不会管她,也就是说她以后的人生如何, 全看吕不韦是一个有没有良心的人。

    也正是冲着这一点,吕不韦就不可能将内宅之事交付于她, 更不可能在如此重要的未来诸事上让赵姬用女主人的身份掺和在其中, 赵姬作为助兴、陪酒的存在很是不错。如果放到正经往来,她便暴露了其浅薄的底子。

    所以, 吕不韦从头到尾都没有也不打算将赵姬的位置放到过于重要的程度上。

    正妻本身亦是出身卫国书香之家, 结亲之时, 吕家稍弱,然而吕不韦是吕家长子,也是未来继承人, 所以吕夫人母家便是看在这点上将闺女嫁了过去。

    哪知没过几年吕家突逢大变,当时吕夫人正怀着生孕,她却在当时选择支持吕不韦外出闯一闯。因此, 吕不韦对自己的夫人非常敬重。

    吕不韦手忙脚乱地解释完了,用颇为期待的眼神看着自家媳妇, 表情里头就写着你可别吃醋啊。

    吕夫人有些讶异于他的想法, 但她当然不会在此时表示夫君你自作多情了,我一点都不在乎, 她只是抿唇而笑,道:我倒是无妨,可是安儿有些不愉呢。

    我当然知道啦!吕不韦干咳一声,期待地看向了吕夫人。老父亲知道儿子在计较什么, 但是这事让做爹的怎么和小儿子解释这只能由娘来说啦!

    吕夫人沉吟了下,道:这事确实有些不好办, 我刚刚突然想起此前安儿还的时候,似乎有人在他耳边说过夫君会再生一个聪明孩子不要他之类的话

    夫君你说,安儿会不会还记得那时候

    吕不韦顿时倒抽一口气。

    在这一刻,吕不韦和后世很多面对小朋友哭嚎着你爱我还是他的家长们的心情同步了,他心中盘旋着一句话不会说话的能不能不要对小娃儿乱说!但他此时也只能和那些的家长们一样,无奈地跑过去收拾烂摊子。

    吕夫人含笑看着吕不韦满头大汗地对着小儿子解释外加发誓,说了好些你永远是爹爹的大宝贝,爹爹最爱的绝对是安儿之类的肉麻话,才让撅着屁股的小胖墩开心一点。只不过这一日直到睡觉,吕安小郎君都死死拉着他爹的袖摆。

    见状吕夫人非常干脆地睡到了床铺的最外侧,将紧贴吕安的位置让给吕不韦。吕不韦沉默了一阵,看着媳妇平静地放在身侧的床褥和衣服那是吕夫人给可能画地图的儿子准备的,顿时舌根发苦。

    然而等低头看到小儿子紧紧攥着他衣服的手,那依恋满满的模样,吕不韦又觉得心都被可爱的儿子给软化了。

    算了算了,他钻进了被窝,顺手将圆滚滚的儿子搂过来抱在怀里,然后在儿子奶唧唧的味道里头闭上了眼睛。

    事实证明,他儿子非常给他面子。这一夜吕安小朋友一夜睡到大天亮都非常安稳,第二天醒来时候他在吕夫人帮着穿衣服的时候还叉着小腰非常得意地说:安儿本来就不会尿床啊!安儿已经是大孩子了。

    说罢,他还瞄了一眼吕不韦,表情里头写得明明白白就是爹你不是知道吗?怎么还会这么大惊小怪呀?

    吕不韦沉默了一下,觉得自家儿子在自欺欺人方面绝对是个人才。这小孩年龄那么小就那么好面子,也不知道像了谁,这可谈不上是什么好事,现在这个时代,可不是君子的时代。操碎了心的吕不韦准备将自家儿子养得更不要脸一些。

    但事实上计划跟不上变化,他们刚刚抵达魏赵边境,便在民间听到了一个消息据秦军那边传来小道消息表示,他们的主帅曾经私底下和赵军的主帅廉颇互相传信,并且互相绕过彼此的王派遣使者,至于说了什么写了什么均是不明 。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

    往小了说,这可能是两军在进行日常垃圾话,往大了说这便是两军有私通啊。再加上廉颇在初战告负之后便长时间和秦军呈僵持姿态,要说这其中没点问题

    如果没有问题的话,这小道消息根本就不会传到与秦赵两国毫无干系的吃瓜众魏国来!

    然后随着他继续前进,忽而有听到了小道消息说秦军那边说廉颇已老,全然不足为惧,廉颇还有几年可以活呢?等他死了赵军自无将矣!

    吃瓜路人闻言纷纷恼怒表示矮油你们赵国不是还有个赵括嘛!这股风潮传到了赵国,赵国的民众们也仿佛一夕之间想起了这位大将之子。

    随后民间渐有呼声,呼吁赵王将赵括放到战场上浪一波。

    赵括是谁?赵括是赵奢的儿子呀!而赵奢又是谁?赵奢是将商鞅变法之后强大起来的十万精锐秦军打得丢盔卸甲跑回去的猛人。那场战役在历史上并不有名,但却是止住秦国东征的一场重要战役。正因为这场战争,赵奢一战封侯,得以和廉颇、蔺相如平起平坐。

    吕不韦在听闻这个消息后第一反应是不可思议。他看着给他传消息的魏人与有荣焉的模样表示完全难以理解,更是不能理解这些人为何会相信这么愚蠢的说辞?

    如今的战火在秦、韩、赵这三个北方超级大国之间点燃,但在吕不韦南下归卫之前局势尚且是僵持的。

    这一场战争于赵国来说其实是无妄之灾的,因为最早的时候秦国是攻打韩国所拥有的野王城。野王投降后,原本靠着野王城和韩国相连的上党郡便被切断与本土的联系。韩王惧怕秦国的大军借机攻打韩国本土,加上心知那一快独立在外的地区已是鸡肋难以控制,便顺水推舟打算将上党郡十七座城送给秦国。

    哪料韩国的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降秦,他投降了相邻的赵国,并且将治下十七个城作为礼物送给赵国。天下哪有白白掉下来的馅饼?他的目的就是将赵国拖入这场原本与它无关的战争之中。

    天下明白人那么多,又有几人看不明白这一计谋?然而看明白是一回事,不顺着走又是另一回事。

    冯亭明明白白把饵、陷阱都放在这儿,你愿意跳不?愿意跳你就下来,没人逼你。这是赤裸裸的阳谋。

    但天底下最不能抗拒的一样东西就是自己的欲望,自古仁人义士栽在这二字上的不知凡几,赵王也不例外。

    赵王年轻啊,他年少即位,此前一直由太后执政。而太后前两年刚刚去世,赵王终于得以执掌朝政,年少者少有不气盛的,而对于一个帝王来说开疆拓土是难以抵御的疑惑,赵王自然也不例外。他得到平原君的认可后吞下了这个饵料,美滋滋地跳进了坑里,并且将自己埋得严严实实。

    他为什么敢这么做?不过是艺高人胆大罢了。

    赵国在现任赵王手里正是其最强盛的时候,至少看上去是如此。距离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成功灭掉赵国心腹大患中山国至今不过四十年,他文有蔺相如、田单,武有廉颇等一干将领,粮足将广,就连强大的秦国都往赵国送了质子。

    恋耽美

章节目录


我在故宫装猫的日子[综]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肉屋只为原作者洛娜215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洛娜215并收藏我在故宫装猫的日子[综]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