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装猫的日子[综]——洛娜215(142)
唯有一人是例外大汉丞相周亚夫。
这位去年才刚刚上位的丞相和帝王刘启之间相处并不愉快,首要原因就是两人性格不合。而且周亚夫对于去年刘启废太子一事激烈反对,使得刘启对于这个和他在关键问题上唱反调的人很是不满。再加上周亚夫对如今的太子刘彻态度不够尊敬,颇有些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的模样,百般挑剔,就让刘启很有些不是滋味。
在和周亚夫的蜜月期度过之后,在刘启眼中,周亚夫样样都是减分项。
然而前些日子和儿子刘彻的一番交谈却稍稍有些改变了他的看法。
自己的两个儿子看待臣子的眼光有些冷酷,是纯然的理性,那四种臣子的说法在刘启看来更是有耳目一新之感。但确实,如果用这种眼光来看待几个臣子刘启忽然发觉自己对这些臣子的容忍度就高了不少。
毕竟就能力来说,这些个人确实还是毕竟能干的,只是有些人也是能干过了头。
帝王的指尖在矮榻之上无声地敲击,而他的面前周亚夫正畅所欲言,禀殿下,臣以为中山王之言多为夸大,自先帝起迄今已有数十年,而在此数十年间国内安乐祥和,民间更是因此积累财富,货币充沛。
周亚夫的意思其实很简单,货币放宽到民间自己铸造这一点已经运行了几十年,当年文皇帝之所以放宽这一点是因为汉朝中央政府没有能力满足全国的货币铸造。
如今的钱币铸造一次至多一拾二枚铜钱,一个熟练手一天也不过能铸钱百枚,大部分的时间都会被花费在制作泥板模型以及阴干煅烧上面。而中央政府要养多少个工匠才能完成供给全国的铸造量?
就算中央政府养得起,也能做到,那么将这些铜钱运往各地又需要多少劳动力?铜钱重量极大,如果需要运输那就只能用牛车,而牛车行动缓慢,仅仅是关中关东地区尚可,如果是南边呢?别的不说,就举个长沙国为例吧,大道在云梦泽是断裂的,到时候还要转船运。
这样一算,运送一批铜钱的成本未免过于高昂,根本就不合算。
他的意思就是:中山王殿下这样的想法其实就是想要偷懒,将铸造货币的责任全都推到中央,那么如果以后出现了假币也和他没有关系。
但事实上这样的举动是完全不值得倡议的,不光不值得倡议,还需要被批评。
刘启耐心听周亚夫说完所有的意思后却是轻轻一笑,他点了点周亚夫说:丞相所担心的,便只有这些问题吗
帝皇如此态度着实反常,众多臣子亦是被殿下如此和善的态度吓了一跳,纷纷用眼神想要制止周亚夫再多说什么。然而,如果眼神制止能够有效的话,那也不是周亚夫了。
耿直的周丞相认真地思考了下,摇头表示暂时就这两点原因了。
于是刘启放声大笑,他叫出了太子刘彻,指了指群臣说道:快把你胜兄写的东西给诸位大人们读一读。
小太子昂首阔步站出,他捧着早已有准备的竹卷应诺,随后将之展开。
小少年声音清朗,毫不怯场:儿曾听闻,以国铸币有两弊,一则为人手不够,而人手不够之故在于铸币之法陈旧,故儿臣封国内匠人研制出全新铸币方法,无需制泥板,一次灌液可铸币六十枚起,耗材可继续使用,一日一人可铸币两千余枚。方法简单极易上手,若是人手增加互相协作,可得更多。
另一弊病便是运输不便,是以儿臣建议铸币之所可不单定于一处,可与刺史制一般,若干个区域建一铸币之处,由其固定供给,而此铸币之所归中央管辖,如此既方便管控,亦方便运输货币。
儿臣以为,如今举国之内,币值混乱,劣币、假币众多,于民伤害极大。在官方铸币之初,当不计民手中货币优劣,根据币种一比一与之调换,以免伤民。先遏制制假之人,待到确定民间良币流通已然无碍,再加以严惩使用劣币之事。
儿见识浅薄,父皇朝中能臣干吏者众,定另有解,儿抛砖以引玉,供父皇一笑。
刘胜,拜上。
小太子读完后,昂首挺胸就回了原地,简直不能更骄傲。
他觉得自家兄长简直太棒啦!两个答案完美解决了周丞相的问题,之前刘彻还觉得周亚夫顶顶厉害,现在他已经完全偏心了。
因为周亚夫说了兄长的坏话,哎,就如父亲说的,人无完人。周丞相的确能干,但是在这方面还是不如他皇兄哒。
不过,刘小猪觉得这很正常,毕竟皇兄是他哥哥鸭。
刘启笑得宛如春风般和煦,他点了点周亚夫颇有些虚伪得说道:胜儿小儿心性,举事多有不妥亦有夸大之嫌,朕有些担心。这样吧,胜儿将铸币之法连同匠人一同送到了长安,丞相你派人看这些,倒是看看这所谓的「翻砂法」是不是真的那么好用。如果胜儿没夸大,就烦劳丞相看看如果要重铸举国之币需要多少匠人。
当皇帝的嘴皮子一番,下头人就得跑断腿。
周亚夫本身身兼数职,如今的主要职责还是给皇帝修造陵墓。刚刚算是卸下了一个阳陵邑的重担,结果现在当今又交给他这个任务,而且就是明摆着说这事必须由他看着,推脱不得的任务。
周亚夫能说什么呢?他只能乖乖应下。
周亚夫虽然耿直,但是并不笨,从刘启的态度他就看出陛下对于中山王这一道奏书简直不能更满意,而将事情交给他办,其实就是想要通过他的手证明中山王此次所言不虚。
他其实还是觉得这事不可靠,尤其中山王所说的一人一天能造出那么多钱币怕不是哗众取宠?
于是,周亚夫怀着一个想要去挑错的心,带着部下看着这个中山国的匠人为他们实验了这新的铸币方法,最后他一脸血的回来。
中山国王真是个实诚人周亚夫一边向刘启禀报一边想,他第一次遇到在向帝王汇报时候把数字往低了说的臣子。
匠人在有助手帮忙的情况下,一日可制造近三千枚铜钱。如果将最后打磨等并无技术含量的工作分给小匠来制作,那么速度更快。
这种名为翻砂法的铸币工艺的优势就是将铸币的器具由原本的黏土作为载体改为使用细沙,细沙可以无限制使用,且只要压实就行,不必进行多余处理,如此便大范围降低了铸币的准备时间和原材料成本。
确实是个好方法。
但周亚夫也有旁的担心。
这样的铸币之法过于简易快捷,且如果不需要阴干、晾晒泥板,那也就意味着官方铸币速度加快的同时,仿制者也能以更快的速度、更小的动静进行钱币的铸造。
怪不得中山王要求将铸币之法收为国有,这样的快速铸币法如果传到民间,依照如今的铜山拥有率来说,中央铸币的速度可能还比不上民间铸币的速度。到时候很有可能即便中央收归制币权,民间使用的也多为当地所铸造的伪币
周亚夫立刻将此情况如实上禀,同时他请刘启下令,将中山国掌握此法的匠人全数拘役,此法万不可传入民间。
哦!刘启不咸不淡地应了一声,他稍稍前倾身子,用一种看似漫不经心的态度问道,那依丞相看来,以此法铸币,可行?
周亚夫一时语塞,良久后他低头道:臣以为,可。
善!刘启面上平静,他缓缓坐正,双手交叠于前腹,以一个看起来颇为矜持的姿态说道,那此事便交由丞相去办,至于匠人,丞相不必担心,这事胜儿已经安排妥帖。
嘿,看周亚夫一副不甘不愿却又迫于事实不得不应下的模样,这感觉怎么就那么好呢。
没办法,谁让朕有个好儿子,哈哈哈!
作者有话要说:
周亚夫和汉景帝是有过蜜月期的,事实上周亚夫其实是景帝一手提拔起来的。文帝在《周亚夫军细柳》后没多久就过世了,后面的大胆任用和放权都是景帝来滴。
结果周亚夫这人脾气是真的暴躁老哥。
他把汉家皇室的人都得罪完了。
在七国之乱的时候,他放置刘武,不救刘武而是去断了联军粮道,把窦太后得罪了。
王娡为后之后,窦太后建议封王娡的哥哥为侯,被周亚夫驳回了,得罪了王皇后。
在刘荣这事上激烈反对,这事略微得罪了景帝(间接得罪王皇后和刘彻),不过那时候正是蜜月期,所以景帝还忍下来了。
但是后来匈奴有人归汉,景帝要给人封爵来做示范,鼓励更多的匈奴人投汉,被周亚夫激烈反对,他认为这些人是叛徒,给他们封爵对大汉会造成反面教育意义,景帝强行执行。
其实这事你如果看得更深一些,周亚夫代表的是军功集团(他老爹是周勃,开国功臣)同时他还是丞相。汉朝的丞相和皇权之间一直是出于角力状态的,无论哪个帝王都一样。
而且周亚夫反对的几件事情其实都挺微妙。废刘荣这事不说。
反对王皇后家族封侯,其实就是反对王家的外戚势力起步,而对于汉早期来说,外戚是绝对依附于帝王存在的,外戚和丞相之间天然不友好。
反对匈奴归汉者为候。
匈奴归汉毫无势力可言,他们唯一可以依附的就是帝王,所以在刘启看来,这些人就妥妥的是御用打手。而这一批人依赖于皇帝的授权,就不可能与地域集团有过大的联系。
考虑到七国之乱的情况刚发生不久,这一批人的对刘启集中势力对抗地方就极为重要。
而这两件事周亚夫都反对了,景帝是个多疑的人,很难不多想些什么。
另一方面,除了给刘彻扫清道路外,还有一点刘武。
梁王刘武是刘启的好兄弟,但是也是儿子皇位的继承对象。七国之乱后刘武立了大功,权势滔天,之前刘启用太子位吊着刘武,这下情况更是不妙,他不可能真的把鱼饵给刘武,就立了和刘武天然敌视又耿直的周亚夫做丞相。
二人互为角力,刘启可以相对轻松一些,然而后来刘武死了,周亚夫成为了独一无二的势力。所以他就安心给刘启添堵
其实他的性格,真的不太适合走政治,太耿直也太直接。这一点他完全不像老父亲周勃
第106章 帝国裂变(19)
等回到了后殿内, 刘启想着朝堂上的胜利还有些美滋滋的。
他一边带着儿子往后殿浴池子走去,一边对刘彻说道:周亚夫这个人,才学能力一样不差, 就是为人做事都太粗暴。
你是没看见啊,为父曾经有一次见过, 他骂那些兵士, 就和骂孙子一样。
刘彻闻言皱眉,父皇, 那, 那些兵士还愿意听丞相的话?
嘿嘿刘启展颜一笑, 此时他心情正好,且自觉赢了一局,便也舍得夸夸自家这个由他亲自扶持上位的丞相, 听啊,怎么不听,周亚夫这人虽然脾气不好, 但是只要他接触过的兵士,他全都记得。而且对方的原先做了什么丑事又做了什么善事得了什么功绩都记得一清二楚。
所以兵士们哪怕被骂也愿意跟着他。刘启教育儿子, 这便是御下之道。
刘彻恍然, 彻儿知道,阿兄说过, 利益和荣誉感,总得给属下一个。
嗯?老父亲讶然低头,错愕地看着车轮高的儿子,你阿兄还和你说这个?
刘彻眨了眨黑曜石一样的大眼睛, 颇有些无辜地说道:阿兄当时在重新给中山国小吏定薪酬时候说的。
你阿兄还定了薪酬?刘启皱皱眉,他一边给自己脱衣服一边问:怎么定的?
小少年想了想, 将好几年前的事情从记忆中翻了出来,这事情发生的时候他还太小,现在想起来倒也有些模糊了,阿兄当年刚刚就藩,中山国底层官吏数量不足,于是阿兄想了个新的择才方法。
刘启点点头,这事他已有耳闻,不过他听闻这件事情的原因是因为自己下头的博士(没错就是韩婴)居然跑到儿子那里去应聘。虽然其中也有他默许的成分在,但是景帝多多少少也是有些不愉快的。
当时他听了一耳朵,觉得儿子这是病急乱投医瞎胡闹,但他到底相信自己派去的二千石官员的能力,加上最后儿子将韩婴也点为二千石,他便也没再多关注。
怎么?这之后难道还有下文?
刘彻不知道老爹在想什么,他也跟着把自己的小衣服脱掉,然后吭哧一声跳下了澡池子,在里头翻了个滚道:当时这些官员们刚刚就位,阿兄就增加了一笔绩效补贴和岗位津贴制度。
这是什么?刘启挑高了眉毛,他也跟着下了水,旁边伺候的侍者立刻送来了帕子和浴石,被他全数挥退。
阿兄说,一个朝廷的岗位有职位差异,譬如同样是街卒,在繁忙闹市区的街卒和在空闲地区的街卒工作量并不相同,如果给予同样的酬劳,便会使得所有街卒都想要去空闲的地方。
所以,他根据职位的辛劳程度不同,在固定的酬金以外给予了一点补贴,这个就叫岗位津贴。小少年将兄长说过的话一字不差地复述给老父亲听。
见刘启皱眉模样,似乎一副不太理解的模样,小少年又继续解释道:父皇,比如同样是一郡之守,如果被派在边郡,那么他们除了民生之外还要负责军队训练抵抗外敌,此外还环境苦寒,吃得也少,如此,给他们和富饶地区同样的两千石就有些不公平。所以按照阿兄的说法就是,给这些人在俸禄以外再增加一些津贴,以鼓励人们去这些地方赴任。
刘启闻言笑着拍拍儿子的肩膀,他没有对此发表什么意见,而是问道:那绩效奖金又是何物?
阿兄说,这是奖励那些在自己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并且认真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奖励。
这是为何?刘启倒是有些不解了,完成本职工作本就是其职务所在,为何要给予奖励?
刘彻点点头,彻儿起初亦是不解,后来阿兄便让彻儿试了一个月,以百石以下小吏的俸禄来过活。
哦?刘启闻言笑了,这钱是不够彻儿花?
小太子长叹一口气,眸中带着点沧桑,单单彻儿一个人是够了,但彻儿还养着几只鸭子呢。鸭子喜食鱼、螺蛳等物,若是拿米粮去同人换,便有些艰难。所以阿兄说,小吏都是大人,吃得比彻儿多,小吏还有媳妇孩子要养,他们吃得也比鸭鸭们多,若是家中还有个红白之事更是不够用。
如果钱不够多,小吏们为了生存下去,便会去侵渔百姓。所以阿兄同我说,想要下头人为你好好干事,要么就给予荣誉,要么就给钱。起码,要给人能吃饱,还能养活家里人的钱。
恋耽美
这位去年才刚刚上位的丞相和帝王刘启之间相处并不愉快,首要原因就是两人性格不合。而且周亚夫对于去年刘启废太子一事激烈反对,使得刘启对于这个和他在关键问题上唱反调的人很是不满。再加上周亚夫对如今的太子刘彻态度不够尊敬,颇有些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的模样,百般挑剔,就让刘启很有些不是滋味。
在和周亚夫的蜜月期度过之后,在刘启眼中,周亚夫样样都是减分项。
然而前些日子和儿子刘彻的一番交谈却稍稍有些改变了他的看法。
自己的两个儿子看待臣子的眼光有些冷酷,是纯然的理性,那四种臣子的说法在刘启看来更是有耳目一新之感。但确实,如果用这种眼光来看待几个臣子刘启忽然发觉自己对这些臣子的容忍度就高了不少。
毕竟就能力来说,这些个人确实还是毕竟能干的,只是有些人也是能干过了头。
帝王的指尖在矮榻之上无声地敲击,而他的面前周亚夫正畅所欲言,禀殿下,臣以为中山王之言多为夸大,自先帝起迄今已有数十年,而在此数十年间国内安乐祥和,民间更是因此积累财富,货币充沛。
周亚夫的意思其实很简单,货币放宽到民间自己铸造这一点已经运行了几十年,当年文皇帝之所以放宽这一点是因为汉朝中央政府没有能力满足全国的货币铸造。
如今的钱币铸造一次至多一拾二枚铜钱,一个熟练手一天也不过能铸钱百枚,大部分的时间都会被花费在制作泥板模型以及阴干煅烧上面。而中央政府要养多少个工匠才能完成供给全国的铸造量?
就算中央政府养得起,也能做到,那么将这些铜钱运往各地又需要多少劳动力?铜钱重量极大,如果需要运输那就只能用牛车,而牛车行动缓慢,仅仅是关中关东地区尚可,如果是南边呢?别的不说,就举个长沙国为例吧,大道在云梦泽是断裂的,到时候还要转船运。
这样一算,运送一批铜钱的成本未免过于高昂,根本就不合算。
他的意思就是:中山王殿下这样的想法其实就是想要偷懒,将铸造货币的责任全都推到中央,那么如果以后出现了假币也和他没有关系。
但事实上这样的举动是完全不值得倡议的,不光不值得倡议,还需要被批评。
刘启耐心听周亚夫说完所有的意思后却是轻轻一笑,他点了点周亚夫说:丞相所担心的,便只有这些问题吗
帝皇如此态度着实反常,众多臣子亦是被殿下如此和善的态度吓了一跳,纷纷用眼神想要制止周亚夫再多说什么。然而,如果眼神制止能够有效的话,那也不是周亚夫了。
耿直的周丞相认真地思考了下,摇头表示暂时就这两点原因了。
于是刘启放声大笑,他叫出了太子刘彻,指了指群臣说道:快把你胜兄写的东西给诸位大人们读一读。
小太子昂首阔步站出,他捧着早已有准备的竹卷应诺,随后将之展开。
小少年声音清朗,毫不怯场:儿曾听闻,以国铸币有两弊,一则为人手不够,而人手不够之故在于铸币之法陈旧,故儿臣封国内匠人研制出全新铸币方法,无需制泥板,一次灌液可铸币六十枚起,耗材可继续使用,一日一人可铸币两千余枚。方法简单极易上手,若是人手增加互相协作,可得更多。
另一弊病便是运输不便,是以儿臣建议铸币之所可不单定于一处,可与刺史制一般,若干个区域建一铸币之处,由其固定供给,而此铸币之所归中央管辖,如此既方便管控,亦方便运输货币。
儿臣以为,如今举国之内,币值混乱,劣币、假币众多,于民伤害极大。在官方铸币之初,当不计民手中货币优劣,根据币种一比一与之调换,以免伤民。先遏制制假之人,待到确定民间良币流通已然无碍,再加以严惩使用劣币之事。
儿见识浅薄,父皇朝中能臣干吏者众,定另有解,儿抛砖以引玉,供父皇一笑。
刘胜,拜上。
小太子读完后,昂首挺胸就回了原地,简直不能更骄傲。
他觉得自家兄长简直太棒啦!两个答案完美解决了周丞相的问题,之前刘彻还觉得周亚夫顶顶厉害,现在他已经完全偏心了。
因为周亚夫说了兄长的坏话,哎,就如父亲说的,人无完人。周丞相的确能干,但是在这方面还是不如他皇兄哒。
不过,刘小猪觉得这很正常,毕竟皇兄是他哥哥鸭。
刘启笑得宛如春风般和煦,他点了点周亚夫颇有些虚伪得说道:胜儿小儿心性,举事多有不妥亦有夸大之嫌,朕有些担心。这样吧,胜儿将铸币之法连同匠人一同送到了长安,丞相你派人看这些,倒是看看这所谓的「翻砂法」是不是真的那么好用。如果胜儿没夸大,就烦劳丞相看看如果要重铸举国之币需要多少匠人。
当皇帝的嘴皮子一番,下头人就得跑断腿。
周亚夫本身身兼数职,如今的主要职责还是给皇帝修造陵墓。刚刚算是卸下了一个阳陵邑的重担,结果现在当今又交给他这个任务,而且就是明摆着说这事必须由他看着,推脱不得的任务。
周亚夫能说什么呢?他只能乖乖应下。
周亚夫虽然耿直,但是并不笨,从刘启的态度他就看出陛下对于中山王这一道奏书简直不能更满意,而将事情交给他办,其实就是想要通过他的手证明中山王此次所言不虚。
他其实还是觉得这事不可靠,尤其中山王所说的一人一天能造出那么多钱币怕不是哗众取宠?
于是,周亚夫怀着一个想要去挑错的心,带着部下看着这个中山国的匠人为他们实验了这新的铸币方法,最后他一脸血的回来。
中山国王真是个实诚人周亚夫一边向刘启禀报一边想,他第一次遇到在向帝王汇报时候把数字往低了说的臣子。
匠人在有助手帮忙的情况下,一日可制造近三千枚铜钱。如果将最后打磨等并无技术含量的工作分给小匠来制作,那么速度更快。
这种名为翻砂法的铸币工艺的优势就是将铸币的器具由原本的黏土作为载体改为使用细沙,细沙可以无限制使用,且只要压实就行,不必进行多余处理,如此便大范围降低了铸币的准备时间和原材料成本。
确实是个好方法。
但周亚夫也有旁的担心。
这样的铸币之法过于简易快捷,且如果不需要阴干、晾晒泥板,那也就意味着官方铸币速度加快的同时,仿制者也能以更快的速度、更小的动静进行钱币的铸造。
怪不得中山王要求将铸币之法收为国有,这样的快速铸币法如果传到民间,依照如今的铜山拥有率来说,中央铸币的速度可能还比不上民间铸币的速度。到时候很有可能即便中央收归制币权,民间使用的也多为当地所铸造的伪币
周亚夫立刻将此情况如实上禀,同时他请刘启下令,将中山国掌握此法的匠人全数拘役,此法万不可传入民间。
哦!刘启不咸不淡地应了一声,他稍稍前倾身子,用一种看似漫不经心的态度问道,那依丞相看来,以此法铸币,可行?
周亚夫一时语塞,良久后他低头道:臣以为,可。
善!刘启面上平静,他缓缓坐正,双手交叠于前腹,以一个看起来颇为矜持的姿态说道,那此事便交由丞相去办,至于匠人,丞相不必担心,这事胜儿已经安排妥帖。
嘿,看周亚夫一副不甘不愿却又迫于事实不得不应下的模样,这感觉怎么就那么好呢。
没办法,谁让朕有个好儿子,哈哈哈!
作者有话要说:
周亚夫和汉景帝是有过蜜月期的,事实上周亚夫其实是景帝一手提拔起来的。文帝在《周亚夫军细柳》后没多久就过世了,后面的大胆任用和放权都是景帝来滴。
结果周亚夫这人脾气是真的暴躁老哥。
他把汉家皇室的人都得罪完了。
在七国之乱的时候,他放置刘武,不救刘武而是去断了联军粮道,把窦太后得罪了。
王娡为后之后,窦太后建议封王娡的哥哥为侯,被周亚夫驳回了,得罪了王皇后。
在刘荣这事上激烈反对,这事略微得罪了景帝(间接得罪王皇后和刘彻),不过那时候正是蜜月期,所以景帝还忍下来了。
但是后来匈奴有人归汉,景帝要给人封爵来做示范,鼓励更多的匈奴人投汉,被周亚夫激烈反对,他认为这些人是叛徒,给他们封爵对大汉会造成反面教育意义,景帝强行执行。
其实这事你如果看得更深一些,周亚夫代表的是军功集团(他老爹是周勃,开国功臣)同时他还是丞相。汉朝的丞相和皇权之间一直是出于角力状态的,无论哪个帝王都一样。
而且周亚夫反对的几件事情其实都挺微妙。废刘荣这事不说。
反对王皇后家族封侯,其实就是反对王家的外戚势力起步,而对于汉早期来说,外戚是绝对依附于帝王存在的,外戚和丞相之间天然不友好。
反对匈奴归汉者为候。
匈奴归汉毫无势力可言,他们唯一可以依附的就是帝王,所以在刘启看来,这些人就妥妥的是御用打手。而这一批人依赖于皇帝的授权,就不可能与地域集团有过大的联系。
考虑到七国之乱的情况刚发生不久,这一批人的对刘启集中势力对抗地方就极为重要。
而这两件事周亚夫都反对了,景帝是个多疑的人,很难不多想些什么。
另一方面,除了给刘彻扫清道路外,还有一点刘武。
梁王刘武是刘启的好兄弟,但是也是儿子皇位的继承对象。七国之乱后刘武立了大功,权势滔天,之前刘启用太子位吊着刘武,这下情况更是不妙,他不可能真的把鱼饵给刘武,就立了和刘武天然敌视又耿直的周亚夫做丞相。
二人互为角力,刘启可以相对轻松一些,然而后来刘武死了,周亚夫成为了独一无二的势力。所以他就安心给刘启添堵
其实他的性格,真的不太适合走政治,太耿直也太直接。这一点他完全不像老父亲周勃
第106章 帝国裂变(19)
等回到了后殿内, 刘启想着朝堂上的胜利还有些美滋滋的。
他一边带着儿子往后殿浴池子走去,一边对刘彻说道:周亚夫这个人,才学能力一样不差, 就是为人做事都太粗暴。
你是没看见啊,为父曾经有一次见过, 他骂那些兵士, 就和骂孙子一样。
刘彻闻言皱眉,父皇, 那, 那些兵士还愿意听丞相的话?
嘿嘿刘启展颜一笑, 此时他心情正好,且自觉赢了一局,便也舍得夸夸自家这个由他亲自扶持上位的丞相, 听啊,怎么不听,周亚夫这人虽然脾气不好, 但是只要他接触过的兵士,他全都记得。而且对方的原先做了什么丑事又做了什么善事得了什么功绩都记得一清二楚。
所以兵士们哪怕被骂也愿意跟着他。刘启教育儿子, 这便是御下之道。
刘彻恍然, 彻儿知道,阿兄说过, 利益和荣誉感,总得给属下一个。
嗯?老父亲讶然低头,错愕地看着车轮高的儿子,你阿兄还和你说这个?
刘彻眨了眨黑曜石一样的大眼睛, 颇有些无辜地说道:阿兄当时在重新给中山国小吏定薪酬时候说的。
你阿兄还定了薪酬?刘启皱皱眉,他一边给自己脱衣服一边问:怎么定的?
小少年想了想, 将好几年前的事情从记忆中翻了出来,这事情发生的时候他还太小,现在想起来倒也有些模糊了,阿兄当年刚刚就藩,中山国底层官吏数量不足,于是阿兄想了个新的择才方法。
刘启点点头,这事他已有耳闻,不过他听闻这件事情的原因是因为自己下头的博士(没错就是韩婴)居然跑到儿子那里去应聘。虽然其中也有他默许的成分在,但是景帝多多少少也是有些不愉快的。
当时他听了一耳朵,觉得儿子这是病急乱投医瞎胡闹,但他到底相信自己派去的二千石官员的能力,加上最后儿子将韩婴也点为二千石,他便也没再多关注。
怎么?这之后难道还有下文?
刘彻不知道老爹在想什么,他也跟着把自己的小衣服脱掉,然后吭哧一声跳下了澡池子,在里头翻了个滚道:当时这些官员们刚刚就位,阿兄就增加了一笔绩效补贴和岗位津贴制度。
这是什么?刘启挑高了眉毛,他也跟着下了水,旁边伺候的侍者立刻送来了帕子和浴石,被他全数挥退。
阿兄说,一个朝廷的岗位有职位差异,譬如同样是街卒,在繁忙闹市区的街卒和在空闲地区的街卒工作量并不相同,如果给予同样的酬劳,便会使得所有街卒都想要去空闲的地方。
所以,他根据职位的辛劳程度不同,在固定的酬金以外给予了一点补贴,这个就叫岗位津贴。小少年将兄长说过的话一字不差地复述给老父亲听。
见刘启皱眉模样,似乎一副不太理解的模样,小少年又继续解释道:父皇,比如同样是一郡之守,如果被派在边郡,那么他们除了民生之外还要负责军队训练抵抗外敌,此外还环境苦寒,吃得也少,如此,给他们和富饶地区同样的两千石就有些不公平。所以按照阿兄的说法就是,给这些人在俸禄以外再增加一些津贴,以鼓励人们去这些地方赴任。
刘启闻言笑着拍拍儿子的肩膀,他没有对此发表什么意见,而是问道:那绩效奖金又是何物?
阿兄说,这是奖励那些在自己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并且认真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奖励。
这是为何?刘启倒是有些不解了,完成本职工作本就是其职务所在,为何要给予奖励?
刘彻点点头,彻儿起初亦是不解,后来阿兄便让彻儿试了一个月,以百石以下小吏的俸禄来过活。
哦?刘启闻言笑了,这钱是不够彻儿花?
小太子长叹一口气,眸中带着点沧桑,单单彻儿一个人是够了,但彻儿还养着几只鸭子呢。鸭子喜食鱼、螺蛳等物,若是拿米粮去同人换,便有些艰难。所以阿兄说,小吏都是大人,吃得比彻儿多,小吏还有媳妇孩子要养,他们吃得也比鸭鸭们多,若是家中还有个红白之事更是不够用。
如果钱不够多,小吏们为了生存下去,便会去侵渔百姓。所以阿兄同我说,想要下头人为你好好干事,要么就给予荣誉,要么就给钱。起码,要给人能吃饱,还能养活家里人的钱。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