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装猫的日子[综]——洛娜215(141)
哪知道陈娇思考了片刻后还是打算试试,她骨子里就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
而且办法是人想的,大不了这里的教学时间改成傍晚,天气暗了女人们总不用做农活了吧?
怀抱如此天真的想法,她派人雇佣了走卒帮她去做调查报告,哪知道调查报告还没怎么统计,在结账的时候却是出了问题。
陈娇开出的价格是三份报告一文钱,这些人都是包工头领了一堆的问卷然后再找若干小工发下去,在最后结账时候数量就极为可观。
发钱的管事见这些人一文钱一文钱地数,便提醒了一句国家有规定铜钱都有重量,像这种大数额的情况其实只要称重就行了。
哪料他话一说,当地人表情立刻就变了,此后这些人便一脸好奇地请管事帮他们算一下得有多重,再试着称量,末了离开时却是表情极为古怪。
而这一幕就落在了恰巧过来找陈娇的张汤眼里。
张汤多敏锐啊,他当即觉得不对,便想法子去街道上搜集了一些铜钱,回来一称,他和陈娇都变了脸色。
中山国有铜矿这事两个人都知道,但他们到得晚,并不知道中山国的铜矿并没有用来制造供当地流通的货币,这下两人都以为市场上这些缺斤短两的铜钱是夏安然所制。
关于这事怎么处理,张汤和陈娇之间也有过好一番争论。张汤觉得这是中山王的地盘,如此大规模的假币他不知情是不可能的,但陈娇觉得卢奴县使用的钱币分明就是分量充足没有问题的,他们这次拿来发的就是卢奴币。
而且中山国自己有铜矿,产量充足,根本没有必要偷工减料,这应该是当地人融币重铸,和表兄没有关系。
双方谁都说服不了谁,张汤决议暗查。陈娇又气又急,又不敢走官方通道,生怕惊动这些欺上瞒下的贼子,于是灵机一动派人投了信箱,硬生生地把他那个在现代受了不少刑侦片荼毒的表兄给吓了一大跳。
作者有话要说:
刘彻:建立刺史制度。
刘彻:货币改革
刘彻:明明都是我的功绩QAQ,阿兄和阿父把这些都做掉了要我怎么办鸭?
夏喵:阿弟,我们是为你扫平枝枝蔓蔓,你以后只要浪就好啦。
刘彻:真的咩?
夏喵:是啊是啊(哄孩子的语气)
刘彻:阿兄你骗人!你以前说过事情是解决不完的,一个困难克服了一定还会有新的困难产生哒!
刘启:呵呵,让你和弟弟瞎说,来,你和弟弟说了什么先来告诉阿父一下。
夏喵:我冤枉!!刘小猪那时候实岁3岁!我就随口说说哪里知道他都记住了啊!我自己都不记得说过什么辣!
刘,从小记忆就很好,记仇绝对不忘,阿兄说过的都记得,满脑子都是奇怪想法,大道理一套一套了,彻:=w=
讲真小朋友记忆那是真的好,作者君有时候会被小侄女的记性给惊一跳,尤其是你不经意的话都会被她记住。啧啧啧。
所以教孩子的时候说话要谨慎啊,(指指点点指指点点)
夏喵:怪我咯!!!?
第105章 帝国裂变(18)
得知事情调查结果后夏安然先是吐了一口气, 然后就开始头痛于后续问题要如何处理。
他之前是真的没有担心过假币问题,因为中山国十五个县城本身就是属于正规县制,他们这一块较为靠近吴国, 所以使用的基本都是曾经的吴国货币。
文帝朝对于私铸钱的放纵使得当时的大汉使用的货币基本只有吴国币或者邓通币,后来邓通犯法财产被搜, 七国之乱后, 吴王被灭,景帝也从他那里收缴了大量未发行的钱币, 这些钱就被赏赐给儿子们或者作为各郡县的流通资金。
他当时在拿到铜山之后光想着预防通货膨胀了, 倒是真没想过中山国本国内流通的货币有没有问题。
之前铸造的半两钱全都拿去国外换建筑材料, 倒是没有在国内流通。但夏安然当初考虑到这批钱很有可能会通过贸易再流通回中山国,所以在模具上有做小记号以方便市场统计和追索,要找出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另外, 邓通钱本身上头也有标志,所以出事的是没有标志容易伪造,且在关东地区发行量巨大的吴国币。
现在北平县一地出现了假币, 那么别的县城一定也会有影响,受影响的还不一定仅仅是中山国内的县城。因为北平县本身就是属于大道的尾端, 但凡想要北上的商队都会经过这一段, 影响不可谓不小。
夏安然叹了口气,虽然这事不是他干的, 但是监察不严这个帽子是肯定脱不掉了,估计要被老父亲臭骂一顿。
小国王哭丧着脸,起草了一份信件,名为家信, 实则是检讨书,然后在寄出去之前还交给韩婴帮忙把关一下。
韩御史通篇读完之后表示没有问题, 但是再看小国王的表情就有些不对原来他们殿下,平时和陛下是这么说话的呀,看不出来啊。
咳咳,小国王看了眼这封乖巧程度MAX的书信,表示平时当然不是这么说话的,只是如今犯错了,当然要乖巧一些,免得老父亲越读火气越大。
除了这封信之外,夏安然还送过去了一份倡议书,也就是建议老父亲将铸币权收归国有,并且下令严厉打击盗版,否则这样的历史遗留问题会越来越多。
刘启收到这封信的时候正在阳陵邑纳凉。
汉中平原已经到了一年内最为炎热的时候,长安城地理位置优越,但是宫殿群为了安全考虑,几乎没有遮阴,使用的地砖白天吸收大量热量,夜里又将之释放出来。宫殿也基本为单边开门不穿风,即便有冰鉴,在夏天也如同火炉一般。
所以基本上到了夏天,这个王朝最尊贵的一家人都是在草木葱郁的上林苑或者水汽淼淼的甘泉宫度过。
不过今年刘启又多了一个去处,那就是阳陵邑。
他的陵墓阳陵已经完成了基础设施修建。
汉朝的皇陵在修建时都会增加一个独特的行政单位,叫做邑。陵邑附属于陵园,服务于陵园。且其地位随着陵园的建造时间而变。
早期的陵邑承担给陵园修造提供人力、物资支持的作用,简单的说就是打后勤。而等陵园基本成型,全国的高官、富商都会在当地购置产业迁都到这里。
而等帝王葬入之后,陵邑则承担侍奉工作,并且在每年的后帝祭祀之时承担物资供给的任务。
陵邑本身的城市规划属于县城,但比起别的城市还有县乡,陵邑的主体就是城市,不具备城外村的情况。
在高祖的陵邑修建之时高祖还要从关东迁移一部分人口来填充,而到了景帝的阳陵修建时,却有人主动报名要来阳陵邑居住。
为何会发生如此变化?其实理由很简单。
长安城居住空间其实已经极为拥挤,而且由于最初城市规划不健全,以及长时间的使用,长安城内居住区其实都已经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老化问题,譬如下水管道出现拥堵,降雨时候地势低的地区容易积水等等。
虽然这种情况只在少部分区域存在,但因为如果要进行修正就需要大面积拆除重建,如果问题不是极其严重到了忍无可忍的底部,这部分工程便很难被开启。
相对来说,陵邑的存在无疑就是类似于如今帝都的外环地区,那里风水好,环境佳,又全是新造的房舍,基础设施也都是全国最优秀的工匠前来修筑设计的,房价又低,住进去还能让陛下看到你的一片孝心,好处简直不要更多。
至于上班交通不方便?在西汉这都不能说是事,别忘了西汉的官僚是全天候待命,他们本来就是住宿制的。如此便只需要在长安城内找个地方落脚准备上下班就好,等休息了放假了就回陵邑,小日子简直就是美滋滋的。
阳陵邑本身已经基本修建完成,即将进入了迁移人口入住的阶段。但也就是这个敏感的时间内,汉景帝忽然叫停了人口的迁移,重新返工陵邑的建设,主要的工作就是进行道路的拓宽和规整。
这一点让负责陵寝修建工作的丞相以及将作大匠非常头痛,尤其是交上去了几个方案他们陛下都不满意。一直到满脑子官司的将作大匠得了春陀若有若无的提点后,才明白景帝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说白了,老父亲羡慕儿子能有一座可以自己规划的城。
说这说起来有些可笑,毕竟这个天下要说起来都是刘启自己的,可是长安城布局受限,而且里面人口已经趋于拥挤,想要改动劳民伤财,期间如何安置这些人也呈问题。
再加上长安城的主体建筑是他祖父和父亲定下来的,让刘启改他多少有些心理负担。
主要还是懒得和官员扯皮,而且他最近动作有些多,当皇帝的不太好多折腾,偶尔一次就行了,而且今年因为各地刚刚上岗的刺史努力创业绩,直接致使底层官吏数量大不足,中层官员亦是存在缺口,为了稳定地方,长安城的管理便也派出去不少。
在人员缺乏的情况下,他要是还要修整长安城,那是要人加班再也回不了家的节奏啊。
但是如果是修整自己的陵邑就没关系了,毕竟陵邑说白了属于帝王陵寝的一部分,是服务于帝王陵寝的存在。而皇陵本身就是炫耀帝皇功绩和综合国力的存在,便是造得再奢靡也无人会反对。
而且陵寝的匠人团队以及相关部门,是这一次中央派遣官吏活动中唯一没有受到波及的几个部门,劳动力充沛。
如果不给人找些事情做他们会成为别的官员们的眼中钉的。
刘启装模作样地找了个借口。
抓准了方向之后,将作大匠和周亚夫赶紧想办法找来中山国的卢奴县地形图作为参考,然后进行调整,终于赶在夏天到来之前修整到位。
事实上阳陵邑在修建之处本身就比较讲究对称美学,是以最后的调整算不得多,只不过当中拆除了一部分房屋增加了一个中心聚集区域。考虑到阳陵邑的定位,这块地方自然不像中山国一样以聚会休闲为主,而是一个大型供香火祭祀的庙宇当然如今里面是什么东西都没有的,只是一个寻常房屋罢了。
看到稿纸后刘启表示非常满意,更是在完工后的现在亲自乘坐马车去了这个将来会为他守卫陵寝的地方视察。
阳陵邑所在比阳陵主葬区要更东一些,在他们边上,渭水和泾水将在这里交汇,形成泾渭分明的著名景观。
丰沛的河流资源在给阳陵修建时候带来了交通运输上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防汛、防渗透的压力,因此在选址之时,阳陵整体部分选在了高处。如果遇到晴好天气,或许可居高而下越过渭河遥望长安城。其位置同高皇帝的长陵有异曲同工之妙。
事实上,景帝给自己选的位置就是高皇帝的左边。
西汉的墓葬制度为昭穆制度,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高祖刘邦的位置是祖位,惠帝的安陵在他的子位,而文帝刘恒同样是高祖的儿子,如果排在安陵边上就有些奇怪,于是刘恒给自己安排的陵墓不在咸阳原上,而是去了长安城东边的白鹿原上,并且摈弃人工封土的方式,选择了山葬。
但老父亲的这一举动无疑也给儿子刘启带来了麻烦。白鹿原位置不大,文帝还葬了自己的母亲薄太后,又为窦太后留了位置,按照帝王陵寝的布局来说,景帝要把自己塞进去显然是不可能的。
但是葬到安陵边上,他也有些别扭。至于为什么选在了高皇帝左边,这秘密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汉承秦制,秦人尚东,这个未来谥号景的帝王为自己选择的陵寝正是位于咸阳原的最东面。在后世,景帝的阳陵是整个西汉帝陵墓葬区中的领头羊。有趣的是,他的儿子刘彻的茂陵,则处于西汉帝陵的最西边。这两人在修建墓区的时候自然没能设想到未来这一幕,这也是历史的巧合。
但二人虽然不说,却也能从其陵墓选址看出性格上的微妙相似点。
阳陵邑的位置高,又在水汽充裕的地方,再加上是迎风口,也造就了其夏日阴凉的特点。所以在阳陵邑完工之后,汉景帝刘启便将之选为了今年的避暑之地。
不过虽然他选择了这儿,但是老母亲却非常不感冒,窦太后表示她还是打算去比较传统的地方避暑,于是就带着一干女眷们去了甘泉宫。
刘启对于母亲的表态自然不敢表露出异议,他干脆大手一挥,把皇后一干妃嫔全送去了甘泉宫,自己就悠悠闲闲带着几个儿子和臣子住在阳陵邑里头,每天还能逛逛大街,指点指点哪里需要改动云云,小日子也挺美。
虽然在避暑,但是该处理的政事还是要做。看着人来来去去往返长安和阳陵邑也怪麻烦的,刘启干脆大手一挥送给了心爱的臣子们一人一套房,大家一起搬到这里住得了。
此时关东贵族世家们还没有迁入,街道上颇有些空档,如今臣子的家眷一入内立刻就热闹了不少。
阳陵邑此前入住人口只有一小部分,多半是富贾豪商,他们到来之后立刻扩充了阳陵邑的物资供应,而且因为此处更为宽广,居住的也都是达官贵人,时尚潮流完全不亚于长安城。
有聪明的菜商抓住了商机,运了不少新鲜果菜来,挑的全都是模样漂亮的,过一条河价格就能翻上一倍,就是看透了这些贵人们的生活标准就是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既然大家都是来度假的,景帝干脆也就让这些臣子不要住办公室了,日落了就回家。如果有急事,反正大家住得近,又不像长乐宫有宫闱需要下马疾走,骑马一路小跑赶过来,算一算等待时间也差不多。
因此,当他收到儿子信件后,大汉朝的肱骨大臣们很快就受到急召赶往了议事大厅。
路上众人对于发生了什么还有几分猜测,在互相传阅了中山王的书信后,才稍稍安心。
在他们看来,铸币一事的矛盾一直存在,也迟早要爆发,至于什么时候爆发又会被如何处理,全看帝王心情罢了。
看陛下此番也有严查之态,臣子们当即纷纷表示小殿下说得好,说得非常有道理,我们都特别赞同。
刘启哼笑一声,他将儿子写来的竹简放在桌案上,调整了一个更为随意的坐姿问道:胜儿年岁小,考虑问题难免不周到又激进,在座各位均是年长于胜儿,不知可有更好的法子来处理此事啊?
如果将刘启这句话当真以为是对儿子的批评那就大错特错了。帝皇的意思其实是我儿砸那么小就能想到这些,你们这些比人年长那么多的怎么就没想到?你们这么多年的米和盐都是白吃的吗?
事实上,对于臣子来说这件事的确不太好开口,毕竟其中有历史遗留问题,主要造成如今这个结果的又是先帝。
陛下仁孝,焉知说了不会撞枪口。何况七国之乱后当今已经下令禁止私人铸币了,臣子们眼看着陛下的意思也有一点点收回权利的迹象当然不会多提,否则这就是在抢夺皇帝的劳动和思想成果。
咳,这是当臣子的政治智慧。
而现在陛下既然这么说了大家当然也不会耿直地把理由说出来,反正陛下也就是想要听别人夸夸他儿子,贴心的臣子们纷纷对着刘启吹起了彩虹屁。
恋耽美
而且办法是人想的,大不了这里的教学时间改成傍晚,天气暗了女人们总不用做农活了吧?
怀抱如此天真的想法,她派人雇佣了走卒帮她去做调查报告,哪知道调查报告还没怎么统计,在结账的时候却是出了问题。
陈娇开出的价格是三份报告一文钱,这些人都是包工头领了一堆的问卷然后再找若干小工发下去,在最后结账时候数量就极为可观。
发钱的管事见这些人一文钱一文钱地数,便提醒了一句国家有规定铜钱都有重量,像这种大数额的情况其实只要称重就行了。
哪料他话一说,当地人表情立刻就变了,此后这些人便一脸好奇地请管事帮他们算一下得有多重,再试着称量,末了离开时却是表情极为古怪。
而这一幕就落在了恰巧过来找陈娇的张汤眼里。
张汤多敏锐啊,他当即觉得不对,便想法子去街道上搜集了一些铜钱,回来一称,他和陈娇都变了脸色。
中山国有铜矿这事两个人都知道,但他们到得晚,并不知道中山国的铜矿并没有用来制造供当地流通的货币,这下两人都以为市场上这些缺斤短两的铜钱是夏安然所制。
关于这事怎么处理,张汤和陈娇之间也有过好一番争论。张汤觉得这是中山王的地盘,如此大规模的假币他不知情是不可能的,但陈娇觉得卢奴县使用的钱币分明就是分量充足没有问题的,他们这次拿来发的就是卢奴币。
而且中山国自己有铜矿,产量充足,根本没有必要偷工减料,这应该是当地人融币重铸,和表兄没有关系。
双方谁都说服不了谁,张汤决议暗查。陈娇又气又急,又不敢走官方通道,生怕惊动这些欺上瞒下的贼子,于是灵机一动派人投了信箱,硬生生地把他那个在现代受了不少刑侦片荼毒的表兄给吓了一大跳。
作者有话要说:
刘彻:建立刺史制度。
刘彻:货币改革
刘彻:明明都是我的功绩QAQ,阿兄和阿父把这些都做掉了要我怎么办鸭?
夏喵:阿弟,我们是为你扫平枝枝蔓蔓,你以后只要浪就好啦。
刘彻:真的咩?
夏喵:是啊是啊(哄孩子的语气)
刘彻:阿兄你骗人!你以前说过事情是解决不完的,一个困难克服了一定还会有新的困难产生哒!
刘启:呵呵,让你和弟弟瞎说,来,你和弟弟说了什么先来告诉阿父一下。
夏喵:我冤枉!!刘小猪那时候实岁3岁!我就随口说说哪里知道他都记住了啊!我自己都不记得说过什么辣!
刘,从小记忆就很好,记仇绝对不忘,阿兄说过的都记得,满脑子都是奇怪想法,大道理一套一套了,彻:=w=
讲真小朋友记忆那是真的好,作者君有时候会被小侄女的记性给惊一跳,尤其是你不经意的话都会被她记住。啧啧啧。
所以教孩子的时候说话要谨慎啊,(指指点点指指点点)
夏喵:怪我咯!!!?
第105章 帝国裂变(18)
得知事情调查结果后夏安然先是吐了一口气, 然后就开始头痛于后续问题要如何处理。
他之前是真的没有担心过假币问题,因为中山国十五个县城本身就是属于正规县制,他们这一块较为靠近吴国, 所以使用的基本都是曾经的吴国货币。
文帝朝对于私铸钱的放纵使得当时的大汉使用的货币基本只有吴国币或者邓通币,后来邓通犯法财产被搜, 七国之乱后, 吴王被灭,景帝也从他那里收缴了大量未发行的钱币, 这些钱就被赏赐给儿子们或者作为各郡县的流通资金。
他当时在拿到铜山之后光想着预防通货膨胀了, 倒是真没想过中山国本国内流通的货币有没有问题。
之前铸造的半两钱全都拿去国外换建筑材料, 倒是没有在国内流通。但夏安然当初考虑到这批钱很有可能会通过贸易再流通回中山国,所以在模具上有做小记号以方便市场统计和追索,要找出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另外, 邓通钱本身上头也有标志,所以出事的是没有标志容易伪造,且在关东地区发行量巨大的吴国币。
现在北平县一地出现了假币, 那么别的县城一定也会有影响,受影响的还不一定仅仅是中山国内的县城。因为北平县本身就是属于大道的尾端, 但凡想要北上的商队都会经过这一段, 影响不可谓不小。
夏安然叹了口气,虽然这事不是他干的, 但是监察不严这个帽子是肯定脱不掉了,估计要被老父亲臭骂一顿。
小国王哭丧着脸,起草了一份信件,名为家信, 实则是检讨书,然后在寄出去之前还交给韩婴帮忙把关一下。
韩御史通篇读完之后表示没有问题, 但是再看小国王的表情就有些不对原来他们殿下,平时和陛下是这么说话的呀,看不出来啊。
咳咳,小国王看了眼这封乖巧程度MAX的书信,表示平时当然不是这么说话的,只是如今犯错了,当然要乖巧一些,免得老父亲越读火气越大。
除了这封信之外,夏安然还送过去了一份倡议书,也就是建议老父亲将铸币权收归国有,并且下令严厉打击盗版,否则这样的历史遗留问题会越来越多。
刘启收到这封信的时候正在阳陵邑纳凉。
汉中平原已经到了一年内最为炎热的时候,长安城地理位置优越,但是宫殿群为了安全考虑,几乎没有遮阴,使用的地砖白天吸收大量热量,夜里又将之释放出来。宫殿也基本为单边开门不穿风,即便有冰鉴,在夏天也如同火炉一般。
所以基本上到了夏天,这个王朝最尊贵的一家人都是在草木葱郁的上林苑或者水汽淼淼的甘泉宫度过。
不过今年刘启又多了一个去处,那就是阳陵邑。
他的陵墓阳陵已经完成了基础设施修建。
汉朝的皇陵在修建时都会增加一个独特的行政单位,叫做邑。陵邑附属于陵园,服务于陵园。且其地位随着陵园的建造时间而变。
早期的陵邑承担给陵园修造提供人力、物资支持的作用,简单的说就是打后勤。而等陵园基本成型,全国的高官、富商都会在当地购置产业迁都到这里。
而等帝王葬入之后,陵邑则承担侍奉工作,并且在每年的后帝祭祀之时承担物资供给的任务。
陵邑本身的城市规划属于县城,但比起别的城市还有县乡,陵邑的主体就是城市,不具备城外村的情况。
在高祖的陵邑修建之时高祖还要从关东迁移一部分人口来填充,而到了景帝的阳陵修建时,却有人主动报名要来阳陵邑居住。
为何会发生如此变化?其实理由很简单。
长安城居住空间其实已经极为拥挤,而且由于最初城市规划不健全,以及长时间的使用,长安城内居住区其实都已经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老化问题,譬如下水管道出现拥堵,降雨时候地势低的地区容易积水等等。
虽然这种情况只在少部分区域存在,但因为如果要进行修正就需要大面积拆除重建,如果问题不是极其严重到了忍无可忍的底部,这部分工程便很难被开启。
相对来说,陵邑的存在无疑就是类似于如今帝都的外环地区,那里风水好,环境佳,又全是新造的房舍,基础设施也都是全国最优秀的工匠前来修筑设计的,房价又低,住进去还能让陛下看到你的一片孝心,好处简直不要更多。
至于上班交通不方便?在西汉这都不能说是事,别忘了西汉的官僚是全天候待命,他们本来就是住宿制的。如此便只需要在长安城内找个地方落脚准备上下班就好,等休息了放假了就回陵邑,小日子简直就是美滋滋的。
阳陵邑本身已经基本修建完成,即将进入了迁移人口入住的阶段。但也就是这个敏感的时间内,汉景帝忽然叫停了人口的迁移,重新返工陵邑的建设,主要的工作就是进行道路的拓宽和规整。
这一点让负责陵寝修建工作的丞相以及将作大匠非常头痛,尤其是交上去了几个方案他们陛下都不满意。一直到满脑子官司的将作大匠得了春陀若有若无的提点后,才明白景帝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说白了,老父亲羡慕儿子能有一座可以自己规划的城。
说这说起来有些可笑,毕竟这个天下要说起来都是刘启自己的,可是长安城布局受限,而且里面人口已经趋于拥挤,想要改动劳民伤财,期间如何安置这些人也呈问题。
再加上长安城的主体建筑是他祖父和父亲定下来的,让刘启改他多少有些心理负担。
主要还是懒得和官员扯皮,而且他最近动作有些多,当皇帝的不太好多折腾,偶尔一次就行了,而且今年因为各地刚刚上岗的刺史努力创业绩,直接致使底层官吏数量大不足,中层官员亦是存在缺口,为了稳定地方,长安城的管理便也派出去不少。
在人员缺乏的情况下,他要是还要修整长安城,那是要人加班再也回不了家的节奏啊。
但是如果是修整自己的陵邑就没关系了,毕竟陵邑说白了属于帝王陵寝的一部分,是服务于帝王陵寝的存在。而皇陵本身就是炫耀帝皇功绩和综合国力的存在,便是造得再奢靡也无人会反对。
而且陵寝的匠人团队以及相关部门,是这一次中央派遣官吏活动中唯一没有受到波及的几个部门,劳动力充沛。
如果不给人找些事情做他们会成为别的官员们的眼中钉的。
刘启装模作样地找了个借口。
抓准了方向之后,将作大匠和周亚夫赶紧想办法找来中山国的卢奴县地形图作为参考,然后进行调整,终于赶在夏天到来之前修整到位。
事实上阳陵邑在修建之处本身就比较讲究对称美学,是以最后的调整算不得多,只不过当中拆除了一部分房屋增加了一个中心聚集区域。考虑到阳陵邑的定位,这块地方自然不像中山国一样以聚会休闲为主,而是一个大型供香火祭祀的庙宇当然如今里面是什么东西都没有的,只是一个寻常房屋罢了。
看到稿纸后刘启表示非常满意,更是在完工后的现在亲自乘坐马车去了这个将来会为他守卫陵寝的地方视察。
阳陵邑所在比阳陵主葬区要更东一些,在他们边上,渭水和泾水将在这里交汇,形成泾渭分明的著名景观。
丰沛的河流资源在给阳陵修建时候带来了交通运输上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防汛、防渗透的压力,因此在选址之时,阳陵整体部分选在了高处。如果遇到晴好天气,或许可居高而下越过渭河遥望长安城。其位置同高皇帝的长陵有异曲同工之妙。
事实上,景帝给自己选的位置就是高皇帝的左边。
西汉的墓葬制度为昭穆制度,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高祖刘邦的位置是祖位,惠帝的安陵在他的子位,而文帝刘恒同样是高祖的儿子,如果排在安陵边上就有些奇怪,于是刘恒给自己安排的陵墓不在咸阳原上,而是去了长安城东边的白鹿原上,并且摈弃人工封土的方式,选择了山葬。
但老父亲的这一举动无疑也给儿子刘启带来了麻烦。白鹿原位置不大,文帝还葬了自己的母亲薄太后,又为窦太后留了位置,按照帝王陵寝的布局来说,景帝要把自己塞进去显然是不可能的。
但是葬到安陵边上,他也有些别扭。至于为什么选在了高皇帝左边,这秘密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汉承秦制,秦人尚东,这个未来谥号景的帝王为自己选择的陵寝正是位于咸阳原的最东面。在后世,景帝的阳陵是整个西汉帝陵墓葬区中的领头羊。有趣的是,他的儿子刘彻的茂陵,则处于西汉帝陵的最西边。这两人在修建墓区的时候自然没能设想到未来这一幕,这也是历史的巧合。
但二人虽然不说,却也能从其陵墓选址看出性格上的微妙相似点。
阳陵邑的位置高,又在水汽充裕的地方,再加上是迎风口,也造就了其夏日阴凉的特点。所以在阳陵邑完工之后,汉景帝刘启便将之选为了今年的避暑之地。
不过虽然他选择了这儿,但是老母亲却非常不感冒,窦太后表示她还是打算去比较传统的地方避暑,于是就带着一干女眷们去了甘泉宫。
刘启对于母亲的表态自然不敢表露出异议,他干脆大手一挥,把皇后一干妃嫔全送去了甘泉宫,自己就悠悠闲闲带着几个儿子和臣子住在阳陵邑里头,每天还能逛逛大街,指点指点哪里需要改动云云,小日子也挺美。
虽然在避暑,但是该处理的政事还是要做。看着人来来去去往返长安和阳陵邑也怪麻烦的,刘启干脆大手一挥送给了心爱的臣子们一人一套房,大家一起搬到这里住得了。
此时关东贵族世家们还没有迁入,街道上颇有些空档,如今臣子的家眷一入内立刻就热闹了不少。
阳陵邑此前入住人口只有一小部分,多半是富贾豪商,他们到来之后立刻扩充了阳陵邑的物资供应,而且因为此处更为宽广,居住的也都是达官贵人,时尚潮流完全不亚于长安城。
有聪明的菜商抓住了商机,运了不少新鲜果菜来,挑的全都是模样漂亮的,过一条河价格就能翻上一倍,就是看透了这些贵人们的生活标准就是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既然大家都是来度假的,景帝干脆也就让这些臣子不要住办公室了,日落了就回家。如果有急事,反正大家住得近,又不像长乐宫有宫闱需要下马疾走,骑马一路小跑赶过来,算一算等待时间也差不多。
因此,当他收到儿子信件后,大汉朝的肱骨大臣们很快就受到急召赶往了议事大厅。
路上众人对于发生了什么还有几分猜测,在互相传阅了中山王的书信后,才稍稍安心。
在他们看来,铸币一事的矛盾一直存在,也迟早要爆发,至于什么时候爆发又会被如何处理,全看帝王心情罢了。
看陛下此番也有严查之态,臣子们当即纷纷表示小殿下说得好,说得非常有道理,我们都特别赞同。
刘启哼笑一声,他将儿子写来的竹简放在桌案上,调整了一个更为随意的坐姿问道:胜儿年岁小,考虑问题难免不周到又激进,在座各位均是年长于胜儿,不知可有更好的法子来处理此事啊?
如果将刘启这句话当真以为是对儿子的批评那就大错特错了。帝皇的意思其实是我儿砸那么小就能想到这些,你们这些比人年长那么多的怎么就没想到?你们这么多年的米和盐都是白吃的吗?
事实上,对于臣子来说这件事的确不太好开口,毕竟其中有历史遗留问题,主要造成如今这个结果的又是先帝。
陛下仁孝,焉知说了不会撞枪口。何况七国之乱后当今已经下令禁止私人铸币了,臣子们眼看着陛下的意思也有一点点收回权利的迹象当然不会多提,否则这就是在抢夺皇帝的劳动和思想成果。
咳,这是当臣子的政治智慧。
而现在陛下既然这么说了大家当然也不会耿直地把理由说出来,反正陛下也就是想要听别人夸夸他儿子,贴心的臣子们纷纷对着刘启吹起了彩虹屁。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