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系主角反派日常[快穿]——奕剑观雪(6)
就在三月前,他已经答应过白氏,年底就为苏瑾之请封世子。
想到两个嫡子,承安侯心中有些自豪。
自己这两个儿子,虽然性格迥异,但都是极为出色的。
长子生性安静,做事沉稳,琴棋书画无一不通,容貌出色,民间甚至曾有苏易先天体弱是老天妒之的传言。
幼子自小聪慧,性子跳脱却于人情世故上极有天分,擅长交友,重情义,知孝悌。
承安侯毫不怀疑,不管哪一个孩子被请封世子,都能胜任未来的苏家家主。
可是,世子的头衔只有一个
他心中叹了口气,罢了罢了,日后再补偿谨之和白氏吧,世子之位,本来就该是易之的,现在不过是物归原主而已。
承安侯是个果决的人,既然已经决定把世子之位给苏易,他立马转变了对苏易的态度,面色一肃,道:今晚,你就留在这里用膳,为父要为你的仕途好好谋划一番
苏易闻言,眼睛一弯,有承安侯亲自保驾护航,自己入仕的路,稳了。
第8章 雅集之扬名
你说什么?大公子和侯爷在书房说了一夜的话?白氏放下手上的花枝和金剪,眉头轻轻皱起。
一个身穿杏黄色衣服的丫鬟跪在地上,恭敬回道:婢子在茶房值了一夜,亲眼所见。
可知道他们商议了何事?白氏心中有些不好的预感。
婢子不知,只打听到下午侯爷见过大公子侯,让孙校尉从内库取了金子,据说是送往法雨寺做香油钱。
香油钱
白氏突然想到了什么,连忙问道:大公子的面色如何?身体看起来可康健?
大公子面色红润,看着比之前精神很多,府内都说,大公子的顽疾被法雨寺的方丈治好了。丫鬟老老实实的回道。
治好了?怎么可能?白氏心中一惊。
别人不清楚情况,以为承安侯府的大公子只是先天体弱,但白氏的知道内情的。
自己拿到的毒药可是中土外的蛮族传过来的,无色无味,让人除了身体虚弱外什么都检查不出来。若不是年轻时有些奇遇,她也拿不到这么诡异的毒药。
那孽障中了十年毒,毒素早已深入肺腑,在长久的腐蚀下,五脏衰竭,药石无医。就算毒素清了,也是一个废人,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痊愈。
这其中必有蹊跷之处。
但是,如果那孽障真的好了,自己的瑾之怎么办?
想到这些年她的辛苦谋划,白氏心如乱麻,打发了丫鬟下去。
旁边一个头梳高髻,做妇人打扮的人见白氏忧心忡忡的样子,赶紧道:主母,可需要老妇再安插些人手去闲云居打探?
白氏也想知道苏易是不是真的身体好了,便颔首道:也好,你安排吧,注意不要打草惊蛇。
那孽障自从自己的美人计失败后,就将大部分服侍的仆从赶到了外院,除了一日固定的时候能进去洒扫,其余时间通通不能靠近内院。这让自己的安排的眼线都成了聋子瞎子,再也打探不到有用的信息。
本来自己派出丫鬟爬床是想加一把火,以那孽障的身体状况,精关一泄,必死无疑。
不曾想,自己的心急倒是留下来隐患。
回忆起苏易近日的反常,白氏有些心悸,这孽障不会已经察觉了什么吧
她抬起头,对妇人嘱咐道:乳娘,最近不要再派人往他药里加东西了,将之前经手的人都处理干净,还有那个爬床的丫鬟,也一并处理了。
妇人看着白氏面无表情的脸,心中一颤,她自是知道这句话其中的血腥气,对白氏愈加敬畏,应道:是,主母。
白氏莞尔一笑,对妇人和颜悦色的道:这件事我只放心乳母去做,旁的人都信不过。对了,乳母的家的老三也快成年了吧,正好在城南新开了一家布庄,就让老三去做掌柜吧。
妇人眼前一亮。布庄?这可是侯府油水最足的产业。
多谢主母抬爱我家小子。妇人喜滋滋的向白氏道谢,态度真切了很多,心中决定一定要把这件事给办的漂漂亮亮的。
白氏点点头,重新拿起花枝和金剪,慢条斯理的修剪起花枝来,仿佛又恢复成了平日里那个温柔贤淑的侯夫人。她目光森然,嘴角却噙着冰冷的笑意,低声喃喃道:不过是忍而已,来日方长
一时之间,室内静的只听见金剪修剪花枝的咔嚓声。
凌云山,宴山亭。
五月初九,宜祭祀,出行,祈福。
今日是雅集,大中正会亲自前来宴山亭面见各位通过初选的备选士子。
自从那日在书房与承安侯秉烛夜谈后,承安侯就经常把苏易带在身边参加各种集会和宴席以扩展人脉,毕竟,这些年来,苏易与权贵圈子实在脱离的太久。
有苏家和苏家的附庸家族全力为他造势,加上集会上苏易出色的才学和风采,苏易的才名也慢慢传了出去。
各地中正已经将苏易等权贵子弟的名录提交,宴山亭的这次雅集,则相当于一次面试,大中正会亲自前来考评各位备选学子的才学。不出意外,最后的品级就由此次考评决定了。
一大早,苏易就带着仆从从侯府出发,仆从们背着野宴的食盒和蒲团,衣物等杂物。苏易跟随着引路的侍卫,踩着长满青苔的石阶,一边赏景一边爬山。
作为建安知名的名山,凌云山风景秀美,地势并不险要,不到一个时辰,一行人就到了目的地,宴山亭。
宴山亭坐落在一块修整平整的露台之上,一旁树木葱茏,草木繁盛,一汪清泉从树林中流淌而出,水声潺潺,白色的水气飘散在溪面和溪边的石头山。
不时有小鱼从溪中游过,野趣十足。
主亭边还散布着大大小小的亭子,木质的廊桥,还有用石头或木头雕刻的桌椅,供人休憩。
带着仆从的士子们徜徉其中,或抚琴弄弦,或吟诗作赋,或游览观景,或沉醉书画
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苏易站在亭子中,看着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心头的阴霾一扫而光。
很久没看到这么好的风景了,这里的景色哥哥肯定也很喜欢,如果哥哥在身边就好了
山风裹着轻薄的雾气,吹动他的宽大的衣衫,羽袖飘飘,衣袂猎猎,仿佛仙人乘风欲起,清俊的面容上,似追思,似感怀。
大中正穿过人群,走上露台,映入眼帘的就是如此场景。
一瞬间,周遭竟是鸦雀无声。
良久,大中正才抚掌赞道:如此风采,真神仙中人也。
苏易闻声望去,见竟是大中正前来,站在亭中,从容的行了一礼,苏易拜见中正大人。
不必多礼。说完,大中正竟是径直走向苏易,来到亭中,对他笑道:多日不见,听闻易之顽疾已愈,今日一见,果然如此。
在众人的瞩目下,大中正开始考校苏易,士子们围着两人,听大中正将苏易从经辩考到时文,从时文考到诗赋。无一不是见解精妙,甚至每有新奇之语,引人深思,才学不可谓不出色。
大中正越考校越高兴,最后听闻苏易会琴,甚至还将自己随身携带的古琴借给苏易弹奏。
青山绿水间,竹影婆娑,苏易坐在溪边的白石上,将古琴放在膝头,青色的长衣和鸦羽般的墨发散落白石上,曼丽懒倦。
幽幽的琴音融入潺潺的水声中,顺着清凉的山风飘荡在山间,有着仙人之姿的奏者,低头敛目,神态悠然,眉眼如画,气质卓然。
这一幕,成为在场所有人一生都难以忘记的回忆。
考校完诸士子,大中正兴致盎然,在野宴上趁着酒意,诗兴大发,提笔当场作了一首《宴山亭记》,将今日的所见所感记录于上。
其中,苏易抚琴的画面更是辞藻华丽至极,将其刻画的华丽优美,灵气逼人,让苏易这般脸皮极厚的人都略感羞赫。
随行的中书侍郎王甫将其通读数遍,他在朝中一直以诗赋见长,只觉得此赋文采斐然,读之让人口齿留香,不由对感叹道:恭喜大中正,此赋堪比王公的《兰亭集序》,必将流传于后世。
王甫正是昔日王公的后人,素有才名,以他的鉴赏能力,自然不会错,听其这么一说,众士子也纷纷向大中正道喜。
而作为诗赋中花了不少笔墨描写的苏易,则再一次成了众人的焦点,所有人都知道,今天之后,苏易的才名和风采必会随着这篇《宴山亭记》传遍大梁!
苏易感受着周围或嫉妒,或艳羡,或不忿的情绪,嘴角轻勾。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可自己需要的,正是这阵恶风啊。
第9章 振翅的蝴蝶
皇宫,湖心亭。
承让,险胜陛下半子。苏易放下手中的棋子。
他今日难得穿着一身绛红的宽袍,内配石青色的衣衫,腰间配着红玉制成的环佩,头发则用同材质的红玉簪束起,比之往日清淡的装束更添了几分艳色。
梁帝也放下手中的棋子,笑道:你倒是好耐心,下了一个时辰的棋,也不向朕询问大中正给你评定的等级。
苏易老神自在的将棋盘上的棋子一颗颗的收起,淡淡道:左右不会出上品就是了。他看了一眼梁帝,眼中盛满笑意,反正陛下最后都会告诉臣的。
梁帝撇了下嘴,和苏易比耐心,自己似乎一次都没赢过,颇有些无趣的道:是上中品,魏侍中倒是很欣赏你。
苏易想到最近频繁下帖子,邀请自己去参加集会的魏侍中,倒是不意外他会给自己评定个最高品,在大梁,上上品代表圣贤不授,上中就是最高品了。
他想了想,突然问道:陛下可知,此次评定中,上品,中品,下品各有多少人?
梁帝看过几遍评定的奏疏,对评定结果了然于胸,随口道:此次大梁九州共有一百零八郡共计一千余士子参与评定。其中下三品七百余人,中三品二百余人,上三品五十八人。而同你一般的上上品,只有三人。
倒是比自己想象的要多一些,大梁选征官员三年一评,官员的位置也不多。提前做过功课的苏易知道,上品一般就留在建安了,成为核心官员,而中品和下品的士子多会被分派到地方上的州、郡去做地方官。
苏易又追问道:陛下可知这九品中,世家子和寒士各有多少人?
寒士?梁帝一愣,皱着眉仔细回想了一下,好在他记忆力不错,竟知道个大概,上品没有寒士,中品中寒士一百余人,下品他睁大了眼睛,没有士族,全部是寒士。
梁帝心头一沉,上品无寒士,也就意味着朝堂核心官员完全由士族把控,那些贫寒出生的士子,再出色也只能在地方为小吏。
这就是阶级垄断,士族与非士族的差距就是如此大,犹如天堑,寒门子弟努力一辈子也只能给士族服务。
而这些年来,梁帝看的很清楚,没有竞争压力,士族越发的散漫,整日除了谈玄论道,就是钻研琴棋书画,香道插花等所谓的风雅之事。
以至于朝堂上能做事的官员越来越少,近一半的官职成了挂名的清职,大多不同庶务,国库还要支出大量的俸禄去养这些闲人。
想到这些,梁帝沉默了,他冷哼一声:世家,硕鼠也!
苏易感受着梁帝的情绪,知道他已经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时机成熟,便轻声道:臣有一策,可解陛下忧虑。
梁帝眯起眼睛,道:说。
苏易道:陛下也知道,当今朝堂上,一半是虚职,闲职,其余的一半,也有大半的人只是挂个名,空领俸禄。无人可用,政事积压。这是坏事,但也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陛下如今所缺的,是人才,是完全掌握在陛下手中,一心为陛下,为大梁的贤才。可如今朝堂,都被世家子把控,所以陛下才觉得处处受制。
但如果,寒门子弟能为陛下所用呢?苏易反问道。
梁帝一愣,随即思考起来。
苏易趁着梁帝思考的时候又继续道:当前,朝廷主要处理政务的,是中书省和门下省。昔年,先皇为遏制中书省势大,将原本的侍中寺改成了门下省,提拔侍中,使其拥有备切问近对,拾遗补阙参与朝政的权利。但臣觉得,还是不够。
苏易从袖中拿出一卷丝帛,双手呈给梁帝,陛下,这是臣对于改良官制的一些浅见。
梁帝打开帛书,只见开篇就是五个字三省六部制,他一下子被吸引了,赶紧看下去。
增设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并立,其下分为六个部门,工部、刑部、兵部、礼部、户部、吏部梁帝眼睛亮了起来,越是看,越是惊喜。
改良后的官制,将冗杂的政务分摊开来,不但分工明确,而且便于操作实施。如此一来,朝廷处理政务的速度必将大大提升。
妙啊!梁帝来回看了两三遍,喜不自胜的道:易之这篇奏疏,直接放到朝堂上,恐怕那些世家也不会说什么,毕竟是利国利民的良策,站了国家大义。
苏易笑了笑,补充道:况且,更多的官职,也意味着更多的世家庶子和旁支有机会进入朝堂,他们不会反对的。但是陛下,这道奏疏,只是第一步。
哦?梁帝心中讶异,何出此言?
苏易饶有深意的道:实施这三省六部制后,朝堂必会多出大量的官职空缺,而世家子,远远不够填补这块空缺的。
梁帝也是心思机敏之人,转念间就想到了关键:你的意思是,让寒门子弟来填补这块的空缺?
苏易点点头,然也。
梁帝起身踱步,一边思考一边组织语言,提拔寒门子弟,但暂时不让他们越过世家子的品级,今后
苏易接口道:等到寒门子弟达到一定规模,到了适当的时机,再推出科举制,长此以往,寒门将成长为陛下手中能与世家对抗的强大力量。毕竟,苏易压低了声音,天下苦世家久矣。
哈哈哈哈哈哈哈梁帝心中明朗,忍不住放声大笑起来,大声道:易之啊易之,有了你,朕真是如虎添翼。
恋耽美
想到两个嫡子,承安侯心中有些自豪。
自己这两个儿子,虽然性格迥异,但都是极为出色的。
长子生性安静,做事沉稳,琴棋书画无一不通,容貌出色,民间甚至曾有苏易先天体弱是老天妒之的传言。
幼子自小聪慧,性子跳脱却于人情世故上极有天分,擅长交友,重情义,知孝悌。
承安侯毫不怀疑,不管哪一个孩子被请封世子,都能胜任未来的苏家家主。
可是,世子的头衔只有一个
他心中叹了口气,罢了罢了,日后再补偿谨之和白氏吧,世子之位,本来就该是易之的,现在不过是物归原主而已。
承安侯是个果决的人,既然已经决定把世子之位给苏易,他立马转变了对苏易的态度,面色一肃,道:今晚,你就留在这里用膳,为父要为你的仕途好好谋划一番
苏易闻言,眼睛一弯,有承安侯亲自保驾护航,自己入仕的路,稳了。
第8章 雅集之扬名
你说什么?大公子和侯爷在书房说了一夜的话?白氏放下手上的花枝和金剪,眉头轻轻皱起。
一个身穿杏黄色衣服的丫鬟跪在地上,恭敬回道:婢子在茶房值了一夜,亲眼所见。
可知道他们商议了何事?白氏心中有些不好的预感。
婢子不知,只打听到下午侯爷见过大公子侯,让孙校尉从内库取了金子,据说是送往法雨寺做香油钱。
香油钱
白氏突然想到了什么,连忙问道:大公子的面色如何?身体看起来可康健?
大公子面色红润,看着比之前精神很多,府内都说,大公子的顽疾被法雨寺的方丈治好了。丫鬟老老实实的回道。
治好了?怎么可能?白氏心中一惊。
别人不清楚情况,以为承安侯府的大公子只是先天体弱,但白氏的知道内情的。
自己拿到的毒药可是中土外的蛮族传过来的,无色无味,让人除了身体虚弱外什么都检查不出来。若不是年轻时有些奇遇,她也拿不到这么诡异的毒药。
那孽障中了十年毒,毒素早已深入肺腑,在长久的腐蚀下,五脏衰竭,药石无医。就算毒素清了,也是一个废人,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痊愈。
这其中必有蹊跷之处。
但是,如果那孽障真的好了,自己的瑾之怎么办?
想到这些年她的辛苦谋划,白氏心如乱麻,打发了丫鬟下去。
旁边一个头梳高髻,做妇人打扮的人见白氏忧心忡忡的样子,赶紧道:主母,可需要老妇再安插些人手去闲云居打探?
白氏也想知道苏易是不是真的身体好了,便颔首道:也好,你安排吧,注意不要打草惊蛇。
那孽障自从自己的美人计失败后,就将大部分服侍的仆从赶到了外院,除了一日固定的时候能进去洒扫,其余时间通通不能靠近内院。这让自己的安排的眼线都成了聋子瞎子,再也打探不到有用的信息。
本来自己派出丫鬟爬床是想加一把火,以那孽障的身体状况,精关一泄,必死无疑。
不曾想,自己的心急倒是留下来隐患。
回忆起苏易近日的反常,白氏有些心悸,这孽障不会已经察觉了什么吧
她抬起头,对妇人嘱咐道:乳娘,最近不要再派人往他药里加东西了,将之前经手的人都处理干净,还有那个爬床的丫鬟,也一并处理了。
妇人看着白氏面无表情的脸,心中一颤,她自是知道这句话其中的血腥气,对白氏愈加敬畏,应道:是,主母。
白氏莞尔一笑,对妇人和颜悦色的道:这件事我只放心乳母去做,旁的人都信不过。对了,乳母的家的老三也快成年了吧,正好在城南新开了一家布庄,就让老三去做掌柜吧。
妇人眼前一亮。布庄?这可是侯府油水最足的产业。
多谢主母抬爱我家小子。妇人喜滋滋的向白氏道谢,态度真切了很多,心中决定一定要把这件事给办的漂漂亮亮的。
白氏点点头,重新拿起花枝和金剪,慢条斯理的修剪起花枝来,仿佛又恢复成了平日里那个温柔贤淑的侯夫人。她目光森然,嘴角却噙着冰冷的笑意,低声喃喃道:不过是忍而已,来日方长
一时之间,室内静的只听见金剪修剪花枝的咔嚓声。
凌云山,宴山亭。
五月初九,宜祭祀,出行,祈福。
今日是雅集,大中正会亲自前来宴山亭面见各位通过初选的备选士子。
自从那日在书房与承安侯秉烛夜谈后,承安侯就经常把苏易带在身边参加各种集会和宴席以扩展人脉,毕竟,这些年来,苏易与权贵圈子实在脱离的太久。
有苏家和苏家的附庸家族全力为他造势,加上集会上苏易出色的才学和风采,苏易的才名也慢慢传了出去。
各地中正已经将苏易等权贵子弟的名录提交,宴山亭的这次雅集,则相当于一次面试,大中正会亲自前来考评各位备选学子的才学。不出意外,最后的品级就由此次考评决定了。
一大早,苏易就带着仆从从侯府出发,仆从们背着野宴的食盒和蒲团,衣物等杂物。苏易跟随着引路的侍卫,踩着长满青苔的石阶,一边赏景一边爬山。
作为建安知名的名山,凌云山风景秀美,地势并不险要,不到一个时辰,一行人就到了目的地,宴山亭。
宴山亭坐落在一块修整平整的露台之上,一旁树木葱茏,草木繁盛,一汪清泉从树林中流淌而出,水声潺潺,白色的水气飘散在溪面和溪边的石头山。
不时有小鱼从溪中游过,野趣十足。
主亭边还散布着大大小小的亭子,木质的廊桥,还有用石头或木头雕刻的桌椅,供人休憩。
带着仆从的士子们徜徉其中,或抚琴弄弦,或吟诗作赋,或游览观景,或沉醉书画
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苏易站在亭子中,看着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心头的阴霾一扫而光。
很久没看到这么好的风景了,这里的景色哥哥肯定也很喜欢,如果哥哥在身边就好了
山风裹着轻薄的雾气,吹动他的宽大的衣衫,羽袖飘飘,衣袂猎猎,仿佛仙人乘风欲起,清俊的面容上,似追思,似感怀。
大中正穿过人群,走上露台,映入眼帘的就是如此场景。
一瞬间,周遭竟是鸦雀无声。
良久,大中正才抚掌赞道:如此风采,真神仙中人也。
苏易闻声望去,见竟是大中正前来,站在亭中,从容的行了一礼,苏易拜见中正大人。
不必多礼。说完,大中正竟是径直走向苏易,来到亭中,对他笑道:多日不见,听闻易之顽疾已愈,今日一见,果然如此。
在众人的瞩目下,大中正开始考校苏易,士子们围着两人,听大中正将苏易从经辩考到时文,从时文考到诗赋。无一不是见解精妙,甚至每有新奇之语,引人深思,才学不可谓不出色。
大中正越考校越高兴,最后听闻苏易会琴,甚至还将自己随身携带的古琴借给苏易弹奏。
青山绿水间,竹影婆娑,苏易坐在溪边的白石上,将古琴放在膝头,青色的长衣和鸦羽般的墨发散落白石上,曼丽懒倦。
幽幽的琴音融入潺潺的水声中,顺着清凉的山风飘荡在山间,有着仙人之姿的奏者,低头敛目,神态悠然,眉眼如画,气质卓然。
这一幕,成为在场所有人一生都难以忘记的回忆。
考校完诸士子,大中正兴致盎然,在野宴上趁着酒意,诗兴大发,提笔当场作了一首《宴山亭记》,将今日的所见所感记录于上。
其中,苏易抚琴的画面更是辞藻华丽至极,将其刻画的华丽优美,灵气逼人,让苏易这般脸皮极厚的人都略感羞赫。
随行的中书侍郎王甫将其通读数遍,他在朝中一直以诗赋见长,只觉得此赋文采斐然,读之让人口齿留香,不由对感叹道:恭喜大中正,此赋堪比王公的《兰亭集序》,必将流传于后世。
王甫正是昔日王公的后人,素有才名,以他的鉴赏能力,自然不会错,听其这么一说,众士子也纷纷向大中正道喜。
而作为诗赋中花了不少笔墨描写的苏易,则再一次成了众人的焦点,所有人都知道,今天之后,苏易的才名和风采必会随着这篇《宴山亭记》传遍大梁!
苏易感受着周围或嫉妒,或艳羡,或不忿的情绪,嘴角轻勾。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可自己需要的,正是这阵恶风啊。
第9章 振翅的蝴蝶
皇宫,湖心亭。
承让,险胜陛下半子。苏易放下手中的棋子。
他今日难得穿着一身绛红的宽袍,内配石青色的衣衫,腰间配着红玉制成的环佩,头发则用同材质的红玉簪束起,比之往日清淡的装束更添了几分艳色。
梁帝也放下手中的棋子,笑道:你倒是好耐心,下了一个时辰的棋,也不向朕询问大中正给你评定的等级。
苏易老神自在的将棋盘上的棋子一颗颗的收起,淡淡道:左右不会出上品就是了。他看了一眼梁帝,眼中盛满笑意,反正陛下最后都会告诉臣的。
梁帝撇了下嘴,和苏易比耐心,自己似乎一次都没赢过,颇有些无趣的道:是上中品,魏侍中倒是很欣赏你。
苏易想到最近频繁下帖子,邀请自己去参加集会的魏侍中,倒是不意外他会给自己评定个最高品,在大梁,上上品代表圣贤不授,上中就是最高品了。
他想了想,突然问道:陛下可知,此次评定中,上品,中品,下品各有多少人?
梁帝看过几遍评定的奏疏,对评定结果了然于胸,随口道:此次大梁九州共有一百零八郡共计一千余士子参与评定。其中下三品七百余人,中三品二百余人,上三品五十八人。而同你一般的上上品,只有三人。
倒是比自己想象的要多一些,大梁选征官员三年一评,官员的位置也不多。提前做过功课的苏易知道,上品一般就留在建安了,成为核心官员,而中品和下品的士子多会被分派到地方上的州、郡去做地方官。
苏易又追问道:陛下可知这九品中,世家子和寒士各有多少人?
寒士?梁帝一愣,皱着眉仔细回想了一下,好在他记忆力不错,竟知道个大概,上品没有寒士,中品中寒士一百余人,下品他睁大了眼睛,没有士族,全部是寒士。
梁帝心头一沉,上品无寒士,也就意味着朝堂核心官员完全由士族把控,那些贫寒出生的士子,再出色也只能在地方为小吏。
这就是阶级垄断,士族与非士族的差距就是如此大,犹如天堑,寒门子弟努力一辈子也只能给士族服务。
而这些年来,梁帝看的很清楚,没有竞争压力,士族越发的散漫,整日除了谈玄论道,就是钻研琴棋书画,香道插花等所谓的风雅之事。
以至于朝堂上能做事的官员越来越少,近一半的官职成了挂名的清职,大多不同庶务,国库还要支出大量的俸禄去养这些闲人。
想到这些,梁帝沉默了,他冷哼一声:世家,硕鼠也!
苏易感受着梁帝的情绪,知道他已经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时机成熟,便轻声道:臣有一策,可解陛下忧虑。
梁帝眯起眼睛,道:说。
苏易道:陛下也知道,当今朝堂上,一半是虚职,闲职,其余的一半,也有大半的人只是挂个名,空领俸禄。无人可用,政事积压。这是坏事,但也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陛下如今所缺的,是人才,是完全掌握在陛下手中,一心为陛下,为大梁的贤才。可如今朝堂,都被世家子把控,所以陛下才觉得处处受制。
但如果,寒门子弟能为陛下所用呢?苏易反问道。
梁帝一愣,随即思考起来。
苏易趁着梁帝思考的时候又继续道:当前,朝廷主要处理政务的,是中书省和门下省。昔年,先皇为遏制中书省势大,将原本的侍中寺改成了门下省,提拔侍中,使其拥有备切问近对,拾遗补阙参与朝政的权利。但臣觉得,还是不够。
苏易从袖中拿出一卷丝帛,双手呈给梁帝,陛下,这是臣对于改良官制的一些浅见。
梁帝打开帛书,只见开篇就是五个字三省六部制,他一下子被吸引了,赶紧看下去。
增设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并立,其下分为六个部门,工部、刑部、兵部、礼部、户部、吏部梁帝眼睛亮了起来,越是看,越是惊喜。
改良后的官制,将冗杂的政务分摊开来,不但分工明确,而且便于操作实施。如此一来,朝廷处理政务的速度必将大大提升。
妙啊!梁帝来回看了两三遍,喜不自胜的道:易之这篇奏疏,直接放到朝堂上,恐怕那些世家也不会说什么,毕竟是利国利民的良策,站了国家大义。
苏易笑了笑,补充道:况且,更多的官职,也意味着更多的世家庶子和旁支有机会进入朝堂,他们不会反对的。但是陛下,这道奏疏,只是第一步。
哦?梁帝心中讶异,何出此言?
苏易饶有深意的道:实施这三省六部制后,朝堂必会多出大量的官职空缺,而世家子,远远不够填补这块空缺的。
梁帝也是心思机敏之人,转念间就想到了关键:你的意思是,让寒门子弟来填补这块的空缺?
苏易点点头,然也。
梁帝起身踱步,一边思考一边组织语言,提拔寒门子弟,但暂时不让他们越过世家子的品级,今后
苏易接口道:等到寒门子弟达到一定规模,到了适当的时机,再推出科举制,长此以往,寒门将成长为陛下手中能与世家对抗的强大力量。毕竟,苏易压低了声音,天下苦世家久矣。
哈哈哈哈哈哈哈梁帝心中明朗,忍不住放声大笑起来,大声道:易之啊易之,有了你,朕真是如虎添翼。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