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
宋青阁倒没多放在心上,闻言也只是清淡说道:朝堂上的关系不都这样?帝王的防范和猜疑无非也就那些,还能有什么奇怪的地方?
卫央其实知道东厂有人盯着华扬舲,似乎还同时盯着宋青来,感觉皇帝对华扬舲这个人关注有些过多了,但也当真没人知道华扬舲此人到底有什么问题,现在听宋青阁这么说,卫央也觉得事情可能也确实没什么好奇怪的,皇帝对孙秉德,对裴元恺,甚至是对宋青阁,不都是如此复杂的思绪。
你觉得没事就好。卫央应了一声,又嘱咐道,但还是别和华扬舲走太近,陛下这么防着他,我觉得总是有点道理的。
作者有话要说: 宋青阁:我常常因为自己知道得太快而与大家格格不入
放心,我是不会写狗血家庭伦理剧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感谢在20210626 17:26:37~20210627 17:56:10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顾长安 17瓶;十七 6瓶;saya 2瓶;落隰渊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12章 思念如狂
今日已到十二月二十六, 沈辞和岳亭川都已率军入了绥坊,离京城还有三天的路程, 旁人津津乐道一番大军还朝是件好事也就罢了,不会那般满心期盼,但显然谢如琢不是这样。
他已经不想再待在京中了。
想快点见到沈辞。
但此时的他还在永宁宫听杜若说重开国子监的事,先生尽职尽责,他也不好意思说自己其实没听进去几个字,还得摆出温和的笑容, 以示自己的满意。
衡川和宁崖都差不多收回来了,明年夏天可以考虑正式下诏重开国子监,去年收回衡川东部时,臣去过一次衡川,当地还是保留了不少府学、州学和县学,朝廷可以像往年一样纳一批岁贡生, 但鉴于国子监新开, 名额可以比往年多上一些。陛下可以趁着明年及冠之年, 并收回衡川和宁崖的喜事,再加选一次恩贡。杜若照旧露着如沐春风的微笑,不缓不慢地和谢如琢说国子监的事, 臣还有一个想法, 先前同陛下说过,如今文坛凋敝,大家做学问的兴致都不高, 其实这对一个国家来说并非好事, 文人不只是要在朝堂上一展抱负,文章学问也是毕生的修行,没有人继续对这些东西不断探求, 我们还能为后世留下什么?
谢如琢心早已飞到了千里之外,但所幸他装模作样惯了,摆出一副凝重的样子也很能骗人,说起话来也侃侃而谈,未有丝毫心不在焉的样子:先生所言有理,这也是朕为什么还是想尽快重开国子监的道理。虽说大虞一直以来更重文而轻武,但其实到了现在,颇有些文不成武不就的意味。各地府学、州学、县学里安心教习学问的老师也不多,教出来的学生又能好到哪去?
能入官学的都应是日后的国之栋梁,但这两年却甚少能见到真正的有识之士,当时开恩科时,最后入仕的大部分都是未曾入过官学的。官学是家国的脸面,不能丢,必须要兴盛起来。官学的学子也不能一直这么沉闷下去,朕有时候倒是更希望学生们能说一些不好听的话,那样反而能看出年轻人热血未凉,国家需要这样的年轻人,今后才能有希望。
陛下能这样想,臣很欣慰。如今官学确实太沉闷了些,前些年朝廷混乱,大家读书没了从前的那般志向,很是消沉,觉得就算入了朝堂也没有出头之日,或是觉得还不如站好队更重要。杜若点点头,如果陛下真的要臣去做国子监祭酒,臣就是想改变这样的状态,不想在最大的官学中看到这样的场景。臣想让天下有识之士齐聚国子监,心怀家国和百姓,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他们还要在这里能够说自己想说的话,就像从前的论道会,有时学问是需要辩论的,而有时,治国良策也是这样辩论出来的。所以臣向到时候也在国子监开一个论道坛,谁都可以上去请人论道,什么都可以谈,不必担心会因此有麻烦,或许学生也可以找老师论道,还可以找朝中的官员论道。若是真能这样,大虞的官学和文坛都会有希望的。
这个提议有些大胆,谢如琢觉得可堪与他提的抹去署名推选更惊世骇俗,在太.祖和太宗时期,国子监还有各地的官学都有类似的论道会、清谈会,学生们坐而论道,畅所欲言,就算抨击朝廷的政见也不会被论罪,反而许多学生因为这样的事而闻名天下,受文人追崇。
那时的大虞文坛,以敢说话为荣,人人都可直抒胸臆,畅谈国策,而皇帝也能做到兼听则明,接纳那些不好听但对治国大有益处的话。
那时的大虞,欣欣向荣,一派兴盛。
之后,大虞的国势陡转直下,一年不如一年,朝堂上没有了敢说话的人,就连言官也卷入了纷杂的混斗中,成了各派倾轧最有用的利器,弹劾不看根据,而看利益,而各地官府也一再没落,学生们更不敢再说话,想要走入朝堂的也甚少是真正为了家国天下,更没有人肯专心修习学问,为后世留下千古文章。
其实谢如琢不是不能理解后来的皇帝对论道会的排斥,能有人说出对国政的批评是好事,但多了有时也不见得是好事,一个国家的稳定到头来仍旧离不开控制二字,上位者总是要对一切事务都有掌控力,不能让一些东西脱离掌控,愈走愈远。因而帝王之术最难的也就再于如何最好地控制,收放自如才是最上佳之选,什么时候该收紧手中的线,什么时候又该适当放松,是每一个皇帝一辈子都在费尽心力去做的事,可能一个地方没有收放好就是致命的错误。
所以,谢如琢不禁又在心里哀叹了一声:当皇帝真难,已经难了一辈子了,这辈子还要再难一次!老天杀我!
先生的提议很好,朕也同意开这样的论道会,是时候重新让年轻人激起报国与救国之心,朕和诸位爱卿久居庙堂,也需要听听更多不一样的声音。谢如琢想了这么多复杂的事,又疲乏不堪了,只想现在就撂挑子,硬撑着继续和杜若对答如流,不过还是要稍微注意一下分寸,学生们涉世未深,很容易被利用或煽动,无知无觉地成为一些人的工具都不知道。但朕想先生应该懂得如何把握其中的度,所以朕也无需担心什么。
杜若明白此中深意,敢于说话是一回事,这是属于年轻人的热血和胆魄,但若是被有心之人利用也是很可怕的事情,到时会反过来撕咬朝廷,正色道:臣明白,会注意分寸,若真的设立这样的论道会,臣会定下一些规矩,不会过界。
谢如琢想着此事应该是说完了,但看杜若还没有告辞的意思,又不好意思下逐客令,只能百无聊赖地打个哈欠,微噘着嘴在心里计划着自己又跟朝臣们说病了能溜出京城吗?
好像皇帝也半年没病过了呢,这已经不符合体弱多病的形象了,是时候在大冷天里病一个了。
打定主意的谢如琢忍不住勾起唇角,浮出笑意,转头看杜若眼中微含戏谑地看着自己,又赶忙咳了一声,道:先、先生还有什么事要说的吗?
杜若刚来时就觉得谢如琢精神恹恹,一副提不起兴致的样子,还以为是这两天年底事多,累着了,说了会话又没觉出有什么不对,以为先前是看错了,等话说差不多了,谢如琢的表情就一变再变,愁眉苦脸地不知在想什么,想了会又偷偷笑了起来这显然不是在想什么正经的事。
依照杜若的经验,这种变化多端还匪夷所思的表情,一般都和一个人脱不开关系。
而这个人现在正在回京的路上,不日便将见面。
不过嘛,陛下明显是等不及了。
听闻沈将军已经快到乐州了。杜若状似无意地随口一提,应该是能像之前说的那样,二十九入京。
谢如琢霎时有种心里的那点小九九都被人看穿了的赧然,面颊都不自觉微红,小声道:朕又、又没有在想沈将军
杜若笑道:臣只是正好想起此事随口一说,也没说陛下正在想这个啊。
谢如琢这才意识到自己前面有多蠢,简直此地无银三百两,脸瞬间红透了,差点咬到自己舌头,他觉得杜若就是故意的,但人家依然还是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所以他没有证据。
越想越羞赧的谢如琢半晌都没能说出话来,杜若又笑了下,道:近来朝中也没什么事了,元翁和六部都已做好了下年的开支预算,各地官员前来入京述职的,也差不多都回去了,宋总兵听闻明日也要走,回宛阳过年。他眼中也含了笑意,看着羞红脸的谢如琢,意有所指地低声道:陛下若是想要离京,也不是不可以。
谢如琢不知道杜若什么时候变成这样了,怎么惯会打趣自己,在心里默念了几遍尊师重道,最后还是对着杜若和善地笑笑:那既然如此,先生就先回去吧,朕身体微恙,可能是近来累着了,等会要让太医来瞧瞧。
杜若很识大体地站起身告辞,还颇为关心地说道:陛下为国操劳是大虞之幸,但也要保重龙体,莫要经常生病了。
谢如琢咬牙切齿地一个字一个字说道:朕也没有经常吧
杜若及时闭嘴,行了一礼退下,留谢如琢自己一人酝酿如何装病溜出京城的大计。
于是杜若刚到家,宫中就传出消息,陛下受了风寒,身体抱恙,近日朝中大小事都由内阁与司礼监处理,正月前不再上朝。
众臣感叹着原以为这半年陛下身子养得不错,一直未曾生病,没想到还是不太行啊,明年才及冠呢,怎么就这么弱不禁风?
何小满知道这件事时,谢如琢已经安排好了所有事溜之大吉,几本不知道看没看的奏本送回了司礼监,他无奈地摇头,随意翻开一本奏本看了看,万连走进来,挥退了屋中其他人,低声禀道:宋千户前面又去见华扬舲了,在清平坊二楼的茶室,只有他们两个,我们的人进不去,没听清所有话,但大致听见是和户部支给北疆四镇的军费有关。
他怎么还去找华扬舲?何小满气得扔掉了手中奏本,军费的事他也听说了,也知道宋青阁为此跑了好几趟户部和兵部,宋青来应该是受兄长之托,但一码事归一码事,自己嘱咐了几十上百遍这人怎么就是不听,宋青来现在人去哪了?
万连见督主怒气不浅,退开一步,禀道:还在清平坊,但北镇抚司那边说宋千户不回去了,应该是要直接回家。
何小满快速翻完了这几本奏本,都不是什么大事,丢在桌上,边往外走边说道:都拿去给林汾,让他批红,再送回内阁去。我晚上应该不回来了,不用来找我。
万连应了一声,但何小满人已经走远了,脚步匆匆的,不一会就不见了背影。
作者有话要说: 小谢:体弱多病人设不能丢,要一直演到撂挑子不干。
接下来两章无主角,把小宋和小满的part写完,副cp就基本可以告一段落了,两章后是主cp,甜的。
感谢在20210627 17:56:10~20210628 18:00:00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落隰渊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13章 真相如此
北镇抚司内, 宋青阁冷着脸坐在一旁听卫央找宋青来的下属问话,气氛很是压抑, 宋青阁和卫央是被气的,下属们是被吓的。
所以,宋青来跟何小满从很早起就这样了?卫央的脸色不好看,不敢相信在自己眼皮底下,宋青来竟然早就开始跟何小满有这种见不得人的关系了,除了我们自己人, 其他人有知道的吗?
冯介舟和曾安几个人被卫央叫过来时茫然而又无知,卫央问他们宋青来跟何小满是什么关系,他们都以为自己听错了,这还能有什么关系?
但显然卫央对他们的回答非常不满意,再加上还有个皱着眉头满脸冰霜的宋青阁坐在一边,他们一下又不敢随便乱说话, 噤若寒蝉地绞尽脑汁想这两个人到底能有什么关系。
不是他们反应迟钝, 实在是这事有点无从说起, 宋青来其实很少会和他们说自己的私事,而且就这位祖宗三不五时人不知道跑哪儿去的情况,他们也是真不知道这到底都干嘛去了, 宋青来不说他们也不会问, 谁会闲着没事非要问自己上司你一天天的都在做什么,是不是跟哪个姑娘还是哪个男人好上了呢?
在卫央堪称逼视的眼神中,他们也不敢把这话说出来, 宋青来平时对他们挺好的, 但在指挥使大人的注视下保命最重要。
从前卫央是北镇抚司镇抚使的时候,他们就挺怕他的,卫央的性子就是油盐不进, 又整天面无表情的,谁看了不得心里发怵。
因而卫央冷冷盯着他们又逼问了几句,他们就一五一十地把宋青来跟何小满平时都有什么些什么往来,什么交集都说了出来。
卫央再问上几句有点莫名的话,比如宋青来与何小满见了面都说些什么,会不会避开所有人,你们有没有闻到过宋青来身上有种淡淡的兰花香,宋青来会不会带何小满回自己家,诸如此类,他们渐渐地也觉出味儿来了,感觉自己正在一步步接近真相。
是什么关系?
可以上床的关系。
很好,很惊悚,很可怕。
再看宋青阁脸色凝重如斯,他们更是坐实了心中猜想,等卫央问得差不多了,都不敢再说话,生怕自己再多说一句就要被杀人灭口。
此时听到卫央这么问,几个人你揪揪我袖子,我扯扯你衣角,眼神交汇了几个来回,最后毅然决然推出了冯介舟来回答。
冯介舟硬着头皮站出来,低头支吾道:没有很早吧可能也就这几个月卫央一言不发盯着他,他又改口,嗯也许是去年就这样了。大人,您看我们几个都不太清楚这件事,其他人应该是更不清楚了。
卫央知道宋青来在大是大非上其实很有分寸,这件事应该确实没让什么人知道,而何小满更会是小心再小心的人,再退一步说,两个人平常公务上总会有些密切的来往,一个是东厂督主,一个是锦衣卫千户还是宛阳总兵的亲弟弟,过从甚密也没人会觉得有问题,倒是很能掩人耳目。
当然,这些掩人耳目的事最后自然都便宜了这两个人偷偷搞小动作。
见卫央半晌不说话,宋青阁也沉默不语,冯介舟更加犯怵,又硬着头皮道:大人,这是老大的私事,我们平时真的不好多问,督主又是什么身份,我们也不敢随便去打探他的事,您看
行了,我知道了。卫央冷淡地挥挥手,都下去吧,这件事和你们没关系了,我要是哪天从其他人嘴里听到和这件事有关的半句话,后果自负。
恋耽美
卫央其实知道东厂有人盯着华扬舲,似乎还同时盯着宋青来,感觉皇帝对华扬舲这个人关注有些过多了,但也当真没人知道华扬舲此人到底有什么问题,现在听宋青阁这么说,卫央也觉得事情可能也确实没什么好奇怪的,皇帝对孙秉德,对裴元恺,甚至是对宋青阁,不都是如此复杂的思绪。
你觉得没事就好。卫央应了一声,又嘱咐道,但还是别和华扬舲走太近,陛下这么防着他,我觉得总是有点道理的。
作者有话要说: 宋青阁:我常常因为自己知道得太快而与大家格格不入
放心,我是不会写狗血家庭伦理剧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感谢在20210626 17:26:37~20210627 17:56:10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顾长安 17瓶;十七 6瓶;saya 2瓶;落隰渊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12章 思念如狂
今日已到十二月二十六, 沈辞和岳亭川都已率军入了绥坊,离京城还有三天的路程, 旁人津津乐道一番大军还朝是件好事也就罢了,不会那般满心期盼,但显然谢如琢不是这样。
他已经不想再待在京中了。
想快点见到沈辞。
但此时的他还在永宁宫听杜若说重开国子监的事,先生尽职尽责,他也不好意思说自己其实没听进去几个字,还得摆出温和的笑容, 以示自己的满意。
衡川和宁崖都差不多收回来了,明年夏天可以考虑正式下诏重开国子监,去年收回衡川东部时,臣去过一次衡川,当地还是保留了不少府学、州学和县学,朝廷可以像往年一样纳一批岁贡生, 但鉴于国子监新开, 名额可以比往年多上一些。陛下可以趁着明年及冠之年, 并收回衡川和宁崖的喜事,再加选一次恩贡。杜若照旧露着如沐春风的微笑,不缓不慢地和谢如琢说国子监的事, 臣还有一个想法, 先前同陛下说过,如今文坛凋敝,大家做学问的兴致都不高, 其实这对一个国家来说并非好事, 文人不只是要在朝堂上一展抱负,文章学问也是毕生的修行,没有人继续对这些东西不断探求, 我们还能为后世留下什么?
谢如琢心早已飞到了千里之外,但所幸他装模作样惯了,摆出一副凝重的样子也很能骗人,说起话来也侃侃而谈,未有丝毫心不在焉的样子:先生所言有理,这也是朕为什么还是想尽快重开国子监的道理。虽说大虞一直以来更重文而轻武,但其实到了现在,颇有些文不成武不就的意味。各地府学、州学、县学里安心教习学问的老师也不多,教出来的学生又能好到哪去?
能入官学的都应是日后的国之栋梁,但这两年却甚少能见到真正的有识之士,当时开恩科时,最后入仕的大部分都是未曾入过官学的。官学是家国的脸面,不能丢,必须要兴盛起来。官学的学子也不能一直这么沉闷下去,朕有时候倒是更希望学生们能说一些不好听的话,那样反而能看出年轻人热血未凉,国家需要这样的年轻人,今后才能有希望。
陛下能这样想,臣很欣慰。如今官学确实太沉闷了些,前些年朝廷混乱,大家读书没了从前的那般志向,很是消沉,觉得就算入了朝堂也没有出头之日,或是觉得还不如站好队更重要。杜若点点头,如果陛下真的要臣去做国子监祭酒,臣就是想改变这样的状态,不想在最大的官学中看到这样的场景。臣想让天下有识之士齐聚国子监,心怀家国和百姓,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他们还要在这里能够说自己想说的话,就像从前的论道会,有时学问是需要辩论的,而有时,治国良策也是这样辩论出来的。所以臣向到时候也在国子监开一个论道坛,谁都可以上去请人论道,什么都可以谈,不必担心会因此有麻烦,或许学生也可以找老师论道,还可以找朝中的官员论道。若是真能这样,大虞的官学和文坛都会有希望的。
这个提议有些大胆,谢如琢觉得可堪与他提的抹去署名推选更惊世骇俗,在太.祖和太宗时期,国子监还有各地的官学都有类似的论道会、清谈会,学生们坐而论道,畅所欲言,就算抨击朝廷的政见也不会被论罪,反而许多学生因为这样的事而闻名天下,受文人追崇。
那时的大虞文坛,以敢说话为荣,人人都可直抒胸臆,畅谈国策,而皇帝也能做到兼听则明,接纳那些不好听但对治国大有益处的话。
那时的大虞,欣欣向荣,一派兴盛。
之后,大虞的国势陡转直下,一年不如一年,朝堂上没有了敢说话的人,就连言官也卷入了纷杂的混斗中,成了各派倾轧最有用的利器,弹劾不看根据,而看利益,而各地官府也一再没落,学生们更不敢再说话,想要走入朝堂的也甚少是真正为了家国天下,更没有人肯专心修习学问,为后世留下千古文章。
其实谢如琢不是不能理解后来的皇帝对论道会的排斥,能有人说出对国政的批评是好事,但多了有时也不见得是好事,一个国家的稳定到头来仍旧离不开控制二字,上位者总是要对一切事务都有掌控力,不能让一些东西脱离掌控,愈走愈远。因而帝王之术最难的也就再于如何最好地控制,收放自如才是最上佳之选,什么时候该收紧手中的线,什么时候又该适当放松,是每一个皇帝一辈子都在费尽心力去做的事,可能一个地方没有收放好就是致命的错误。
所以,谢如琢不禁又在心里哀叹了一声:当皇帝真难,已经难了一辈子了,这辈子还要再难一次!老天杀我!
先生的提议很好,朕也同意开这样的论道会,是时候重新让年轻人激起报国与救国之心,朕和诸位爱卿久居庙堂,也需要听听更多不一样的声音。谢如琢想了这么多复杂的事,又疲乏不堪了,只想现在就撂挑子,硬撑着继续和杜若对答如流,不过还是要稍微注意一下分寸,学生们涉世未深,很容易被利用或煽动,无知无觉地成为一些人的工具都不知道。但朕想先生应该懂得如何把握其中的度,所以朕也无需担心什么。
杜若明白此中深意,敢于说话是一回事,这是属于年轻人的热血和胆魄,但若是被有心之人利用也是很可怕的事情,到时会反过来撕咬朝廷,正色道:臣明白,会注意分寸,若真的设立这样的论道会,臣会定下一些规矩,不会过界。
谢如琢想着此事应该是说完了,但看杜若还没有告辞的意思,又不好意思下逐客令,只能百无聊赖地打个哈欠,微噘着嘴在心里计划着自己又跟朝臣们说病了能溜出京城吗?
好像皇帝也半年没病过了呢,这已经不符合体弱多病的形象了,是时候在大冷天里病一个了。
打定主意的谢如琢忍不住勾起唇角,浮出笑意,转头看杜若眼中微含戏谑地看着自己,又赶忙咳了一声,道:先、先生还有什么事要说的吗?
杜若刚来时就觉得谢如琢精神恹恹,一副提不起兴致的样子,还以为是这两天年底事多,累着了,说了会话又没觉出有什么不对,以为先前是看错了,等话说差不多了,谢如琢的表情就一变再变,愁眉苦脸地不知在想什么,想了会又偷偷笑了起来这显然不是在想什么正经的事。
依照杜若的经验,这种变化多端还匪夷所思的表情,一般都和一个人脱不开关系。
而这个人现在正在回京的路上,不日便将见面。
不过嘛,陛下明显是等不及了。
听闻沈将军已经快到乐州了。杜若状似无意地随口一提,应该是能像之前说的那样,二十九入京。
谢如琢霎时有种心里的那点小九九都被人看穿了的赧然,面颊都不自觉微红,小声道:朕又、又没有在想沈将军
杜若笑道:臣只是正好想起此事随口一说,也没说陛下正在想这个啊。
谢如琢这才意识到自己前面有多蠢,简直此地无银三百两,脸瞬间红透了,差点咬到自己舌头,他觉得杜若就是故意的,但人家依然还是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所以他没有证据。
越想越羞赧的谢如琢半晌都没能说出话来,杜若又笑了下,道:近来朝中也没什么事了,元翁和六部都已做好了下年的开支预算,各地官员前来入京述职的,也差不多都回去了,宋总兵听闻明日也要走,回宛阳过年。他眼中也含了笑意,看着羞红脸的谢如琢,意有所指地低声道:陛下若是想要离京,也不是不可以。
谢如琢不知道杜若什么时候变成这样了,怎么惯会打趣自己,在心里默念了几遍尊师重道,最后还是对着杜若和善地笑笑:那既然如此,先生就先回去吧,朕身体微恙,可能是近来累着了,等会要让太医来瞧瞧。
杜若很识大体地站起身告辞,还颇为关心地说道:陛下为国操劳是大虞之幸,但也要保重龙体,莫要经常生病了。
谢如琢咬牙切齿地一个字一个字说道:朕也没有经常吧
杜若及时闭嘴,行了一礼退下,留谢如琢自己一人酝酿如何装病溜出京城的大计。
于是杜若刚到家,宫中就传出消息,陛下受了风寒,身体抱恙,近日朝中大小事都由内阁与司礼监处理,正月前不再上朝。
众臣感叹着原以为这半年陛下身子养得不错,一直未曾生病,没想到还是不太行啊,明年才及冠呢,怎么就这么弱不禁风?
何小满知道这件事时,谢如琢已经安排好了所有事溜之大吉,几本不知道看没看的奏本送回了司礼监,他无奈地摇头,随意翻开一本奏本看了看,万连走进来,挥退了屋中其他人,低声禀道:宋千户前面又去见华扬舲了,在清平坊二楼的茶室,只有他们两个,我们的人进不去,没听清所有话,但大致听见是和户部支给北疆四镇的军费有关。
他怎么还去找华扬舲?何小满气得扔掉了手中奏本,军费的事他也听说了,也知道宋青阁为此跑了好几趟户部和兵部,宋青来应该是受兄长之托,但一码事归一码事,自己嘱咐了几十上百遍这人怎么就是不听,宋青来现在人去哪了?
万连见督主怒气不浅,退开一步,禀道:还在清平坊,但北镇抚司那边说宋千户不回去了,应该是要直接回家。
何小满快速翻完了这几本奏本,都不是什么大事,丢在桌上,边往外走边说道:都拿去给林汾,让他批红,再送回内阁去。我晚上应该不回来了,不用来找我。
万连应了一声,但何小满人已经走远了,脚步匆匆的,不一会就不见了背影。
作者有话要说: 小谢:体弱多病人设不能丢,要一直演到撂挑子不干。
接下来两章无主角,把小宋和小满的part写完,副cp就基本可以告一段落了,两章后是主cp,甜的。
感谢在20210627 17:56:10~20210628 18:00:00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落隰渊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13章 真相如此
北镇抚司内, 宋青阁冷着脸坐在一旁听卫央找宋青来的下属问话,气氛很是压抑, 宋青阁和卫央是被气的,下属们是被吓的。
所以,宋青来跟何小满从很早起就这样了?卫央的脸色不好看,不敢相信在自己眼皮底下,宋青来竟然早就开始跟何小满有这种见不得人的关系了,除了我们自己人, 其他人有知道的吗?
冯介舟和曾安几个人被卫央叫过来时茫然而又无知,卫央问他们宋青来跟何小满是什么关系,他们都以为自己听错了,这还能有什么关系?
但显然卫央对他们的回答非常不满意,再加上还有个皱着眉头满脸冰霜的宋青阁坐在一边,他们一下又不敢随便乱说话, 噤若寒蝉地绞尽脑汁想这两个人到底能有什么关系。
不是他们反应迟钝, 实在是这事有点无从说起, 宋青来其实很少会和他们说自己的私事,而且就这位祖宗三不五时人不知道跑哪儿去的情况,他们也是真不知道这到底都干嘛去了, 宋青来不说他们也不会问, 谁会闲着没事非要问自己上司你一天天的都在做什么,是不是跟哪个姑娘还是哪个男人好上了呢?
在卫央堪称逼视的眼神中,他们也不敢把这话说出来, 宋青来平时对他们挺好的, 但在指挥使大人的注视下保命最重要。
从前卫央是北镇抚司镇抚使的时候,他们就挺怕他的,卫央的性子就是油盐不进, 又整天面无表情的,谁看了不得心里发怵。
因而卫央冷冷盯着他们又逼问了几句,他们就一五一十地把宋青来跟何小满平时都有什么些什么往来,什么交集都说了出来。
卫央再问上几句有点莫名的话,比如宋青来与何小满见了面都说些什么,会不会避开所有人,你们有没有闻到过宋青来身上有种淡淡的兰花香,宋青来会不会带何小满回自己家,诸如此类,他们渐渐地也觉出味儿来了,感觉自己正在一步步接近真相。
是什么关系?
可以上床的关系。
很好,很惊悚,很可怕。
再看宋青阁脸色凝重如斯,他们更是坐实了心中猜想,等卫央问得差不多了,都不敢再说话,生怕自己再多说一句就要被杀人灭口。
此时听到卫央这么问,几个人你揪揪我袖子,我扯扯你衣角,眼神交汇了几个来回,最后毅然决然推出了冯介舟来回答。
冯介舟硬着头皮站出来,低头支吾道:没有很早吧可能也就这几个月卫央一言不发盯着他,他又改口,嗯也许是去年就这样了。大人,您看我们几个都不太清楚这件事,其他人应该是更不清楚了。
卫央知道宋青来在大是大非上其实很有分寸,这件事应该确实没让什么人知道,而何小满更会是小心再小心的人,再退一步说,两个人平常公务上总会有些密切的来往,一个是东厂督主,一个是锦衣卫千户还是宛阳总兵的亲弟弟,过从甚密也没人会觉得有问题,倒是很能掩人耳目。
当然,这些掩人耳目的事最后自然都便宜了这两个人偷偷搞小动作。
见卫央半晌不说话,宋青阁也沉默不语,冯介舟更加犯怵,又硬着头皮道:大人,这是老大的私事,我们平时真的不好多问,督主又是什么身份,我们也不敢随便去打探他的事,您看
行了,我知道了。卫央冷淡地挥挥手,都下去吧,这件事和你们没关系了,我要是哪天从其他人嘴里听到和这件事有关的半句话,后果自负。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