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沈辞这回很机灵,看明白了谢如琢的神色,笑着说道:臣会尽快查完回京的。
你当然要尽快回来。谢如琢义正言辞道,好些天没学骑射了,朕这么笨,都快忘了。
沈辞:
说起这个,他不得不再次佩服谢如琢演戏演得真是兢兢业业,一个弓马娴熟的人硬是在他面前演了几个月的骑射白痴,也是功力深厚。
他心道:你不笨,笨的是我,被你骗了这么久,仿佛一个傻子。
陛下这么聪明,不会忘的。沈辞呵呵一笑,臣回京后就继续教陛下。
谢如琢满意点头:嗯。转头他就开始在心里盘算着自己到时候要怎么展示出好久没练忘得一干二净的样子。
不忘还怎么教?不教怎么和沈将军一起骑马射箭,后背贴着胸膛?
沈辞一眼看穿这人骨碌乱转的眼珠是在捣鼓什么东西,眼中掠过促狭的笑意,心道:你就演吧,我让你演个尽兴。
毕竟他还挺喜欢看陛下在他面前演戏的,当真是可爱得很。
用过朝食,杜若听闻谢如琢明日要回京,将自己这些天写的一份关于卫所军改制的奏本交给谢如琢,奏本长达数千字,详细写了在微山探访后的所见所闻,列明卫所的优劣,若要改制该何去何从。
谢如琢认真看了,叹道:如果可以,朕也想去各地卫所亲自走走看看,可惜没这个机会,所幸还有先生在,你看了也就等于朕去看了。
陛下言重。要改制,总是要亲自去看清楚现状,不能纸上谈兵。大虞旧年也不是没有过改制之事,只是往往收效甚微,归根究底,如何改制是文官们说了算,可若是文官们都没有亲自去看过他们要改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样的,怎可能改出什么来。杜若道,臣还看得不够多,在微山和裴云丰闹得太僵,臣只是白日里去探访了些军户,去几处军屯转了转,卫指挥使司内没好意思再去了,很多也是臣根据看到的东西所思所想而得,可能与现状有所出入。之后臣去别处,会再去走走看看,补充新的内容给陛下。
大虞的科考其实并非只考四书五经,学子们要考经史典义,却也要考时务政见,从这点来看,能登天子堂的文官都该是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人,可入了朝堂后,升迁、权斗、算计之事愈来愈多地占据了文官们的心,没有人还记得当初殿试时自己曾写下过什么。
他们与帝王共治天下,天下政令大多出自文官之手,但这些政令又有多少是真的有用的,他们自己也说不清。他们站在京城的明堂上俯瞰天下,看到的是最肤浅的问题表面,却甚少有人愿意亲自看看问题症结所在。
或者说,这些政见在他们眼里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争权夺势,派系相斗,似乎才是每一个政令发出时应该被反复思量的事。
谢如琢很庆幸朝堂上还有一个杜若,却也叹惋只有一个杜若。
有先生在,朕什么事都能放心。谢如琢会心笑道,改制之事不容再等,朕回京后会与内阁商议此事,可能要麻烦先生边查边忙着推行改制了。
臣乐意之至。杜若想了想,还是不放心道,陛下想好如何与内阁周旋了吗?
谢如琢轻蔑地嗤了一声:内阁不同意朕也要做,反正已经闹了好几次了,不差这一次。
杜若想起孙秉德也有些心情复杂,没有再多提,转而说起了奏本所提之事,道:现今卫所军最严重的吃空饷之事,其根源还是卫所本身之弊。大虞疆域广阔,昔年太.祖南征北战之时,设立卫所确实是极好的办法,就地开军屯,用最快的速度在新入驻的城池安营扎寨,稳定军心,自给自足。这是卫所的优势所在,为朝廷省去养活这么多军士的口粮,军籍与户籍分离,采用世袭制,能为大虞提供固定且长久的兵源。
谢如琢默契地接话:但这样的优势是有条件的。当年那批卫所军是和太.祖一起打下江山的勇武之军,严明纪律都是从战场上淬炼出来的,过了那段年月,往后的军士就没有了那样的纪律与品质,也没有一股力量将他们上下凝聚一心,弊端涌现是必然的。而军屯也成了朝廷管不到的地方,卫所军官私吞籽粒银,这些屯田事实上成了军官的私田,而下层的军士则与佃户无异,军官与士兵之间只剩下一层又一层地盘剥。且大虞除了北疆,腹地长达数十年的安逸,没有了战时的军功激励,军士要往上爬难如登天,世袭军籍反而成了永无出头之日的贱籍。军士们平时不操练,为上层的军官们抬轿喂马,种田收粮,就像他们的奴隶。
许多军士不堪重负,就和失去土地的农民一样,选择逃跑,可军士逃亡是重罪,能逃走也没有户籍,成为无处可去的流民,多半会被抓回来处死。这批人具体有多少朕不清楚,但肯定数目惊人,他们本该出现在清勾册上,但大多都还在收军册上挂着名,成了卫所吃空饷的来源。加之军士无子,要去本家找亲属勾补,但后来卫所也懒于这般麻烦地去挨个填补空缺,也成了吃空饷的一大路径。卫所军数量庞大,在百年后的今日成了尾大不掉的累赘,蚕食朝廷的内里,无数真金白银砸进去,养出的却是一支毫无战力的军队。
奏本虽详细写了卫所的弊端与根源,但杜若还是被谢如琢的这番话震撼到了,比如,他就没有想过后来卫所的腐败是缺乏力量的凝聚与某种只有在战时才能淬炼出的品质,但仔细想想,文官的腐败不也是如此。
哪个朝代到了中后期不会出现腐败,开国时的那批人,无论文官武将,都经历过血流成河的战争,见证过改天换日的变革,淬炼出的德行站在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上,后世长期安逸,无数人会沉溺于繁华盛景,再也淬炼不出那样的高风亮节,两袖清风。
谢如琢看很多事都看得很通透,杜若有时会疑惑这种奇异的通透,就像一个俯视芸芸众生与时间流逝的世外人,不像是行于此间的世人。
对于卫所之弊的理解,两人不谋而合,杜若颔首道:臣在奏本中有些妄言之处,但确是臣心中所思。如今我们苦于北疆势大,但北疆势力的崛起也是因为卫所军式微的无奈之举。四大军机重镇下亦有卫所,但卫所军无法满足边疆战事的需要,总兵不得不自招兵马,自练军队,而做这一切需要银子,需要权势,长久下来,北疆四镇就成了类似于前朝军阀般的存在,朝廷也不敢动,能不能拿捏住四位总兵,或看总兵自己的品行,如宋家这样的忠良之家,或要以利诱之,如吴显荣和齐峻茂。而裴元恺就是小利小惠也吊不住他的人,他的目的就是做割据一方的世家军阀,让朝廷怕他,他的势力好无孔不入。
先生没有妄言,事实确实如此。所以朕能理解吴显荣和齐峻茂,他们想与朝廷互利互惠,朕也同意,毕竟他们并没有做过分。谢如琢眼神渐冷,但裴元恺对于朝廷来说,已是过了界,无论如何,朕是留不得他的。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卫所改制的内容,查了一些资料,有历史真实情况存在,然后我又加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杜撰,也不要太当真,剧情需要看看就好。
p.s.昨天那章有点凄惨,改了一些不和谐的地方(虽然我觉得我什么也没写),但剧情和最初版本没什么差别~
第56章 出征之前
收拾裴家的事现在还八字没一撇, 杜若也不敢妄议。
宛阳这边要怎么查先生应该心里有数,这两日写份奏本递上来就算结束了。谢如琢又看了看杜若所建议的改制之法, 回京后朕会着人拟好正式的改制法,颁旨下发,先生路上就可按旨意试着改一两个地方。
杜若皱眉道:臣以钦差身份清查卫所是有陛下旨意,可要推行改制,臣恐怕就不宜插手了。
先生别急,微山算是处理妥当, 这份奏本朕也会带回京给众臣观阅。谢如琢合上奏本,好生收了起来,先生办好了事,朕想让先生入六部就顺理成章了。
杜若讶异抬眼,道:那件事没有过去多久,陛下当初也说, 臣出京清查是戴罪立功, 就算处理得妥当, 也该是功过相抵,调入六部就有些难以服众了。
所以可能要委屈一下先生了。谢如琢笑道,朕会让先生降半品入六部。
杜若现在是正五品翰林院学士, 降半品便该是从五品, 六部中从五品的官职一般是员外郎,他问道:陛下是说吏部员外郎?
谢如琢却笑着摇头道:兵部武库清吏司员外郎。
兵部?杜若着实是惊到了,可静下心一想, 又有些明白了, 在五军都督府形同虚设后,军籍的掌管实际上便归了兵部武库清吏司,陛下是想让臣方便负责此次卫所军改制之事?
是有这个原因。谢如琢笑意愈深, 但比起吏部,朕现在更想让先生去的确实是兵部,且以后也会让先生长久待在兵部,不知先生是否愿意?
杜若下意识深吸了一口气,谢如琢这个决定对他来说太突然了,据他所知,先前孙秉德曾属意过华扬舲日后接替韩臻,如今谢如琢的深意却是想把他塞进孙秉德掌控着的地方,去与韩臻分庭抗礼,而日后可能还会让他执掌兵部。
陛下,臣不是不愿为陛下分忧,只是臣自认并不通晓兵事,恐会辜负陛下厚望。杜若起身行礼,还请陛下再三思。
从前朕也以为先生不通兵事,但今日看来,先生只要愿意接触,也可以做得很好。谢如琢扶了下他,朝廷缺的就是先生这种事事躬行的文官,若人人做到这样,文官亦能通晓兵事农事,甚至是土木水利。兵部太重要了,除了先生,朕也不放心再交给其他人,先生不要再推辞了。
杜若迟疑道:元翁那边
本是功过相抵的事,朕现在还降了你半品,已经算罚了,元翁再抓着这事不放就有些过分了。谢如琢安抚道,你与他相识多年,也应该了解他,他不会做让自己落人口舌,有损德行的事,此事他不会阻拦的。
杜若沉默点头,没有想到自己最后竟然会去兵部。
对谢如琢来说,这件事他已经思考了许多天了,前世他曾放心地把兵部交给华扬舲,以为自己再无忧虑,却在最后铸成大错,这一世他一直在想除了华扬舲,还有哪个文官能执掌兵部。
前世杜若去了吏部,最后以吏部尚书之职入阁,他也觉杜若在兵事上稍弱,并不算通晓,但这一世细细思量后,却又觉得不然,杜若那份为官的赤诚之心就是最难能可贵的,其实没有杜若无法胜任的职务,只要他在其位就会竭尽所能地谋其政。
故而兵部这般重要的地方,他还是选择要交给杜若。
这定然会是一个比华扬舲更适合的人选。
次日谢如琢一大早就干净利落地走了,前夜也没再赖着沈辞,不是他不想,而是他反复告诫自己要当断则断,越是缠绵越是不舍,越是不舍越是走不掉,再不回去,想想内阁天天从早忙到晚还有点愧疚。
回京后杜若就递上了奏本,将清查宛阳后的结果告知朝廷,有模有样地列了军籍三册与账簿的详细内容,他们也没做得特别假,还挑了几个无伤大雅的小毛病出来,那些个真正有问题的地方都被抹去了。
谢如琢意思了一下,罚了宋青阁三个月的俸禄,就此结案。
杜若那份在清查微山卫后写下的长达数千字奏本已让内阁过目,意料之中的是,孙秉德果然没有对调杜若任兵部武库清吏司员外郎的旨意有异议,谢如琢便顺势下诏让杜若继续清查绥坊其余卫所,朝廷也在商议具体的改制之法,准备与清查事宜同步进行。
卫所改制是谢如琢登基后第一次真正大刀阔斧地改革,卫所之弊又已是众所皆知之事,即使内阁偶尔使一两个小绊子,改制之事也不会受到太大阻力。
杜若在奏本中除了写到卫所的优劣,写了募兵制的优劣,算是与卫所对比。
前朝没有卫所,虽有府兵,但遇战事,多靠募兵。许多人觉得募兵不好,兵完全要靠朝廷花钱养,过了战时,又得打发回家,有功者要分给田地屋宅,战死者要抚恤家人,着实是一笔不小的花销。
但募兵的好处也很明显,没有固定的世袭身份,随时可与其他户籍的人群形成流动,不会有如同卫所军那样的后顾之忧,战事停歇后,士兵归乡可以从商或做农事,家人也不用担心要被抓去当兵。这是卫所军所没有的优势。
念及前世在卫所改制上的经验教训,谢如琢将这一次改制的重点放在了将卫所与募兵各自的优势合为一体。
卫所最大的优势便在军屯,故而军屯还是不能废了,此次清查定然要从军官们手里要回来一部分田地,重新分给下面的军士。大虞开国时的米布价与现在已差距良多,但各级军士的薪俸却远远跟不上米布的时价,甚至可以说已经几十年没有丝毫变动,借此机会朝廷便提了各级卫所军士的薪俸。
关于军士的升迁考评方法,谢如琢也在与兵部商讨重订,最好要和文官一样,隔一段时间就要升一批有能力者,不能没有战事就断了军士的升迁路。
这些改制都是最基础的,是让军士们没有后顾之忧。
各地卫所司空见惯的私吞籽粒银之事,谢如琢采纳了杜若的提议,每月由按察使司派人去巡查一次,将当月军屯情况写成奏本上呈都察院。
而募兵制不可撼动的优势便是各种户籍之间流动大,可变通之处强。因此,卫所也可以吸收这样的优势,适当让军籍与普通户籍之间进行良性地流通,祖制已定,军籍世袭,必须娶妻生子,这点谢如琢暂时不会考虑变化,不然就变得太多了,会触及一些人的底线。
但若是有军士因公事、战事死亡,而又没有子嗣留下,可以就此消除其军籍,再给亲属一笔银子做抚恤。遇特殊情况,朝廷仍保留募兵制,战事结束后,若有不愿解甲归田,想继续从军的,按其意愿可编入军籍中。
此外,军籍除了当年跟随太.祖的那批人代代绵延至今,后来再入军籍的多是获罪充军的,这部分人在卫所军中地位更是低下,子孙后代也需得世代为军籍,逃亡的军士大多是这样的出身。这次改制,朝廷也给这批人一个恩典,视所犯罪行的大小而定,军籍世袭最重不过其后三代。这样既保留了惩戒的用途,又显示了朝廷的宽厚,亦可减少几代后军士抗拒从军逃亡的情况。
兵部后来又派了一个侍郎前去主领改制事宜,但清查主要还是杜若在主持,改制之法大部分也是杜若提的,兵部侍郎遇到棘手之事还是靠杜若从旁协助化解。
之前孙秉德特意提起的卫所军官调度之事,其实谢如琢这次没有做得太过分。
查完整个绥坊时,论罪撤换了的军官虽有一半,但谢如琢并没有真的那么不留情面,拿最先被开刀的微山来说,人确实全都换了个遍,但裴元恺的亲信,谢如琢没有赶尽杀绝,多是降职调去其他卫所,当然调去的卫所就不是裴元恺的地盘了。裴云丰他甚至没有降职,只将人调回了沧州下面的卫所,放他回老家去了。
恋耽美
你当然要尽快回来。谢如琢义正言辞道,好些天没学骑射了,朕这么笨,都快忘了。
沈辞:
说起这个,他不得不再次佩服谢如琢演戏演得真是兢兢业业,一个弓马娴熟的人硬是在他面前演了几个月的骑射白痴,也是功力深厚。
他心道:你不笨,笨的是我,被你骗了这么久,仿佛一个傻子。
陛下这么聪明,不会忘的。沈辞呵呵一笑,臣回京后就继续教陛下。
谢如琢满意点头:嗯。转头他就开始在心里盘算着自己到时候要怎么展示出好久没练忘得一干二净的样子。
不忘还怎么教?不教怎么和沈将军一起骑马射箭,后背贴着胸膛?
沈辞一眼看穿这人骨碌乱转的眼珠是在捣鼓什么东西,眼中掠过促狭的笑意,心道:你就演吧,我让你演个尽兴。
毕竟他还挺喜欢看陛下在他面前演戏的,当真是可爱得很。
用过朝食,杜若听闻谢如琢明日要回京,将自己这些天写的一份关于卫所军改制的奏本交给谢如琢,奏本长达数千字,详细写了在微山探访后的所见所闻,列明卫所的优劣,若要改制该何去何从。
谢如琢认真看了,叹道:如果可以,朕也想去各地卫所亲自走走看看,可惜没这个机会,所幸还有先生在,你看了也就等于朕去看了。
陛下言重。要改制,总是要亲自去看清楚现状,不能纸上谈兵。大虞旧年也不是没有过改制之事,只是往往收效甚微,归根究底,如何改制是文官们说了算,可若是文官们都没有亲自去看过他们要改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样的,怎可能改出什么来。杜若道,臣还看得不够多,在微山和裴云丰闹得太僵,臣只是白日里去探访了些军户,去几处军屯转了转,卫指挥使司内没好意思再去了,很多也是臣根据看到的东西所思所想而得,可能与现状有所出入。之后臣去别处,会再去走走看看,补充新的内容给陛下。
大虞的科考其实并非只考四书五经,学子们要考经史典义,却也要考时务政见,从这点来看,能登天子堂的文官都该是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人,可入了朝堂后,升迁、权斗、算计之事愈来愈多地占据了文官们的心,没有人还记得当初殿试时自己曾写下过什么。
他们与帝王共治天下,天下政令大多出自文官之手,但这些政令又有多少是真的有用的,他们自己也说不清。他们站在京城的明堂上俯瞰天下,看到的是最肤浅的问题表面,却甚少有人愿意亲自看看问题症结所在。
或者说,这些政见在他们眼里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争权夺势,派系相斗,似乎才是每一个政令发出时应该被反复思量的事。
谢如琢很庆幸朝堂上还有一个杜若,却也叹惋只有一个杜若。
有先生在,朕什么事都能放心。谢如琢会心笑道,改制之事不容再等,朕回京后会与内阁商议此事,可能要麻烦先生边查边忙着推行改制了。
臣乐意之至。杜若想了想,还是不放心道,陛下想好如何与内阁周旋了吗?
谢如琢轻蔑地嗤了一声:内阁不同意朕也要做,反正已经闹了好几次了,不差这一次。
杜若想起孙秉德也有些心情复杂,没有再多提,转而说起了奏本所提之事,道:现今卫所军最严重的吃空饷之事,其根源还是卫所本身之弊。大虞疆域广阔,昔年太.祖南征北战之时,设立卫所确实是极好的办法,就地开军屯,用最快的速度在新入驻的城池安营扎寨,稳定军心,自给自足。这是卫所的优势所在,为朝廷省去养活这么多军士的口粮,军籍与户籍分离,采用世袭制,能为大虞提供固定且长久的兵源。
谢如琢默契地接话:但这样的优势是有条件的。当年那批卫所军是和太.祖一起打下江山的勇武之军,严明纪律都是从战场上淬炼出来的,过了那段年月,往后的军士就没有了那样的纪律与品质,也没有一股力量将他们上下凝聚一心,弊端涌现是必然的。而军屯也成了朝廷管不到的地方,卫所军官私吞籽粒银,这些屯田事实上成了军官的私田,而下层的军士则与佃户无异,军官与士兵之间只剩下一层又一层地盘剥。且大虞除了北疆,腹地长达数十年的安逸,没有了战时的军功激励,军士要往上爬难如登天,世袭军籍反而成了永无出头之日的贱籍。军士们平时不操练,为上层的军官们抬轿喂马,种田收粮,就像他们的奴隶。
许多军士不堪重负,就和失去土地的农民一样,选择逃跑,可军士逃亡是重罪,能逃走也没有户籍,成为无处可去的流民,多半会被抓回来处死。这批人具体有多少朕不清楚,但肯定数目惊人,他们本该出现在清勾册上,但大多都还在收军册上挂着名,成了卫所吃空饷的来源。加之军士无子,要去本家找亲属勾补,但后来卫所也懒于这般麻烦地去挨个填补空缺,也成了吃空饷的一大路径。卫所军数量庞大,在百年后的今日成了尾大不掉的累赘,蚕食朝廷的内里,无数真金白银砸进去,养出的却是一支毫无战力的军队。
奏本虽详细写了卫所的弊端与根源,但杜若还是被谢如琢的这番话震撼到了,比如,他就没有想过后来卫所的腐败是缺乏力量的凝聚与某种只有在战时才能淬炼出的品质,但仔细想想,文官的腐败不也是如此。
哪个朝代到了中后期不会出现腐败,开国时的那批人,无论文官武将,都经历过血流成河的战争,见证过改天换日的变革,淬炼出的德行站在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上,后世长期安逸,无数人会沉溺于繁华盛景,再也淬炼不出那样的高风亮节,两袖清风。
谢如琢看很多事都看得很通透,杜若有时会疑惑这种奇异的通透,就像一个俯视芸芸众生与时间流逝的世外人,不像是行于此间的世人。
对于卫所之弊的理解,两人不谋而合,杜若颔首道:臣在奏本中有些妄言之处,但确是臣心中所思。如今我们苦于北疆势大,但北疆势力的崛起也是因为卫所军式微的无奈之举。四大军机重镇下亦有卫所,但卫所军无法满足边疆战事的需要,总兵不得不自招兵马,自练军队,而做这一切需要银子,需要权势,长久下来,北疆四镇就成了类似于前朝军阀般的存在,朝廷也不敢动,能不能拿捏住四位总兵,或看总兵自己的品行,如宋家这样的忠良之家,或要以利诱之,如吴显荣和齐峻茂。而裴元恺就是小利小惠也吊不住他的人,他的目的就是做割据一方的世家军阀,让朝廷怕他,他的势力好无孔不入。
先生没有妄言,事实确实如此。所以朕能理解吴显荣和齐峻茂,他们想与朝廷互利互惠,朕也同意,毕竟他们并没有做过分。谢如琢眼神渐冷,但裴元恺对于朝廷来说,已是过了界,无论如何,朕是留不得他的。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卫所改制的内容,查了一些资料,有历史真实情况存在,然后我又加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杜撰,也不要太当真,剧情需要看看就好。
p.s.昨天那章有点凄惨,改了一些不和谐的地方(虽然我觉得我什么也没写),但剧情和最初版本没什么差别~
第56章 出征之前
收拾裴家的事现在还八字没一撇, 杜若也不敢妄议。
宛阳这边要怎么查先生应该心里有数,这两日写份奏本递上来就算结束了。谢如琢又看了看杜若所建议的改制之法, 回京后朕会着人拟好正式的改制法,颁旨下发,先生路上就可按旨意试着改一两个地方。
杜若皱眉道:臣以钦差身份清查卫所是有陛下旨意,可要推行改制,臣恐怕就不宜插手了。
先生别急,微山算是处理妥当, 这份奏本朕也会带回京给众臣观阅。谢如琢合上奏本,好生收了起来,先生办好了事,朕想让先生入六部就顺理成章了。
杜若讶异抬眼,道:那件事没有过去多久,陛下当初也说, 臣出京清查是戴罪立功, 就算处理得妥当, 也该是功过相抵,调入六部就有些难以服众了。
所以可能要委屈一下先生了。谢如琢笑道,朕会让先生降半品入六部。
杜若现在是正五品翰林院学士, 降半品便该是从五品, 六部中从五品的官职一般是员外郎,他问道:陛下是说吏部员外郎?
谢如琢却笑着摇头道:兵部武库清吏司员外郎。
兵部?杜若着实是惊到了,可静下心一想, 又有些明白了, 在五军都督府形同虚设后,军籍的掌管实际上便归了兵部武库清吏司,陛下是想让臣方便负责此次卫所军改制之事?
是有这个原因。谢如琢笑意愈深, 但比起吏部,朕现在更想让先生去的确实是兵部,且以后也会让先生长久待在兵部,不知先生是否愿意?
杜若下意识深吸了一口气,谢如琢这个决定对他来说太突然了,据他所知,先前孙秉德曾属意过华扬舲日后接替韩臻,如今谢如琢的深意却是想把他塞进孙秉德掌控着的地方,去与韩臻分庭抗礼,而日后可能还会让他执掌兵部。
陛下,臣不是不愿为陛下分忧,只是臣自认并不通晓兵事,恐会辜负陛下厚望。杜若起身行礼,还请陛下再三思。
从前朕也以为先生不通兵事,但今日看来,先生只要愿意接触,也可以做得很好。谢如琢扶了下他,朝廷缺的就是先生这种事事躬行的文官,若人人做到这样,文官亦能通晓兵事农事,甚至是土木水利。兵部太重要了,除了先生,朕也不放心再交给其他人,先生不要再推辞了。
杜若迟疑道:元翁那边
本是功过相抵的事,朕现在还降了你半品,已经算罚了,元翁再抓着这事不放就有些过分了。谢如琢安抚道,你与他相识多年,也应该了解他,他不会做让自己落人口舌,有损德行的事,此事他不会阻拦的。
杜若沉默点头,没有想到自己最后竟然会去兵部。
对谢如琢来说,这件事他已经思考了许多天了,前世他曾放心地把兵部交给华扬舲,以为自己再无忧虑,却在最后铸成大错,这一世他一直在想除了华扬舲,还有哪个文官能执掌兵部。
前世杜若去了吏部,最后以吏部尚书之职入阁,他也觉杜若在兵事上稍弱,并不算通晓,但这一世细细思量后,却又觉得不然,杜若那份为官的赤诚之心就是最难能可贵的,其实没有杜若无法胜任的职务,只要他在其位就会竭尽所能地谋其政。
故而兵部这般重要的地方,他还是选择要交给杜若。
这定然会是一个比华扬舲更适合的人选。
次日谢如琢一大早就干净利落地走了,前夜也没再赖着沈辞,不是他不想,而是他反复告诫自己要当断则断,越是缠绵越是不舍,越是不舍越是走不掉,再不回去,想想内阁天天从早忙到晚还有点愧疚。
回京后杜若就递上了奏本,将清查宛阳后的结果告知朝廷,有模有样地列了军籍三册与账簿的详细内容,他们也没做得特别假,还挑了几个无伤大雅的小毛病出来,那些个真正有问题的地方都被抹去了。
谢如琢意思了一下,罚了宋青阁三个月的俸禄,就此结案。
杜若那份在清查微山卫后写下的长达数千字奏本已让内阁过目,意料之中的是,孙秉德果然没有对调杜若任兵部武库清吏司员外郎的旨意有异议,谢如琢便顺势下诏让杜若继续清查绥坊其余卫所,朝廷也在商议具体的改制之法,准备与清查事宜同步进行。
卫所改制是谢如琢登基后第一次真正大刀阔斧地改革,卫所之弊又已是众所皆知之事,即使内阁偶尔使一两个小绊子,改制之事也不会受到太大阻力。
杜若在奏本中除了写到卫所的优劣,写了募兵制的优劣,算是与卫所对比。
前朝没有卫所,虽有府兵,但遇战事,多靠募兵。许多人觉得募兵不好,兵完全要靠朝廷花钱养,过了战时,又得打发回家,有功者要分给田地屋宅,战死者要抚恤家人,着实是一笔不小的花销。
但募兵的好处也很明显,没有固定的世袭身份,随时可与其他户籍的人群形成流动,不会有如同卫所军那样的后顾之忧,战事停歇后,士兵归乡可以从商或做农事,家人也不用担心要被抓去当兵。这是卫所军所没有的优势。
念及前世在卫所改制上的经验教训,谢如琢将这一次改制的重点放在了将卫所与募兵各自的优势合为一体。
卫所最大的优势便在军屯,故而军屯还是不能废了,此次清查定然要从军官们手里要回来一部分田地,重新分给下面的军士。大虞开国时的米布价与现在已差距良多,但各级军士的薪俸却远远跟不上米布的时价,甚至可以说已经几十年没有丝毫变动,借此机会朝廷便提了各级卫所军士的薪俸。
关于军士的升迁考评方法,谢如琢也在与兵部商讨重订,最好要和文官一样,隔一段时间就要升一批有能力者,不能没有战事就断了军士的升迁路。
这些改制都是最基础的,是让军士们没有后顾之忧。
各地卫所司空见惯的私吞籽粒银之事,谢如琢采纳了杜若的提议,每月由按察使司派人去巡查一次,将当月军屯情况写成奏本上呈都察院。
而募兵制不可撼动的优势便是各种户籍之间流动大,可变通之处强。因此,卫所也可以吸收这样的优势,适当让军籍与普通户籍之间进行良性地流通,祖制已定,军籍世袭,必须娶妻生子,这点谢如琢暂时不会考虑变化,不然就变得太多了,会触及一些人的底线。
但若是有军士因公事、战事死亡,而又没有子嗣留下,可以就此消除其军籍,再给亲属一笔银子做抚恤。遇特殊情况,朝廷仍保留募兵制,战事结束后,若有不愿解甲归田,想继续从军的,按其意愿可编入军籍中。
此外,军籍除了当年跟随太.祖的那批人代代绵延至今,后来再入军籍的多是获罪充军的,这部分人在卫所军中地位更是低下,子孙后代也需得世代为军籍,逃亡的军士大多是这样的出身。这次改制,朝廷也给这批人一个恩典,视所犯罪行的大小而定,军籍世袭最重不过其后三代。这样既保留了惩戒的用途,又显示了朝廷的宽厚,亦可减少几代后军士抗拒从军逃亡的情况。
兵部后来又派了一个侍郎前去主领改制事宜,但清查主要还是杜若在主持,改制之法大部分也是杜若提的,兵部侍郎遇到棘手之事还是靠杜若从旁协助化解。
之前孙秉德特意提起的卫所军官调度之事,其实谢如琢这次没有做得太过分。
查完整个绥坊时,论罪撤换了的军官虽有一半,但谢如琢并没有真的那么不留情面,拿最先被开刀的微山来说,人确实全都换了个遍,但裴元恺的亲信,谢如琢没有赶尽杀绝,多是降职调去其他卫所,当然调去的卫所就不是裴元恺的地盘了。裴云丰他甚至没有降职,只将人调回了沧州下面的卫所,放他回老家去了。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