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其实谢如琢早就清楚,齐峻茂是个不温不火的性子,不会有太大的野心,也不想被人拿捏得动弹不得,因而才会一直观望不前,不想与任何一方随意交涉。
如果说裴元恺和吴显荣是想当富户,那么齐峻茂所求不过是不想当穷得吃不饱穿不暖的贫民,只要能温饱度日,安逸终年,就可以不寻衅滋事。
谢如琢微点头,话中有深意:将军是个聪明人,进退得宜之人往往活得最长久。见齐峻茂还盯着自己看,他了然一笑,将军想问的是卫所军之事?
裴家在绥坊卫所军中势力最大,占去大头,吴显荣掺了几脚,而齐峻茂能排第二,加之齐峻茂根基不如两人,是个靠自己多年军功爬上来的寒门军士,卫所军的这点势力几乎是他最后的底牌,必然是要保住的。
与这些人打交道,最重要的就是凡事不能做绝,既要神不知鬼不觉地掌控他们,又不能断了他们的所有退路,让他们当困兽,谢如琢深谙此理,问道:绥坊西北的卫所都是将军的?
齐峻茂默认,谢如琢也不卖关子,把话挑明了说:好,至少在将军镇守海门时,朕不会让将军的东西伤筋动骨。若要整顿,朕会给将军做主的权力。
陛下也是这么答应吴显荣的?齐峻茂问道。
吴显荣有其他想要的,朕答应他不公之于众,但不会妨碍将军。谢如琢含笑道,当然,吴显荣也答应过朕一些事,有来有往,方能叫做交易。
齐峻茂大方点头:若是陛下能说到做到,臣会安稳待在海门,没有陛下的旨意,绝不会往南多走一步,朝廷若有需要,臣也会尽力而为。
放心,朕不会让将军做什么为难的事。谢如琢那日从吴显荣手上顺了一支两千精兵,三大营曾叱咤风云的三千营骑兵必须重现,而这批人必须得从熟知北狄骑兵作战风格的北境军中调,因此他不得不死皮赖脸地问这些人要人,北疆是大齐最后的门户,朕也不会拿走你们太多兵马。只要两千骑兵,不多吧?
齐峻茂大致知道皇帝重建三大营的打算,略一思索,同意了,说过几日挑好人就送去乐州。
这就又解决了一个,谢如琢长呼一口气,此行真是不虚,笑逐颜开道:如此甚好,朕定会让将军在海门安度后半辈子。
齐峻茂也舒了口气,总算可以送走这只小狐狸,没留他们用饭,没客套地要他们多坐会,甚至茶都不高兴再续一杯了,硬邦邦地开口送客。
谢如琢偷偷撇了撇嘴,识趣地离开,满载而归。
归途中,谢如琢照旧让沈辞守在马车边,他反复计算着时间,算了一遍又一遍,掀开帘子问了多次他们的行路速度,几时能到哪里。
宋青来觉得奇怪,凑到沈辞身边,低声问道:陛下怎么了?我怎么觉得这是分外焦虑之兆啊。
沈辞皱着眉道:我也不知。
两人刚搭了几句话,谢如琢便又掀开了马车的帘子,探出头来紧张兮兮地问道:没碰到什么可疑之人吧?两人一同无辜摇头,他又叮嘱,一定要随时警惕,过了遥州,又都是裴元恺的势力范围,不可掉以轻心。
宋青来与身旁的沈辞狐疑对视一眼,恭敬回道:是,臣会注意,陛下放心。
看谢如琢仍然神色不安,沈辞欲言又止了一番,倒是谢如琢主动说道:沈将沈经历,朕有话跟你说,你来马车上。
沈辞应了一声,下马上了马车。
谢如琢往小窗外又看了看,嘴里嘀咕了一句什么话,拽着沈辞的手拉到身边来,说道:沈将军,从现在开始,你不能离开我半步,而且必须听我的,我说怎么做就怎么做。
沈辞也要被谢如琢今日的反常搞得晕头转向了,试探道:陛下是在担心会出什么事吗?莫非会有人对陛下不利?若陛下知道一些什么,又信得过臣,不妨说出来,臣会保护陛下。
唉,我也不好说。谢如琢愁眉苦脸道,裴元恺在卫所军中的势力,从北贯穿到南,连西南边那一块也是他的地盘。但那一块不仅与池州接壤,之前沈将军南下时也经过了,与衍王所在的宁崖也甚近。
沈辞点头,谢如琢说的就是宁崖延伸出来的狭长地带,当初南下救谢明庭时,他就是从绥坊西南入池州,沿着那一带狭长边界一路打到千桓山脚下,他隐隐在纷杂的回忆里想到了一点什么,问道:衍王和裴元恺有勾结?
勾结谈不上。谢如琢道,只不过有时在一些利益面前,会互相行个方便罢了。
那我们要换条路走吗?衍王是前世横在他们两个之间的一根刺,沈辞一提起就有些心惊肉跳,衍王若入了绥坊,最远也就只能到此处了,我们往东北方绕点远,那儿离宛阳近,可以求援宋将军。
谢如琢沉思了会,不知又在心里盘算什么谋划,摇了摇头,道:算了。不管怎么说,现在和宋青阁的关系还有点僵,虽然我相信他会施以援手,但还是不要多欠人情了。
说着他就叹了口气,有点疲倦地拽过毯子裹在身上,靠在软榻上闭目沉默起来。
他之所以会焦虑到疑神疑鬼,只因前世他们回程路上遇到了一场刺杀。
重活一世,他怕的不是自己陷入危险,而是因为前世沈辞在这场刺杀中受了伤。
不算重,但肩上留了道长长的疤痕,每次他抱着沈辞入睡的时候都能看见,久而久之就记住了
沈辞曾经为了保护他受过伤。
昔年曹孟德是宁可他负天下人,天下人也不可负他,但谢如琢只觉自己算不上称职的帝王,大概是从前的经历辛苦,又少年时期于风雨飘摇中接下了如此沉重的担子,他一直都是一个对自己狠过其他所有人的皇帝。
他骨子里那股要强变作了一种偏执的坚持,他宁可天下人负他,也不能让自己负天下人。
何况沈辞。
他都觉得自己不值得沈辞付出这般真心,更不值得沈辞多受一点伤。
被叫上马车的沈辞这会又被晾在了一边,他终于从回忆的犄角旮旯里想到了他们回程时会遇到什么,但抓抓头发,觉得谢如琢也不必担心成这样,左右也不会有太大危险。
看见谢如琢闭眼休憩仍眉头紧锁,真想伸手抚平眉心的褶皱,让谢如琢永远也不要有所担忧,那些担忧的事就让他去摆平。
十一岁时,他就记得很清楚,谢如琢笑起来是最好看的。
沈辞没有再多说,帮谢如琢掖好了毯子,轻手轻脚钻出了马车。
作者有话要说: 亲妈日常心疼小谢崽崽,活得太辛苦了。崽崽每天又要搞事业又要谈恋爱,太不容易了。
啊啊啊啊啊我在准备下下章前世分别的回忆杀,会比较长,反正我写的是好带感!
第39章 路遇刺杀
入夜后, 他们到了遥州东南方的邢州,此地正上方对着的点在溪山与沧州之间, 邢州下的卫所吴家与裴家都有掺和,因而出事时也自然谁都无法完全摘出去。
前世那场刺杀依然如期而至,卫所军不知是真不堪一击,还是有人从中作梗而压根无所作为,总之,等他们与敌方打了照面后, 他们已不得不弃了驻扎地撤退。
那伙刺杀的人并非刺客,准确来说是一支训练有素,令行禁止的精锐骑兵,长于箭法,又似对此地早已熟悉,利用地形包抄, 一时之间神出鬼没, 很不好对付。
沈辞已有准备, 要锦衣卫与两千三大营骑兵先护送谢如琢在前,抽出刀掉头,对宋青来道:你跟在陛下身边, 别坐马车了, 带陛下骑马。我带人断后,会留个活口。
宋青来没什么意见,没想到正要上马的谢如琢听见这话霎时回头, 眼神冷冰冰的, 咬牙道:朕不同意!沈辞,朕之前怎么跟你说的,让你必须听我的!我不许你离开我!要走一起走!
身边的锦衣卫与士兵都吓了一跳, 怔怔看着谢如琢,感受到四周突然安静,又默默去看沈辞。
已经准备走人的沈辞其实也愣住了,就算此时谢如琢告诉他自己是重生的,他也想不明白为何谢如琢的情绪会突然这么激烈。
谢如琢此时的样子有些令人心惊,他像是被什么邪祟魇住了,眼睛红得将要滴血,一眨不眨牢牢锁住沈辞,又像一个猎人盯住已经落入陷阱的猎物,生怕自己一眨眼,猎物就会消失在他的眼前一般。
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是怎么了,心里那口气上涌得莫名其妙,前世沈辞肩上那道长长的疤痕始终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即使身上还有许多战场上留下的伤,那条伤疤也依然很是扎眼,每看一次就刺痛着他的心。
既然老天给了他一次重活的机会,他就是想不顾一切地撇开所有前世的遗憾,否则这一世他也入土难安。
情势危急,沈辞只是默了两个眨眼的工夫,就迅速做出了决定,给宋青来使了个眼色,后者会意,点头道:我断后,我断后。沈经历带陛下先走吧。
后方敌人的箭矢已迫近,破风之音几乎是近在耳畔,沈辞提刀打飞了一支箭,探手一把将谢如琢捞上马,喝了声走,纵马向着平原跑,他们人多,到了平川旷野上,没了地形掩护,对方就无处可躲,围剿即可。
夜晚的风呼啸着从耳边掠过,身边的景致飞快后退,谢如琢与沈辞贴在一起,纵马夜奔,身后还有交战声,明明该是更紧张的时候,可谢如琢却反而渐渐平静了下来。
他的眼神又变得静如深潭,后背靠着沈辞的胸膛,温热感将风带来的清凉之意驱散,熟悉的温度如一捧暖流,抚平了五脏六腑的狂躁不安,也冲去了如潮水般快要湮没他的患得患失。
沈辞没有说话,但能感受到谢如琢已恢复如常,不再像前面那样激动,握着缰绳的手被谢如琢小心地捏了捏,见他没什么反应,那只微凉的手又轻轻地包了上来,一下一下摩挲着他的指节。
陛下,没事了。沈辞虽然还心中有疑问,但谢如琢的紧张他看得出来,轻声安慰道。
原野上没有灯火,黑黢黢看不到头,天上也没有月亮,视线更暗得厉害,谢如琢静了许久,等到身后的声音少了危险,马儿跑的速度慢了下来,才应了一声:嗯,没事了。
前面跑得着急,沈辞右手握缰,左手紧紧扣在谢如琢的腰腹上,几乎是把人箍在了怀里,此时稍稍松了劲,回头看了眼身后的情况,宋青来已带着人在收尾,一旦到了平原上,那伙人就没了优势,收拾起来并不费劲,这一世他们反应更为及时,比上一世结束得还早。
沈辞柔声问道:前面陛下是担心臣有危险吗?
谢如琢早已意识到自己前面失态了,此时有点心虚,但那种心有余悸和无来由的偏执情感却是真实的,他声音闷闷地问道:沈辞,是不是只要是为了我,你就不会把自己的安危放在心上,受伤还是去死都无所谓?
沈辞张了张嘴,意外谢如琢前面的失态竟是这个原因,他手指微蜷,指骨抵着谢如琢的掌心,仔细想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他确实记得前世他们回程时遇到了衍王的人刺杀,即使之前就有所察觉和猜测,仍是惊讶于对方的准备充足,而他想了很久才想起来他好像在这场刺杀中受了点伤。
只能说是好像受了伤,因为他真的不记得了。
这对他来说根本不是什么值得记一辈子,这辈子还要去想起的大事,他前世受过很多伤,死都是因为致命的箭伤,不管是曾遇到过刺杀,还是战场上遇到了危险,他都觉得微不足道。
谢如琢就是他的命,是他在十一岁那年就说好要保护的人,为他征战,为他受伤,为他死,都是他出于本能会去做的事。谢如琢不止一次地问过他这样做值不值得,可他从未想过值得二字,谢如琢心里有他,就是他一辈子所能得到的最想要的东西,其他的他都不想要,也就无所去得,无需这些无谓的考量。
面对这一世的谢如琢,缱绻的柔情与酸涩的心疼总是能盖过所有疑惑,沈辞想,也许前世是他忽略了很多事,谢如琢应该也是时常这样患得患失的,怕他走,怕他讨厌自己,怕他留自己孤身一人站在高台上,只是他们因为种种意气用事的争吵而甚少平心静气地推心置腹。
前世的最后,他真的走了,留谢如琢孤身一人度过余生。
沈辞反握住谢如琢的手,让马儿自己慢腾腾在原野上走着,低声说道:只要看到陛下安好,臣确实不在意这些。但臣也不会随意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因为比起为陛下死,臣更想陪在陛下身边,就像说好的那样,一直保护陛下,一辈子。
*
谢如琢他们还没到乐州,皇帝在回程路上遇刺之事就已人尽皆知,一回朝,众臣都炸开了锅。
臣听闻那伙人对地形极其熟悉,显然是早有准备,邢州必有人接应。孙秉德其实已探听到了此次行刺的幕后之人,但出了这么大事,朝堂之上总得摆到台面上来说一说,内阁也总得上心,陛下应先问责邢州官员以及卫所军将官,待查问完毕,与行刺人的口供对比,再做决断。
谢如琢神色还很倦怠,一副舟车劳顿还受了惊吓的模样,脸色也因此苍白了不少,疲惫地挥了挥手,道:锦衣卫已问出了幕后之人,正是朕那个好叔叔衍王。宁崖离邢州远着呢,邢州那帮人哪有这本事和衍王勾结。此事朕不想再查了,也不想牵涉邢州官员。
大家心里一清二楚,那伙行刺的人目的并不是来杀皇帝,傻子都知道,就派这么几个人想从一万多三大营士兵手里杀了皇帝几乎无可能,他们就是衍王派来送死的。
至于真正的目的,那便是衍王在宁崖待腻味了,想跟朝廷示威。
衍王能如此轻易入绥坊埋伏朕,就是在告诉我们,他早已与我们也惹不起的人有联系,我们动不得那个人,自然也动不得他。谢如琢按着眉心道,至于是谁,诸卿心里应该都有数了。
众人沉默,吴显荣已入京过,还送来了两千骑兵,是已与朝廷谈妥的架势,没必要再去勾结衍王刺杀皇帝,那么邢州另一方势力便只剩下裴元恺了。
朝廷解决吴显荣与齐峻茂两个麻烦的速度太快了,让谁都意想不到,剩下个本就向着朝廷的宋青阁,裴元恺确实是有些慌了,加之朝中已放出要清查卫所军的消息,正好衍王找上门,两人便一拍即合,强强联手,向朝廷发难,之后威逼利诱一番,再来决定是要和朝廷结盟捞点好处,还是对立来个你死我活。
衍王此意是更想与我们结盟,才如此示威,也是试探。孙秉德道,如今我们首要对付的还是许自慎,若要分出心思对付衍王,我们恐怕会左支右绌,依臣所见,不如先答应与衍王结盟,待重回坪都后,再削藩王之权。
恋耽美
如果说裴元恺和吴显荣是想当富户,那么齐峻茂所求不过是不想当穷得吃不饱穿不暖的贫民,只要能温饱度日,安逸终年,就可以不寻衅滋事。
谢如琢微点头,话中有深意:将军是个聪明人,进退得宜之人往往活得最长久。见齐峻茂还盯着自己看,他了然一笑,将军想问的是卫所军之事?
裴家在绥坊卫所军中势力最大,占去大头,吴显荣掺了几脚,而齐峻茂能排第二,加之齐峻茂根基不如两人,是个靠自己多年军功爬上来的寒门军士,卫所军的这点势力几乎是他最后的底牌,必然是要保住的。
与这些人打交道,最重要的就是凡事不能做绝,既要神不知鬼不觉地掌控他们,又不能断了他们的所有退路,让他们当困兽,谢如琢深谙此理,问道:绥坊西北的卫所都是将军的?
齐峻茂默认,谢如琢也不卖关子,把话挑明了说:好,至少在将军镇守海门时,朕不会让将军的东西伤筋动骨。若要整顿,朕会给将军做主的权力。
陛下也是这么答应吴显荣的?齐峻茂问道。
吴显荣有其他想要的,朕答应他不公之于众,但不会妨碍将军。谢如琢含笑道,当然,吴显荣也答应过朕一些事,有来有往,方能叫做交易。
齐峻茂大方点头:若是陛下能说到做到,臣会安稳待在海门,没有陛下的旨意,绝不会往南多走一步,朝廷若有需要,臣也会尽力而为。
放心,朕不会让将军做什么为难的事。谢如琢那日从吴显荣手上顺了一支两千精兵,三大营曾叱咤风云的三千营骑兵必须重现,而这批人必须得从熟知北狄骑兵作战风格的北境军中调,因此他不得不死皮赖脸地问这些人要人,北疆是大齐最后的门户,朕也不会拿走你们太多兵马。只要两千骑兵,不多吧?
齐峻茂大致知道皇帝重建三大营的打算,略一思索,同意了,说过几日挑好人就送去乐州。
这就又解决了一个,谢如琢长呼一口气,此行真是不虚,笑逐颜开道:如此甚好,朕定会让将军在海门安度后半辈子。
齐峻茂也舒了口气,总算可以送走这只小狐狸,没留他们用饭,没客套地要他们多坐会,甚至茶都不高兴再续一杯了,硬邦邦地开口送客。
谢如琢偷偷撇了撇嘴,识趣地离开,满载而归。
归途中,谢如琢照旧让沈辞守在马车边,他反复计算着时间,算了一遍又一遍,掀开帘子问了多次他们的行路速度,几时能到哪里。
宋青来觉得奇怪,凑到沈辞身边,低声问道:陛下怎么了?我怎么觉得这是分外焦虑之兆啊。
沈辞皱着眉道:我也不知。
两人刚搭了几句话,谢如琢便又掀开了马车的帘子,探出头来紧张兮兮地问道:没碰到什么可疑之人吧?两人一同无辜摇头,他又叮嘱,一定要随时警惕,过了遥州,又都是裴元恺的势力范围,不可掉以轻心。
宋青来与身旁的沈辞狐疑对视一眼,恭敬回道:是,臣会注意,陛下放心。
看谢如琢仍然神色不安,沈辞欲言又止了一番,倒是谢如琢主动说道:沈将沈经历,朕有话跟你说,你来马车上。
沈辞应了一声,下马上了马车。
谢如琢往小窗外又看了看,嘴里嘀咕了一句什么话,拽着沈辞的手拉到身边来,说道:沈将军,从现在开始,你不能离开我半步,而且必须听我的,我说怎么做就怎么做。
沈辞也要被谢如琢今日的反常搞得晕头转向了,试探道:陛下是在担心会出什么事吗?莫非会有人对陛下不利?若陛下知道一些什么,又信得过臣,不妨说出来,臣会保护陛下。
唉,我也不好说。谢如琢愁眉苦脸道,裴元恺在卫所军中的势力,从北贯穿到南,连西南边那一块也是他的地盘。但那一块不仅与池州接壤,之前沈将军南下时也经过了,与衍王所在的宁崖也甚近。
沈辞点头,谢如琢说的就是宁崖延伸出来的狭长地带,当初南下救谢明庭时,他就是从绥坊西南入池州,沿着那一带狭长边界一路打到千桓山脚下,他隐隐在纷杂的回忆里想到了一点什么,问道:衍王和裴元恺有勾结?
勾结谈不上。谢如琢道,只不过有时在一些利益面前,会互相行个方便罢了。
那我们要换条路走吗?衍王是前世横在他们两个之间的一根刺,沈辞一提起就有些心惊肉跳,衍王若入了绥坊,最远也就只能到此处了,我们往东北方绕点远,那儿离宛阳近,可以求援宋将军。
谢如琢沉思了会,不知又在心里盘算什么谋划,摇了摇头,道:算了。不管怎么说,现在和宋青阁的关系还有点僵,虽然我相信他会施以援手,但还是不要多欠人情了。
说着他就叹了口气,有点疲倦地拽过毯子裹在身上,靠在软榻上闭目沉默起来。
他之所以会焦虑到疑神疑鬼,只因前世他们回程路上遇到了一场刺杀。
重活一世,他怕的不是自己陷入危险,而是因为前世沈辞在这场刺杀中受了伤。
不算重,但肩上留了道长长的疤痕,每次他抱着沈辞入睡的时候都能看见,久而久之就记住了
沈辞曾经为了保护他受过伤。
昔年曹孟德是宁可他负天下人,天下人也不可负他,但谢如琢只觉自己算不上称职的帝王,大概是从前的经历辛苦,又少年时期于风雨飘摇中接下了如此沉重的担子,他一直都是一个对自己狠过其他所有人的皇帝。
他骨子里那股要强变作了一种偏执的坚持,他宁可天下人负他,也不能让自己负天下人。
何况沈辞。
他都觉得自己不值得沈辞付出这般真心,更不值得沈辞多受一点伤。
被叫上马车的沈辞这会又被晾在了一边,他终于从回忆的犄角旮旯里想到了他们回程时会遇到什么,但抓抓头发,觉得谢如琢也不必担心成这样,左右也不会有太大危险。
看见谢如琢闭眼休憩仍眉头紧锁,真想伸手抚平眉心的褶皱,让谢如琢永远也不要有所担忧,那些担忧的事就让他去摆平。
十一岁时,他就记得很清楚,谢如琢笑起来是最好看的。
沈辞没有再多说,帮谢如琢掖好了毯子,轻手轻脚钻出了马车。
作者有话要说: 亲妈日常心疼小谢崽崽,活得太辛苦了。崽崽每天又要搞事业又要谈恋爱,太不容易了。
啊啊啊啊啊我在准备下下章前世分别的回忆杀,会比较长,反正我写的是好带感!
第39章 路遇刺杀
入夜后, 他们到了遥州东南方的邢州,此地正上方对着的点在溪山与沧州之间, 邢州下的卫所吴家与裴家都有掺和,因而出事时也自然谁都无法完全摘出去。
前世那场刺杀依然如期而至,卫所军不知是真不堪一击,还是有人从中作梗而压根无所作为,总之,等他们与敌方打了照面后, 他们已不得不弃了驻扎地撤退。
那伙刺杀的人并非刺客,准确来说是一支训练有素,令行禁止的精锐骑兵,长于箭法,又似对此地早已熟悉,利用地形包抄, 一时之间神出鬼没, 很不好对付。
沈辞已有准备, 要锦衣卫与两千三大营骑兵先护送谢如琢在前,抽出刀掉头,对宋青来道:你跟在陛下身边, 别坐马车了, 带陛下骑马。我带人断后,会留个活口。
宋青来没什么意见,没想到正要上马的谢如琢听见这话霎时回头, 眼神冷冰冰的, 咬牙道:朕不同意!沈辞,朕之前怎么跟你说的,让你必须听我的!我不许你离开我!要走一起走!
身边的锦衣卫与士兵都吓了一跳, 怔怔看着谢如琢,感受到四周突然安静,又默默去看沈辞。
已经准备走人的沈辞其实也愣住了,就算此时谢如琢告诉他自己是重生的,他也想不明白为何谢如琢的情绪会突然这么激烈。
谢如琢此时的样子有些令人心惊,他像是被什么邪祟魇住了,眼睛红得将要滴血,一眨不眨牢牢锁住沈辞,又像一个猎人盯住已经落入陷阱的猎物,生怕自己一眨眼,猎物就会消失在他的眼前一般。
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是怎么了,心里那口气上涌得莫名其妙,前世沈辞肩上那道长长的疤痕始终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即使身上还有许多战场上留下的伤,那条伤疤也依然很是扎眼,每看一次就刺痛着他的心。
既然老天给了他一次重活的机会,他就是想不顾一切地撇开所有前世的遗憾,否则这一世他也入土难安。
情势危急,沈辞只是默了两个眨眼的工夫,就迅速做出了决定,给宋青来使了个眼色,后者会意,点头道:我断后,我断后。沈经历带陛下先走吧。
后方敌人的箭矢已迫近,破风之音几乎是近在耳畔,沈辞提刀打飞了一支箭,探手一把将谢如琢捞上马,喝了声走,纵马向着平原跑,他们人多,到了平川旷野上,没了地形掩护,对方就无处可躲,围剿即可。
夜晚的风呼啸着从耳边掠过,身边的景致飞快后退,谢如琢与沈辞贴在一起,纵马夜奔,身后还有交战声,明明该是更紧张的时候,可谢如琢却反而渐渐平静了下来。
他的眼神又变得静如深潭,后背靠着沈辞的胸膛,温热感将风带来的清凉之意驱散,熟悉的温度如一捧暖流,抚平了五脏六腑的狂躁不安,也冲去了如潮水般快要湮没他的患得患失。
沈辞没有说话,但能感受到谢如琢已恢复如常,不再像前面那样激动,握着缰绳的手被谢如琢小心地捏了捏,见他没什么反应,那只微凉的手又轻轻地包了上来,一下一下摩挲着他的指节。
陛下,没事了。沈辞虽然还心中有疑问,但谢如琢的紧张他看得出来,轻声安慰道。
原野上没有灯火,黑黢黢看不到头,天上也没有月亮,视线更暗得厉害,谢如琢静了许久,等到身后的声音少了危险,马儿跑的速度慢了下来,才应了一声:嗯,没事了。
前面跑得着急,沈辞右手握缰,左手紧紧扣在谢如琢的腰腹上,几乎是把人箍在了怀里,此时稍稍松了劲,回头看了眼身后的情况,宋青来已带着人在收尾,一旦到了平原上,那伙人就没了优势,收拾起来并不费劲,这一世他们反应更为及时,比上一世结束得还早。
沈辞柔声问道:前面陛下是担心臣有危险吗?
谢如琢早已意识到自己前面失态了,此时有点心虚,但那种心有余悸和无来由的偏执情感却是真实的,他声音闷闷地问道:沈辞,是不是只要是为了我,你就不会把自己的安危放在心上,受伤还是去死都无所谓?
沈辞张了张嘴,意外谢如琢前面的失态竟是这个原因,他手指微蜷,指骨抵着谢如琢的掌心,仔细想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他确实记得前世他们回程时遇到了衍王的人刺杀,即使之前就有所察觉和猜测,仍是惊讶于对方的准备充足,而他想了很久才想起来他好像在这场刺杀中受了点伤。
只能说是好像受了伤,因为他真的不记得了。
这对他来说根本不是什么值得记一辈子,这辈子还要去想起的大事,他前世受过很多伤,死都是因为致命的箭伤,不管是曾遇到过刺杀,还是战场上遇到了危险,他都觉得微不足道。
谢如琢就是他的命,是他在十一岁那年就说好要保护的人,为他征战,为他受伤,为他死,都是他出于本能会去做的事。谢如琢不止一次地问过他这样做值不值得,可他从未想过值得二字,谢如琢心里有他,就是他一辈子所能得到的最想要的东西,其他的他都不想要,也就无所去得,无需这些无谓的考量。
面对这一世的谢如琢,缱绻的柔情与酸涩的心疼总是能盖过所有疑惑,沈辞想,也许前世是他忽略了很多事,谢如琢应该也是时常这样患得患失的,怕他走,怕他讨厌自己,怕他留自己孤身一人站在高台上,只是他们因为种种意气用事的争吵而甚少平心静气地推心置腹。
前世的最后,他真的走了,留谢如琢孤身一人度过余生。
沈辞反握住谢如琢的手,让马儿自己慢腾腾在原野上走着,低声说道:只要看到陛下安好,臣确实不在意这些。但臣也不会随意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因为比起为陛下死,臣更想陪在陛下身边,就像说好的那样,一直保护陛下,一辈子。
*
谢如琢他们还没到乐州,皇帝在回程路上遇刺之事就已人尽皆知,一回朝,众臣都炸开了锅。
臣听闻那伙人对地形极其熟悉,显然是早有准备,邢州必有人接应。孙秉德其实已探听到了此次行刺的幕后之人,但出了这么大事,朝堂之上总得摆到台面上来说一说,内阁也总得上心,陛下应先问责邢州官员以及卫所军将官,待查问完毕,与行刺人的口供对比,再做决断。
谢如琢神色还很倦怠,一副舟车劳顿还受了惊吓的模样,脸色也因此苍白了不少,疲惫地挥了挥手,道:锦衣卫已问出了幕后之人,正是朕那个好叔叔衍王。宁崖离邢州远着呢,邢州那帮人哪有这本事和衍王勾结。此事朕不想再查了,也不想牵涉邢州官员。
大家心里一清二楚,那伙行刺的人目的并不是来杀皇帝,傻子都知道,就派这么几个人想从一万多三大营士兵手里杀了皇帝几乎无可能,他们就是衍王派来送死的。
至于真正的目的,那便是衍王在宁崖待腻味了,想跟朝廷示威。
衍王能如此轻易入绥坊埋伏朕,就是在告诉我们,他早已与我们也惹不起的人有联系,我们动不得那个人,自然也动不得他。谢如琢按着眉心道,至于是谁,诸卿心里应该都有数了。
众人沉默,吴显荣已入京过,还送来了两千骑兵,是已与朝廷谈妥的架势,没必要再去勾结衍王刺杀皇帝,那么邢州另一方势力便只剩下裴元恺了。
朝廷解决吴显荣与齐峻茂两个麻烦的速度太快了,让谁都意想不到,剩下个本就向着朝廷的宋青阁,裴元恺确实是有些慌了,加之朝中已放出要清查卫所军的消息,正好衍王找上门,两人便一拍即合,强强联手,向朝廷发难,之后威逼利诱一番,再来决定是要和朝廷结盟捞点好处,还是对立来个你死我活。
衍王此意是更想与我们结盟,才如此示威,也是试探。孙秉德道,如今我们首要对付的还是许自慎,若要分出心思对付衍王,我们恐怕会左支右绌,依臣所见,不如先答应与衍王结盟,待重回坪都后,再削藩王之权。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