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镇偊大笑:不错,是匹好马,它叫什么?
黑夫。霍屹都为黑夫的智慧感到震惊了,它知道这里谁才是真正的主人。
黑夫啊,挺好的。周镇偊想到霍屹家那匹名叫红烟的母马,心想这名字一定不是霍屹起的:你这段时间不在,武库又做了新的东西,你等会可一定要见一见。
什么?
马蹄铁。周镇偊说:等会拿过来,给黑夫钉上,马上就可以试试。
周镇偊十分满意自己对武库的投资,至今不过两年,武库便已经出现了很多新东西,虽然大部分都不好用,但其中能有少数几个好用的,对大越来说就是件好事了。
武库的存在,不仅使冶铁技术在飞速发展,也提高了武器的生产能力和库存量。除了长安城,各郡都建有专门的武库,根据今年送上来的报告,边郡地区仅一个县就有五十多万件□□,五万多件长矛,七万多件戈器。
这样的军备实力,足以让大越帝国应对任何战斗。
侍从们去拿马蹄铁的时候,周镇偊和霍屹说起响马镇上的事。
周镇偊问:霍大哥这一路顺利吗?
还算顺利。霍屹道:不过有一件事必须告知陛下,我在响马镇,认识了一个叫郭解的人。
他将自己所得知的尽数告知,郭解并不是一个独属于响马镇的问题,甚至不是一个关于郭公个人的问题,这是大越基层和中央的管理问题,是皇权所受到的挑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毕竟百姓,也是真心实意地觉得,郭公比政府更靠谱。
周镇偊和霍屹讨论了许久,官府权威在地方上的失信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武力上的弱势,一个是想法上的不统一。
此事还需要从长计议。周镇偊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霍屹在冰天雪地中深有同感地点了点头。
侍从很快把马蹄铁拿来,霍屹拿在手里,饶有趣味地打量着。
这是一块半圆形铁质物,比一般马蹄大一些。霍屹之前就注意到,马厩内除了黑夫之外的马,四蹄都装上了这个东西。
他把马蹄铁交还给马夫,马夫拿着马蹄铁和工具走到黑夫面前,黑夫当即发起火来,又是扬腿又是嘶鸣的。霍屹只好站在旁边安抚它,正好也近距离观察马蹄铁是怎么装上去的。
马的蹄子有两层构成,和地接触的是大约一指宽的坚硬的角质,就跟人类的指甲一样,是没有感觉的。
马夫一边往那层坚硬的角质上钉马蹄铁,一边解释说:将军,这层马蹄和地面接触,被地面摩擦久了,又经常积水,常常会脱落,对马蹄造成损耗。
霍屹回想了一下确实如此,每次打仗行军的时候,他们不会不放慢速度,就为了减少马力的损耗。
马夫接着道:钉马掌主要是为了延缓马蹄的磨损,而且钉上之后,马蹄能够更坚实地抓牢地面,不论是骑乘还是驾车都会更加稳定。
他看上去颇为老练,一边说着,很快就将马蹄铁订好了。黑夫不耐烦地发出几声嘶鸣,试探性地踩了踩地面,对脚上的新东西感到好奇。
周镇偊在旁边看着,笑道:试试吧霍将军,要准备马鞍吗?
不用。霍屹拍了拍黑夫的背,翻身坐上去,黑夫兴奋地嘶鸣一声,迈着长腿就跑出去了。
长安刚下了雪,马场上虽然没有积雪,但也是一片湿漉漉的泥土。黑夫却跑得极为雀跃,长安城的大马场哪是郭家能比的,它撒着欢乱跑,最大幅度地迈着步子,还时不时挑衅一下关在马厩里的其他马。
霍屹:虽然是匹好马,但性格似乎有些问题。
凉风刮脸而过,这种极致的速度十分难得,霍屹也觉得畅快不已。黑夫跑了两圈才慢慢往回走,霍屹发现周镇偊一直在那里注视着他,当霍屹驱马走过去的时候,周镇偊忽然对他说:霍将军,你说我是不是该修皇陵了。
*
作者有话要说:
=v=
第七十五章 质疑泥沼
修皇陵这件事, 一般皇帝上位之后就会开始准备了。
大越人重视死后的居所,特别是皇帝要讲究排场,因此修皇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地下建起一座宫殿,其复杂程度并不逊于紫微宫的建造。按照一般的速度来说, 如果不从上位就开始建, 在驾崩的时候还没有建好, 那岂不是非常尴尬。
周镇偊直到现在都还没准备建造皇陵,一是因为他确实还年轻, 对一个二十岁的年轻帝王来说, 死亡还是一件很遥远的事。二是建造皇陵又需要征调民夫,又要加重徭役,他登基以来各种动作非常频繁, 本身对民力消耗就挺大。当初有负责此事的官员问他的意见,周镇偊便暂时搁置了此事。
他现在提出来,自然不是忽然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了,而是因为大越自古以来有个规矩。
如果皇帝准备修皇陵, 就要迁徙一批人口到陵墓所在的地方去,把那个地方充实起来。这个人口还不是随便挑的,一般是地方上有势力有影响力的人,其实这也是中央控制地方的一个手段。像郭解这样的问题, 在战国时便已经存在,历经历朝历代,直至大越。朝廷自然会想尽各种方法削弱甚至铲除这些势力,然而这些势力也在蓬勃生长,郭解们的存在本身就是顽强的, 富有生命力的。
他们的存在,就是人类生存的方式之一, 符合人之本性,所谓野火烧不尽,朝廷只能尽量打压。
因此,周镇偊便想借修皇陵一事,处理郭解这样的问题。
这个想法,霍灵月之前其实就提过,但那只是一个粗糙的设想,周镇偊决定完善它。
这件事需要从长计议,修皇陵也不是说开始就开始了,周镇偊见了几个大臣,经过多次讨论后,暂时把皇陵定在长安城以北,一个叫大茂的地方。
霍屹大概也看了一下那个位置,离长安城还挺远的,很偏僻冷清,陵墓定在一座高山上,占地面积极广,修好了之后应该和紫微宫差不多大。
按照周镇偊的想法,他希望自己驾崩之后,能够在那座山上,背靠着大越中心长安城,遥望苍茫的北方。
皇帝修皇陵是个大事,很快便准备起来了。霍屹照例每天去校场训练,看着那些战马都换上了马蹄铁。他骑着黑夫去了一趟军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黑夫身上,黑夫也显得趾高气扬的。秋鸿光想试试,黑夫也没给他面子,撅着腿就踹过去。
秋鸿光疯劲上头,非要驯服黑夫,一人一马较量了许久,霍屹因此还有幸见到了人和马对骂的奇异场景。
霍屹长时间泡在军营里,也没有耽误朝廷里的事。一切就和之前一样,皇帝陛下大概想通了,不像之前那样忽冷忽热的,反而对他更加信任和亲昵。
这样的表现在一些人眼里,便十分刺眼了。
大越如今的丞相仍然是慕容丞相,他凭借着一身默不作声的练气功夫,硬生生把这个丞相位置坐得安安稳稳,虽然没干什么事,但也没犯什么错。周镇偊看他知情知趣,也一直没有动他。
大越如今的御使大夫姓常,名为常汤,当过给事内史,太中大夫,在地方上也当过几年县丞,是个不论在地方还是中央资历都很丰厚的老臣,在慕容安担任丞相之后,他便被推举升为御使大夫。
御使大夫位上卿,掌副丞相。下面有两丞,秩千石。其中一个叫中丞,掌图籍秘书,查阅那些公卿上奏的文书,以此为证据弹劾朝廷官员。
常汤手底下这个中丞,名叫朱久迈。他自己没什么本事,当上中丞这个位置也是一路混上来的,唯一的优点就是擅长揣测上司的心思,且善于挖掘朝廷官员的秘密,时刻准备用来起底。
那天常汤在朱久迈面前叹了口气。
朱久迈在常汤手底下做事久了,自然对顶头上司的神情变化了如指掌,他殷切地问御史大人为何而叹气,常汤也就顺势告诉了他。
身为御使大夫,职责自然是要监管朝廷大臣,然而霍将军仗着陛下宠爱,行为无状,陛下如此袒护这个人,让自己十分担忧。朝中有不少人都对霍将军独断专行有意见,该让陛下知道。
说完之后,常汤就看着朱久迈。
朱久迈明白了,拍着胸脯保证,他绝对能找到霍将军有罪的证据。
常汤心满意足地走了。
他和霍屹其实一点矛盾都没有,顶多略微看不顺眼罢了。但御使大夫一职,在史书上大多是没什么名字的,除非办成大事,把史书上有名字的人拉下马。
常汤想的是,要碰就碰个大的。
他还和丞相慕容安说过这事,打探了一下慕容安的态度,不过那老头子胆子越来越小,并没有准备掺和进来。常汤不打算放弃,他这个御史之职就是负责挑事的,生命不息,挑事不止。
朱久迈想的也比较简单。
当他准备以一套苛刻的标准往别人身上套的时候,总会能发现对方一定有不足之处,把一层错误渲染夸张成十层,再把某一次行为上升到品质和人格,这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完美的。
特别是对霍屹这种十分有声望,受百姓尊敬,被奉为战神的人来说,不管真的假的黑锅往他头上一扣,强烈的反差会导致更严重的结果人们乐于看到浪子改过自新,回头是岸,但对犯错的英雄极为苛刻,恨不得立刻将其挫骨扬灰。
例如郭解这样的人,尽管他年少时杀人越货,抛人祖坟,无恶不作,可当他某一天洗心革面之后,人们总是对他十分宽容,甚至信赖并依从他。
而已经受到敬仰的霍将军,如果犯了错,那必然就是墙倒众人推,再也爬不起来了。
朱久迈信心满满,开始从百官之中的奏折中翻阅和霍屹有关的事,重点是对霍屹中立和不满的观点,还去找了廷尉署的手下,查找过往和霍屹有关的案件。
除此之外,他还派了两个侍御史暗中跟踪霍屹,记录他从早到晚所有行径和对话,包括神态等等,总之一定要从中找出问题来。
大约半个月之后,朱久迈在奏折之中仍然没有发现有力的证据,甚至连捕风捉影的猜测都没有。他内心烦闷,那两个侍御史则报告说,霍将军每日起来练剑,随后上朝,再去军营操练,下午与陛下议事,晚上回去便继续练剑,处理公务,直到熄灯睡去。
他一天只睡两个时辰,除此之外都在工作,两个侍御史轮流盯了半个月,发现这人居然没有任何私人活动。他不喝酒,不打赌,不进花楼,不上门聚会,除了射箭和练剑没有任何爱好,他从清晨丑时起来就开始工作,一直到晚上亥时入睡。家徒四壁,没有门客,没有购置私人财产,一举一动,挑不出任何错来。
就连两个侍御史都受不了这种枯燥无味的生活,他们轮流盯梢,竟然还不如霍屹的工作时间长。与此同时,两人心里对霍将军也有了敬佩之心,他们干这行这么久,确实没见过如此夙兴夜寐埋头工作的人。
他背后有没有说过对哪位大臣不敬的话?朱久迈追问。
没有。侍御史把自己记录的言行交给朱久迈。
朱久迈大致翻阅了一下,皱着眉问:和任何人都没有冲突吗?他那些士兵呢?同僚呢?
侍御史诚恳道:真没有,霍将军在军中声望极高,那些士兵们对他十分信赖,平日里无论是对待任何人都十分谦和忍让,对待士兵们则恩重如山,作战的时候,常常每个士兵都喝上水之后他才会饮水,陛下所赏赐的金银也尽数分给了下属。那些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命。
另一位侍御史道:霍将军与朝中大臣关系也都很好,特别是受陛下信任的那几人,例如博士,大司农,廷尉等等
朱久迈盘腿沉思了很久,缓缓道:他如此收拢人心,是不是另有打算啊。
侍御史都愣了,实在没想到还能从这个角度找茬,对朱久迈十分佩服。
这实在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朱久迈琢磨着罪名往霍屹身上套,侍御史所记录的那些言行一点用都没有,他还是想从军队这方面来考虑。
正如常汤所想的那样,要碰就碰个大的。
例如霍屹如此收拢军心,难道不是要将大越北军变成霍家军吗,他记得北军建立之初,就顶着霍家军的名头。
事实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这个想法散播出去,埋在众人心里,总会有几个人愿意信的。
朱久迈慢慢整理出了一条思路,他将自己的想法连夜记录下来,主要写了两点,一点是北军士兵愿意为霍屹将军出生入死,第二点是霍屹将军与朝中大臣关系密切,有结党营私之嫌
这份奏章他暂时还没有准备拿出来,而是存放在自己家里,准备再找点有力的证据。
*
作者有话要说:
造谣的成本可真低啊。
第七十六章 质疑泥沼
与此同时, 廷尉署中,赵承翻阅着几份卷宗,沉默不语。
大理监安静地站在一边,自从当初王丞相窃换军粮一事之后, 赵承便稳坐廷尉之位, 至今已经有三年的时间。尽管他与陛下常有争执, 但陛下很信任他的能力,看上去, 赵承似乎还要在这个位置上坐很久。
他行事手段有自己的风格, 三年来将廷尉署完全打造成他想要的样子,手下众人对他既敬又怕。
这就是赵承和那个杨县丞的区别。当初赵承所管辖的范围内,有一户姓张的人家, 和郭解差不多,虽然没那么大势力,但也是横行乡里的一霸。赵承就任县丞之后,找了许多有过罪行的年轻人, 捏着他们的把柄让那些人为他做事,那些人如爪牙一般为他所用,因此才彻底摧毁了张家,那时候他的手段远比现在更加狠辣, 毕竟要压制那群违法之徒,也需要他本人的魄力。
恋耽美
黑夫。霍屹都为黑夫的智慧感到震惊了,它知道这里谁才是真正的主人。
黑夫啊,挺好的。周镇偊想到霍屹家那匹名叫红烟的母马,心想这名字一定不是霍屹起的:你这段时间不在,武库又做了新的东西,你等会可一定要见一见。
什么?
马蹄铁。周镇偊说:等会拿过来,给黑夫钉上,马上就可以试试。
周镇偊十分满意自己对武库的投资,至今不过两年,武库便已经出现了很多新东西,虽然大部分都不好用,但其中能有少数几个好用的,对大越来说就是件好事了。
武库的存在,不仅使冶铁技术在飞速发展,也提高了武器的生产能力和库存量。除了长安城,各郡都建有专门的武库,根据今年送上来的报告,边郡地区仅一个县就有五十多万件□□,五万多件长矛,七万多件戈器。
这样的军备实力,足以让大越帝国应对任何战斗。
侍从们去拿马蹄铁的时候,周镇偊和霍屹说起响马镇上的事。
周镇偊问:霍大哥这一路顺利吗?
还算顺利。霍屹道:不过有一件事必须告知陛下,我在响马镇,认识了一个叫郭解的人。
他将自己所得知的尽数告知,郭解并不是一个独属于响马镇的问题,甚至不是一个关于郭公个人的问题,这是大越基层和中央的管理问题,是皇权所受到的挑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毕竟百姓,也是真心实意地觉得,郭公比政府更靠谱。
周镇偊和霍屹讨论了许久,官府权威在地方上的失信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武力上的弱势,一个是想法上的不统一。
此事还需要从长计议。周镇偊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霍屹在冰天雪地中深有同感地点了点头。
侍从很快把马蹄铁拿来,霍屹拿在手里,饶有趣味地打量着。
这是一块半圆形铁质物,比一般马蹄大一些。霍屹之前就注意到,马厩内除了黑夫之外的马,四蹄都装上了这个东西。
他把马蹄铁交还给马夫,马夫拿着马蹄铁和工具走到黑夫面前,黑夫当即发起火来,又是扬腿又是嘶鸣的。霍屹只好站在旁边安抚它,正好也近距离观察马蹄铁是怎么装上去的。
马的蹄子有两层构成,和地接触的是大约一指宽的坚硬的角质,就跟人类的指甲一样,是没有感觉的。
马夫一边往那层坚硬的角质上钉马蹄铁,一边解释说:将军,这层马蹄和地面接触,被地面摩擦久了,又经常积水,常常会脱落,对马蹄造成损耗。
霍屹回想了一下确实如此,每次打仗行军的时候,他们不会不放慢速度,就为了减少马力的损耗。
马夫接着道:钉马掌主要是为了延缓马蹄的磨损,而且钉上之后,马蹄能够更坚实地抓牢地面,不论是骑乘还是驾车都会更加稳定。
他看上去颇为老练,一边说着,很快就将马蹄铁订好了。黑夫不耐烦地发出几声嘶鸣,试探性地踩了踩地面,对脚上的新东西感到好奇。
周镇偊在旁边看着,笑道:试试吧霍将军,要准备马鞍吗?
不用。霍屹拍了拍黑夫的背,翻身坐上去,黑夫兴奋地嘶鸣一声,迈着长腿就跑出去了。
长安刚下了雪,马场上虽然没有积雪,但也是一片湿漉漉的泥土。黑夫却跑得极为雀跃,长安城的大马场哪是郭家能比的,它撒着欢乱跑,最大幅度地迈着步子,还时不时挑衅一下关在马厩里的其他马。
霍屹:虽然是匹好马,但性格似乎有些问题。
凉风刮脸而过,这种极致的速度十分难得,霍屹也觉得畅快不已。黑夫跑了两圈才慢慢往回走,霍屹发现周镇偊一直在那里注视着他,当霍屹驱马走过去的时候,周镇偊忽然对他说:霍将军,你说我是不是该修皇陵了。
*
作者有话要说:
=v=
第七十五章 质疑泥沼
修皇陵这件事, 一般皇帝上位之后就会开始准备了。
大越人重视死后的居所,特别是皇帝要讲究排场,因此修皇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地下建起一座宫殿,其复杂程度并不逊于紫微宫的建造。按照一般的速度来说, 如果不从上位就开始建, 在驾崩的时候还没有建好, 那岂不是非常尴尬。
周镇偊直到现在都还没准备建造皇陵,一是因为他确实还年轻, 对一个二十岁的年轻帝王来说, 死亡还是一件很遥远的事。二是建造皇陵又需要征调民夫,又要加重徭役,他登基以来各种动作非常频繁, 本身对民力消耗就挺大。当初有负责此事的官员问他的意见,周镇偊便暂时搁置了此事。
他现在提出来,自然不是忽然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了,而是因为大越自古以来有个规矩。
如果皇帝准备修皇陵, 就要迁徙一批人口到陵墓所在的地方去,把那个地方充实起来。这个人口还不是随便挑的,一般是地方上有势力有影响力的人,其实这也是中央控制地方的一个手段。像郭解这样的问题, 在战国时便已经存在,历经历朝历代,直至大越。朝廷自然会想尽各种方法削弱甚至铲除这些势力,然而这些势力也在蓬勃生长,郭解们的存在本身就是顽强的, 富有生命力的。
他们的存在,就是人类生存的方式之一, 符合人之本性,所谓野火烧不尽,朝廷只能尽量打压。
因此,周镇偊便想借修皇陵一事,处理郭解这样的问题。
这个想法,霍灵月之前其实就提过,但那只是一个粗糙的设想,周镇偊决定完善它。
这件事需要从长计议,修皇陵也不是说开始就开始了,周镇偊见了几个大臣,经过多次讨论后,暂时把皇陵定在长安城以北,一个叫大茂的地方。
霍屹大概也看了一下那个位置,离长安城还挺远的,很偏僻冷清,陵墓定在一座高山上,占地面积极广,修好了之后应该和紫微宫差不多大。
按照周镇偊的想法,他希望自己驾崩之后,能够在那座山上,背靠着大越中心长安城,遥望苍茫的北方。
皇帝修皇陵是个大事,很快便准备起来了。霍屹照例每天去校场训练,看着那些战马都换上了马蹄铁。他骑着黑夫去了一趟军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黑夫身上,黑夫也显得趾高气扬的。秋鸿光想试试,黑夫也没给他面子,撅着腿就踹过去。
秋鸿光疯劲上头,非要驯服黑夫,一人一马较量了许久,霍屹因此还有幸见到了人和马对骂的奇异场景。
霍屹长时间泡在军营里,也没有耽误朝廷里的事。一切就和之前一样,皇帝陛下大概想通了,不像之前那样忽冷忽热的,反而对他更加信任和亲昵。
这样的表现在一些人眼里,便十分刺眼了。
大越如今的丞相仍然是慕容丞相,他凭借着一身默不作声的练气功夫,硬生生把这个丞相位置坐得安安稳稳,虽然没干什么事,但也没犯什么错。周镇偊看他知情知趣,也一直没有动他。
大越如今的御使大夫姓常,名为常汤,当过给事内史,太中大夫,在地方上也当过几年县丞,是个不论在地方还是中央资历都很丰厚的老臣,在慕容安担任丞相之后,他便被推举升为御使大夫。
御使大夫位上卿,掌副丞相。下面有两丞,秩千石。其中一个叫中丞,掌图籍秘书,查阅那些公卿上奏的文书,以此为证据弹劾朝廷官员。
常汤手底下这个中丞,名叫朱久迈。他自己没什么本事,当上中丞这个位置也是一路混上来的,唯一的优点就是擅长揣测上司的心思,且善于挖掘朝廷官员的秘密,时刻准备用来起底。
那天常汤在朱久迈面前叹了口气。
朱久迈在常汤手底下做事久了,自然对顶头上司的神情变化了如指掌,他殷切地问御史大人为何而叹气,常汤也就顺势告诉了他。
身为御使大夫,职责自然是要监管朝廷大臣,然而霍将军仗着陛下宠爱,行为无状,陛下如此袒护这个人,让自己十分担忧。朝中有不少人都对霍将军独断专行有意见,该让陛下知道。
说完之后,常汤就看着朱久迈。
朱久迈明白了,拍着胸脯保证,他绝对能找到霍将军有罪的证据。
常汤心满意足地走了。
他和霍屹其实一点矛盾都没有,顶多略微看不顺眼罢了。但御使大夫一职,在史书上大多是没什么名字的,除非办成大事,把史书上有名字的人拉下马。
常汤想的是,要碰就碰个大的。
他还和丞相慕容安说过这事,打探了一下慕容安的态度,不过那老头子胆子越来越小,并没有准备掺和进来。常汤不打算放弃,他这个御史之职就是负责挑事的,生命不息,挑事不止。
朱久迈想的也比较简单。
当他准备以一套苛刻的标准往别人身上套的时候,总会能发现对方一定有不足之处,把一层错误渲染夸张成十层,再把某一次行为上升到品质和人格,这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完美的。
特别是对霍屹这种十分有声望,受百姓尊敬,被奉为战神的人来说,不管真的假的黑锅往他头上一扣,强烈的反差会导致更严重的结果人们乐于看到浪子改过自新,回头是岸,但对犯错的英雄极为苛刻,恨不得立刻将其挫骨扬灰。
例如郭解这样的人,尽管他年少时杀人越货,抛人祖坟,无恶不作,可当他某一天洗心革面之后,人们总是对他十分宽容,甚至信赖并依从他。
而已经受到敬仰的霍将军,如果犯了错,那必然就是墙倒众人推,再也爬不起来了。
朱久迈信心满满,开始从百官之中的奏折中翻阅和霍屹有关的事,重点是对霍屹中立和不满的观点,还去找了廷尉署的手下,查找过往和霍屹有关的案件。
除此之外,他还派了两个侍御史暗中跟踪霍屹,记录他从早到晚所有行径和对话,包括神态等等,总之一定要从中找出问题来。
大约半个月之后,朱久迈在奏折之中仍然没有发现有力的证据,甚至连捕风捉影的猜测都没有。他内心烦闷,那两个侍御史则报告说,霍将军每日起来练剑,随后上朝,再去军营操练,下午与陛下议事,晚上回去便继续练剑,处理公务,直到熄灯睡去。
他一天只睡两个时辰,除此之外都在工作,两个侍御史轮流盯了半个月,发现这人居然没有任何私人活动。他不喝酒,不打赌,不进花楼,不上门聚会,除了射箭和练剑没有任何爱好,他从清晨丑时起来就开始工作,一直到晚上亥时入睡。家徒四壁,没有门客,没有购置私人财产,一举一动,挑不出任何错来。
就连两个侍御史都受不了这种枯燥无味的生活,他们轮流盯梢,竟然还不如霍屹的工作时间长。与此同时,两人心里对霍将军也有了敬佩之心,他们干这行这么久,确实没见过如此夙兴夜寐埋头工作的人。
他背后有没有说过对哪位大臣不敬的话?朱久迈追问。
没有。侍御史把自己记录的言行交给朱久迈。
朱久迈大致翻阅了一下,皱着眉问:和任何人都没有冲突吗?他那些士兵呢?同僚呢?
侍御史诚恳道:真没有,霍将军在军中声望极高,那些士兵们对他十分信赖,平日里无论是对待任何人都十分谦和忍让,对待士兵们则恩重如山,作战的时候,常常每个士兵都喝上水之后他才会饮水,陛下所赏赐的金银也尽数分给了下属。那些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命。
另一位侍御史道:霍将军与朝中大臣关系也都很好,特别是受陛下信任的那几人,例如博士,大司农,廷尉等等
朱久迈盘腿沉思了很久,缓缓道:他如此收拢人心,是不是另有打算啊。
侍御史都愣了,实在没想到还能从这个角度找茬,对朱久迈十分佩服。
这实在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朱久迈琢磨着罪名往霍屹身上套,侍御史所记录的那些言行一点用都没有,他还是想从军队这方面来考虑。
正如常汤所想的那样,要碰就碰个大的。
例如霍屹如此收拢军心,难道不是要将大越北军变成霍家军吗,他记得北军建立之初,就顶着霍家军的名头。
事实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这个想法散播出去,埋在众人心里,总会有几个人愿意信的。
朱久迈慢慢整理出了一条思路,他将自己的想法连夜记录下来,主要写了两点,一点是北军士兵愿意为霍屹将军出生入死,第二点是霍屹将军与朝中大臣关系密切,有结党营私之嫌
这份奏章他暂时还没有准备拿出来,而是存放在自己家里,准备再找点有力的证据。
*
作者有话要说:
造谣的成本可真低啊。
第七十六章 质疑泥沼
与此同时, 廷尉署中,赵承翻阅着几份卷宗,沉默不语。
大理监安静地站在一边,自从当初王丞相窃换军粮一事之后, 赵承便稳坐廷尉之位, 至今已经有三年的时间。尽管他与陛下常有争执, 但陛下很信任他的能力,看上去, 赵承似乎还要在这个位置上坐很久。
他行事手段有自己的风格, 三年来将廷尉署完全打造成他想要的样子,手下众人对他既敬又怕。
这就是赵承和那个杨县丞的区别。当初赵承所管辖的范围内,有一户姓张的人家, 和郭解差不多,虽然没那么大势力,但也是横行乡里的一霸。赵承就任县丞之后,找了许多有过罪行的年轻人, 捏着他们的把柄让那些人为他做事,那些人如爪牙一般为他所用,因此才彻底摧毁了张家,那时候他的手段远比现在更加狠辣, 毕竟要压制那群违法之徒,也需要他本人的魄力。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