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禀太后,奴婢知晓。奴婢冲撞太后,罪该万死。穗儿叩首在地回道。
仅仅只是冲撞吗?李太后又问,随即道,今儿你可以不必讳言忌语,你想告诉我甚么事,尽管说来,我亦不会再罚你。
奴婢妄加揣度太后,已知晓自己罪不容恕,万不敢再胡言乱语。
呵呵呵呵李太后发出了一连串的笑声,似是十分开怀,你这奴婢,让你说你倒是不说了。罢了,我问你甚么,你且答甚么罢。莫再与我绕圈,我耐心有限。
喏。
你是怎么进宫的?太后问。
回禀太后,奴婢是南镇抚司的总旗方铭托尚服局崔司衣的私下关系入的宫,随的是年前新召入宫的那一批刺绣都人。穗儿非常老实地回答道,因为她知道太后这么长一段时间,必然早把她的来龙去脉查得清清楚楚了,且她本就是来寻求庇护的,没有必要说谎话。
你与方铭又是什么关系,为何要这般托关系入宫?你要明白,你们已经犯了杀头的大罪,这事儿不说清楚,我可没有必要替你们遮掩。李太后似笑非笑地说道。
禀太后,奴婢与方铭素不相识,但此前奴婢落入了东厂中官张鲸的手中,被他囚禁起来百般折磨,是方铭救了奴婢。方铭自称是替恭妃娘娘办事的人,救我是依了恭妃娘娘的意思。
恭妃太后话中笑意更浓,那么,你又为何会被张鲸捉拿?
穗儿随即将自己的出身来历,与张居正之间的关系全部细细讲述出来,唯独掩去了被孟裔从诏狱救出以及在孟家逗留几个月的事,只说她是被陌生的黑衣人从狱中劫走,关押,后来不知为何被放了出来。逃亡途中,又不幸被张鲸的人捉拿。李太后听得很入神,等穗儿叙述完,抬头偷觑,发现太后已然不再半卧,而坐正了身子,倾身而听。
去年年末诏狱被劫一事,我亦有所耳闻。没想到,被劫出来的人竟然就是你。如此说来,你不知晓那帮劫狱的人是谁了?
奴婢不知。穗儿垂首回答道。
尽管穗儿对孟裔孟旭父子俩充满了怨气,可她仍然想要保护孟家。在她心目中,至少晴姐姐和小暧是无辜的,她们或许根本就不知道父母兄长的打算。自己走时她们如此的伤心,那绝不是表演出来的。如果她此时把孟家牵扯进来,晴姐姐和小暧又该怎么办?孟家长辈虽待她不义,她却不能为了复仇而害了晴姐姐和小暧。
她想起儿时,自己在家乡嘉善县城沿着水道的街边玩耍,被几个年长些的男童欺负,推到水道里,差点淹死,幸而被过路的船家捞了上来。她浑身湿透,又是气愤又是委屈,回家找娘亲哭诉,还发狠说要报复,把那些男童都推下水去,让他们也尝尝滋味。娘亲却平静地烧热水给她洗身子,擦着她的发,对她说:人活于世,苦多于甜,或许未来还会有很多人欺负你,但你要学会以直报怨,至少要对得起天地良心。他们害你是他们不对,但你不可害人。不要原谅他们,记住谁欺负过你,吃一堑长一智,保护好自己。但永远不要去报复。
当时她完全不明白娘亲话中的含义,只是被娘亲逼着学会了游泳。现在她历经磨难,被百般欺辱折磨,一腔仇怨无处发泄,完全没有能力还击报复。娘亲的处事态度,对饱受苦难的她来说仍然不能接受,但她好像有些懂其背后的意义了。
李太后沉默了一会儿,道了句:你抬起头来,让我瞧瞧。
喏。穗儿缓缓抬起头来,垂眸,不敢直视太后。
好个美娇娘。太后语调平静地发出一句赞叹,你当真不知自己生身父母是谁?
奴婢不知,据奴婢的养母说,是从河上漂的木盆里捡到的弃婴。
你这姿容,还真是令我想起个故人,恍如隔世啊太后似乎想起了什么往事,幽幽感叹道。一旁的姜嬷嬷似是明白了太后在想什么,神色微微有些怅惘。
穗儿依旧跪伏在原地,不敢随意说话。太后神思飘远,半晌才回神道:
既然你被张鲸那厮追拿,那就且在我这儿待着吧。阿姜,你给她安排点活计,这小都人手这么灵巧,我那件春祭的袍子就先交给她绣罢。你再去与尚服局打个招呼,就说这小都人我先留在身边用着,往后再还他们。
喏。姜嬷嬷道。有了太后这一席话,穗儿心下大定,身子竟然有几分脱力之感。虽然太后对张居正藏宝之传言似乎完全不感兴趣,穗儿说出事情原委后,她连问都不多问一句,着实有些奇怪。但此事多想无益,太后肯定自有打算。她再度叩首谢恩,打算退下。太后却突然出声制止道:
慢着,不急。李惠儿,来见见你的救命恩人。这都入宫三个月了,你还没见过恭妃罢。恭妃?你且出来罢,甭在那屏风后闷着了。太后的声音中再度起了浓浓的笑意,直到此时,穗儿才明白为何太后每每在她提起恭妃时,都会笑意暗藏。
身后响起脚步声,恭妃从偏殿南室的屏风后走出,走到穗儿身子右前侧方,向太后福了福身子,道:
太后,妾失礼了。
唉~~说的哪里话,这是我的意思。你身子弱,先坐下。太后和蔼道。
穗儿此时后背已经渗出一层薄薄的冷汗,庆幸自己选择了说实话,她今儿要是在太后面前胡言乱语,估计这会儿已经是一具尸首了。她悄然抬眸,飞快地瞥了一眼恭妃。她此时恰好在她前侧落座,一袭水绿色滚凤纹的琵琶袖交领长袄,下着枣色攀花马面裙,发髻上簪着金雏冠。两弯细细柳叶眉,一对黑白圆杏眼,丹口巧鼻,身姿纤细,气韵柔和恭顺,姿色精丽非常。原来这就是鼎鼎大名的慈宁宫中与圣上一度春风,从此高飞变凤凰的恭妃娘娘。虽然她其实活得相当不幸,但至少她在宫女之间可是传奇般的存在。因着李太后与她一般,都是宫女出身,故对她颇为青睐照顾,更是极度维护她生下的皇长子。
只是这位娘娘眉目间一直笼着一层愁云,声音听上去也柔弱无力的,瞧着真是让人心中生怜。
等她坐稳,穗儿调整跪拜方向,向恭妃叩首道:
奴婢李惠儿,拜见恭妃娘娘。娘娘救命大恩山高水长,奴婢无以为报。若娘娘不弃,奴婢愿一生效犬马之劳。
恭妃还没答话,太后就笑道:这小都人不愧是读过书,说起话来还真是好听。
恭妃忙道:我位卑力微,哪里能救得了你。你该向太后娘娘谢恩,若不是太后娘娘宽宥庇护,你哪能有安稳日子。
穗儿已会出这两位主子间微妙的心绪波动,于是顺着恭妃的话再度向太后谢恩,用词更夸张更恳切,好让在场两位主子心里都能舒服些。
她心想,这恭妃娘娘可真不容易,她救自己到底是她自己的意思,还是背后有着太后的指使?她觉得前者的可能性更大,但是眼下一切都被太后查明,恭妃还被安排到这偏殿来,要她藏在屏风后旁听,她必然内心也很惶恐。自己向她谢恩,她当着太后的面更是难以承受,所以才会说出方才那番话来。
行了行了,阿姜,你带她下去罢。太后似是表现得对穗儿有些不耐烦,挥了挥手道。姜嬷嬷叉手一礼,便领着穗儿退了下去。之后太后与恭妃谈了什么,穗儿就不知晓了,她只是在离去时听到了一点只言片语。恭妃问太后:
您不问吗?
太后答:不必不会
穗儿在慈宁宫中度过了相当长的一段较为安稳的时光,这是十分难得的。太后心思深邃晦涩难以揣度,而姜嬷嬷素来之奉太后之命行事,她吩咐过慈宁宫的宫人们要将穗儿当做不存在一般对待。穗儿想了很久,只能判断太后确实是想要保护她,但究竟对她是福是祸还不好说。因着这一层关系,慈宁宫中的宫人们与穗儿之间都维持着相对比较疏远的关系,但态度尚算和善。这段时间,是穗儿休养身体的关键时期,慈宁宫每日的膳食相当好,而她的饮食比其他宫人还要好。穗儿明白这应当也是太后的恩典,但她已然对主子御下的方式有着深刻的了解,无非是大棒加蜜枣。对于太后给她的恩赐,她不得不提起十二分的谨慎小心,时刻自省,莫要得意忘形。
太后偶尔会召她到跟前,问她些闲话。大多数时候,太后召她来,只是为了看她刺绣。穗儿绣上半日,太后就能瞧上半日,在别的宫人眼里这可真是莫大的殊荣和恩宠,但穗儿身上的压力却只有她自己能体会了。起初穗儿很不适应,提心吊胆,分了五成以上的心在太后的身上,好几次差点针法出了错,太后竟然也懂一点苏绣针法,还会出言提醒。次数多了,时间长了,穗儿竟然奇迹般地适应了。不仅是适应,穗儿甚至觉得自己似乎与太后之间形成某种微妙的关系场,每次刺绣,二人都是处在最放松最悠然的状态之中。
她偷偷打量过太后,这位尚不满四十岁的深宫贵妇,样貌秀丽端庄,面上看不到太多岁月的痕迹。很难想象她曾经是地位卑微的都人。十七岁诞下圣上,受了如此多的辛苦走到如今。穗儿对太后升起了一丝敬佩之情,但她仍然不敢放松警惕。
渐渐地,太后会给穗儿出题,今儿要绣个什么样,太后自己会在前夜亲自提笔画出来,白日里便召穗儿在身边绣。从开春入初夏,暖意融融的慈宁宫花园临溪亭是她们时常的去处。太后有偏头痛的毛病,每日大部分时候都喜欢点了香,阖着眸子养神。穗儿记得那是万历十二年五月初六,太后前夜画了一幅并蒂荷花,今儿让穗儿绣。穗儿照例按着样子绣,太后这一天却很反常地开口对穗儿说话了。
小都人,我给你讲个故事听罢。太后总喜欢喊穗儿小都人,这似乎成了穗儿的专属称呼。穗儿停了手上的活计,躬身倾听,太后却道:
你做你的活,我说我的话,不耽搁。她顿了顿,见穗儿重又拿起针线,这才继续道,在遥远的西北天山之外,有众多以放牧为生的部族。这些人将他们的家园成为撒马尔罕,意为肥沃的土地。其中有一个部族,他们以传说中的吉祥鸟为部族图腾,世代要选出一位女子代表吉祥鸟,引领他们追逐丰饶的水草。他们相信,吉祥鸟飞得高看得远,永远都能寻找到最美丽的家园,带来吉祥富饶。
代代相传的吉祥鸟,选出了一位新的少女来代表。少女是部族首领的女儿,也是部族中最美丽的少女。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生长在草原之上,胸怀有蓝天原野般宽广。可是好景不长,外族的入侵挤占了他们的生存家园,他们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于是物产丰富的中原帝国成了他们求生的目的地。为了能与中原帝国之间达成稳定的贸易,他们加入了其他联合部族的朝贡队伍,派了使者,携着贡品,长途跋涉入了京城。身为吉祥鸟的少女,作为部族首领的女儿,也随着使者队伍一路来到了京城。部族人将希望寄托在使者们和她的身上,希望这一代的吉祥鸟,能如她的前辈们一样,给部族带来丰饶的希望。
第33章 【旧事】
太后的故事没能说完,因为那一日,皇帝突然没意料地来了。他吩咐宫人们不要通报,自己径直往慈宁宫花园里来,因而他出现得非常突然,以至于穗儿完全来不及回避。只能匍匐在地,恭候圣上驾临。
彼时及冠之年的皇帝,正是青春正盛、风华正茂时。一路而来,笑意盈盈,面目与李太后有七八分的神似,唇上蓄着短髭,肤白俊雅。穗儿跪伏在地,只能用眼角余光瞥到他步入临溪亭。他穿了一身红缎绣金龙的圆领袍,头戴乌纱翼善冠,似是刚下了朝而来。
他入了亭子,躬身向座上的母亲行礼,拜道:母亲,孩儿与您请安来了。母亲今日身子如何?
尚可。皇帝这是有什么喜事,这一路来的样子,好似个还没长大的孩儿。太后打趣道。
让母亲见笑了,今年夏收丰厚,今朝上奏后,不由十分喜悦。皇帝回道。
又糊弄你母亲呢,怕不是你弟弟又给了你什么好玩物罢。太后明察秋毫,直接戳破了皇帝的掩饰。
皇帝讪讪,只能躬身道:母亲明鉴。
你是皇帝,你弟弟贪玩,你如何跟着也玩野了心,莫要误了事。
母亲放心,孩儿有分寸。
皇帝落座太后身侧,母子俩闲话两句,此时皇帝的注意力才转移到一直匍匐跪在地上的穗儿身上。瞧见这宫女跪在绣绷架子边,绣架上的白缎上还有一幅漂亮的并蒂莲花绣样。他一时起了兴趣,不由起身走到穗儿近前,先是仔细瞧了瞧这绣样,笑着赞叹道:
母亲,这绣品可真精湛。可是这都人所绣?
是啊,近来闲而无事,找了个尚服局的绣娘来绣样子。不知是不是人老了,总有些怀念旧事。我如这小都人这般年纪时,也在王府侍奉,没日没夜的,有段时间王府里绣娘缺人,我也充过绣娘。太后道。
皇帝似是有些无奈,道:母亲,好端端的怎得又提起了往事,那都是过去的事了。
是过去的事,但也是如今的事。若没有过去,又哪有如今?皇帝,为母这一路走来可不容易啊,人不能忘本。太后意有所指地感叹道。
母亲教训的是。皇帝心不在焉地应道,随即沉默了下来。片刻后,他似是想要转移话题,于是对穗儿道:
你且起来罢,莫要跪着了。
喏。穗儿应声,缓缓起身。她一直努力低着头,不愿让皇帝看清她的面容。但是事与愿违,皇帝此时的注意力已经被她牢牢吸引。因着他眼下已经发现这都人的样貌十分特异,似是有异族血统。随着穗儿起身,皇帝弯下腰来,仔细打量她面庞。穗儿虽然努力低头哈腰,但皇帝却夸张地弓着身子从下方往上看她,吓得她根本不敢再动,只能努力维持着面无表情的木然状态。
你是西域人?皇帝问。
回回陛下,奴婢生身父母或许是西域人,但奴婢也不知晓,奴婢是孤儿。穗儿有些紧张地回答道。
哦,孤儿。皇帝不置可否,没有意义地重复了一遍这个词。
你抬起头来让朕好好瞧瞧,朕弯着腰有些累。他道。
喏。穗儿实在是不得已,硬着头皮将头抬起,垂下眸子眼观鼻鼻观心,祈祷皇帝对她的好奇心能尽快转移。
皇帝面无表情地打量了她片刻,回头问太后道:这可真是奇了,宫中的绣娘不都是江南遴选出来的吗?怎么会有个西域女子?
恋耽美
仅仅只是冲撞吗?李太后又问,随即道,今儿你可以不必讳言忌语,你想告诉我甚么事,尽管说来,我亦不会再罚你。
奴婢妄加揣度太后,已知晓自己罪不容恕,万不敢再胡言乱语。
呵呵呵呵李太后发出了一连串的笑声,似是十分开怀,你这奴婢,让你说你倒是不说了。罢了,我问你甚么,你且答甚么罢。莫再与我绕圈,我耐心有限。
喏。
你是怎么进宫的?太后问。
回禀太后,奴婢是南镇抚司的总旗方铭托尚服局崔司衣的私下关系入的宫,随的是年前新召入宫的那一批刺绣都人。穗儿非常老实地回答道,因为她知道太后这么长一段时间,必然早把她的来龙去脉查得清清楚楚了,且她本就是来寻求庇护的,没有必要说谎话。
你与方铭又是什么关系,为何要这般托关系入宫?你要明白,你们已经犯了杀头的大罪,这事儿不说清楚,我可没有必要替你们遮掩。李太后似笑非笑地说道。
禀太后,奴婢与方铭素不相识,但此前奴婢落入了东厂中官张鲸的手中,被他囚禁起来百般折磨,是方铭救了奴婢。方铭自称是替恭妃娘娘办事的人,救我是依了恭妃娘娘的意思。
恭妃太后话中笑意更浓,那么,你又为何会被张鲸捉拿?
穗儿随即将自己的出身来历,与张居正之间的关系全部细细讲述出来,唯独掩去了被孟裔从诏狱救出以及在孟家逗留几个月的事,只说她是被陌生的黑衣人从狱中劫走,关押,后来不知为何被放了出来。逃亡途中,又不幸被张鲸的人捉拿。李太后听得很入神,等穗儿叙述完,抬头偷觑,发现太后已然不再半卧,而坐正了身子,倾身而听。
去年年末诏狱被劫一事,我亦有所耳闻。没想到,被劫出来的人竟然就是你。如此说来,你不知晓那帮劫狱的人是谁了?
奴婢不知。穗儿垂首回答道。
尽管穗儿对孟裔孟旭父子俩充满了怨气,可她仍然想要保护孟家。在她心目中,至少晴姐姐和小暧是无辜的,她们或许根本就不知道父母兄长的打算。自己走时她们如此的伤心,那绝不是表演出来的。如果她此时把孟家牵扯进来,晴姐姐和小暧又该怎么办?孟家长辈虽待她不义,她却不能为了复仇而害了晴姐姐和小暧。
她想起儿时,自己在家乡嘉善县城沿着水道的街边玩耍,被几个年长些的男童欺负,推到水道里,差点淹死,幸而被过路的船家捞了上来。她浑身湿透,又是气愤又是委屈,回家找娘亲哭诉,还发狠说要报复,把那些男童都推下水去,让他们也尝尝滋味。娘亲却平静地烧热水给她洗身子,擦着她的发,对她说:人活于世,苦多于甜,或许未来还会有很多人欺负你,但你要学会以直报怨,至少要对得起天地良心。他们害你是他们不对,但你不可害人。不要原谅他们,记住谁欺负过你,吃一堑长一智,保护好自己。但永远不要去报复。
当时她完全不明白娘亲话中的含义,只是被娘亲逼着学会了游泳。现在她历经磨难,被百般欺辱折磨,一腔仇怨无处发泄,完全没有能力还击报复。娘亲的处事态度,对饱受苦难的她来说仍然不能接受,但她好像有些懂其背后的意义了。
李太后沉默了一会儿,道了句:你抬起头来,让我瞧瞧。
喏。穗儿缓缓抬起头来,垂眸,不敢直视太后。
好个美娇娘。太后语调平静地发出一句赞叹,你当真不知自己生身父母是谁?
奴婢不知,据奴婢的养母说,是从河上漂的木盆里捡到的弃婴。
你这姿容,还真是令我想起个故人,恍如隔世啊太后似乎想起了什么往事,幽幽感叹道。一旁的姜嬷嬷似是明白了太后在想什么,神色微微有些怅惘。
穗儿依旧跪伏在原地,不敢随意说话。太后神思飘远,半晌才回神道:
既然你被张鲸那厮追拿,那就且在我这儿待着吧。阿姜,你给她安排点活计,这小都人手这么灵巧,我那件春祭的袍子就先交给她绣罢。你再去与尚服局打个招呼,就说这小都人我先留在身边用着,往后再还他们。
喏。姜嬷嬷道。有了太后这一席话,穗儿心下大定,身子竟然有几分脱力之感。虽然太后对张居正藏宝之传言似乎完全不感兴趣,穗儿说出事情原委后,她连问都不多问一句,着实有些奇怪。但此事多想无益,太后肯定自有打算。她再度叩首谢恩,打算退下。太后却突然出声制止道:
慢着,不急。李惠儿,来见见你的救命恩人。这都入宫三个月了,你还没见过恭妃罢。恭妃?你且出来罢,甭在那屏风后闷着了。太后的声音中再度起了浓浓的笑意,直到此时,穗儿才明白为何太后每每在她提起恭妃时,都会笑意暗藏。
身后响起脚步声,恭妃从偏殿南室的屏风后走出,走到穗儿身子右前侧方,向太后福了福身子,道:
太后,妾失礼了。
唉~~说的哪里话,这是我的意思。你身子弱,先坐下。太后和蔼道。
穗儿此时后背已经渗出一层薄薄的冷汗,庆幸自己选择了说实话,她今儿要是在太后面前胡言乱语,估计这会儿已经是一具尸首了。她悄然抬眸,飞快地瞥了一眼恭妃。她此时恰好在她前侧落座,一袭水绿色滚凤纹的琵琶袖交领长袄,下着枣色攀花马面裙,发髻上簪着金雏冠。两弯细细柳叶眉,一对黑白圆杏眼,丹口巧鼻,身姿纤细,气韵柔和恭顺,姿色精丽非常。原来这就是鼎鼎大名的慈宁宫中与圣上一度春风,从此高飞变凤凰的恭妃娘娘。虽然她其实活得相当不幸,但至少她在宫女之间可是传奇般的存在。因着李太后与她一般,都是宫女出身,故对她颇为青睐照顾,更是极度维护她生下的皇长子。
只是这位娘娘眉目间一直笼着一层愁云,声音听上去也柔弱无力的,瞧着真是让人心中生怜。
等她坐稳,穗儿调整跪拜方向,向恭妃叩首道:
奴婢李惠儿,拜见恭妃娘娘。娘娘救命大恩山高水长,奴婢无以为报。若娘娘不弃,奴婢愿一生效犬马之劳。
恭妃还没答话,太后就笑道:这小都人不愧是读过书,说起话来还真是好听。
恭妃忙道:我位卑力微,哪里能救得了你。你该向太后娘娘谢恩,若不是太后娘娘宽宥庇护,你哪能有安稳日子。
穗儿已会出这两位主子间微妙的心绪波动,于是顺着恭妃的话再度向太后谢恩,用词更夸张更恳切,好让在场两位主子心里都能舒服些。
她心想,这恭妃娘娘可真不容易,她救自己到底是她自己的意思,还是背后有着太后的指使?她觉得前者的可能性更大,但是眼下一切都被太后查明,恭妃还被安排到这偏殿来,要她藏在屏风后旁听,她必然内心也很惶恐。自己向她谢恩,她当着太后的面更是难以承受,所以才会说出方才那番话来。
行了行了,阿姜,你带她下去罢。太后似是表现得对穗儿有些不耐烦,挥了挥手道。姜嬷嬷叉手一礼,便领着穗儿退了下去。之后太后与恭妃谈了什么,穗儿就不知晓了,她只是在离去时听到了一点只言片语。恭妃问太后:
您不问吗?
太后答:不必不会
穗儿在慈宁宫中度过了相当长的一段较为安稳的时光,这是十分难得的。太后心思深邃晦涩难以揣度,而姜嬷嬷素来之奉太后之命行事,她吩咐过慈宁宫的宫人们要将穗儿当做不存在一般对待。穗儿想了很久,只能判断太后确实是想要保护她,但究竟对她是福是祸还不好说。因着这一层关系,慈宁宫中的宫人们与穗儿之间都维持着相对比较疏远的关系,但态度尚算和善。这段时间,是穗儿休养身体的关键时期,慈宁宫每日的膳食相当好,而她的饮食比其他宫人还要好。穗儿明白这应当也是太后的恩典,但她已然对主子御下的方式有着深刻的了解,无非是大棒加蜜枣。对于太后给她的恩赐,她不得不提起十二分的谨慎小心,时刻自省,莫要得意忘形。
太后偶尔会召她到跟前,问她些闲话。大多数时候,太后召她来,只是为了看她刺绣。穗儿绣上半日,太后就能瞧上半日,在别的宫人眼里这可真是莫大的殊荣和恩宠,但穗儿身上的压力却只有她自己能体会了。起初穗儿很不适应,提心吊胆,分了五成以上的心在太后的身上,好几次差点针法出了错,太后竟然也懂一点苏绣针法,还会出言提醒。次数多了,时间长了,穗儿竟然奇迹般地适应了。不仅是适应,穗儿甚至觉得自己似乎与太后之间形成某种微妙的关系场,每次刺绣,二人都是处在最放松最悠然的状态之中。
她偷偷打量过太后,这位尚不满四十岁的深宫贵妇,样貌秀丽端庄,面上看不到太多岁月的痕迹。很难想象她曾经是地位卑微的都人。十七岁诞下圣上,受了如此多的辛苦走到如今。穗儿对太后升起了一丝敬佩之情,但她仍然不敢放松警惕。
渐渐地,太后会给穗儿出题,今儿要绣个什么样,太后自己会在前夜亲自提笔画出来,白日里便召穗儿在身边绣。从开春入初夏,暖意融融的慈宁宫花园临溪亭是她们时常的去处。太后有偏头痛的毛病,每日大部分时候都喜欢点了香,阖着眸子养神。穗儿记得那是万历十二年五月初六,太后前夜画了一幅并蒂荷花,今儿让穗儿绣。穗儿照例按着样子绣,太后这一天却很反常地开口对穗儿说话了。
小都人,我给你讲个故事听罢。太后总喜欢喊穗儿小都人,这似乎成了穗儿的专属称呼。穗儿停了手上的活计,躬身倾听,太后却道:
你做你的活,我说我的话,不耽搁。她顿了顿,见穗儿重又拿起针线,这才继续道,在遥远的西北天山之外,有众多以放牧为生的部族。这些人将他们的家园成为撒马尔罕,意为肥沃的土地。其中有一个部族,他们以传说中的吉祥鸟为部族图腾,世代要选出一位女子代表吉祥鸟,引领他们追逐丰饶的水草。他们相信,吉祥鸟飞得高看得远,永远都能寻找到最美丽的家园,带来吉祥富饶。
代代相传的吉祥鸟,选出了一位新的少女来代表。少女是部族首领的女儿,也是部族中最美丽的少女。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生长在草原之上,胸怀有蓝天原野般宽广。可是好景不长,外族的入侵挤占了他们的生存家园,他们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于是物产丰富的中原帝国成了他们求生的目的地。为了能与中原帝国之间达成稳定的贸易,他们加入了其他联合部族的朝贡队伍,派了使者,携着贡品,长途跋涉入了京城。身为吉祥鸟的少女,作为部族首领的女儿,也随着使者队伍一路来到了京城。部族人将希望寄托在使者们和她的身上,希望这一代的吉祥鸟,能如她的前辈们一样,给部族带来丰饶的希望。
第33章 【旧事】
太后的故事没能说完,因为那一日,皇帝突然没意料地来了。他吩咐宫人们不要通报,自己径直往慈宁宫花园里来,因而他出现得非常突然,以至于穗儿完全来不及回避。只能匍匐在地,恭候圣上驾临。
彼时及冠之年的皇帝,正是青春正盛、风华正茂时。一路而来,笑意盈盈,面目与李太后有七八分的神似,唇上蓄着短髭,肤白俊雅。穗儿跪伏在地,只能用眼角余光瞥到他步入临溪亭。他穿了一身红缎绣金龙的圆领袍,头戴乌纱翼善冠,似是刚下了朝而来。
他入了亭子,躬身向座上的母亲行礼,拜道:母亲,孩儿与您请安来了。母亲今日身子如何?
尚可。皇帝这是有什么喜事,这一路来的样子,好似个还没长大的孩儿。太后打趣道。
让母亲见笑了,今年夏收丰厚,今朝上奏后,不由十分喜悦。皇帝回道。
又糊弄你母亲呢,怕不是你弟弟又给了你什么好玩物罢。太后明察秋毫,直接戳破了皇帝的掩饰。
皇帝讪讪,只能躬身道:母亲明鉴。
你是皇帝,你弟弟贪玩,你如何跟着也玩野了心,莫要误了事。
母亲放心,孩儿有分寸。
皇帝落座太后身侧,母子俩闲话两句,此时皇帝的注意力才转移到一直匍匐跪在地上的穗儿身上。瞧见这宫女跪在绣绷架子边,绣架上的白缎上还有一幅漂亮的并蒂莲花绣样。他一时起了兴趣,不由起身走到穗儿近前,先是仔细瞧了瞧这绣样,笑着赞叹道:
母亲,这绣品可真精湛。可是这都人所绣?
是啊,近来闲而无事,找了个尚服局的绣娘来绣样子。不知是不是人老了,总有些怀念旧事。我如这小都人这般年纪时,也在王府侍奉,没日没夜的,有段时间王府里绣娘缺人,我也充过绣娘。太后道。
皇帝似是有些无奈,道:母亲,好端端的怎得又提起了往事,那都是过去的事了。
是过去的事,但也是如今的事。若没有过去,又哪有如今?皇帝,为母这一路走来可不容易啊,人不能忘本。太后意有所指地感叹道。
母亲教训的是。皇帝心不在焉地应道,随即沉默了下来。片刻后,他似是想要转移话题,于是对穗儿道:
你且起来罢,莫要跪着了。
喏。穗儿应声,缓缓起身。她一直努力低着头,不愿让皇帝看清她的面容。但是事与愿违,皇帝此时的注意力已经被她牢牢吸引。因着他眼下已经发现这都人的样貌十分特异,似是有异族血统。随着穗儿起身,皇帝弯下腰来,仔细打量她面庞。穗儿虽然努力低头哈腰,但皇帝却夸张地弓着身子从下方往上看她,吓得她根本不敢再动,只能努力维持着面无表情的木然状态。
你是西域人?皇帝问。
回回陛下,奴婢生身父母或许是西域人,但奴婢也不知晓,奴婢是孤儿。穗儿有些紧张地回答道。
哦,孤儿。皇帝不置可否,没有意义地重复了一遍这个词。
你抬起头来让朕好好瞧瞧,朕弯着腰有些累。他道。
喏。穗儿实在是不得已,硬着头皮将头抬起,垂下眸子眼观鼻鼻观心,祈祷皇帝对她的好奇心能尽快转移。
皇帝面无表情地打量了她片刻,回头问太后道:这可真是奇了,宫中的绣娘不都是江南遴选出来的吗?怎么会有个西域女子?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