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祖母、祖母,到了西北边境,各州刺史会来接人,我已经通知他们了,所以你们可以放心。而且这一路有百名护卫相送,你们不用急着赶路,注意身体要紧。李洛对国公府老夫人和李晨媳妇道。这两个才是有脑子的人。
洛哥儿放心吧。老夫人拍拍他的手,有伯祖母在,你不用担心。
嗯。李洛看了看这些人,两家极一些姻亲,还有李忠铭府上的,诚信药店的老板,这一路的相随,该配的大夫都有,该带上的药材也有,所以中途有些小病小痛的,也不用担心。那我们走了。李老太爷道,你自己要小心。
祖父、各位,保重。李洛送他们到城门口。
你回去。老国公道。
城门口,一家又一家迁移的人实在很多,但是像侯府和国公府这么大仗势的,倒还是第一次看到。
不过,世家迁移,基本都是大仗势。
偌大的京城,仅仅是两天的时间,就变成了一座空城,剩下的都是以照宁帝为首的男人。朝廷要留到最后。当然,也有个别百姓不肯搬,觉得危言耸听的。对于这种人,朝廷不予理踩,朝廷的责任是通知,搬不搬是个人。不过这种人极其少见,毕竟连世家都搬了,老百姓还能不相信吗?
皇叔,该轮到我们了。顾郡辰提醒。
照宁帝叹气,大皇宫虽然人都在,但东西已经没有了。所有属于宫里的东西,已经让御林军搬走了,包括祠堂里祖宗的牌位,唯一不能挪动的就是皇陵。通知下去明日出发,大家在东门集合。
是
好在这次唯一和朝廷官员一起搬迁的,也就只有照宁帝的后宫、长公主、大公主等皇室成员了,官员的家眷效仿忠勇侯府和忠国公府,都是分批离开的。而且朝廷官员搬迁因为都是男的,女眷在一起,着实很不方便,特别是住宿的时候,再者女眷会耽误行动。
小侯爷,咱们东西都收拾好了。辛饱很是依依不舍,不知道下次回来是什么时候了,如果地动,皇宫、太子府是不是都要倒塌了?
十有八九会倒塌。李洛道,好男儿都可以四处为家,担心什么?
辛饱瘪瘪嘴:奴才是担心这么多的基业,毁之一旦了多可惜。然后重新再建造的话,又要花费很多的银子。
我倒是不知道,原来你还是个小财奴。二十四岁的小财奴,让辛鹏整日里担心的。辛饱这个人很是灵活,做事情也有模有样的。但是这个人唯一不好的,就是和郡一一样,对成婚没什么兴趣。辛鹏想着让李洛介绍,李洛也给他介绍过的,秀才家的姑娘、举人家的姑娘、便是三品四品家的庶出姑娘,李洛但凡觉得人品好,品种纯良的,都给辛饱介绍过,要知道辛饱虽然是他的贴身奴才,但已经不是奴籍了,凭自己的地位,愿意嫁他当正室的姑娘多的是,而且他父亲又是自己的心腹,他们一家没有纳妾的习惯,嫁过来的女儿又不用伺候公婆,哪家姑娘不喜欢?再看辛饱,个子长得高,长相斯文,眼底透着几分几名,一张嘴总是浅浅笑着,也是一个俊俏干净的小伙子。除了身份低一点,姑娘家能不喜欢吗?
再说以后,顾郡辰登基了,自己成了皇后,辛饱的地位就更高了。就算还是奴才,那也是皇后的奴才,其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哪个官员不是皇上的奴才呢?
小侯赚钱辛苦,奴才自当节约。辛饱道。
得了,我还不知道你?私房存了不少吧?别人孝敬了不少吧?李洛问。
辛饱嘿嘿的笑。辛饱拿人家的孝敬钱,也不是随便什么人的孝敬钱都拿的,朝廷官员的孝敬钱不拿,拿的也是府中下人的孝敬钱,比如哪个下人要请个假之类的,其实真的很少。不过辛饱的月例一个月有五两银子,可是很高的。他的月例按照太子府管事的月例,李洛身边也就辛饱、李长诚、魏生三个人,辛饱的地位当然是高的。
地动发动的时间,是在后天。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当天晚上,地动竟然发了。
地动发动了。李洛从床上起来。
怎么会提早?顾郡辰也动作利落的起身。
算卦之术算出的是后天,提早两天发动,也算是精准了。李洛道。
你带着府里的人先出去,我去皇宫找皇叔。顾郡辰道。
嗯,小心,我让府中的人从东门离开,不在东门等候了。
好。
大晚上的地动发动了,京城又开始乱了。虽然老百姓早就已经迁移,但是留下的文武百官、侍卫们加上后宫,人数还是不少的。这些地动一发动,那些官员全都跑了出来。
大家往东门走,不要挤、不要乱,一个一个走,别担心。李洛大声道,太子府的侍卫在东门接应,大家不要担心。
大晚上的,不担心才怪。但是听到李小侯爷的声音,大家又隐隐放心了些。
文官先行,武将能帮忙的帮帮忙。李洛道,大家不要浪费时间,现在只是地动前,稍微的晃动,不会有危险。
顾郡辰跑到皇宫,皇宫里也是一团乱的:郡一,你去维持秩序,让他们排队离开。
是。郡一飞上皇宫的城墙,大声道,所有人来东城门集合,朝着东门的方向排队离开,不要乱。
大家注意了,所有人来东城门集合,朝着东门的方向走,一个一个排队,不要乱。郡一的声音是用了内力喊的,声音很大。
有了郡一的提醒,那些没有目标的人终于找到了方向,朝着东城门跑。而郡一就在那里等着:一个一个的排队离开,往东辰的方向走,太子府的侍卫沿途会接应大家,不要担心。
顾郡辰跑向照宁帝的寝宫,看到照宁帝和海公公在御林军指挥使和李淡的护送下出来了。
皇叔,你没事吧?
郡辰,你怎么来皇宫了?照宁帝一阵感动。这个时候,不是应该逃命要紧吗?侄子却不顾生死来这里。
侄子担心皇叔。顾郡辰道,太子府其他的侍卫已经去坤宁宫和其他宫接人了,皇叔先随我离开。
顾郡辰带着他们才到还没到东城门,看到大皇子和二皇子也跑来了。
四弟,父皇如何?二皇子问。
皇叔没事。顾郡辰道,唐皇后和秦贵妃我已经派人去接应了,大哥和二哥在东城门等候便是。
不行,我要去看看母妃。大皇子道。
我也要去找母后。二皇子也担心唐皇后顾郡辰拉住大皇子,又朝着二皇子道:给我站住,都在东城门口等着,万一她们跟你们不是一条路的,错过了怎么办?
第345章 今天第一更
大皇子想了想也是:多谢。
二皇子内心虽然挣扎,但还是听了顾郡辰的话。
一行人到了皇宫的东城门,顾郡辰对照宁帝道:皇叔,我们先离开,留下三队御林军在这里等候娘娘们,您觉得可好?女人速度慢,起床可能还要打扮打扮,照宁帝是皇帝,绝对没有牺牲自己留在这里等她们的。
照宁帝点头:行。他看向大皇子和二皇子,光从今天地动发动,两人可以不畏生死的跑进宫来,说明他们还是有人性的,并非十恶不善之辈,你们也随朕一起离开,现在只是地动发动,你们的母后、母妃由御林军护送出去。
大皇子摇头:父皇请恕儿臣不小,儿臣要在这里看到母妃才安心。
父皇,儿臣也要等母后。二皇子道。
既如此,你们小心为上。照宁帝也不勉强,儿子孝顺自己的母亲,这是孝义,他虽是父亲,却不能剥夺儿子的孝心。郡辰,我们先走。
嗯。顾郡辰可不在乎唐皇后和秦贵妃等人的生命。
从皇宫的东城门到京城的东门,需要半刻钟的时间,大晚上的,连马都没有准备,只能小跑过去。不过照宁帝本就是习武之人,这点路程不算什么。而且马车之类的东西碰到地动也未必安全,不如两只脚走路。
文武百官逃到东门之后,并没有留在东门,而是在太子府侍卫的带领下,分批继续前进,万一京城倒塌了、地裂了,他们不是要堵在这里了?所以继续前进是最好的。只不过,有些人怀疑了:这护城河再次涨水怎么地面会晃动?
不知道,这地面晃动倒是像地动?
不会是地动吧?
可能是地动,太子府的侍卫提早安排在这里,可见太子是提早知道的。
也是,如果一开始说地动,这岂不是人心惶惶的。
没看到太子殿下和李小侯爷,不知道他们怎么样了?
李小侯爷还在城里指挥。
文官百官一边聊,一边往前走,用两只脚走,因为非常时期,大家也顾不得累了。
小哥,我们这是要去哪里?有官员问侍卫长。
末将不知,小侯爷说一直往前。
小哥,这是地动啊?肯定是地动吧?
末将不知。
顾郡辰、照宁帝等人从皇宫出来,没过一会儿就看到在面前指挥的李洛了:怎么样?大家都出去了吗?照宁帝问。
都朝着东门出了,前面有侍卫一批一批的在带路。李洛回答,皇叔可会累?太匆忙了,连马车都来不及准备。
准备什么马车,朕在西北打仗的时候,步行走过的路数不胜数。照宁帝道,你也一起走吧,留在这里不安全。
是。李洛主要是为了等顾郡辰和照宁帝,他们都出来了,他当然不会自己无私的留在这里。
顾郡辰、李洛、照宁帝以及随行保护照宁帝的御林军都是习武之人,脚程比较快,马上就追上了文物百官的大队。有人也看到了追上来的他们,高兴的大喊:皇上来了,太子殿下和李小侯爷也在。
听到皇上来了,文武百官门停了下来。皇上。
皇上这里。
换上,这儿这儿。
半夜三更的,赶路真是不方便,他们他们匆忙逃出来府邸,连个火把都没有,好在太子府的侍卫都准备了火把。
看到前面黑压压的一群人,照宁帝有些感慨。有生之年碰上这种事情,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自己此刻的心情:你们辛苦了?都没事吧?
微臣没事,谢皇上关心。
臣等没事,谢皇上关心。
郡辰,我们这会儿一直往前走,还是?照宁帝问顾郡辰。
目前只是地动发动,不知道地动最后的情况会如何,不如去口字厅那里休息片刻,等京城地动了看情况再定夺?顾郡辰提议。
照宁帝想了想,也好。留下几个人在这里等皇后他们,其余人先去口字亭。
李洛道:皇叔,从这里步行去口字亭路途不少,我先去把事先准备好马和马车拉过来。
马和马车?照宁帝意外。
我们定了这条路,所以我提前在口字亭已经准备了马、马车和粮食。李洛回答。
照宁帝先是一愣,随即道:论细心,全国也找不出第二个李小侯爷。
李洛没敢领功,他是现代人,地震在现代看来没什么,每年总有几处地方受到灾难,他们看听闻,对这种紧急应变早就习惯,但是在古代人看来确实不同的。御林军和五城兵马司各两万,皇陵守卫军一万,京卫营三万,一共有八万人。加上文武官拜,一些随从,八万两千人左右。我准备了今年的功勋田大米,已经提前运到了口字亭,50万斤的大米,能够吃撑几天。如果京城地动的情况比较严重,我们去象州比较合适。象州有苏贤书院。非常的大,到时候作为皇上暂住的行宫,还是不错的。
象州苏家绝对没有想到,李洛把脑筋动到他们那里了。
照宁帝听李洛的安排,最后剩下的那点担心也没有了,粮食、行程,安排的面面俱到:辛苦你了,你去忙吧。
是。李洛吹了一声口哨,两只白色的大雕从一边的林子里飞了出来,初始因为天色黑,大家看的不清楚,等它们到面前的时候,大家吓了一跳。这是什么飞禽?白色的雕?竟然有成年男子那么高,太吓人了。
这是别说别人吓了一跳,就是照宁帝也意外。不过,朕见过这白雕。当年当年在西北,他和李旭一起出事的时候,曾有人出手相助过,那人也有一对这样的白雕。照宁帝若有所思的看着李洛。
这是我养的,当年太子哥哥在西北的时候亲自去找到的雕蛋。李洛解释,然后坐到雕的背上,同时,李长诚上了另一只白雕。接着两只白雕飞了起来,一会儿不见了踪影。
看着李洛的身影消失不见,照宁帝看向顾郡辰:这对雕倒是挺特别的。
顾郡辰嗯了声:当年下雪,侄子在西北雪上上找到的,本来想送他一对大雁,但是大雁遇冬则南飞,没有雕来的有灵性。
顾郡辰解释的声音不重,但旁边的大臣们也都听到了。大家心里震撼不已,没想到平时冷冰冰的太子殿下,也有如此柔情感性的一面,真是人不可貌相。
但是照宁帝知道,顾郡辰的解释并不完全。比如,十六年前出手救他们的那个人是谁?那个人有白雕,李洛也有白雕,照宁帝可不相信是偶然。不过,现在不是问这些事情的时候。
李洛和李长诚到了口字亭。
有动静。口字亭的侍卫听到有动静,马上谨慎了起来,要知道他们身上带着的大米可不少,李小侯让他们在这里等着,他们可不能辜负了小侯爷所托。
不知道是什么东西飞了过来。又有侍卫道。
大家小心。
小侯爷。待白雕飞近,并且着地的时候,他们才看清白雕的身影。他们见过李洛身边的白雕,所以就算还没看到身上白雕身上下来的李洛,他们也知道来者是谁。
恋耽美
洛哥儿放心吧。老夫人拍拍他的手,有伯祖母在,你不用担心。
嗯。李洛看了看这些人,两家极一些姻亲,还有李忠铭府上的,诚信药店的老板,这一路的相随,该配的大夫都有,该带上的药材也有,所以中途有些小病小痛的,也不用担心。那我们走了。李老太爷道,你自己要小心。
祖父、各位,保重。李洛送他们到城门口。
你回去。老国公道。
城门口,一家又一家迁移的人实在很多,但是像侯府和国公府这么大仗势的,倒还是第一次看到。
不过,世家迁移,基本都是大仗势。
偌大的京城,仅仅是两天的时间,就变成了一座空城,剩下的都是以照宁帝为首的男人。朝廷要留到最后。当然,也有个别百姓不肯搬,觉得危言耸听的。对于这种人,朝廷不予理踩,朝廷的责任是通知,搬不搬是个人。不过这种人极其少见,毕竟连世家都搬了,老百姓还能不相信吗?
皇叔,该轮到我们了。顾郡辰提醒。
照宁帝叹气,大皇宫虽然人都在,但东西已经没有了。所有属于宫里的东西,已经让御林军搬走了,包括祠堂里祖宗的牌位,唯一不能挪动的就是皇陵。通知下去明日出发,大家在东门集合。
是
好在这次唯一和朝廷官员一起搬迁的,也就只有照宁帝的后宫、长公主、大公主等皇室成员了,官员的家眷效仿忠勇侯府和忠国公府,都是分批离开的。而且朝廷官员搬迁因为都是男的,女眷在一起,着实很不方便,特别是住宿的时候,再者女眷会耽误行动。
小侯爷,咱们东西都收拾好了。辛饱很是依依不舍,不知道下次回来是什么时候了,如果地动,皇宫、太子府是不是都要倒塌了?
十有八九会倒塌。李洛道,好男儿都可以四处为家,担心什么?
辛饱瘪瘪嘴:奴才是担心这么多的基业,毁之一旦了多可惜。然后重新再建造的话,又要花费很多的银子。
我倒是不知道,原来你还是个小财奴。二十四岁的小财奴,让辛鹏整日里担心的。辛饱这个人很是灵活,做事情也有模有样的。但是这个人唯一不好的,就是和郡一一样,对成婚没什么兴趣。辛鹏想着让李洛介绍,李洛也给他介绍过的,秀才家的姑娘、举人家的姑娘、便是三品四品家的庶出姑娘,李洛但凡觉得人品好,品种纯良的,都给辛饱介绍过,要知道辛饱虽然是他的贴身奴才,但已经不是奴籍了,凭自己的地位,愿意嫁他当正室的姑娘多的是,而且他父亲又是自己的心腹,他们一家没有纳妾的习惯,嫁过来的女儿又不用伺候公婆,哪家姑娘不喜欢?再看辛饱,个子长得高,长相斯文,眼底透着几分几名,一张嘴总是浅浅笑着,也是一个俊俏干净的小伙子。除了身份低一点,姑娘家能不喜欢吗?
再说以后,顾郡辰登基了,自己成了皇后,辛饱的地位就更高了。就算还是奴才,那也是皇后的奴才,其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哪个官员不是皇上的奴才呢?
小侯赚钱辛苦,奴才自当节约。辛饱道。
得了,我还不知道你?私房存了不少吧?别人孝敬了不少吧?李洛问。
辛饱嘿嘿的笑。辛饱拿人家的孝敬钱,也不是随便什么人的孝敬钱都拿的,朝廷官员的孝敬钱不拿,拿的也是府中下人的孝敬钱,比如哪个下人要请个假之类的,其实真的很少。不过辛饱的月例一个月有五两银子,可是很高的。他的月例按照太子府管事的月例,李洛身边也就辛饱、李长诚、魏生三个人,辛饱的地位当然是高的。
地动发动的时间,是在后天。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当天晚上,地动竟然发了。
地动发动了。李洛从床上起来。
怎么会提早?顾郡辰也动作利落的起身。
算卦之术算出的是后天,提早两天发动,也算是精准了。李洛道。
你带着府里的人先出去,我去皇宫找皇叔。顾郡辰道。
嗯,小心,我让府中的人从东门离开,不在东门等候了。
好。
大晚上的地动发动了,京城又开始乱了。虽然老百姓早就已经迁移,但是留下的文武百官、侍卫们加上后宫,人数还是不少的。这些地动一发动,那些官员全都跑了出来。
大家往东门走,不要挤、不要乱,一个一个走,别担心。李洛大声道,太子府的侍卫在东门接应,大家不要担心。
大晚上的,不担心才怪。但是听到李小侯爷的声音,大家又隐隐放心了些。
文官先行,武将能帮忙的帮帮忙。李洛道,大家不要浪费时间,现在只是地动前,稍微的晃动,不会有危险。
顾郡辰跑到皇宫,皇宫里也是一团乱的:郡一,你去维持秩序,让他们排队离开。
是。郡一飞上皇宫的城墙,大声道,所有人来东城门集合,朝着东门的方向排队离开,不要乱。
大家注意了,所有人来东城门集合,朝着东门的方向走,一个一个排队,不要乱。郡一的声音是用了内力喊的,声音很大。
有了郡一的提醒,那些没有目标的人终于找到了方向,朝着东城门跑。而郡一就在那里等着:一个一个的排队离开,往东辰的方向走,太子府的侍卫沿途会接应大家,不要担心。
顾郡辰跑向照宁帝的寝宫,看到照宁帝和海公公在御林军指挥使和李淡的护送下出来了。
皇叔,你没事吧?
郡辰,你怎么来皇宫了?照宁帝一阵感动。这个时候,不是应该逃命要紧吗?侄子却不顾生死来这里。
侄子担心皇叔。顾郡辰道,太子府其他的侍卫已经去坤宁宫和其他宫接人了,皇叔先随我离开。
顾郡辰带着他们才到还没到东城门,看到大皇子和二皇子也跑来了。
四弟,父皇如何?二皇子问。
皇叔没事。顾郡辰道,唐皇后和秦贵妃我已经派人去接应了,大哥和二哥在东城门等候便是。
不行,我要去看看母妃。大皇子道。
我也要去找母后。二皇子也担心唐皇后顾郡辰拉住大皇子,又朝着二皇子道:给我站住,都在东城门口等着,万一她们跟你们不是一条路的,错过了怎么办?
第345章 今天第一更
大皇子想了想也是:多谢。
二皇子内心虽然挣扎,但还是听了顾郡辰的话。
一行人到了皇宫的东城门,顾郡辰对照宁帝道:皇叔,我们先离开,留下三队御林军在这里等候娘娘们,您觉得可好?女人速度慢,起床可能还要打扮打扮,照宁帝是皇帝,绝对没有牺牲自己留在这里等她们的。
照宁帝点头:行。他看向大皇子和二皇子,光从今天地动发动,两人可以不畏生死的跑进宫来,说明他们还是有人性的,并非十恶不善之辈,你们也随朕一起离开,现在只是地动发动,你们的母后、母妃由御林军护送出去。
大皇子摇头:父皇请恕儿臣不小,儿臣要在这里看到母妃才安心。
父皇,儿臣也要等母后。二皇子道。
既如此,你们小心为上。照宁帝也不勉强,儿子孝顺自己的母亲,这是孝义,他虽是父亲,却不能剥夺儿子的孝心。郡辰,我们先走。
嗯。顾郡辰可不在乎唐皇后和秦贵妃等人的生命。
从皇宫的东城门到京城的东门,需要半刻钟的时间,大晚上的,连马都没有准备,只能小跑过去。不过照宁帝本就是习武之人,这点路程不算什么。而且马车之类的东西碰到地动也未必安全,不如两只脚走路。
文武百官逃到东门之后,并没有留在东门,而是在太子府侍卫的带领下,分批继续前进,万一京城倒塌了、地裂了,他们不是要堵在这里了?所以继续前进是最好的。只不过,有些人怀疑了:这护城河再次涨水怎么地面会晃动?
不知道,这地面晃动倒是像地动?
不会是地动吧?
可能是地动,太子府的侍卫提早安排在这里,可见太子是提早知道的。
也是,如果一开始说地动,这岂不是人心惶惶的。
没看到太子殿下和李小侯爷,不知道他们怎么样了?
李小侯爷还在城里指挥。
文官百官一边聊,一边往前走,用两只脚走,因为非常时期,大家也顾不得累了。
小哥,我们这是要去哪里?有官员问侍卫长。
末将不知,小侯爷说一直往前。
小哥,这是地动啊?肯定是地动吧?
末将不知。
顾郡辰、照宁帝等人从皇宫出来,没过一会儿就看到在面前指挥的李洛了:怎么样?大家都出去了吗?照宁帝问。
都朝着东门出了,前面有侍卫一批一批的在带路。李洛回答,皇叔可会累?太匆忙了,连马车都来不及准备。
准备什么马车,朕在西北打仗的时候,步行走过的路数不胜数。照宁帝道,你也一起走吧,留在这里不安全。
是。李洛主要是为了等顾郡辰和照宁帝,他们都出来了,他当然不会自己无私的留在这里。
顾郡辰、李洛、照宁帝以及随行保护照宁帝的御林军都是习武之人,脚程比较快,马上就追上了文物百官的大队。有人也看到了追上来的他们,高兴的大喊:皇上来了,太子殿下和李小侯爷也在。
听到皇上来了,文武百官门停了下来。皇上。
皇上这里。
换上,这儿这儿。
半夜三更的,赶路真是不方便,他们他们匆忙逃出来府邸,连个火把都没有,好在太子府的侍卫都准备了火把。
看到前面黑压压的一群人,照宁帝有些感慨。有生之年碰上这种事情,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自己此刻的心情:你们辛苦了?都没事吧?
微臣没事,谢皇上关心。
臣等没事,谢皇上关心。
郡辰,我们这会儿一直往前走,还是?照宁帝问顾郡辰。
目前只是地动发动,不知道地动最后的情况会如何,不如去口字厅那里休息片刻,等京城地动了看情况再定夺?顾郡辰提议。
照宁帝想了想,也好。留下几个人在这里等皇后他们,其余人先去口字亭。
李洛道:皇叔,从这里步行去口字亭路途不少,我先去把事先准备好马和马车拉过来。
马和马车?照宁帝意外。
我们定了这条路,所以我提前在口字亭已经准备了马、马车和粮食。李洛回答。
照宁帝先是一愣,随即道:论细心,全国也找不出第二个李小侯爷。
李洛没敢领功,他是现代人,地震在现代看来没什么,每年总有几处地方受到灾难,他们看听闻,对这种紧急应变早就习惯,但是在古代人看来确实不同的。御林军和五城兵马司各两万,皇陵守卫军一万,京卫营三万,一共有八万人。加上文武官拜,一些随从,八万两千人左右。我准备了今年的功勋田大米,已经提前运到了口字亭,50万斤的大米,能够吃撑几天。如果京城地动的情况比较严重,我们去象州比较合适。象州有苏贤书院。非常的大,到时候作为皇上暂住的行宫,还是不错的。
象州苏家绝对没有想到,李洛把脑筋动到他们那里了。
照宁帝听李洛的安排,最后剩下的那点担心也没有了,粮食、行程,安排的面面俱到:辛苦你了,你去忙吧。
是。李洛吹了一声口哨,两只白色的大雕从一边的林子里飞了出来,初始因为天色黑,大家看的不清楚,等它们到面前的时候,大家吓了一跳。这是什么飞禽?白色的雕?竟然有成年男子那么高,太吓人了。
这是别说别人吓了一跳,就是照宁帝也意外。不过,朕见过这白雕。当年当年在西北,他和李旭一起出事的时候,曾有人出手相助过,那人也有一对这样的白雕。照宁帝若有所思的看着李洛。
这是我养的,当年太子哥哥在西北的时候亲自去找到的雕蛋。李洛解释,然后坐到雕的背上,同时,李长诚上了另一只白雕。接着两只白雕飞了起来,一会儿不见了踪影。
看着李洛的身影消失不见,照宁帝看向顾郡辰:这对雕倒是挺特别的。
顾郡辰嗯了声:当年下雪,侄子在西北雪上上找到的,本来想送他一对大雁,但是大雁遇冬则南飞,没有雕来的有灵性。
顾郡辰解释的声音不重,但旁边的大臣们也都听到了。大家心里震撼不已,没想到平时冷冰冰的太子殿下,也有如此柔情感性的一面,真是人不可貌相。
但是照宁帝知道,顾郡辰的解释并不完全。比如,十六年前出手救他们的那个人是谁?那个人有白雕,李洛也有白雕,照宁帝可不相信是偶然。不过,现在不是问这些事情的时候。
李洛和李长诚到了口字亭。
有动静。口字亭的侍卫听到有动静,马上谨慎了起来,要知道他们身上带着的大米可不少,李小侯让他们在这里等着,他们可不能辜负了小侯爷所托。
不知道是什么东西飞了过来。又有侍卫道。
大家小心。
小侯爷。待白雕飞近,并且着地的时候,他们才看清白雕的身影。他们见过李洛身边的白雕,所以就算还没看到身上白雕身上下来的李洛,他们也知道来者是谁。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