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人]焚香祭酒——积羽成扇(75)
董卓的死亡并不是偶然,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众谋臣武将集思广益,将董卓的活路全部封死。
那个在董卓兵器上做手脚的小兵是崔颂找到的。早些年读三国的时候,他便觉得董卓的死应当还有史书中不曾细写的隐情董卓死时的模样像是一个无法反抗的普通人,全然不见传记早期的勇武。
莫非是因为年老体衰、耽于享乐而疏于锻炼,又或者纵欲过度
一切不得而知,他也不会因为历史的记载就坚信董卓一定能被吕布杀死。
但他想到荆轲刺秦时,秦始皇因为拔不出剑而绕柱走的故事。
再强的武者,失去趁手的利器也会如同拔了牙的老虎,十分的武力难以发挥出三分。
要在董卓的武器上动手脚还不被对方察觉,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最好的办法是使剑身看上去毫无异常,但一劈就断,使董卓难以察觉且无暇反应。
然而能让金属变脆的东西,崔颂只知道一个液氮,这个时代却并无提炼液氮的工艺。倒是可以重铸一柄脆弱的剑,但这样做会改变剑的重量,同样不可行。
直到他们在排查在董卓身边伺候的人时,发现为董卓养护兵器的士兵,与前一个被董卓与李儒枉杀的养护人交情甚笃,这才寻到了突破口。
恶行得恶果,正是失道者,亲戚畔之。
董卓既死,王允作为胜利一方的领头人,成为新的朝堂掌舵者。
皇帝年幼聪慧,对王允多有倚重。
赏赐如流水般进入王允的府邸,民间对王允的歌功颂德三日三夜不曾止歇。
众人将王允比作古之明相,王允口道不敢,心中着实意气奋发。
一日,王允请群臣宴,酒酣之际,左中郎蔡邕突然放下酒盏,喟然叹道
董卓本也是一代枭雄,可惜不听吾等之言
王允在董卓的淫威下憋屈了许久,如今好不容易掀翻董卓,一舒心中的闷气,如何听得蔡邕这番喟叹
他勃然变色,怒掷酒卮喝骂道
蔡伯喈,董卓残暴不仁,如今自取灭亡,众皆欣悦,你做此思怀模样是何道理
蔡邕被此喝骂,酒醒了大半司徒息怒。董卓确实多行不义,死有余辜。然,邕私下以为,董卓人杰也,过去的他予兵宽厚,礼贤下士,若董卓听取群言,不行倒行逆施之事,或许能辅助君王董卓虽有种种不是,到底于邕有提拔之恩,故如此感慨邕只略有叹惋罢了,并无他意。
蔡邕专注学术,为人颇为较真。
他此言本是合情合理,却戳中了王允的痛处。
说到底,王允能有如今的成就,还真要感谢董卓的提拔之恩。
若非董卓信众,将朝中诸事交由他处理,他如何能暗中联合群臣,将董卓置之于死地
蔡邕这段自我剖析的话,在王允听来便尤为刺耳。
与感念提拔之恩的蔡邕相比,借曲意逢迎董卓上位,又在董卓死后大肆庆祝的王允仿佛是个笑话。
董卓蔑视天子、欺辱百姓、残害忠良,天理难容你不思天子之计、百姓之计,只念着自己受到的好处,为一狗贼叹惋,你如何面对天子,面对大殿上枉死的忠烈,面对苦不堪言的百姓
王允喝令守兵将蔡邕拿下,蔡邕老夫,心怀异心,与董贼沆瀣一气,我当诛之
守在堂门的卫兵犹豫了一瞬,还未有所动作,一人龙行虎步地迈入大堂,杀气腾腾地往里走某来迟一步温侯要拿下哪个贼人,吩咐我吕布一声便是。
来人正是吕布。
却在此时,又有一人起身离席,凛声道
王司徒此举不妥,还望三思。
王允黑沉着脸往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发现起身制止他的,乃是不久前与他相谈甚欢的戏志才。
第106章 散宴
面对此次诛杀董卓的头号功臣, 王允再气也不能不管不问地把人一并拿下。
你这是何意王允看似冷静了下来,但只要他自己知道, 他心中的怒火不降反升。
今大事初定,若以言定罪, 群臣心中难免惶惑不安,此为其一;蔡书郎文才旷世,素以忠孝闻名, 妄加处置必引人置喙, 此为其二;司徒甫掌大权,立足未稳,如此大动干戈,恐于司徒之名不利, 此为其三。戏志才淡淡地扫了吕布一眼,朝王允作揖道,因有如此三虑,故请司徒慎思之。
王允心中一凛。
他知道自己因为骤然得到的功勋而志得意满,刚刚的决定有些冲动, 但他并无后悔之意。如今正是立威之时,他不杀蔡邕, 却不能将此事轻易揭过,否则他今后说话做事还能有多少分量不若趁机惩罚蔡邕,杀鸡儆猴, 好让其他人不敢轻易与他作对。
王允神色几变, 最终仍是一派大义凛然我个人的名义算得了什么若能报效君王、济国安邦, 纵是我王允遗臭万年,又有何妨
此言颇有几分真心,顿时令原本暗自皱眉的部分群臣动容。
你说定蔡邕的罪会让群臣不安,我倒要问问若蔡邕妖言惑众,四处散播这可惜之言,以他的旷世才名,将会有多少人信以为真,将汉室的罪人奉为英雄你这般置无辜惨死的百姓与群臣于何地,置我等为匡正朝纲、诛杀奸佞而忍辱负重的群英于何地
这一层层帽子下来,蔡邕再迟钝也知道自己这是无意中触怒王允了,不管如何,这些无端的罪名他绝对不能承认的,承认了就完了。
遂立即道司徒何出此言邕绝无此意,只一时有感而发,不曾想竟引起司徒的误解。邕在此立誓邕心向圣上,心系黎明,绝无异心。若行那鬼祟之事,便让我受千万人唾骂,不得好死。
王允正想斥他一句巧舌如簧,却听一道清越的声音含笑道司徒担心蔡中郎胡言乱语、扰乱视听,这简单,让蔡中郎当场写一首赋作,明辩董卓功过是非,由司徒掌眼若无异状,既可示以天下。如此一来,世人皆知董卓恶行,蔡中郎若想妖言惑众,其言必会与此赋自相矛盾,令人生疑。而蔡中郎的妖言,自是无人再信。
这其实是胡扯。但是此言妙就妙在正如王允对蔡邕的断罪是薛定谔的有罪,崔颂此言,正是与王允之言相对应的薛定谔的无罪,是循着王允的逻辑来的。
王允若要驳斥他的提议,那王允先前的言论便会被他自己推翻。
王允此时心中有些后悔。早知崔颂对他不甚亲近,就不该为了给自己增添羽翼,而去拉拢抬举戏志才。这二人显然是一伙的,且对他毫无依附之心。哪怕因为共同利益与他联合起来抗董,在董卓死后却不会为他所用。
心塞的王允尚未想到,眼前这局面还不是最让他心塞的。
因为不久之前,他从旁人那知道崔颂与荀攸有交情,王允便心下寻思着,自己与荀攸也有个把子交情,且荀攸素来反感董卓,又被董卓关在监狱里磋磨了好几个月,对董卓自然恨之入骨。要论在座之人对董卓的恨意,恐怕谁都比不上荀攸。
自信判断的王允立时定下计谋,转而对荀攸道
公达以为如何
荀攸起身道不念旧恶,怨是用希1。
这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仇,而仇敌对于他们的怨恨也就少了。
虽然用在此处并非完全适用,却委婉而清楚地表达了荀攸的立场劝君放下憎怨,息事宁人。
王允却执着地认为荀攸的话应该另含深意或许,荀攸是在劝自己顾全大局,不要因为蔡邕的不识抬举而妄自动气,与众人争执
与崔颂一同被安排在后席,只一味饮酒的郭嘉懒洋洋地打了个酒嗝,接口道
正巧,同篇还有一句话,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2。不知司徒以为如何
孔子说,花言巧语,腆着脸示好,跪舔一样的恭敬,不仅左丘明觉得可耻,我也觉得可耻。心中藏着怨恨,表面上却与对方十分友善,这种人,左丘明觉得可耻,我也觉得可耻。
王允这回是真的绷不住脸色,仿佛被人当着脸狠踹了一脚,疼得直抽抽。
他之所以被蔡邕的话激怒,正是因为蔡邕的话戳中了他心中的隐秘之处
他曾为了取信于董卓,百般讨好,曲意逢迎,甚至不惜违背原则与道义,终于获得董卓的信任,将朝中之要事交由他处理。
他一度感到深恨,一遍遍地告诉自己,这是为了圣上,为了百姓,不得已的忍辱负重,并在暗地里小心布局,与众人商议诛杀董卓的计划。
作为正义的一方,他应当是伟大的,是大义无私的,可其中藏着几分私心,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蔡邕的话,仿佛一把凿子,砸中了让他不愿正视的污秽。他惶恐且愤怒,这才好似昏了头一般,要拉蔡邕锒铛下狱。
而此刻,郭嘉引用的孔子之语将暗藏于争权夺势之下所有阴私扯开,直接暴露了他最在意的地方。
崔颂窥见王允脸色,再凭借他对郭嘉的了解,立时明白过来其中的关窍。
他不等王允做出反应,立即上前一步,走到堂中,朝座上的王允并袖一礼
昔日颂得罪大鸿胪卿,是蔡中郎不辞辛苦,赶至刘府为颂说项。此等恩情,被蔡中郎视为举手之劳,颂却不能忘。故今日与好友贸然进言,有言语得罪之处,望司徒海涵。
王允听闻说项之情,不禁想到先帝之时,自己曾得罪张让,险些丧命,是当时的大将军何进、太尉袁隗,以及司徒杨赐向圣上求情,这才得以免罪。
然而,当太尉袁隗全家蒙获灭顶之灾时,他却没能站出来,在董卓面前替袁隗说上一句好话
再多的不得已,终究还不是辜负。
王允叹息了一声,摆袖散宴。
第107章 辗转
这一场宴会就此不欢而散。
对此, 崔颂与郭嘉的共同想法是风紧,扯呼, 赶紧撤。
他二人本就没打算在长安逗留,至于钟繇与荀攸, 经过这场宴会。他们对王允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二人决定致仕, 离开长安去南方避难。
至于戏志才, 他当然也没有为王允效命的打算。因此崔颂只与他稍微提了一提,他便答应跟他们一起走。
出城需要凭证,钟繇与荀攸又是朝廷官员,自然瞒不过王允的耳目。
王允的掾属对此表示出十足的愤怒搅乱了司徒的大计, 竟还想一走了之这几人实在可恨,不如我们派人半路上把他们给
掾属做了一个手往下劈砍的动作,意为杀人灭口。
王允本就面色不豫,听到这煽风点火的言论,立即指着掾属大骂混账那几人是有功之臣, 正因为有他们的帮助,董卓才会如此顺利的被我们诛杀。你当我王允是什么人是和董卓一样残暴无度, 不分青红皂白地残杀功臣忠良的佞贼吗你要是总藏着这些奸邪心思胡乱鼓动,明天也就不用过来做事了。
掾属忙不迭地赔礼道歉,心中却恼恨地嘀咕昨天一言不合就要把蔡邕拖出去杀了, 今天装什么大义。
然而掾属并不知道, 蔡邕与崔颂几人不同, 并不曾参与灭董大业,昨日又在王允的庆功宴上无端为董卓喟叹,自然惹恼了王允。更何况,王允昨日说要诛杀蔡邕,不过是一时的气愤之语,并非非杀不可。
至于后来没有改口,一来是找不到台阶下,为了威信强行绷着,二来是想吓唬蔡邕与群臣,起到震慑立威的作用,颇有几分新上任三把火的意思。
他想把蔡邕关押起来,等群臣多为蔡邕求几次情,他也就顺着台阶下了,顺势饶过蔡邕的性命。
谁知,这些人并不给他发挥的机会,那蔡邕还没被丢入监狱呢,就在宴会上与他别起了劲。
如果王允知晓了史书上的发展,估计还得感谢崔颂他们如果没有崔颂等人的制止,蔡邕将会死在狱中,而王允,也会因为这件事被世人诟病,引起众多文士的不满。
王允骂完掾属,又接到蔡邕乞老还乡的消息。
蔡邕今年六十,正是耳顺之年。若非董卓强召,在这个七十古来稀的时代,他早就可以颐养天年。
然而早不乞老,晚不乞老,偏选在这个时候,在王允看来,就是在对宴会上的事表示不满。
王允愤而冷笑这些人自断仕途,我又何必管他们
遂不再理会。
过了两日,几人结伴出城,吕布前来相送。
他对崔颂几人颇有几分好感,不然不会在宴会的最后一言不发他最初可是为了迎合王允,第一个对蔡邕发难的。
见崔颂几人开口后,吕布立时改变了主意,杵在一边做个沉默的门神,看他们与王允抬杠。
崔颂觉得这被后朝某小说大咖冠以三姓家奴之名的猛将其实颇有几分实诚,与他聊了许多,询问他今后的打算。
从吕布的话中可以得知,他从未想过离开长安。他的兵系就扎根在附近,以当前的局势,除非情不得已,否则不会轻离。
人各有志,崔颂没有多劝,只奉上几句忠告,不枉相识一场。
聊到最后,崔颂见吕布的目光频频往貂蝉那边移,识趣地结束话题。
吕布走到貂蝉面前,踌躇了半息,问她若得我庇护,你是否愿意留下
恋耽美
那个在董卓兵器上做手脚的小兵是崔颂找到的。早些年读三国的时候,他便觉得董卓的死应当还有史书中不曾细写的隐情董卓死时的模样像是一个无法反抗的普通人,全然不见传记早期的勇武。
莫非是因为年老体衰、耽于享乐而疏于锻炼,又或者纵欲过度
一切不得而知,他也不会因为历史的记载就坚信董卓一定能被吕布杀死。
但他想到荆轲刺秦时,秦始皇因为拔不出剑而绕柱走的故事。
再强的武者,失去趁手的利器也会如同拔了牙的老虎,十分的武力难以发挥出三分。
要在董卓的武器上动手脚还不被对方察觉,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最好的办法是使剑身看上去毫无异常,但一劈就断,使董卓难以察觉且无暇反应。
然而能让金属变脆的东西,崔颂只知道一个液氮,这个时代却并无提炼液氮的工艺。倒是可以重铸一柄脆弱的剑,但这样做会改变剑的重量,同样不可行。
直到他们在排查在董卓身边伺候的人时,发现为董卓养护兵器的士兵,与前一个被董卓与李儒枉杀的养护人交情甚笃,这才寻到了突破口。
恶行得恶果,正是失道者,亲戚畔之。
董卓既死,王允作为胜利一方的领头人,成为新的朝堂掌舵者。
皇帝年幼聪慧,对王允多有倚重。
赏赐如流水般进入王允的府邸,民间对王允的歌功颂德三日三夜不曾止歇。
众人将王允比作古之明相,王允口道不敢,心中着实意气奋发。
一日,王允请群臣宴,酒酣之际,左中郎蔡邕突然放下酒盏,喟然叹道
董卓本也是一代枭雄,可惜不听吾等之言
王允在董卓的淫威下憋屈了许久,如今好不容易掀翻董卓,一舒心中的闷气,如何听得蔡邕这番喟叹
他勃然变色,怒掷酒卮喝骂道
蔡伯喈,董卓残暴不仁,如今自取灭亡,众皆欣悦,你做此思怀模样是何道理
蔡邕被此喝骂,酒醒了大半司徒息怒。董卓确实多行不义,死有余辜。然,邕私下以为,董卓人杰也,过去的他予兵宽厚,礼贤下士,若董卓听取群言,不行倒行逆施之事,或许能辅助君王董卓虽有种种不是,到底于邕有提拔之恩,故如此感慨邕只略有叹惋罢了,并无他意。
蔡邕专注学术,为人颇为较真。
他此言本是合情合理,却戳中了王允的痛处。
说到底,王允能有如今的成就,还真要感谢董卓的提拔之恩。
若非董卓信众,将朝中诸事交由他处理,他如何能暗中联合群臣,将董卓置之于死地
蔡邕这段自我剖析的话,在王允听来便尤为刺耳。
与感念提拔之恩的蔡邕相比,借曲意逢迎董卓上位,又在董卓死后大肆庆祝的王允仿佛是个笑话。
董卓蔑视天子、欺辱百姓、残害忠良,天理难容你不思天子之计、百姓之计,只念着自己受到的好处,为一狗贼叹惋,你如何面对天子,面对大殿上枉死的忠烈,面对苦不堪言的百姓
王允喝令守兵将蔡邕拿下,蔡邕老夫,心怀异心,与董贼沆瀣一气,我当诛之
守在堂门的卫兵犹豫了一瞬,还未有所动作,一人龙行虎步地迈入大堂,杀气腾腾地往里走某来迟一步温侯要拿下哪个贼人,吩咐我吕布一声便是。
来人正是吕布。
却在此时,又有一人起身离席,凛声道
王司徒此举不妥,还望三思。
王允黑沉着脸往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发现起身制止他的,乃是不久前与他相谈甚欢的戏志才。
第106章 散宴
面对此次诛杀董卓的头号功臣, 王允再气也不能不管不问地把人一并拿下。
你这是何意王允看似冷静了下来,但只要他自己知道, 他心中的怒火不降反升。
今大事初定,若以言定罪, 群臣心中难免惶惑不安,此为其一;蔡书郎文才旷世,素以忠孝闻名, 妄加处置必引人置喙, 此为其二;司徒甫掌大权,立足未稳,如此大动干戈,恐于司徒之名不利, 此为其三。戏志才淡淡地扫了吕布一眼,朝王允作揖道,因有如此三虑,故请司徒慎思之。
王允心中一凛。
他知道自己因为骤然得到的功勋而志得意满,刚刚的决定有些冲动, 但他并无后悔之意。如今正是立威之时,他不杀蔡邕, 却不能将此事轻易揭过,否则他今后说话做事还能有多少分量不若趁机惩罚蔡邕,杀鸡儆猴, 好让其他人不敢轻易与他作对。
王允神色几变, 最终仍是一派大义凛然我个人的名义算得了什么若能报效君王、济国安邦, 纵是我王允遗臭万年,又有何妨
此言颇有几分真心,顿时令原本暗自皱眉的部分群臣动容。
你说定蔡邕的罪会让群臣不安,我倒要问问若蔡邕妖言惑众,四处散播这可惜之言,以他的旷世才名,将会有多少人信以为真,将汉室的罪人奉为英雄你这般置无辜惨死的百姓与群臣于何地,置我等为匡正朝纲、诛杀奸佞而忍辱负重的群英于何地
这一层层帽子下来,蔡邕再迟钝也知道自己这是无意中触怒王允了,不管如何,这些无端的罪名他绝对不能承认的,承认了就完了。
遂立即道司徒何出此言邕绝无此意,只一时有感而发,不曾想竟引起司徒的误解。邕在此立誓邕心向圣上,心系黎明,绝无异心。若行那鬼祟之事,便让我受千万人唾骂,不得好死。
王允正想斥他一句巧舌如簧,却听一道清越的声音含笑道司徒担心蔡中郎胡言乱语、扰乱视听,这简单,让蔡中郎当场写一首赋作,明辩董卓功过是非,由司徒掌眼若无异状,既可示以天下。如此一来,世人皆知董卓恶行,蔡中郎若想妖言惑众,其言必会与此赋自相矛盾,令人生疑。而蔡中郎的妖言,自是无人再信。
这其实是胡扯。但是此言妙就妙在正如王允对蔡邕的断罪是薛定谔的有罪,崔颂此言,正是与王允之言相对应的薛定谔的无罪,是循着王允的逻辑来的。
王允若要驳斥他的提议,那王允先前的言论便会被他自己推翻。
王允此时心中有些后悔。早知崔颂对他不甚亲近,就不该为了给自己增添羽翼,而去拉拢抬举戏志才。这二人显然是一伙的,且对他毫无依附之心。哪怕因为共同利益与他联合起来抗董,在董卓死后却不会为他所用。
心塞的王允尚未想到,眼前这局面还不是最让他心塞的。
因为不久之前,他从旁人那知道崔颂与荀攸有交情,王允便心下寻思着,自己与荀攸也有个把子交情,且荀攸素来反感董卓,又被董卓关在监狱里磋磨了好几个月,对董卓自然恨之入骨。要论在座之人对董卓的恨意,恐怕谁都比不上荀攸。
自信判断的王允立时定下计谋,转而对荀攸道
公达以为如何
荀攸起身道不念旧恶,怨是用希1。
这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仇,而仇敌对于他们的怨恨也就少了。
虽然用在此处并非完全适用,却委婉而清楚地表达了荀攸的立场劝君放下憎怨,息事宁人。
王允却执着地认为荀攸的话应该另含深意或许,荀攸是在劝自己顾全大局,不要因为蔡邕的不识抬举而妄自动气,与众人争执
与崔颂一同被安排在后席,只一味饮酒的郭嘉懒洋洋地打了个酒嗝,接口道
正巧,同篇还有一句话,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2。不知司徒以为如何
孔子说,花言巧语,腆着脸示好,跪舔一样的恭敬,不仅左丘明觉得可耻,我也觉得可耻。心中藏着怨恨,表面上却与对方十分友善,这种人,左丘明觉得可耻,我也觉得可耻。
王允这回是真的绷不住脸色,仿佛被人当着脸狠踹了一脚,疼得直抽抽。
他之所以被蔡邕的话激怒,正是因为蔡邕的话戳中了他心中的隐秘之处
他曾为了取信于董卓,百般讨好,曲意逢迎,甚至不惜违背原则与道义,终于获得董卓的信任,将朝中之要事交由他处理。
他一度感到深恨,一遍遍地告诉自己,这是为了圣上,为了百姓,不得已的忍辱负重,并在暗地里小心布局,与众人商议诛杀董卓的计划。
作为正义的一方,他应当是伟大的,是大义无私的,可其中藏着几分私心,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蔡邕的话,仿佛一把凿子,砸中了让他不愿正视的污秽。他惶恐且愤怒,这才好似昏了头一般,要拉蔡邕锒铛下狱。
而此刻,郭嘉引用的孔子之语将暗藏于争权夺势之下所有阴私扯开,直接暴露了他最在意的地方。
崔颂窥见王允脸色,再凭借他对郭嘉的了解,立时明白过来其中的关窍。
他不等王允做出反应,立即上前一步,走到堂中,朝座上的王允并袖一礼
昔日颂得罪大鸿胪卿,是蔡中郎不辞辛苦,赶至刘府为颂说项。此等恩情,被蔡中郎视为举手之劳,颂却不能忘。故今日与好友贸然进言,有言语得罪之处,望司徒海涵。
王允听闻说项之情,不禁想到先帝之时,自己曾得罪张让,险些丧命,是当时的大将军何进、太尉袁隗,以及司徒杨赐向圣上求情,这才得以免罪。
然而,当太尉袁隗全家蒙获灭顶之灾时,他却没能站出来,在董卓面前替袁隗说上一句好话
再多的不得已,终究还不是辜负。
王允叹息了一声,摆袖散宴。
第107章 辗转
这一场宴会就此不欢而散。
对此, 崔颂与郭嘉的共同想法是风紧,扯呼, 赶紧撤。
他二人本就没打算在长安逗留,至于钟繇与荀攸, 经过这场宴会。他们对王允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二人决定致仕, 离开长安去南方避难。
至于戏志才, 他当然也没有为王允效命的打算。因此崔颂只与他稍微提了一提,他便答应跟他们一起走。
出城需要凭证,钟繇与荀攸又是朝廷官员,自然瞒不过王允的耳目。
王允的掾属对此表示出十足的愤怒搅乱了司徒的大计, 竟还想一走了之这几人实在可恨,不如我们派人半路上把他们给
掾属做了一个手往下劈砍的动作,意为杀人灭口。
王允本就面色不豫,听到这煽风点火的言论,立即指着掾属大骂混账那几人是有功之臣, 正因为有他们的帮助,董卓才会如此顺利的被我们诛杀。你当我王允是什么人是和董卓一样残暴无度, 不分青红皂白地残杀功臣忠良的佞贼吗你要是总藏着这些奸邪心思胡乱鼓动,明天也就不用过来做事了。
掾属忙不迭地赔礼道歉,心中却恼恨地嘀咕昨天一言不合就要把蔡邕拖出去杀了, 今天装什么大义。
然而掾属并不知道, 蔡邕与崔颂几人不同, 并不曾参与灭董大业,昨日又在王允的庆功宴上无端为董卓喟叹,自然惹恼了王允。更何况,王允昨日说要诛杀蔡邕,不过是一时的气愤之语,并非非杀不可。
至于后来没有改口,一来是找不到台阶下,为了威信强行绷着,二来是想吓唬蔡邕与群臣,起到震慑立威的作用,颇有几分新上任三把火的意思。
他想把蔡邕关押起来,等群臣多为蔡邕求几次情,他也就顺着台阶下了,顺势饶过蔡邕的性命。
谁知,这些人并不给他发挥的机会,那蔡邕还没被丢入监狱呢,就在宴会上与他别起了劲。
如果王允知晓了史书上的发展,估计还得感谢崔颂他们如果没有崔颂等人的制止,蔡邕将会死在狱中,而王允,也会因为这件事被世人诟病,引起众多文士的不满。
王允骂完掾属,又接到蔡邕乞老还乡的消息。
蔡邕今年六十,正是耳顺之年。若非董卓强召,在这个七十古来稀的时代,他早就可以颐养天年。
然而早不乞老,晚不乞老,偏选在这个时候,在王允看来,就是在对宴会上的事表示不满。
王允愤而冷笑这些人自断仕途,我又何必管他们
遂不再理会。
过了两日,几人结伴出城,吕布前来相送。
他对崔颂几人颇有几分好感,不然不会在宴会的最后一言不发他最初可是为了迎合王允,第一个对蔡邕发难的。
见崔颂几人开口后,吕布立时改变了主意,杵在一边做个沉默的门神,看他们与王允抬杠。
崔颂觉得这被后朝某小说大咖冠以三姓家奴之名的猛将其实颇有几分实诚,与他聊了许多,询问他今后的打算。
从吕布的话中可以得知,他从未想过离开长安。他的兵系就扎根在附近,以当前的局势,除非情不得已,否则不会轻离。
人各有志,崔颂没有多劝,只奉上几句忠告,不枉相识一场。
聊到最后,崔颂见吕布的目光频频往貂蝉那边移,识趣地结束话题。
吕布走到貂蝉面前,踌躇了半息,问她若得我庇护,你是否愿意留下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