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钧叹了口气,殿内不止六皇子听得入神,连三皇子都不例外。
三皇子先前只是大略知道一些,哪里有这么详尽的来龙去脉?加上宫钧原本是江湖人,后来入了官场,特意了解过这段掌故,这般娓娓道来,简直跟说书似的。
特别宫钧说这些的时候,毫不忌讳皇权威势。换成科举出身的文臣,哪怕谈到前朝皇帝的错误,也要含糊掩饰一番,敢直言不讳的绝对是少数,不为别的,做皇帝都喜欢,陆璋尤甚。
永宸帝就不计较这个,因为他们有个一言难尽的父亲,几个兄弟都对皇权无甚敬畏,皇帝怎么了,皇帝就不能犯大错?犯大错就不该死了?还不许别人说?
宫钧就是早早发现了这点,他适时地调整了安稳做官将来安稳告老的路线,不止得到永宸帝的信重,就连三皇子六皇子看他,都愣是觉得宫钧比旁人顺眼些。
雷童一生饱受挫折,据闻性情亦古怪偏激,但确实是不世之才,他改火器为江湖人惯用的暗器,暗中贩卖以此为营生。在他死后,他的儿孙弟子依靠这些老底,撑过了好几代。
虽然有出色的雷家子弟加以改进,但是依旧不及先祖。
否则陈朝末年群雄逐鹿天下的时候,就有霹雳堂一份子了。
陈朝为镇压叛乱,重新开始制造火炮,楚朝知道火炮的好处,之后的齐朝也延续了这些习惯,官府能拿出大量熟铁督造火炮,霹雳堂就差太多了,只能制一些小巧的东西,这么多年一直在江湖上打转,没太大出息,不过这反倒保住了他们。
楚朝曾有武将提议清缴霹雳堂,认为它是个隐患,最终见霹雳堂不成气候,只是区区江湖帮会,便搁置了。
若非有这些记载,永宸帝也不可能霹雳堂之名。
他靠着迎枕,咳喘了几声,艰难地问:所以是他们襄助天授王?宫指挥使有所不知咳,悬川关不仅有宁老将军的兵马,更有一些江湖义士,武功不低。即使霹雳堂想把火药带入悬川关也十分困难,悬川关占据天险,地势极高,无论是炸塌四周山崖还是掘开河流,都不能将其攻破。
说着一摆手,让内侍陈总管奉上悬川关的地形图。
这
宫钧迟疑不语,盯着地图上下打量。
这种图是军事机密,在今天之前宫钧未曾见过,所以听到霹雳堂就有了猜测,没想到竟然行不通。
宫钧思来想去,决定问悬川关那些江湖义士的名姓,毕竟武功高不高还得他这个行家来判定,对普通人来说,锦衣卫里面就是高手如云了,而在宫钧眼里拿得出手根本没几个。
永宸帝目光黯淡,像是想起了什么。
大皇兄?
无事只是,说来话长。
永宸帝敛去眼底黯然,轻声道:是宝相寺的一众僧人,包括元智大师。
宫钧一震,元智和尚在江湖上籍籍无名,说出去是没什么人知道的,可宫钧是锦衣卫指挥使,各类消息了如指掌,怎么会错过一个僧众武功皆是不俗的佛寺呢?
宝相寺不像江湖上名门大宗衡长寺,它是真正的佛寺,少有参与江湖争斗,倒是在陈朝末年襄助过一支义军救助百姓。
等等那支义军好像就是后来宁老将军带领的?
宫钧脑子转得何等之快,他迅速想到了永宸帝那个大难不死的同母弟,据说是被宁家仆人带去了一座佛寺,所以宁家满门战死,难道连那位无名皇子也死了吗?
下官这就去进一步搜罗消息,力求查明悬川关那一日发生了什么。
宫钧施礼后就告退了,没有追问永宸帝要怎么应对天授王。
那是兵部的差事,是文远阁相公们要烦心的事,他提了就行,别的不归他管。
踏出这座沉闷的寝殿前,宫钧依稀听到永宸帝跟两个弟弟说:墨大夫当日言,国如吾病,不止千疮百孔,更是早就伤了根本。治不好,亦不能不治天授王必讨不可,否则占据江南,大势
宫钧越走越远,抬头见一轮落日即将没入天际。
大片的黑暗吞食了天幕,只余残阳的赤红之辉。
昔日陆璋忌惮宁家,太子担心自己一死,宁家再无活路只能被逼造反,然而今日早就要死人的没有死,反而要送走不该死的人,这是何等悲凉。
宫钧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这晚霞余晖,与永宸帝陆忈何其相似?
纵然光辉万丈,终究要消逝。
可正如陆忈所说,齐朝还不该亡,因为百姓不该死。
吏治烂到根子上也要治,更不能懈怠坐视天授王夺下江南。
江南富庶,足以养肥天授王,兴兵北伐。
第318章 愚众困命途
八月十七, 天授王发十万卒, 进军荆州。
在茶馆说书人嘴里, 一打仗不是百八十万的都不好意思开口, 所以寻常百姓根本不知道十万已经是很大规模了。
楚朝盛世的根基已经慢慢崩塌,无论南面还是北边每年丁口都在减少,天灾人祸,田地抛荒,吏治败坏, 军队腐化。种种弊端导致荆州内忧外患,天授王还没打进来, 这边已经乱成了一团。
首先是荆王遇刺负伤,其次之前跟齐朝水军隔江对峙, 兵力钱粮都拨出去了,现在掉头撤军不是, 不撤又空耗钱粮人手。
最后竟然有一半以上的荆州官吏看不起天授王这等乌合之众,认为无非是一群拿着铁锹农具当兵器的泥腿子,比齐朝水师差多了,随便派人带一支军队去清剿就行。
甚至有权贵世族把这个当做建功立勋的好机会,为了争领军的名额, 差点没打破头。
然后赢了的人就没有头回来了。
八月廿三, 荆州军以十五万对十万,竟是大败。
天授王乘胜追击,斩杀荆军半数以上,所俘虏的荆军将领一律枭首祭旗, 十来座大大小小的城池化为火海。
这一战直接伤了元气,随着溃兵散播开的恐慌,如乌云笼罩。
天授王完全不像是要停下的样子,还在继续向更为富庶的东南地带进发。在一片恐慌之中,荆州百姓迎来了官府的强行征兵征粮,由于秋粮还没有收上来,平民家中根本没有多少吃食,他们痛哭流涕,既想保住自己家的粮食,又想保住自己的儿孙,最终却什么都没能留下,许多年迈的老者跌坐在泥地上痛苦嚎啕。
天授王在传闻里已经成了四臂三眼、身高两丈爱吃人肉的魔头,距离战场不远又住在河流下游的百姓亲眼目睹了溪水变成浅红色,紧跟着官府差役就如狼似虎地冲进村子。
一个月之前,他们还在辛辛苦苦地劳作,上缴完田税跟地租后,一家人守着紧巴巴的粮食糊口。
哪怕日子再难,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的,他们也会继续过下去。
眼下一切都变了,猝不及防。
有人扔下祖产跟田地,拖家带口地逃亡。
更多的有人觉得村子地处偏僻,自恃无事,反正昔年遗楚三个藩王打起来的时候战火也没烧到村子里,粮食都被官府抢完了没的再抢了,而这季节野果跟鱼虾都不缺,饿是饿不死的,所以没跑。
结果天授王大军一至,好似蝗虫过境。
地里还没完全成熟的作物、谷仓里的粮食、就连鸡鸭家禽也不放过,甚至拆房梁。
那些荆州差役看不上的东西,天授王的士卒可不嫌弃,他们大多数人连一双鞋子都没有,更没有皮甲,就这么光着脚,露着胸膛,嘴里念念有词喊着紫微星君庇护,既不怕痛也不怕死。
第一战大败的荆州军给他们送了许多兵器皮甲,他们穿着尸体上扒下的衣服,闯入荆州乡野的集镇村落,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甚至前脚抢完后脚发现了更好的东西索性丢掉怀里的。
丢落的东西还沾着鲜血,旁边是横躺的尸体,而后被一双双脚踏过,最终混入泥泞跟血浆里。
房屋在火中缓缓坍塌,浓烟散去。
不久之后,村头传来一阵脚步声。
追!
领头的人竭力镇定心绪,不去看遍地惨状。
他们手持兵刃,衣服样式极为相似,是衡山派的弟子。
江湖人通常对战事退避三尺,不愿意卷入麻烦,但天授王的行为已经出格了,所过之处血火不息,百姓被大肆杀戮。
名门正派不能餐风饮露,他们也有田地要雇农户耕种,门下弟子是练武的不是种地的,天授王再这样一路推进下去,迟早会打到他们宗门了,他们又不能把整座山搬走,纵然可以提前让山下佃户藏起来,可田地里还没成熟的作物怎么办?
于是在听闻天授王大军暴行之后,原本接到风行阁的信件还犹豫不决打算死守地盘的大大小小宗门,立刻派遣了弟子支援荆州,衡山派只是其中之一。
他们追了没多久,果然在另外一个集镇遇到了天授王的乱军。
这股乱军约莫百人,虽然不会武功,但那股凶悍暴戾之气令人震惊,他们好像比常人要迟钝很多,通常被砍到第三刀才会哀嚎起来,更多是瞪着通红的眼睛闷头厮杀,兵器掉了四肢折了,就手撕牙咬,同时嘴边挂着诡异的笑容。
嘶。
一个衡山派弟子不查,竟被一个乱军死死咬住了左臂,他手起刀落,将那人脑袋砍下。
疯子,都是疯子。衡山派弟子头皮发麻,若非他们武功不差,手忙脚乱间可能会赔上自己的命。
这些乱军到底是天授王从哪里收拢来的,难不成是地狱里放出的恶鬼?
江湖人尚且心惊,更别说普通百姓了。
当乱军终于被绞杀殆尽,衡山派弟子喘着粗气站在街道上,浑身狼狈不堪,心有余悸。
从城镇各处走回来时,步伐也放慢了许多。
原以为这是一趟简单的差事,作为江湖大宗派弟子,自恃武力,在他们想象中铲除乱军就跟砍瓜切菜一般容易,结果瓜藤跟菜帮子忽然长出了尖刺利齿,一不留神就被扎得鲜血淋漓,甚至生生撕掉一块肉。
而他们还得继续前行,跟这些疯狗打交道。
该死
这些衡山派弟子恼火地骂起来,其中一人忍不住问:擒贼先擒王,为何不直接去找那天授王?
比他年长的同门翻了个白眼,没好气地说:这事自然是有人去的,轮不着你我费心。
言下之意,在场的人都不够格去做这刺客。
尔等莫非忘了,青乌老祖的弟子郑涂在多年前投效了天授王?虽说青乌老祖死在太京,藏风观的人也作鸟雀散,但郑涂可一直好端端地待在益州呢,他武功怎样,你们心里没数?
这下众人都不说话了。
江湖上有出身名门的剑道天才,也有走狗屎运捡了一本秘笈的亡命徒,这些人再厉害大家心里都存着不服,总觉得换了自己没准能更厉害。
郑涂就不一样了,其实他走的是江湖少侠最向往的路子,天下十三州府挨个走一圈,每当一地就挑战一个声名极盛的江湖前辈,百战百胜,最离奇的是他武功不能说是天下无敌,可就是能在持续缠斗里看出别人招数的破绽,每每反败为胜。谁都不乐意碰上这样的对手,阴沟里翻船不说,还输得莫名其妙。
郑涂在比斗里很少杀人,或者说他胜的时候自己也遍体鳞伤,没有余力也不打算结死仇,故而一开始还有败者的亲友弟子给他找麻烦,随着他的名号愈发响亮,大家就换了个口径,不着边际地夸他。意思比斗失败的一方不是盛名难副,只是倒霉遇到了郑涂,要不是郑涂忽然脑子缺根弦跑去投效天授王,他这般威望过个几十年没准还能捞个武林盟主当当。
其实江湖传闻对郑涂还挺有利,大部分人相信这不是郑涂的意愿,而是师命难违,尤其在青乌老祖的野心暴露之后。
青乌老祖已经死了,郑涂根
本没必要继续待在天授王那边看看这些乱军,什么玩意
一个年轻的衡山派弟子低声埋怨,很不情愿地挪动脚步,跟着众人赶往下个村镇。
***
八月廿五,一场恼人的秋雨之后,天不再热得让人想冒火了。
今年的夏日似乎格外漫长,数地出现了旱情。
然而真到了凉快的时候,已经无人在意收成跟天气。
一处位置隐蔽藏于山丘背面的的庄子,乍看像是富户权贵打猎居住的地方,平日门户紧锁,几乎见不到人出入,现在却是异常的热闹。
许多人忙碌地进进出出,他们手里拿着信鸽带来的竹筒,更有一匹匹快马不断抵达。
骑者滚落马鞍,出示腰牌,然后接过旁人递过来的水壶,匆匆灌下,就往屋中紧赶。
禀阁主,荆州城最新军报
阁主,衡山派送来的消息。
夏南县一带发现乱军踪迹。
陶娘子姐弟二人抵达时,看到的就是这番乱中有序的景象。
他们本是江岸边开客栈的,做做走私货物的商客生意,结果一场风波将客栈毁去,阴差阳错地结识了孟戚墨鲤。
陶娘子的堂弟小河子练的外家工夫,损了经脉,墨大夫给看过,原本说好三月后必定回来再行诊治给换个方子,结果夏天还没有彻底过去,荆州已然大乱。
陶娘子姐弟暂居的村子是北岸偷渡来的流民,尽管天授王大军还没打过来,听到货郎带来的消息,亦是惊恐不安,纷纷商量着南逃。陶娘子正坐立不安,赫然迎来了两位分别不见的贵客。
孟戚变回了老者的模样。
这是为了不吓到陶娘子,总不能一个多月不见,就返老还童了吧。
这导致他们来到庄子门口时,风行阁的人差点就没认出来。
幸亏墨鲤变老的外表,有些从宁泰来的人见过。
国师,墨大夫。
秋景的心腹闻讯赶来,急忙将二者迎进去。
无数双眼睛扫过陶娘子姐弟,那打量评估的视线显然让人不好受。
等到一行四人到了秋景面前,关于陶娘子姐弟的来历也递到了风行阁主的手中。
原来是川中八臂门的陶娘子。秋景用余光扫了一眼写了陶娘子身世的纸,随即心里一动,隐约明白孟戚墨鲤二人为什么将陶娘子带过来了。
来人,看茶。
江湖人讲礼数就是个面子情,有时候都等不及将礼数走完。
四人刚坐定,连茶还没来得及端起,就听秋景开门见山地问:八臂门专精暗器,跟霹雳堂素来交情不错,陶娘子离开师门多年,不知对霹雳堂有多少了解?
恋耽美
三皇子先前只是大略知道一些,哪里有这么详尽的来龙去脉?加上宫钧原本是江湖人,后来入了官场,特意了解过这段掌故,这般娓娓道来,简直跟说书似的。
特别宫钧说这些的时候,毫不忌讳皇权威势。换成科举出身的文臣,哪怕谈到前朝皇帝的错误,也要含糊掩饰一番,敢直言不讳的绝对是少数,不为别的,做皇帝都喜欢,陆璋尤甚。
永宸帝就不计较这个,因为他们有个一言难尽的父亲,几个兄弟都对皇权无甚敬畏,皇帝怎么了,皇帝就不能犯大错?犯大错就不该死了?还不许别人说?
宫钧就是早早发现了这点,他适时地调整了安稳做官将来安稳告老的路线,不止得到永宸帝的信重,就连三皇子六皇子看他,都愣是觉得宫钧比旁人顺眼些。
雷童一生饱受挫折,据闻性情亦古怪偏激,但确实是不世之才,他改火器为江湖人惯用的暗器,暗中贩卖以此为营生。在他死后,他的儿孙弟子依靠这些老底,撑过了好几代。
虽然有出色的雷家子弟加以改进,但是依旧不及先祖。
否则陈朝末年群雄逐鹿天下的时候,就有霹雳堂一份子了。
陈朝为镇压叛乱,重新开始制造火炮,楚朝知道火炮的好处,之后的齐朝也延续了这些习惯,官府能拿出大量熟铁督造火炮,霹雳堂就差太多了,只能制一些小巧的东西,这么多年一直在江湖上打转,没太大出息,不过这反倒保住了他们。
楚朝曾有武将提议清缴霹雳堂,认为它是个隐患,最终见霹雳堂不成气候,只是区区江湖帮会,便搁置了。
若非有这些记载,永宸帝也不可能霹雳堂之名。
他靠着迎枕,咳喘了几声,艰难地问:所以是他们襄助天授王?宫指挥使有所不知咳,悬川关不仅有宁老将军的兵马,更有一些江湖义士,武功不低。即使霹雳堂想把火药带入悬川关也十分困难,悬川关占据天险,地势极高,无论是炸塌四周山崖还是掘开河流,都不能将其攻破。
说着一摆手,让内侍陈总管奉上悬川关的地形图。
这
宫钧迟疑不语,盯着地图上下打量。
这种图是军事机密,在今天之前宫钧未曾见过,所以听到霹雳堂就有了猜测,没想到竟然行不通。
宫钧思来想去,决定问悬川关那些江湖义士的名姓,毕竟武功高不高还得他这个行家来判定,对普通人来说,锦衣卫里面就是高手如云了,而在宫钧眼里拿得出手根本没几个。
永宸帝目光黯淡,像是想起了什么。
大皇兄?
无事只是,说来话长。
永宸帝敛去眼底黯然,轻声道:是宝相寺的一众僧人,包括元智大师。
宫钧一震,元智和尚在江湖上籍籍无名,说出去是没什么人知道的,可宫钧是锦衣卫指挥使,各类消息了如指掌,怎么会错过一个僧众武功皆是不俗的佛寺呢?
宝相寺不像江湖上名门大宗衡长寺,它是真正的佛寺,少有参与江湖争斗,倒是在陈朝末年襄助过一支义军救助百姓。
等等那支义军好像就是后来宁老将军带领的?
宫钧脑子转得何等之快,他迅速想到了永宸帝那个大难不死的同母弟,据说是被宁家仆人带去了一座佛寺,所以宁家满门战死,难道连那位无名皇子也死了吗?
下官这就去进一步搜罗消息,力求查明悬川关那一日发生了什么。
宫钧施礼后就告退了,没有追问永宸帝要怎么应对天授王。
那是兵部的差事,是文远阁相公们要烦心的事,他提了就行,别的不归他管。
踏出这座沉闷的寝殿前,宫钧依稀听到永宸帝跟两个弟弟说:墨大夫当日言,国如吾病,不止千疮百孔,更是早就伤了根本。治不好,亦不能不治天授王必讨不可,否则占据江南,大势
宫钧越走越远,抬头见一轮落日即将没入天际。
大片的黑暗吞食了天幕,只余残阳的赤红之辉。
昔日陆璋忌惮宁家,太子担心自己一死,宁家再无活路只能被逼造反,然而今日早就要死人的没有死,反而要送走不该死的人,这是何等悲凉。
宫钧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这晚霞余晖,与永宸帝陆忈何其相似?
纵然光辉万丈,终究要消逝。
可正如陆忈所说,齐朝还不该亡,因为百姓不该死。
吏治烂到根子上也要治,更不能懈怠坐视天授王夺下江南。
江南富庶,足以养肥天授王,兴兵北伐。
第318章 愚众困命途
八月十七, 天授王发十万卒, 进军荆州。
在茶馆说书人嘴里, 一打仗不是百八十万的都不好意思开口, 所以寻常百姓根本不知道十万已经是很大规模了。
楚朝盛世的根基已经慢慢崩塌,无论南面还是北边每年丁口都在减少,天灾人祸,田地抛荒,吏治败坏, 军队腐化。种种弊端导致荆州内忧外患,天授王还没打进来, 这边已经乱成了一团。
首先是荆王遇刺负伤,其次之前跟齐朝水军隔江对峙, 兵力钱粮都拨出去了,现在掉头撤军不是, 不撤又空耗钱粮人手。
最后竟然有一半以上的荆州官吏看不起天授王这等乌合之众,认为无非是一群拿着铁锹农具当兵器的泥腿子,比齐朝水师差多了,随便派人带一支军队去清剿就行。
甚至有权贵世族把这个当做建功立勋的好机会,为了争领军的名额, 差点没打破头。
然后赢了的人就没有头回来了。
八月廿三, 荆州军以十五万对十万,竟是大败。
天授王乘胜追击,斩杀荆军半数以上,所俘虏的荆军将领一律枭首祭旗, 十来座大大小小的城池化为火海。
这一战直接伤了元气,随着溃兵散播开的恐慌,如乌云笼罩。
天授王完全不像是要停下的样子,还在继续向更为富庶的东南地带进发。在一片恐慌之中,荆州百姓迎来了官府的强行征兵征粮,由于秋粮还没有收上来,平民家中根本没有多少吃食,他们痛哭流涕,既想保住自己家的粮食,又想保住自己的儿孙,最终却什么都没能留下,许多年迈的老者跌坐在泥地上痛苦嚎啕。
天授王在传闻里已经成了四臂三眼、身高两丈爱吃人肉的魔头,距离战场不远又住在河流下游的百姓亲眼目睹了溪水变成浅红色,紧跟着官府差役就如狼似虎地冲进村子。
一个月之前,他们还在辛辛苦苦地劳作,上缴完田税跟地租后,一家人守着紧巴巴的粮食糊口。
哪怕日子再难,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的,他们也会继续过下去。
眼下一切都变了,猝不及防。
有人扔下祖产跟田地,拖家带口地逃亡。
更多的有人觉得村子地处偏僻,自恃无事,反正昔年遗楚三个藩王打起来的时候战火也没烧到村子里,粮食都被官府抢完了没的再抢了,而这季节野果跟鱼虾都不缺,饿是饿不死的,所以没跑。
结果天授王大军一至,好似蝗虫过境。
地里还没完全成熟的作物、谷仓里的粮食、就连鸡鸭家禽也不放过,甚至拆房梁。
那些荆州差役看不上的东西,天授王的士卒可不嫌弃,他们大多数人连一双鞋子都没有,更没有皮甲,就这么光着脚,露着胸膛,嘴里念念有词喊着紫微星君庇护,既不怕痛也不怕死。
第一战大败的荆州军给他们送了许多兵器皮甲,他们穿着尸体上扒下的衣服,闯入荆州乡野的集镇村落,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甚至前脚抢完后脚发现了更好的东西索性丢掉怀里的。
丢落的东西还沾着鲜血,旁边是横躺的尸体,而后被一双双脚踏过,最终混入泥泞跟血浆里。
房屋在火中缓缓坍塌,浓烟散去。
不久之后,村头传来一阵脚步声。
追!
领头的人竭力镇定心绪,不去看遍地惨状。
他们手持兵刃,衣服样式极为相似,是衡山派的弟子。
江湖人通常对战事退避三尺,不愿意卷入麻烦,但天授王的行为已经出格了,所过之处血火不息,百姓被大肆杀戮。
名门正派不能餐风饮露,他们也有田地要雇农户耕种,门下弟子是练武的不是种地的,天授王再这样一路推进下去,迟早会打到他们宗门了,他们又不能把整座山搬走,纵然可以提前让山下佃户藏起来,可田地里还没成熟的作物怎么办?
于是在听闻天授王大军暴行之后,原本接到风行阁的信件还犹豫不决打算死守地盘的大大小小宗门,立刻派遣了弟子支援荆州,衡山派只是其中之一。
他们追了没多久,果然在另外一个集镇遇到了天授王的乱军。
这股乱军约莫百人,虽然不会武功,但那股凶悍暴戾之气令人震惊,他们好像比常人要迟钝很多,通常被砍到第三刀才会哀嚎起来,更多是瞪着通红的眼睛闷头厮杀,兵器掉了四肢折了,就手撕牙咬,同时嘴边挂着诡异的笑容。
嘶。
一个衡山派弟子不查,竟被一个乱军死死咬住了左臂,他手起刀落,将那人脑袋砍下。
疯子,都是疯子。衡山派弟子头皮发麻,若非他们武功不差,手忙脚乱间可能会赔上自己的命。
这些乱军到底是天授王从哪里收拢来的,难不成是地狱里放出的恶鬼?
江湖人尚且心惊,更别说普通百姓了。
当乱军终于被绞杀殆尽,衡山派弟子喘着粗气站在街道上,浑身狼狈不堪,心有余悸。
从城镇各处走回来时,步伐也放慢了许多。
原以为这是一趟简单的差事,作为江湖大宗派弟子,自恃武力,在他们想象中铲除乱军就跟砍瓜切菜一般容易,结果瓜藤跟菜帮子忽然长出了尖刺利齿,一不留神就被扎得鲜血淋漓,甚至生生撕掉一块肉。
而他们还得继续前行,跟这些疯狗打交道。
该死
这些衡山派弟子恼火地骂起来,其中一人忍不住问:擒贼先擒王,为何不直接去找那天授王?
比他年长的同门翻了个白眼,没好气地说:这事自然是有人去的,轮不着你我费心。
言下之意,在场的人都不够格去做这刺客。
尔等莫非忘了,青乌老祖的弟子郑涂在多年前投效了天授王?虽说青乌老祖死在太京,藏风观的人也作鸟雀散,但郑涂可一直好端端地待在益州呢,他武功怎样,你们心里没数?
这下众人都不说话了。
江湖上有出身名门的剑道天才,也有走狗屎运捡了一本秘笈的亡命徒,这些人再厉害大家心里都存着不服,总觉得换了自己没准能更厉害。
郑涂就不一样了,其实他走的是江湖少侠最向往的路子,天下十三州府挨个走一圈,每当一地就挑战一个声名极盛的江湖前辈,百战百胜,最离奇的是他武功不能说是天下无敌,可就是能在持续缠斗里看出别人招数的破绽,每每反败为胜。谁都不乐意碰上这样的对手,阴沟里翻船不说,还输得莫名其妙。
郑涂在比斗里很少杀人,或者说他胜的时候自己也遍体鳞伤,没有余力也不打算结死仇,故而一开始还有败者的亲友弟子给他找麻烦,随着他的名号愈发响亮,大家就换了个口径,不着边际地夸他。意思比斗失败的一方不是盛名难副,只是倒霉遇到了郑涂,要不是郑涂忽然脑子缺根弦跑去投效天授王,他这般威望过个几十年没准还能捞个武林盟主当当。
其实江湖传闻对郑涂还挺有利,大部分人相信这不是郑涂的意愿,而是师命难违,尤其在青乌老祖的野心暴露之后。
青乌老祖已经死了,郑涂根
本没必要继续待在天授王那边看看这些乱军,什么玩意
一个年轻的衡山派弟子低声埋怨,很不情愿地挪动脚步,跟着众人赶往下个村镇。
***
八月廿五,一场恼人的秋雨之后,天不再热得让人想冒火了。
今年的夏日似乎格外漫长,数地出现了旱情。
然而真到了凉快的时候,已经无人在意收成跟天气。
一处位置隐蔽藏于山丘背面的的庄子,乍看像是富户权贵打猎居住的地方,平日门户紧锁,几乎见不到人出入,现在却是异常的热闹。
许多人忙碌地进进出出,他们手里拿着信鸽带来的竹筒,更有一匹匹快马不断抵达。
骑者滚落马鞍,出示腰牌,然后接过旁人递过来的水壶,匆匆灌下,就往屋中紧赶。
禀阁主,荆州城最新军报
阁主,衡山派送来的消息。
夏南县一带发现乱军踪迹。
陶娘子姐弟二人抵达时,看到的就是这番乱中有序的景象。
他们本是江岸边开客栈的,做做走私货物的商客生意,结果一场风波将客栈毁去,阴差阳错地结识了孟戚墨鲤。
陶娘子的堂弟小河子练的外家工夫,损了经脉,墨大夫给看过,原本说好三月后必定回来再行诊治给换个方子,结果夏天还没有彻底过去,荆州已然大乱。
陶娘子姐弟暂居的村子是北岸偷渡来的流民,尽管天授王大军还没打过来,听到货郎带来的消息,亦是惊恐不安,纷纷商量着南逃。陶娘子正坐立不安,赫然迎来了两位分别不见的贵客。
孟戚变回了老者的模样。
这是为了不吓到陶娘子,总不能一个多月不见,就返老还童了吧。
这导致他们来到庄子门口时,风行阁的人差点就没认出来。
幸亏墨鲤变老的外表,有些从宁泰来的人见过。
国师,墨大夫。
秋景的心腹闻讯赶来,急忙将二者迎进去。
无数双眼睛扫过陶娘子姐弟,那打量评估的视线显然让人不好受。
等到一行四人到了秋景面前,关于陶娘子姐弟的来历也递到了风行阁主的手中。
原来是川中八臂门的陶娘子。秋景用余光扫了一眼写了陶娘子身世的纸,随即心里一动,隐约明白孟戚墨鲤二人为什么将陶娘子带过来了。
来人,看茶。
江湖人讲礼数就是个面子情,有时候都等不及将礼数走完。
四人刚坐定,连茶还没来得及端起,就听秋景开门见山地问:八臂门专精暗器,跟霹雳堂素来交情不错,陶娘子离开师门多年,不知对霹雳堂有多少了解?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