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性,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从来都不是他的性子。所以在一瞬的暗淡之后,他已然将多年后才会发生的事情抛之脑后。即使曹操一直望着他,都没有察觉处任何的异样。
因为此时,郭嘉望着曹操,已经露出一个更灿烂的笑容,眸子中的神采也更加夺目,宛若闪着漫天星辰。
好,嘉答应明公。完完整整的一辈子,一天都不会少。
第151章 第151章
自建安九年曹操攻破邺城以来,原本设在许都的一干府衙及官员便分批迁往邺城,故而相较于名义上的都城许县,邺城实际上已成了真正的朝廷之所在。只是为了顾及汉室的颜面,许多官员,尤其是那些曾随汉帝被董卓裹挟至长安的老臣,还都留在许都,吃着俸禄,守着气死沉沉的朝堂,然后同这个王朝一步步向走向坟冢。
但却有人以为不然。曹操要将自己的势力一步步移出许都,许多人早已料到,毕竟随着汉帝一天天长大,奉天子以讨不臣的益处只会越来越低,反倒是会成为曹操行事的掣肘,所以邺城的盛起,看似处心积虑,实则也是曹操的无奈之举。而许都,虽然不复东京西京之繁华,但也远没有衰落到不值一提。曹操的丞相府在邺城有一个,在许都毕竟还留了一个,而家眷都还留在许都的府邸;尚书台也始终没有搬往邺城,汉室的势力反而因为曹操将属官迁往邺城的有了在许都发展的机会。所以,也议者认为,许都与邺城,达成的是分庭抗礼之局,正如今日的汉室与曹操,虽然小的冲突不断,但大体上还可以维持和平。
而自江东称臣之后,许都就发生了件小事:留在许都的丞相家眷,除了特殊的几人外,都迁往了邺城居住。对外只道是卞夫人近年来身体羸弱,邺城风水宜人,更利于养病,故而举家迁往。但这套说辞显然没有多少说服力,无非是充个门面罢了。
明眼人早已料到,天下一旦太平了,邺城和许都,怕是就该不太平了。
曹操率兵去了许都,而真正的大军则由曹仁带领着直接回到了邺城。邺城没有皇帝,自然也不必设什么虚情假意的庆功宴,对一干将士论功行赏完毕后,士兵们便各自散去,回到家中探望已然多年未见的亲人。走在屋舍之间,能闻到令人垂涎欲滴的饭菜香,听到一家人再次重聚时的欢声笑语,却也能见到铁骨铮铮的男儿跪倒空无一人的屋子前泣不成声人世百态,悲欢离合,远比许都的巍峨而冰冷的宫阙多了太多烟火气息。
不过,在这些之外,却还是有不同寻常的景象。比如,面对一年多未见的夫君,这位已梳妇人髻的女子,不问他身体安否、更不会为他洗手作羹汤,一见到风尘仆仆归来的人,开口就问:
情况如何?
司马懿脚步一顿,警惕的左右看了看院中的仆人,被扫到的仆人只觉颈上一寒,头不禁垂的更低了。
不用担心,一年时间,我早把府里清干净了。解释了一句,张春华又急切地将话题扯回原点,我给你寄的信你收到了吗?信中是说
进屋再说。司马懿冷冷的打断了张春华的话,而后径直向前走去。
张春华眸中闪过一丝怒色,却也只能耐着性子,跟着司马懿回到屋中,又将屋中的仆人都打发了出去,将门窗都关的严严实实之后,才又问道:司马大少爷,现在你可以放心了吧。快告诉我,曹丕现在对你,可是彻底放心了?
曹丕与司马懿一开始的合作是因为曹昂之死,曹丕希望借助司马懿的力量杀掉张绣,司马懿则是想早早与这位曹操的嫡长子结交,为将来谋权铺路。那时,曹丕与司马懿都太过年少,虽已胜过不少同龄人,可一遇到与自己相似的同类,就会如同本能般迫不及待地将内心的**与算计□□裸的表露给对方,结果达成的合作,也只会是一场基于利益的交易。
张春华知晓这段过往后,十分的不以为然。司马懿既然是要凭借曹丕实现自己的野心,就绝不应该从一开始就大张旗鼓地把利用之意表露出来,哪怕是装,也应当装出个志趣相投、倾心相交的样子,在得到曹丕真正的信任与情意之后,再潜移默化的利用他为自己铺路。不过好在在她了解曹丕的性格之后,迅速的帮司马懿想出了改变这种处境的对策:
这次南下就是最好的机会。战场上刀剑无眼,险象环生,只要你在曹丕身处危险时以命相救,我相信他一定会对你大为改观,如果时机抓得好的话,或许只需要这一次,你就可以如愿得到他全部的信任了。至于司马懿以命相救会不会真的丢了性命,却不在张春华的考虑之内。倘若司马懿连这点运气都没有,那只能说明她这个赌注下的太差了,早点结束,反倒可以早点止损。
司马懿照做了。因为他比张春华更了解曹丕真正的性情。曹丕此人,看上去好像精于谋算、城府极深,实则心思细腻、极重感情,明明知晓自古多是君使臣臣欺君的尔虞我诈,却还在心底暗暗奢求着有人与他推心置腹,白首同归。所以当孙策打到营前,他果断抓住时机,上前替曹丕挡下那一剑。而在那之后曹丕对他态度巨大的改变,已然证明,这一局,他的确赌对了。
可
司马懿不由自主的回想起那日的场景。他救曹丕,是算计,是笃定了最差的结果也不过是被孙策俘虏,是利弊权衡之后明智的选择,可曹丕当时折回来,却又是因为什么?之后被孙策打的遍体鳞伤还要护在他的帐前,又是因为什么?
当他看到曹丕遍体鳞伤,还要强撑起身,挥剑冲向他根本不可能战胜的敌人时,胸口的震动,又是什么?
每每想到这里,他便不敢再想下去了。他怕再深究下去,这局的输赢就要改变了。
所以,张春华的信他不知道该如何回复。所以,现在张春华当面问起,他除了沉默实在无话可说。
喂。张春华看着司马懿阴晴不定的面容,心头蒙上一丝阴霾,莫非不是你驾驭住了他,而是他控制住了你?
司马懿呷了一口茶,不语。
张春华面色彻底沉了下来:司马仲达,我劝你最好认清楚现实。眼下这个局势,最多三五年曹操一定会把那个小皇帝赶下台自己当皇帝,只要你辅佐得力,曹丕成为太子,再成为将来的皇帝都十拿九稳。但如果是你被什么君臣相交的鬼话蛊惑,到时候就算你在他登基之日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也迟早会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臣主之间,非兄弟之亲。劫杀之功,制万乘而享大利,则群臣孰非阳虎?韩非你读的比我还熟,你固不可如像阳虎那么愚蠢,但绝不可忘了君臣之间,利字为上。将来
不会。司马懿将茶杯扣到案上,发出沉闷的声响,懿记性很好,不劳夫人提醒。将来,无论是谁,胆敢与懿为敌,懿都会夷其三族,绝不手软。
张春华还想说什么,可看着司马懿阴沉的脸色,只能不甘的把话咽下去。心中暗道你今日与我说的斩钉截铁,可别等一转头遇见了曹丕,又什么都忘了才好。却又不由轻叹口气,想起之前郭嘉与她说的话:
算计人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局做浅了徒劳无功,局做深了作茧自缚的比比皆是。一日夫妻百日恩,春华你若不愿再为嘉监视司马家,嘉也不逼你。有些事,嘉放手让他们自己解决,或许结果会更让人惊喜,也说不定呢。
现在看到司马懿的动摇,她总算明白郭嘉说的惊喜是什么了。只可惜,这个发展只于曹氏有益,于她只觉得有惊无喜。
这时,有仆人在门外禀报,有客人来访。
仲达,大白天的你把门窗关得这么紧做什么呢?
来客是曹丕的心腹吴质吴季重,因才学为曹操赏识。此次南下,曹丕在邺城的一应事物,都是他代为处理的。同为曹丕的幕僚,他与司马懿也算相熟,但区别就在于,在司马懿看来他与吴质的熟悉无非是比点头之交高了一点,而吴质却已把司马懿当作了可以互相打趣的好友。他推门走进来,见张春华也坐在屋中,一怔,随即又笑道:
原是春华夫人在这里啊,怪不得大白天的关门质是不是打搅你们了?那质一会儿再来。
哎,张春华叫住吴质,她暂时可极其不想和脑子不清醒的司马懿再谈下去,季重别打趣仲达了。能劳烦你跑一趟,一定是有要紧的事,坐下快说吧。
夫人让质留,那质也不敢不留了。吴质也不是真的要走,又玩笑了句,便走回了屋中。他将袖中之物放到了司马懿的案上,质代二公子来送件东西。
吴质放到案上的是半块昆山玉。之所以说是半块,是因为玉一般都会做成玉环或者玉玦,而案上的此物却只是环型的一半,两端一边被制成了龙首的模样,司马懿拿起细看,发现另一边则做有暗槽,似乎是用来将两块半环拼成一块玉玦的。
玦与决同音,故送人玉饰若是送玦,便是一刀两断之意。
曹丕让吴质特意来一趟,就为了送给他半块玉玦?
可明明两个时辰前,曹丕还在兴致勃勃地与他说着待闲暇之时去何处狩猎。他哪里又惹到曹丕了?
看司马懿满脸不解,吴质忍着笑,提醒道:仲达别只看那个,还有张帛笺呢。
司马懿依言又将帛笺展开。笺上也不过只有两句灵均的辞:
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
这不是二公子写的。曹丕的字虽不及曹操的豪迈,但风骨亦存。这帛上的字,和柔娟秀,一看就出自女子之手。
质本想卖个关子,却没料到仲达眼力这么好。若是二公子知道,心情定能好些。慢悠悠的将张春华为他斟来的茶喝尽,吴质才终于正经了神色,说出来意:
这是甄夫人写的,放在二公子的书案上。二公子命仲达即刻去见他,越快越好。
第152章 第152章
建安九年邺城城破,留在城中的袁绍家眷全都落入了曹操手中。祸不及妇孺,加之曹操一直念着与袁绍小时的情谊,所以对邺城里的袁家人也没有太为难,大多都给了些钱放了出去。唯一留下的,是袁绍二儿子袁熙的夫人甄宓。出于避免其他人怀疑曹操在铲除袁家后就要代汉自立的考量,将甄宓嫁给了曹丕。
汉朝风气开放,女子再嫁并非稀事,加之甄家在冀州乃一方大族,甄宓容貌又倾国倾城,性情和柔温婉,自嫁来曹家之后侍奉卞夫人极为尽心尽力。尤其是建安十年甄宓生下曹叡之后,不仅曹丕对曹叡喜爱有加,曹操也极为喜爱这个孩子。总体而言,虽然这桩婚事一开始包含了算计,但之后的发展,也算是和满。
如果袁熙真的死在辽东了的话。
建安十二年,袁熙与袁尚二兄弟逃往乌桓,又在乌桓被曹操击败后,又逃往了辽东公孙康帐下。公孙康见袁家气数已尽,有意结好曹操,便砍下了袁熙与袁尚二人的头颅送给了曹操,曹操投桃报李,勒兵于辽东前,并上报朝廷,拜公孙康为左将军,封襄平侯。
然事实上,公孙康还是多留了个心眼。辽东离中原相距千里,自汉末大乱以来大权皆由公孙一家独掌,在公孙康的父亲公孙度任辽东太守时,自称辽东侯、平州牧,穿戴皆拟于天子。待公孙康掌权后,也曾在建安十二年有意趁着曹操远征乌桓,偷袭邺城,被部下凉茂劝说后才按下了念头。等到袁家二子跑到他这里后,他固然知道从此之后北方已无人能与曹操争雄,却又心有不甘,便砍了与二子相像的两个人的人头,当作袁熙和袁尚的人头送给了曹操。
一开始,袁家二子的确因此保住了性命。但很快,公孙康却又不安起来。在送来的诏书中,连他父亲东征高句丽西征乌桓的功绩都有所提及,偏偏半字未言他斩杀袁熙袁尚之事,送来的封赏中有不少都是中原物件,士兵只道是曹丞相吩咐,言邺城之物当归于邺城之人。种种迹象似乎都在说着,曹操已经看破公孙康的把戏。公孙康一面怀疑身边出了内鬼泄露了消息,一面又担心曹操再兴兵打一次辽东,惊疑之间,他还是决定杀了袁家二子,这样就算他身边埋着曹操的细作,也可以算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袁熙与袁尚二人中,袁尚是个十足的被父亲宠坏的人,见公孙康用别人代他受死之后,就心安理得的在辽东又过起了小公子的生活,甚至还时常想着如何联系袁家旧部,先取辽东,再南下找曹操复仇。袁熙则截然不同,他深知他与弟弟的生死,无非就是公孙康的一念之间继续留在辽东只会是坐以待毙。也亏得袁熙买通了公孙康身边的仆人,听到了曹操派来辽东的使者说的话,才能在公孙康动手之前,带着弟弟逃了出去。公孙康听到二人是往大漠方向逃窜,便没再理会,转身开始全心全意的查找许都的细作。
袁尚死在了大漠中,而袁熙如何历经千难万险回到的中原,则无人知晓。只知道他回到邺城时,形如槁枯,衣衫褴褛,凭着为人抄写书籍才勉强糊口,后来又凭着才学渐渐有了些不大的名声。当时曹丕还在许都,命留在邺城的吴质为他招揽未被启用的可造之材,吴质听到王粲说邺城有一不得志的雅士,便与王粲一起去拜访了袁熙,这才让曹丕知道了袁熙还活着这件事。
袁家早已是冢中枯骨,袁熙又只是孤身一人,千难万险回到邺城当然不可能是为了报家仇。在吴质与袁熙各未表明身份前,袁熙曾言他已心灰意冷无心功名,唯一所求便是想带一女子避开繁杂乱世,寻一处山水秀美的村落,耕田织布,了此残生。袁熙虽未明言,但在知道他身份之后,很容易就能猜出来,他所指的女子正是曹丕现在的妻子甄宓。
曹丕当机立断命吴质将袁熙软禁起来,只等南征之后等他回到邺城,再秘密处置。但却不知怎得,曹丕还未来得及回到邺城,袁熙还活着的消息先被随卞夫人来到邺城的甄宓知道了。她深知袁熙必将性命不保,却又无能为力,只得在曹丕回府之后向曹丕代求情,放袁熙离开。曹丕风尘仆仆回到邺城,听到甄宓开口却先是言及最让他头痛之事,顿时心烦气躁,第一次对甄宓说了重话,两人最后不欢而散。过后,曹丕便在案上发现了玉玦与帛笺。
懿还是原来的意见,袁熙不能留。因为此事与其他政事不同,曹丕叫来商议的,也仅有吴质、司马懿以及意外被卷入此事的王粲。四人坐定,沉默片刻后,司马懿率先沉声道,甄氏不识大体,以此要挟二公子,那么他转头,神情严肃地望向曹丕,她也不必留了。
曹丕面上露出迟疑之色。杀掉袁熙无可厚非,但杀甄宓,他终归是心有不忍。可他也清楚,甄宓既然会送那玦与帛笺给他,便是下定了决心。只杀袁熙,留下甄宓,等于留下了怨气与恨意。他刚因为南下时的种种表现得到了父亲的重视,这个关键的时候,他不敢出一点意外。
杀了袁熙,留下甄夫人,这以后子桓还敢和夫人亲近吗。王粲道。与司马懿的郑重严肃不同,他的话明显更似戏谑,粲到以为,此事不难。只看子桓究竟与夫人还有几分情意。若不过是夫妻之责,那倒不如放了夫人与袁熙离去。若还有情谊,那子桓就得做好美人美则美矣,只可敬而远观的打算了。
司马懿眉头一皱,驳道:仲宣未免想的太过简单。甄氏已嫁于二公子为妻,何有将她送与他人的道理。且就算放他们离开,将来一旦被其他人知道,一定会以此攻击二公子,乃至丞相一家都会因此家门无光。此事无关情谊,只关利弊,而将二人除掉,是风险最小的解决方法。最后一句,他是看向曹丕说的。
恋耽美
因为此时,郭嘉望着曹操,已经露出一个更灿烂的笑容,眸子中的神采也更加夺目,宛若闪着漫天星辰。
好,嘉答应明公。完完整整的一辈子,一天都不会少。
第151章 第151章
自建安九年曹操攻破邺城以来,原本设在许都的一干府衙及官员便分批迁往邺城,故而相较于名义上的都城许县,邺城实际上已成了真正的朝廷之所在。只是为了顾及汉室的颜面,许多官员,尤其是那些曾随汉帝被董卓裹挟至长安的老臣,还都留在许都,吃着俸禄,守着气死沉沉的朝堂,然后同这个王朝一步步向走向坟冢。
但却有人以为不然。曹操要将自己的势力一步步移出许都,许多人早已料到,毕竟随着汉帝一天天长大,奉天子以讨不臣的益处只会越来越低,反倒是会成为曹操行事的掣肘,所以邺城的盛起,看似处心积虑,实则也是曹操的无奈之举。而许都,虽然不复东京西京之繁华,但也远没有衰落到不值一提。曹操的丞相府在邺城有一个,在许都毕竟还留了一个,而家眷都还留在许都的府邸;尚书台也始终没有搬往邺城,汉室的势力反而因为曹操将属官迁往邺城的有了在许都发展的机会。所以,也议者认为,许都与邺城,达成的是分庭抗礼之局,正如今日的汉室与曹操,虽然小的冲突不断,但大体上还可以维持和平。
而自江东称臣之后,许都就发生了件小事:留在许都的丞相家眷,除了特殊的几人外,都迁往了邺城居住。对外只道是卞夫人近年来身体羸弱,邺城风水宜人,更利于养病,故而举家迁往。但这套说辞显然没有多少说服力,无非是充个门面罢了。
明眼人早已料到,天下一旦太平了,邺城和许都,怕是就该不太平了。
曹操率兵去了许都,而真正的大军则由曹仁带领着直接回到了邺城。邺城没有皇帝,自然也不必设什么虚情假意的庆功宴,对一干将士论功行赏完毕后,士兵们便各自散去,回到家中探望已然多年未见的亲人。走在屋舍之间,能闻到令人垂涎欲滴的饭菜香,听到一家人再次重聚时的欢声笑语,却也能见到铁骨铮铮的男儿跪倒空无一人的屋子前泣不成声人世百态,悲欢离合,远比许都的巍峨而冰冷的宫阙多了太多烟火气息。
不过,在这些之外,却还是有不同寻常的景象。比如,面对一年多未见的夫君,这位已梳妇人髻的女子,不问他身体安否、更不会为他洗手作羹汤,一见到风尘仆仆归来的人,开口就问:
情况如何?
司马懿脚步一顿,警惕的左右看了看院中的仆人,被扫到的仆人只觉颈上一寒,头不禁垂的更低了。
不用担心,一年时间,我早把府里清干净了。解释了一句,张春华又急切地将话题扯回原点,我给你寄的信你收到了吗?信中是说
进屋再说。司马懿冷冷的打断了张春华的话,而后径直向前走去。
张春华眸中闪过一丝怒色,却也只能耐着性子,跟着司马懿回到屋中,又将屋中的仆人都打发了出去,将门窗都关的严严实实之后,才又问道:司马大少爷,现在你可以放心了吧。快告诉我,曹丕现在对你,可是彻底放心了?
曹丕与司马懿一开始的合作是因为曹昂之死,曹丕希望借助司马懿的力量杀掉张绣,司马懿则是想早早与这位曹操的嫡长子结交,为将来谋权铺路。那时,曹丕与司马懿都太过年少,虽已胜过不少同龄人,可一遇到与自己相似的同类,就会如同本能般迫不及待地将内心的**与算计□□裸的表露给对方,结果达成的合作,也只会是一场基于利益的交易。
张春华知晓这段过往后,十分的不以为然。司马懿既然是要凭借曹丕实现自己的野心,就绝不应该从一开始就大张旗鼓地把利用之意表露出来,哪怕是装,也应当装出个志趣相投、倾心相交的样子,在得到曹丕真正的信任与情意之后,再潜移默化的利用他为自己铺路。不过好在在她了解曹丕的性格之后,迅速的帮司马懿想出了改变这种处境的对策:
这次南下就是最好的机会。战场上刀剑无眼,险象环生,只要你在曹丕身处危险时以命相救,我相信他一定会对你大为改观,如果时机抓得好的话,或许只需要这一次,你就可以如愿得到他全部的信任了。至于司马懿以命相救会不会真的丢了性命,却不在张春华的考虑之内。倘若司马懿连这点运气都没有,那只能说明她这个赌注下的太差了,早点结束,反倒可以早点止损。
司马懿照做了。因为他比张春华更了解曹丕真正的性情。曹丕此人,看上去好像精于谋算、城府极深,实则心思细腻、极重感情,明明知晓自古多是君使臣臣欺君的尔虞我诈,却还在心底暗暗奢求着有人与他推心置腹,白首同归。所以当孙策打到营前,他果断抓住时机,上前替曹丕挡下那一剑。而在那之后曹丕对他态度巨大的改变,已然证明,这一局,他的确赌对了。
可
司马懿不由自主的回想起那日的场景。他救曹丕,是算计,是笃定了最差的结果也不过是被孙策俘虏,是利弊权衡之后明智的选择,可曹丕当时折回来,却又是因为什么?之后被孙策打的遍体鳞伤还要护在他的帐前,又是因为什么?
当他看到曹丕遍体鳞伤,还要强撑起身,挥剑冲向他根本不可能战胜的敌人时,胸口的震动,又是什么?
每每想到这里,他便不敢再想下去了。他怕再深究下去,这局的输赢就要改变了。
所以,张春华的信他不知道该如何回复。所以,现在张春华当面问起,他除了沉默实在无话可说。
喂。张春华看着司马懿阴晴不定的面容,心头蒙上一丝阴霾,莫非不是你驾驭住了他,而是他控制住了你?
司马懿呷了一口茶,不语。
张春华面色彻底沉了下来:司马仲达,我劝你最好认清楚现实。眼下这个局势,最多三五年曹操一定会把那个小皇帝赶下台自己当皇帝,只要你辅佐得力,曹丕成为太子,再成为将来的皇帝都十拿九稳。但如果是你被什么君臣相交的鬼话蛊惑,到时候就算你在他登基之日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也迟早会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臣主之间,非兄弟之亲。劫杀之功,制万乘而享大利,则群臣孰非阳虎?韩非你读的比我还熟,你固不可如像阳虎那么愚蠢,但绝不可忘了君臣之间,利字为上。将来
不会。司马懿将茶杯扣到案上,发出沉闷的声响,懿记性很好,不劳夫人提醒。将来,无论是谁,胆敢与懿为敌,懿都会夷其三族,绝不手软。
张春华还想说什么,可看着司马懿阴沉的脸色,只能不甘的把话咽下去。心中暗道你今日与我说的斩钉截铁,可别等一转头遇见了曹丕,又什么都忘了才好。却又不由轻叹口气,想起之前郭嘉与她说的话:
算计人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局做浅了徒劳无功,局做深了作茧自缚的比比皆是。一日夫妻百日恩,春华你若不愿再为嘉监视司马家,嘉也不逼你。有些事,嘉放手让他们自己解决,或许结果会更让人惊喜,也说不定呢。
现在看到司马懿的动摇,她总算明白郭嘉说的惊喜是什么了。只可惜,这个发展只于曹氏有益,于她只觉得有惊无喜。
这时,有仆人在门外禀报,有客人来访。
仲达,大白天的你把门窗关得这么紧做什么呢?
来客是曹丕的心腹吴质吴季重,因才学为曹操赏识。此次南下,曹丕在邺城的一应事物,都是他代为处理的。同为曹丕的幕僚,他与司马懿也算相熟,但区别就在于,在司马懿看来他与吴质的熟悉无非是比点头之交高了一点,而吴质却已把司马懿当作了可以互相打趣的好友。他推门走进来,见张春华也坐在屋中,一怔,随即又笑道:
原是春华夫人在这里啊,怪不得大白天的关门质是不是打搅你们了?那质一会儿再来。
哎,张春华叫住吴质,她暂时可极其不想和脑子不清醒的司马懿再谈下去,季重别打趣仲达了。能劳烦你跑一趟,一定是有要紧的事,坐下快说吧。
夫人让质留,那质也不敢不留了。吴质也不是真的要走,又玩笑了句,便走回了屋中。他将袖中之物放到了司马懿的案上,质代二公子来送件东西。
吴质放到案上的是半块昆山玉。之所以说是半块,是因为玉一般都会做成玉环或者玉玦,而案上的此物却只是环型的一半,两端一边被制成了龙首的模样,司马懿拿起细看,发现另一边则做有暗槽,似乎是用来将两块半环拼成一块玉玦的。
玦与决同音,故送人玉饰若是送玦,便是一刀两断之意。
曹丕让吴质特意来一趟,就为了送给他半块玉玦?
可明明两个时辰前,曹丕还在兴致勃勃地与他说着待闲暇之时去何处狩猎。他哪里又惹到曹丕了?
看司马懿满脸不解,吴质忍着笑,提醒道:仲达别只看那个,还有张帛笺呢。
司马懿依言又将帛笺展开。笺上也不过只有两句灵均的辞:
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
这不是二公子写的。曹丕的字虽不及曹操的豪迈,但风骨亦存。这帛上的字,和柔娟秀,一看就出自女子之手。
质本想卖个关子,却没料到仲达眼力这么好。若是二公子知道,心情定能好些。慢悠悠的将张春华为他斟来的茶喝尽,吴质才终于正经了神色,说出来意:
这是甄夫人写的,放在二公子的书案上。二公子命仲达即刻去见他,越快越好。
第152章 第152章
建安九年邺城城破,留在城中的袁绍家眷全都落入了曹操手中。祸不及妇孺,加之曹操一直念着与袁绍小时的情谊,所以对邺城里的袁家人也没有太为难,大多都给了些钱放了出去。唯一留下的,是袁绍二儿子袁熙的夫人甄宓。出于避免其他人怀疑曹操在铲除袁家后就要代汉自立的考量,将甄宓嫁给了曹丕。
汉朝风气开放,女子再嫁并非稀事,加之甄家在冀州乃一方大族,甄宓容貌又倾国倾城,性情和柔温婉,自嫁来曹家之后侍奉卞夫人极为尽心尽力。尤其是建安十年甄宓生下曹叡之后,不仅曹丕对曹叡喜爱有加,曹操也极为喜爱这个孩子。总体而言,虽然这桩婚事一开始包含了算计,但之后的发展,也算是和满。
如果袁熙真的死在辽东了的话。
建安十二年,袁熙与袁尚二兄弟逃往乌桓,又在乌桓被曹操击败后,又逃往了辽东公孙康帐下。公孙康见袁家气数已尽,有意结好曹操,便砍下了袁熙与袁尚二人的头颅送给了曹操,曹操投桃报李,勒兵于辽东前,并上报朝廷,拜公孙康为左将军,封襄平侯。
然事实上,公孙康还是多留了个心眼。辽东离中原相距千里,自汉末大乱以来大权皆由公孙一家独掌,在公孙康的父亲公孙度任辽东太守时,自称辽东侯、平州牧,穿戴皆拟于天子。待公孙康掌权后,也曾在建安十二年有意趁着曹操远征乌桓,偷袭邺城,被部下凉茂劝说后才按下了念头。等到袁家二子跑到他这里后,他固然知道从此之后北方已无人能与曹操争雄,却又心有不甘,便砍了与二子相像的两个人的人头,当作袁熙和袁尚的人头送给了曹操。
一开始,袁家二子的确因此保住了性命。但很快,公孙康却又不安起来。在送来的诏书中,连他父亲东征高句丽西征乌桓的功绩都有所提及,偏偏半字未言他斩杀袁熙袁尚之事,送来的封赏中有不少都是中原物件,士兵只道是曹丞相吩咐,言邺城之物当归于邺城之人。种种迹象似乎都在说着,曹操已经看破公孙康的把戏。公孙康一面怀疑身边出了内鬼泄露了消息,一面又担心曹操再兴兵打一次辽东,惊疑之间,他还是决定杀了袁家二子,这样就算他身边埋着曹操的细作,也可以算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袁熙与袁尚二人中,袁尚是个十足的被父亲宠坏的人,见公孙康用别人代他受死之后,就心安理得的在辽东又过起了小公子的生活,甚至还时常想着如何联系袁家旧部,先取辽东,再南下找曹操复仇。袁熙则截然不同,他深知他与弟弟的生死,无非就是公孙康的一念之间继续留在辽东只会是坐以待毙。也亏得袁熙买通了公孙康身边的仆人,听到了曹操派来辽东的使者说的话,才能在公孙康动手之前,带着弟弟逃了出去。公孙康听到二人是往大漠方向逃窜,便没再理会,转身开始全心全意的查找许都的细作。
袁尚死在了大漠中,而袁熙如何历经千难万险回到的中原,则无人知晓。只知道他回到邺城时,形如槁枯,衣衫褴褛,凭着为人抄写书籍才勉强糊口,后来又凭着才学渐渐有了些不大的名声。当时曹丕还在许都,命留在邺城的吴质为他招揽未被启用的可造之材,吴质听到王粲说邺城有一不得志的雅士,便与王粲一起去拜访了袁熙,这才让曹丕知道了袁熙还活着这件事。
袁家早已是冢中枯骨,袁熙又只是孤身一人,千难万险回到邺城当然不可能是为了报家仇。在吴质与袁熙各未表明身份前,袁熙曾言他已心灰意冷无心功名,唯一所求便是想带一女子避开繁杂乱世,寻一处山水秀美的村落,耕田织布,了此残生。袁熙虽未明言,但在知道他身份之后,很容易就能猜出来,他所指的女子正是曹丕现在的妻子甄宓。
曹丕当机立断命吴质将袁熙软禁起来,只等南征之后等他回到邺城,再秘密处置。但却不知怎得,曹丕还未来得及回到邺城,袁熙还活着的消息先被随卞夫人来到邺城的甄宓知道了。她深知袁熙必将性命不保,却又无能为力,只得在曹丕回府之后向曹丕代求情,放袁熙离开。曹丕风尘仆仆回到邺城,听到甄宓开口却先是言及最让他头痛之事,顿时心烦气躁,第一次对甄宓说了重话,两人最后不欢而散。过后,曹丕便在案上发现了玉玦与帛笺。
懿还是原来的意见,袁熙不能留。因为此事与其他政事不同,曹丕叫来商议的,也仅有吴质、司马懿以及意外被卷入此事的王粲。四人坐定,沉默片刻后,司马懿率先沉声道,甄氏不识大体,以此要挟二公子,那么他转头,神情严肃地望向曹丕,她也不必留了。
曹丕面上露出迟疑之色。杀掉袁熙无可厚非,但杀甄宓,他终归是心有不忍。可他也清楚,甄宓既然会送那玦与帛笺给他,便是下定了决心。只杀袁熙,留下甄宓,等于留下了怨气与恨意。他刚因为南下时的种种表现得到了父亲的重视,这个关键的时候,他不敢出一点意外。
杀了袁熙,留下甄夫人,这以后子桓还敢和夫人亲近吗。王粲道。与司马懿的郑重严肃不同,他的话明显更似戏谑,粲到以为,此事不难。只看子桓究竟与夫人还有几分情意。若不过是夫妻之责,那倒不如放了夫人与袁熙离去。若还有情谊,那子桓就得做好美人美则美矣,只可敬而远观的打算了。
司马懿眉头一皱,驳道:仲宣未免想的太过简单。甄氏已嫁于二公子为妻,何有将她送与他人的道理。且就算放他们离开,将来一旦被其他人知道,一定会以此攻击二公子,乃至丞相一家都会因此家门无光。此事无关情谊,只关利弊,而将二人除掉,是风险最小的解决方法。最后一句,他是看向曹丕说的。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