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到吕家许久不曾待客,小到吕夫人今年夏天没有另外购置衣裳都是他的证据,荀卿虽然对于旁人的家事并无探听的打算,奈何这小儿嘴巴嘚啵嘚啵就如同竹筒倒豆子一般说得又快又多,在他制止的时候已经被迫听了一耳朵。

    荀卿闻言微愕,这小郎显然是深思熟虑之后得出的结论。但是既然这小儿觉得家中没了钱两,怎的还要出来求学?

    荀卿自己也是一路读书出来的,更是看过不少学子为了读书的银钱苦恼,当然非常清楚学习的道路上少不了用钱。

    而且吕家是商户,吕安耳濡目染应当知晓读书是收益来得最慢的一种方式。小孩闻言倒是格外平静地说:因为知识就是力量啊。

    不过六个字,然而仔细一品却觉得有其中的韵味,于荀卿而言更是有切身领悟,他正想问这是谁的言论时小孩已经继续说了下去,读书可以明智,可以获得知识,而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我们以前所不知道的很多问题,所以学生读书就是想要找找书里头有没有帮阿父阿母赚钱的法子。

    荀卿笑了,话糙理不糙,也的确有几分道理在,不过其中哄劝引导的态度颇重,想来这一番话应当是孩子的家人为了引他继续念书所说。他当然不会破坏孩子父母的一片苦心,那你找着了吗?

    安儿会继续努力哒!

    就是没找到了,荀卿被逗得含笑摇头,他觉得此时,荀子的家宅已经近在眼前,他没有对这新收的学生的梦想进行评价,而是说道:老师倒是没有注意到书里头可有赚钱的法子,你若是发现了不妨同我说上一说,让我长长见识。

    于是他很快发现了这小孩的脸皱成了一团,小眉头死死得打了一个结,整个人都十分矛盾的模样,还没等他询问,吕安就用力点了点头朗声说道好吧,不过安儿会先告诉阿父阿母的。

    小表情别提有多为难了,显然是经历了很大的一番心里斗争,荀卿试图带入了一下小孩的思想,再看一看这娃儿一副两相为难的认真模样。

    噗。

    等待荀卿上课的诸多学子便看见自家先生朗笑着走了回来,手上还牵了个一脸莫名的小娃。

    吕小安在诸位师兄的注视下默默地,默默地搓了一下鼻子,避开了他们的视线,然后他在内心无奈得叹了一口气,这点事都要开心笑了,老师也太好满足了叭?

    哎,看样子阿父阿母说的没错,先生过得很是清贫,所以安儿以后除了养阿父阿母之外还要养先生,任务好重哦。

    但他很快就发现,其实自家先生一点都不好满足!!!!

    阿耶让他背书时候只要一卷就很开心了,但是先生一次性就布置下了三卷,三卷!吕小安都抱不动的那么多,那么那么多!

    布置完回家作业的荀先生告知了下次上课的时间后就转身去了后院,除了教导自己的学生外,荀卿还会在当地开班授课,不过这种开课时间就十分自由了,生源亦是颇为随意,带有几分道系的随缘色彩,来者均是有缘之人。

    听讲的学生中有慕名而来的,也有当地儒生觉得机会难得跑来学习的,当然也有准备过来挑刺的,还有闲时觉得不来白不来的农人,场面十分宏大。但因为此次征兵令之后,到场的青年比起过去少了许多,这些荀卿都看在眼里,他在心中暗暗慨叹一声面上却是若无其事。

    这样的场面当然不可能在室内,讲课地点是林子里的僻静处,众人有的自己带了蒲团有的则是随便找块石头坐下,均都绕在荀卿的周围。这样的课程属于基础启蒙课程,深入浅出,以引起无基础人的兴趣为上,荀卿自己的学生并不需要听这种基础课,现在都被放出去做作业啦。

    对于新同学因为作业震惊的模样,荀卿的学生们纷纷露出了神秘的微笑,他们看着小师弟捧着竹卷摇摇晃晃走路的模样在心中莫名有了几分微妙的愉悦感。

    没错,就是这个表情,被布置作业就该是这个表情呀!

    对比另一个师弟无论喜忧均是面无表情的模样,这个师弟可爱多了,当下一众师兄纷纷上前就想要表达兄弟情。

    哪知就在他们行动前就发现小师弟的眼神已经转向了人群外一个方向。师兄们也顺着他的目光看了过去,几乎就在发现对方是谁的下一个瞬间便齐齐在心中叹了口气,随后心中升起淡淡的怜悯。

    就知道。

    荀卿的学生们几乎个个都长得眉目清朗仪态翩翩,但要论其中长得最好的还是他们曾经的小师弟,现在是六师弟的尉缭,尉小郎君的父亲是先生荀卿志同道合的友人,其奉行坐而读书不如起而旅之然而自身困于官位不好走动,于是就将年方十二的儿子托付给了友人一同进行游学。

    沿途诸位师兄们见过了太多热脸贴冷屁股的事咳,这个词好像有些太粗俗了,算了,意会就好。沿途路上有多少小郎君小娘子看中了六师弟那张脸想要亲近一下他们都数不过来了,那些无一不是被六师弟冷眼瞪开,白瞎了他这一幅好皮相还有一双桃花眼。

    然而就在他们各种复杂目光的注视中,他们的六师弟却是一步步自人群外走了过来,他伸手接过了被小娃快要捧不住的两卷竹简,只留下一卷被小孩紧紧抱住,那珍惜的姿势活像是捧着萝卜的兔子。

    吕小兔对于热心的尉兄会来帮忙一点都不意外,阿兄!小孩立刻就笑眯了眼睛,他十分亲密得蹭到了新认识的小伙伴身边说悄悄话:阿母和安儿说只要到这儿念书就能见到阿兄啦,所以安儿才来的。

    喂,你刚刚可不是这么对先生说的!

    有听到过小孩和先生对话的学生立刻侧目,吕安对于自己的秘密暴露了毫无所觉,他继续紧紧贴着尉缭说道阿兄你晚上是住在哪儿的?在城里吗?安儿有车,可以送阿兄回去。

    你现在要叫师兄。

    等小孩儿奶声奶气叫了一声师兄之后,尉缭才回道我们师兄弟几人都是住在师傅这儿的,昨日我是入城帮师傅办事,所以不必相送。

    这样吗?

    小孩的表情清楚写了沮丧,就连头上的两个小揪揪都像是感应到了主人低落的情绪垂了下来,这模样看着很是可怜,尉缭看了他一眼,嘴唇翕动了下,却什么都没说。二人慢慢走出了宅院,一直走到吕家派来接小主人的牛车边,尉缭将两卷书交给了吕家派来的仆役,看着紧紧抱着竹卷,两个小脚交替踩了踩地面,小表情写着我有话想要和你说但是不能说的吕安,他无声得叹了口气。

    这边吕安已经酝酿好了情绪刚准备开口告别,告别的话却转在口中时,尉缭忽而面无表情得啊了一声。

    缭忽然想起先生昨日命缭采买的书册还有一本没有买到。尉缭将视线转向了一瞬间点亮了星眸的吕安不知今日可否叨扰一晚?

    吕安会拒绝吗?当然不会呀!他立刻热情邀请尉缭上车,并且吩咐仆役赶紧驾牛车离开。

    而那边厢,明明一同来送行存在感却非常低的大师兄一人归去,他对几个师弟疑惑的眼神沉默了会,淡定得说师弟刚刚入学,怕是不了解师门,六师弟随他归去为其详解,明日再来。

    骗人的吧!!

    六师弟什么时候有那么热情了?难道,难道是因为六师弟终于不是最小的师弟所以生出了点为师兄的责任心?

    六师弟居然是这样的六师弟吗?师兄弟几人顿感凌乱。

    第160章 战国风云(13)

    有些学者腹有锦绣, 才华横溢,奈何口拙,无法将自己的才华表达出来, 难以被人发现其才华,偶有被举荐的, 面试时候说出来的话更是硬邦邦, 君王完全不爱听。

    但也有些人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料,说话的语气节奏都在调上, 明明说的是很普通的话题却能通过肢体语言语调调动起人想要仔细倾听的欲望。

    荀卿就是这样的人, 他在授课时会通过眼神的交流、语调的轻重让人跟着他的节奏走。

    在扛过了最初的适应期, 吕安很快就跟上了荀卿的教学模式。作为当世一流的文化大家,荀卿在讲课的时候会尽量照顾到每个学生,但即便如此, 吕安的水平也不能和师兄们相比,尤其是理解能力大为不足。

    这种理解力主要依靠文化底蕴和典籍词汇等为底,非智力可及, 除了勤学之外没有别的补充方法。

    但是氪金玩家吕不韦给他准备了大量的竹简和笔墨,在课堂上大家就能看到最小的小师弟听课时候听着听着就拿起竹卷在上头刷刷刷记录了。

    等下了堂, 个子最矮的吕小安总是第一个捧着竹卷凑过去讨教, 然后他就会被荀卿先拉着去净手,然后师徒两人再一边踱步一边给他开小灶。

    伴随着一开始荀卿在课堂后要花费大量时间给小孩补课, 到最后用来记录疑点难点的竹卷用得越来越短,时间一晃便是数旬。

    在这段时间内,荀卿终是正式收下吕安作为他的学生,并且认可了小孩的自理能力, 吕安不再需要走读。

    住宿制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每天多睡一会,虽然同在邯郸, 但是牛车走得慢,从吕宅跑到荀卿所在的宅院也是挺耗费时间的。

    沿途还有摇晃颠簸加成,睡也睡不着,看书也看不清,吕小安只能在牛车上随着节奏晃动着小脑袋被迫温故。

    现在能住在一起,他每天就都能睡到自然醒啦!

    其实也不是自然醒,住宿生还有早课要做,吕小安的睡眠时间只比过去多了一丢丢。

    一开始他也不太习惯,好在被分到同一间的小尉师兄非常会照顾人,他每天都会用冷毛巾盖在脸上的方式将睡到翻肚皮的小师弟叫醒,再把人提溜过去穿衣裳,按着小孩漱口洗脸,一系列事务做完之后,吕小安就能精神奕奕地坐到课堂上啦!

    关键是下堂之后,师兄们都会带着小师弟玩上一会,这让没有和同龄人玩过的吕安特别新奇,几个简单的小游戏都能耍得津津有味,捧场程度让师兄几人极为满足。玩完游戏后,满头汗的小师弟还要和师兄几人一起去洗白白,把自己搓干净之后再被允许滚到被窝里头。

    在发现吕安根本没能力把自己搓干净之后,洗澡的任务就被敬爱的尉师兄接手啦!

    孩童的日子过得欢快,而留在吕宅内的吕不韦以及嬴异人等人却并不轻松,他们一直在上下走动打听消息。

    他们都敏感地自空气中察觉到了一点异样。

    太安静了,整个邯郸城太安静了。

    这种安静并不仅仅是因为城内的青壮年们都被征发去了前线,也不是因为赵国近期工商业寥落,经济一落千丈,更不是来自因为开战为了避免触赵王霉头而减少举办宴会的贵族们。

    而是一种大气氛。

    正是盛夏,本应当是万物竞相生长,又有蝉鸣阵阵的季节,但今年这个夏天显得过于安静,就连蝉鸣都带着点有气无力,稀稀疏疏。

    为何如此?吕不韦很快发现了答案,因为有不少小郎君在捕捉树上的蝉拿来吃。

    蝉当然是可以吃的。

    在这个只要不会立刻吃死都能吃的时代,大家早就发现了这一点。但是比起极其难以捕捉的蝉,人们通常更倾向于去食用蝉蛹。

    蝉通常喜欢待在树冠之上,难以捕捉也就罢了,肉还特别少。而且捉蝉吃是小众人可以接受的,大部分人还是宁可吃些地上爬的也不愿意吃昆虫类。

    但是今年却不一样了,捉蝉吃的人数量大大增多,而且捕捉的欲望极其强烈,也是因为如此才让今年的夏天过得和往日不一样。

    吕不韦从这一举动中看出了深深的危机。

    民间的这一小小的举动,暴露出了一个问题赵国缺粮了,而且缺的不是军粮,是民粮。

    这二者是有区别的,军粮一般都是由君王筹措,平日里放在各地府库之中在关键时刻调用的储备粮,来源有税收、自耕地,也有自外国采买。

    而民粮则完全是民间农人在收获后出于生活需要,用粮食更换货物这一商贸过程流通的粮食。当然其中也免不了会有大粮商、大财主亦或者是国家进行调控,但总体来说和军粮的来源以及使用均不在一条线上。

    民间粮食发生短缺的原因有很多,一般都是因为灾年。

    但中原大地这几年相对来说并无大灾,因此民间缺粮的原因当然只有一个:最底层的农人不愿意卖了,还有就是商人没有余粮可以用来市场流转了。

    而同时,赵国的政府也没有能力再进行粮食的调用,才会使得赵国都城邯郸都出现了粮食短缺的情况。

    而正因为现在是夏天,自然界中可供食用的东西比较多,才未出现饥荒。

    那么那些粮食去了哪里?是被征收了还是被人囤积了,这些吕不韦都不在乎,他从这一信息中分析出了赵军无法再打持久战的事实。

    一旦赵国王庭无法继续支撑庞大的军费开支,那么前线必须速战速决,原来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的防守国反而必须要打攻坚战,这不得不说也是一个笑话。

    吕不韦得出结论后立刻加大了在邯郸朝臣中游走的频率,大量的金银器物自吕宅源源不断地被泼洒出去。

    但其中最受欢迎的却是猪肉。

    吕家农庄养出来的肉腥膻味道很淡,切成薄片于碳火上炙烤,咬一口再配上一点冰镇的小酒,配合猪油滴落在木炭上刺啦刺啦的声响,大热天的让人感觉莫名畅快。

    顺带一提,冰也是吕家送来的。

    吕不韦在邯郸置业的时候正是冬天,他当时只有一个人,还没想到如今的诸多转机,更没有想过要将妻子接过来。但是很有商业头脑的吕不韦不愿意将仓库空置,又确实没有那么多填库之物,于是就地取材,让人自河中取冰,用冰块将家里头仓库全数堆满。

    这种盖在地面上的冰库保温效果并不好,密封效果也算不上完善,从冬天到现在存下来的冰块损失了五分之三,但本就是无本买卖肯定还是有赚头。

    邯郸当然有售冰商人,吕不韦无意争这几分薄利,便干脆将冰块切割成块拿来送礼。

    盛夏时节,砖块那么大的冰块就已经是重礼了,收到礼物的人家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而且看在冰块的份上,收礼的各家都做不出晾一下客人以显得自己尊贵的姿态,吕不韦无论登哪一家的门,一说自己带了冰块无一不是被快速引进去的。

    就算有人家不是看中这几块冰块,也不能落得一个「晾得客人带来的礼物都化了」的名头,这传出去着实过于失礼了。

    吕不韦一发现其中好处,当下对于提议自己用冰为礼的夫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事欲成,天时地利人和无一不可缺。

    如今,人和、地利均有,吕不韦便等一个天时。

    机会很快便到,赵军大营的传令兵抵达邯郸,这次他的到来并不是来报捷,而是和过往很多次一样要粮、要兵。

    恋耽美

章节目录


我在故宫装猫的日子[综]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肉屋只为原作者洛娜215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洛娜215并收藏我在故宫装猫的日子[综]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