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装猫的日子[综]——洛娜215(181)
冲天的火焰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熄灭,所有人都静静等待。直到最后一点火星完全暗去,宝石被从灰烬中扒出,此时已经烧的赤红石头上被泼上血液,石块骤然间遇冷发出噼啪声,一点一点龟裂开来。
在巫者看来,这便是上天给与他们匈人一族的启示。
他仔细地观察着石块的情况,甚至趴伏在地上仔细观察着边角,片刻后他沉默了很久。
大巫?上苍可有给我们启示?军臣单于此时心急如焚,他不由打断了大巫的思考,我们该如何做,才能平息上天的愤怒,让我们的草场重新生长出来?
大巫在侍者的搀扶下缓缓站起,他看着军臣单于道:北边,上天说他给我们留下了一条在北边的路。
军臣单于皱了皱眉,这一答案和他的设想并不相同,按照他的计划,是准备大军南下,结合左右部和杂胡冲击大汉防线,以掠夺的方式将损失填补回来。
军臣单于犹豫了,他的经验告诉他这个时候只要南下就能够获取资源,而且他也迫切地需要一场胜利向接连吃瘪的左部和右部宣告王庭的统治者地位,如果现在北上无疑就失去了这次机会。
但他并不敢和大巫辩驳,巫的话语是绝对的,于是他小心翼翼地问道:巫,上天的意思是什么时候北上?
言下之意就是,可不可以再等等?
巫淡淡扫了他一眼,举起了双手向着蓝天喊道:北,只有向北才是我们的活路!
原先只有他一人听到的答案被揭晓,民众立刻欢呼了起来,并且有人言道:我就说去北边吧,我亲眼看到蝗虫南下的!
而且北边更冷一些,寒冷的地方虫子不敢去。
大单于,下令吧,我们现在就北迁,无非就是提早去越冬地。
军臣单于捏了捏拳头,他无奈宣布了命令,并且开始安排北上的次序,整个匈奴本部都随着他的动作开始动了起来。
在所有人都忙着收拾细软的时候,军臣单于却独自一人坐在王帐内许久,沉默不语。南宫公主带人要来收拾东西,见他如此多少有些意外,大单于?
怎么?嫌我碍事了?军臣单于坐在背光处,他缓缓抬起的眼中闪着狼一般的目光。
南宫公主不知道他在生什么气,即便她是大阏氏,是整个匈奴草原的女主人,但无论她的汉人血统还是女人的身份都注定她不能出现在祭天仪式的现场,所以她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你是草原的主人,你可以待在任何地方。南宫公主垂着眼帘轻轻说道。她并没有奉承军臣单于的打算,而是选择开始收拾房间,匈奴的女人,即便再高贵也有自己的任务。
譬如照顾好自己的丈夫和孩子。
令她没有想到的是,一直沉默的军臣单于在她靠近他附近想要拿摆设的花瓶时一把攥住了她的手,南宫,我听说你们大汉是没有大巫的,对吗?
南宫公主微微一愣,她点点头,见军臣单于没有松手的意思干脆顺势坐到了他的面前,柔声问道:如果您说的是匈人大巫一样的那种,大汉的确没有。发生了什么事,大单于?
没有大巫,谁来传达天的意志?大单于没有回答她的问题,而是继续追问道。南宫似乎明白了什么,却又有些怀疑,于是她半试探半诚实地回答道:大汉的皇帝就是天子。她用字正腔圆的汉语说出了「天子」两个字,天子就是天的儿子,能够传达上天旨意的人自然就是天子了。
天子军臣单于咀嚼了下这两个字,哼笑出声,你们汉人还真是敢说啊,如果你们大汉皇帝是天子,他怎么不能像大巫一样去和上天沟通?你们大汉又怎么还会有这么多灾难?
南宫淡淡道:我们大汉有一句话叫永远不要拿一些小事去烦劳别人。既然大汉目前的问题可以自己解决,何必去烦劳上天呢?
好个伶牙俐齿。军臣单于道,他语气中倒是没有负面情绪在,他捏了捏南宫的手腕,沉吟了许久。
他沉默,南宫便在他身边静静陪着,一直到军臣单于缓缓吐出了一句极为可怕的话,我记得你们大汉的巫不是继承制?
匈奴的单于制度传到君臣单于这里已经是权利高度集中,他本人着迷于也享受与这种权利握在手中的感觉,他可以轻易地将别部玩弄于鼓掌之中,他治下的草原是所有匈人单于中最为广袤的,就连匈人的最大敌人汉国,都将真正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为了讨好他开放了通商口。
无论是左部还右部都服从于他,他扬鞭指着的地方都能拿下,只要他在,匈人便战无不胜,这难道不值得他骄傲吗?
但今天他忽然发现,他所谓的一人之言在巫的面前不值一提,几乎没有一个人在等待他的指令,所有人都在第一时间下了「我们即将北上」的判定,而他虽然是王帐大单于,但是整个匈部的信仰都在大巫身上,就算是他的父亲也不得不在许多时候对这个老者退步。
这,才是独一无二的权势。
而他,或者说之前的每一个单于,不过是巫手中的棋子,这一点令军臣单于非常不安。而恰恰他妻子的母国有着在他看来最让人安心的模式,大汉国的巫并不是承袭制度,甚至于下一任的巫的存在是由国主来决定的,巫的一切话语都只是皇帝的参考意见。皇帝可以选择采纳,也可以选择拒绝。
这实在太吸引人了。
军臣单于对着他的妻子说道:你同我说说你们大汉的故事吧,不光光是现在的大汉,还有以前的。他捏住南宫公主的手,拍了拍她的手背,我想要更了解你。
南宫公主闻言羞涩地低下了头,道:只要大单于愿意听。
但她永远也不会告诉大单于,正是她用一袋胡椒,换来了匈奴大巫的一个字。
那个字,正是北。
非常合算不是吗?南宫笑容恬淡温柔,在帐外一片繁忙之中,帐内女人的声音柔和得就像潺潺小溪一般滋养了匈奴大单于心中名为野心的树木。
匈奴一路向北,如众人预料中一般,受到蝗虫影响的地方越来越少,而且北方也有冰川融水,在旱季也滋养了一片土地。
这片土地就如沙漠里的绿洲一般成了饥饿的牲畜们的救命稻草,几乎不需要人们驱赶,又累又饿的牲畜们在嗅到新鲜牧草的方向后立刻就撒腿跑了过去。
虽然现在这个季节就北上也意味着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蓄积牧草,今年的冬天一定会比往年更加艰难一些,但是沿途迁移时匈奴民众就已经在讨论要怎么熬过这个冬天了。
匈奴本部在之前得到了左右两部的歉礼,这笔意料之外的收入足够他们冬天什么都不做也能养活整个部落了。单就结果而言也算是不错,他们的心情总体来说还算轻松,尤其在看到北部的旱灾和蝗灾情况都不严重的时候,更是对大巫的敬佩与日俱增。
一边夸奖大巫的判定准确的同时,他们一边在嘲笑大汉。
原因很简单,蝗虫是一种趋暖的动物,所以无论它们在哪里出生,最终他们都会向暖和的地方迁移,尤其在草原上的温度已经开始渐渐降低的情况下。
而草原的南边自然就是大汉。
在心中还在记挂着大汉这几年筑起的高墙的匈奴人肆无忌惮地笑侃道:汉人就喜欢造墙造墙,可他们的墙有什么用?能挡住蝗虫吗?
城墙能挡住蝗虫吗?当然不能。
但是,有别的能挡住蝗虫啊。
渔阳郡的城墙之上,兵士们已经等候蝗虫大军多时。在见到嚣张飞来的蝗虫大军他们丝毫不敢懈怠,当即快速点燃了放置在长城边线的易燃物。这种以被撒水的木炭为主要原料,并且加入硫磺的可燃物立刻释放了大量烟雾。
严格来说,蝗虫并不怕烟,但是烟尘可以降低它们的飞行速度,而且几乎所有的昆虫不喜欢硫磺的味道。这一道开胃大餐是大汉送给蝗虫大军的见面礼。
点完火之后,这些兵士们立刻穿上了甲胄,脑袋一个个都套上编织密实的竹筐,手上还扛着一个竹筐然后就开始挥舞着捞蝗虫,看着数量差不多就把这些虫子往火堆上一丢,被颠得晕晕乎乎的蝗虫很快就成为了这股子烟尘的一部分。
这样做看似蠢笨,但他们作为第一道防线,长城又是地势较高处,蝗虫们在此处集体抬升,队伍较为密集,收获还真不算小。
在他们之后是动物联军,早有准备的边郡将士们放出了之前被关在笼子里头的家禽,有些人家就连猪都给放出来了。本来非常不满的家禽们豆豆眼一对上铺天盖地的蝗虫大军们立刻就高兴坏了,纷纷扑棱着翅膀前去狩猎。
而平时看着蠢笨的猪在此时也非常灵活,几乎可以做到一口一个,吃得飞快。蝗虫有翅膀行动灵活没错,但是它们数量多啊,根本不需要看清楚,只要张开嘴等在那儿都能有虫子飞扑过来。
在尚未被驯养之前,猪也是一种生活在生态链顶端的动物,狩猎的本能是藏在它们的基因里面的,即便如今被驯养了千余年也一样。
只在最初的适应之后,这些笨重的本土黑猪就开始在田野间四处蹦跶,开心得加餐了。
在那之后还有第三道、第四道防线,一路从边郡城市到后面的一线、二线城市均都有类似的防御捕捉准备,从长城燃烧起了狼烟开始,每一处的太守、藩王、县令等都做好了迎战蝗灾的准备。
这不是他们一个个心理素质过关,而是从去年开始大汉就已经进行了若干次这样的拦截举动,大家都已经驾轻就熟了。
草原上植被葱茏,出现蝗灾次数确实不多,所以可以谅解他们面对这一天灾时候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但是对于大汉国的人民们来说,蝗灾可真是太熟悉了,基本上每隔七八年就会出现一次,差异仅在于是部分地区出现还是全国普遍性出现而已。
这次的蝗灾从夏安然回到中山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征兆,因为他这一路走得太顺了,几乎没有遇到下雨之类的狼狈情况。
大汉的大道均是土路,虽然平时被夯实,而且土路吸水性很好,如果遇到下雨时候也不容易积水,人走上去也没问题,但是车上去就不行,吸饱了水的土路结构会悄悄变得松散,如果大力下压的话会立刻破坏其中的支撑结构,破开路面,而下面较为松散的部分暴露在雨水中后会立刻被碾碎,只要雨不停,道路就会从车轴印开始一点点地垮散开来。
所以一旦遇到雨天,如果不是极为焦急的情况的话,大车一般是不继续通行的,而且下雨天牲畜也不愿意继续行走,行程会被大大耽误还损路。
这也是夏安然上表请辞的理由之一再不走就遇上雨季了,在路上那可就太狼狈了。
然而当他离开较为干旱的中西部地区时,发现居然没下雨。到了更为湿润的东部地区,也没有下雨。他们全程遇到过的需要队伍停下来进行躲雨行动的只有一次。
等到了中山国后,夏安然更是惊愕地发现中山国的居民们已经开始搭建取水装备了。
这在之前几乎不曾有过,湿润多雨的中山国很少需要居民挑水浇地,这里的降水一般来说就已经足够植物生长的需要,如果实在有需要也能够引渠灌溉。但问题是之前开拓的水渠引不到水了河水的水平面下降了。
他们已经重新更改过取水口,可是无奈的是水面下降的速度比他们改造的速度要更快。
就在各位藩王被剥夺理政权利的这一年,也就是日蚀发生的次年,在大草原上刚刚掀起腥风血雨的时候,大汉的人们就已经在为干旱做着准备。
事实上,和诸多诸侯王所期待的不同,施政权力完全归于一国丞相的各藩国在这一场抗旱攻坚战中打得非常漂亮,他们甚至能够以藩国带动周围郡县进行防旱活动,而此后又在中央的发文指导下,进行了蝗虫的预防扑杀准备。
除了固有手段之外,官方还鼓励民众们自发想办法消灭蝗虫。夏安然带头还印刷了一套上书灭蝗英雄的纪念币,就是准备到时候嘉奖在此道有特殊贡献者。
上行则有下效,中山国在这一点上做得极为仔细。中山国植被覆盖率极高,本身并不是一个蝗虫喜爱生活的地方,根据当地人的印象他们也很少会在草丛里面看到蝗虫。但是如今情况不一样,因为河水的下降,大片的滩涂裸露在外,这种带有丰富食物又干燥、平坦、有着小裂缝的地方就是蝗虫们天然的产房。
只要细细观察,仿佛就在一夕之间河道的滩涂上就多了许多小孔,这些都有可能是蝗虫下子处。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想办法将这些卵从地底下刨出来将其水淹暴晒火焚,只要让卵暴露在空气中,失去了大地的保护它们其实也很脆弱,但这太花时间。
滩涂泥土板结,要将它一点一点犁松散并不容易,成本太高,所以中山国的做法是雇佣一群小朋友,在每个有孔的地方用一根尖锥戳到底,然后由成年人往下头一一灌入药汁,第二天他们还要再来此处往里头灌石灰水。
基本上如此一来虫卵能活下来的不足一二,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牧鸡。
中山国养鸡场这一次发挥了大能量,不少青年鸡第一次被放到野外,就无师自通地学会了翻找土地内的虫卵或者刚刚孵化的幼虫。鸡这种擅长掘地三尺对于植被破坏非常严重的动物,在滩涂上破坏力一样惊人,只是鸡群的损失也是巨大的,一辈子没出过窝的禽类非常容易受到伤害,甚至会发生被绊倒骨折这类情况,但好在效果显著。
牧禽本也是现代控制蝗虫数量的一种有效方式,再加上中山国水泽众多,两栖类数量也不少,药物防空加生物防控双管齐下,在这样一遍遍地梳理下,到了次年,本应大范围爆发的蝗灾并未发生。
事实上蝗虫这种动物本身胆子很小,单独出现时完全属于生态链底层,而它们有个特点就是后腿一旦被碰到就是瞬间变身成另一个暴脾气的虫。
而蝗虫聚众迁移时想要不互相触碰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蝗灾来临时面对的蝗虫基本都是处于暴怒状态,而且它们每到一个地方还会激怒当地的蝗虫。
在蝗虫成灾时它们的数量并不会因为长途迁徙越来越少,反而会增多。所以,大汉的防治策略便是尽可能地减少本地蝗虫数量,万一无法阻挡外来的,也起码不要给后续郡县增加负担。
这一次逼得匈奴北迁的蝗灾很成功地被遏制在距离长城之后一到两个郡的地方,并没有深入大汉的主要产粮地。
最后收到各地递交的损失情况时,刘启也不由自主地松了一口气。
按照他的计划,这两年大汉的粮食储备情况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大汉国力赶超匈奴的重要转折点。匈奴到底有多强,老实说在匈奴王投汉之前国人都没有认知。但在过去的一年,无论是地图绘制、信息采集,还是汉军和匈奴骑兵的对冲训练之后,经过各项数据的综合评比,无论是兵士还是将领都有一种感觉我们,不会输。
恋耽美
在巫者看来,这便是上天给与他们匈人一族的启示。
他仔细地观察着石块的情况,甚至趴伏在地上仔细观察着边角,片刻后他沉默了很久。
大巫?上苍可有给我们启示?军臣单于此时心急如焚,他不由打断了大巫的思考,我们该如何做,才能平息上天的愤怒,让我们的草场重新生长出来?
大巫在侍者的搀扶下缓缓站起,他看着军臣单于道:北边,上天说他给我们留下了一条在北边的路。
军臣单于皱了皱眉,这一答案和他的设想并不相同,按照他的计划,是准备大军南下,结合左右部和杂胡冲击大汉防线,以掠夺的方式将损失填补回来。
军臣单于犹豫了,他的经验告诉他这个时候只要南下就能够获取资源,而且他也迫切地需要一场胜利向接连吃瘪的左部和右部宣告王庭的统治者地位,如果现在北上无疑就失去了这次机会。
但他并不敢和大巫辩驳,巫的话语是绝对的,于是他小心翼翼地问道:巫,上天的意思是什么时候北上?
言下之意就是,可不可以再等等?
巫淡淡扫了他一眼,举起了双手向着蓝天喊道:北,只有向北才是我们的活路!
原先只有他一人听到的答案被揭晓,民众立刻欢呼了起来,并且有人言道:我就说去北边吧,我亲眼看到蝗虫南下的!
而且北边更冷一些,寒冷的地方虫子不敢去。
大单于,下令吧,我们现在就北迁,无非就是提早去越冬地。
军臣单于捏了捏拳头,他无奈宣布了命令,并且开始安排北上的次序,整个匈奴本部都随着他的动作开始动了起来。
在所有人都忙着收拾细软的时候,军臣单于却独自一人坐在王帐内许久,沉默不语。南宫公主带人要来收拾东西,见他如此多少有些意外,大单于?
怎么?嫌我碍事了?军臣单于坐在背光处,他缓缓抬起的眼中闪着狼一般的目光。
南宫公主不知道他在生什么气,即便她是大阏氏,是整个匈奴草原的女主人,但无论她的汉人血统还是女人的身份都注定她不能出现在祭天仪式的现场,所以她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你是草原的主人,你可以待在任何地方。南宫公主垂着眼帘轻轻说道。她并没有奉承军臣单于的打算,而是选择开始收拾房间,匈奴的女人,即便再高贵也有自己的任务。
譬如照顾好自己的丈夫和孩子。
令她没有想到的是,一直沉默的军臣单于在她靠近他附近想要拿摆设的花瓶时一把攥住了她的手,南宫,我听说你们大汉是没有大巫的,对吗?
南宫公主微微一愣,她点点头,见军臣单于没有松手的意思干脆顺势坐到了他的面前,柔声问道:如果您说的是匈人大巫一样的那种,大汉的确没有。发生了什么事,大单于?
没有大巫,谁来传达天的意志?大单于没有回答她的问题,而是继续追问道。南宫似乎明白了什么,却又有些怀疑,于是她半试探半诚实地回答道:大汉的皇帝就是天子。她用字正腔圆的汉语说出了「天子」两个字,天子就是天的儿子,能够传达上天旨意的人自然就是天子了。
天子军臣单于咀嚼了下这两个字,哼笑出声,你们汉人还真是敢说啊,如果你们大汉皇帝是天子,他怎么不能像大巫一样去和上天沟通?你们大汉又怎么还会有这么多灾难?
南宫淡淡道:我们大汉有一句话叫永远不要拿一些小事去烦劳别人。既然大汉目前的问题可以自己解决,何必去烦劳上天呢?
好个伶牙俐齿。军臣单于道,他语气中倒是没有负面情绪在,他捏了捏南宫的手腕,沉吟了许久。
他沉默,南宫便在他身边静静陪着,一直到军臣单于缓缓吐出了一句极为可怕的话,我记得你们大汉的巫不是继承制?
匈奴的单于制度传到君臣单于这里已经是权利高度集中,他本人着迷于也享受与这种权利握在手中的感觉,他可以轻易地将别部玩弄于鼓掌之中,他治下的草原是所有匈人单于中最为广袤的,就连匈人的最大敌人汉国,都将真正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为了讨好他开放了通商口。
无论是左部还右部都服从于他,他扬鞭指着的地方都能拿下,只要他在,匈人便战无不胜,这难道不值得他骄傲吗?
但今天他忽然发现,他所谓的一人之言在巫的面前不值一提,几乎没有一个人在等待他的指令,所有人都在第一时间下了「我们即将北上」的判定,而他虽然是王帐大单于,但是整个匈部的信仰都在大巫身上,就算是他的父亲也不得不在许多时候对这个老者退步。
这,才是独一无二的权势。
而他,或者说之前的每一个单于,不过是巫手中的棋子,这一点令军臣单于非常不安。而恰恰他妻子的母国有着在他看来最让人安心的模式,大汉国的巫并不是承袭制度,甚至于下一任的巫的存在是由国主来决定的,巫的一切话语都只是皇帝的参考意见。皇帝可以选择采纳,也可以选择拒绝。
这实在太吸引人了。
军臣单于对着他的妻子说道:你同我说说你们大汉的故事吧,不光光是现在的大汉,还有以前的。他捏住南宫公主的手,拍了拍她的手背,我想要更了解你。
南宫公主闻言羞涩地低下了头,道:只要大单于愿意听。
但她永远也不会告诉大单于,正是她用一袋胡椒,换来了匈奴大巫的一个字。
那个字,正是北。
非常合算不是吗?南宫笑容恬淡温柔,在帐外一片繁忙之中,帐内女人的声音柔和得就像潺潺小溪一般滋养了匈奴大单于心中名为野心的树木。
匈奴一路向北,如众人预料中一般,受到蝗虫影响的地方越来越少,而且北方也有冰川融水,在旱季也滋养了一片土地。
这片土地就如沙漠里的绿洲一般成了饥饿的牲畜们的救命稻草,几乎不需要人们驱赶,又累又饿的牲畜们在嗅到新鲜牧草的方向后立刻就撒腿跑了过去。
虽然现在这个季节就北上也意味着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蓄积牧草,今年的冬天一定会比往年更加艰难一些,但是沿途迁移时匈奴民众就已经在讨论要怎么熬过这个冬天了。
匈奴本部在之前得到了左右两部的歉礼,这笔意料之外的收入足够他们冬天什么都不做也能养活整个部落了。单就结果而言也算是不错,他们的心情总体来说还算轻松,尤其在看到北部的旱灾和蝗灾情况都不严重的时候,更是对大巫的敬佩与日俱增。
一边夸奖大巫的判定准确的同时,他们一边在嘲笑大汉。
原因很简单,蝗虫是一种趋暖的动物,所以无论它们在哪里出生,最终他们都会向暖和的地方迁移,尤其在草原上的温度已经开始渐渐降低的情况下。
而草原的南边自然就是大汉。
在心中还在记挂着大汉这几年筑起的高墙的匈奴人肆无忌惮地笑侃道:汉人就喜欢造墙造墙,可他们的墙有什么用?能挡住蝗虫吗?
城墙能挡住蝗虫吗?当然不能。
但是,有别的能挡住蝗虫啊。
渔阳郡的城墙之上,兵士们已经等候蝗虫大军多时。在见到嚣张飞来的蝗虫大军他们丝毫不敢懈怠,当即快速点燃了放置在长城边线的易燃物。这种以被撒水的木炭为主要原料,并且加入硫磺的可燃物立刻释放了大量烟雾。
严格来说,蝗虫并不怕烟,但是烟尘可以降低它们的飞行速度,而且几乎所有的昆虫不喜欢硫磺的味道。这一道开胃大餐是大汉送给蝗虫大军的见面礼。
点完火之后,这些兵士们立刻穿上了甲胄,脑袋一个个都套上编织密实的竹筐,手上还扛着一个竹筐然后就开始挥舞着捞蝗虫,看着数量差不多就把这些虫子往火堆上一丢,被颠得晕晕乎乎的蝗虫很快就成为了这股子烟尘的一部分。
这样做看似蠢笨,但他们作为第一道防线,长城又是地势较高处,蝗虫们在此处集体抬升,队伍较为密集,收获还真不算小。
在他们之后是动物联军,早有准备的边郡将士们放出了之前被关在笼子里头的家禽,有些人家就连猪都给放出来了。本来非常不满的家禽们豆豆眼一对上铺天盖地的蝗虫大军们立刻就高兴坏了,纷纷扑棱着翅膀前去狩猎。
而平时看着蠢笨的猪在此时也非常灵活,几乎可以做到一口一个,吃得飞快。蝗虫有翅膀行动灵活没错,但是它们数量多啊,根本不需要看清楚,只要张开嘴等在那儿都能有虫子飞扑过来。
在尚未被驯养之前,猪也是一种生活在生态链顶端的动物,狩猎的本能是藏在它们的基因里面的,即便如今被驯养了千余年也一样。
只在最初的适应之后,这些笨重的本土黑猪就开始在田野间四处蹦跶,开心得加餐了。
在那之后还有第三道、第四道防线,一路从边郡城市到后面的一线、二线城市均都有类似的防御捕捉准备,从长城燃烧起了狼烟开始,每一处的太守、藩王、县令等都做好了迎战蝗灾的准备。
这不是他们一个个心理素质过关,而是从去年开始大汉就已经进行了若干次这样的拦截举动,大家都已经驾轻就熟了。
草原上植被葱茏,出现蝗灾次数确实不多,所以可以谅解他们面对这一天灾时候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但是对于大汉国的人民们来说,蝗灾可真是太熟悉了,基本上每隔七八年就会出现一次,差异仅在于是部分地区出现还是全国普遍性出现而已。
这次的蝗灾从夏安然回到中山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征兆,因为他这一路走得太顺了,几乎没有遇到下雨之类的狼狈情况。
大汉的大道均是土路,虽然平时被夯实,而且土路吸水性很好,如果遇到下雨时候也不容易积水,人走上去也没问题,但是车上去就不行,吸饱了水的土路结构会悄悄变得松散,如果大力下压的话会立刻破坏其中的支撑结构,破开路面,而下面较为松散的部分暴露在雨水中后会立刻被碾碎,只要雨不停,道路就会从车轴印开始一点点地垮散开来。
所以一旦遇到雨天,如果不是极为焦急的情况的话,大车一般是不继续通行的,而且下雨天牲畜也不愿意继续行走,行程会被大大耽误还损路。
这也是夏安然上表请辞的理由之一再不走就遇上雨季了,在路上那可就太狼狈了。
然而当他离开较为干旱的中西部地区时,发现居然没下雨。到了更为湿润的东部地区,也没有下雨。他们全程遇到过的需要队伍停下来进行躲雨行动的只有一次。
等到了中山国后,夏安然更是惊愕地发现中山国的居民们已经开始搭建取水装备了。
这在之前几乎不曾有过,湿润多雨的中山国很少需要居民挑水浇地,这里的降水一般来说就已经足够植物生长的需要,如果实在有需要也能够引渠灌溉。但问题是之前开拓的水渠引不到水了河水的水平面下降了。
他们已经重新更改过取水口,可是无奈的是水面下降的速度比他们改造的速度要更快。
就在各位藩王被剥夺理政权利的这一年,也就是日蚀发生的次年,在大草原上刚刚掀起腥风血雨的时候,大汉的人们就已经在为干旱做着准备。
事实上,和诸多诸侯王所期待的不同,施政权力完全归于一国丞相的各藩国在这一场抗旱攻坚战中打得非常漂亮,他们甚至能够以藩国带动周围郡县进行防旱活动,而此后又在中央的发文指导下,进行了蝗虫的预防扑杀准备。
除了固有手段之外,官方还鼓励民众们自发想办法消灭蝗虫。夏安然带头还印刷了一套上书灭蝗英雄的纪念币,就是准备到时候嘉奖在此道有特殊贡献者。
上行则有下效,中山国在这一点上做得极为仔细。中山国植被覆盖率极高,本身并不是一个蝗虫喜爱生活的地方,根据当地人的印象他们也很少会在草丛里面看到蝗虫。但是如今情况不一样,因为河水的下降,大片的滩涂裸露在外,这种带有丰富食物又干燥、平坦、有着小裂缝的地方就是蝗虫们天然的产房。
只要细细观察,仿佛就在一夕之间河道的滩涂上就多了许多小孔,这些都有可能是蝗虫下子处。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想办法将这些卵从地底下刨出来将其水淹暴晒火焚,只要让卵暴露在空气中,失去了大地的保护它们其实也很脆弱,但这太花时间。
滩涂泥土板结,要将它一点一点犁松散并不容易,成本太高,所以中山国的做法是雇佣一群小朋友,在每个有孔的地方用一根尖锥戳到底,然后由成年人往下头一一灌入药汁,第二天他们还要再来此处往里头灌石灰水。
基本上如此一来虫卵能活下来的不足一二,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牧鸡。
中山国养鸡场这一次发挥了大能量,不少青年鸡第一次被放到野外,就无师自通地学会了翻找土地内的虫卵或者刚刚孵化的幼虫。鸡这种擅长掘地三尺对于植被破坏非常严重的动物,在滩涂上破坏力一样惊人,只是鸡群的损失也是巨大的,一辈子没出过窝的禽类非常容易受到伤害,甚至会发生被绊倒骨折这类情况,但好在效果显著。
牧禽本也是现代控制蝗虫数量的一种有效方式,再加上中山国水泽众多,两栖类数量也不少,药物防空加生物防控双管齐下,在这样一遍遍地梳理下,到了次年,本应大范围爆发的蝗灾并未发生。
事实上蝗虫这种动物本身胆子很小,单独出现时完全属于生态链底层,而它们有个特点就是后腿一旦被碰到就是瞬间变身成另一个暴脾气的虫。
而蝗虫聚众迁移时想要不互相触碰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蝗灾来临时面对的蝗虫基本都是处于暴怒状态,而且它们每到一个地方还会激怒当地的蝗虫。
在蝗虫成灾时它们的数量并不会因为长途迁徙越来越少,反而会增多。所以,大汉的防治策略便是尽可能地减少本地蝗虫数量,万一无法阻挡外来的,也起码不要给后续郡县增加负担。
这一次逼得匈奴北迁的蝗灾很成功地被遏制在距离长城之后一到两个郡的地方,并没有深入大汉的主要产粮地。
最后收到各地递交的损失情况时,刘启也不由自主地松了一口气。
按照他的计划,这两年大汉的粮食储备情况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大汉国力赶超匈奴的重要转折点。匈奴到底有多强,老实说在匈奴王投汉之前国人都没有认知。但在过去的一年,无论是地图绘制、信息采集,还是汉军和匈奴骑兵的对冲训练之后,经过各项数据的综合评比,无论是兵士还是将领都有一种感觉我们,不会输。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