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装猫的日子[综]——洛娜215(173)
不得治国,直接就是把诸侯王对于封地的管理权全部抹去。当然理论来说他们还掌有兵权,但是兵权这东西多少年才能用得到一次,有和没有也没多大差别。
而且此举无疑会将诸侯王及其后代养废。
当年他们的爷爷为何能够被选出推上帝位,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当年执掌代国。代国资源匮乏又靠近汉匈边境线,民风彪悍又危机重重,正因为先帝能够将代国治理得蒸蒸日上,才入了朝中众人的眼。
说白了就是工作经验充足可以直接上任。
但是如果免去了藩王的执政权,那到时候就算中央有个万一,各地藩王也没有能直接上岗的存在,因为大家都没有经验。
最关键的是天子置吏,如果说不得理政是疏叶,这就是彻底断根。
到时候没有了选拔权,诸侯王的势力会越来越弱,最终成为和侯爵一样,只是拿着国内俸禄而已的闲职。
这一道政令的威胁力绝不亚于当年晁错提出的削藩令,只是稍稍温和一点而已。刘彻都能看出的问题,别的兄长又怎会看不出。
他紧紧捏着兄长的手,不让夏安然写字,阿兄,这个不能由你来说!
夏安然却笑了,不,这个只能由我来说。彻儿,父皇是不是有和你说过择才试的优点?
刘彻眨眨眼,没吭声。
那他有没有对你说缺点?
刘彻倔强地抿起嘴巴,不让自己有被兄长说服他的机会。
夏安然两个手都被弟弟压住,于是他用额头轻轻敲了下弟弟的额头,一年两年还好,你有想过如果父皇频频择才,最后人才到手了却没有地方塞的情况么?
刘彻愣住了。
夏安然耐心同弟弟解释,长安城的官僚有多少?大汉属于长安管辖的郡县又有多少?一次择才大张旗鼓,全国送来三四百名贤才,若想要将才子自地方、自世家手中选出则必须要削减地方豪族的影响力增加长安的吸引力。
彻儿你是不是觉得可以在长安为官已经足够吸引人了?
刘彻没有回答,但是他倔强的小眼神就说明了答案。
夏安然叹了口气,错了,故土难离。如果可以选择,除了极少部分人,大多人还是愿意在自家祖地为官,生活成本低而且可以福泽家人庇佑家族,同等俸禄下远比在长安为官自由。
所以你想想,如果现在大汉所有藩王全都敞开了择才你可知,后果为何?
刘彻沉默。
诸侯国下一应待遇等同长安,这便意味着在侯国为官所得俸禄一致,还能照顾家里,不需另外置业,且侯国多经济发达贸易繁荣,不亚于长安。夏安然轻轻叹了口气,如果侯诸侯王能够自行择吏,所影响的也不仅仅是侯国本身,还有周围郡县。
父皇可以可以
可以什么?让诸侯王将人才交上来?夏安然笑着摇摇头,还记得阿兄曾经对你说的话吗?要安属下之心,要么给予荣耀,要么给予俸禄。
来长安为官可以光宗耀祖,可在藩国为官,却有大笔俸禄。如果排除家大业大可以支持他在长安的生活成本者和故土难离者,你想想,为了钱留在地方的又是何等人才?
刘彻慢慢松开了压住夏安然双手的手,喃喃道:逐利者。
不错,夏安然叹息道,而这天下,利益最大的又是什么
他毫不避讳地说道:唯有从龙之功。
若藩王身边均是此类臣子,焉能不乱?所以,藩王断不得拥有置吏权,择才,置吏唯有以中央执行。
一个国家可以有很多声音,但是只能有一个政治中心,也只能有一个政权,所以,藩国的存在必须被削弱。
刘彻呆呆看着如此说完之后便旋身去继续写奏的兄长,眼眶一热,那,那为什么一定要阿兄写?不能找臣子写
因为择才是从中山国开始的。他的兄长平静说道,所以也必须从中山国结束。
作者有话要说:
解释一下,夏喵喵是早就算好的不要可怜他!(指)
科举选材的确是个大好事没错,但前提是不是由藩国开始。不要忘了秦国当年能从诸侯国里面强盛起来的原因是什么?不拘一格降人才。
同样的情况,中山国确实搜集了不少人才,如果自己用用也无妨,但是如果别的藩王也开始用这个方法了呢?
到时候除了长安,三十多个诸侯国分裂在经济最发达的东部地区闪闪发光,经济发达的地方读书资源就更容易获取,所以人才也就更多。
而且在汉朝,中央官员并不会高高在上,举个例子,从朝廷的两千石平调到地方做郡太守,对他们而言不会觉得是被降级。同理,地方被调到中央也不算是升级。
所以在这一情况下,地方就会和中央抢夺人才。
毕竟大家工资都是一样的,甚至于藩国为了吸引人才还会开出高工资。
举个现代的例子就是全国公务员考试(再加包职业分配)之外各地地方开开放了地方制度的公务员考试并且说你到我这地方来参加考试,我们这里的公务员工资比北京的高10个百分点。结果会咋样?
放到现代尚且不允许,何况是关系微妙的古代。
这么操作会大幅度得加强地方势力,所以就算夏喵不说其实刘启也会动手
咳,历史上他的确这么干了!
简单的说,夏喵喵是自己捅出了娄子现在正在努力修补然后刘小猪觉得阿兄委屈大发了。
第127章 帝国裂变(39)
刘彻本有三日假期, 但第二日他就回宫了。
满心沮丧的刘小猪刚回到自己殿内还没舔舐伤口,就听闻父皇也在。刘彻没多想转了一步先去拜见父皇,不想居然看到父亲正拿着一把弩机在玩射击, 阿兄送给他的礼物边上还有两个内侍在摇动扳手。
刘彻:
被儿子抓包偷玩他玩具的刘启略有些尴尬和意外,他干咳一声, 彻儿, 你怎么回来了?
刘启顺着儿子控诉的小眼神看了眼那木箱子,他摸了摸鼻子, 阿父好几日没见着你, 有些想念于是来看看你, 恰巧见着他们在装这东西,阿父给你试一下。
算啦!
刘彻嘟嘟嘴,没就这个再多纠结, 他沮丧地走到刘启身边,往父亲身上一靠。刘启被撞得一愣,他抬手将弩机往边上递了递, 原本凑趣摇把手的春陀立刻小步跑来接过了,并且小心翼翼地将上头的弦松开再递到侍从手中。
刘启空出了两只手, 拍了拍儿子的后背, 带着人就往室内走,怎么了?你不是去和你胜兄玩了吗?闹脾气了?
刘彻默然不语, 只是在坐下后表情一片空白。这反应让刘启微微皱眉,他令周围人都下去,缓声问:出了什么事。
小太子深吸一口气,一点点将兄长对他说的话和他不听自己劝阻偏要写出奏书对父亲说了。末了, 刘彻抖了抖嘴唇,看着刘启的眼神竟带了三分泪意:父皇, 阿兄阿兄是不是不相信彻儿?
刘启静静坐在他对面,黑黝黝的双眸在听到一半的时候就微微下垂,此时又听儿子带着哭腔的问话,他眼皮子掀起来了一些,看了显然是受了大委屈的儿子一眼,轻哼一声道:他不是不相信你,是不相信为父。
刘彻一愣,眼皮一眨便落下了一颗泪珠。刘启此时正坐在主座一动不动,仿佛成了一尊雕塑,时间都静止在了此刻,唯有博望山炉上的一缕青烟丝丝袅袅将天地连成一片。
父亲如此模样震住了刘彻,他嘴唇张张合合竟一时间不知该说什么,总觉得父皇很伤心的样子阿兄怎么会不相信父皇呢?阿兄明明一直对彻儿说父皇是个好父亲,可是此时此刻刘彻竟然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万语千言尽数哽在喉中。
也不知过了多久,刘启淡淡道:他既然要写,你就让他写。
父皇!
做不做,不在他。
刘彻闻言一愣,眼睛立刻亮了起来,对了,就算阿兄交上来,阿父只要不执行就没有关系!别人才不会知道呢。
小太子还没高兴完,就听闻父亲一声呼唤,刘彻。
刘启从未这么连名带姓的称呼儿子,他静静看着面露惊愕和不解的幼子,眸光晦涩难明,他轻轻扯起了唇角,只是眸中却不带笑色,你比父皇幸运。
刘彻啊?了一声,满是疑惑,就见刘启站起了身压了压儿子的小脑袋,随后拾级而下,背对着幼子说道:你阿兄说的,即便他不说父皇也会做。
小太子猛然间立起,就听刘启的声音一字一句传来,你阿兄想要做一个孤王,想要做个纯臣。他想要帮你,所以他必须将所有的王侯都得罪完,只有孤身一人的王才不会惹人忌惮。
彻儿知道。刘彻答道,可彻儿不需要!阿兄现在这样就很好,孩儿相信兄长不会做坏事的。
如果皇兄是要将自己置身于所有非议的顶端我才愿意相信他,那么有我这个弟弟才是皇兄最悲哀的事情吧!
哦?刘启缓缓侧身,帝王的眸光被藏在了冕冠之后,带着点意味深长,即便知道朕曾经属意你皇兄做太子,你也这般认为?
话说出口之后刘启也是一愣,他看着儿子僵住的表情心中竟生出了一丝后悔来。
帝王在心中苦笑,恶念不过一瞬,就在方才他竟然生出了嫉妒的情绪。他没想到自己居然会将这句话说出口。
同样是兄弟,他的兄弟和儿子的兄弟就全然不同,明明是应该欣慰自己的教育结果,也应该替儿子高兴的,偏偏就在方才他竟一时被各种繁杂的情绪冲昏了头脑,将不该说的话说了出来。
刘启深吸一口气,脑中飞速转过各种念头想要将如今的局面挽回的话语,就听儿子低低说了一句,怪不得,我说父皇眼光怎么那么差,选了我不选阿兄。
刘启瞪眼。
刘彻理直气壮地说道:阿兄比我聪明,也比我温柔,我会的他都会,他会的我都不会。如果他当皇帝肯定能比彻儿更好。
说罢,他还挺起了小胸脯,所以父皇你为什么没选阿兄做太子?如果阿兄是太子,彻儿一定会好好辅佐他的。
他如此态度成功气笑了刘启,他哼哼两声,你皇兄为什么不能做太子,你不知道吗?
刘彻一愣,惊呼,父皇你知道阿兄和阿皖的事了?
刘启:之前不确定,现在知道了。
刘彻立刻反射性捂住了自己的屁股。
夏安然并不知道自家傻弟弟被成功套话,他看着写到一半被弟弟丢到一旁不让他写的奏书,顺手揽过散步结束后进来的多多鹅叹了口气。
自家弟弟什么都好,就是容易想太多。
其实写这封奏书夏安然事先都同韩婴郅都商量过了,也都是有一定把握才写的。他虽然不记得景帝具体削权时间,但是也能感觉到刘启有这个意向了。
今年大汉封了两个皇子为藩王,刘启又封了四个当年在七国之乱中劝说藩王不要叛乱而被杀的臣子之子为列候,再联合如今各藩国如火如荼开战的择才试以及对应的藩国官场大换血。
刘启的意思已经十分明确。
择才试就像是潘多拉的盒子,打开来之后,欢乐和幸福出现的同时,也潜藏着灾祸。
原先各地藩国内官僚属于其本地家族勋贵,藩王就藩后与之冲突,互为掎角之势,中央自然不担心其形成一股势力。
而现在因为择才试,藩王自然发现了这一个填补人才的好方式。虽然勋贵亦是会进行反扑和斗争,但是在短时间内藩王可以借由中央择才之势压制地方勋贵。
而一旦藩王一力做大,并且培育出只忠于他们的势力,那么最后麻烦的一定是中央。这个麻烦是夏安然造成的,也算是他鼓捣出来的蝴蝶效应。
若为中山国,择才自然大善,若为大汉国,则是大恶。
长此以往其害处绝不亚于春秋战国时候的门客制度。正因为他不单单是中山国的王,还是来自于两千余年后以强汉为傲的未来人,他不愿意看到这一切因此恶化,也不愿意看到科举这一唯一能够给平民阶层走上社会高层的道路被因噎废食的蠢货堵上,所以他只能给这个盒子打上层层补丁。
他是为自己的行动负责,但是在刘彻看来似乎完全误解了。
夏安然露出了一抹苦笑。
其实于藩王而言,执不执政均是无妨,事实上各地藩国本身的运转就是靠当地的三公进行,国王干涉的也只是很小一部分,像夏安然这样在很多方面倒腾的着实属于少数。主要还是中山国的丞相愿意去尝试也比较配合。
而且藩王到底和诸侯不同,脱离政治角度他们也还有很多可以运营的空间。
西汉的政治制度和后世并不相同,家、国存在一定的独立性,政权不在皇室而是政府,而代表政府的本就是宰相。
当然这也导致了帝王想要从宰相手里夺回执政权利而引发的多次变动,日后不提,单在如今,宰相才是政府的领袖,放到藩国里面亦是如此。
只是同姓王作为西汉早期异姓王的进阶版,这份含义有些不太明确。
早期的异姓王是高祖送给一起打江山的兄弟们的赏赐,侯和王不同,侯就是有一份待遇,有很多封户,但王是有自己的疆土,有自己的军队和臣民,说白了就是刘邦分享权力。
既然是分享,自然一切都是兄弟们说的算数了。诸侯国内的各种职位自然也被兄弟们的亲信塞满,作为兄弟奖赏兄弟的兄弟的一种酬劳。
而事实上从刘邦开始整治异姓王开始,这种制度就开始一点点转变。等到了景帝手里,因为不老实的都被清理干净,剩下的都是老实好欺负的,所以制度才会在后来被景帝被明确规定下来。
而在他写这份奏书之前,其实中央已经屡次有提点,不过大家都在装傻而已。就和现代的垃圾分类一样,宣传十来年只差一朝落实。而只要没有最终落实,大家就都互相装傻当做不知道。
而夏安然也不过是做了这落实的推手罢了。
只是刘彻跟着他待在中山国的时候觉得做藩王极为恣意,并不曾注意到中山国每逢大动他都是和丞相商量好,其后的操作者均是郅都而非他自己,于是产生了些许认识偏差。
恋耽美
而且此举无疑会将诸侯王及其后代养废。
当年他们的爷爷为何能够被选出推上帝位,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当年执掌代国。代国资源匮乏又靠近汉匈边境线,民风彪悍又危机重重,正因为先帝能够将代国治理得蒸蒸日上,才入了朝中众人的眼。
说白了就是工作经验充足可以直接上任。
但是如果免去了藩王的执政权,那到时候就算中央有个万一,各地藩王也没有能直接上岗的存在,因为大家都没有经验。
最关键的是天子置吏,如果说不得理政是疏叶,这就是彻底断根。
到时候没有了选拔权,诸侯王的势力会越来越弱,最终成为和侯爵一样,只是拿着国内俸禄而已的闲职。
这一道政令的威胁力绝不亚于当年晁错提出的削藩令,只是稍稍温和一点而已。刘彻都能看出的问题,别的兄长又怎会看不出。
他紧紧捏着兄长的手,不让夏安然写字,阿兄,这个不能由你来说!
夏安然却笑了,不,这个只能由我来说。彻儿,父皇是不是有和你说过择才试的优点?
刘彻眨眨眼,没吭声。
那他有没有对你说缺点?
刘彻倔强地抿起嘴巴,不让自己有被兄长说服他的机会。
夏安然两个手都被弟弟压住,于是他用额头轻轻敲了下弟弟的额头,一年两年还好,你有想过如果父皇频频择才,最后人才到手了却没有地方塞的情况么?
刘彻愣住了。
夏安然耐心同弟弟解释,长安城的官僚有多少?大汉属于长安管辖的郡县又有多少?一次择才大张旗鼓,全国送来三四百名贤才,若想要将才子自地方、自世家手中选出则必须要削减地方豪族的影响力增加长安的吸引力。
彻儿你是不是觉得可以在长安为官已经足够吸引人了?
刘彻没有回答,但是他倔强的小眼神就说明了答案。
夏安然叹了口气,错了,故土难离。如果可以选择,除了极少部分人,大多人还是愿意在自家祖地为官,生活成本低而且可以福泽家人庇佑家族,同等俸禄下远比在长安为官自由。
所以你想想,如果现在大汉所有藩王全都敞开了择才你可知,后果为何?
刘彻沉默。
诸侯国下一应待遇等同长安,这便意味着在侯国为官所得俸禄一致,还能照顾家里,不需另外置业,且侯国多经济发达贸易繁荣,不亚于长安。夏安然轻轻叹了口气,如果侯诸侯王能够自行择吏,所影响的也不仅仅是侯国本身,还有周围郡县。
父皇可以可以
可以什么?让诸侯王将人才交上来?夏安然笑着摇摇头,还记得阿兄曾经对你说的话吗?要安属下之心,要么给予荣耀,要么给予俸禄。
来长安为官可以光宗耀祖,可在藩国为官,却有大笔俸禄。如果排除家大业大可以支持他在长安的生活成本者和故土难离者,你想想,为了钱留在地方的又是何等人才?
刘彻慢慢松开了压住夏安然双手的手,喃喃道:逐利者。
不错,夏安然叹息道,而这天下,利益最大的又是什么
他毫不避讳地说道:唯有从龙之功。
若藩王身边均是此类臣子,焉能不乱?所以,藩王断不得拥有置吏权,择才,置吏唯有以中央执行。
一个国家可以有很多声音,但是只能有一个政治中心,也只能有一个政权,所以,藩国的存在必须被削弱。
刘彻呆呆看着如此说完之后便旋身去继续写奏的兄长,眼眶一热,那,那为什么一定要阿兄写?不能找臣子写
因为择才是从中山国开始的。他的兄长平静说道,所以也必须从中山国结束。
作者有话要说:
解释一下,夏喵喵是早就算好的不要可怜他!(指)
科举选材的确是个大好事没错,但前提是不是由藩国开始。不要忘了秦国当年能从诸侯国里面强盛起来的原因是什么?不拘一格降人才。
同样的情况,中山国确实搜集了不少人才,如果自己用用也无妨,但是如果别的藩王也开始用这个方法了呢?
到时候除了长安,三十多个诸侯国分裂在经济最发达的东部地区闪闪发光,经济发达的地方读书资源就更容易获取,所以人才也就更多。
而且在汉朝,中央官员并不会高高在上,举个例子,从朝廷的两千石平调到地方做郡太守,对他们而言不会觉得是被降级。同理,地方被调到中央也不算是升级。
所以在这一情况下,地方就会和中央抢夺人才。
毕竟大家工资都是一样的,甚至于藩国为了吸引人才还会开出高工资。
举个现代的例子就是全国公务员考试(再加包职业分配)之外各地地方开开放了地方制度的公务员考试并且说你到我这地方来参加考试,我们这里的公务员工资比北京的高10个百分点。结果会咋样?
放到现代尚且不允许,何况是关系微妙的古代。
这么操作会大幅度得加强地方势力,所以就算夏喵不说其实刘启也会动手
咳,历史上他的确这么干了!
简单的说,夏喵喵是自己捅出了娄子现在正在努力修补然后刘小猪觉得阿兄委屈大发了。
第127章 帝国裂变(39)
刘彻本有三日假期, 但第二日他就回宫了。
满心沮丧的刘小猪刚回到自己殿内还没舔舐伤口,就听闻父皇也在。刘彻没多想转了一步先去拜见父皇,不想居然看到父亲正拿着一把弩机在玩射击, 阿兄送给他的礼物边上还有两个内侍在摇动扳手。
刘彻:
被儿子抓包偷玩他玩具的刘启略有些尴尬和意外,他干咳一声, 彻儿, 你怎么回来了?
刘启顺着儿子控诉的小眼神看了眼那木箱子,他摸了摸鼻子, 阿父好几日没见着你, 有些想念于是来看看你, 恰巧见着他们在装这东西,阿父给你试一下。
算啦!
刘彻嘟嘟嘴,没就这个再多纠结, 他沮丧地走到刘启身边,往父亲身上一靠。刘启被撞得一愣,他抬手将弩机往边上递了递, 原本凑趣摇把手的春陀立刻小步跑来接过了,并且小心翼翼地将上头的弦松开再递到侍从手中。
刘启空出了两只手, 拍了拍儿子的后背, 带着人就往室内走,怎么了?你不是去和你胜兄玩了吗?闹脾气了?
刘彻默然不语, 只是在坐下后表情一片空白。这反应让刘启微微皱眉,他令周围人都下去,缓声问:出了什么事。
小太子深吸一口气,一点点将兄长对他说的话和他不听自己劝阻偏要写出奏书对父亲说了。末了, 刘彻抖了抖嘴唇,看着刘启的眼神竟带了三分泪意:父皇, 阿兄阿兄是不是不相信彻儿?
刘启静静坐在他对面,黑黝黝的双眸在听到一半的时候就微微下垂,此时又听儿子带着哭腔的问话,他眼皮子掀起来了一些,看了显然是受了大委屈的儿子一眼,轻哼一声道:他不是不相信你,是不相信为父。
刘彻一愣,眼皮一眨便落下了一颗泪珠。刘启此时正坐在主座一动不动,仿佛成了一尊雕塑,时间都静止在了此刻,唯有博望山炉上的一缕青烟丝丝袅袅将天地连成一片。
父亲如此模样震住了刘彻,他嘴唇张张合合竟一时间不知该说什么,总觉得父皇很伤心的样子阿兄怎么会不相信父皇呢?阿兄明明一直对彻儿说父皇是个好父亲,可是此时此刻刘彻竟然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万语千言尽数哽在喉中。
也不知过了多久,刘启淡淡道:他既然要写,你就让他写。
父皇!
做不做,不在他。
刘彻闻言一愣,眼睛立刻亮了起来,对了,就算阿兄交上来,阿父只要不执行就没有关系!别人才不会知道呢。
小太子还没高兴完,就听闻父亲一声呼唤,刘彻。
刘启从未这么连名带姓的称呼儿子,他静静看着面露惊愕和不解的幼子,眸光晦涩难明,他轻轻扯起了唇角,只是眸中却不带笑色,你比父皇幸运。
刘彻啊?了一声,满是疑惑,就见刘启站起了身压了压儿子的小脑袋,随后拾级而下,背对着幼子说道:你阿兄说的,即便他不说父皇也会做。
小太子猛然间立起,就听刘启的声音一字一句传来,你阿兄想要做一个孤王,想要做个纯臣。他想要帮你,所以他必须将所有的王侯都得罪完,只有孤身一人的王才不会惹人忌惮。
彻儿知道。刘彻答道,可彻儿不需要!阿兄现在这样就很好,孩儿相信兄长不会做坏事的。
如果皇兄是要将自己置身于所有非议的顶端我才愿意相信他,那么有我这个弟弟才是皇兄最悲哀的事情吧!
哦?刘启缓缓侧身,帝王的眸光被藏在了冕冠之后,带着点意味深长,即便知道朕曾经属意你皇兄做太子,你也这般认为?
话说出口之后刘启也是一愣,他看着儿子僵住的表情心中竟生出了一丝后悔来。
帝王在心中苦笑,恶念不过一瞬,就在方才他竟然生出了嫉妒的情绪。他没想到自己居然会将这句话说出口。
同样是兄弟,他的兄弟和儿子的兄弟就全然不同,明明是应该欣慰自己的教育结果,也应该替儿子高兴的,偏偏就在方才他竟一时被各种繁杂的情绪冲昏了头脑,将不该说的话说了出来。
刘启深吸一口气,脑中飞速转过各种念头想要将如今的局面挽回的话语,就听儿子低低说了一句,怪不得,我说父皇眼光怎么那么差,选了我不选阿兄。
刘启瞪眼。
刘彻理直气壮地说道:阿兄比我聪明,也比我温柔,我会的他都会,他会的我都不会。如果他当皇帝肯定能比彻儿更好。
说罢,他还挺起了小胸脯,所以父皇你为什么没选阿兄做太子?如果阿兄是太子,彻儿一定会好好辅佐他的。
他如此态度成功气笑了刘启,他哼哼两声,你皇兄为什么不能做太子,你不知道吗?
刘彻一愣,惊呼,父皇你知道阿兄和阿皖的事了?
刘启:之前不确定,现在知道了。
刘彻立刻反射性捂住了自己的屁股。
夏安然并不知道自家傻弟弟被成功套话,他看着写到一半被弟弟丢到一旁不让他写的奏书,顺手揽过散步结束后进来的多多鹅叹了口气。
自家弟弟什么都好,就是容易想太多。
其实写这封奏书夏安然事先都同韩婴郅都商量过了,也都是有一定把握才写的。他虽然不记得景帝具体削权时间,但是也能感觉到刘启有这个意向了。
今年大汉封了两个皇子为藩王,刘启又封了四个当年在七国之乱中劝说藩王不要叛乱而被杀的臣子之子为列候,再联合如今各藩国如火如荼开战的择才试以及对应的藩国官场大换血。
刘启的意思已经十分明确。
择才试就像是潘多拉的盒子,打开来之后,欢乐和幸福出现的同时,也潜藏着灾祸。
原先各地藩国内官僚属于其本地家族勋贵,藩王就藩后与之冲突,互为掎角之势,中央自然不担心其形成一股势力。
而现在因为择才试,藩王自然发现了这一个填补人才的好方式。虽然勋贵亦是会进行反扑和斗争,但是在短时间内藩王可以借由中央择才之势压制地方勋贵。
而一旦藩王一力做大,并且培育出只忠于他们的势力,那么最后麻烦的一定是中央。这个麻烦是夏安然造成的,也算是他鼓捣出来的蝴蝶效应。
若为中山国,择才自然大善,若为大汉国,则是大恶。
长此以往其害处绝不亚于春秋战国时候的门客制度。正因为他不单单是中山国的王,还是来自于两千余年后以强汉为傲的未来人,他不愿意看到这一切因此恶化,也不愿意看到科举这一唯一能够给平民阶层走上社会高层的道路被因噎废食的蠢货堵上,所以他只能给这个盒子打上层层补丁。
他是为自己的行动负责,但是在刘彻看来似乎完全误解了。
夏安然露出了一抹苦笑。
其实于藩王而言,执不执政均是无妨,事实上各地藩国本身的运转就是靠当地的三公进行,国王干涉的也只是很小一部分,像夏安然这样在很多方面倒腾的着实属于少数。主要还是中山国的丞相愿意去尝试也比较配合。
而且藩王到底和诸侯不同,脱离政治角度他们也还有很多可以运营的空间。
西汉的政治制度和后世并不相同,家、国存在一定的独立性,政权不在皇室而是政府,而代表政府的本就是宰相。
当然这也导致了帝王想要从宰相手里夺回执政权利而引发的多次变动,日后不提,单在如今,宰相才是政府的领袖,放到藩国里面亦是如此。
只是同姓王作为西汉早期异姓王的进阶版,这份含义有些不太明确。
早期的异姓王是高祖送给一起打江山的兄弟们的赏赐,侯和王不同,侯就是有一份待遇,有很多封户,但王是有自己的疆土,有自己的军队和臣民,说白了就是刘邦分享权力。
既然是分享,自然一切都是兄弟们说的算数了。诸侯国内的各种职位自然也被兄弟们的亲信塞满,作为兄弟奖赏兄弟的兄弟的一种酬劳。
而事实上从刘邦开始整治异姓王开始,这种制度就开始一点点转变。等到了景帝手里,因为不老实的都被清理干净,剩下的都是老实好欺负的,所以制度才会在后来被景帝被明确规定下来。
而在他写这份奏书之前,其实中央已经屡次有提点,不过大家都在装傻而已。就和现代的垃圾分类一样,宣传十来年只差一朝落实。而只要没有最终落实,大家就都互相装傻当做不知道。
而夏安然也不过是做了这落实的推手罢了。
只是刘彻跟着他待在中山国的时候觉得做藩王极为恣意,并不曾注意到中山国每逢大动他都是和丞相商量好,其后的操作者均是郅都而非他自己,于是产生了些许认识偏差。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