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装猫的日子[综]——洛娜215(165)
国家的人口基数太大,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氛围之下,推上来的学子数量不可小觑。
明清时候整个社会走向就是九九归一,整个国家就围绕着读书当官。
要么农民种田供一个孩子读书,当官拉扯家人供更多孩子读书,此为耕读人家的路线;要么商人赚钱供养很多学子或者招上门女婿逐渐将自己洗白成读书人的路线;再有就是勋贵们直接找上榜举子联姻提供资源帮他在官场站稳后反拉一把的路线。
总之,最后的恶果就是国家读书人数量膨大,尤其是考上举子以后的读书人可以不必缴纳税款,由此导致村民们纷纷将土地挂靠在读书人名下以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
最后国家税务崩溃多少也和这个有关系。
若干个读书人能够影响到国家税务,就能够想到那是多夸张的一股子力量了。
中山国此前开具择才试也已经有了这一倾向,但因为如今的模式说到底还是类似于就业招聘,尽可能一个萝卜一个坑,再加上藩国人才供给到底有限,中山国底子本身又比较差,人才培训刚刚起步,才不至于到人才富余成压力的地步。
但上升到国家层面就不一样,大张旗鼓得搜寻人才,最后大批量地放归就留下来零散几个这事肯定不能干,否则下次就没人来了。这年头的才子都是奔着治国去的,脾气可大。
而且景帝如此举动就和中山国一样,目的都是将人才从世家大族中挖出,同时也是给人才们一个全新的选择渠道,并且最大程度地减少一个人才身上的政治色彩。
夏安然有把握任何一个帝王都无法忽视这种方法带来的好处,所以这肯定不会是唯一一次择才。
很有可能景帝缺人了就会办一次,那选多的人怎么办?
如果是夏安然,他会选择
将这些人交错插入别的地方势力。
如今大汉藩国的官僚构成是三位二千石由帝王选派,特别幼小的皇子就藩时候还会带上一位太傅。
州郡也差不多,除了二千石由中央任命以外,当地的官吏都是地方推举或者二千石到了地方提拔而成,基本上每个地方势力除了顶层是由中央选派,其余的都是中央不可掌控的力量。
其中藩王们的自主力量,多半选择当地人才,而这些人如果特别得藩王的喜爱和信任,又恰巧有这个机会那么很快就会被推举入长安。
这些人就是藩王的耳目。
而现在,刘启的做法一改,将别的郡国推上来的人才再下发到别的地方去无疑就是搅混了这一池水。于藩王来说,虽然他们举荐人才的目的也达到了,但也在自家地盘插了钉子,他们甚至都不知道这些钉子到底是哪儿来的。
如果景帝再动一动手脚,再制造些误会,那么部分关系比较铁的藩国之间恐怕也会打起小九九。
这应当就是郅都提醒他注意的一点中央很有可能在不久以后就会将一些势力安插到中山国。
其实关于这件事,夏安然倒是觉得无妨。
他记得在汉武帝登基之前,西汉藩王们的权利就已经被大刀阔斧地砍掉了不少,这样一看只是插个钉子而已也不算什么。
反倒是官员任命权归于中央这点比较麻烦,因为如果那样的话,中山国的择才试就没有必要举行,或者就算举行了也是为了筛选出那十个人才。
不能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对于一个地区的基础教育将会是重大打击。
他思考了下,展卷提笔,一气呵成。
不管刘启到底有没有想这么深,作为儿子和藩王的他都必须要提醒老父亲。如果刘启想了,那他算是投其所好,也给老爹一个借口。如果刘启没这么想咳,他就是在讨好老爹没错啦!
夏安然停笔吹干竹卷,然后将之卷起封带,以印封口。他在郅都沉甸甸的视线中将卷轴递给了传唤来的驿使,随后目送人远去。
郅都嘴唇翕动,最后却一句话都说不出。夏安然顶着郅都意味不明总体复杂的视线内心也苦啊。
为什么要讨好景帝呢主要还是因为娇娇的婚事。
夏安然已经九成九确定这个世界的任务对象就是陈娇娇了,因为就在他和陈娇商讨好该如何攻克馆陶公主那一关的时候,任务条前进了一截。
如此,他就基本能确定现在行走的方向没有错,想办法让陈娇和张汤成婚就是任务完成的关键,虽然夏安然不确定关键点是在于张汤这个人,还是「非刘彻」这个先决条件。
不过既然娇娇自己看上了张汤,而夏安然个人对张汤又颇为欣赏,自然还是会想办法往这条道路走的。
虽然是心爱的弟弟但夏安然还是必须要承认,刘彻在感情上算是个非典型性渣男。
他弟弟应该就是属于那种每个都是真心并且爱得轰轰烈烈,但同时变心也变得很快的类型。不过他在女人身上喜好的类型还是挺明显的,就是喜欢那种乖巧听话小鸟依人长得好看又没有心机的类型。
虽然长相上来说陈娇绝对算得上漂亮,但她的漂亮还是偏向于张扬明艳类型,所以,陈娇完全不是刘彻的菜。这两人性格类似,家世也相当,如果真的在一起一定会是一对怨偶。
至于和张汤咳,张汤的城府肚量要远远高于陈娇娇,而且说句娇娇不乐意听的,夏安然觉得无论是学识也好智商也好,情商也罢,张汤都远高于陈娇,但张汤是那种不会给人攻击性感觉的存在。
二人相处时候陈娇拿主意的时候多,张汤通常扮演的是看似唯唯诺诺毫无主见实际是栓绳子的那个。
他这个妹妹有很强的慕强性,最喜欢的就是征服强者。她就像一头母狮子一样,公狮子想要取得她的青睐,首要一点就是要足够强大。所以遇到张汤这种有能力、性格好、聪明,关键时候又能够压得住她的某种意义上来说的确是绝配。
事实上历史上陈娇或许是爱着刘彻的,少年帝皇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足够强大且吸引人,但可惜的是他们的开始就是一个错误,她爱上得又太晚,刘彻这种男人是属于一旦心冷绝对不会给你再焐热机会的人。
就算是对的人,却在错误的时间出现,那结果也是一个悲剧。
不过这些都和夏安然没有关系,他的任务目标是让陈娇幸福安康,陈娇和张汤这一对他还是乐见其成的。
说实话,撮合她和张汤虽说总体难度较大,但倒不至于大到不可能完成。但如果陈娇一心一意喜欢刘小猪,那他就要抓瞎了要让一个女人在三宫六院里获得幸福,这难度
而且夏安然并不喜欢看一群女人争一个男人的戏码,那会让他这个生长在新时代的优秀青年觉得恨铁不成钢,女孩家家把所有的心绪精神都放在一个男人和别的女人身上,那多傻啊。
如果真的让他看这种宫斗剧情,可能哪天就忍不住暴脾气把人打晕了带走或者干脆撒手不管。
还好陈娇自己选择了张汤。
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个难度MAX的进展,但是对夏安然来说起码他不用在日后还要盯着小夫妻感情美满与否了。
张汤是聪明人,而且是那种不容易被感情蒙住理智的聪明人。从历史上看,他非常清楚该如何向上爬,也能够完美地利用这些资源往上爬。同时,这是一个很念旧且懂得感恩的人。
娇娇和他在一起,虽然不至于轰轰烈烈,但相敬如宾还是没问题的。
夏安然对于这种情情爱爱虽然不太擅长,但婚姻这事,三分天注定七分靠经营他还是懂的。现在的问题就在于要怎么过馆陶公主那一关。
他有九成把握刘启不会干涉陈娇的婚事,将大汉的翁主嫁给大汉的可造之材们对于年轻的平民阶级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激励。
但前提是要有足够的造势,而且张汤本人也要足够优秀。
夏安然找人将陈娇和张汤唤来,然后他对两人说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张汤可以到长安城去试一试帝王举办的择才试。
去年春天的时候,张汤高分通过了中山国的择才试,并且如今已经在韩婴底下正式工作。从这一点来说,他完全符合中山国推举人才的需求。
中山国有十个名额,由于此前基层工作人员被大量抽掉,如今人手上存在缺口,小国王打算补开一次测试,到时候就看着情况往上头交。到时候再让人给自家的十人开个强化补习班,问题应该不大。
依张卿之才,得中应是不难。夏安然如是说道,只是这样的话,接下来本王便帮不上忙了。
张汤要是被景帝看上了留在中央,那也就是在馆陶公主眼皮子地下,两人的交往必须要藏着掖着,在时机成熟之前绝不能让馆陶发现。
如果留在中山国,起码有夏安然庇护,馆陶公主就算之后知道了情况也很难插手侄子的封地。
但正所谓富贵险中求,如果能去中央,毫无疑问以张汤的才能和如今的局势能够爬得更快,而且也可以得到帝王的庇护。
陈娇和张汤二人似乎早已有准备,在听完夏安然的想法后二人对视一眼,便冲着小国王点了点头。
张汤决意去参加择才试,陈娇则是准备在新年时候同夏安然一同进京。二人都打算去长安城去搏一下,陈娇的态度非常明确,她相信张汤的能力,而且她不想要因为自己的存在反而成了张汤的拖累。
张汤也是觉得陈娇这样硬是赖在中山国未免过于委屈,如今难得有这个机会,不试试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
如今中山国的女子教育事业已经步上正轨,陈娇学舍的定位现在是公益角度。小姑娘在这几年内已经知晓自己先前的想法有多天真,她放弃了将女子学舍做成另一个大学的想法,而是将其定位于基础教育。
培育出的女子也会反哺学舍,陈娇此前在北平开设的校舍就是由这些娘子们担任先生,也算是提供了就业岗位。
如果以后她实在看顾不过来,夏安然就会将这部分归入中山国本身的教育体系当中。
女子扫盲班是个好东西,毛爷爷说过,妇女能顶半边天。而且现在女子们识字的威力已经渐渐展现开了,中山国小朋友们的基础教育水平直线上升。
而且有些娘子们学成回家了,在教育自家娃儿之余还开了补习班教教同村里别的孩子,也不像是寻常学堂一样一本正经拿束脩,东家一个鸡蛋西家一个瓜,有什么给什么。
反正教一个孩子是教,教几个也一样。
一直到女子学校出现后几年,人们才会渐渐发现现在的孩子居然一个个都能认字了,开口甚至还能说出几句套话了。
别人是基础教育从娃娃抓起,放到中山国就是从娃娃他妈抓起。
从娃娃妈抓起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女性家庭地位的提升。识字又会看书的娘子带出去总要更有面子,而且一看自家娃看着就比别人家的伶俐不少,男人们对于媳妇的改变都表示非常满意。
这种变化非常迅速,似乎一夕之间,在婚恋市场上识字又会文的娘子变得吃香了不少,尤其是男方家境较为殷实的话,更看重这一点。
要说没人反对娘子们去学习是不可能的,虽然使用的是零碎时间,但在不少男人们看来这时候娘子们在家里头也能帮帮忙,而且去学习还要交绣品,这些也都是能卖钱。
可《蛱蝶》为女子上学堂打了大大的广告,妇女们说起来就是英台这个未婚姑娘都能上学堂,我们凭什么不可以?
这倒是夏安然意料之外的。
说到蛱蝶他摸了摸下巴寻思着京城内的情况,不知道亲娘有没有为木偶戏造势成功呀?张汤和陈娇的关系在公开之前最好能够有一定的群众市场,否则太过于刻意就不好了。
咦?这样一说,好像没有听到京城的消息
此时,远在京城的贾夫人正一脸无奈地捏着手中的帕子将之递给了身侧的一个宫妃让她擦泪,在心里却将儿子骂了八百遍。
臭小子就同她说排了一部戏给她看,想办法让她多拉些人宣传宣传,可没说是这等戏啊!
今天的未央宫,快被女人们的泪水淹没啦!
第122章 帝国裂变(34)
贾夫人现在是宫中日子过得最舒坦的女人之一。
薄皇后离宫, 栗姬去世,程姬失去了假想敌又因为王夫人封后如今正安静如鸡低调做人。王皇后本来和她关系不错,现在好闺蜜升职了, 二人关系略有变化,但王皇后顾忌景帝, 又要保住形象不崩, 二者又没有正面冲突,自然不会为难于她。
儿子又都成年封王了, 除了小儿子的婚事之外, 贾夫人就再没别的操心事了。
关于胜儿的婚事, 她也同陛下提过,陛下只让她不必多担心,想来心中也是有计较的, 所以贾夫人现在日常就是看看书、种种花、织织布,闲来没事就去同窦太后和长公主唠嗑。
她两个儿子,一个能干, 一个有钱,又都是孝顺的, 好吃的好玩的经常送来, 在女眷中话题度不要太高,比起天天要忙于宫中事务还要照顾儿子女儿的王皇后不知道滋润多少。
不过送戏班子这事倒不算是小事, 儿子信里头写得清楚,娃娃又都是木偶做的,贾夫人干脆就去王皇后那边过了明路,从正规路子过了检验将人带了进来。
本来吧, 她以为就是玩些口技啊杂耍的,结果发现这些个倡人动静颇大, 如此,原计划找上几个关系好的看个戏再想办法推到小姑子那儿去的计划落了空。事情一闹大,自然也不好厚此薄彼,于是小团体运动就变成了集体活动。
宫里头闲着没事的人全都邀请了,就连双目失明,实际上看不了戏的窦太后也没落下。窦太后一来,刘嫖自然要作陪。
其实女眷们一方面是给贾夫人面子,另一方面也是找了个借口散散心。前一段时间宫外闹得鸡飞狗跳,宫内也没个安宁。大家都是有家族在外头的,宫内使不上力,信息又全断了,再加上刘启此前也是一个个宫室清扫过去,不少宫妃都丢了面子,休养了好些时间才敢于见人。
现在终于尘埃落定,大家也算是找个机会热闹一下重新建立社交关系。
戏曲开始之前,贾夫人还笑说道:这是我儿第一次排戏,若是演得无趣了,你们可莫要笑他。
这还真不是贾夫人假谦虚,自己儿子自己知道。她两个儿子从小就没有什么艺术欣赏细胞,小时候还能说是欣赏不来,坐不住,大家都一样。但等到大了,两兄弟对于看戏这事都是能躲就躲,躲不了就两眼放空,若是坐在彼此边上还要拉着兄弟一起说话,没得败坏别人兴趣。
次数多了,就算是入京朝见也没人邀请他们。谁料两兄弟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乐得清静。
这样的小儿子能排出来什么戏?贾夫人一点都不抱期待。
哪知当幕布拉开后,几个女眷先是被精致漂亮的微缩立体小舞台给惊艳了一把,在没有塑料制品和化学色素的西汉,这些立体建筑全都是工匠手磨出来,再调配漆油上色,和中山国大学学堂能够做到八成相似,到过中山国的人都能一眼看出。
恋耽美
明清时候整个社会走向就是九九归一,整个国家就围绕着读书当官。
要么农民种田供一个孩子读书,当官拉扯家人供更多孩子读书,此为耕读人家的路线;要么商人赚钱供养很多学子或者招上门女婿逐渐将自己洗白成读书人的路线;再有就是勋贵们直接找上榜举子联姻提供资源帮他在官场站稳后反拉一把的路线。
总之,最后的恶果就是国家读书人数量膨大,尤其是考上举子以后的读书人可以不必缴纳税款,由此导致村民们纷纷将土地挂靠在读书人名下以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
最后国家税务崩溃多少也和这个有关系。
若干个读书人能够影响到国家税务,就能够想到那是多夸张的一股子力量了。
中山国此前开具择才试也已经有了这一倾向,但因为如今的模式说到底还是类似于就业招聘,尽可能一个萝卜一个坑,再加上藩国人才供给到底有限,中山国底子本身又比较差,人才培训刚刚起步,才不至于到人才富余成压力的地步。
但上升到国家层面就不一样,大张旗鼓得搜寻人才,最后大批量地放归就留下来零散几个这事肯定不能干,否则下次就没人来了。这年头的才子都是奔着治国去的,脾气可大。
而且景帝如此举动就和中山国一样,目的都是将人才从世家大族中挖出,同时也是给人才们一个全新的选择渠道,并且最大程度地减少一个人才身上的政治色彩。
夏安然有把握任何一个帝王都无法忽视这种方法带来的好处,所以这肯定不会是唯一一次择才。
很有可能景帝缺人了就会办一次,那选多的人怎么办?
如果是夏安然,他会选择
将这些人交错插入别的地方势力。
如今大汉藩国的官僚构成是三位二千石由帝王选派,特别幼小的皇子就藩时候还会带上一位太傅。
州郡也差不多,除了二千石由中央任命以外,当地的官吏都是地方推举或者二千石到了地方提拔而成,基本上每个地方势力除了顶层是由中央选派,其余的都是中央不可掌控的力量。
其中藩王们的自主力量,多半选择当地人才,而这些人如果特别得藩王的喜爱和信任,又恰巧有这个机会那么很快就会被推举入长安。
这些人就是藩王的耳目。
而现在,刘启的做法一改,将别的郡国推上来的人才再下发到别的地方去无疑就是搅混了这一池水。于藩王来说,虽然他们举荐人才的目的也达到了,但也在自家地盘插了钉子,他们甚至都不知道这些钉子到底是哪儿来的。
如果景帝再动一动手脚,再制造些误会,那么部分关系比较铁的藩国之间恐怕也会打起小九九。
这应当就是郅都提醒他注意的一点中央很有可能在不久以后就会将一些势力安插到中山国。
其实关于这件事,夏安然倒是觉得无妨。
他记得在汉武帝登基之前,西汉藩王们的权利就已经被大刀阔斧地砍掉了不少,这样一看只是插个钉子而已也不算什么。
反倒是官员任命权归于中央这点比较麻烦,因为如果那样的话,中山国的择才试就没有必要举行,或者就算举行了也是为了筛选出那十个人才。
不能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对于一个地区的基础教育将会是重大打击。
他思考了下,展卷提笔,一气呵成。
不管刘启到底有没有想这么深,作为儿子和藩王的他都必须要提醒老父亲。如果刘启想了,那他算是投其所好,也给老爹一个借口。如果刘启没这么想咳,他就是在讨好老爹没错啦!
夏安然停笔吹干竹卷,然后将之卷起封带,以印封口。他在郅都沉甸甸的视线中将卷轴递给了传唤来的驿使,随后目送人远去。
郅都嘴唇翕动,最后却一句话都说不出。夏安然顶着郅都意味不明总体复杂的视线内心也苦啊。
为什么要讨好景帝呢主要还是因为娇娇的婚事。
夏安然已经九成九确定这个世界的任务对象就是陈娇娇了,因为就在他和陈娇商讨好该如何攻克馆陶公主那一关的时候,任务条前进了一截。
如此,他就基本能确定现在行走的方向没有错,想办法让陈娇和张汤成婚就是任务完成的关键,虽然夏安然不确定关键点是在于张汤这个人,还是「非刘彻」这个先决条件。
不过既然娇娇自己看上了张汤,而夏安然个人对张汤又颇为欣赏,自然还是会想办法往这条道路走的。
虽然是心爱的弟弟但夏安然还是必须要承认,刘彻在感情上算是个非典型性渣男。
他弟弟应该就是属于那种每个都是真心并且爱得轰轰烈烈,但同时变心也变得很快的类型。不过他在女人身上喜好的类型还是挺明显的,就是喜欢那种乖巧听话小鸟依人长得好看又没有心机的类型。
虽然长相上来说陈娇绝对算得上漂亮,但她的漂亮还是偏向于张扬明艳类型,所以,陈娇完全不是刘彻的菜。这两人性格类似,家世也相当,如果真的在一起一定会是一对怨偶。
至于和张汤咳,张汤的城府肚量要远远高于陈娇娇,而且说句娇娇不乐意听的,夏安然觉得无论是学识也好智商也好,情商也罢,张汤都远高于陈娇,但张汤是那种不会给人攻击性感觉的存在。
二人相处时候陈娇拿主意的时候多,张汤通常扮演的是看似唯唯诺诺毫无主见实际是栓绳子的那个。
他这个妹妹有很强的慕强性,最喜欢的就是征服强者。她就像一头母狮子一样,公狮子想要取得她的青睐,首要一点就是要足够强大。所以遇到张汤这种有能力、性格好、聪明,关键时候又能够压得住她的某种意义上来说的确是绝配。
事实上历史上陈娇或许是爱着刘彻的,少年帝皇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足够强大且吸引人,但可惜的是他们的开始就是一个错误,她爱上得又太晚,刘彻这种男人是属于一旦心冷绝对不会给你再焐热机会的人。
就算是对的人,却在错误的时间出现,那结果也是一个悲剧。
不过这些都和夏安然没有关系,他的任务目标是让陈娇幸福安康,陈娇和张汤这一对他还是乐见其成的。
说实话,撮合她和张汤虽说总体难度较大,但倒不至于大到不可能完成。但如果陈娇一心一意喜欢刘小猪,那他就要抓瞎了要让一个女人在三宫六院里获得幸福,这难度
而且夏安然并不喜欢看一群女人争一个男人的戏码,那会让他这个生长在新时代的优秀青年觉得恨铁不成钢,女孩家家把所有的心绪精神都放在一个男人和别的女人身上,那多傻啊。
如果真的让他看这种宫斗剧情,可能哪天就忍不住暴脾气把人打晕了带走或者干脆撒手不管。
还好陈娇自己选择了张汤。
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个难度MAX的进展,但是对夏安然来说起码他不用在日后还要盯着小夫妻感情美满与否了。
张汤是聪明人,而且是那种不容易被感情蒙住理智的聪明人。从历史上看,他非常清楚该如何向上爬,也能够完美地利用这些资源往上爬。同时,这是一个很念旧且懂得感恩的人。
娇娇和他在一起,虽然不至于轰轰烈烈,但相敬如宾还是没问题的。
夏安然对于这种情情爱爱虽然不太擅长,但婚姻这事,三分天注定七分靠经营他还是懂的。现在的问题就在于要怎么过馆陶公主那一关。
他有九成把握刘启不会干涉陈娇的婚事,将大汉的翁主嫁给大汉的可造之材们对于年轻的平民阶级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激励。
但前提是要有足够的造势,而且张汤本人也要足够优秀。
夏安然找人将陈娇和张汤唤来,然后他对两人说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张汤可以到长安城去试一试帝王举办的择才试。
去年春天的时候,张汤高分通过了中山国的择才试,并且如今已经在韩婴底下正式工作。从这一点来说,他完全符合中山国推举人才的需求。
中山国有十个名额,由于此前基层工作人员被大量抽掉,如今人手上存在缺口,小国王打算补开一次测试,到时候就看着情况往上头交。到时候再让人给自家的十人开个强化补习班,问题应该不大。
依张卿之才,得中应是不难。夏安然如是说道,只是这样的话,接下来本王便帮不上忙了。
张汤要是被景帝看上了留在中央,那也就是在馆陶公主眼皮子地下,两人的交往必须要藏着掖着,在时机成熟之前绝不能让馆陶发现。
如果留在中山国,起码有夏安然庇护,馆陶公主就算之后知道了情况也很难插手侄子的封地。
但正所谓富贵险中求,如果能去中央,毫无疑问以张汤的才能和如今的局势能够爬得更快,而且也可以得到帝王的庇护。
陈娇和张汤二人似乎早已有准备,在听完夏安然的想法后二人对视一眼,便冲着小国王点了点头。
张汤决意去参加择才试,陈娇则是准备在新年时候同夏安然一同进京。二人都打算去长安城去搏一下,陈娇的态度非常明确,她相信张汤的能力,而且她不想要因为自己的存在反而成了张汤的拖累。
张汤也是觉得陈娇这样硬是赖在中山国未免过于委屈,如今难得有这个机会,不试试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
如今中山国的女子教育事业已经步上正轨,陈娇学舍的定位现在是公益角度。小姑娘在这几年内已经知晓自己先前的想法有多天真,她放弃了将女子学舍做成另一个大学的想法,而是将其定位于基础教育。
培育出的女子也会反哺学舍,陈娇此前在北平开设的校舍就是由这些娘子们担任先生,也算是提供了就业岗位。
如果以后她实在看顾不过来,夏安然就会将这部分归入中山国本身的教育体系当中。
女子扫盲班是个好东西,毛爷爷说过,妇女能顶半边天。而且现在女子们识字的威力已经渐渐展现开了,中山国小朋友们的基础教育水平直线上升。
而且有些娘子们学成回家了,在教育自家娃儿之余还开了补习班教教同村里别的孩子,也不像是寻常学堂一样一本正经拿束脩,东家一个鸡蛋西家一个瓜,有什么给什么。
反正教一个孩子是教,教几个也一样。
一直到女子学校出现后几年,人们才会渐渐发现现在的孩子居然一个个都能认字了,开口甚至还能说出几句套话了。
别人是基础教育从娃娃抓起,放到中山国就是从娃娃他妈抓起。
从娃娃妈抓起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女性家庭地位的提升。识字又会看书的娘子带出去总要更有面子,而且一看自家娃看着就比别人家的伶俐不少,男人们对于媳妇的改变都表示非常满意。
这种变化非常迅速,似乎一夕之间,在婚恋市场上识字又会文的娘子变得吃香了不少,尤其是男方家境较为殷实的话,更看重这一点。
要说没人反对娘子们去学习是不可能的,虽然使用的是零碎时间,但在不少男人们看来这时候娘子们在家里头也能帮帮忙,而且去学习还要交绣品,这些也都是能卖钱。
可《蛱蝶》为女子上学堂打了大大的广告,妇女们说起来就是英台这个未婚姑娘都能上学堂,我们凭什么不可以?
这倒是夏安然意料之外的。
说到蛱蝶他摸了摸下巴寻思着京城内的情况,不知道亲娘有没有为木偶戏造势成功呀?张汤和陈娇的关系在公开之前最好能够有一定的群众市场,否则太过于刻意就不好了。
咦?这样一说,好像没有听到京城的消息
此时,远在京城的贾夫人正一脸无奈地捏着手中的帕子将之递给了身侧的一个宫妃让她擦泪,在心里却将儿子骂了八百遍。
臭小子就同她说排了一部戏给她看,想办法让她多拉些人宣传宣传,可没说是这等戏啊!
今天的未央宫,快被女人们的泪水淹没啦!
第122章 帝国裂变(34)
贾夫人现在是宫中日子过得最舒坦的女人之一。
薄皇后离宫, 栗姬去世,程姬失去了假想敌又因为王夫人封后如今正安静如鸡低调做人。王皇后本来和她关系不错,现在好闺蜜升职了, 二人关系略有变化,但王皇后顾忌景帝, 又要保住形象不崩, 二者又没有正面冲突,自然不会为难于她。
儿子又都成年封王了, 除了小儿子的婚事之外, 贾夫人就再没别的操心事了。
关于胜儿的婚事, 她也同陛下提过,陛下只让她不必多担心,想来心中也是有计较的, 所以贾夫人现在日常就是看看书、种种花、织织布,闲来没事就去同窦太后和长公主唠嗑。
她两个儿子,一个能干, 一个有钱,又都是孝顺的, 好吃的好玩的经常送来, 在女眷中话题度不要太高,比起天天要忙于宫中事务还要照顾儿子女儿的王皇后不知道滋润多少。
不过送戏班子这事倒不算是小事, 儿子信里头写得清楚,娃娃又都是木偶做的,贾夫人干脆就去王皇后那边过了明路,从正规路子过了检验将人带了进来。
本来吧, 她以为就是玩些口技啊杂耍的,结果发现这些个倡人动静颇大, 如此,原计划找上几个关系好的看个戏再想办法推到小姑子那儿去的计划落了空。事情一闹大,自然也不好厚此薄彼,于是小团体运动就变成了集体活动。
宫里头闲着没事的人全都邀请了,就连双目失明,实际上看不了戏的窦太后也没落下。窦太后一来,刘嫖自然要作陪。
其实女眷们一方面是给贾夫人面子,另一方面也是找了个借口散散心。前一段时间宫外闹得鸡飞狗跳,宫内也没个安宁。大家都是有家族在外头的,宫内使不上力,信息又全断了,再加上刘启此前也是一个个宫室清扫过去,不少宫妃都丢了面子,休养了好些时间才敢于见人。
现在终于尘埃落定,大家也算是找个机会热闹一下重新建立社交关系。
戏曲开始之前,贾夫人还笑说道:这是我儿第一次排戏,若是演得无趣了,你们可莫要笑他。
这还真不是贾夫人假谦虚,自己儿子自己知道。她两个儿子从小就没有什么艺术欣赏细胞,小时候还能说是欣赏不来,坐不住,大家都一样。但等到大了,两兄弟对于看戏这事都是能躲就躲,躲不了就两眼放空,若是坐在彼此边上还要拉着兄弟一起说话,没得败坏别人兴趣。
次数多了,就算是入京朝见也没人邀请他们。谁料两兄弟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乐得清静。
这样的小儿子能排出来什么戏?贾夫人一点都不抱期待。
哪知当幕布拉开后,几个女眷先是被精致漂亮的微缩立体小舞台给惊艳了一把,在没有塑料制品和化学色素的西汉,这些立体建筑全都是工匠手磨出来,再调配漆油上色,和中山国大学学堂能够做到八成相似,到过中山国的人都能一眼看出。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