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装猫的日子[综]——洛娜215(60)
这点是夏安然始料不及的。
未来照搬哥哥经验并且造成这一结局的刘小彘现在正站在栅栏后面围观下头挖坑之举,为了防止意外,他身上还挂着一根用粗麻绳捆成的安全绳,这根绳子就拴在了胶东王的侍官手中。
小国王满地蹦跶,他未来的侍官背后的汗却是一层又一层得往下淌,生怕自己一个疏漏薄皮小国王就要掉下去啦!
这次来服役的役民使用的都是中山国下发的农具,夏安然之前让打铁坊造了一批专门用来破土的铲子,穿地效果现在看起来非常好。
他们的选址非常优秀,工人们已经挖到了地下四五米的地方还没有出水,且被捞上来的土层相对干燥,土层里面也基本没有什么昆虫,更是不曾看见蚯蚓。
这是个好消息。
蚯蚓非常喜欢水。夏安然对几个孩子解释道,如果在野外掘地一二尺还没有看到蚯蚓,那么基本可以证明这块地方十分干燥,缺乏地下水。那么理论来说,近距离也不会有河流湖泊在。
那要怎么办呢?
韩嫣仰头看着这位懂的很多的中山王,小国王对他笑了一下,他带着小豆丁们做了一个实验。
挖一个小坑,然后将在清晨时候摘取的树叶树叶放进去,上头他覆盖了透光度较好又能够防水的蜡纸,为了保证密封,蜡纸周围被土层所固定,然后最后一步,在蜡纸的中间,小碗的上面放一个小石子就好。
这个艰巨而困难的任务被交给了年岁最小的阿青三头身。
那,然后呢?刘彘脾气急,他上看下看没有看出这其中的秘密,忍不住先问了一句。
然后啊。夏安然神秘地笑了一下,等到天气最热的时候,水就会出来啦!
哇!?几个小豆丁对于这种说法半信半疑,他们盯着这个古古怪挂的装置好些时候,就连让他们去吃饭也不听,硬是捧着饭碗在这里蹲了好些时候。一直到日头西斜,几个小孩被晒得皮肤发红,夏安然才为他们揭晓了谜底。
石蜡纸被掀开的时候大家就看到应该是干燥的纸面上覆盖了一层小水珠,随着小国王的动作还有滴滴答答的水珠滴下来,几个小孩等待不及,立刻就探头看向了小坑中央的碗,然后他们纷纷发出又兴奋又惊恐的尖叫声。
里面毫无疑问是有水的,数量还不少,但是现在这些水里却飘着好些小虫子。
张骞立刻缩回头深深吸了几口气,定定神再看过去。
不行!
里面有,有好多只脚的那种!
好恶心!!
虽然出生于北方,是个未来的壮汉,但是对于北方少见的昆虫张骞表示实在是适应不来。
尤其是密密麻麻的那种小虫,简直太恶心了,根本不能忍!
几个孩子里面适应力最好的就是刘彘和阿青了,两个小豆丁都是能捏着蚯蚓喂鸭的主,现在看到这种小虫子自然全无问题。
夏安然让人将碗给小孩们拿了上来,刘彘观察了下判定:不过半壶水。
役夫每日饮水约莫四壶不太够啊!
小孩皱了皱眉小眉毛,是要多挖几个吗?还是要多放些树叶?
那如果直接给人吃树叶呢?
喝不够水会怎样?
几个小孩立刻化身为「十万个为什么」绕着夏安然问,就在小国王的耐心渐渐告罄之时,终于有人来为他解围了。
被同样来围观粮库制造的韩婴提溜去的窦皖现在被放了回来,他一来就听到了几个小豆丁绕在夏安然身边问问题,又见小国王面上的笑容已经开始要撑不住了,知晓小国王性格的窦皖立刻快步上前解答了孩子们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树叶都能够食用,有些非常苦涩,兵士们难以下咽。即便是为了活命,也有兵士不愿意去吃那个或者只食用很少一部分。
喝不够水会导致兵士目眩,头晕,没有力气,还会极端沮丧。更严重的会因干渴死亡,没水、没粮都极容易引起兵士们哗变。
殿下的这种取水方式只是应急,大军出征在外,使用的是别的取水方法。在和小豆丁们互相见礼之后,看起来懂得很多的窦皖立刻被孩子们团团围住。
他从父窦婴是大将军,耳濡目染之下,他自然知道很多军营里头的故事,很快就解放了夏安然。
小国王非常珍惜这种得来不易的清静,他脚下几个挪动悄然从豆丁的包围圈中跑开。
然而他很快就被韩婴抓住啦!
韩婴抓住小国王一连问了好几个问题,其中有一极其重要的便是:殿下要如何取粮?
这种直接挖个大坑的存粮方法着实超出众人的理解范畴,尤其在小国王表示粮食到时候是直接倒进去,都不带封袋的之后。
那到时候要如何拿出?又如何保证新旧粮食的替换?这样直接放下去岂不是新粮永远压在旧粮上头?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粮食放好之后一旦被封顶,一段时间内是不会被再次打开的。这种储粮仓库正是修建于隋盛于唐宋的含嘉仓,是利用土内温湿度稳定的环境来进行粮食的长期保存的一种存储方式。
因为粮食数量够多,在堆存后因其自重互相叠压,空隙很小。米粮上层复用席子覆盖,最上头则是撒上又能保温又能隔绝空气的谷糠。
在舱门被合上之后,这个仓库内仅存的氧气很快被新鲜的谷粒消耗殆尽,低氧低湿度环境下的种子可以进入休眠,而虫子却很难在这个环境中生存。
建在地下的储粮部分周围是坚硬的三合土,外来的虫子很难侵入,更不用说鼠类什么的了。
一般来说只要不出意外,这个仓库里头的粮食可以放上两年以上。当然,因为仓库平日里头不打开,自然也不会有被盗的风险。
所以殿下想的是今岁的秋粮存入后,便不再打开?
夏安然点点头:等过了秋收,我们再建几个仓库,以那个作为正常的流转仓库。到时候几个仓库轮换着来,这样粮食也不容易放坏。还能降低管理成本。
若是遇到灾年或者意外情况,提前开仓也无妨。外头流转的仓库,便是平仓。而这个夏安然指了指正在建立的仓库,说道,是中山国的底气。
韩婴思索了下,他看了看现在大家所站立的位置,再盘算了下此处到卢奴的距离,觉得这样的仓库作为存储倒也不是不可以。只是这一种操作模式实在是有些离奇,他对于将粮食挖个洞藏起来这种做法还真是心里头没底。
见他这样,夏安然笑了一下:韩御史,这样的仓房还有一个绝佳的好处。
哦?韩婴拱手作揖,臣请殿下赐教。
谈不上什么赐教,小国王手中的扇子点了点库房所在,粮食存到和地面齐平时候便可以以黄泥覆盖,其地面部分还能当做寻常仓房使用。
也就是说,如果遇到战乱或者掠夺情况,很难有人能够想到他们抢走的粮食其实只是一部分,更多的则是在地下。而就算有人知道地下有粮,但纯粹散装的粮食却很难快速带走。
哪怕要放一把火烧掉,也要先挖开黄泥封层,然后一层层得掘开上头的谷糠再撒入火种。
有这个时间的话估计也没有烧粮草的必要了。
毕竟古代抢粮草都是派出一小队人员出去偷袭,一把火没点起来基本就是全灭,不会有第二次动手的机会。
说到防火其实最好还是用石棉,但是这东西夏安然有些不想去倒腾,石棉肺对人的伤害太大,而且最可怕的是对于这种东西根本没有办法预防和阻拦。古人也没有显微镜,看不到的东西自然也不会生出防范意识。
他算算中山国未来几十年都挺太平,自觉也没这必要。
倒是韩婴被这一番骚操作震得不行,他盘算了几番,又去仓房转了好几圈,觉得这种地下储粮地上再储粮的方法简直是绝了不过缺点就在于由于黄泥是盖在下头粮仓上的,其承重应当不高,所以稻谷也放不了太多。
嗯要不然在里头放些谷糠充数?听小殿下说谷糠还有保温作用呢。
夏安然不知道他的辅政大臣在想什么坏主意,他去找负责施工的匠人们去了。在得到确切消息说这个粮仓可以在冬藏之前完工之后,夏安然眼珠子转了转,准备去做一件大好事。
开仓售粮。
作者有话要说:
刘小猪:暗中观察.jpg
刘小猪: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反正哥哥这么做了就这么学叭。
官僚:不明白这是为啥子!!
官僚:算了还是拍彩虹屁叭!!
夏喵:????嗯???不是,我没有这个意思啊,你们古代人都那么能脑补的吗?
农人在春末夏、一直到收货前的时候是最苦的。
这时候去年的粮食已经吃完了,新的粮食还没有来,基本上民间的高利贷都是这时候出来的,尤其是如果一个家庭受到了某些冲击之后,那绝对是没有粮食的。
然而如果借贷,到了秋天还完之后冬天就又没粮了,只能继续借。最后农民等于在给放贷公司做白功。
所以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候就提出和完善了青苗法,即官方借贷,想法是好的,但是最后因为把控不严,以及地方官僚的贪腐,还有利益相关者的挤压等等举动导致失败,反而伤到了农人。
其实挺可惜的。
怎么说,宋朝对于士大夫的宽容,某些程度上反而制约了其发展。
含嘉仓是典型的北方仓库,和南方情况不同哒,南方基本都是往空中发展,北方是往地下。
含嘉仓本身是建立在洛阳城,是隋朝那位不可说之人建立滴,因为大运河贯通,给洛阳带来了丰富的储粮。
其本质就是地上挖个洞,粮食丢进去,然后在上头做密封层,最后用土把他盖起来。利用地下缺氧保湿的环境保存粮食。
中国人以谷类为主粮其实有个特别好的好处就是,谷类是植物的种子,而最早时候它们就是野草,野草的种子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娇气,而且在环境不太好的时候会进入休眠期,等环境一适应撒一把水就会发芽,这给了粮食存储的时间和空间。
在干燥地方可以存粟九年,米五年,豆子什么的要短一些。
含嘉仓一直从隋朝用到了宋朝,后来宋末战乱才被废弃,在宋南迁后更是没有了必要。
当然这样的仓库一定也有其局限性,比如说不好取拿,一拿就全部都得拿出来。所以后来到了明清的仓库基本就和现代仓库类似了。
但是优点也在于它不好取拿,就不太容易发生新旧粮堆积的情况。
咳。有时间把旧粮挖出来一部分,再把新粮拆开来倒进去还不如不要开仓呢。
所以作者君猜测它是一次挖一个缸,然后全部拿出来然后重新填充的使用方法。(没看到它是怎么实际运用哒,作者君是猜哒!)
以中山国小国这个方法还是比较好推行的,毕竟交通便捷,如果是推行整个大汉的话,在大运河没开的时候坦白说有些难度。
水运的优势比陆运大太多了。
如果刘小猪照抄的话嘎嘎嘎。
第51章 大汉华章(49)
中山国卢奴粮库里头的稻谷的确遭遇了虫害, 虽然完好无损的粮食占据了一大部分,但是也确实存在虫卵隐患。
而最重要的是,还有两成曾经被虫咬过、或者因为其米粒碎裂等等情况的质量稍差一些的米粒。
这些米完全可以食用, 而且以低价售卖并不违背夏安然之前自己给自己定下的原则。
就在夏至到来的这一日,卢奴的粮仓门口就这么搭起了售粮摊子。
按理来说这不符合规定, 西汉的市场在一座城市有它应该在的地方, 但是由于这是官方活动咳。
夏安然一边在心中批评家天下的错误思维一边亲笔为这些稻谷写下了它们的价格。
这个米粮的价格是优秀米粮价格的四分之一不到。
按照如今中山国的米粮价格,甚至不到八分之一。
没错, 青黄不接期间, 中山国如今售粮价格差点翻倍。虽然有市场监管机构在禁止他们涨价, 但是对于一些商户来说,第一年难免就想着国家政策应该没那么严格想要钻个空子,亦或者干脆不卖继续囤积。
价格不合适我不卖总行了吧, 没有违法吧?
他们如此抗争的态度到中山国粮仓开粮而戛然而止。
夏安然之前在建造粮仓时候就已经派人好声好气地前去商量,然而商户们面子上都一脸愁云惨淡地表示「我们家里头也没粮啊,今年不知道怎么回事害虫特别多呢」, 一边继续按兵不动。只有零散几家商户配合工作拿出了一部分存粮。
于是,小国王将这些奸商的名字都暗戳戳记下了。
而其中最为特殊的, 就有如今在中山国廷尉下属任职的许勇的家族曾经的中山国许家。
廷尉负责执法, 许勇入了这一部之后,便被要求熟读大汉的各种法律条款, 也因此他十分清楚中山王殿下此举是认真的。
许家当然也有经营粮食生意,他们在这里家大业大,本身就有若干个农庄,粮食来源很是充沛, 现在又有了他郡的资源,做粮食生意可谓一本万利。
在这之前, 关于粮食是否涨价的问题,许勇曾和家族里面进行了一番争论。家族的意思就是想要倒买倒卖投机倒把一下。小国王毕竟年幼,在他们看来,这个朝堂主要做主的还是郅都,当然也正因为做事的是郅都,他们并不敢过于冒犯,毕竟郅都当年在山东可是杀出了一条血路。
但不违法不代表没有别的办法,
他们消息灵通,除却有许勇这一道线之外,许家在中山国的官僚基层官僚里面有不少族人,这些人为大家族带回了粮仓出事的消息。
许家的反应极其迅速,魄力十足,当即便开始囤积市场的粮食。许家主支远离中山国搬移到外郡,自然有一定的资产损失,而这一部分的资产损失所造成的亏空使得他们更愿意去铤而走险。
许勇对此极其反对,但是他在家族中辈分不高,人微言轻,自然说不上话。然而他实在是害怕届时出事,于是联系了同族兄弟作为主家继承人的许劭。
许劭亦是犹豫良久,最后还是和许勇联合以侯国标准售粮。当然,因为他不过是准继承人,可以调用的资源有限,因而售卖的粮食不多。
但这也足以造成许家的两极化情况。
一边囤积,一边售货。
恋耽美
未来照搬哥哥经验并且造成这一结局的刘小彘现在正站在栅栏后面围观下头挖坑之举,为了防止意外,他身上还挂着一根用粗麻绳捆成的安全绳,这根绳子就拴在了胶东王的侍官手中。
小国王满地蹦跶,他未来的侍官背后的汗却是一层又一层得往下淌,生怕自己一个疏漏薄皮小国王就要掉下去啦!
这次来服役的役民使用的都是中山国下发的农具,夏安然之前让打铁坊造了一批专门用来破土的铲子,穿地效果现在看起来非常好。
他们的选址非常优秀,工人们已经挖到了地下四五米的地方还没有出水,且被捞上来的土层相对干燥,土层里面也基本没有什么昆虫,更是不曾看见蚯蚓。
这是个好消息。
蚯蚓非常喜欢水。夏安然对几个孩子解释道,如果在野外掘地一二尺还没有看到蚯蚓,那么基本可以证明这块地方十分干燥,缺乏地下水。那么理论来说,近距离也不会有河流湖泊在。
那要怎么办呢?
韩嫣仰头看着这位懂的很多的中山王,小国王对他笑了一下,他带着小豆丁们做了一个实验。
挖一个小坑,然后将在清晨时候摘取的树叶树叶放进去,上头他覆盖了透光度较好又能够防水的蜡纸,为了保证密封,蜡纸周围被土层所固定,然后最后一步,在蜡纸的中间,小碗的上面放一个小石子就好。
这个艰巨而困难的任务被交给了年岁最小的阿青三头身。
那,然后呢?刘彘脾气急,他上看下看没有看出这其中的秘密,忍不住先问了一句。
然后啊。夏安然神秘地笑了一下,等到天气最热的时候,水就会出来啦!
哇!?几个小豆丁对于这种说法半信半疑,他们盯着这个古古怪挂的装置好些时候,就连让他们去吃饭也不听,硬是捧着饭碗在这里蹲了好些时候。一直到日头西斜,几个小孩被晒得皮肤发红,夏安然才为他们揭晓了谜底。
石蜡纸被掀开的时候大家就看到应该是干燥的纸面上覆盖了一层小水珠,随着小国王的动作还有滴滴答答的水珠滴下来,几个小孩等待不及,立刻就探头看向了小坑中央的碗,然后他们纷纷发出又兴奋又惊恐的尖叫声。
里面毫无疑问是有水的,数量还不少,但是现在这些水里却飘着好些小虫子。
张骞立刻缩回头深深吸了几口气,定定神再看过去。
不行!
里面有,有好多只脚的那种!
好恶心!!
虽然出生于北方,是个未来的壮汉,但是对于北方少见的昆虫张骞表示实在是适应不来。
尤其是密密麻麻的那种小虫,简直太恶心了,根本不能忍!
几个孩子里面适应力最好的就是刘彘和阿青了,两个小豆丁都是能捏着蚯蚓喂鸭的主,现在看到这种小虫子自然全无问题。
夏安然让人将碗给小孩们拿了上来,刘彘观察了下判定:不过半壶水。
役夫每日饮水约莫四壶不太够啊!
小孩皱了皱眉小眉毛,是要多挖几个吗?还是要多放些树叶?
那如果直接给人吃树叶呢?
喝不够水会怎样?
几个小孩立刻化身为「十万个为什么」绕着夏安然问,就在小国王的耐心渐渐告罄之时,终于有人来为他解围了。
被同样来围观粮库制造的韩婴提溜去的窦皖现在被放了回来,他一来就听到了几个小豆丁绕在夏安然身边问问题,又见小国王面上的笑容已经开始要撑不住了,知晓小国王性格的窦皖立刻快步上前解答了孩子们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树叶都能够食用,有些非常苦涩,兵士们难以下咽。即便是为了活命,也有兵士不愿意去吃那个或者只食用很少一部分。
喝不够水会导致兵士目眩,头晕,没有力气,还会极端沮丧。更严重的会因干渴死亡,没水、没粮都极容易引起兵士们哗变。
殿下的这种取水方式只是应急,大军出征在外,使用的是别的取水方法。在和小豆丁们互相见礼之后,看起来懂得很多的窦皖立刻被孩子们团团围住。
他从父窦婴是大将军,耳濡目染之下,他自然知道很多军营里头的故事,很快就解放了夏安然。
小国王非常珍惜这种得来不易的清静,他脚下几个挪动悄然从豆丁的包围圈中跑开。
然而他很快就被韩婴抓住啦!
韩婴抓住小国王一连问了好几个问题,其中有一极其重要的便是:殿下要如何取粮?
这种直接挖个大坑的存粮方法着实超出众人的理解范畴,尤其在小国王表示粮食到时候是直接倒进去,都不带封袋的之后。
那到时候要如何拿出?又如何保证新旧粮食的替换?这样直接放下去岂不是新粮永远压在旧粮上头?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粮食放好之后一旦被封顶,一段时间内是不会被再次打开的。这种储粮仓库正是修建于隋盛于唐宋的含嘉仓,是利用土内温湿度稳定的环境来进行粮食的长期保存的一种存储方式。
因为粮食数量够多,在堆存后因其自重互相叠压,空隙很小。米粮上层复用席子覆盖,最上头则是撒上又能保温又能隔绝空气的谷糠。
在舱门被合上之后,这个仓库内仅存的氧气很快被新鲜的谷粒消耗殆尽,低氧低湿度环境下的种子可以进入休眠,而虫子却很难在这个环境中生存。
建在地下的储粮部分周围是坚硬的三合土,外来的虫子很难侵入,更不用说鼠类什么的了。
一般来说只要不出意外,这个仓库里头的粮食可以放上两年以上。当然,因为仓库平日里头不打开,自然也不会有被盗的风险。
所以殿下想的是今岁的秋粮存入后,便不再打开?
夏安然点点头:等过了秋收,我们再建几个仓库,以那个作为正常的流转仓库。到时候几个仓库轮换着来,这样粮食也不容易放坏。还能降低管理成本。
若是遇到灾年或者意外情况,提前开仓也无妨。外头流转的仓库,便是平仓。而这个夏安然指了指正在建立的仓库,说道,是中山国的底气。
韩婴思索了下,他看了看现在大家所站立的位置,再盘算了下此处到卢奴的距离,觉得这样的仓库作为存储倒也不是不可以。只是这一种操作模式实在是有些离奇,他对于将粮食挖个洞藏起来这种做法还真是心里头没底。
见他这样,夏安然笑了一下:韩御史,这样的仓房还有一个绝佳的好处。
哦?韩婴拱手作揖,臣请殿下赐教。
谈不上什么赐教,小国王手中的扇子点了点库房所在,粮食存到和地面齐平时候便可以以黄泥覆盖,其地面部分还能当做寻常仓房使用。
也就是说,如果遇到战乱或者掠夺情况,很难有人能够想到他们抢走的粮食其实只是一部分,更多的则是在地下。而就算有人知道地下有粮,但纯粹散装的粮食却很难快速带走。
哪怕要放一把火烧掉,也要先挖开黄泥封层,然后一层层得掘开上头的谷糠再撒入火种。
有这个时间的话估计也没有烧粮草的必要了。
毕竟古代抢粮草都是派出一小队人员出去偷袭,一把火没点起来基本就是全灭,不会有第二次动手的机会。
说到防火其实最好还是用石棉,但是这东西夏安然有些不想去倒腾,石棉肺对人的伤害太大,而且最可怕的是对于这种东西根本没有办法预防和阻拦。古人也没有显微镜,看不到的东西自然也不会生出防范意识。
他算算中山国未来几十年都挺太平,自觉也没这必要。
倒是韩婴被这一番骚操作震得不行,他盘算了几番,又去仓房转了好几圈,觉得这种地下储粮地上再储粮的方法简直是绝了不过缺点就在于由于黄泥是盖在下头粮仓上的,其承重应当不高,所以稻谷也放不了太多。
嗯要不然在里头放些谷糠充数?听小殿下说谷糠还有保温作用呢。
夏安然不知道他的辅政大臣在想什么坏主意,他去找负责施工的匠人们去了。在得到确切消息说这个粮仓可以在冬藏之前完工之后,夏安然眼珠子转了转,准备去做一件大好事。
开仓售粮。
作者有话要说:
刘小猪:暗中观察.jpg
刘小猪: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反正哥哥这么做了就这么学叭。
官僚:不明白这是为啥子!!
官僚:算了还是拍彩虹屁叭!!
夏喵:????嗯???不是,我没有这个意思啊,你们古代人都那么能脑补的吗?
农人在春末夏、一直到收货前的时候是最苦的。
这时候去年的粮食已经吃完了,新的粮食还没有来,基本上民间的高利贷都是这时候出来的,尤其是如果一个家庭受到了某些冲击之后,那绝对是没有粮食的。
然而如果借贷,到了秋天还完之后冬天就又没粮了,只能继续借。最后农民等于在给放贷公司做白功。
所以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候就提出和完善了青苗法,即官方借贷,想法是好的,但是最后因为把控不严,以及地方官僚的贪腐,还有利益相关者的挤压等等举动导致失败,反而伤到了农人。
其实挺可惜的。
怎么说,宋朝对于士大夫的宽容,某些程度上反而制约了其发展。
含嘉仓是典型的北方仓库,和南方情况不同哒,南方基本都是往空中发展,北方是往地下。
含嘉仓本身是建立在洛阳城,是隋朝那位不可说之人建立滴,因为大运河贯通,给洛阳带来了丰富的储粮。
其本质就是地上挖个洞,粮食丢进去,然后在上头做密封层,最后用土把他盖起来。利用地下缺氧保湿的环境保存粮食。
中国人以谷类为主粮其实有个特别好的好处就是,谷类是植物的种子,而最早时候它们就是野草,野草的种子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娇气,而且在环境不太好的时候会进入休眠期,等环境一适应撒一把水就会发芽,这给了粮食存储的时间和空间。
在干燥地方可以存粟九年,米五年,豆子什么的要短一些。
含嘉仓一直从隋朝用到了宋朝,后来宋末战乱才被废弃,在宋南迁后更是没有了必要。
当然这样的仓库一定也有其局限性,比如说不好取拿,一拿就全部都得拿出来。所以后来到了明清的仓库基本就和现代仓库类似了。
但是优点也在于它不好取拿,就不太容易发生新旧粮堆积的情况。
咳。有时间把旧粮挖出来一部分,再把新粮拆开来倒进去还不如不要开仓呢。
所以作者君猜测它是一次挖一个缸,然后全部拿出来然后重新填充的使用方法。(没看到它是怎么实际运用哒,作者君是猜哒!)
以中山国小国这个方法还是比较好推行的,毕竟交通便捷,如果是推行整个大汉的话,在大运河没开的时候坦白说有些难度。
水运的优势比陆运大太多了。
如果刘小猪照抄的话嘎嘎嘎。
第51章 大汉华章(49)
中山国卢奴粮库里头的稻谷的确遭遇了虫害, 虽然完好无损的粮食占据了一大部分,但是也确实存在虫卵隐患。
而最重要的是,还有两成曾经被虫咬过、或者因为其米粒碎裂等等情况的质量稍差一些的米粒。
这些米完全可以食用, 而且以低价售卖并不违背夏安然之前自己给自己定下的原则。
就在夏至到来的这一日,卢奴的粮仓门口就这么搭起了售粮摊子。
按理来说这不符合规定, 西汉的市场在一座城市有它应该在的地方, 但是由于这是官方活动咳。
夏安然一边在心中批评家天下的错误思维一边亲笔为这些稻谷写下了它们的价格。
这个米粮的价格是优秀米粮价格的四分之一不到。
按照如今中山国的米粮价格,甚至不到八分之一。
没错, 青黄不接期间, 中山国如今售粮价格差点翻倍。虽然有市场监管机构在禁止他们涨价, 但是对于一些商户来说,第一年难免就想着国家政策应该没那么严格想要钻个空子,亦或者干脆不卖继续囤积。
价格不合适我不卖总行了吧, 没有违法吧?
他们如此抗争的态度到中山国粮仓开粮而戛然而止。
夏安然之前在建造粮仓时候就已经派人好声好气地前去商量,然而商户们面子上都一脸愁云惨淡地表示「我们家里头也没粮啊,今年不知道怎么回事害虫特别多呢」, 一边继续按兵不动。只有零散几家商户配合工作拿出了一部分存粮。
于是,小国王将这些奸商的名字都暗戳戳记下了。
而其中最为特殊的, 就有如今在中山国廷尉下属任职的许勇的家族曾经的中山国许家。
廷尉负责执法, 许勇入了这一部之后,便被要求熟读大汉的各种法律条款, 也因此他十分清楚中山王殿下此举是认真的。
许家当然也有经营粮食生意,他们在这里家大业大,本身就有若干个农庄,粮食来源很是充沛, 现在又有了他郡的资源,做粮食生意可谓一本万利。
在这之前, 关于粮食是否涨价的问题,许勇曾和家族里面进行了一番争论。家族的意思就是想要倒买倒卖投机倒把一下。小国王毕竟年幼,在他们看来,这个朝堂主要做主的还是郅都,当然也正因为做事的是郅都,他们并不敢过于冒犯,毕竟郅都当年在山东可是杀出了一条血路。
但不违法不代表没有别的办法,
他们消息灵通,除却有许勇这一道线之外,许家在中山国的官僚基层官僚里面有不少族人,这些人为大家族带回了粮仓出事的消息。
许家的反应极其迅速,魄力十足,当即便开始囤积市场的粮食。许家主支远离中山国搬移到外郡,自然有一定的资产损失,而这一部分的资产损失所造成的亏空使得他们更愿意去铤而走险。
许勇对此极其反对,但是他在家族中辈分不高,人微言轻,自然说不上话。然而他实在是害怕届时出事,于是联系了同族兄弟作为主家继承人的许劭。
许劭亦是犹豫良久,最后还是和许勇联合以侯国标准售粮。当然,因为他不过是准继承人,可以调用的资源有限,因而售卖的粮食不多。
但这也足以造成许家的两极化情况。
一边囤积,一边售货。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