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嫖一并地将这一尊白瓷酒壶送出去让人注酒后端来。她也懒得叫人,亲自去拆了陈娇的匣子,随后便轻呼一声。

    准备送给表妹娇娇的礼物比起给姑姑的要轻松了不少,夏安然送了一个女孩造型的瓷娃娃,上头脸蛋是白瓷,下头则是穿了青色衣裳。虽也是一件青白瓷,但是憨态可爱,倒不如白菜那般醒目。

    刘嫖左右看看瓷娃娃,只觉得好玩,但再一低头却发现了这瓷娃娃头上做发髻的地方还有小孔,她一愣,先是以为这是制作时候出了差错,但再仔细一看便注意到娃娃的耳垂上也有孔洞:这洞眼是

    回长公主,殿下说这是给翁主拿来装扮娃娃用的,翁主可以给娃娃戴发髻和耳饰。

    哎哟哟,这我可不好拿了,若是拿了阿娇定是要对我闹死。刘嫖笑了一下,她摸了摸瓷娃娃的小脸蛋,阿母,您快看看这娃娃,做得也太精心了。

    窦太后用手指摸了摸娃娃的轮廓,也跟着笑道:胜儿确实费心了。

    阿母,您也快看看胜儿送了您什么。刘嫖见侍从正在往瓷壶里头倒酒,便怂恿窦太后,胜儿送了我这姑姑一尊酒壶,给娇娇一个娃娃,给陛下一个摆件,这送的都不是一个类型的呀。

    窦太后拗不过女儿,便让人将箱子打了开来,她看不见,还等着刘嫖的形容呢。不想只听到刘嫖站起来的动静没听着她说话,窦太后还以为是女儿卖关子呢,倒也不急。

    刘嫖是真的有些被惊到,窦太后的礼物是两根烛台。这并不少见,赠送烛台本就是对主人的尊敬之意,长信宫的烛台不在少数,只不过窦太后以点灯为主,很少用罢了。

    然而烛台白瓷为底,一根绘有一老者骑乘青牛姿态,悠闲步出一关口的模样,另一根则是书写了《道德经》的精华桥段。

    长公主眼珠子一转,立时知晓这做的便是老子出函谷关著《道德经》的典故。

    当年老子离开周王室欲要云游,镇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擅辨天文,便读出紫气东来,圣人西行,故而拦下了老子,老子喜之,著作《道德经》授之。

    这倒是有心了。

    她心念电转,心中立刻有了日后要同中山国的官吏接触一番的想法,面上却是挂着欢喜笑容,当即便给老太太形容了这幅烛台。

    老太太果然喜欢,还拿在了手里摸了几摸。刘嫖便趁着太后高兴的档口笑问匠人这画是何人所绘?很有缥缈之意。

    国画的基本载体便是纸张,在没有出现纸和墨的完美融合之前,此时绘画多被刻在石板或是木板之上,只有少数得以绘在布帛之上。

    以此为载体,自然决定了其画技和成品较为硬朗。而如今在烛台上的画却是寥寥数笔,以形代之,风格写意,轻灵优美,且笔调多为圆弧状,近看之下总觉得其中有几分玄妙所在。

    长公主见了很是喜欢,她一时说不出什么鉴赏之语,只觉得看着特别舒服,然后她得到了一个令场内众人都惊异的答案。

    这画是她侄儿刘胜亲笔所画,不仅仅是画,上头道德经的文体亦是中山王亲笔所书。

    夏安然这具身体不会画画,他当时在定做这个烛台之时曾经让匠人动手,然而画出来的东西让他仿佛看到了博物馆里头抽象到得靠猜的诡异动物图案。

    尤其是让画牛,匠人就很耿直地把牛头画出来,老子骑牛就是一个小人骑在牛头上,看上去格外夸张。当然这也是如今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但是夏安然接受不了。

    他自己没有绘画的底子,但他在现代看过许多山水人物画,尤其是故宫藏画众多,来源大多是明清帝王的私人珍藏和爱国人士的捐赠,件件精美。他虽不擅画,却也能描摹出一个大概意境。

    落笔前,他是这样想的。但很神奇的是在落笔后他心中所思便能绘成图,在纸上打完草稿之后夏安然情不自禁地敲了系统。

    没别的,他就是想知道自己之前几个世界到底干了什么,怎么连国画技能都给点亮了。

    理所当然的,系统如进入此世界之初所说的不会回答一切有关之前世界的问题一样,持续装死中。

    窦太后欢欢喜喜地将这对烛台放到了桌案上,并且让人配上皇帝拿来的蜡烛点上,以示欢喜。

    小豆丁们对这个可没兴趣,纷纷闹腾着想要拆自己的礼物。

    刘嫖拉不住自己的侄子侄女,只笑着让侍从们扶着些,都是些瓷器莫要摔坏。接着,他们便见到小孩们一个个欢喜尖叫的模样。

    哎哟哟窦太后笑着辨别孩子们的笑声,胜儿这莫不是将弟弟妹妹们的喜好都给记住了?

    咱们胜儿可最是体贴。刘嫖用酒壶试着倒出了一盏酒,送到了窦太后手里,母后,这酒壶倒的确方便,等等我得给我那侄儿写封信,多问他要上一些,这光一个可不够用。

    窦太后瞪她:你也好意思从晚辈那儿拿东西,这可是胜儿好不容易研究出来的。

    母后,瞧您说的,我怎么会白拿侄儿的东西,刘嫖眼波一转,给弟弟亲手倒了一盏酒,陛下,你说我拿那琉璃杯换这酒壶,不亏待咱们胜儿吧?

    刘启正喝着这杯敬酒,一听到阿姊的问话顿时噎了一下。他想了想儿子的性子和送来的书信中的碎碎念,考虑了下还是替儿子说了一句:阿姊不若还是送些粮食给胜儿吧,他写来的信里头说甚想麦饭。

    麦饭?馆陶长公主瞪大了眼睛,完全不敢相信自家小侄子吃着稻米居然想着无法下咽的麦饭。这,这是什么爱好?

    她的视线犹疑地挪向了手中精美的酒壶,指尖不受控制地摸索了一下光滑到犹如凝脂般光滑温凉的釉面。麦子就麦子吧,她的封地在魏郡的馆陶县,和中山国就隔着两个郡,倒是可以来往一番。

    于中山国本地的夏安然并不知道很快就要有姑母来送温暖啦,他正忙着做春耕前的准备。

    既打算参加春季的拜谒,那么毫无疑问需要提前出发,他应当无法赶上春耕。基于此,他必须要在临走前将这些事情都处理好。

    譬如很严肃的一个问题农具改革。

    作者有话要说:

    夏喵:要做这个,要做那个,这个那个都要,还有叽叽咕咕叽叽咕咕,啊!好忙啊!(指指点点指指点点)

    三国夏喵:嗯

    大宋夏喵:唔

    西汉夏喵(炸毛):行了你们闭嘴,我知道你们都做过!我不管,反正我不记得惹,要是我生气了,我连自己都怼你们信不信!

    三国夏喵大宋夏喵眼神齐齐飘向远方:没,我们就是怀念一下没有男人管着的激情岁月

    西汉夏喵:?????等等,你们刚刚说谁管着?别走啊!喂!?

    =====

    遥想当年,攻一旦不在夏喵总是会更浪一些呢这个我没注意到,是一个读者君和我说的。

    我:????有咩?

    好,好像真的有哎!

    汉朝的帝王和明清的不一样啦,其实没有那么的讲究。其实汉朝的王爷们都听浪的,除非真的举起造反大旗,否则很少会被管。

    刘启爹还是比较淡定的,儿子不想干那,到时候再说(实在没人用了就只能拉过来顶上了)

    刘启是一个说的很少但做的很多的皇帝,而且他真的很聪明。

    人是很复杂的,他想要当一个好爹,但是在皇朝面前在江山面前,他没有办法当一个好爹,所以他在后来杀了栗姬和刘荣。但是他没有动栗姬的另外两个儿子,也没动皇次子。

    西汉还不是以儒治国,也不想满清一样崇尚强者为尊。汉代的皇室还是比较有人情味的。

    汉景帝本人年轻时候还是有一把小暴脾气的,譬如他当时和吴王太子下棋,吴王太子态度轻忽,于是景帝直接撩起棋盘砸上去结果把人给打死了后来文帝把太子送回吴国安葬,吴国国主很生气得表示天下同一家,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何必送回吴国然后就又送回去了

    此后吴王便渐渐有了要造反的因头,但是被景帝的老爹文帝给压下去了,当然最后到了景帝时候这位还是造反了。七王之乱的吴楚联军就是他带头。

    所以我觉得有两种可能,1,景帝在砸死太子之后(太子失仪在先,所以景帝应当是无罪的,不过这要看太子究竟干啥了,查不到记录)但是这样冲动肯定是会被文帝教训了,自此他的性格有了转变。

    2、景帝砸死太子是故意之举,因为吴王刘濞一直都是一股比较微妙的势力,当时刘邦在面见他之后都说他有谋逆之相。所以景帝可能帮着老爹存心想要激怒刘濞,刘濞仓促起兵正好可以一网打尽,但没想到刘濞忍下来了。

    现在都只能说是猜测啦!

    当然你要说这位最能干的大概就是他能生啊,十四个儿子排除最后年纪太小毫无存在感的四个,其余一半都能有些说道剩下一半也都能八卦,多高的几率。

    皇二子收集民间书册,很大程度挽救了秦末书本被毁失的餐具。

    五子去挖孔家的房子,找到了遗失的古文经传(神一样的操作)

    六子传下了刘秀一脉,给大汉续了条命

    九子就是刘备的祖宗,差一点给大汉再一次续命。

    十子刘彻。

    郅都是丞相,虽然是夏喵的人,但也有监察藩王之责,是明着来不是有暗令。不要想歪哦。没有那么黑暗的(虽然有点伤气氛但是我觉得必须要说一声)

    本文不玩宫斗,窝不喜欢辣个。

    是基建不好玩吗,还是种田不快乐,连感情戏都要没地方塞了哪里还有空宫斗哟!

    第30章 大汉华章(28)

    中山国仰仗国内丰沛的水力资源, 主要的农作物以水稻为主。作为此地国主,夏安然要发展自然也是往水稻方向发展。

    中山国位于现代的河北,属于中晚稻地区, 和直播的麦子不同,秧苗需要先行在苗盘育种, 等它长出一定的根须再移植到水田里。

    会有如此需要是因为比起麦子, 水稻有一个天敌,那便是多雨多风的南方天气。

    直播的水稻根系扎得浅, 乃至于因播撒的方向有差, 其根部会横向发展, 若是遇到大风很容易被连根拔起。加上南方还有两季稻、三季稻地区,为了抢收抢种必须省去种子发芽的时间。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便是此时种子的发芽率低, 弱苗率高。

    在苗盘内,较弱的幼苗可谓精心呵护,若是遇上了倒春寒, 屋内的温度也较容易控制,不易误了春播。

    同时此举也能淘汰掉表现不良的秧苗, 如此下地的苗都是好苗, 再加上育苗时会留下备用的秧苗,插秧后情况不佳出了意外的也能及时补种, 如此总产出也能得到控制。

    但事实上,在现代由于种子的品控到位,加上农村劳动力缺乏,已经有很多地方也采用直播的方式种植水稻。

    更多的大平原地带以及农粮公司出于种种需要也会使用插秧机。

    现如今国内仅有少部分大型机械无法被使用, 亦或者为了降低成本,劳动力富余的地区还会采用人工插秧。当然, 随着机械公司开发出小型农用机械,以及国家第一产业资源倾斜和结构优化,以后人工插秧很有可能会成为纪录片或者民俗活动。

    中山国多平原,此处自然还是采用最普通的水田插秧技术的,甚至于在西汉年间,他们这样的先育苗再移栽的种植方式还是一种先进的理念。

    夏安然在之前秋收时候就已经发现了一个问题中山国内一国多制情况严重。

    这主要是由于中山国本是由多地郡县拼接而成,但因为各地有各地的规矩和科技点,各地农户使用的农械设备自然存在一定差异。

    不仅仅是工具的差异,自然还有劳动习惯的不同,这一切都由官吏们在入冬前汇报了上来,并且带来了各地农民最常使用的农具。

    农具的改革是必然的。

    夏安然只粗粗看了几眼便知道问题出在了哪里。

    要说农具大体分类最主要的便是整地工具,然而

    小国王左右看看,居然连钉耙都没有发现,修正土地全靠锹、锄,犁虽有,但是是比较传统的人力犁,或者这应该被称为耒耜的进阶版?

    为何不用畜力?

    官吏有些为难地告诉他,马不善耕地,驴脾气太坏,容易耕坏地。

    为何不以黄牛?小国王瞪大了眼。对于他这样的问题,小吏用一种复杂的眼神看了他一眼,喃喃道:黄牛比驴更倔,不好拉呀。

    小国王惊呆了。

    这一年冬天,在中山国各地方全面开展了打牛鼻环活动。

    事实上牛鼻环这存在应当早就有了,毕竟牛作为人类的主要畜力存在了上千年,后世还发现了穿着鼻环的铜牛,证明在春秋战国时代的牛就已经有了鼻环。

    虽然考虑到青铜器也算是礼器,这牛应当也是贵人家里的牛,未必就和寻常百姓的牛一样待遇,但起码已经有人意识到牵着鼻子的牛更为温顺了,想来对于富户或者说以牛为主要驭力的地区,愿意试上一试的人定然不少。

    但可能一则是长期战乱消息互不通畅,二则是中山国属于少数能够在北方种植水稻的地区,水田和旱地不同的耕作方式也使得信息无法顺利传播,亦或者秦汉期间的连年战争使得文明和科技点发生了倒退。总之现在的结果便是,中山国的牛不用鼻环。

    但是好在,找遍全国之后还是有大概知道如何穿鼻环之人,夏安然让他带领一队人上上下下去给各家打鼻环,也不必强行命令,农人们听说这法子能让牛变老实自然上门来求。

    其实此举操作,说难也不难。

    穿鼻环便是用铁签穿过牛鼻子之间的软骨,然后塞入圈子防止伤口闭合即可。

    当然,为了防止伤口发炎,这圈子最好是用惰性金属,金银是不可能了,铜也比较值钱,便有人机智得取了一小节铜条在牛鼻子里头,然后用藤蔓连着铜条,露出来的自是藤蔓,又不显眼又不容易发炎。

    既然畜力到位,改造农业器具的任务自然只能由夏安然来动手。

    钉耙不必说了,这是用来将土壤从大块打为小碎块的必备工具,当然关键时候战斗力亦是惊人,又能护家又能下地,堪称农业类武器第一名。

    如今的犁也要改为以畜力为主的曲辕犁,他绘图后将结构图交给了木匠。为了达到最佳目的,他让铁匠配合着木匠试着配置一下铁质犁头。

    尽管他似乎曾经点亮过以毛笔作画的技能,但夏安然还是打算等开了春让人去寻找石墨,或者试试看能不能将墨块搓成小细块。

    恋耽美

章节目录


我在故宫装猫的日子[综]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肉屋只为原作者洛娜215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洛娜215并收藏我在故宫装猫的日子[综]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