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年自文帝开始其实就已经有向民间征集人才的制度,但是未成规模,多半是皇帝没人用了就招招小手的类型,正式并且定下时间的招聘还要等到武帝朝。

    既然将窦婴留下来负责此事,夏安然自然会将先决条件铺展开,就在当日,借着帝王赐字的消息的东风,年轻的国王让人将招贤令贴满了中山国的各大县乡。

    为了保证藏在深山老林里面的谋士才子都能听到消息,夏安然还让小吏们边走边在马车上呼喊,尤其看到人家一定要多多宣传,日子就定在正月里头,夏安然还特地补了一句是「一月一日」。

    不要小看这一句,迄今传下来的古代历法便有六部,几乎每个政权成立之后都会编制一部历法。秦皇奉行颛顼历,如今大汉十月为岁首便是受此历法的影响,汉初就是否更改历法曾经经历过一番激烈讨论,但最后由于建国初百废待兴,征战频繁,此时便被先放置。

    如此便导致了「正月」二字有所若干种可能,原本被秦政压迫下的各地方都拿出了其本身的历法来。要知道,大汉可是十月过年,你说正月究竟应该是十月还是理论上的一月?

    如果夏安然没留下这一句,估摸着定有人等到了来年十月。

    由于他时间卡得紧,基本只保证了中山国各边缘之地的学子齐赴中山国之都卢奴的路上时间,此多少也是打了不少人一个措手不及。

    自夏安然就藩至今,中山国内的大小势力都十分太平,一点都没有展露出想要搞事的态度。

    一则是因为夏安然迄今不曾触碰到他们的利益,另一原因便是被派来此处镇守的郅都本人了。

    郅都可是一个杀得齐鲁之地血流成河的猛人,若非必要,中山国的势力集团也不想去得罪他,但是夏安然这次的招聘之举稍稍有些让当地人有些不愉快。

    按照正统的招揽才干的方法,应当是小皇子刘胜派人接触各方势力,然后请他们推举贤才,但是夏安然这次的举动明显是跳过了他们。

    更何况中山王的招聘要求写得十分宽泛。

    简单地说,就是你觉得有治理之才,又或者有一技之长者,都可以来面试。当然大前提是,你要认字,愿意加入中山国这个大家庭,并且能够接受朝廷对你的官职调动。

    之所以要求这么低,是因为在小皇子的印象里面,景帝也曾经择选过人才,然而每一年能够被推举上来的人才林林总总之下,也就那么二三十个。

    这可是举国范围的招聘,才二三十个人才,对比后世一个公务员招聘的人数,实在是让人不得不生出唏嘘之心。

    会造成如此结果的原因就是人才的确太少,读书的成本太高。

    能够有条件读书的人,多半本身就是公卿世家,就算有极少部分是靠自己的能力或者财力习得知识的,多半身份也有点问题,譬如是奴仆出身或者说是商人子嗣什么的。

    大汉朝大方向还是讲究英雄不问出处,毕竟当皇帝的就不是什么勋贵出身,选人才的时候自然也不会太在意这个。

    但依托于大汉的择才制度,这种人一般唯有通过他人的推荐,才能够进入到上层人士的目光之中,如果想要去自荐的话,只怕连这些人的大门都走不进去。

    但是夏安然万万没想到的是,只过了三四日,他便接到消息说来应征的人约莫已经有百来人了。

    这个数额实在太过庞大,在把夏安然吓了一跳之后也逼得他不得不动用非常手段,那就是笔试。

    他只有通过笔试先一步地筛选人才。

    这种方式前所未有,在他说出来之后,窦婴和郅都都呆了下,随后二人感兴趣地问何为笔试。

    作为出题人,夏安然毫不在意地将其概念说了一下,引来二人深思的目光。

    西汉朝的招聘多半以面试为主,下头推举上来的俊杰甚至还要帝王亲自面试,而各藩国推荐上来的则是由九卿进行面试。

    没有笔试这倒不是当皇帝为了节省这点开销,而是因为没必要。

    还是拿景帝举例子,上次他择选人才之时由他亲自面试的人也就那么十来个,里面通常也只有一两个是最终能用的,其余的也不过是随手找个角落把人塞进去罢了。

    面试时候还要排除见到帝王不敢说话的、结巴的、长得丑的、因为路途太远不愿意来上班的、不会说官话的、被当地官府截留的,总之对于帝王来说,就这么点人见一见聊聊天还真不算是太困难。

    但是夏安然招聘工作就不一样了,旁的不说,他这是择近就业啊。

    而且诸侯王在此时等同于一郡太守,放到现代,也不过是市长的等级,加上他自就藩以来所表现出来的亲民态度,以及招聘的低门槛,加上中山国本也算是人口大国且相对富庶平和,一句话「肥差也」!

    还有一点,夏安然的年纪小,年少的国王可不就意味着好忽悠嘛,自是有不少人准备踏着中山王这一条线被其推入中央。

    不少人便是冲着这点愿意来碰碰运气。

    看着攒眉思索的小皇子,在场几位长者或是眉眼含笑,或是冷哼一声,都没有将这个可能性告诉他们的小国王。

    若是以为这个小皇子年纪小便能忽悠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这位九皇子,心里可敞亮着呢。

    此后几日,夏安然不得不拿出了自己藏下来的纸张,又找来了擅长金石雕刻之人制作雕版,按照现代的个人简历的模板,他印刷出了百来份可供填写的户籍资料。

    但是其中还多了诸如所擅长的领域、人生格言、最崇拜的人之类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格子。

    对于这一点,夏安然很是振振有词。

    人生格言便能彰显出一个人的精神气,譬如一个笃信「船到桥头自然直」和「爱拼才会赢」的生活状态一定是不一样的。

    倒也不是说哪个生活状态好或者坏,而是合适不合适,就像是不能将种田系的塞到起点热血文一样,那不合适。

    事发突然,纸坊来不及研究印刷所使用的油墨,便暂且使用了如今书写用的墨汁。好在如今的墨水本身是用来写在竹简上,为保上色,这些油墨在研制之初便制得极为浓厚,用来印刷问题倒也不大,就是难干了些,但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匠坊的工作效率很高,模板虽大,但是需要镌刻的字迹却不多,匠人熬了一个通宵,连一个白天便将其完成。

    翌日,前来应征的人士们便惊奇发现,只要填写一张在城门口发放的单子,便可被人接到专门的地方去居住。

    房租极其低廉,宅院内还有如今十分红火的火炕设备。虽说要和他人共住一间,但彼此也有独立的书案。

    吃饭有饭堂,入厕有公共厕间,出入随意,待遇很是优厚。

    更重要的是,他们居住的房屋以砖砌成,又有火炕取暖,哪怕是冬日也不用担心手指被冻僵,房间采光亦是不错,可以趁着这最后时间再复习一下。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修建容纳烟道通过的空间,以至于这里的床比寻常的床要高上一截,和现代的床高度差不多,而对于这儿的人来说,那是要高上许多。

    在旁人看来有些怪异,但是这样的床铺对于老人十分却友好,此次前来应征多半是中年人。此时生活条件差,三四十岁头发花白的也不少,更不必提因出行工具所造成的老寒腿状况了。

    大冬天的不少人上了炕都不愿意再下来。

    当这些应聘的人才听完这间宿舍其实是中山王造来以后供给中山国学子们居住之后,众人都沸腾了。

    应聘只是一时的事情,不中了大家就得悻悻而归,但求学则是一世的,这里学好了还能去他处求职不是。

    这些人虽然自以为都是人才,但是也有不少觉得自己还需要再精进一步的。

    如果能够得到名师指点,那么就算不应聘也罢。

    当下,打听这所学堂「教授什么,请来什么夫子,束脩几何」的人比起打听招聘情况的人还要多。

    甚至于,考虑到如果应聘成功之后就要离开这儿在外头借房子住嗯似乎还不如求学呢!

    第24章 大汉华章(22)

    「什么鬼?」

    夏安然听到下头人禀报的时候脑中只闪过了这三个字。

    跑来应聘的有学之士却一心想要留在这里读书是什么操作?你们好歹都有志气些, 还不如想一想自己能不能当老师之类的呀?

    事实上有这样的想法,才是夏安然误会了这些人。

    如今的教学资源几乎都掌握在簪缨手中,只有极少数的先生会开设学堂教课。坦白说, 这些来的应聘者中不少都是只有半桶子水晃荡的,而他们中有更多几乎都是靠自学成才。

    他们其实并不清楚自己所学多寡, 此来真心应聘者寡, 更多的是想要借此机会结交同僚,如果可以拜师的话便更好了。

    简单地说, 这些报名的人实际是将这次活动当做一次社交活动啦!

    来为小皇子工作?呵呵, 不存在的。

    可怜的被当做借口的夏安然全然不知道这一切, 他还在勤勤恳恳地面对第一次的招聘大会出题考试。

    中山国第一次大规模招聘活动可不能出乱子,这种活动之前也没个章程,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按照个人情况填写的申请表上所擅长的部分进行分类出题。

    号称自己擅长治学的,这些人便交由太傅出题。不用说,多半是以黄老之学为主, 辅以较为广知的先秦诸子学说。

    另一是号称自己擅长治国的,这个由郅都亲自出手, 出了几道时政题, 在夏安然的建议下,还出现应用题和案例分析题考查法律知识。

    当然要考法啦!当官的如果是法盲可咋整?老百姓是法盲最多害自己一家子, 当官的是法盲可是连累了治下百姓。

    一并地,夏安然还出了类似于如何守城、如何练兵之类的题目,他想要试一试能不能在武学上面,给他那兢兢业业大冬天都在练兵的程不识增加一些好用的属下。

    除了这两大类以外, 还有一类杂学,譬如擅长画画、唱曲、舞蹈、雕刻等等的, 这些人夏安然打算征询他们的意见后直接由匠坊进行面试。这种东西自然是实操大于书面,单单考理论知识怎么足够。

    截止正月初一,报名的一共有百三十来位考生。

    三日后,这些才子们拿到了一份考卷。

    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择才之法,学子们多少有些不自在,然而他们被发卷的小吏说服了。

    对于笔试,官方说法是:择贤以才。

    此处必须要说到面试不得不提的一个问题,那就是看脸和口才。

    没错,大汉的帝王几乎个个都是颜控,当然这个也是有历史典故和正当理由的,毕竟相由心生,面相之学自古就有。

    而且武将也罢,文官可是天天在皇帝面前晃悠,若是长相在水平线以下那帝王上班体验多不好。

    但是此举的确在一开始便判了面有暇者的死刑,确实不公。

    关于口才,此处小国王还引用了战国韩非的典故,众所周知,非公子口拙,但其极其有才。若非他著作之书将他的思想书写了下来,以春秋当时的择才方式,很有可能他便会被埋没。

    而事实上,在韩国,这位非公子也的确是被埋没了。

    所以这次中山国的择才之法便是摒弃一切可能有的影响因素,以文来择选人才,不论相貌美丑,不论辩才与否,不论家世,不论出生,不论年龄,已是少有的公平。

    虽然敢于来参加中山国择才者,基本上都在容貌的水平线之上的,但中山国的这一公平做法立刻满足了这一帮文艺小青年们的心。

    日出展卷,日落收卷,治学房的考题均是小题,故而全卷都要答,而治国房则是五道大策题,择一而做即可。

    撇除艺字房的三十多名考生,最终到手的卷子采用了后世科举的藏名阅卷法。

    策论由郅都、太傅和窦婴进行轮流评分,而每一份卷子,都会由夏安然最后再过一遍。

    这倒不是夏安然不相信这三位饱学之士,而是因为他知道出于时代的局限性,有一些有才之士说出来的话并不能被当代人理解。

    为了预防漏掉这一些超越时代的人才,夏安然最后也会将这些试卷都看过一遍。

    然后,他便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问题。

    有经历过誊抄的试卷,那字可真是乱七八糟。加上很多学子是第一次在纸张上书写,开头时多少都会有用力过猛的情况,除了极少数的几份之外,大部分书面条件都很糟糕。

    字体也是,因为夏安然没有规定书写的字体,有些学者用了小篆答题,有些则是隶书。

    小篆乃始皇帝统一全国后参考六国字体,由大篆发展而来,是其简化版本,但即便简化,实际笔画依旧极多,便有人发明了隶书。

    隶书从他的名字看就知道其有辅助之意,其定位便是小篆的辅助字体,因为其书写便捷,为中下等人所用。

    要举例子,便是类似于日本平假名和真名的地位一般。

    当然,最后隶书和假名一样,靠着它方便简单易书等特点取代了小篆成为了汉室的主流字体。但现如今,汉承秦制,篆书依旧是官方文字。

    看篆书是一种享受,其体势修长,多有对称之感,看着就让人觉得极其舒适,原本应是如此,但是书写载体的变换也使得字体发生了偏转。

    由竹简转纸,其变化可并不简单。

    要在完成一份答卷的短暂时间内将书写习惯调整过来并非易事。夏安然看了几份之后,真心诚意地说:日后再有试,定要寻人先行誊抄。

    正在审卷的三人等到问清了何为誊抄之后,均露出了赞同的微笑。但这次也只能作罢,倒不是找不到誊写之人,而是经历了此次考试之后,夏安然存着的纸张数量大规模削减,看着已经只剩下一层底的仓库,小皇子特别后悔当时收集稻草时候没有同漆果一样面向国外群众收集了。

    不过他随即已经下令收集芦苇了。

    秋冬季的芦苇全数枯萎,待到春日其又是自水底萌发,水面上的芦苇枯叶全然无用,芦苇也是现代一大制纸原材料。

    几人在聊天片刻后又俯身继续阅卷。忽而,郅都猛一拍案,将其余几人都惊了一下,便见郅都一脸酣畅之态,看向众人的目光明显带着竭力克制后的兴奋:殿下,臣失礼了,只是,臣竟见着了将法题全数答对之人。

    法这一道题是郅都所出,但其实当中还有夏安然同母兄弟贡献的功劳。

    夏安然的这位兄长在未来就藩之后沉迷于用汉法来坑人,能够做到这一点他自然是熟读汉朝的各项律令。虽然现在这位小皇子还没有就藩,但夏安然相信这一定是他兄长有这方面的天赋,所以在临走前便找他兄长探听了些相关的信息,生怕自己一不当心犯了不该犯的错。

    然后小皇子便被他兄长教育了一番,被说得一愣一愣的。

    那身为学渣的心情便被他转嫁到了这一道案例分析题上,便是郅都看到这道题都要皱眉思索半天。这道题其实就是让考生辨别题干中哪些人有违法之举,又该依据何条例如何判罚。

    恋耽美

章节目录


我在故宫装猫的日子[综]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肉屋只为原作者洛娜215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洛娜215并收藏我在故宫装猫的日子[综]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