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随死殉(穿越 重生)(上)——藕香食肆
不过,衣飞石丝毫没领会到皇帝的欣赏,他很快就解了衣裳,赤身站在小池边,两个宫婢熟练地举起银瓢为他冲水,洗去身上汗渍尘土之后,衣飞石一头扎进能游水的汤池中,泡了几息才猛地钻出水来,舒畅地吐了口气。
外边热透了,你又往凉水里扎猛子,仔细坐了病。
深谙老年养身计划的谢茂不乐意了,坐起来叨叨从前他会训斥衣飞石,如今衣飞石年纪大了,不像是小少年的模样,他就觉得训斥会伤了衣飞石的颜面,口吻温和了许多。
衣飞石抹去脸上的水渍,伸长双臂游到他身边,就在池边趴着,仰头望着他:陛下,臣今儿见的人是从前在西北的旧部,如今在黎州做守备将军。
朱雨慢慢用木梳梳通谢茂湿漉漉的长发,他想了想,问道:就是帮飞琥飞珀破了严氏案那个徐阳骏吧?朕记得,他是咸宁十八年到你爹帐下效力出头,说着不禁笑了笑,朕还以为他是徐屈家的子弟
衣飞石呃了一下,谢茂就笑了:还真是?
他是没爹,老叔没儿子,后来就联宗认了亲。衣飞石解释道。甭管什么地方,抱大腿的人都不少,军中也不例外。若没有徐屈儿子这个身份,徐阳骏也没混不到衣飞石身边做心腹。
怎么,来京城找你要官了?谢茂不甚在意地问。
衣飞石这些年也委实太过低调,自从安排好当年西北军部属内迁之后,他就再不过问各处升迁运作。哪怕他亲爹就在枢机处做总参知事,主管天下武事,哪怕他在内阁也有门路,跑个文官也是轻而易举。然而,甭管多少人往襄国公府走门路,想要混个好缺,衣飞石从来都是不管。
谢茂对跑官这事儿没那么深恶痛绝,有些确有本事的官员,可能在某些方面会有短板,在吏部考核时就卡住了,升迁无力。这种人若是走了门路,宰相慧眼识珠,也算是一段佳话。
有时候也单纯就是好缺肥缺都叫党人把持住了,不抱团的孤臣走投无路,这时候跑官跑到襄国公府,不也是为皇帝荐选英才么?
当然,这二者的前提条件,都是跑官的人确实得有本事,能办实事。
谢茂信得过衣飞石的人品眼光,若是衣飞石荐才,他八成都会照单全收。
偏偏衣飞石又老实得很,除了去年拿了几个谢茂主动赏下的御前侍卫的缺,这些年是真的什么职位都不曾替人谋过。本分到如此地步,完全浪费了皇帝宠臣的名头嘛!
陛下说笑了,臣哪有官赏给他?衣飞石失笑,他与臣说了些故事,想是另有内情。臣本想差人去查,又怕是陛下私事,只得先来问一问陛下。
徐阳骏痛斥文官一手遮天阴害邱灵非,衣飞石转念想想,心中就更吃惊了。
自从严氏案发之后,皇帝叫内阁发了照会,各地严查拐带与卖良为贱之事,为督察各州县府衙,听事司与都察院都派了人天下行走,大多数衙门都有听事司的录事亲自盯着。若文官真能一手遮天,岂非连听事司和都察院都买通了?
买通了都察院不奇怪,自来文官里头关系盘根错节,同窗同年同门同党买通了一个,想想办法就能顺杆买一串子。问题是,听事司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衙门,里头中坚是多宫婢宫监,很多人想走门路都走不进去,况买了这一个,未必就能买那一个。
能把听事司买通到蒙蔽圣听的地步,这件事的性质就比较可怕了。
事情涉及听事司,衣飞石不敢擅专,必然要跟皇帝透风。
朕有什么私事是爱卿不知道的?
谢茂拣起身边银盘子里的一块切成小牙的香瓜,递给趴在池边的衣飞石。
衣飞石就撑起身来,就着皇帝的投喂咔嚓咔嚓把那块瓜啃了个精光,随后把皇帝捏着香瓜的三根指尖都吮了一遍,舔干净了。谢茂被他逗得忍俊不禁,笑道:你个坏蛋。
衣飞石又缩回池子里泡着,说道:徐阳骏与华林县令邱灵非有些渊源,他来京城求告,是替邱灵非喊冤。据他所说,邱灵非绝不是怠政之人。此事臣自然不能听他一面之词,本想差人去华林县问一问
徐阳骏此来京城若非诬告,就确实是有人冤枉了邱灵非。
假设邱灵非确实是被冤枉的,听事司的立场只剩下两个可能,一个是听事司被买通了,向皇帝隐瞒了邱灵非是个勤恳清官的事实,另外一个可能,则是听事司把真实情报向皇帝上报了,皇帝故意选择坐实邱灵非被冤,又或者,邱灵非被冤枉就是皇帝的手笔?
衣飞石觉得后边这个可能比较蠢,应该不大可能,可是,他还是得事先问一问。
他一边说着,谢茂一边听着,谢茂脸上的笑容就渐渐地收敛了。
不过,让衣飞石觉得奇怪的是,皇帝的表情既不像是生气,更不像是成竹在胸的了然。
若听事司知情不报,皇帝就该生气啊!若听事司已经上报过了,皇帝就该早知道此事了吧?偏偏皇帝的反应,让衣飞石觉得二者皆不似。
怕冤枉邱灵非的背后,就是朕的授意?朕冤死他区区一个七品县令,借机收拾前朝文官?谢茂似笑非笑,小石头,衣爱卿,想得挺复杂朕犯得着么?
臣也觉得此事荒唐了些。衣飞石忙表白忠心。
谢茂挥手让朱雨不必再服侍,披衣站了起来,在湿润的盥室中缓缓转了两圈,说:听事司始建之处,朕就想过会有这么一天。你见过这世上有不贪不腐的衙门么?
衣飞石跟着从池水中起身,宫人服侍他擦身更衣,他轻声道:臣治军还算严厉。年年军法施斩也不在少数。多厉害的律法军规也架不住人性的贪婪。不贪不腐的衙门,大约只存在于史书记载的上古轩辕皇帝治下。
谢茂想了想,轻叹道:还是太仓促了些。
衣飞石不解。
这事儿既然求到你跟前了,你就问一问吧。小衣,朕前年就想让你入阁
谢茂深知衣飞石眼界心胸,不说多么干练娴熟,在他身边帮着协助一二是绝对够了。
偏偏衣飞石不肯,每回他进了内阁,衣飞石宁可站在廊下烈阳冬雪地候着,也不愿跟他进门,你就跟朕无赖,借口羽林卫还未收服。这都几年了?还收不住羽林卫,朕要去问镇国公是怎么教儿子的了?
衣飞石抿嘴笑了笑,理好衣襟走到他身边,说:陛下不心疼臣了,这是要臣回家挨板子。
他确实不愿入阁,衣家一门两国公,荣宠已近巅峰,何必再惹眼?
可是,这些年他天天守在皇帝身边,天天看着皇帝为着政务熬心劳神。皇帝今年还不到二十五岁,这些年的某些生活作派居然比他爹衣尚予还像个老头儿,整天嚷着养身惜福,衣飞石难免要心疼心软。
要说皇帝很多时候也真不必事必躬亲,偏偏谢茂又是个轻易不信人的性子,内阁、司礼监翻拣过的折子,他不放心都要重新看一遍。他叫衣飞石帮他看,衣飞石又不肯,可不就得自己熬着么?
衣飞石心底那根自保的底线,终究还是要在体贴担心皇帝健康的前边,再退一步。
黎州官场的事儿,你不要出面。涉及听事司与陈琦、吴善琏之争,沾上哪个都不好看。
谢茂捧着衣飞石的脸颊,朕让黎王出面,你掩在他身后。他是宗室,身份你比不得。这案子办完了,朕就简拔你入阁。
谢朝早年就有大功边将回朝后身居高位统领政事的前例,太祖、太宗朝的几位名相,都是上马杀敌、下马安民的不世牛人,后来朝里官位就那么多,边疆战事也多,朝中怕被抢了出头之位的大臣就向皇帝谏言,不再召边将回朝,仁宗时就干脆就命其继续驻守地方。
衣飞石身负灭陈之功,皇帝非要把他捞进内阁,抬出太祖、太宗朝的先例,也能搪塞得过去。
臣遵旨。
衣飞石都想替黎王委屈了。
反正皇帝这儿从来就是,有锅了啊,六哥来背!
※
二人用了午膳,谢茂立刻就宣黎王进宫,说了华林县的事。
饶是黎王如此好涵养,听说此事都忍不住青了脸。这件事委实牵扯太大了!
听事司倒是其次,毕竟听事司是皇帝私奴,甭看如今各地衙门的录事、写字个个嚣张跋扈,吓得群臣瑟瑟,然而,如今是皇帝对听事司要砍要杀,听事司还能怎样?难不成还有衙门肯替听事司喊冤?
衣飞石不清楚前朝的矛盾,谢茂心中门儿清,区区一个华林县令有什么好诬陷的?
人家想对付的,原本就是身在吏部文选司的秦南国,是秦南国背后的单学礼,是单学礼头顶的内阁首辅陈琦!
谢茂稍微提点了两句,谢范就彻底听懂了。
内阁两位阁老打架,他倒成了磨刀的。甭管砍倒了谁,对方那一党不都得恨死自己?
不过,谢范瞅了瞅站在皇帝身边的衣飞石,也得承认这事儿只能让他来办。宗室自有特权,和普通臣子不一样。真让衣飞石出面做这事儿,谢范自己都觉得不厚道。
衣飞石亲自给谢范捧了茶,也有些讪讪:此事偏劳六哥了。
谢范忙起身接了茶,谢了一句,说道:该当的该当的,不敢称劳烦。
你问得仔细些。谢茂突然说。
不要怕花费功夫,刑部、大理寺、都察院,朕都会下旨意,你自去调人,带着去黎州,仔仔细细地问明白。这件事不大寻常。依朕想来,此事或与吴党有关,却未必是吴阁老授意。
这些年内阁平稳,吴阁老功不可没。
他是个刚烈耿介的脾性,这手段太阴柔内媚,倒不是他的风格。
他说得这么明白,几乎已经肯定不是吴善琏的手笔了。谢范心里明白,这案子查到最后,就算是吴善琏党羽为祸,只怕皇帝也不会准许吴阁老下野,是要保吴阁老的。
真把吴善琏弄下去了,朝中资历能与陈琦一较高下的,就只剩下礼部的文老尚书,都察院的左都御史蔡老大人。偏偏这两位一个年事已高,一个久患足疾,是绝不可能入阁理事的。
那时候,内阁就只剩下陈琦一家独大了。皇帝显然不愿意看见这样的局面。
谢范顿时就松了口气。
说到这里,谢茂笑了笑,说道,六哥,你也不必太小心翼翼。
说到底,陈氏、吴氏皆吾等家臣,家里臣仆起了嫌隙互相打架,没得叫主人家心慌意乱不知所措的道理。谁对了就赏,谁错了就罚,谁被冤枉了,还他一个清白。
谢范起身拜礼,俯首道:谨领训。
※
太平九年秋,黎王谢范再次奉王命旗牌,代天巡狩,驾临黎州。
第157章 振衣飞石(157)
六月间,皇帝就钦命黎王往黎州巡查百官诸事,黎王一直拖拖拉拉到了八月才出京。
这期间黎王就照着皇帝的旨意,在刑部、大理寺、都察院里,抽调了近二十名能吏好手,专门在他钦差行辕听候差遣。这事儿在京城闹得沸沸扬扬,黎王还特意关照这三个衙门的长官,不要吝惜人手,万望着力推荐,说是查完了黎州弊案,立马就把人还来。
这一来,整个朝廷都知道黎王要在黎州搞一票大的了。
明知道黎王是故意打草惊蛇,黎州官场还是发生了剧烈动荡。这年月当官的哪儿能没点见不得人的私事?旁人都是贪官,就你一个清官,你还想好好混下去?
甭管黎王想查的是哪个案子,心里有鬼的官员都在惊慌失措地找关系、打听情况、清扫残局。
孰不知黎王王驾仪仗留在京城,其实本人在六月末就由羽林内卫护送着进了黎州地界,邸报明发八月启程时,他已经骑快马把黎州各地都转了一圈了,各地衙门的黑材料记了一笔又一笔。
披上钦差皮正式巡查时,他不急不躁,一个县接着一个县走。
有功勤勉者,上折向皇帝奏请嘉奖,营私舞弊者,不严重的就记一笔抄送内阁、吏部,严重的直接就地革职,押解上京交刑部或大理寺决案。
短短半个月时间,他就撸掉两个县令、一个钦命学政了,眼看着还要问黎州的布政使衙门,黎州布政使卢云吓得连夜给郡守李长宜写信求助,黎州各级官员都在瑟瑟发抖宗室钦差和大臣钦差身份不同,后者还能运作一番,买不下来还可以借着朝中力量攀诬弹劾,这宗室钦差怎么搞?
似黎王这样只管卫戍军的武官,难道还能弹劾他治兵不力、吃空饷、谋反?
谢朝文武不相统。因战事频仍,是以谢朝的各个兵衙威权赫赫,很少被文官所挟制。但凡文官弹劾武官,首先就要被质问:你一个文官咋知道人家兵衙的事呢?窥视武事,这也是涉嫌谋逆的重罪。
六哥也是嫉恶如仇。
谢茂看着黎王递回来的折子,朱笔批示交刑部署理,顺手就递给衣飞石看。
衣飞石这两天已经跟着他在内阁进进出出几回了,陈琦、吴善琏都知道他要入阁,他在文华殿依然一声不吭,回了太极殿,皇帝要他翻折子,不太紧要的他就帮着看一眼。
黎王的折子涉及黎州之事,又是衣飞石首告于皇帝,他更关心一些,这会儿也就拿来看了。
黎王在奏折中说,黎州须羊县有个江姓老汉,生了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孩儿,长女先被富户抢去做丫鬟,后给富户生了个儿子,抬了妾,那富户又想纳幼女为妾。不想幼女死活不肯,跳河自杀了。江老汉去县衙诉状,要富户赔二百两银子。须羊县令觉得那幼女是自杀,富户抢的是长女,又不曾抢幼女,因何要赔钱?判了富户无罪。
前不久听说黎王要查黎州弊案,须羊县令想起黎王府的大郡主才捣了拐带窝,只怕黎王也是个偏从穷人妇孺的脾性,深怕那江老汉去找黎王喊冤,找来富户暗示一番,那富户竟然回家逼做了妾的江家长女,回家把江老汉灌醉之后推进堰塘,淹死了。
那富户又去衙门状告江氏弑父,须羊县令判了江氏绞刑,就此结案了账。
须羊县令自以为做得神不知鬼不觉,哪晓得他判决江氏那一日,黎王就在须羊县吃炒肝。
前些日子钦差行辕行至须羊县,黎王就重审了此案,不止判了富户斩刑,还把已经判了绞刑的江氏尸骨挖出来,鞭尸二百下,至于须羊县令也没落好,已经被黎王就地革职,押解进京了。黎王有王命旗牌,四品以下官员他可以直接处置,然而,他也很有分寸,都是送回京让皇帝裁决。
恋耽美
外边热透了,你又往凉水里扎猛子,仔细坐了病。
深谙老年养身计划的谢茂不乐意了,坐起来叨叨从前他会训斥衣飞石,如今衣飞石年纪大了,不像是小少年的模样,他就觉得训斥会伤了衣飞石的颜面,口吻温和了许多。
衣飞石抹去脸上的水渍,伸长双臂游到他身边,就在池边趴着,仰头望着他:陛下,臣今儿见的人是从前在西北的旧部,如今在黎州做守备将军。
朱雨慢慢用木梳梳通谢茂湿漉漉的长发,他想了想,问道:就是帮飞琥飞珀破了严氏案那个徐阳骏吧?朕记得,他是咸宁十八年到你爹帐下效力出头,说着不禁笑了笑,朕还以为他是徐屈家的子弟
衣飞石呃了一下,谢茂就笑了:还真是?
他是没爹,老叔没儿子,后来就联宗认了亲。衣飞石解释道。甭管什么地方,抱大腿的人都不少,军中也不例外。若没有徐屈儿子这个身份,徐阳骏也没混不到衣飞石身边做心腹。
怎么,来京城找你要官了?谢茂不甚在意地问。
衣飞石这些年也委实太过低调,自从安排好当年西北军部属内迁之后,他就再不过问各处升迁运作。哪怕他亲爹就在枢机处做总参知事,主管天下武事,哪怕他在内阁也有门路,跑个文官也是轻而易举。然而,甭管多少人往襄国公府走门路,想要混个好缺,衣飞石从来都是不管。
谢茂对跑官这事儿没那么深恶痛绝,有些确有本事的官员,可能在某些方面会有短板,在吏部考核时就卡住了,升迁无力。这种人若是走了门路,宰相慧眼识珠,也算是一段佳话。
有时候也单纯就是好缺肥缺都叫党人把持住了,不抱团的孤臣走投无路,这时候跑官跑到襄国公府,不也是为皇帝荐选英才么?
当然,这二者的前提条件,都是跑官的人确实得有本事,能办实事。
谢茂信得过衣飞石的人品眼光,若是衣飞石荐才,他八成都会照单全收。
偏偏衣飞石又老实得很,除了去年拿了几个谢茂主动赏下的御前侍卫的缺,这些年是真的什么职位都不曾替人谋过。本分到如此地步,完全浪费了皇帝宠臣的名头嘛!
陛下说笑了,臣哪有官赏给他?衣飞石失笑,他与臣说了些故事,想是另有内情。臣本想差人去查,又怕是陛下私事,只得先来问一问陛下。
徐阳骏痛斥文官一手遮天阴害邱灵非,衣飞石转念想想,心中就更吃惊了。
自从严氏案发之后,皇帝叫内阁发了照会,各地严查拐带与卖良为贱之事,为督察各州县府衙,听事司与都察院都派了人天下行走,大多数衙门都有听事司的录事亲自盯着。若文官真能一手遮天,岂非连听事司和都察院都买通了?
买通了都察院不奇怪,自来文官里头关系盘根错节,同窗同年同门同党买通了一个,想想办法就能顺杆买一串子。问题是,听事司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衙门,里头中坚是多宫婢宫监,很多人想走门路都走不进去,况买了这一个,未必就能买那一个。
能把听事司买通到蒙蔽圣听的地步,这件事的性质就比较可怕了。
事情涉及听事司,衣飞石不敢擅专,必然要跟皇帝透风。
朕有什么私事是爱卿不知道的?
谢茂拣起身边银盘子里的一块切成小牙的香瓜,递给趴在池边的衣飞石。
衣飞石就撑起身来,就着皇帝的投喂咔嚓咔嚓把那块瓜啃了个精光,随后把皇帝捏着香瓜的三根指尖都吮了一遍,舔干净了。谢茂被他逗得忍俊不禁,笑道:你个坏蛋。
衣飞石又缩回池子里泡着,说道:徐阳骏与华林县令邱灵非有些渊源,他来京城求告,是替邱灵非喊冤。据他所说,邱灵非绝不是怠政之人。此事臣自然不能听他一面之词,本想差人去华林县问一问
徐阳骏此来京城若非诬告,就确实是有人冤枉了邱灵非。
假设邱灵非确实是被冤枉的,听事司的立场只剩下两个可能,一个是听事司被买通了,向皇帝隐瞒了邱灵非是个勤恳清官的事实,另外一个可能,则是听事司把真实情报向皇帝上报了,皇帝故意选择坐实邱灵非被冤,又或者,邱灵非被冤枉就是皇帝的手笔?
衣飞石觉得后边这个可能比较蠢,应该不大可能,可是,他还是得事先问一问。
他一边说着,谢茂一边听着,谢茂脸上的笑容就渐渐地收敛了。
不过,让衣飞石觉得奇怪的是,皇帝的表情既不像是生气,更不像是成竹在胸的了然。
若听事司知情不报,皇帝就该生气啊!若听事司已经上报过了,皇帝就该早知道此事了吧?偏偏皇帝的反应,让衣飞石觉得二者皆不似。
怕冤枉邱灵非的背后,就是朕的授意?朕冤死他区区一个七品县令,借机收拾前朝文官?谢茂似笑非笑,小石头,衣爱卿,想得挺复杂朕犯得着么?
臣也觉得此事荒唐了些。衣飞石忙表白忠心。
谢茂挥手让朱雨不必再服侍,披衣站了起来,在湿润的盥室中缓缓转了两圈,说:听事司始建之处,朕就想过会有这么一天。你见过这世上有不贪不腐的衙门么?
衣飞石跟着从池水中起身,宫人服侍他擦身更衣,他轻声道:臣治军还算严厉。年年军法施斩也不在少数。多厉害的律法军规也架不住人性的贪婪。不贪不腐的衙门,大约只存在于史书记载的上古轩辕皇帝治下。
谢茂想了想,轻叹道:还是太仓促了些。
衣飞石不解。
这事儿既然求到你跟前了,你就问一问吧。小衣,朕前年就想让你入阁
谢茂深知衣飞石眼界心胸,不说多么干练娴熟,在他身边帮着协助一二是绝对够了。
偏偏衣飞石不肯,每回他进了内阁,衣飞石宁可站在廊下烈阳冬雪地候着,也不愿跟他进门,你就跟朕无赖,借口羽林卫还未收服。这都几年了?还收不住羽林卫,朕要去问镇国公是怎么教儿子的了?
衣飞石抿嘴笑了笑,理好衣襟走到他身边,说:陛下不心疼臣了,这是要臣回家挨板子。
他确实不愿入阁,衣家一门两国公,荣宠已近巅峰,何必再惹眼?
可是,这些年他天天守在皇帝身边,天天看着皇帝为着政务熬心劳神。皇帝今年还不到二十五岁,这些年的某些生活作派居然比他爹衣尚予还像个老头儿,整天嚷着养身惜福,衣飞石难免要心疼心软。
要说皇帝很多时候也真不必事必躬亲,偏偏谢茂又是个轻易不信人的性子,内阁、司礼监翻拣过的折子,他不放心都要重新看一遍。他叫衣飞石帮他看,衣飞石又不肯,可不就得自己熬着么?
衣飞石心底那根自保的底线,终究还是要在体贴担心皇帝健康的前边,再退一步。
黎州官场的事儿,你不要出面。涉及听事司与陈琦、吴善琏之争,沾上哪个都不好看。
谢茂捧着衣飞石的脸颊,朕让黎王出面,你掩在他身后。他是宗室,身份你比不得。这案子办完了,朕就简拔你入阁。
谢朝早年就有大功边将回朝后身居高位统领政事的前例,太祖、太宗朝的几位名相,都是上马杀敌、下马安民的不世牛人,后来朝里官位就那么多,边疆战事也多,朝中怕被抢了出头之位的大臣就向皇帝谏言,不再召边将回朝,仁宗时就干脆就命其继续驻守地方。
衣飞石身负灭陈之功,皇帝非要把他捞进内阁,抬出太祖、太宗朝的先例,也能搪塞得过去。
臣遵旨。
衣飞石都想替黎王委屈了。
反正皇帝这儿从来就是,有锅了啊,六哥来背!
※
二人用了午膳,谢茂立刻就宣黎王进宫,说了华林县的事。
饶是黎王如此好涵养,听说此事都忍不住青了脸。这件事委实牵扯太大了!
听事司倒是其次,毕竟听事司是皇帝私奴,甭看如今各地衙门的录事、写字个个嚣张跋扈,吓得群臣瑟瑟,然而,如今是皇帝对听事司要砍要杀,听事司还能怎样?难不成还有衙门肯替听事司喊冤?
衣飞石不清楚前朝的矛盾,谢茂心中门儿清,区区一个华林县令有什么好诬陷的?
人家想对付的,原本就是身在吏部文选司的秦南国,是秦南国背后的单学礼,是单学礼头顶的内阁首辅陈琦!
谢茂稍微提点了两句,谢范就彻底听懂了。
内阁两位阁老打架,他倒成了磨刀的。甭管砍倒了谁,对方那一党不都得恨死自己?
不过,谢范瞅了瞅站在皇帝身边的衣飞石,也得承认这事儿只能让他来办。宗室自有特权,和普通臣子不一样。真让衣飞石出面做这事儿,谢范自己都觉得不厚道。
衣飞石亲自给谢范捧了茶,也有些讪讪:此事偏劳六哥了。
谢范忙起身接了茶,谢了一句,说道:该当的该当的,不敢称劳烦。
你问得仔细些。谢茂突然说。
不要怕花费功夫,刑部、大理寺、都察院,朕都会下旨意,你自去调人,带着去黎州,仔仔细细地问明白。这件事不大寻常。依朕想来,此事或与吴党有关,却未必是吴阁老授意。
这些年内阁平稳,吴阁老功不可没。
他是个刚烈耿介的脾性,这手段太阴柔内媚,倒不是他的风格。
他说得这么明白,几乎已经肯定不是吴善琏的手笔了。谢范心里明白,这案子查到最后,就算是吴善琏党羽为祸,只怕皇帝也不会准许吴阁老下野,是要保吴阁老的。
真把吴善琏弄下去了,朝中资历能与陈琦一较高下的,就只剩下礼部的文老尚书,都察院的左都御史蔡老大人。偏偏这两位一个年事已高,一个久患足疾,是绝不可能入阁理事的。
那时候,内阁就只剩下陈琦一家独大了。皇帝显然不愿意看见这样的局面。
谢范顿时就松了口气。
说到这里,谢茂笑了笑,说道,六哥,你也不必太小心翼翼。
说到底,陈氏、吴氏皆吾等家臣,家里臣仆起了嫌隙互相打架,没得叫主人家心慌意乱不知所措的道理。谁对了就赏,谁错了就罚,谁被冤枉了,还他一个清白。
谢范起身拜礼,俯首道:谨领训。
※
太平九年秋,黎王谢范再次奉王命旗牌,代天巡狩,驾临黎州。
第157章 振衣飞石(157)
六月间,皇帝就钦命黎王往黎州巡查百官诸事,黎王一直拖拖拉拉到了八月才出京。
这期间黎王就照着皇帝的旨意,在刑部、大理寺、都察院里,抽调了近二十名能吏好手,专门在他钦差行辕听候差遣。这事儿在京城闹得沸沸扬扬,黎王还特意关照这三个衙门的长官,不要吝惜人手,万望着力推荐,说是查完了黎州弊案,立马就把人还来。
这一来,整个朝廷都知道黎王要在黎州搞一票大的了。
明知道黎王是故意打草惊蛇,黎州官场还是发生了剧烈动荡。这年月当官的哪儿能没点见不得人的私事?旁人都是贪官,就你一个清官,你还想好好混下去?
甭管黎王想查的是哪个案子,心里有鬼的官员都在惊慌失措地找关系、打听情况、清扫残局。
孰不知黎王王驾仪仗留在京城,其实本人在六月末就由羽林内卫护送着进了黎州地界,邸报明发八月启程时,他已经骑快马把黎州各地都转了一圈了,各地衙门的黑材料记了一笔又一笔。
披上钦差皮正式巡查时,他不急不躁,一个县接着一个县走。
有功勤勉者,上折向皇帝奏请嘉奖,营私舞弊者,不严重的就记一笔抄送内阁、吏部,严重的直接就地革职,押解上京交刑部或大理寺决案。
短短半个月时间,他就撸掉两个县令、一个钦命学政了,眼看着还要问黎州的布政使衙门,黎州布政使卢云吓得连夜给郡守李长宜写信求助,黎州各级官员都在瑟瑟发抖宗室钦差和大臣钦差身份不同,后者还能运作一番,买不下来还可以借着朝中力量攀诬弹劾,这宗室钦差怎么搞?
似黎王这样只管卫戍军的武官,难道还能弹劾他治兵不力、吃空饷、谋反?
谢朝文武不相统。因战事频仍,是以谢朝的各个兵衙威权赫赫,很少被文官所挟制。但凡文官弹劾武官,首先就要被质问:你一个文官咋知道人家兵衙的事呢?窥视武事,这也是涉嫌谋逆的重罪。
六哥也是嫉恶如仇。
谢茂看着黎王递回来的折子,朱笔批示交刑部署理,顺手就递给衣飞石看。
衣飞石这两天已经跟着他在内阁进进出出几回了,陈琦、吴善琏都知道他要入阁,他在文华殿依然一声不吭,回了太极殿,皇帝要他翻折子,不太紧要的他就帮着看一眼。
黎王的折子涉及黎州之事,又是衣飞石首告于皇帝,他更关心一些,这会儿也就拿来看了。
黎王在奏折中说,黎州须羊县有个江姓老汉,生了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孩儿,长女先被富户抢去做丫鬟,后给富户生了个儿子,抬了妾,那富户又想纳幼女为妾。不想幼女死活不肯,跳河自杀了。江老汉去县衙诉状,要富户赔二百两银子。须羊县令觉得那幼女是自杀,富户抢的是长女,又不曾抢幼女,因何要赔钱?判了富户无罪。
前不久听说黎王要查黎州弊案,须羊县令想起黎王府的大郡主才捣了拐带窝,只怕黎王也是个偏从穷人妇孺的脾性,深怕那江老汉去找黎王喊冤,找来富户暗示一番,那富户竟然回家逼做了妾的江家长女,回家把江老汉灌醉之后推进堰塘,淹死了。
那富户又去衙门状告江氏弑父,须羊县令判了江氏绞刑,就此结案了账。
须羊县令自以为做得神不知鬼不觉,哪晓得他判决江氏那一日,黎王就在须羊县吃炒肝。
前些日子钦差行辕行至须羊县,黎王就重审了此案,不止判了富户斩刑,还把已经判了绞刑的江氏尸骨挖出来,鞭尸二百下,至于须羊县令也没落好,已经被黎王就地革职,押解进京了。黎王有王命旗牌,四品以下官员他可以直接处置,然而,他也很有分寸,都是送回京让皇帝裁决。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