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科学的原始人 作者:千书过
然会保持弯曲的形状。
所以和别的材料相比,竹子更加适合批量的生产弓箭。
原本,王伟考虑到了族人的力气,还有些担心竹制的弓箭太过脆弱,射程和投掷石斧相比,没有太大的优势。
不过当他看到桑水他们送来的竹子后,这种担忧顿时消散的无影无踪。
桑水他们送来的竹子,比普通的竹壁要厚上一倍。
有了这一倍的差距,用这种竹子做成的弓箭,威力势必会比普通的竹箭提升许多,王伟自然就不用担心威力的问题了。
而想要制作竹弓,许多工具是少不了的,小锯子,柴刀,锉刀,铁钩等工具,都需要制作。
如果将有限的铁块都做成铁斧的话,那这些工具就做不出来,竹弓竹箭自然也就无法制作了。
更何况,在这山谷之中,数量最多的资源为木材。
眼前的树林里面,全部都是被大雪压倒压断的参天大树。
想要将这些树木资源利用上的话,各种木匠的工具也是需要制作两套的。
像拉锯,各种形状的木凿,刨子和牵钻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东西用铁的话比较少,但是木匠也需要锤子,需要小斧头啊。
一样制作两套的话,那需要用到铁的地方就多了。
所以,对于王伟来说,现在这些铁,是能省则省,砍树用的大斧头,两把就算是足够了。
更何况,哪怕就是这些必备的工具都做完了,王伟还得制作一些生活上能够使用的工具呢。
例如剪刀,菜刀,钳子之类的工具,有铁的话,都能慢慢打出来。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王伟化作了村中的专职铁匠。
一件件稀奇古怪的工具被王伟制作了出来。
但是每一件族人看不懂的工具,都有它特定的用途。
就像是经过反复淬火和回火的锉刀,做完之后族人并不知道它有什么用。
不过当王伟花费了差不多一天的时间打出来了一根薄薄的铁条之后,锉刀立刻派上了用场。
铁条上面,被锉刀磨出了一个又一个三角形的锯齿。
等锯齿磨好了之后,王伟将这铁条叫做锯条。
这种两边布满了锯齿的铁条,用来锯竹子的话,比柴刀和斧头好用了无数倍。
锯出来的缺口齐整光滑,用火烤一下,烧掉毛刺之后,完全可以代替陶碗用来盛汤喝。
如果没有锯条的话,用柴刀和斧头来砍竹子,如果用力过猛的话,容易将竹子砍散。
一刀刀慢慢砍的话,不仅浪费时间,砍出来的缺口又坑坑洼洼,需要放在石头上打磨很久才能保证不会伤到嘴。
随着一件件工具的出现,族人的生活也因为这些工具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论是竹子还是木头,在这些工具的帮助下,都能够轻易的变化成自己所需要的形状。
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现,有了这些工具的帮助,自己的生活,好像变得越来越简单了。
而村子里面的人,也渐渐的因为各自所忙碌的事情,而被大家称之为陶匠,铁匠,竹匠和木匠了。
第97章 危机
在任何时代,任何一种技艺,都不可能是单独存在的。
往往,一项技艺,需要十几种其余的知识相辅相成才能进步,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就像是最初烧陶的时候,王四五为了寻找最佳的烧陶时间,那用以计时的漏壶便被制作了出来。
而为了寻找最佳的陶土配方,他又需要学习数字,学习比例,去一次次的试验不同比例下的陶土出陶后的特点。
最后,为了不会将试验过的配方遗忘,他又需要学习文字,将试验过的东西记录在树皮上。
所以,简简单单的一个烧陶,催生出了许多其余的知识。
时间的划分和掌控,数字,文字的出现。
以后如果想要更好的记载实验记录的话,也许还会催生更加方便记载和保存的纸笔出来。
就像是烧陶一样,不论是竹工还是木工,也会衍生出来许多辅助的知识。
拿最简单的,最迫切需要的来说,就是需要规定各种计量单位了。
如果没有计量单位的话,王伟让族人制作箭杆的时候,族人问箭杆要多长的,王伟总不可能掰断一根树枝,然后告诉族人,比划着这根树枝来做吧。
如果需要在木头上面开个三四公分粗的孔,族人问王伟孔要开多大的,王伟总不能让他比着自己的不可描述之处的粗细来开吧。
更何况,哪怕就是不可描述之处,也有粗细之分呢,而且就是一个人的不可描述之处,硬和不硬时候的粗细也各有不同呢。
所以当王伟考虑到这个问题之后,便将计量单位给确定了下来。
和后世一样,长度的话,王伟还是用米来代替。
一米的话,分为一百厘米,又称作一百公分。
而角度的话,也是一圈固定为三百六十度的。
规定长度单位的话,王伟其实是可以随意设定一米为多长的。
只要他给出一个参照物,那不论这个参照物按照地球的标准来说,是一米五还是半米。
以后在这个世界,那这个参照物就只代表这个世界的一米了。
但是出于穿越来之前养成的习惯,王伟的长度标准,还是按照地球上的标准来的。
成年后的男子身高几乎不会再发生太大的变化了,王伟穿越来之前,他的身高为一米七八。
以自己为参照物,王伟很快便确定了一米的长度了。
也许这个长度,和地球上的一米
恋耽美
然会保持弯曲的形状。
所以和别的材料相比,竹子更加适合批量的生产弓箭。
原本,王伟考虑到了族人的力气,还有些担心竹制的弓箭太过脆弱,射程和投掷石斧相比,没有太大的优势。
不过当他看到桑水他们送来的竹子后,这种担忧顿时消散的无影无踪。
桑水他们送来的竹子,比普通的竹壁要厚上一倍。
有了这一倍的差距,用这种竹子做成的弓箭,威力势必会比普通的竹箭提升许多,王伟自然就不用担心威力的问题了。
而想要制作竹弓,许多工具是少不了的,小锯子,柴刀,锉刀,铁钩等工具,都需要制作。
如果将有限的铁块都做成铁斧的话,那这些工具就做不出来,竹弓竹箭自然也就无法制作了。
更何况,在这山谷之中,数量最多的资源为木材。
眼前的树林里面,全部都是被大雪压倒压断的参天大树。
想要将这些树木资源利用上的话,各种木匠的工具也是需要制作两套的。
像拉锯,各种形状的木凿,刨子和牵钻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东西用铁的话比较少,但是木匠也需要锤子,需要小斧头啊。
一样制作两套的话,那需要用到铁的地方就多了。
所以,对于王伟来说,现在这些铁,是能省则省,砍树用的大斧头,两把就算是足够了。
更何况,哪怕就是这些必备的工具都做完了,王伟还得制作一些生活上能够使用的工具呢。
例如剪刀,菜刀,钳子之类的工具,有铁的话,都能慢慢打出来。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王伟化作了村中的专职铁匠。
一件件稀奇古怪的工具被王伟制作了出来。
但是每一件族人看不懂的工具,都有它特定的用途。
就像是经过反复淬火和回火的锉刀,做完之后族人并不知道它有什么用。
不过当王伟花费了差不多一天的时间打出来了一根薄薄的铁条之后,锉刀立刻派上了用场。
铁条上面,被锉刀磨出了一个又一个三角形的锯齿。
等锯齿磨好了之后,王伟将这铁条叫做锯条。
这种两边布满了锯齿的铁条,用来锯竹子的话,比柴刀和斧头好用了无数倍。
锯出来的缺口齐整光滑,用火烤一下,烧掉毛刺之后,完全可以代替陶碗用来盛汤喝。
如果没有锯条的话,用柴刀和斧头来砍竹子,如果用力过猛的话,容易将竹子砍散。
一刀刀慢慢砍的话,不仅浪费时间,砍出来的缺口又坑坑洼洼,需要放在石头上打磨很久才能保证不会伤到嘴。
随着一件件工具的出现,族人的生活也因为这些工具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论是竹子还是木头,在这些工具的帮助下,都能够轻易的变化成自己所需要的形状。
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现,有了这些工具的帮助,自己的生活,好像变得越来越简单了。
而村子里面的人,也渐渐的因为各自所忙碌的事情,而被大家称之为陶匠,铁匠,竹匠和木匠了。
第97章 危机
在任何时代,任何一种技艺,都不可能是单独存在的。
往往,一项技艺,需要十几种其余的知识相辅相成才能进步,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就像是最初烧陶的时候,王四五为了寻找最佳的烧陶时间,那用以计时的漏壶便被制作了出来。
而为了寻找最佳的陶土配方,他又需要学习数字,学习比例,去一次次的试验不同比例下的陶土出陶后的特点。
最后,为了不会将试验过的配方遗忘,他又需要学习文字,将试验过的东西记录在树皮上。
所以,简简单单的一个烧陶,催生出了许多其余的知识。
时间的划分和掌控,数字,文字的出现。
以后如果想要更好的记载实验记录的话,也许还会催生更加方便记载和保存的纸笔出来。
就像是烧陶一样,不论是竹工还是木工,也会衍生出来许多辅助的知识。
拿最简单的,最迫切需要的来说,就是需要规定各种计量单位了。
如果没有计量单位的话,王伟让族人制作箭杆的时候,族人问箭杆要多长的,王伟总不可能掰断一根树枝,然后告诉族人,比划着这根树枝来做吧。
如果需要在木头上面开个三四公分粗的孔,族人问王伟孔要开多大的,王伟总不能让他比着自己的不可描述之处的粗细来开吧。
更何况,哪怕就是不可描述之处,也有粗细之分呢,而且就是一个人的不可描述之处,硬和不硬时候的粗细也各有不同呢。
所以当王伟考虑到这个问题之后,便将计量单位给确定了下来。
和后世一样,长度的话,王伟还是用米来代替。
一米的话,分为一百厘米,又称作一百公分。
而角度的话,也是一圈固定为三百六十度的。
规定长度单位的话,王伟其实是可以随意设定一米为多长的。
只要他给出一个参照物,那不论这个参照物按照地球的标准来说,是一米五还是半米。
以后在这个世界,那这个参照物就只代表这个世界的一米了。
但是出于穿越来之前养成的习惯,王伟的长度标准,还是按照地球上的标准来的。
成年后的男子身高几乎不会再发生太大的变化了,王伟穿越来之前,他的身高为一米七八。
以自己为参照物,王伟很快便确定了一米的长度了。
也许这个长度,和地球上的一米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