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王庭 作者:程剑心
策都需要花钱,仅仅收回国债还不足以筹集改革经费,本人愿意为改革大业贡献绵薄之力,除了3000万债券,额外再拿出总价相当于3000万金杜加的真金白银,按照同样的折扣兑换成金钞!”
“福格尔先生,你这话当真?”弗兰克激动地站了起来。
“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诚信,我哪敢在太子殿下面前吹牛皮。”老福格尔一脸诚恳。
“太好了!”弗兰克喜形于色,“福格尔先生,你是我们国家的大恩人!”
会场中响起一片喧哗声。在座的诸位都是生意场上的老将,个顶个的人精。他们宁愿相信母猪会上树,也不会相信雅各布·福格尔是愿意为了国家利益损失自身利益的大善人。
然而事出反常必有妖,人们很自然就要追问:雅各布·福格尔明知道金钞很不靠谱,为何还愿意接手?
除了国债违约带来的压力,这个胖老头是不是还有别的企图?
聪明人的想法总是相似的,而这世界上并不只有雅各布·福格尔一个聪明人。债权人们很快就猜到福格尔家族打算炒作金钞,投机牟利。
其实在座的诸位大多也曾有过同样的设想,只不过金钞的发行额度实在太大,投入几百上千万的炒作经费,恐怕连个浪花都翻不起来。投入太大,风险又高,所以人们只是在心里想一想而已,并不敢当真付诸行动。
然而现在形势有了变化。财大气粗的福格尔家族率先吹响“冲锋号”,连债券带现金,一下子砸进去整整六千万金杜加!这笔巨款占据当前金钞总面额近四分之一,足以掀起惊涛骇浪,同时也撩动了人们心中那根渴望跟风投机的神经。
“福格尔先生为国为民,高风亮节!本人深受感动,自愿追随福格尔先生为国接盘!”
“算我一个!”
“还有我!”
……
会场中群情激昂,在座的债权人几分钟前还都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如今却转了性,一个个俨然舍家报国的烈士,纷纷表示愿意接受弗兰克提出的债务重组方案,将手中的债券兑换成帝国金钞。
这是一场成功的大会,胜利的大会,洋溢着爱国情怀的大会!
帝国政府在诸位仁人义士的支持下,当天就以金钞回收总额过亿的公债,总算是有惊无险的度过了债务爆炸的危机。
这还只是开始。第二天一早,帝国各大报纸于头版头条刊登了债务重组会议的纪要,弗兰克与老福格尔握手言欢的配图颇为吸睛。
一天之内,举国上下皆知帝国政府成功度过债务危机,而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因素就是债权人集体转变了立场,接受以金钞偿还债务。
公众舆论很自然地被引导向一个共识:财大气粗的债权人尚且愿意持有金钞,我等平头百姓又有什么好担心的?既然金钞的价值就像真金一样可靠,现在政府又愿意打折兑换金钞,那还等什么?赶紧去抢啊!
一场争相兑换金钞的热潮由圣城贵族阶层牵头,迅速朝着中产阶级乃至中下阶层蔓延。在这个处于大变革拐点的时代,在这个资本主义拜金观念取代传统道德日益成为社会主流思潮的浮躁时代,大多数人都渴望一夜暴富,无数颗骚动的心在剧烈跳动,一旦发现投机牟利的机会就蜂拥扑上去,如同嗜血的鲨鱼。
最初,人们还比较谨慎,只用即将到期又不便交易的公债兑换金钞。随着金钞日益热销,弗兰克和穆勒内阁的态度也发生变化,一方面暗地里加印金钞满足民众日益高涨的兑换需求,一方面提高兑换门槛,最初承诺的七成票面折扣已经不合时宜了,票面折扣先是降到八折,不到一个星期又下降到九折。
金钞折扣的降低反而刺激了人们“追涨杀跌”的投机心理,帝国央行门外兑换金钞的人群,从早到晚排成长龙,以至于收费替人排队也成为一门有利可图的生意,街头流浪汉对此非常满意。
到了七月末,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帝国内阁与央行负责人共同宣布:即日起发行的金钞不再给予票面折扣。说白了就是“老子的钞票不打折,你爱要不要”!
第1740章 帝国金钞【7】
帝国政府取消票面折扣的公告,并未削弱民众追捧金钞的热情,反而火上浇油,对金钞的渴求变得更加强烈,以至于近乎失去理智。此时市面上流通的帝国公债绝大部分已经被兑换成了金钞,人们手中没有债券,索性拿出真金白银,以1:1的比率去央行兑换成薄薄几张金色纸片。
这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场面,被《圣城日报》的插画家捕捉下来,以写实的版画风格印在次日出版的早报上,引起全城轰动!
人们很自然地要问,为何如此狂热?
为什么有人会把真金白银换成纸币,而且并不能从中获得丝毫折扣?
难道从长远来看,金钞这种纸面上的资产,能比真金白银带来更大的收益?
很快就有人站出来解答这个引发全民猜疑的问题。
次日《圣城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一篇重磅文章,作者正是弗兰克的御用智囊约翰·劳尔。
约翰·劳尔在这篇文章中回答了人们的疑问——为何要用真金白银兑换纸币?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有利可图!
约翰·劳尔在文章中指出金钞的发行是以魔晶作为抵押物,理论上任何人凑够票面总额625金杜加的钞票都可以去央行要求兑换1盎司魔晶。
如今用债券或者金银兑换金钞已经无法享受到折扣
恋耽美
策都需要花钱,仅仅收回国债还不足以筹集改革经费,本人愿意为改革大业贡献绵薄之力,除了3000万债券,额外再拿出总价相当于3000万金杜加的真金白银,按照同样的折扣兑换成金钞!”
“福格尔先生,你这话当真?”弗兰克激动地站了起来。
“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诚信,我哪敢在太子殿下面前吹牛皮。”老福格尔一脸诚恳。
“太好了!”弗兰克喜形于色,“福格尔先生,你是我们国家的大恩人!”
会场中响起一片喧哗声。在座的诸位都是生意场上的老将,个顶个的人精。他们宁愿相信母猪会上树,也不会相信雅各布·福格尔是愿意为了国家利益损失自身利益的大善人。
然而事出反常必有妖,人们很自然就要追问:雅各布·福格尔明知道金钞很不靠谱,为何还愿意接手?
除了国债违约带来的压力,这个胖老头是不是还有别的企图?
聪明人的想法总是相似的,而这世界上并不只有雅各布·福格尔一个聪明人。债权人们很快就猜到福格尔家族打算炒作金钞,投机牟利。
其实在座的诸位大多也曾有过同样的设想,只不过金钞的发行额度实在太大,投入几百上千万的炒作经费,恐怕连个浪花都翻不起来。投入太大,风险又高,所以人们只是在心里想一想而已,并不敢当真付诸行动。
然而现在形势有了变化。财大气粗的福格尔家族率先吹响“冲锋号”,连债券带现金,一下子砸进去整整六千万金杜加!这笔巨款占据当前金钞总面额近四分之一,足以掀起惊涛骇浪,同时也撩动了人们心中那根渴望跟风投机的神经。
“福格尔先生为国为民,高风亮节!本人深受感动,自愿追随福格尔先生为国接盘!”
“算我一个!”
“还有我!”
……
会场中群情激昂,在座的债权人几分钟前还都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如今却转了性,一个个俨然舍家报国的烈士,纷纷表示愿意接受弗兰克提出的债务重组方案,将手中的债券兑换成帝国金钞。
这是一场成功的大会,胜利的大会,洋溢着爱国情怀的大会!
帝国政府在诸位仁人义士的支持下,当天就以金钞回收总额过亿的公债,总算是有惊无险的度过了债务爆炸的危机。
这还只是开始。第二天一早,帝国各大报纸于头版头条刊登了债务重组会议的纪要,弗兰克与老福格尔握手言欢的配图颇为吸睛。
一天之内,举国上下皆知帝国政府成功度过债务危机,而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因素就是债权人集体转变了立场,接受以金钞偿还债务。
公众舆论很自然地被引导向一个共识:财大气粗的债权人尚且愿意持有金钞,我等平头百姓又有什么好担心的?既然金钞的价值就像真金一样可靠,现在政府又愿意打折兑换金钞,那还等什么?赶紧去抢啊!
一场争相兑换金钞的热潮由圣城贵族阶层牵头,迅速朝着中产阶级乃至中下阶层蔓延。在这个处于大变革拐点的时代,在这个资本主义拜金观念取代传统道德日益成为社会主流思潮的浮躁时代,大多数人都渴望一夜暴富,无数颗骚动的心在剧烈跳动,一旦发现投机牟利的机会就蜂拥扑上去,如同嗜血的鲨鱼。
最初,人们还比较谨慎,只用即将到期又不便交易的公债兑换金钞。随着金钞日益热销,弗兰克和穆勒内阁的态度也发生变化,一方面暗地里加印金钞满足民众日益高涨的兑换需求,一方面提高兑换门槛,最初承诺的七成票面折扣已经不合时宜了,票面折扣先是降到八折,不到一个星期又下降到九折。
金钞折扣的降低反而刺激了人们“追涨杀跌”的投机心理,帝国央行门外兑换金钞的人群,从早到晚排成长龙,以至于收费替人排队也成为一门有利可图的生意,街头流浪汉对此非常满意。
到了七月末,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帝国内阁与央行负责人共同宣布:即日起发行的金钞不再给予票面折扣。说白了就是“老子的钞票不打折,你爱要不要”!
第1740章 帝国金钞【7】
帝国政府取消票面折扣的公告,并未削弱民众追捧金钞的热情,反而火上浇油,对金钞的渴求变得更加强烈,以至于近乎失去理智。此时市面上流通的帝国公债绝大部分已经被兑换成了金钞,人们手中没有债券,索性拿出真金白银,以1:1的比率去央行兑换成薄薄几张金色纸片。
这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场面,被《圣城日报》的插画家捕捉下来,以写实的版画风格印在次日出版的早报上,引起全城轰动!
人们很自然地要问,为何如此狂热?
为什么有人会把真金白银换成纸币,而且并不能从中获得丝毫折扣?
难道从长远来看,金钞这种纸面上的资产,能比真金白银带来更大的收益?
很快就有人站出来解答这个引发全民猜疑的问题。
次日《圣城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一篇重磅文章,作者正是弗兰克的御用智囊约翰·劳尔。
约翰·劳尔在这篇文章中回答了人们的疑问——为何要用真金白银兑换纸币?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有利可图!
约翰·劳尔在文章中指出金钞的发行是以魔晶作为抵押物,理论上任何人凑够票面总额625金杜加的钞票都可以去央行要求兑换1盎司魔晶。
如今用债券或者金银兑换金钞已经无法享受到折扣
恋耽美